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屬成套資源:2023年長春中考物理一輪復習專題及答案
專題五:內能——2023年長春中考物理一輪復習(含答案)
展開
這是一份專題五:內能——2023年長春中考物理一輪復習(含答案),共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填空題,實驗題,計算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一、單選題(每題2分,共20分。)
1.(2021·貴州·凱里一中一模)關于熱現(xiàn)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發(fā)動機用水作為冷劑是因為水的比熱容大
B.電風扇吹的風帶走了熱量能使人涼爽
C.“摩擦生熱”是用熱傳遞的方法改變物體的內能
D.晶體和非晶體都有一定熔點的
2.(2022·重慶巴蜀中學二模)如圖所示是紅紅喜歡的美食酸辣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煮酸辣粉前,鍋中已沸騰的水溫度一直升高
B.酸辣粉冒出的“白氣”是由水蒸氣汽化形成的
C.聞到酸辣粉鮮美的味道,是因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
D.湯汁喝起來燙嘴,主要原因是滾燙的湯汁含有較多的熱量
3.(2022·江蘇·無錫市天一實驗學校二模)下列事例中,改變物體內能方式相同的是( )
①搓手取暖
②煤爐燒水
③鉆木取火
④彎折鐵絲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2022·廣東·珠海市第九中學一模)同學們根據(jù)下表提供的幾種物質的比熱容得出下列四個結論,其中正確的是( )
A.液體的比熱容一定比固體的大
B.同一物質發(fā)生物態(tài)變化后,比熱容不變
C.汽車發(fā)動機用水來冷卻是因為水的比熱容較大
D.質量相等的鋁塊和銅塊,吸收相同的熱量銅塊升溫快,所以銅塊比熱容大
5.(2022·新疆·烏市一中模擬預測)表明組成物體的大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無規(guī)則運動的現(xiàn)象是( )
A.打掃房間時看到的塵土飛揚B.每年春天的沙塵暴
C.看到大霧在周圍彌漫D.春天隨風飄來花香
6.(2022·山東淄博·二模)餃子是我國的傳統(tǒng)美食之一,在北京冬奧會期間,許多國外運動員對這一美食贊不絕口。下列有關煮餃子過程中的物理知識,說法正確的是( )
A.剛從冰箱冷凍室取出的速凍餃子沒有內能
B.餃子在煮的過程中體積變大是因為分子間存在斥力
C.餃子在煮的過程中,吸收熱量,內能增加
D.餃子煮熟關火后,水不再沸騰,則水分子停止運動
7.(2021·寧夏西吉實驗中學模擬預測)2021年2月27日,“月球樣品001號見證中華飛天夢”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開幕,100克月壤儲存在中心部位的空心夾層球體造型之中。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從月球帶回地球后,月壤的質量變小了
B.月壤的重力接近于兩個雞蛋的總重力
C.裝入空心夾層球體造型中后,月壤的慣性變小了
D.裝入空心夾層球體造型中后,月壤的分子不再運動
8.(2022·貴州黔南·模擬預測)天氣漸漸暖和了,春天不知不覺來到了。龍龍一家去郊游,一路上,龍龍耐心回答弟弟的問題并給出解釋,他的解釋錯誤的是( )
A.為什么道路兩旁的樹向后退——因為車向前行駛,以“我們”為參照物樹是運動的
B.你怎么知道是爺爺給我來電話了——因為每個人說話的音調不同
C.為什么方向盤很容易改變車的方向——因為方向盤是省力杠桿
D.為什么車內能聞到一陣陣花香——因為分子在不停地無規(guī)則運動
9.(2014·山西·模擬預測)下列關于溫度、熱量和內能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溫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熱量B.物體放出熱量時,溫度一定降低
C.物體溫度升高,內能一定增加D.物體內能增加時,溫度一定升高
10.(2020·河南省信陽市第九中學一模)A、B兩物體質量相等,溫度均為10℃,甲、乙兩杯水質量相等,溫度均為50℃,現(xiàn)將A放入甲杯,B放入乙杯,熱平衡后,甲杯水溫降低了4℃,乙杯水溫降低了8℃,則A、B兩種物體的比熱容之比為( )
A.2∶3B.3∶5C.4∶9D.1∶2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2分。)
11.(2022·江蘇·無錫市僑誼教育集團二模)“端午濃情,粽葉飄香”。從分子運動的角度看,“粽葉飄香”屬于______現(xiàn)象;吃過粽子后,嘴唇粘粘的,說明分子之間存在______;煮粽子時,溫度升高,內能______,這主要通過______方式來改變內能。
12.(2022·黑龍江·佳木斯市第五中學三模)2022年3月23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在空間站現(xiàn)場直播授課,王亞平老師在演示“液橋實驗”時,將兩塊透明板上的水球互相靠近、接觸,合成一個大水球;再慢慢將兩塊透明板分開,水形成一個長約10cm的液橋(如圖),說明了分子間存在 ___________。
13.(2022·黑龍江·佳木斯市第五中學三模)如圖是佳木斯人愛吃的美食之一“燒烤”,在烤肉時空氣中彌漫著“肉香”味,這是 ___________現(xiàn)象;食物烤熟是通過 ___________ 的方式改變其內能的。
14.(2022·湖南·長沙市立信中學三模)在“探究物質的吸熱能力”的實驗中:兩只燒杯中盛有等質量的水和油,用相同的電加熱器加熱,使水和煤油都升高10℃,則_________被加熱的時間較長,說明它吸收熱量較_________。
15.(2022·河南南陽·模擬預測)“五一”期間,小華跟媽媽一起在公園散步,看到湖中倒映出的白云,其實是經過光的 ___________所成的白云的像。在離槐花樹較遠的地方也能聞到淡淡的槐花香,這是 ___________現(xiàn)象,該現(xiàn)象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 ___________。
三、實驗題(每空1分,共25分。)
16.(2022·江蘇·無錫市河埒中學二模)小明和小紅想用下圖三個步驟的實驗來證明冰熔化需要吸熱:
(1)步驟1,將冰塊放入盛有冷水的燒杯中,等待溫度穩(wěn)定,杯中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______℃;
(2)步驟2,小明在保溫杯中放入50℃的熱水1kg,并于燒杯中取一塊0.25kg的冰放入,等冰塊全部熔化后測得水溫為20℃。則熱水放出的熱量為______J。若不計熱量損失,實驗中此冰塊熔化吸收熱量______J();
(3)步驟3,小紅認為實際測量中,保溫杯中中的水不斷向外散熱,所以并不能證明冰熔化一定吸熱。為了排除散熱因素的影響,小紅取相同的保溫杯,與小明同時裝入50C的熱水1kg,則小紅下列操作方法正確的是______(只需填寫序號):
①在小明杯中剛放入冰塊時,倒入0℃的冷水0.25kg,并立刻測量水溫
②在小明杯中剛放入冰塊時,倒入0℃的冷水0.25kg,并等小明杯中的冰全部熔化時測量水溫
③在小明杯中的冰全部熔化時,倒入0℃的冷水0.25kg,并立刻測量水溫
④以上方法都可以
17.(2022·江蘇·無錫市僑誼教育集團二模)在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的實驗中,a,b兩組同學在同一間教室里,分別用如圖甲所示的相同裝置進行實驗,當水溫達到90℃時,每隔0.5min記錄一次溫度,并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分別繪制了如圖乙所示的圖象。
(1)水在沸騰的過程中,不斷吸熱,溫度______;
(2)分析圖乙中的圖象可知,水的沸點是______℃,若a組同學燒杯中水的質量為100g,a組同學將燒杯中的水從90℃加至剛好沸騰的過程中,燒杯中的水吸收了______J的熱量;(不考慮水量損失)
(3)造成圖乙中a、b圖像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18.(2022·黑龍江·佳木斯市第五中學三模)小組同學用如圖甲所示的兩個完全相同的裝置探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熱能力,已知c水=4.2×103J/(kg·℃)。
(1)如圖甲所示,在兩個燒杯中裝入 ___________(選填“質量”或“體積”)和初溫都相同的水和煤油,用相同的酒精燈進行加熱;
(2)圖甲中有一處明顯的錯誤是 ___________;
(3)實驗過程中小組同學用 ___________來反應液體吸收熱量的多少;
(4)如圖乙所示,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小組同學繪出了水和煤油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由圖像可知,杯中的水和煤油相比 ___________吸熱能力更強;
(5)利用圖像及題中所給的數(shù)據(jù),可以計算出煤油的比熱容是 ___________J/(kg·℃)。
19.(2022·湖北·武漢市七一中學模擬預測)如圖甲所示,在相同的燒杯里分別裝入200g的水和食用油,用規(guī)格相同的電加熱器加熱,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圖乙是該同學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制的圖像。
(1)圖像中反應水的溫度隨時間變化規(guī)律的圖線是______,電加熱器加熱5min,食用油吸收的熱量為______J;
(2)一段時間后,燒杯中的水有大量氣泡不斷上升、變大,到水面破裂開來,燒杯上方冒著“白氣”,白氣的形成是一種______現(xiàn)象(填物態(tài)變化名稱),觀察溫度計示數(shù)保持在98℃不變,說明水面氣壓______1標準大氣壓(填“>”、“=”、“
相關試卷
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輪復習強化訓練——內能的概念 (含答案),共1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填空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中考物理一輪復習強化訓練——內能 (含答案),共1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5 ℃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專題六:內能的利用——2023年長春中考物理一輪復習(含答案),共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填空題,實驗題,計算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相關試卷 更多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免費重復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