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積累與運用(32分)
1.填空。(4分)
(1)顧頡剛,字銘堅,著名的______學家、民俗學家,_________創(chuàng)始人,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2)三皇指的是伏羲、______、______,五帝指的是_______、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3)我們常說的“四書”除了課文中提到的《大學》之外,還有_____________ 三部。
2.下列加點的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國難(nán) 步驟(zhòu) 折扣(zhé)
B.大儒(yú) 思索(suǒ) 腐草為螢(yíng)
C.塾師(shú) 譬如(pì) 辨?zhèn)稳ネ╳àng)
D.停滯(zhì) 墨守(mù) 融化(róng)
3.下列詞語中字形無誤的一項是( )(2分)
A.辨論 流俗 停滯 懷疑 B.啟迪 觀察 根據(jù) 虛忘
C.輕信 鍛練 來源 女媧 D.豐富 治學 盲從 程頤
4.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因循守舊,不肯前進)
B.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不問是非地附和他人)
C.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指社會上流行的風俗習慣)
D.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沒有學到)
5.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山區(qū)扶貧工作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涉及多個方面,解決交通問題首當其沖。
B.面對警察的多番審訊,他百般狡辯,但供詞前后矛盾,不攻自破。
C.要想有新學說產(chǎn)生,對舊學說進行辨?zhèn)稳ネ潜匾牟襟E。
D.對于書本上的知識,我們要有所判斷,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6.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事實和證據(jù)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
B.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
C.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么科學根據(jù)?
D.我們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 ,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于何書?
7.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臨近考試,為了讓自己浮躁的心沉靜下來,我總喜歡在皎潔的月光下,仰望滿天繁星。(把“滿天繁星”改為“蒼穹”)
B.在這次學校舉辦的“五四”文藝晚會上,同學們表演的節(jié)目大多以舞蹈為主,充分展示了他們青春的風采。(把“大多”刪去)
C.我們之所以要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的原因,是因為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可以增長知識、提高修養(yǎng)、豐富情感。(把“的原因”刪去)
D.予人玫瑰,不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別人回贈一個玫瑰園。(把“不僅……但是……”改為“雖然……但是……”)
8.把下面句子組成一段語意連貫的話,順序最恰當?shù)囊豁検? )(2分)
①我想,這是對讀書意義的深刻體悟和精神總結(jié)
②我們的社會難以傳承深厚的智慧、偉人的精神
③讀書不僅僅是為了生存,更是為了充實我們的精神世界,提升我們的生命質(zhì)量
④缺少書籍的涵養(yǎng),我們的精神世界會是一片荒蕪和狼藉
⑤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舉動
⑥我們的文化也會缺乏不斷向前發(fā)展的動力
A.③①⑥④②⑤ B.④②⑥①③⑤ C.⑤③①④⑥② D.⑤①③④②⑥
9.閱讀文段,找出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2分)
閱讀與不閱讀,區(qū)別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這中間是一道屏障、一道鴻溝,兩邊是完全不一樣的氣象。一面是草長鶯飛,繁花似錦,一面則是一望無際、令人窒息的荒涼和寂寞。唯有讀書,才能跨越屏障,直抵那美麗的精神殿堂。
A.“荒涼”“寂寞”“美麗”都是形容詞。
B.“一道屏障”“一樣的氣象”“一望無際”與“一道鴻溝”的短語結(jié)構(gòu)相同。
C.畫線句子的主語是“閱讀與不閱讀”。
D.“唯有讀書,才能跨越屏障,直抵那美麗的精神殿堂?!边@句是條件關(guān)系的復(fù)句。
10.下列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課文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在論證上屬道理論證。
B.本文開頭引用兩句名言,既可以作為中心論點,又可以作為論據(jù)。
C.課文的標題用了一個并列短語,揭示了文章的論點。
D.“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常常抱懷疑的態(tài)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
11.學校正在開展以“愛閱讀”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積極參與并完成下列任務(wù)。(10分)
(1)閱讀下面的材料,寫出你從中得出的結(jié)論。(2分)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調(diào)查顯示,2017年我國人均紙質(zhì)圖書閱讀量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2)請根據(jù)下面兩則材料,提出兩條改善國民閱讀現(xiàn)狀的建議。(2分)
材料一:
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有近40%的家庭“三無一有”:無文學書、無雜志、無報紙,有電視。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塊看電視的時間可能超過一個小時,一起讀書的時間卻不到十五分鐘。
(3)調(diào)查顯示,很多初中生有限的課余時間都被作業(yè)和游戲占據(jù),能利用課余時間讀書的越來越少。針對這樣的情況,學校開展了“主題讀書日”的活動,讓同學們每周有固定的時間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但是班上很多同學認為浪費時間,不愿參加,你作為班級的一份子,應(yīng)當如何勸說他們呢?請把你要說的話寫下來?!疚懽鳌浚?分)
寫作提示:①觀點明確;②思路清晰;③語言得體;④100—150字。
二、閱讀理解(28分)
(一)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12分)
我們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先經(jīng)過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jīng)過“懷疑”“思索”“辨別”三個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 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 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仨毑襟E,也是積極方面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fā)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fā)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發(fā)展起來。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 ——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tài)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chǎn)生。古今科學上新的發(fā)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shù)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fā)明,一切學術(shù)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1.“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jīng)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一句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那么不懶惰的表現(xiàn)應(yīng)該是:____________(2分)
3.“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chǎn)生”中的“一切”和四個“常?!蹦軇h去嗎?為什么?(4分)
4.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懷疑定能辨?zhèn)稳ネ?定能建設(shè)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
B.戴震的學問產(chǎn)生于不斷的發(fā)問和求解中,笛卡兒的哲學產(chǎn)生于對事物的懷疑和明辨中。
C.短語“大學問家”與“大哲學家”不能交換位置,因為下文是按照這個順序列舉事例的。
D.第二段最后一句先說“學術(shù)”后說“文化”,是從部分到整體,因為“學術(shù)”是人類眾多的“文化”活動中的一種。
(二)課外閱讀(16分)
“知入”與“知出”
張運輔
①怎樣讀書才能取得效果?經(jīng)驗表明,處理好閱讀中的“入”與“出”是關(guān)鍵所在。南宋學者陳善云:“讀書須知出入法。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贝苏摰莱隽俗x書的精髓。
②閱讀中的“入”,是指對所讀之書全身心融入,潛心對其進行研讀與探索。就是讀者通過文字去觸摸作者的內(nèi)心,與其進行心靈的對話。如此“入書”,方可“見得親切”,實現(xiàn)雙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閱讀中怎樣“入”呢?一個方法是堅持“精思”。朱熹認為:“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本褪钦f閱讀要慢嚼細咽,通過揣摩語言,達到把握文章內(nèi)容、體悟作品意蘊與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讀基礎(chǔ)上精思,確為“入書”之妙訣。蘇軾讀陶淵明《飲酒》詩后寫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碧K軾發(fā)現(xiàn)“望”與“見”雖一字之差,但意境全異。何故?蓋因陶詩所表達的是辭官歸田后的喜悅之情,故用“見”字來表達悠然自得之感。若改為“望”,變?yōu)橹鲃訉で?,不但破壞了全詩的意境,而且也與陶淵明的節(jié)操相悖。蘇軾的體會,表明他對全詩意蘊和詩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認識;這種認識若離開了對全詩全身心的“入”,離開反復(fù)思索,是無法達到的。
⑤閱讀中的“出”,是指讀者能站在更高層次,對所讀之書做出分析判斷,能從新的角度進行闡發(fā)、評價和質(zhì)疑。哲學家叔本華就主張讀書要與書本拉開距離,不要“入”書過度,要敢于并善于從書本中走出來。這樣讀書,方可避免“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只不過重復(fù)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方可在讀后能解其意、識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脫”。
⑥魯迅早年讀過不少進化論書籍,曾一度相信社會進化論:“總以為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年?!焙髞?,他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青年們在階級斗爭中分化的事實,“目睹了同是青年,則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身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因此轟毀”。就這樣,他對這種理論產(chǎn)生了懷疑,并由此發(fā)現(xiàn)其諸多偏頗和謬誤。于是,他摒棄了從書本中得到的舊認識、舊觀點,在斗爭中樹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他的這段經(jīng)歷和思想轉(zhuǎn)化過程,對于閱讀時怎樣“出”于書,怎樣“用得透脫”,很有啟示意義。
⑦閱讀,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礎(chǔ),不“入”則無所謂“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閱讀的價值與意義。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閱讀者必須掌握的秘訣。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3分)
2.請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證思路。(4分)
3.下面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當?請說明理由。(4分)
葉圣陶認為:“文字是一道橋梁,橋這邊站著讀者,橋那邊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br>4.第⑤段中加點的詞“這樣”在文中指代什么?(2分)
5.第④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英語朗讀寶
相關(guān)資料 更多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九年級上冊電子課本

19 懷疑與學問

版本: 人教部編版

年級: 九年級上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