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簡介《春秋》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后來出現(xiàn)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fā)的書。如《左傳》?!蹲髠鳌肥俏覈谝徊繑⑹略敿毜木幠牦w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時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蹲髠鳌肥恰洞呵镒笫蟼鳌返暮喎Q,又名《左氏春秋》?!蹲髠鳌吠怀鎏攸c是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官名,使者)辭令。 《左傳》長于記述辭令,敘事簡潔。
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630?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于說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 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一、字音識記貳函陵氾南佚之狐夜縋而出君之薄也不知
一、字音識記貳èr函hán陵氾fán南佚yì之狐夜縋zhuì而出君之薄bó也不知zhì
一、字音識記若舍鄭共其乏困朝濟夫晉敝之闕秦
一、字音識記若舍shě鄭共gōng其乏困朝zhā濟夫fú晉敝bì之闕quē秦
一、字音識記秦伯說與鄭人盟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夫人
一、字音識記秦伯說yuè與鄭人盟ménɡ杞qǐ子逢páng孫楊孫戍shù之乃還huán夫fú人
關(guān)于史書體例① 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guān)歷史事件,如《左傳》。② 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③ 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如《戰(zhàn)國策》。④ 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
關(guān)于史書體例⑤ 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⑥ 紀事本末體:以歷史事件為主體,完整地敘述了一個歷史事件始末的史書體例。首創(chuàng)于南宋的袁樞,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積累文學常識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春秋》 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資治通鑒》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 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漢書》
《論語》中說:“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弊怨胖两?,我國有很多外交使節(jié)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地完成了肩負的使命,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國家的利益和尊嚴。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被后人評價為“五論救弱國,妙語退秦師”。我們看看他是用哪五論,如何妙語退秦師的。
燭之武——燭表示地名,以邑(分封地)名為氏。“燭地,名叫武的人?!必硎镜孛?,以邑(分封地)名為氏。“佚地,名叫武的人?!蓖耍菏箘佑梅?,使……撤退師:軍隊
問題一:為什么“退”?問題二:誰去“退”?問題三:如何“退”?問題四:“退”的結(jié)果如何?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譯文:九月甲午,晉文公、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汜南。
以:因為無禮于晉=于晉無禮(狀語后置,譯:對晉文公無禮)貳:從屬二主。貳于楚:依附于晉的同時又依附于楚。軍:駐扎。名→動
圍鄭的原因有二一是當年晉文公重耳在流亡途中沒有受到鄭文公的禮遇,被拒之城外;二是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出兵幫助楚國。發(fā)動戰(zhàn)爭的兩條理由都只涉及晉鄭兩國的恩怨,與秦無關(guān)。換言之,秦鄭兩國沒有歷史恩怨,秦國派兵只是為了謀求利益。加之秦軍晉軍分兵駐扎,為鄭的游說提供了可能,且指明了方向:退晉難,退秦易。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譯文: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编嵅饬恕T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编嵨墓f;“我早先沒有任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品味鄭伯勸說燭之武的語言藝術(shù)。①首先,“自責”?!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人之過也",用判斷句誠懇地表明了態(tài)度,檢討過失,借此感染燭之武。從稱謂看,用“吾” “寡人(謙稱)"稱呼自己,放下身段;用“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稱呼燭之武,表達了敬重之意。②其次,“恭維”。 一個”求”字,鄭伯身為國君,卻能放下身份,難能可貴;同時,較自然地向燭之武傳達: "國難當頭, 拯救國家的重任非你莫其謙卑、恭維之態(tài),可見一斑。
品味鄭伯勸說燭之武的語言藝術(shù)。③最后,“提醒” 。"然鄭亡, 子亦有不利焉?!鼻捎棉D(zhuǎn)折關(guān)系復句,提醒燭之武,“鄭亡對你也有危害” 。一個“然”字,自然轉(zhuǎn)換話題,急切委婉,綿里藏針,向燭之武傳達出個人利益與國家息息相關(guān)、唇亡齒寒的道理。
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養(yǎng)馬的長官),大概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皆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 ——馮夢龍《東周列國演義》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深夜,燭之武用繩子吊出城墻,他見到秦穆公,說:秦國與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明白自己將會滅亡。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饒恕了鄭國,并且把它做為東邊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
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答應把焦、瑕兩地給您??墒牵瑫x惠公早晨渡過河去,晚上就筑城來防備您,這是您知道的。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轉(zhuǎn)移矛盾。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br/>譯文:秦穆公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wèi)那里,自己就回去了。晉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后傷害他,這是不仁義;失去了自己所結(jié)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亂去改變已有的協(xié)調(diào),這并不是威風。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怎樣理解晉文公最后“不仁”“不知”“不武”三個退兵理由? “不仁”:秦伯背盟,不仁不義,但晉 文公畢竟受恩于秦,你不仁我不能無義。此理由使晉文公占據(jù)了道德高地。 “不知”:是對現(xiàn)實情況的理性判斷。失去同盟,不符合晉國長遠利益。
不武”:是對具體作戰(zhàn)的精準考量。“以亂易整”,勝負難料,不打無把握之仗。 表現(xiàn)出晉文公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審時度勢,春秋“霸主”風采可見一班。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2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ppt課件,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燭之武退秦師,關(guān)于《左傳》,編年體,國別體,紀傳體,你知道嗎,故事背景,公元前630年,課文串講,整體把握課文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下冊2 燭之武退秦師備課ppt課件,共55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左丘明,文本分析,學習探究,想一想,燭之武的游說藝術(shù),燭之武謀略小析,處處言秦處處為鄭,理清脈絡(luò),探析人物,燭之武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2 燭之武退秦師評課ppt課件,共21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左傳》,通假字,古今異義,重要字詞,詞類活用,秦晉圍鄭,臨危受命,說退秦師,晉師撤離,燭之武的游說藝術(shù)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