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唤M是( )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東漢以后,齊、魯、韓三家先后亡失,僅存《毛詩外傳》。毛詩盛行于東漢以后,并流傳至今。
①到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
②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詩歌305首
④《詩經》最初只稱為《詩》或“詩三百”
⑤《詩經》是按《風》《雅》《頌》三部分編輯的
⑥漢代傳授《詩經》的有齊、魯、韓、毛四家
A.①⑥②⑤③④B.②④①⑥⑤③
C.③④①⑤②⑥D.④①②③⑤⑥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的連貫性。此類題目要在快速閱讀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體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具體語境,根據上下文的句子結構、邏輯順序等來分析推理、判斷。從語段橫線后的“東漢以后,齊、魯、韓三家先后亡失”來看,橫線處的最后一空應填⑥,據此排除A項、B項;正因為《詩經》“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詩歌305首”,オ會有“詩三百”的稱謂,故③應在④前,據此排除D項。故選C。
2.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敘述,錯誤的一項是( )
A.《詩經》“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其中,“風、雅、頌”為詩歌體制,“賦、比、興”為主要表現(xiàn)手法。
B.《詩經》原稱《詩》,它是“五經”之一,“五經”是指《易》《書》《詩》《禮》《樂》。
C.七言律詩屬于近體詩范疇,其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子數(shù)整齊劃一。全詩共四聯(lián),分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中間兩聯(lián)要求對仗。
D.在古代,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往往會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處。各個分支除了保留姓以外,還會取一個稱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文氏”即文姓。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敘述,錯誤的一項”,然后根據課內所學和課外積累辨析正誤。
B項,“‘五經’是指《易》《書》《詩》《禮》《樂》”錯誤,《樂》應為《春秋》。
故選B。
3.根據語境,依次填入下面語段中橫線處的語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
《詩經》是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故鄉(xiāng)。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詩經》的傳唱,使原本遙遠的地域變得可以想象,可以親切地感知。_______,因此說,_______。
①這當然不利于人們建立地理意義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乃至更早,《詩經》就為凝聚我們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當時,由于相距遙遠,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圍都是非常有限的
④《詩經》在當時各國之間,締造了寶貴的文化親緣
⑤齊國的海,宋國的河,秦晉的高山,他鄉(xiāng)豐富的物產、奇異的風情,都因《詩經》的描繪而進入人們視野
A.①②③⑤④
B.②③⑤④①
C.①③②⑤④
D.②③①⑤④
【答案】D
【解析】此題考查語句連貫的能力。連貫的題目應注意時空語序、邏輯語序、陳述對象一致、句子結構對稱等問題,答題是先確定某幾組句子肯定是挨著的,據此排除其它選項,然后總體審查。解答語句銜接題,要先將題目所給語段讀懂,明白其語境;然后再仔細研究題中六句話內部的邏輯關聯(lián),弄清其先后順序。
本題,③的“在當時”指代的是②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①的“這”指代的是③的“相距遙遠,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圍都是非常有限的”。④與⑤比較,作為收束語,④更恰當。分析可知正確的排序是:②③①⑤④。
故選D。
【點睛】
排序類試題要求考生在注意語言表達的整體性、連貫性原則以外,還要多角度地尋找解決問題的切入口。對語句排序試題一般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揣摩語段的整體意義,理清選項內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達內容的主旨。2、分析選項內容與整體語段的語境聯(lián)系。3、進行對比分析,排除干擾項。該類試題幾個選項在語句的數(shù)量或內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順序不同,或者語句的語調點不同,選擇時,找準選項的相異點,以此為突破口,選出最恰當?shù)囊豁棥?、通讀語段,看看整個語段銜接是否緊湊合理。
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詩的總起。“采呀采呀采起來”的歌聲,亦可稱之為勞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對采摘過程的細膩觀察。從一顆一顆地拾取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謂一路辛勞,反映出當時的勞動婦女身負沉重的壓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對收工時滿載而歸的敘寫。此間有收獲的滿足,有對自身力量的欣賞,亦有與自然相融的愉悅。
D.《芣苢》一詩,將勞動者的精神和情緒自然地吟唱出來。從節(jié)奏、意境、韻味等方面,顯示出相當高的藝術性和感染力。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棥?,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chuàng)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xiàn)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本題中,B項,“反映出當時的勞動婦女身負沉重的壓迫”于文無據,主觀猜測。故選B。
二、現(xiàn)代文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雖然有關《詩經》如何成書的問題仍待細究,但我們有理由認定,“王官采詩”的說法值得注意?!安稍姟笔菑纳瞎艂飨碌闹贫龋芡醭慕y(tǒng)治者派出專門人員到各地采集歌謠,以此觀風俗、察得失。也正因為如此,《詩經》作為“王官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貴族教育和培養(yǎng)體系中的一門課程和一部教材,它能夠在貴族子弟尚未廣泛深入接觸社會之前,豐富和健全他們的知識和情感。
孔子在談到讀《詩經》的益處時,特別提到它可使讀者“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足見已將《詩經》當作一部博物學著作甚至百科全書來看待。《漢書·藝文志》著錄的《毛詩故訓傳》對詩中提及的動植物加以注解,這為人們理解《詩經》及產生它的時代提供了一種路徑。受前賢著述啟發(fā),三國吳人陸璣撰成《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不僅提拈出《詩經》中動植物的名稱,還附述其樣貌、形態(tài)、功用和生長環(huán)境,有時更綜合對比不同地域的不同稱呼以豐富人們對該物之認知。比如《秦風?蒹葭》中第一句“蒹葭蒼蒼”,陸疏云:“蒹,水草也。堅實,牛食之令牛肥強。青、徐州人謂之蒹,兗州、遼東通語也。葭,一名蘆菼,一名薍,薍或謂之荻,至秋堅成,則謂之萑,其初生三月中,其心挺出,其下本大如箸,上銳而細,揚州人謂之馬尾,以今語驗之,則蘆薍別草也?!泵魅嗣珪x據陸疏所作《毛詩陸疏廣要》,其中辨蒹、葭之別,并錄別名十五種。如此詳細的分辨考證,既存注疏者本人的見聞,也有他們思考判斷(“驗之”)后所得出的結論。
在這類路徑的解析之下,《詩經》成了一種“博物志”。很顯然,熟讀《詩經》者更易成為博識之人,但絕非僅僅識于“物”而已,先秦以至后世的貴族,還會依據《詩經》所述來傳遞信息、理解隱義,因識于“事”而做到“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漢代的劉向在《說苑》中就記錄了一則與《詩經》有關的“父慈子孝”的故事,魏文侯將自己不太鐘愛的太子擊封于中山,三年間都很少往來,一次太子擊遣舍人趙倉唐向文侯進獻禮物,文侯問太子平常讀什么書,趙答《詩經》,文侯又問太子讀哪些篇章,趙答《晨風》《黍離》。熟悉《詩經》的文侯當然知道,《晨風》寫的是“未見君子”的憂傷心事,而《黍離》則抒故國之思,于是立刻賜給太子一襲衣裳,并敕令趙倉唐在天明之前一定要送達。太子擊受賜開篋之后,發(fā)現(xiàn)下裳在上、上衣在下,馬上吩咐安排車駕,即要前往晉謁文侯。趙倉唐大惑不解,太子擊解釋道:君侯賜衣,其實不是讓我御寒,而是下令召還,這就是《齊風》中的“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果然,太子復歸其位,父子君臣皆大歡喜??梢姡邮苓^《詩經》教育的王公貴族,常會使用其中的詩句來“編碼”和“解碼”,由此交流溝通,既能矜持含蓄地傳遞話語,亦使信息交換的過程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摘編自谷卿《〈詩經〉里的物、事、情、理》)
5.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貴族教育和培養(yǎng)體系中,作為“王官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經》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門課程。
B.讀《詩經》益處多多,可使讀者“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足見其是一部博物學著作甚至百科全書。
C.《毛詩故訓傳》對詩中提及的動植物的注解,為人們解讀《詩經》及其成書年代提供了思考方向。
D.魏文侯賜衣給太子,并命令太子擊的舍人務必在規(guī)定時間內送達,實是文侯對太子擊的一次考驗。
6.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首先論證《詩經》的認知作用,進而論證《詩經》交流作用,整體是按照邏輯順序來推進的。
B.文章第二段運用了例證法、引證法,論證了《詩經》在“識物”上的作用,使文章內容真實可信。
C.文章指出《詩經》如何成書的問題,這是論述《詩經》是“物”與“事”的經典教材的前提條件。
D.文章引用“父慈子孝”的事例是要論證使用《詩經》詩句是含蓄地傳遞信息的途徑,并且具有保密性。
7.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經》能夠幫助貴族子弟提升對自我的認知和情感,因此周王朝統(tǒng)治者派出專人采集歌謠, 從而達到教育培養(yǎng)的目的。
B.在前賢著述啟發(fā)之下,陸璣撰成了《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作者大量引用《毛詩故訓傳》中自己認可的例證來解讀《詩經》。
C.從漢至明,學人對《詩經》中提及的動植物做出了各種詳細的分辨與考證,這體現(xiàn)了古人求實嚴謹?shù)闹螌W精神。
D.人們可用《詩經》來傳遞信息、理解隱義,只要接受過《詩經》教育的貴族,就會使用其中的詩句來“編碼”和“解碼”。
5.【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篩選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類題,首先應瀏覽選項的內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關的句子,最后進行對比辨析,判斷正誤。本題要求選出“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B項,“足見其是一部博物學著作甚至百科全書”說法不符合原文,原文是“孔子在談到讀《詩經》的益處時,特別提到它可使讀者‘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足見已將《詩經》當作一部博物學著作甚至百科全書來看待。”,“當作”不是“是”。故選B。
6.【答案】C
【解析】本題考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同時關注選項敘述與文章內容表達的細微差別。本題要求選出“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C項,“……這是論述《詩經》是‘物’與‘事’的經典教材的前提條件”說法錯誤,文章指出《詩經》如何成書的問題,只是引出話題,不是論述《詩經》是“物”與“事”的經典教材的前提條件。故選C。
7.【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歸納內容要點,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這是要求選出“正確的一項”,然后瀏覽選項,辨明檢索區(qū)間,確定對應語句;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要死摳字眼;對詞語的解說要抓住本質,將解釋的含意放在被解釋的詞語處,看上下文是否連貫、恰當;尋求稱代詞與稱代內容的聯(lián)系,將稱代的內容代入原文理解,聯(lián)系全文的傾向性,檢查該解釋是否與全文保持一致。本題中,A項,條件與結果倒置,相關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為“周王朝的統(tǒng)治者派出專門人員到各地采集歌謠,以此觀風俗、察得失。也正因為如此,《詩經》作為‘王官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貴族教育和培養(yǎng)體系中的一門課程和一部教材”;B項,“作者大量引用《毛詩故訓傳》中自己認可的例證來解讀《詩經》”于文無據;D項,“只要……就”說法過于絕對。故選C。
【點睛】
做選擇題,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還要用好“比對法”。就是把選項內容與原文有關內容認真、仔細地比較、對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錯誤項,反之則為正確項。那么,要比對哪些內容呢?比對詞語,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對原句作了改裝、重組,即主要采取了“刪”(刪除原文的狀語、定語、補語,改變原意)、“漏”(只強調問題的一個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斷章取義)、“改”(改換詞語,曲解文意)、“湊”(胡亂拼湊、東拉西扯、無中生有、隨意組合信息)等方式設誤。要看看選項在對原句改造過程中,刪去了哪些詞,改了哪些詞,添了哪些詞,它們是否與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選項中的下面這些詞語最值得我們優(yōu)先比對:指代詞(如“它”“其”等),比對它是否有偷換概念之嫌;范圍詞(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擴大或縮小外延現(xiàn)象;程度詞、時間詞(如“或許”“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經”“將來”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與必然、已然與未然,說法絕對等。比對關系,(句間、分句間的邏輯關系),看這種關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對句間關系,則要求考生不只是單純地篩選信息,更應在篩選的基礎上關注信息間的聯(lián)系。因此,比對分句間的邏輯關系是比對的重點內容。比對關系分兩步:第一步,逐項審查每一個選項有幾個分句(包括句子),分句與分句之間是什么關系(重點抓關聯(lián)詞),一般的有因果、條件、假設、目的等關系,但以因果關系居多。第二步,比對每一分句的意義在原文是否有依據,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尤其看因果關系,是否有強加、倒置不當。比對依據和結論,看推斷是否成立。推斷題選項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斷形式,原因結果或條件結論同時出現(xiàn);有的只是一個判斷句。對完整推斷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條件文中是否有依據,二看所述結果(結論)文中是否有依據,三看原因或條件與結果或結論之間是否有合理的邏輯關系。對只是一個判斷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現(xiàn)成的結論,二看結論(既然是推斷想象,“這個結論”文中往往沒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觀事實與邏輯事理。
三、詩歌鑒賞
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谷風①
《詩經·小雅》
習習谷風,維風及雨②。將恐將懼,維予與女③。將安將樂,女轉棄予。
習習谷風,維風及頹④。將恐將懼,寘⑤予于懷。將安將樂,棄予如遺⑥。
習習谷風,維山崔嵬。無草不死,無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注)①谷風:來自山谷的大風?!豆蕊L》是一首棄婦之詩。②維風及雨:大風夾帶陣陣大雨。維,語氣詞。③維予與女:只有我?guī)椭恪>S,只,僅。女,同“汝”。④頹:旋風。⑤寘:同“置”,放。⑥遺:遺忘。
8.詩歌的第一章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何特點?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9.詩歌表達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請結合詩歌作具體分析。
8.【答案】起興的手法?!傲暳暪蕊L,維風及雨”的意思是風帶來雨,詩歌以此起興,引出下面丈夫拋棄妻子的內容。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鑒賞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答題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種手法;第二步,結合詩歌內容分析;第三步,指出這種手法的表達效果。
詩經的表現(xiàn)手法主要是“賦比興”,題干問“第一章”,還構不成“賦”;而“習習谷風,維風及雨”一句處于開頭,與后面吟詠的內容“將恐將懼,維予與女。將安將樂,女轉棄予”之間只存在聯(lián)想意義而沒有比喻意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顯然是“興”;詩歌以谷風引來雨水,風雨交加的凄涼之景,引起女主人公被拋棄的凄苦情節(jié)。
9.【答案】詩歌的一、二兩章,在風雨交加的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棄婦的悲慘命運,第三章寫出棄婦情緒的變化、思想的覺醒和人格的升華。體現(xiàn)了女主人公從被遺棄之后的悲憤到對現(xiàn)實有深刻的理解,從而自重自強的情感變化。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解答此題要抓意象,挖內涵,意象是情感的載體,意象所體現(xiàn)出來的色調是情感的反映。然后還要品詩句,悟感情,作者在詩詞中常常會有情感的流露,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體現(xiàn)在只言片語上,要善于把握這樣的詞語,借此領悟感情。
抓住每一章描寫情感的關鍵語句,如第一章“女轉棄予”,第二章“棄予如遺”,都是在寫女子被丈夫拋棄的悲慘命運,通過當初丈夫愛憐自己與如今棄如敝履的對比,又加上“風”“雨”交加的凄涼環(huán)境,凸顯出女子內心哀怨痛苦、悲憤交加的情感;
第三章情感變得激烈,女子指責丈夫“忘我大德,思我小怨”,“風”在此時也成為她憤怒的咆哮,“無草不死,無木不萎”,她不再哀怨,而是認識到丈夫喜新厭舊、刻薄寡恩的本質,對丈夫感到憤怒;從自艾自憐的哀怨之情中脫離出來而對丈夫忘恩負義的人性,乃至社會現(xiàn)實都有了深刻的認識,思想上變得自尊自強,從而升華了女子的人格。
【點睛】
鑒賞詩歌思想情感的題目解答時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①抓顯情語。指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最能體現(xiàn)作者思想觀點和情感態(tài)度的詞語或句子;②分析景語。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詩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結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創(chuàng)作風格。要注意平時積累一些詩人的相關材料,特別是對一些影響大、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詩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詩歌類別和常見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數(shù)詩歌表達的思想情并非單一,而是豐富復雜的;⑤注意積累古詩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詞語:歡快、愉悅、激動、煩悶、恬淡、閑適、歡樂、激憤、堅守節(jié)操、憂國憂民等。
10.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
桃夭
《詩經》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華②。之子于歸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⑥。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注)①夭夭:美麗而茂盛的樣子。②華:同“花”。③之子于歸:這位姑娘出嫁。歸,出嫁。④宜其室家:指夫妻美滿和順。宜,和順、親善。⑤蕡(fén):草木果實繁盛碩大的樣子。⑥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樣子。(有的注釋為編者加)
題目:請從比興手法運用的角度賞析全詩。
【答案】以“桃之夭夭”起興,通過鋪墊和渲染,熱烈真摯地表達了對新娘的贊美與祝福。以桃設比,通過對桃花、桃實、桃葉的描寫,在贊美新娘美麗賢淑的同時,從不同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孫繁衍、家族興旺;聯(lián)想巧妙,形象鮮明,意趣盎然。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鑒賞詩歌表現(xiàn)手法的答題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種手法;第二步,結合詩歌內容分析;第三步,指出這種手法的表達效果。
這是一首賀婚詩。詩的三章都以桃樹起興,以嫩紅的桃花、碩大的桃實、密綠成蔭的桃葉比興新娘的美麗容貌、多子多福、人丁興旺,表達對女子新婚之喜和對新娘的美好祝福。
第一章以鮮艷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嬌媚。這里所寫的是鮮嫩的桃花,紛紛綻蕊,而經過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興奮又羞澀,兩頰飛紅,有人面桃花,兩相輝映的韻味。詩中既寫景又寫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歡樂熱烈的氣氛。
第二章則是表示對婚后的祝愿。桃花開后,自然結果。詩人說它的果子結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著新娘早生貴子,繁衍子孫;
第三章以桃葉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興旺發(fā)達。以桃樹枝頭的累累碩果和桃樹枝葉的茂密成蔭,來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滿幸福,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頌辭。
詩歌興中有比,比興兼用。全詩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興,繼以花、果、葉兼作比喻,極有層次:由花開到結果,再由果落到葉盛;所喻詩意也漸次變化,與桃花的生長相適應,自然渾成,融為一體。
四、情景默寫
11.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一詩出自《詩經·周南》,這是婦女們采集野菜時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一詩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對采摘過程的細膩觀察。
(3)《芣苢》一詩中,“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____”是對收工時滿載而歸的敘寫。
【答案】(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2)薄言掇之,薄言捋之
(3)薄言袺之,薄言襭之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文的背誦、理解、默寫能力??疾榉种苯有阅瑢懞屠斫庑阅瑢憙煞N類型。解答此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既要注意記憶、積累,同時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解、應用和賞析。答題時看清題目要求,本題屬于直接性默寫,比較簡單。寫錯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題默寫時需注意以下字詞書寫:芣苢、掇之、捋之、袺之、襭之。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上冊6.1 芣苢鞏固練習,共1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情景默寫,選擇題組,選擇類,選擇題,混合默寫,非選擇類,填空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必修 上冊第二單元6 (芣苢 插秧歌)6.1 芣苢練習,文件包含6-1《芣苢》同步檢測原卷版-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docx、6-1《芣苢》同步檢測解析版-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上冊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5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上冊6.1 芣苢精品習題,共3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祭祀與史詩,農事詩,宴餉詩,怨刺詩,戰(zhàn)爭徭役詩,婚戀詩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