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為“三蘇”。 其文縱橫恣肆,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詩是蘇軾在1084年由黃州貶赴汝州時經(jīng)過九江,和朋友游覽廬山時所作。蘇軾十幾次徜徉于廬山的靈山秀水之間,寫下了五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從正面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cè)面看,廬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會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樣子。
嶺:相連的山。 坡度和緩,連綿。
峰:高而尖的山。坡度大,細長高聳,孤立。
思考:詩人是從哪幾個角度、處在什么位置看廬山的?從中你能得到什么啟示?
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看到的結(jié)果也會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面貌,這里指廬山的景色。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
為什么詩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思考: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這兩句詩蘊含著怎樣的人生哲理?
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正如俗話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是一份小學語文人教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9 古詩三首題西林壁課文配套ppt課件,共22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看圖讀古詩知今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背古詩,觀察角度,題西林壁,得出結(jié)論,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示范課ppt課件,文件包含《古詩三首》課件pptx、《古詩三首》教案docx、《古詩三首》練習docx等3份課件配套教學資源,其中PPT共30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1學年題西林壁教學課件ppt,共4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題西林壁,獨特感悟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