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現(xiàn)在山東鄒城市)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后世常以“孔孟”并稱,尊稱孟子為“亞圣”。孟子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在孔子的“仁學(xué)”基礎(chǔ)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xué)說,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睹献印肥且徊坑擅献蛹捌涞茏庸餐帉懚桑涗浟嗣献拥恼Z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恢宏并長于論辯。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2.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內(nèi)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tài):“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比藨?yīng)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fā)展,并將它發(fā)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
【基礎(chǔ)知識】
(1)讀準字音
(2)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通“辨”,辨別)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通“歟”,語氣助詞)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通“向”,從前)
(3)古今異義
一豆羹(古義:古代一種盛食物的器具 今義:豆類植物)
萬鐘于我何加焉(古義:好處 今義:增多)
是亦不可以已乎(古義:停止,放棄 今義:已經(jīng))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古義:代詞,這種 今義:動詞,是)
(4)一詞多義
(5)詞類活用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德”,名詞,恩惠,在這里活用為動詞,感激)
(6)文言句式
判斷句:
魚,我所欲也。(“……也”,表判斷)
省略句: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省略主語“我”,“為”后面省略介詞賓語“禮義”,“受”后面省略了賓語“施舍”)
倒裝句:
萬鐘于我何加焉!(賓語前置,應(yīng)為“加何”)
【重點01】整體感知
1.概括本文大意。
明確:人在進行選擇時,應(yīng)以義為重;人應(yīng)保持自己的“本心”。
2.劃分本文段落。
文章第一段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舍生取義者也”):提出本文中心論點。作者先講一個生活常理,即在魚和熊掌不可以同時得到的情況下,一般要“舍魚而取熊掌”,以這個生活常理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yīng)該“舍生而取義”的結(jié)論,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惡有甚于死者”:對論點進行具體的分析與闡釋。第一層中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引出論點,雖然很巧妙,但比喻畢竟不是嚴密的論證,第二層就直接對論點進行較深人的分析與闡釋了。
第三層(“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銖喪耳”),作者進一步指出,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運用的是舉例論證法。作者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當它關(guān)乎生死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昂魻枴薄磅頎枴倍c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都不屑受之,這就是人沒有喪失“本心”的表現(xiàn)。
【重點02】疏通文意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②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③所識窮乏者得我與④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②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而獉之
③呼爾而與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④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若干名同學(xué)回答
明確:(1)①“辟”通“避”,躲避。②“辯”通“辨”,辨別。③“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芭c”通“歟”,語氣詞。④“鄉(xiāng)”通“向”,從前。
(2)①是:這種;這種做法。②為:寧愿;為了;接受。
③而:表修飾,不譯;表轉(zhuǎn)折,卻。④于:比;對。
(3)①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zāi)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②輕蔑地吆喝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③(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④這就叫作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重點03】品悟論證方法
1.作者是怎樣引出中心論點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文章的中心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边@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shè)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而明曉。
2.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本文首先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舍生取義”,這是全文的論點。然后說明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都有“欲生而不為茍得,惡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面來說,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這種“羞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但只有賢者才不會喪失。為什么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為他們?yōu)槲镉?。例如,有人不食“嗟來之食”,這說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后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鐘之祿”,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惡之心喪失了??梢?,要做到“舍生取義”,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為物欲所蔽。
3.在論證論點的過程中,作者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談?wù)勀愕目捶ā*?br>運用了道理論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边@是從正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叭缡谷酥跤谏瑒t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這是從反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边@是從客觀事實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舍生取義。
運用了事例論證?!耙缓勈?,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庇谩柏氄卟皇茑祦碇场钡氖吕f明了人們把義看得比生更為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就會舍生取義。
運用了比喻論證。魚與熊掌的比方就是比喻論證。
運用了對比論證。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辨禮義而受萬鐘之祿的對比,論證了舍生取義的可貴、見利忘義的可恥。
【重點04】感悟精彩語句
1.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边@句話有什么含義?
“甚于生者”是指“義”;所說的“甚于死者”就是“不義”。作者從正面闡述:為了“義”,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義”的事。強調(diào)義的重要性。
2.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結(jié)合內(nèi)容分析其作用。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文章正是以這樣一個巧妙的比喻開始,它恰當?shù)卣f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yōu)而取。
對比:生和義對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辨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quán)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文中很多語句都是排比。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你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nèi)容?
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yīng)該有舍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積極作用,對后世文官武將,乃至老百姓的精神修養(yǎng)都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舍生取義”觀點的根據(jù)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于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局限性。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義”的內(nèi)涵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yīng)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一、語基達標訓(xùn)練
1.下列各組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蹴爾而與之(cù) 故不為茍得也(jù)
B.一豆羹(gēng)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yǔ)
C.死亦我所惡(wù) 乞人不屑也(xiè)
D.一簞食(dàn)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xiāng)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C.此之謂失其本心
D.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是記錄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軻及其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論的書。
B.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br>C.第二段通過舉例論證、正反對比論證來闡明不應(yīng)該因為物欲而喪失本心。
D.文中運用了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情感強烈,說理透徹精辟。
二、語用能力提升
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哪一句?它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本心”具體指什么?這與“舍生取義”有何聯(lián)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課文內(nèi)容回顧
6.填空。
(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
(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______________,乞人不屑也。
(3)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能體現(xiàn)“性本善”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學(xué)常識填空。
《魚我所欲也》選自《______________》,本文著重談?wù)摦斏c大義不可兼得時應(yīng)____________的中心論點。你所知道的出自《孟子》的成語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四、課內(nèi)精彩閱讀
閱讀“一簞食……此之謂失其本心”,回答問題。
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行道之人弗受( )
(2)妻妾之奉( )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一簞食 食之不能盡其材
B.萬鐘于我何加焉 既加冠
C.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欲窮其林
D.是亦不可以已乎 死而后已
10.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在文中批評了哪一類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課外類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 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①以為養(yǎng)②??鬃愚o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今說③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⑤亦甚矣?!绷畹茏尤あ揆{,辭而行。
[注] ①廩(lǐn)丘:地名。②養(yǎng):供養(yǎng)之地。③說(shuì):游說。④未之行:沒有采納我的主張。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A.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同“辨”,辨別)
B.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同“德”,感恩、感激)
C.孔子辭不受(推辭)
D.入謂弟子曰(認為)
1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
A.行道之人弗受 屬予作文以記之
B.萬鐘于我何加焉 遷客騷人,多會于此
C.景公致廩丘以為養(yǎng)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辭而行 日出而林霏開
14.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中列舉事例,通過以前和現(xiàn)在對“萬鐘”的態(tài)度的對比,論證了人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個人本來就有的羞惡之心,就是“義”,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賞賜給他的供養(yǎng)之地,是因為“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齊景公是一個尊重知識分子并了解其內(nèi)心需求的古代開明君主的形象。
1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聞君子當功以受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 C A項,“茍”應(yīng)讀“gǒu”;B項,“與”應(yīng)讀“yú”;D項,“簞”應(yīng)讀“dān”,“鄉(xiāng)”應(yīng)讀“xiàng”。
2.C 3.B
4.中心論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個中心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shè)喻而后提出論點,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更為美味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5.“本心”具體指“人固有的羞惡之心”。“義”產(chǎn)生于“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guān)鍵時刻舍生取義。
6.(1)萬鐘于我何加焉(2)蹴爾而與之
(3)舍生而取義者也(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賢者能勿喪耳
7.孟子·告子上 舍生取義 明察秋毫 緣木求魚
8.(1)不。(2)侍奉。(3)同“德”,感恩、感激。
9.[解析] D D項,兩個“已”都是“停止”的意思。A項,“食”分別為“食物”“同‘飼’,喂養(yǎng)”的意思;B項,“加”分別為“益處”“戴”的意思;C項,“窮”分別為“貧窮”“窮盡”的意思。
10.[解析] 此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要忠于原句,逐一落實關(guān)鍵詞。
[答案] 用腳踩踏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肯接受。
11.[解析] 此題考查對文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可采用倒推法:作者在文中認為應(yīng)該停止的行為是“為宮室之美為之”“為妻妾之奉為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這些行為都屬于“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之人的行為。作者所要批評的正是這類人。
[答案] 作者在文中批評了“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
12.[解析] D “謂”意為“告訴,對……說”。
13.[解析] D “而”均為連詞,表承接。
14.D
15.(1)先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現(xiàn)在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
(2)我聽說君子按照功勞的大小來接受俸祿。
[參考譯文]
[乙] 孔子拜見齊景公,景公把廩丘這個地方賜給他,以此作為他的供養(yǎng)之地??鬃油妻o沒有接受,回到住處對弟子說:“我聽說君子按照功勞的大小來接受俸祿。如今我游說景公,景公并沒有采納我的主張,卻賜給我廩丘這個地方,他太不了解我了?!弊尩茏域?qū)車,辭別景公離去。學(xué)習(xí)目標
重點難點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和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lǐng)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
過程與方法
1.強化朗讀訓(xùn)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2.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引導(dǎo)學(xué)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nèi)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guān)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相關(guān)學(xué)案

初中人教部編版魚我所欲也學(xué)案設(shè)計:

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編版魚我所欲也學(xué)案設(shè)計,共6頁。學(xué)案主要包含了教學(xué)目標,背景知識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7* 溜索學(xué)案設(shè)計: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7* 溜索學(xué)案設(shè)計,共8頁。學(xué)案主要包含了基礎(chǔ)知識,千鈞之力,戰(zhàn)戰(zhàn)兢兢,重點01,重點02,重點03,重點04,交流點撥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19 棗兒學(xué)案: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19 棗兒學(xué)案,共10頁。學(xué)案主要包含了重點01,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再讀課文,梳理結(jié)構(gòu),重點02,重點03,重點04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guān)學(xué)案 更多

人教部編版4 海燕導(dǎo)學(xué)案

人教部編版4 海燕導(dǎo)學(xué)案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5 孔乙己學(xué)案及答案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5 孔乙己學(xué)案及答案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9 魚我所欲也導(dǎo)學(xué)案及答案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9 魚我所欲也導(dǎo)學(xué)案及答案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9 魚我所欲也導(dǎo)學(xué)案及答案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9 魚我所欲也導(dǎo)學(xué)案及答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xí)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下冊電子課本

9 魚我所欲也

版本: 人教部編版

年級: 九年級下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xué)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xí)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xí)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