
?第三章 第二節(jié)
【A基礎(chǔ)培優(yōu)練】
時間:20分鐘 總分:44分
[知識點1: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知識點2: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的影響]
一、選擇題(共8小題,每小題3分,共24分)
[知識點1]讀近地面氣壓帶和風帶示意圖,完成第1~2題。
1.圖中氣壓帶代表( )
A.赤道低壓帶
B.副極地低壓帶
C.極地高壓帶
D.副熱帶高壓帶
2.關(guān)于圖中氣壓帶、風帶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受該氣壓帶影響的地區(qū)多上升氣流
B.圖中氣壓帶、風帶位于北半球
C.風帶2為盛行西風帶
D.風帶1為極地東風帶
【答案】1.D 2.C 【解析】第1題,從圖中可以看出,該氣壓帶兩側(cè)的風向南、北兩側(cè)吹,說明該氣壓帶為高壓帶,排除A、B選項;該氣壓帶兩側(cè)都有風帶且風向不同,排除C選項。第2題,從圖中可以判斷出,該地區(qū)位于南半球,風帶1為東南信風帶,風帶2為盛行西風帶;副熱帶高壓帶氣流下沉。
[知識點1]讀近地面和高空氣流運動圖,完成第3~4題。
3.若圖示為三圈環(huán)流里的低緯環(huán)流,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圖示環(huán)流為北半球的低緯環(huán)流
B.b氣壓帶的成因為熱力因素
C.a(chǎn)氣壓帶控制的區(qū)域干燥
D.Q地位于信風帶
4.若圖示地區(qū)在北半球,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b氣壓帶影響下氣候干燥
B.Q地盛行東北風
C.a(chǎn)氣壓帶為副熱帶高壓帶
D.該環(huán)流屬于高緯環(huán)流
【答案】3.A 4.C 【解析】第3題,低緯環(huán)流圈位于赤道低壓帶和副熱帶高壓帶之間,從b氣壓帶盛行上升氣流可知其為赤道低壓帶,從a氣壓帶盛行下沉氣流可知其為副熱帶高壓帶,又因b氣壓帶在a氣壓帶的北部,因此圖示環(huán)流為南半球的低緯環(huán)流。第4題,若圖示地區(qū)在北半球,則根據(jù)圖中各氣壓帶的氣流運動方向和相對方位可以判斷該圖所示環(huán)流為北半球的中緯環(huán)流;b氣壓帶為低壓帶,Q地盛行西南風。
[知識點2]讀印度洋季風示意圖,完成第5~6題。
5.圖中盛行風①的性質(zhì)是( )
A.暖濕 B.冷濕
C.熱干 D.冷干
6.與盛行風①形成原因無關(guān)的是( )
A.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jié)移動
B.海陸輪廓
C.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
D.地轉(zhuǎn)偏向力
【答案】5.A 6.B 【解析】第5題,①為盛行西北風,是從低緯度吹向高緯度,且從海洋吹向陸地,故性質(zhì)為暖濕。第6題,盛行風①是北半球東北信風隨氣壓帶、風帶南移越過赤道,在地轉(zhuǎn)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轉(zhuǎn)形成的,同時受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影響,與海陸輪廓無關(guān)。
[知識點2](2022年山東濰坊月考)下圖為30°N亞洲大陸和太平洋之間的氣溫、氣壓分布圖,近地面A對應(yīng)亞洲大陸,B對應(yīng)太平洋。據(jù)此完成第7~8題。
7.關(guān)于圖中A、B氣溫(T)、氣壓(P)判斷正確的是( )
A.1月份:TA>TB
B.1月份:PA>PB
C.7月份:PA<PB
D.氣溫年較差:ΔTA>ΔTB
8.7月份A、B間的風向為( )
A.正西風 B.西北風
C.正北風 D.東南風
【答案】7.D 8.C 【解析】第7題,1月份北半球為冬季,陸上氣溫低于同緯度的海上,TA<TB,故A項錯誤。同理,冬季陸地近地面氣壓高于海洋,高空相反,A、B位于5 500米等高面,屬于高空,故PA<PB,故B項錯誤。7月份北半球為夏季,陸地近地面氣壓低于海洋,高空則相反,PA>PB,故C項錯誤。受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的影響,氣溫年較差海上低于陸地,故D項正確。第8題,7月份北半球為夏季,在近地面氣壓梯度力由海洋指向陸地(指向西),A、B位于高空,所以A、B間的氣壓梯度力與近地面相反,指向東,高空不考慮地面摩擦力,風向可大致右偏90°,與等壓線平行,風向最終指向正南,為北風,所以C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共20分)
[知識點2]9.讀北半球某月份部分地區(qū)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完成下列問題。(20分)
(1)圖中是________(填“1月”或“7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狀況,判斷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圖中A氣壓中心名稱是____________,該氣壓中心切斷的氣壓帶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4分)
(3)受氣壓中心的影響,圖中C點盛行________風,D點盛行________風,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4)D地7月盛行________風,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答案】(1)1月 亞歐大陸是高壓,海洋是低壓 (2)亞洲高壓 副極地低壓帶
(3)西北 東北 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
(4)西南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性移動 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
【B拓展提升練】
時間:20分鐘 總分:49分
一、選擇題(共9小題,每小題3分,共27分)
[區(qū)域認知](2022年浙江溫州十校聯(lián)考)下圖是北京、上海、廣州、檀香山(火奴魯魯,約158°W,21°N)四地氣壓距多年平均值的年變化示意圖。據(jù)此完成第1~3題。
1.使③④兩地的氣壓年變化產(chǎn)生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
A.緯度差異 B.海陸位置
C.地勢高低 D.洋流分布
2.①②兩地氣壓年變化的差異可反映( )
A.①地氣壓年變幅小于②地
B.②地較①地更加遠離海洋
C.①地全年降水量多于②地
D.②地氣溫年較差小于①地
3.當四地氣壓差異最小時,下列地理現(xiàn)象可信的是( )
A.燕趙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燒
B.太行群山——霜葉紅于二月花
C.江淮平原——草長鶯飛二月天
D.長城內(nèi)外——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答案】1.B 2.D 3.B 【解析】第1題,由經(jīng)緯度位置可知,檀香山位于太平洋的島嶼中,夏季受夏威夷高壓影響,而北京、上海、廣州位于亞歐大陸,夏季受低壓影響。四條曲線中,④地夏季氣壓最高,因此④為檀香山。陸地熱容量比海洋小,所以冬夏季氣溫變化更明顯;夏季陸地氣溫高,氣流上升,形成熱低壓,相對于陸地,海洋氣溫低,形成高壓;冬季陸地氣溫低,氣流下沉,形成高壓,相對于陸地,海洋形成低壓。使③④兩地的氣壓年變化產(chǎn)生差異的主導因素是海陸位置,B項正確。第2題,氣壓距多年平均值的年變化越大,說明年變幅越大,因此①地氣壓年變幅大于②地,A項錯誤;①地氣壓變幅大于②地,相對于②地,①地離海洋更遠,①地全年降水量少于②地,氣溫年較差大于②地,故B、C項錯誤,D項正確。第3題,四地氣壓差異最小時也就是氣壓距多年平均值差異最小的時段(距平值接近0),讀圖可知,應(yīng)是10月份前后,為我國秋季。燕趙大地赤日炎炎似火燒應(yīng)是夏季,A項錯誤;太行群山霜葉紅于二月花應(yīng)是秋季,B項正確;江淮平原草長鶯飛二月天應(yīng)是春季,C項錯誤;長城內(nèi)外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應(yīng)是冬季,D項錯誤。
[綜合思維](2022年安徽蕪湖期末)在一定的大氣環(huán)流背景下,暖空氣流到冷海面時,海氣相互作用形成海霧。下表是某年6月4—9日青島海域天氣情況。據(jù)此完成第4~5題。
時間
4日
6—7日
8日
23:00
9日
19:00前
9日
19:00—
22:00
海霧
開始
出現(xiàn)
最強
開始
減輕
輕霧
加重
能見度
小于
2 000 m
170 m
大于
2 000 m
大于
8 000 m
3 900~
4 400 m
4.這次青島海霧形成的大氣環(huán)流背景是( )
A.蒙古高壓和盛行西風
B.夏威夷高壓和盛行西風
C.蒙古高壓和極地東風
D.夏威夷高壓和極地東風
5.青島海域4日盛行風向最可能是( )
A.偏南風 B.偏北風
C.偏東風 D.偏西風
【答案】4.B 5.A 【解析】第4題,根據(jù)材料可知,海霧是暖空氣流動到冷海面形成的海—氣現(xiàn)象,此次青島海霧發(fā)生在6月,受夏季東南季風影響顯著,東南季風即是從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壓將暖濕氣流帶到東亞大陸,另外,青島位于中緯度地區(qū),還受中緯西風的影響,故大氣環(huán)流背景為夏威夷高壓和盛行西風,B項正確;6月,亞洲大陸升溫快,蒙古高壓勢力減弱,對青島影響較小,且其南下氣流為冷空氣,形成海霧可能性??;極地東風分布在高緯度地區(qū),青島位于中緯度。第5題,根據(jù)上題分析,青島海霧受夏季風的影響,夏威夷高壓位于青島的東南部,受地轉(zhuǎn)偏向力向右偏轉(zhuǎn),夏季風風向為偏南風,故A項正確。
[區(qū)域認知]東亞海陸熱力差指數(shù)是指東亞季風區(qū)的陸地表面溫度與副熱帶西北太平洋的海洋表面溫度之差,指數(shù)大的年份夏季風偏強,反之夏季風偏弱。下圖示意東亞1960—1999年夏季海陸熱力差指數(shù)逐年變化情況。讀圖,完成第6~7題。
6.圖示時段東亞地區(qū)( )
A.陸地表面溫度總是比海洋表面溫度高
B.陸地表面溫度與海洋表面溫度均持續(xù)上升
C.夏季海陸熱力差異有明顯的年際變化
D.夏季風逐年增強
7.根據(jù)圖示信息推斷,1966年和1993年我國東部季風區(qū)的旱澇情況是( )
A.兩個年份南部皆旱
B.兩個年份南部皆澇
C.1966年北澇南旱,1993年北旱南澇
D.1966年北旱南澇,1993年北澇南旱
【答案】6.C 7.C 【解析】第6題,結(jié)合題干信息判斷,海陸熱力差指數(shù)不同年份差異明顯,說明海陸熱力差異具有明顯的年際變化。第7題,1966年海陸熱力差指數(shù)為正值,說明該年份副熱帶高壓帶勢力較強,致使我國鋒面雨帶向北推移較快,出現(xiàn)南旱北澇;1993年與之相反。
[綜合思維]讀以北極為中心的某月等壓線圖,完成第8~9題。
8.甲地的盛行風向是( )
A.東南風 B.東北風
C.西南風 D.西北風
9.乙區(qū)域氣壓的形成原因是( )
A.陸地區(qū)域,此時氣溫較高
B.海洋區(qū)域,此時氣溫較低
C.副熱帶高壓帶被大陸低壓切割
D.副極地低壓帶被大陸高壓切割
【答案】8.C 9.D 【解析】第8題,圖示以北極為中心,可結(jié)合圖示經(jīng)緯度判斷甲在亞歐大陸北部,高壓中心北側(cè),受北半球地轉(zhuǎn)偏向力影響,甲盛行西南風。第9題,圖中乙地位于北太平洋上,且為低壓中心。冬季陸地溫度低,形成高壓中心,副極地低壓帶被大陸高壓切割,副極地低壓帶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
二、非選擇題(共22分)
[綜合思維]10.讀全球某月等壓線分布圖,完成下列問題。(22分)
(1)判斷圖示季節(jié)并說明理由。(6分)
(2)指出此時控制亞歐大陸的大氣活動中心名稱,并說出其成因。(6分)
(3)某月份干燥的東北風與潮濕的西南風相會于甲地,試從氣壓帶、風帶、季節(jié)性移動的角度分析其形成過程。(6分)
(4)簡述亞歐大陸氣壓中心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4分)
【答案】(1)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理由:北半球陸地出現(xiàn)高壓中心,南半球陸地出現(xiàn)低壓中心(或者赤道低壓帶南移)。
(2)亞洲高壓(蒙古—西伯利亞高壓)。成因:冬季,由于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影響,亞歐大陸氣溫低,氣壓高,副極地低氣壓帶被陸地上的冷高壓切斷,高壓中心位于蒙古國和西伯利亞地區(qū),形成亞洲高壓。
(3)夏季,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赤道低壓帶北移至甲地附近,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后右偏為西南季風,從而與東北信風在此會合。
(4)亞歐大陸夏季被低壓控制,冬季則被高壓控制。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