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翻譯題作為必考內(nèi)容,形式會保持相對穩(wěn)定?! ?2)仍然會注重對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的綜合考查?! ?3)分值方面全國卷近幾年穩(wěn)定在10分。
對常見實詞的考查對常見虛詞的考查對詞類活用的考查對特殊句式的考查對固定結(jié)構(gòu)的考查
①要一一對應。 信——不走樣(譯文要符合原意,不歪曲,不遺漏)②要重視句式。 達——無語?。ㄗg文要合于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習慣)③要揣摩語氣。(對原文的語氣進行重點理解)④要貫通文意。 雅——有文采(譯文要盡量做到美一些)
將文言語句準確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一.要以理解實詞和虛詞為基礎;二.要整體理解,切忌斷章取義,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翻譯時應當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
這三個方面,高考的要求著重在前兩個方面,尤其注重第一個方面“信”,也就是對原文的準確理解。 考場翻譯基本原則: 直譯為主 意譯為輔 字字落實 語言暢達
二、翻譯技巧 (一)直譯 1.換 即替換法。 有些詞語意義已經(jīng)發(fā)展,用法已經(jīng)變化,語法已經(jīng)不用,在譯文中,應換這些古語為今語。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諸葛亮《出師表》)
例①,這里的“卑鄙”應替換為“ ”。 文言文中還有一些特稱詞語,即各個領域中的習慣用語,如“下車”“乞骸骨”“除”“拜”“左遷”,表時間、年齡、風俗的稱謂等,翻譯時也要換成現(xiàn)在的說法。
②總角之宴,言笑晏晏。(《詩經(jīng)·氓》)
?、诳偨侵?言笑晏晏。(《詩經(jīng)·氓》) 例②,“總角”,男女幼童的頭發(fā)扎成兩個髻如羊角,是幼兒的特定稱謂。翻譯時要將“總角”換成“ ”。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軾《赤壁賦》)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軾《赤壁賦》) 例③,“既望”為 。翻譯時就應換成現(xiàn)代的說法。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賈誼《過秦論》)
?、苈闹磷鸲屏?。(賈誼《過秦論》) 例④,“六合”,本來是“指上下和東南西北四方”,但翻譯時要更換為“ ”。
?、菽耸姑商癖敝L城而守藩籬。(賈誼《過秦論》) ?、蘧訌R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
第⑤、⑥兩例,“藩籬”是比喻修辭,應換譯為“ ”。 “廟堂”本指“廟宇”,這里比喻“ ”,應該替換。 文言句子中還有不少的修辭格。翻譯時一般采用更換的方法。諸如此類的還有“蕭墻”“黔首”“阡陌”“七廟”“萬乘”“神器”“垂拱”“弱冠”等。
2.補 即增補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詞不同的地方,可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詞語和語法增加或補充一些成分,使譯文顯豁通順。 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2.補 即增補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詞不同的地方,可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詞語和語法增加或補充一些成分,使譯文顯豁通順。 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單音實詞增補成雙音實詞。 因古人多用單音節(jié)詞,而現(xiàn)代漢語多用雙音節(jié)詞,翻譯時,用與文言詞語相同或相近的現(xiàn)代漢語詞語把文言文中的單音節(jié)詞補成雙音節(jié)詞?! ∪纾骸 、夙椡鮿t受璧,置之坐上。(司馬遷《鴻門宴》)
譯:__________________ 例①,“受”“璧”“置”“坐”,分別應譯為“接受”“玉璧”“放置”“座位”?! ?br/> ②內(nèi)自量無械器以應二敵,即奉國而歸齊矣。(2016·北京) 譯:___________________
?、趦?nèi)自量無械器以應二敵,即奉國而歸齊矣。(2016·北京) 譯:___________________ 例②,“量”“應”“歸”分別譯為“估量”“應對”“歸順”。 譯:__________________
?、勐势拮右厝藖泶私^境。(陶淵明《桃花源記》)
?、勐势拮右厝藖泶私^境。(陶淵明《桃花源記》) 例③,“妻子”在這里就要拆分并補充為“妻子兒女”。
④極陳時弊十事,語多斥權幸,權幸益深嫉之。(2016·全國卷Ⅲ) 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極陳時弊十事,語多斥權幸,權幸益深嫉之。(2016·全國卷Ⅲ) 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④,“極”“陳”“弊”“語”“斥”都可補為雙音節(jié)詞,譯為“極力”“陳述”“弊病”“話語”“指斥”?! ?br/> (2)增補主語、謂語、賓語、介詞或分句。 文言文中常常承前、蒙后省略句子成分,翻譯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補出來?! ?br/> ①問之, 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韓愈《師說》)
例①,這里“則曰”的前面,承前省略了主語,翻譯時要補出。根據(jù)上下文,這里省略的應是“那些恥笑別人學習的人”?!? ①問之,_________________ 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薄?br/> ?、?以(之)為輪。(《荀子·勸學》)
?、?以(之)為輪。(《荀子·勸學》) 例②,這里介詞“以”的后面省略了賓語,翻譯時應該補上。即“以(之)為輪”。 文言文中省略動詞賓語和介詞賓語的情況十分普遍,要結(jié)合前后文分析,看省略的賓語指代的是什么,在翻譯時補出?! ?br/> ③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例③,這個句子,根據(jù)前后文理解,應省略了一個分句,指的是“力足以至”的人卻沒有至,所以“人譏己悔”。故在翻譯時應補出“而不至”之類的分句?!?br/> ③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軗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例④,謂語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qū)υ挾÷缘?。本例后一分句承前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一定要補譯出來。 ④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
?、菖婀?于)霸上。(司馬遷《鴻門宴》) ?、拶n之(以)彘肩。(司馬遷《鴻門宴》)
?、菖婀?于)霸上。(司馬遷《鴻門宴》) ⑥賜之(以)彘肩。(司馬遷《鴻門宴》) 例⑤、⑥,分別在“軍”和“之”后省略了“于”和“以”。文言文中,介詞“于”和“以”常被省略,翻譯時根據(jù)具體情況補出?! ?
(3)數(shù)詞后面增加有關的量詞、分數(shù)的詞語。 古漢語中,多數(shù)情況下,數(shù)量、分數(shù)等表示的方法和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的差別,不用量詞和表分數(shù)的詞語,在翻譯時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補出。 如表物量,可補“個”“只”“把”等,如表動量則補“次”“回”等。如:?
①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歸有光《項脊軒志》)
?、佘幏菜脑饣?得不焚,殆有神護者。(歸有光《項脊軒志》) 例①,“四”是數(shù)詞,用在動詞前面,要補出與動作有關的量詞“次”?! ?br/> ?、谧婺附衲昃攀辛?。(李密《陳情表》)
?、谧婺附衲昃攀辛?。(李密《陳情表》) 例②,“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詞“歲”,譯為符合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的“九十六歲”?! ?br/> ?、凵w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③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譯: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歡游覽的人到的地方,還不及人家的十分之一?! ±?“十一”是分數(shù),“十分之一”。
3.調(diào) 即移位法。由于古今語法的演變,有的句型表達方式古今不同,翻譯時,應按現(xiàn)代的語法習慣調(diào)整。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和介賓短語后置等。如:
(1)主謂倒置 主語后說的情況,多用于感嘆句或疑問句。如: ①甚善矣,子之治東阿也!(劉向《晏子治東阿》) 譯: !
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譯: !
?、偕跎埔?子之治東阿也!(劉向《晏子治東阿》) 譯: ! ②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譯: ! 以上兩例都是主謂倒裝句,“子之治東阿”“汝之不惠”是主語,“甚善矣”“甚矣”是謂語。翻譯時應調(diào)整順序,主語在前,謂語在后。
(2)賓語前置 有多種情況,都應用現(xiàn)代漢語的說法,先說謂語或介詞,再說賓語。最值得注意的是用“之”“是”把賓語提到動詞前的句子。翻譯時按現(xiàn)代漢語的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助詞“之”“是”不譯。如:
?、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譯: ?! ?br/> ?、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 譯: ?! ±?這是一個賓語前置句,按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順序為“不知句讀,不解惑”。“之”是助詞,幫助使賓語前置,不譯。
②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譯: ?
例②,“何厭之有”,翻譯時將“何厭”放到“有”的后面,即“有何厭”。“之”是助詞,幫助使賓語前置,不譯?! ?br/> ③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2015·全國卷Ⅰ) 譯: ?! ?br/> ③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2015·全國卷Ⅰ) 譯: ?! ±?翻譯時將賓語“吾”放到動詞“索”的后面,譯為“索取我”?! ?br/> (3)定語后置 借“之”和“者”使定語后置,常用“中心詞+后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的結(jié)構(gòu)。翻譯時調(diào)整順序。如:
?、衮緹o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譯: ?! ?br/> ?、衮緹o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譯: ?! ±?“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即“利之爪牙,強之筋骨”。翻譯時把“利”放到中心詞“爪牙”的前面。
②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 ?! ?br/> ②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 。 例②,“可使報秦”是修飾“人”的,即“可使報秦之人”。翻譯時把定語“可使報秦”放到中心詞“人”的前面?! ?br/>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賓語前置和定語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詞,容易混淆。區(qū)別的辦法是:賓語前置的“之”前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賓語),“之”后是動詞(謂語);定語后置的“之”的前面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中心詞),但“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詞或能充當定語的詞或詞組。二者結(jié)構(gòu)如下: 賓語前置句:句讀(名詞,作賓語)之不知(動詞),惑之不解 不懂得句讀,不能解除疑惑 定語后置句:蚓無爪牙(名詞,中心詞)之利(形容詞),筋骨之強 鋒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
(4)介賓短語后置 文言文中,介賓短語后置非常普遍,按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從它們所處的位置來講,叫補語。但從內(nèi)容上講,它們有時作狀語。翻譯時要提到動詞前面。如:
①不拘于時,學于余。(韓愈《師說》) 譯: ?! ?
?、俨痪杏跁r,學于余。(韓愈《師說》) 譯: ?! 、诙嘤谀袭€之農(nóng)夫。(杜牧《阿房宮賦》) 譯: ?! ?
?、俨痪杏跁r,學于余。(韓愈《師說》) 譯: ?! 、诙嘤谀袭€之農(nóng)夫。(杜牧《阿房宮賦》) 譯: ?! 、叟腔灿诙放Vg。(蘇軾《赤壁賦》) 譯: ?! ?
?、俨痪杏跁r,學于余。(韓愈《師說》) 譯: 。 ?、诙嘤谀袭€之農(nóng)夫。(杜牧《阿房宮賦》) 譯: ?! 、叟腔灿诙放Vg。(蘇軾《赤壁賦》) 譯: ?! 、芩揭姀埩?具告以事?! ∽g: 。?
在上面的例①、例②、例④中,“于時”“于余”“于南畝”“以事”翻譯時就一定要放到動詞“拘”“學”“多”“告”前作狀語,但有時,有些短語可置于動詞之前作狀語,也可以不調(diào),仍放在動詞后面作補語,如例③?! ?br/> (5)文言文中,用于修飾動詞的數(shù)詞,有時置于動詞之前作狀語,而現(xiàn)代漢語中常常置于動詞之后作補語。 有時在文言文中,數(shù)詞置于動詞之后作補語,而現(xiàn)代漢語則置于動詞之前作狀語。如: ?、衮U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譯: 。
①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譯: 。 例①,句中“一”譯為“一次”,“十”譯為“十天”并放到“躍”和“駕”的后面?! ?br/>②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 ?! ?br/>②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 。 例②,句中“一”譯為“一下”,并放到謂語“擊”的后面?! ?br/>③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譯: 。 例③,“再”譯為“兩次”,并放到謂語“擊”的前面。
④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司馬遷《鴻門宴》) 譯: 。
④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司馬遷《鴻門宴》) 譯: 。
例④,“三”譯為“再三”,并放到謂語“舉”的前面。
4.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義完全相同的一些詞,如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度量衡單位等。如:
①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譯: 。 例①,“至和元年”是年號,“臨川”是地名,翻譯時應該保留。
?、邶R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賈誼《過秦論》) 譯: ?! ±?“齊明、周最”等均為人名,應該保留?! ?br/> ③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③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譯: 。 例③,“褒禪山”“華山”為地名,“唐”為朝代名,“慧褒”為人名,翻譯 時要保留。
5.刪 即刪削法。文言中有些虛詞的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里沒有相應的詞替代,如果硬譯反而別扭或累贅,翻譯時可刪削。 這些詞包括:發(fā)語詞、湊足音節(jié)的助詞、結(jié)構(gòu)倒裝的標志、句中停頓的詞、個別連詞及偏義復詞中虛設成分等。如:
?、賻煹乐粋饕簿靡印?韓愈《師說》)
?、賻煹乐粋饕簿靡?。(韓愈《師說》) 例①,“之”為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在意義,故翻譯時應略去?!?br/>②晝夜勤作息例②,“作息”為偏義復詞,義偏向“作”,故“息”應該不譯。
③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③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例③,“其”是助詞,無實在意義,不譯。
④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蘇洵《六國論》)
例④,“夫”是句首發(fā)語助詞,表示要發(fā)議論,無實在意義,舍去不譯?! ?br/>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淵明《桃花源記》)
⑤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淵明《桃花源記》)例⑤,“仿佛”與“若”同義,翻譯時只取一個詞,譯為“好像”“仿佛”?! ?br/> ⑥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難》)
例⑥,“噫”“吁”“嚱”均為表感嘆的語氣助詞,翻譯時只要譯一個就可以了,故可譯為“啊”。
?、吆温校?劉禹錫《陋室銘》)
?、吆温校?劉禹錫《陋室銘》) 例⑦,為賓語前置句,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為“有何陋”,“之”是助詞,幫助使賓語置于謂語之前,無實在意義,故不譯?! ?br/>⑧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⑧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例⑧,“也”是句中表舒緩語氣的助詞,無實在意義,故不譯?! ?br/> (二)意譯 對使用互文、對舉、比喻、借代、婉辭、用典等修辭手法的句子,宜用意譯?! ?.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省略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合并而完整達意,不可直譯。如:
1.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省略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合并而完整達意,不可直譯。如: ?、偾貢r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偾貢r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譯: ?! ? 將“秦”“漢”兩個作主語的朝代名詞放到一起?! ?br/> ?、谥魅讼埋R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谥魅讼埋R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譯:主人客人下馬上船?! ±?如果我們譯出的句子是這樣:主人下馬,客人上船。主人沒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見”?所以,要把同為主語的“主人”“客”,同為謂語的“下馬”“在船”分別放到一起,再進行翻譯。以下幾例類推?! ?br/>?、垩嘹w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宮賦》) 譯: 。
?、芡ㄎ褰?jīng),貫六藝。(范曄《張衡傳》)
?、芡ㄎ褰?jīng),貫六藝。(范曄《張衡傳》) 譯:貫通五經(jīng)六藝?! ? 這些句子的意義不全,要重新組合,相互補充,意譯出正確的意思。組合時,把同一成分放到一起,再翻譯?! ?br/> 2.對舉 我們了解“對舉”這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可以利用它來推求實詞的詞義,也可以用它來推求虛詞的詞義;可以由簡單的詞推求難以理解的詞,還可以由學過的詞推求未曾見過的詞?! ?br/> ①既無伯叔,終鮮兄弟。(李密《陳情表》)
①既無伯叔,終鮮兄弟。(李密《陳情表》)
例①,根據(jù)“無”的意義,可以推想相應位置上的“鮮”也是“沒有”的意思。全句可譯為“既沒有伯伯叔叔,也沒有兄弟”。
?、趹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歐陽修《伶官傳序》)
?、趹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歐陽修《伶官傳序》) 例②,據(jù)“興國”與“亡身”意義相反,可推出“逸豫”的詞義應與“憂勞”相反。全句可譯為“憂慮操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必然的道理”?! ?br/> 3.比喻
比喻修辭在翻譯時要譯出其比喻的意義。 ①金城千里。(賈誼《過秦論》) 譯: 。
?、俳鸪乔Ю?。(賈誼《過秦論》) 譯: 。 例①,“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屬修筑的城”,因現(xiàn)代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說法。所以意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谔煜略萍憫?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譯: 。
?、谔煜略萍憫?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譯: 。 例②,“云”“響”“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譯為“像云一樣地”“像回聲一樣地”“像影子一樣地”。
4.借代 ?、俪家詾椴家轮簧胁幌嗥?況大國乎?(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 ?
例①,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翻譯時應該譯出借代的本體?!安家隆敝钙矫癜傩丈砩洗┑拇植家路?也就代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譯為“平民百姓”“百姓”。類似的還有“縉紳”代官員,“三尺”代法律或劍,“萬鐘”代高官厚祿等。
?、跓o絲竹之亂耳。(劉禹錫《陋室銘》) 譯: 。
?、跓o絲竹之亂耳。(劉禹錫《陋室銘》) 譯: 。 例②,“絲竹”,本來是指絲線和竹子,這里用來指代用絲線和竹子制成的弦樂器和管樂器,又因這些樂器能奏出音樂,故代音樂。
又如:“杏壇”代“教育界”,“朱門”代“富貴人家”,“社稷”代“國家”,“干戈”代“戰(zhàn)爭”,“桑梓”代“故鄉(xiāng)”,“祝融”代“火災”,“紈袴”代“富家不肖子”,“明眸皓齒”代“美人”,“筆墨”代“文章”,“而立”代“三十歲”,“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冊”,“鐘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等。
5.婉辭 委婉,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凡遇到這種情況,按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來譯就可以了?! ?br/> ①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①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例①,“見背”是古人避諱的說法,實際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們翻譯時就應該把它譯出來。
6.用典 ?、俪忌旊E首,死當結(jié)草。(李密《陳情表》) 譯: 。
6.用典 ?、俪忌旊E首,死當結(jié)草。(李密《陳情表》) 譯: 。 例①,“結(jié)草”是化用古代報恩的傳說。一個士大夫?qū)⑵涓傅膼坻硇屑奕?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jié),絆倒恩人的敵手而使恩人取勝。所以應翻譯為“報恩”?!?br/>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譯: 。
例②,“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胺饫蔷玉恪笔且粋€典故,漢武帝時,大將霍去病大敗匈奴,追到狼居胥山,封山而還。所以應翻譯為“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yè)”。
?、坨娖诩扔?奏流水以何慚?(王勃《滕王閣序》) 譯: ?
?、坨娖诩扔?奏流水以何慚?(王勃《滕王閣序》) 譯: ? 例③,引用《列子·湯問》中的典故,俞伯牙彈琴,鐘子期能聽出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br/> 文言固定格式翻譯 知識清單 文言固定格式大致可分成表示疑問、表示反問、表示感嘆、表示揣度和表示選擇五種。
1.表示疑問 ?、俸我浴??(根據(jù)什么……?憑什么……?) 如:王曰:“何以知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诤嗡??(所……的是什么?) 如: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 ?、勰魏巍?……怎么辦?……為什么?) 如: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阿房宮賦》) ?、苋纭??奈……何?(拿……怎么樣呢?) 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之死》)
?、菔肱c……?(與……相比,哪個……?) 如:吾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薨病??(怎么……呢?) 如: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蘇武傳》)
2.表示反問 ?、俸巍?也)哉?(怎么能……呢?) 如: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诤巍瓰椋?……干什么呢?) 如:何辭為?(《鴻門宴》) ?、酆巍??(有什么……呢?) 如: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④顧……哉?獨……哉?(難道……嗎?) 如: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 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 ?、葚M(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如: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軻刺秦王》)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蘭亭集序》) ?、薨病?乎)?(……哪里呢?) 如: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賦》) ?、卟灰唷??(不是……嗎?) 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眾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遙游》)
3.表示感嘆 ?、俸纹洹玻?怎么那么……??!) 如: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谥?恃)……耳!(只不過……罷了!) 如: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寡人之于國也》) ③一何……(多么……??!) 如: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芸芍^……哉!(可說是……??!) 如: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伶官傳序》)
4.表示揣度 ?、倨洹瓪e?(恐怕……吧?)(兼表反問) 如:其可怪也歟?(《師說》) ?、凇鼛住瓪e?(……或許……吧?) 如:吾王庶幾無疾病歟?(《孟子二章》) ③無乃……乎(歟)?(恐怕……吧?) 如:無乃后乎?(《勾踐滅吳》) 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艿脽o……乎?(莫非……吧?) 如: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5.表示選擇 ①其……,其……也(邪)?(是……呢,還是……呢?) 如: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游》)②……歟(耶、乎),抑……歟(耶、乎)?(是……,還是……?) 如: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至斯乎?(《祭十二郎文》)
這是一份06 文言文翻譯-2024年新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專題精講課件PPT,共60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突破導航,特別提示,文言文翻譯的方法,之的以來,專項訓練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專題06 文言文翻譯-高考一輪復習之文言文通關寶典(新高考版)課件PPT,共24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發(fā)語詞,句中停頓助詞,語氣助詞,結(jié)構(gòu)助詞,信任單換雙,如同云一樣名作狀,距關毋內(nèi)諸侯,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省略主語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翻譯的思維 課件,共18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文言文翻譯實戰(zhàn),文言文翻譯精講,反復上奏,檢測翻譯本段文字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