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學(xué)們,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計”中有一計,大意是利用制造敵人內(nèi)部的矛盾,達到取勝的目的,這就是俗稱的“離間計”,其實,在“三十六計”中稱作“借刀殺人”計。今天我們要學(xué)習(xí)的《燭之武退秦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燭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說退秦軍,迫使晉軍也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那么,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是如何說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衛(wèi)鄭國的呢?我們學(xué)習(xí)的新課《燭之武退秦師》,將會解決這一系列問題。
《左傳①》是我國第一部詳細(xì)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①傳--注釋或解釋經(jīng)書的文字。)
《左傳》也是一部富有文學(xué)價值的歷史散文著作。《左傳》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dāng);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
按年月日順序編寫的史書體裁。如《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等。
分不同的國家編寫的史書體裁。如《國語》、《戰(zhàn)國策》等。
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的史書體裁。如《史記》、《三國志》等。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dāng)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jié)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jié)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quán)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
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叔詹諫曰①:“臣聞天之所啟② ,人弗及也,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將建諸?君其禮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晉公子,姬出③也,而至于今,一也。離④外之患,而天不靖⑤晉國,殆將啟之,二也。有三士⑥足以上人,而從之,三也。 晉、鄭同儕⑦,其過子弟固⑧將禮焉,況天之所啟乎?”弗聽。
①叔詹,鄭國大夫。 ②啟,贊助。 ③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 ④離,同“罹”(lí),遭受。 ⑤靖,安定。 ⑥三士,指狐偃、趙衰、賈佗三人。 ⑦儕(chái):類。⑧固,本來。
《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到了鄭國,鄭文公也不以禮接待重耳。大夫叔詹勸鄭文公說:“臣下聽說上天所贊助的人,其他人是比不上的。晉國公子有三件不同尋常的事,或許上天要立他為國君,您還是依禮款待他吧!同姓的男女結(jié)婚,按說子孫后代不能昌盛。晉公子重耳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這是第一件不同尋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國外的災(zāi)難,上天卻不讓晉國安定下來,大概是要為他開出一條路吧,這是第二件不同尋常的事。有三位才智過人的賢士跟隨他,這是第三件不同尋常的事。晉國和鄭國是同等的國家,晉國子弟路過鄭國,本來應(yīng)該以禮相待,何況晉公子是上天所贊助的人呢?”鄭文公沒有聽從叔詹的勸告。
晉國為什么要聯(lián)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dāng)時也要爭奪霸權(quán),也需要向外擴張。發(fā)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zhàn),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lián)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lián)軍。兩年后,當(dāng)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guān)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lián)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無能為( )也矣
共( )其乏困
秦伯說( ),與鄭人盟
夫( )晉,何厭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秦軍氾( )南
若不闕( )秦
夜縋( )而出
失其所與,不知( )
使杞( )子、逢( )孫戍之
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
九月甲午,晉文公、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jié)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jié)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汜南。
晉侯、秦伯:晉文公、秦穆公。
貳于楚: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貳,從屬二主。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编嵅饬?。
燭之武、佚之狐:“之”為介于姓、名之間的語氣助詞。燭之武、佚之狐,都是鄭國大夫。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编嵨墓f:“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yīng)了。
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無能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已,同“矣”
是寡人之過也:是,代詞,這。過,過錯。也,判斷句的標(biāo)志。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其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煩執(zhí)事。
當(dāng)晚,燭之武用繩子從城上吊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什么好處,那就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煩勞您。
夜:名詞作狀語。當(dāng)夜。
亡:使…滅亡。 使動用法。
縋:用繩子拴著從城墻上往下吊。
執(zhí)事:執(zhí)行事務(wù)的人,對對方的敬稱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很難的,(您)怎么要用滅掉鄭國來給鄰國(晉國)增加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國的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
鄙:把…當(dāng)作邊邑。名詞的意動用法。
焉:哪里,怎么。以:相當(dāng)于“而”,連詞,表目的,“來”。陪:增加。
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F(xiàn)泛指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使者?,F(xiàn)指外出的人攜帶的隨身物品。之:主謂之間。
共:同“供”。乏困:缺少的(東西)。形→名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
況且,您曾經(jīng)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yīng)把焦、瑕兩城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
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濟,渡河。設(shè)版,指筑墻。版,筑土墻用的夾板。
君嘗為晉君賜矣:曾經(jīng)給予晉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君回國)。嘗,曾經(jīng)。為,給予。賜,恩惠。
之:主謂之間。也,表判斷。
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闕秦,將焉?。筷I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讓鄭國成為晉國的邊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將從哪里得到他們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國受損而讓晉國受益,您還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既東封鄭:已經(jīng)在東邊讓鄭國成為晉國的邊界。東:向東。封:疆界,使……成為疆界。
何厭之有:有何厭,“之”,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皡挕保瑵M足。
唯:句首語氣詞,表示希望。圖:考慮。
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
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并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衛(wèi),就率軍回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br/>要有憤激之感,速度較前要快。
燭之武善于利用秦晉矛盾,打動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子犯請求晉侯下令攻擊秦軍。晉侯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依靠了別人的力量卻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代替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边@樣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微:假如沒有。夫人:那人。
子犯:晉國大夫狐偃的字。
其:表商量語氣,還是。
(一)燭之武的游說藝術(shù)
八、討論: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個人物,理由是什么?
鄭 伯——禮賢下士,從諫如流。
佚之狐——識人才的伯樂。
燭之武——官微人輕,懷才不遇,臨危受命, 不避艱險,深明大義,才智超群。
秦 伯——以利為重,亦敵亦友,變化難測, 政治手腕了得。
晉 侯——以利為重,以”不仁”為借口,沉著應(yīng)對, 有政治家的風(fēng)度。
1、通假字;2、古今異義;3、文言虛詞;4、詞類活用;5、特殊句式。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3、何厭之有?4、秦伯說5、失其所與,不知
貳于楚也(從屬二主/數(shù)詞二的大寫)以為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行李之往來(使者/指外出的人攜帶的隨身物品)今有急而求子(您,對人的敬稱/兒子)越國以鄙遠(邊遠的地方/粗鄙、低下)亦去之(離開/距離)微夫人之力(那個人/尊稱人的妻子)
以:1.以其無禮于晉 2.若亡鄭以陪鄰,敢以煩執(zhí)事于:1.以其無禮于晉 2.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且: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其: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3.失其所與,不知 4.吾其還也
因為,表原因連詞,來對,表對象連詞,又連詞,況且代詞,它鄭國代詞 ,這件事自己的表商量語氣,還是
晉軍函陵,秦軍氾南(駐扎) 越國以鄙遠(意動,以……為邊邑)與鄭人盟 (訂了盟約;建立同盟)唯君圖之 (考慮)既東封鄭 (使動,使…成為疆界)闕秦以利晉(使動,使…受損、使…得利)
既東封鄭(在東邊)又欲肆其西封(在西邊)夜,縋而出(在晚上,當(dāng)晚)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在早上;在黃昏)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恩惠,好處)
臣之壯也(壯年)越國以鄙遠(遠方,邊遠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東西)
因人之利而敝之(損害)肆其西封(擴張、延伸)
燭之武退秦師(使….退卻)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使…虧損)若亡鄭而有益于君(使…滅亡)
(燭之武)許之 (主語)(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主語)(晉惠公)許君焦、瑕 (主語)(燭之武)夜,縋而出 (主語) 敢以(之)煩執(zhí)事 (賓語) 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氾南 (介詞)
以其無禮于晉 (于晉無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且貳于楚也 (于楚從屬——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佚之狐言于鄭伯 (于鄭伯言——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何厭之有 (有何厭——賓語前置)
鄰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斷)是寡人之過也。 (“也”表判斷)
焉用亡鄭以陪鄰? (哪里要…,怎么…)夫晉,何厭之有? (有何…,)君之所知也 (所+動詞,表示動作的對象)
1、對下列句中劃線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晉軍函陵(軍:軍隊) B.貳于楚也(貳:從屬二主) C.是寡人之過也(是:這) D.亡鄭以陪鄰(陪:增加)
2、下列句中劃線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A.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B.既東封鄭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D.若不闕秦 闕秦以利晉
3、下列“其”字意義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 A.君知其難也 B.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還也
4、下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 B.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很高興,與鄭國簽訂了盟約 C.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況且您曾經(jīng)接受晉國的恩惠 D.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如果您能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dāng)作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5、本文選自《 》。它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xì)的 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所作,與《 》《 》合稱為“春秋三傳”。
7、本文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四個階段是: ① ; ② ; ③ ; ④ 。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三尋覓文言津梁(研習(xí).活動)因聲求氣燭之武退秦師備課ppt課件,共21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課時,范讀課文,看課文回答下列問題,秦晉圍鄭,鄭國危矣,鄭圍得解,燭之武,第二課時,詞類活用,通假字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燭之武退秦師備課課件ppt,共1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左傳》簡介,若不闕quē秦,燭之武,隨堂討論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三燭之武退秦師備課課件ppt,共2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春秋時期形勢圖,秦晉圍鄭圖,通假字,名詞→動詞,詞類活用,動詞→名詞,形容詞→名詞,名詞→狀語,省略句,特殊句式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