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節(jié) 氣壓帶和風帶 第1課時 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學習目標 1.了解大氣環(huán)流的概念及三圈環(huán)流形成的動態(tài)原因。 2.結合示意圖分析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原因及其控制下的冷暖、干濕狀況。 3.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 4.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規(guī)律。 核心素養(yǎng) 綜合思維:通過視頻資料的觀察及相關資料,引導學生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形成過程及分布特點。 地理實踐力:通過觀察三圈環(huán)流模型,了解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風向,掌握氣壓帶、風帶的移動規(guī)律。 本節(jié)要點 1.大氣環(huán)流促使高緯度和低緯度之間、海洋和陸地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得到交換。 2.假設地球表面是均勻的,因高、低緯度地區(qū)的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全球形成了七大氣壓帶和六大風帶。 3.赤道低壓帶和極地高壓帶是由熱力原因形成的,副熱帶高壓帶和副極地低壓帶是由動力原因形成的。 4.北半球西風帶的風向是西南風,南半球西風帶的風向是西北風。 5.北半球信風帶的風向是東北風,南半球信風帶的風向是東南風。 6.氣壓帶和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在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1.大氣環(huán)流 (1)定義:全球性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 。 (2)意義:把熱量和水汽從一個地區(qū)輸送到另一個地區(qū),從而使高緯度和低緯度之間、海洋和陸地 之間的熱量 和水汽 得到交換。 2.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1)三圈環(huán)流 ①成因:假設地球表面是均勻 的,引起大氣運動的因素是高、低緯度地區(qū)的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 。 ②組成:a低 緯環(huán)流圈、b中 緯環(huán)流圈、c高 緯環(huán)流圈。 (2)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與分布 (3)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 ①成因:太陽直射點_ 的南北移動。 ②移動規(guī)律:北半球,與二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 ,冬季偏南 。 [特別提醒] (1)氣壓帶、風帶移動的幅度和范圍大約是10個緯度,小于太陽直射點移動的幅度和范圍。 (2)根據氣壓帶、風帶位置可以判定季節(jié),反過來也可以根據季節(jié)判斷氣壓帶、風帶的移動方向和位置。 (3)各氣壓帶的高低性質取決于各氣壓帶氣流在垂直方向上的運動方式,即上升和下沉,盛行上升氣流,則為低氣壓帶;盛行下沉氣流,則為高氣壓帶。 知識點 氣壓帶和風帶 2021年1月1日,中山大學與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互致元旦賀電。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給中山大學的賀電中表示,目前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已順利完成無接觸外港補給、穿越“魔鬼西風帶”、冰區(qū)航行等任務,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中山大學的關心、支持和大力幫助。“魔鬼西風帶”是指位于南緯40°至60°之間的西風帶,因其處于強勁西風的控制下,洋面風浪較大,在此行船危險系數較高,也有“咆哮西風帶”之稱。 據以上材料和圖,探究以下問題。 (1)依據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特點,判斷“雪龍2號”科考船穿越的“咆哮西風帶”的盛行風向。 (2)分析“魔鬼西風帶”海況惡劣的主要原因。 (3)“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到達南極長城站后,科考隊員會看到長城站的五星紅旗主要朝向什么方向飄揚?原因是什么? 提示:(1)盛行西北風。 (2)此緯度地帶位于溫帶地區(qū),常年以西風為主,風速較大,且西風帶中雨雪天氣變化頻繁,氣旋活動較多,常會出現狂風巨浪的情況,因此海況惡劣。 (3)主要朝向西北方向飄揚。主要是因為受南半球的極地東風帶影響。 1.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以北半球為例) 2.氣壓帶和風帶 (1)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如下圖: ①氣壓帶 ?、陲L帶 (2)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太陽直射點隨季節(jié)變化而南北移動,導致氣壓帶和風帶在一年內也做周期性的季節(jié)移動。(如上圖)就北半球來說,與二分日相比,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氣壓帶、風帶在一年內有規(guī)律地南北移動,會使同一地區(qū)在不同季節(jié)出現完全不同的天氣、氣候狀況。 [方法技巧] 1.抓“動力”——突破氣壓帶形成 (1)熱力型成因:與溫度有關,溫度高氣壓低,溫度低氣壓高。 ①赤道低氣壓帶:近地面受熱,空氣膨脹上升。 ②極地高氣壓帶:近地面冷卻,空氣收縮下沉。 (2)動力型成因:與溫度無關,與氣流垂直運動有關,氣流上升,則氣壓低;氣流下沉,則氣壓高。 ①副熱帶高氣壓帶:高空氣流堆積下沉而成。 ②副極地低氣壓帶:近地面暖空氣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2.抓“風向”——突破氣壓帶和風帶的名稱 風向右偏為北半球,如甲、?。伙L向左偏為南半球,如丙、戊。 高壓氣流向外,如甲、丙;低壓氣流向內,如乙、丁、戊。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斷 ①記憶——看緯度位置:緯線0°、30°、60°、90°附近分別是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 ②辨別——看相間特點:氣壓帶是高低壓相間分布;氣壓帶和風帶是相間分布。 ③判斷——看圖形特點:氣壓帶和風帶從不同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近年來,高考常涉及局部圖和變式圖的考查,但大都離不開以下三種類型: 4.抓“移動”——突破季節(jié)影響 氣壓帶、風帶的位置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發(fā)生季節(jié)變化,如下圖所示: [方法技巧] 圖形法記憶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 如上圖所示,四個手指與手掌彎曲成90°角,它們之間的接觸帶的凹陷處和凸起處分別代表低氣壓帶和高氣壓帶,其中中指和無名指的凸起處分別代表不同半球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它們之間的凹陷處代表赤道低氣壓帶,食指和小拇指的凸起處分別代表不同半球的極地高氣壓帶,食指與中指之間以及小拇指與無名指之間分別代表不同半球的副極地低氣壓帶。 例題 下圖為全球三圈環(huán)流局部示意圖。讀圖,據此完成(1)~(2)題。 (1)若乙氣壓帶的成因是熱力原因,則②處盛行( D ) A.西北風 B.西南風 C.東北風 D.東南風 (2)若乙位于北半球且有極鋒存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丙為極地高壓帶 B.甲為副熱帶高壓帶 C.②風帶為信風帶 D.①風帶為極地東風帶 [解析] 第(1)題,根據三圈環(huán)流所學知識可知,圖中乙所在地區(qū)氣流上升,為熱力低壓,則乙為赤道低壓帶,丙所在地區(qū)氣流下沉,為高壓,丙是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②風帶從丙流向乙,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風向左偏轉,為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帶。D符合題意。第(2)題,圖中乙位于北半球且有極鋒存在,說明乙是副極地低壓帶,甲為極地高壓帶,丙為副熱帶高壓帶,②風帶為西風帶,①風帶為極地東風帶。D符合題意。 對點訓練 下圖中①②③④分別為二分二至日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的一部分。讀圖,據此完成(1)~(2)題。 (1)處于同一日的一組是( A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圖中風帶為同一風帶的是( D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1)題,①為西南風,為北半球西風帶,氣壓帶為副極地低壓帶,由副極地低壓帶位置可推知,①為二分日;同理,根據風向和氣壓帶可推知,②為二分日,③為冬至日,④為二分日。第(2)題,根據圖中氣壓帶、風帶的位置和風向,可以推知①④同是北半球的西風帶,②是南半球的西風帶,③是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帶。 策略指導 利用氣壓帶和風帶確定直射點位置與季節(jié)的方法 (1)當氣壓帶和風帶在赤道兩側呈對稱分布時,太陽直射赤道,為春、秋分日(季節(jié)是春季或秋季)。 (2)當赤道低壓帶完全移到赤道以北,或者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帶完全移到30°N緯線以北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為夏至日。 (3)當赤道低壓帶完全移到赤道以南,或者南半球的副熱帶高壓帶完全移到30°S緯線以南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為冬至日。 考題展示 讀某半球大氣環(huán)流圖,據此完成(1)~(2)題。 (1)此時,圖示半球的季節(jié)可能是(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圖中的高壓帶是( A ) A.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 B.北半球極地高壓帶 C.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 D.南半球極地高壓帶 [解析] 第(1)題,圖中氣壓帶、風帶位置偏向該半球,應為該半球夏季。第(2)題,相對于水平氣壓梯度力,圖中風向向右偏轉,應為北半球的俯視圖。圖中高壓帶位于30°N附近,應為副熱帶高壓帶。 一、單項選擇題 讀三圈環(huán)流示意圖。據此完成1~3題。 1.圖中表示副熱帶高壓帶的是( B ) A.① B.③ C.⑤ D.⑥ 2.⑤表示的近地面氣壓帶名稱為( C ) A.赤道低壓帶 B.副熱帶高壓帶 C.副極地低壓帶 D.極地高壓帶 3.④表示的近地面風的名稱是( C ) A.東北信風 B.東南信風 C.盛行西風 D.極地東風 [解析] 第1題,結合圖示三圈環(huán)流的高度差異和氣流運動狀況判斷,③處為下沉氣流,為副熱帶高壓帶。第2題,⑤屬于中高緯環(huán)流,氣流上升,為副極地低壓帶。第3題,④屬于中緯環(huán)流圈中的近地面風帶,近地面氣流從副熱帶高壓吹向副極地低壓,形成了近地面的盛行西風帶。 讀全球性大氣環(huán)流示意圖。據此完成4~5題。 4.圖中字母代表的氣壓帶和風帶名稱正確的是( B ) A.a為東北信風帶 B.b為副熱帶高壓帶 C.c為東南信風帶 D.d為極地東風帶 5.關于氣壓帶和風帶的敘述,正確的是( B ) A.副極地低壓帶是空氣受熱膨脹形成的 B.極地高壓帶是空氣冷卻下沉形成的 C.盛行西風與信風在南北緯60°相遇 D.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固定不變 [解析] 第4題,由圖可知,a為東南信風帶,b為副熱帶高壓帶,c為西風帶,d為副極地低壓帶。第5題,盛行西風與極地東風在南北緯60°附近相遇抬升,形成副極地低壓帶;極地高壓帶是空氣冷卻下沉形成的;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變化,并滯后于太陽直射點變化。 讀氣壓帶和風帶移動規(guī)律模式示意圖。據此完成6~7題。 6.圖甲反映的時間是( A ) A.1月份 B.6月份 C.9月份 D.3月份 7.圖乙表示的北半球的季節(jié)是( B ) A.冬季 B.夏季 C.春季 D.秋季 [解析] 本題組以示意圖的形式考查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規(guī)律。第6題,圖甲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南移,為1月份,北半球的冬季。第7題,圖乙的赤道低氣壓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北移,表示7月份,是北半球的夏季。 二、綜合題 8.讀北半球大氣環(huán)流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氣壓帶和風帶的名稱。 A是_赤道低壓__帶,B是_東北信風__帶,C是_副熱帶高壓__帶,D是_盛行西風__帶。 (2)在B、D、F代表的風帶內畫出風向箭頭。 (3)低緯環(huán)流除高空風外,近地面包括的氣壓帶是_C__和_A__,風帶是_B__。(填字母)在圖中標注低緯環(huán)流的環(huán)流方向。 (4)在A、C、E、G四地,盛行上升氣流的是_A、E__,盛行下沉氣流的是_C、G__。在圖中標注分布地區(qū)中心位置的緯度數。 [答案] (2)略。(B為東北風,D為西南風,F為東北風) (3)標注略。(順時針) (4)標注略。(A→0°,C→30°N,E→60°N,G→90°N) [解析] A為赤道低壓帶,B為東北信風帶,C為副熱帶高壓帶,三者與高空中的風共同組成低緯環(huán)流。D為盛行西風帶,盛行西南風;E為副極地低壓帶,氣流上升;F為極地東風帶,盛行東北風;G為極地高壓帶,氣流下沉。 字母氣壓帶和風帶成因分布A赤道低壓帶接受太陽輻射能量最多 ,近地面空氣受熱膨脹上升,空氣密度減小,氣壓降低赤道 及其 兩側B信風帶由副熱帶高壓帶向赤道低壓帶流出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南半球形成東南 信風,北半球形成東北 信風赤道 與南 北緯 30°之 間 C副熱帶高壓帶來自赤道高空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偏轉成西風 ,并在此不斷堆積下沉,使地面氣壓升高南北 緯30° 附近D盛行西風帶由副熱帶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風,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南半球形成西北 風,北半球形成西南 風南北 緯30° 與60° 之間E副極地低壓帶來自副熱帶高壓帶的盛行西風 和來自極地高壓帶的極地東風 在此相遇,暖而輕的盛行西風 氣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極地東風氣流之上,致使近地面氣壓降低南北 緯60° 附近F極地東風帶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風,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南半球形成東南 風,北半球形成東北 風南北 緯60° 與90° 之間H極地高壓帶接受太陽輻射能量最少 ,終年寒冷,空氣堆積下沉,形成高壓極點 及其 附近氣壓帶分布成因特征氣流影響氣候極地高氣壓帶(2個)南北緯90°附近熱力原因冷高壓下沉冷干副極地低氣壓帶(2個)南北緯60°附近動力原因冷低壓上升溫濕副熱帶高氣壓帶(2個)南北緯30°附近動力原因熱高壓下沉干熱赤道低氣壓帶(1個)0°附近熱力原因熱低壓上升濕熱風帶分布風向北半球南半球影響氣候極地東風 帶(2個)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之間東北風東南風冷干盛行西風 帶(2個)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西南風西北風溫濕低緯信風 帶(2個)赤道低氣壓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之間東北風東南風干燥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