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夯實基礎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邐迤(lǐ) 驪山(lí)
賂秦(luò)草芥(jiè)
B.妃嬪(pín)剽掠(piā)
殆盡(dài)囷囷(qūn)
C.椽子(chuán)橫檻(kǎn)
顛覆(fù)突兀(wù)
D.媵嬙(yìng)鼎鐺(chēng)
下咽(yān)暴霜露(pù)
答案B
解析A項,“賂”應讀“l(fā)ù”;C項,“檻”應讀“jiàn”;D項,“咽”應讀“yàn”。
2.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都不正確的一項是( )
①破滅之道也(規(guī)律) ②六王畢(滅亡) ③固不在戰(zhàn)矣(所以) ④秦愛紛奢(奢侈) ⑤族秦者秦也(家族)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從而)
A.①③⑤B.①②⑤
C.③④⑤D.②④⑥
答案A
解析①“道”譯為“原因,途徑”;③“固”譯為“本來”;⑤“族”譯為“滅族”。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活用現(xiàn)象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并力西向B.日削月割
C.驪山北構而西折D.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答案D
解析D項,“鑒”為名詞的意動用法,其他三項均為名詞作狀語。
4.下列兩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①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A.①句的兩個“之”相同,②句的兩個“而”不同。
B.①句的兩個“之”不同,②句的兩個“而”也不同。
C.①句的兩個“之”相同,②句的兩個“而”也相同。
D.①句的兩個“之”不同,②句的兩個“而”相同。
答案B
解析①兩個“之”,前一個為代詞,后一個為結構助詞;②兩個“而”都是連詞,前一個表轉折,后一個表承接。
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思厥先祖父B.一旦不能有
C.至于顛覆,理固宜然D.可憐焦土
答案B
解析A項,祖父:古義,祖輩父輩;今義,父親的父親。C項,顛覆:古義,滅亡;今義,采取陰謀手段從內部推翻合法的政府。D項,可憐:古義,可惜;今義,值得憐憫。
6.下列各句中,與“渭流漲膩,棄脂水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戍卒叫,函谷舉。
B.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
C.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D.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答案C
解析“渭流漲膩,棄脂水也”與C項均為判斷句。A項是被動句,B項是介詞結構后置句,D項是被動句。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判:決定,確定
B.始速禍焉速:招致
C.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向:假如
D.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當:當……時候
答案D
解析D項,當:如果。
8.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宮賦》中作者粗筆勾勒,言阿房宮占地之廣,狀其樓閣之高的句子是“ , ”。
(2)《阿房宮賦》中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做鋪墊的句子是“ , ; , ”。
(3)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借秦的滅亡警醒當朝者不吸取教訓就會重蹈覆轍的句子是“ , ”。
(4)《六國論》中圍繞中心論點又分成兩個分論點加以論述,這兩個分論點分別是“ , ”“ 。 , ”。
(5)《六國論》中,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作者在文中列舉齊、燕、趙三國破滅的史實并對此加以分析。作者認為,齊國滅亡的原因是“ ”;燕國滅亡的原因是“ , ”;趙國滅亡的原因是“ ”。
答案(1)覆壓三百余里 隔離天日 (2)歌臺暖響 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風雨凄凄 (3)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4)賂秦而力虧 破滅之道也 不賂者以賂者喪 蓋失強援 不能獨完 (5)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至丹以荊卿為計 始速禍焉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解析注意結合重點信息準確書寫有關句子,不得出現(xiàn)錯別字。
二、課外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辨奸論(節(jié)選)
蘇 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惫陉栆姳R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以吾觀之,王衍之為人,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忮①不求,與物浮沉。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然而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②,豎刁、易牙、開方是也。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愿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注①忮(zhì):嫉妒,忌恨。②慝(tè):奸邪、邪惡。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
B.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
C.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
D.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
答案B
解析注意句中的“者”“而”“其”的虛詞的標志作用。正確標點為: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陰陽”,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聯(lián)系的大自然現(xiàn)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等。
B.“公”,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先秦時稱諸侯為“公”,后來多稱謂有官位、有身份的人。
C.“臣虜”,古代對地位差、身份低的人的稱呼。原指“臣仆、俘虜”之意,后來也指“奴役”。
D.“《詩》”,《詩經(jīng)》;“《書》”,《尚書》。都是儒家的經(jīng)書,和《禮記》《周易》《論語》合稱“五經(jīng)”。
答案D
解析D項,“《論語》”應為“《春秋》”。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蘇洵認為事理有其必然性,只要冷靜地觀察,就能“見微而知著”。
B.蘇洵引例以說明山濤、郭子儀善于見微知著,認為山、郭之言得以證實是有一定必然性的。
C.文中“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一句,說明了某些偽君子、兩面派的特點。
D.作者認為“今有人”比王衍、盧杞的危害更大,因為“他”行事不近人情,但名聲很大,一定會得到重用,這將給天下帶來更大的禍患。
答案B
解析B項,蘇洵認為“山、郭之言得以證實”有偶然性,這就是晉惠帝、唐德宗的“鄙暗”,使王衍、盧杞得以逞其奸。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2)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
參考答案(1)事物的發(fā)展必定會有一定的結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該如此的規(guī)律。只有天下最冷靜客觀的人,才能看到細微的變化而預知它顯著的將來。
(2)假使晉朝當時沒有惠帝這個昏君,哪怕僅是一個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個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亂呢?
解析注意“然”“微”“著”“衍”“亂”等詞的翻譯。
參考譯文事物的發(fā)展必定會有一定的結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該如此的規(guī)律。只有天下最冷靜客觀的人,才能看到細微的變化而預知它顯著的將來。月亮周圍如果出現(xiàn)光圈,預示著將要刮風;柱子的基石如果潮濕了,預示著將要下雨,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至于)世間人與事的發(fā)展變化,常理和形勢之間的因果關系,也是抽象渺茫而難以理解,千變萬化而不可預測的,(但)怎能與天地陰陽之事相比?而即便是賢能的人對此也有所不解,這是什么緣故呢?這是由于愛憎攪亂了他們的思想,利害改變了他們的行動啊!從前,山濤見到王衍,就說:“(將來)貽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這個人?!狈陉柾豕觾x見到盧杞,就說:“這個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孫就會被他殺得一個不留!”今天分析起來,那道理確實是可以預見到的。但是按我的觀點來看,王衍這個人,在容貌和談吐方面,確實具備了欺世盜名的條件。然而,他不忌妒、不妄求,只是隨波逐流。假使晉朝當時沒有惠帝這個昏君,哪怕僅是一個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個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亂呢?盧杞的奸險,固然足以敗壞國家,但是(他)不學無術,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談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會得到重用呢?由此說來,山、郭二公對王、盧二人的預言,也可能未必有那樣的結果!現(xiàn)在有個人,口中背誦著孔子、老子的話,親身實踐著伯夷、叔齊的行為,招納一些好名譽、不得志的士人,共同制造輿論,自我標榜,把自己說成是顏淵再世、孟軻復生,而實際上卻居心叵測、陰險狠毒,與一般人的旨趣不同。這是王衍、盧杞的伎倆合成一個人了。這種人造成的禍害,怎么能夠說得盡呢?面孔臟了不忘擦洗,衣服臟了不忘浣洗,這本是人之常情。現(xiàn)在(這個人)卻不然,穿奴仆的衣服,吃豬狗的食物,像囚徒一樣蓬亂著頭發(fā),像居喪孝子那樣灰塵滿面,卻大談(神圣的)《詩》《書》,這難道是他的真實情感嗎?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有不成為大奸大惡(的人)的,豎刁、易牙、開方就是這樣的人。用蓋世的好名聲,來掩蓋他尚未形成的禍患。雖然有想把國家治理好的君主,愛好賢才的宰相,還是會舉薦他、任用他的。那么他成為天下的禍患,將是必然而沒有疑問的,這就不只是和王、盧二人所能相提并論的了。
三、語言運用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梢姎v史及其敘述在國家、民族的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借鑒意義。① ,正在于其著述者對待歷史有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有后人應有的敬意,而非憑空想象,隨意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則,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為鑒的作用,② ,使讀者通過一面夸張變形的“哈哈鏡”觀察歷史。近些年來,③ ,已經(jīng)在讀者尤其是在那些并不專門研究歷史的非專業(yè)讀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響到他們對歷史的正確認知。
參考答案①歷史之所以能為后世所借鑒 ②反而可能扭曲歷史 ③一些歷史讀物的庸俗化傾向
解析文段主要闡述歷史及其敘述在國家、民族的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借鑒意義。①處前面的“借鑒意義”提示了內容,下文的“正在于……”是對橫線處的具體解說,橫線處大致內容應是“歷史的借鑒意義”。②處可根據(jù)上句“非但”和下句“使讀者”,得出“扭曲歷史”方面的答案。③處上下文都是談“庸俗化”的讀物所帶來的影響,從這一角度組織答案即可,據(jù)下文推斷,橫線處應是下文的陳述對象,此處應是“一些歷史讀物的庸俗化傾向”。
14.下面的材料從兩個方面對阿房宮做了介紹,請篩選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內容,壓縮成一段文字,不超過60個字。
再看司馬遷筆下關于阿房宮的記載。他所渲染的是秦始皇建造朝宮的豪華設施和宏大氣概,從而襯托出秦始皇不恤民力的屠夫形象,來達到證明正是因為秦始皇的過度役民,才導致國家解體這一結論的目的。阿房宮的規(guī)模如此,《漢書·楚元王列傳》所說秦始皇陵高度的尺寸也是如此。但從另一方面講,司馬遷和班固的史學品格向來為人們敬重,他們的記載應當不是憑空杜撰出來的,最有可能的情況是他們根據(jù)國家檔案中秦朝的相關設計文獻而不是實際狀況記述的。
參考答案司馬遷極力渲染阿房宮的豪華奢侈是為得出秦始皇不恤民力導致亡國的結論,他與班固可能都是根據(jù)相關文獻而非實際狀況記述。
解析本題考查壓縮語段的能力。做此類題可從分析文段結構入手,從文段中關鍵句子切入。
15.“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三字經(jīng)》)蘇洵到了27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后來成了大學問家。又相傳蘇洵為兒子取名為“軾”和“轍”,名字都跟車有關。“軾”為車前扶手的橫木,“轍”是車輪軋出的痕跡。橫木在結構上可有可無,但在車上的位置很顯眼,蘇洵既希望蘇軾能有一番作為,又不希望他太過張揚而遭人嫉妒,所以名軾字子瞻,希望他能小心謹慎。結合其文章特點以及你對蘇洵的了解,為蘇洵寫一段頒獎詞。
參考答案三十發(fā)憤,不忝大家之列;二子成名,豈無鯉對之誨。通古通今,有為文基礎,識軾識轍,具辨人才質。言必中當世,犀利有力,情必動腹心,蕩溢感人,縱橫捭闔,有戰(zhàn)國縱橫之風采,痛惜激憤,揭北宋式微之流弊。壯哉,《六國論》;大哉,蘇老泉。
解析可結合其讀書成材、識子之明、文章才氣等方面進行褒獎、評價,內容符合蘇洵的特點即可。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6.1 阿房宮賦綜合訓練題,共19頁。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16.1 阿房宮賦精品測試題,共3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閱讀《阿房宮賦》,完成問題,認真閱讀《阿房宮賦》,回答問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第八單元16(阿房宮賦 * 六國論)16.1 阿房宮賦精品課后作業(yè)題,共1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1阿房宮賦,想像、比喻與夸張,描寫、鋪排與議論,駢句散行,錯落有致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