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八年級下冊


物理

教案


目錄
第七章 力 4
第一節(jié) 力 4
第一節(jié) 彈力 7
第三節(jié) 重力 9
第八章 運動和力 11
第一節(jié) 牛頓第一定律 11
第二節(jié) 二力平衡 13
第三節(jié) 摩擦力 17
第九章 壓強 20
第一節(jié) 壓強 20
第二節(jié) 液體的壓強 23
第三節(jié) 大 氣 壓 強 25
第四節(jié) 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28
第十章 浮力 30
第一節(jié) 浮力 30
第二節(jié) 阿基米德原理 33
第三節(jié) 物體的沉浮條件及應用 39
第十一章 功和機械能 44
第一節(jié) 功 44
第二節(jié) 功率 48
第三節(jié) 動能和勢能 51
第四節(jié) 機械能及其轉(zhuǎn)化 54
第十二章 簡單機械 56
第一 杠桿 56
第二節(jié) 滑輪 58
第三節(jié) 機械效率 60



















第七章 力
第一節(jié) 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活動和生活經(jīng)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xiàn)象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體驗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
(2)從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認識科學方法的價值
●教學重點
1、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圖表示力
●教學難點
1、力的概念
2、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釋有關現(xiàn)象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動物體等等)
(二)講授新課
1.力的作用效果
學生探究活動:實驗器材:橡皮筋、彈簧、乒乓球體會對這些器材施加力時這些器材有什么變化?
結(jié)合課本里的插圖讓學生討論總結(jié)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改變物體的形狀)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3)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用N表示
補充一些常見的例子讓學生了解力的大?。和衅饍蓚€雞蛋所用的力大約為1N一個質(zhì)量為5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即力的三要素)
學生探究活動:(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彈簧觀察彈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彈擊乒乓球觀察乒乓球的運動是否不同
(3)用同樣大小的力向下壓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鋼尺每次手的位置離桌面的距離都不同觀察鋼尺的形狀改變是否不同
引導學生從實驗總結(jié)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會影響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線段的末端畫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長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
練習:畫出木塊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即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學生活動:
(1)拉開彈簧時是否感覺到彈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沒有被彈起?
(3)觀察書本43頁圖12.4-4能得到什么啟示?
(4)游泳分析
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結(jié)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施加力的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體現(xiàn)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進行解釋
強調(diào):產(chǎn)生力的作用時物體之間不一定直接接觸并且至少要有兩個物體
(三)課堂小結(jié)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個要素?
3.怎樣體現(xiàn)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業(yè)
書本第43頁第2、3











新 課標第一網(wǎng)



第一節(jié) 彈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彈力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
(2)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3)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
經(jīng)歷探究彈簧測力計的使用過程進一步掌握使用測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對周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實例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科學技術的價值
(2)通過對彈簧測力計使用的探究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學道理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實驗中養(yǎng)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重點: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難點:自制彈簧測力計
●教具:彈簧、紙條、刻度尺、木板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日常生活中用力壓尺子尺子發(fā)生形變撤去壓力后恢復原狀把橡皮筋拉長橡皮筋變長松手后橡皮筋恢復原狀引入“彈性”概念
二.新課教學
(一)彈性:物體受力發(fā)生形變不受力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彈性形變:能完全恢復原狀的形變
(二)塑性:物體受力發(fā)生形變不受力不能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新 課 標 第 一 網(wǎng)
彈簧的彈性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不能恢復原狀
(三)彈力:物體由于發(fā)生彈性形變而產(chǎn)生的力常說的壓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實質(zhì)就是彈力
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
(四)彈簧測力計的制作原理:
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的伸長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實驗:自制彈簧測力計彈簧的一端掛在木板上另一端掛不同重力的鉤碼分別作標記
提問:為什么彈簧稱的刻度是均勻的?
(五)使用測力計時應注意的事項:
(1)所測的力不能超出測力計的測量范圍(量程);
(2)認清分度值;
(3)使用前調(diào)整指針對準零刻線;
(4)測力計測重力時不能傾斜放置
三.小結(jié)
四.鞏固練習:一課一練的練習A
五.布置作業(yè):思考和體驗:課本P54 —— 2、3、4
六.教學后記:







第三節(jié) 重力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知道重力產(chǎn)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過實驗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體質(zhì)量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wwW.x kB 1.c Om
(1)經(jīng)歷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關的過程(2)嘗試根據(jù)已有經(jīng)驗提出科學的猜想
(3)體會用圖像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根據(jù)圖像研究實驗結(jié)論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對重力的存在及應用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關重力的現(xiàn)象
(2)通過對用重垂線校準的操作產(chǎn)生提高自己能力和應用知識的愿望
(3)培養(yǎng)學生樂于參與科學實踐的情感在實驗中養(yǎng)成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重點:重力的方向及重力與物體質(zhì)量的關系
●難點:重力方向
●教具:砝碼一盒、彈簧測力計、重垂線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瀑布下落蘋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課
演示:橡皮做圓周運動橡皮不會跑掉感到手用一個力拉住橡皮同樣月亮繞地球轉(zhuǎn)動由于地球與月亮之間有相互吸引的力這個力與地球吸引蘋果使蘋果下落的力是一樣的
二.新課教學
科學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兩個物體(大:天體小:灰塵)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萬有引力”地球?qū)Φ孛娓浇矬w的萬有引力舉例:吊燈把吊繩拉緊;臺燈壓著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問: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呢?
演示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質(zhì)量有關理由是用手提起質(zhì)量大的物體所用的力大根據(jù)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實驗過程:分別測出一組質(zhì)量(鉤碼)及重力的數(shù)值并描點繪圖由實驗結(jié)果可知:重力跟質(zhì)量成正比比值是一個常數(shù)約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義是:地球上質(zhì)量1㎏的物體受到的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質(zhì)量(㎏)g是9.8N/㎏粗略計算:g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應用:重垂線
(四)重力的作用點(重心):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重心質(zhì)地均勻外形規(guī)則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x k b 1.c o m
三.小結(jié)
四.布置作業(yè):課本:P59 —— 1、2









第八章 運動和力
第一節(jié) 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
(2)知道物體的慣性
2.過程與方法
(1)實驗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2)通過活動體驗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活動和閱讀感受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牛頓第一定律
2.難點:物體的慣性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察44頁圖12.5-1的幾幅圖思考運動的物體最終停下來的原因是什么?亞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給出截然相反的解釋“運動需要力來維持”“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二)講授新課
1.牛頓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新 課 標 第 一 網(wǎng)
按照書本第45頁的實驗進行探究不同表面物體的運動距離不同
向?qū)W生交代清楚實驗的條件和做法:三種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實驗用的是同一輛小車;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車到達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導學生分析實驗變化的條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變而其他條件沒有改變
根據(jù)觀察結(jié)果得出結(jié)論:小車受到阻力越小它運動得越遠引導學生進一步推理:如果小車不受任何阻力小車的速度將保持不變永遠運動下去
介紹得出該結(jié)論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從而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
(2)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解釋:物體不受力時原來靜止的物體將永遠保持靜止狀態(tài);原來運動的物體將永遠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變
強調(diào):牛頓第一定律是通過分析事實再進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2.慣性:物體保持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特性叫做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學生活動:
(1)體驗圖12.5-4的實驗
(2)體驗物體掉杯中的實驗
(3)通過觀察圖12.5-6嘗試用慣性的知識解釋怎樣利用慣性和防止慣性產(chǎn)生的危害
生活中的慣性現(xiàn)象:雞蛋魔術、套錘柄、行車跳下易摔倒、潑水、丟垃圾、車啟動人后倒剎車人前傾等等
(4)閱讀47讀科學世界“汽車安全帶”
(三)課堂小結(jié)
1.牛頓第一定律是怎樣表述的?
2.現(xiàn)實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慣性的例子防止慣性產(chǎn)生危害的措施?
(四)布置作業(yè)
1.思考書本第49頁第1、2

x k b 1 .c o m

第二節(jié) 二力平衡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平衡狀態(tài)是指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②知道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簡單的平衡情況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條件;
④能利用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
2.過程與方法
學會從分析一個物體上受到幾個力到能知道這幾個力的平衡關系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②通過探究與交流使學生有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并與他人討論的愿望認識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二力平衡條件
難點: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線”問題 2.勻速直線運動時二力平衡的條件
圖1
●教具:2把彈簧秤一塊輕質(zhì)塑料片(片上有幾個洞如圖1所示)一把剪刀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提問:慣性定律的內(nèi)容是什么?能不能反過來說凡是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的物體都沒有受到外力呢?
列舉: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的汽車、靜止在路邊的人、在空中勻速下降的跳傘運動員
提問:他們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二.新課教學
1.力的平衡
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平時生活中觀察到的物理現(xiàn)象舉出身邊一兩個受力物體的實例分析它們的受力情況及運動狀態(tài)在黑板上畫出物體所受力的示意圖(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動的墨水瓶掛在天花板上不動的電燈勻速運動的小車等)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展示其所舉的實例利用這些例子使學生認識到:當一個物體受幾個力作用時也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從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這時作用在物體上的各個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說幾個力互相平衡
一、力的平衡
物體在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我們就說這幾個力平衡”這時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
在幾個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簡單的我們來研究二力平衡的情況
2.二力平衡的條件
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我們就說這兩個力平衡
仍從同學所舉的例子中找出實例使學生認識到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那么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要使物體保持靜止狀態(tài)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這兩個力要滿足什么條件?
[實驗]:用兩把彈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樣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靜止不動?
歸納小結(jié)塑料片靜止必須滿足的條件
這兩個力可能出現(xiàn)的幾種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條直線上)并動態(tài)顯示最終的結(jié)果(均不能保持靜止狀態(tài)):
F
圖4
圖3



對第四種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體上)進行點撥:將塑料片從中剪斷變成兩部分這兩部分能靜止嗎?
結(jié)論:物體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tài)的條件是這兩個力必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
[演示實驗]:手在繩端用力F拉彈簧秤和物塊使之靜止觀察彈簧秤的示數(shù)然后用力拉彈簧秤和物塊使之勻速上升觀察彈簧秤的示數(shù)并比較兩次彈簧秤示數(shù)的大小
分析物塊受的兩個力的大小、兩個力的方向、兩個力是否在一條直線上
通過上述演示實驗歸納:物體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條件也是這兩個力必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
得出二力平衡條件
二、二力平衡的條件
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
將條件歸納成口決:“同物、等大、反向、同線”
歸納: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物體所受力的合力為零
“彼此平衡的兩個力的合力為零”
3.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x k b 1 .c o m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實際應用應會根據(jù)二力平衡的條件來判斷物體所受的兩個力是否平衡;或根據(jù)平衡狀態(tài)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條件求其中一個力
三、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1.利用二力平衡的條件來判斷兩個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條件可求其中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
4.反饋練習
1.物體在受到幾個力作用時如果保持 或 狀態(tài)這幾個力就相互平衡
2.汽車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 (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
3.每方十人拔河時某時刻繩子靜止不動這時這二十個人拉繩子的合力是
4.一個物體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頓靜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對物體的支持力大小是 牛頓方向是 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體分別是 和
5.在平直公路上勻速向東行駛的汽車重為5000牛受到的牽引力是200牛那么汽車受到的阻力是 牛方向是
6.質(zhì)量為2千克的物體靜止懸掛在繩子上繩子對物體的拉力是多少牛?若提拉物體使它勻速向上運動時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
7.如下圖所示物重6牛彈簧秤豎直向上拉示數(shù)為4牛水平地面給物體的支持力是多大?
三.課堂小結(jié)
四.布置作業(yè)新 課標第一網(wǎng)
課本第49頁練習3-5








第三節(jié) 摩擦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對物體運動的作用(2)知道決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有關摩擦現(xiàn)象(2)經(jīng)歷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3)經(jīng)歷制定計劃設計實驗的過程學習控制變量的方法(4)學習設計表格、分析實驗現(xiàn)象、歸納實驗結(jié)論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摩擦的分析激發(fā)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養(yǎng)成用所學知識聯(lián)系生活、生產(chǎn)問題的習慣
●重點: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具:木板、物理小車、棉布、手巾、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日常生活中自行車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時無論道路多么光滑總會慢慢停下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討論認識: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接觸面間就產(chǎn)生一種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
二.新課教學
(一)摩擦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產(chǎn)生的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
(二)產(chǎn)生摩擦力的條件:接觸、不光滑、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提問: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猜想: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1)接觸面所受的壓力(2)接觸面的粗糙程度(3)接觸面面積的大小……可用下面實驗驗證你的猜想方法:控制變量法原理:二力平衡條件:f=F(轉(zhuǎn)換法)



圖甲 圖乙 圖丙
表格設計:
實驗次數(shù)
壓力大?。∟)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摩擦力f(N)(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
1



2



3



(三)圖甲和圖乙實驗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有關并且表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圖甲和圖丙實驗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四)摩擦的利與弊:
利的方面:例如鞋(車輪)與地面間的摩擦     
弊的方面:例如機器部件間的摩擦
(五)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壓力 2.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六)、減小摩擦的方法:
1.減小壓力2.加潤滑油3.安裝滾動軸承(滾代替動)4.壓縮空氣或電磁場使接觸面分離(氣墊船、磁懸浮列車)
三.小結(jié)
四.練習:一課一練的練習A
五.作業(yè):課本P63 1、2
六.教學后記:

















第九章 壓強
第一節(jié) 壓強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了解壓強的增大與減小的主要方法新 課 標 第 一 網(wǎng)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xiàn)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jīng)歷探究的主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xiàn)象、采集的實驗數(shù)據(jù)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
(3)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經(jīng)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強、浮力基本知識理解的感悟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3)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yǎng)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基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壓強的大小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教學難點:壓強的計算及單位
●教具:釘板、砝碼、石粉、鉛筆、海棉、橡皮泥、鐵釘?shù)?br />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課文76頁14.1-1蟬及14.1-2沙漠之舟)引入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用壓強來表示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壓強
二.新課教學
(一)壓力:1.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方向:與接觸面垂直
大?。河袝r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時)、有時不等于重力
2.突破難點的方法:
練習:利用如圖1幾種情況分析壓力的作用情況來鞏固所學的壓力的知識 (圖1)
(二)壓強
利用探究實驗進行壓強的學習
1.提出問題2.進行假設和猜想3.設計方案(實驗)4.進行實驗(學生探究)5.分析現(xiàn)象6.歸納總結(jié)得出規(guī)律或結(jié)論
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P)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壓強的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壓強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
壓強的計算公式是
符號的意義及單位:P---壓強---帕斯卡(Pa) F---壓力---牛頓(N)  S---受力面積—平方米( m 2) 
1Pa = 1N/m 2
壓強的物理意義:
以P=20Pa為例P=20Pa=20N/ m 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20N
講解例題使學生能真正理解壓強及有關計算(特別是公式的應用和單位的統(tǒng)一)
通過列舉相關的實例(啄木鳥、圖釘、刀等)提出問題怎樣減小或增大壓強?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生活感受、經(jīng)驗進行討論并總結(jié)和歸納:
減小壓強的方法:(1)壓力不變時增大受力面積(2)受力面積不變時減小壓力(3)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增大壓強的方法:(1)壓力不變時減小受力面積(2)受力面積不變時增大壓力(3)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練習:小李的質(zhì)量是65Kg其雙腳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大約是4.5dm2當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時他對地面產(chǎn)生的壓強大約是多少?
三.小結(jié):
四.鞏固練習:盡可能穿插在相關知識的講授中完成對應的練習
五.布置作業(yè):課本P79----3、4
六.教學后記:











第二節(jié) 液體的壓強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液體內(nèi)部存在壓強以及液體內(nèi)部壓強聽方向
(2)了解液體壓強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3)認識壓強的實際應用——連通器了解生活和生產(chǎn)形形色色的連通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了解液體內(nèi)部存在壓強的事實知道液體內(nèi)部不同深度處壓強的大小和方向
(2)體驗和感悟游泳時身體受到水產(chǎn)生的壓強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
(2)密切聯(lián)系實際提高科學技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教學重點:液體壓強的特點、連通器應用
●教學難點:液體壓強的特點
●教具:液體壓強的演示裝置、水槽、U形管壓強計、連通器、水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課文80頁潛水艇用塑料袋裝水時塑料袋會脹起來等引入液體會產(chǎn)生壓強引出本課課題——液體的壓強
二.新課教學
(一)液體壓強的特點
突破難點的方法:做好演示實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通過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歸納、推理、總結(jié)得出結(jié)論
演示實驗:
1.用塑料袋裝水時它會脹起來讓學生感知液體會產(chǎn)生壓強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用側(cè)壁開有幾個小孔的筒裝有水讓學生觀察到水從小孔流出來且處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來的的射程都不一樣用液體壓強計測出不同深度的壓強大小讓學生感知液體內(nèi)部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用壓強計測量深度相同時各個方向的壓強的大小有何特點讓學生感知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都相等
4.演示同一深度液體的壓強還跟液體的密度有關且液體的密度越大液體的壓強越大
引導學生把所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得出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特點:
(1)液體對容器底部和側(cè)壁都有壓強;
(2)液體內(nèi)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在同一深度各個方向的壓強都相等;
(3)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液體的壓強跟液體的密度有關在同一濃度液體壓強隨液體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練習:
(二)、連通器
1.定義:上端開口、下端連容器叫做連通器
2.連通器里的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總是相同的
3.舉例分析連通器:茶壺、鍋爐的水位計、花灑、水塔與自來水管
4.介紹連通器的應用之一——三峽船閘
三.小結(jié)
四.鞏固練習:盡可能穿插在相關知識的講授中完成對應的練習
五.布置作業(yè):課本P85---3、4
六.教學后記:
第三節(jié) 大 氣 壓 強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由于大氣壓強的客觀存在而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
(2)了解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了解大氣壓強的大小和單位
(3)了解抽水機的工作原理
(4)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氣壓強的現(xiàn)象
2.過程與方法
(1)觀察跟大氣壓強有關的現(xiàn)象感知大氣壓強一種客觀存在
(2)觀察演示實驗現(xiàn)象感知大氣壓強的大小和單位
(3)通過觀察感知人類是如何利用大氣壓強的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大氣壓強應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大氣層的測量
●教學難點:大氣層的測量
●教具:空飲料盒或罐、彈簧測力計、吸盤、托里拆利實驗裝置、金屬盒氣壓計、抽水機模型的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介紹馬德堡半球?qū)嶒?、吸盤、用吸管吸飲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藥水等引導學生思考液體內(nèi)部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這是由于液體具有流動性空氣也能流動我們周圍是否存在大氣的壓強?這節(jié)課就來研究大氣壓強
二.新課教學新| 課|標| 第|一|網(wǎng)
(一)大氣壓的存在
1.演示
吸盤、用吸管吸飲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藥水、紙板托水
2.介紹馬德堡半球?qū)嶒?br /> 3.得出結(jié)論:大氣壓強確實存在
強調(diào):馬德堡半球?qū)嶒炞C明了大氣壓的存在
(二)大氣壓強的測量
1.估算大氣壓強的數(shù)值:課本P87頁 “想想做做”
2.通過演示介紹“托里拆利實驗”
(1)強調(diào)第一個用實驗方法測出大氣壓數(shù)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學家托里拆利
(2)觀看托里拆利實驗
提出問題:大氣壓的數(shù)值是多大?為什么
實驗中換用不同大小的管來測結(jié)果是否相同?
將管提起一些(始終未露出液面)、壓入一些結(jié)果是否相同?
將管傾斜結(jié)果是否相同?
分析大氣壓強的數(shù)值等于這段水銀柱所產(chǎn)生的壓強
把760mm水銀柱產(chǎn)生的壓強叫做標準大氣壓
P0 = 760mmHg =1.013×105Pa
3.大氣壓的變化
(1)大氣壓受天氣的變化而變化;
(2)大氣壓隨大氣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在海拔3000m以內(nèi)大約每升高10m大氣壓減小100Pa
4.測量大氣壓的儀器叫氣壓計
介紹氣壓計:金屬盒氣壓計
5.大氣壓的作用:
(1)抽水機    (2)用吸管吸飲料
三.小結(jié):
四.鞏固練習:練習
五.布置作業(yè):課本P90頁:2
六.教學后記:


















第四節(jié) 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氣體的壓強跟流速的關系
(2)了解飛機的升力是怎樣產(chǎn)生的
(3)了解生活中跟氣體的壓強與流速相關的現(xiàn)象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認識氣體壓強跟流速有關的現(xiàn)象
(2)體驗由氣體壓強差產(chǎn)生的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初步領略氣體壓強差異所產(chǎn)生現(xiàn)象的奧妙獲得對科學的熱愛、親近感
●教學重點: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教學難點: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教具:硬幣、鉛筆、紙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課本P91圖14 .4-1實驗 硬幣“跳高”比賽提出問題是什么力使得硬幣向上“跳”起來了?引出本節(jié)課來研究§14.4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二.新課教學
(一)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分析上述實驗的原理硬幣向上“飛”的過程中只有空氣與它接觸是不是硬幣上下的壓強不一樣使它向上運動?由于吹氣上面空氣的流速大壓強是不是與流速有關系?是不是由于上面空氣的流速大壓強變得比下面小了?于是下面的空氣把硬幣托起來了?
探究: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1.提出問題
2.猜想
3.設計實驗
4.進行實驗
5.分析實驗
6.得出結(jié)論
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練習:課本P93--1
(二)飛機的升力
如圖14.4-5面迎面吹來的風被機翼分成上下兩部分由于機翼橫截面的形狀不一樣機翼上方氣流通過的路程較長因而速度較大它對機翼的壓強較小;下方氣流通過的路程較短因而速度較小它對機翼的壓強較大因此在機翼的上下表面產(chǎn)生了壓強差這就是飛機向上的升力
三.小結(jié):
四.鞏固練習:盡可能穿插在相關知識的講授中完成對應的練習新| 課|標| 第|一|網(wǎng)
五.布置作業(yè):課本P93—4
六.教學后記:







第十章 浮力
第一節(jié) 浮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樣產(chǎn)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chǎn)生的
(2)通過收集、交流浮力應用的資料了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2)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教學重點: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阿基米德原理
●教具:乒乓球、水、水槽、鐵塊、彈簧測力計、阿基米德原理實驗裝置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輪船、鴨子、人游泳時能浮在水面是什么原因呢?這節(jié)課研究與此相關的知識導出課題—— 浮力
二.新課教學
(一)用測量法研究浮力
演示實驗:如圖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體在空氣中受到的重力記為G
再把此物體浸沒在水中測它的重力記為F比較兩次彈
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據(jù)此你能得出什么
結(jié)論?
分析實驗:示數(shù)變小了說明物體受到了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浮力
F浮 = G — F 即彈簧測力計兩次讀數(shù)之差這也是浮力的測量方法
(二)浮力產(chǎn)生的原因 物體受到向上向下的壓力差
(三)浮力的大小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課本P95
1.提出問題2.猜想3.設計實驗4.進行實驗5.分析實驗6.得出結(jié)論
重力G/N
拉力F/N
浮力F浮/N
小桶重力G桶/N
小桶和溢出水總重G總/N
排開水的重力G排/N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F浮 = G排
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將公式F浮 = G排 展開即F浮 = G排 = ρ液gV排
這樣就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實際問題提供方便
突破難點的方法:把此探究實驗做好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三)物體的浮沉
利用課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物體受到兩個力(F浮 、G物)的作用
當 F浮 > G物 時物體將上浮;F浮 = G物 時物體將懸浮;F浮 < G物 時物體將下沉
對于漂浮在液面的物體其所受浮力等于物體本身的重力
練習:練習冊P63----A組5、6
(四)物體的浮沉的應用
1.密度計
2.潛水艇
3.飛艇
4.熱氣球
5.氫氣球
三.小結(jié):
四.布置作業(yè):課本P97——3、4
五.教學后記:


















第二節(jié)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學會一種計算浮力的方法
  2.進一步練習使用彈簧秤測力
  二、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科學探究培養(yǎng)探究意識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發(fā)展學生收集、處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增加對物理學的親近感保持對物理和生活的興趣
  2.增進交流與合作的意識
  3.保持對科學的求知欲望勇于、樂于參與科學探究
  教學準備
  空易拉罐(自備每組2/5個)、小容器(自備每組至少1個)、彈簧秤2×9只、紙杯9只、固體物塊9個、溢水杯9只、橡皮泥9塊、釘子若干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浮力并且得到了三種計算浮力的方法它們分別是(師生共同回憶教師板書):
  1.當物體漂浮在液面上時其所受浮力F?。紾物;
  2.用彈簧秤測定物體浮力把物體掛在彈簧秤上當物體靜止時彈簧秤的示數(shù)為F1將物體浸入水中彈簧秤的示數(shù)為F2則物體所受浮力為F浮=F1-F2;
  3.利用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求得浮力:F?。紽下-F上
  師生討論:這三種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第一種只適用于計算漂浮在液面上的物體所受浮力第二種不適用于質(zhì)量過大的物體第三種不適用于形狀不規(guī)則的物體
  教師;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既簡單又普遍適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是2000年前由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的所以稱之為阿基米德原理(板書:阿基米德原理)
  二、進行新課新 課 標 第 一 網(wǎng)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教師:首先我們一起來做兩個實驗:
  實驗一:
  每組分發(fā)一塊大小相等的橡皮泥(當眾分發(fā)增加可信度)給大家3-5分鐘的時間利用橡皮泥做一條小船看哪一組的船裝“貨物”最多“貨物”是規(guī)格相同的釘子
  分組實驗:
  (由于問題具有挑戰(zhàn)性且貼近學生實際極大地調(diào)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各組成員分工協(xié)作爭先恐后開始行動有的用手捏有的先用筆桿軋成“餅”再把四周折起做成“船”做完后紛紛放入水中投放“貨物”“……10、11、12……20……”在這九個組中有八個組“裝貨”在十個以上有兩個組在20枚釘子以上在整個過程中同學們興奮不已繼而每個同學卻為自己的“小船”最終“沉沒”而惋惜頓足雖然老師還沒有提出做船的目的但事實上他們在做的過程中都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怎樣做才能裝貨更多?”)
  實驗二:
  請同學們拿出自備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壓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變化(教師示范表演)
  2.提出問題
  教師:通過前面的兩個實驗請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浮力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3.猜想與假設
  教師:請同學們根據(jù)前面的兩個實驗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說出猜想的根據(jù)
 ?。ㄕ缯n前預料同學們紛紛作出反應)
  學生:底面積因為把船底做大“貨物”裝的才多;物體密度有些物體在水中漂浮有些物體則會沉底;液體密度因為同一物體在水中可以沉底在水銀中則可以漂浮;浸入液體的深度因為易拉罐越往下壓越費勁;浸入液體的深度和物體的底面積因為用粗細不同的易拉罐壓入水中相同的深度用力大小不同
  教師:(把各種猜想結(jié)果寫在黑板上)我們今天著重研究浮力與浸入液體的深度和物體的底面積是否有關(并引導學生取得共識)這就是浮力與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也就是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是否有關?有什么關系?但是測量液體體積的量筒對少量液體而言誤差是比較大的對某種確定的物質(zhì)而言體積和質(zhì)量、重力是—一對應的為了測量的方便(從結(jié)果出發(fā)指導實驗)我們研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之間的關系
  4.制定計劃(設計實驗)
  教師:我們應該如何設計實驗去驗證我們的猜想?
 ?。ń?jīng)過組內(nèi)同學之間的交流大部分同學可以確定研究方案)用彈簧秤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用老師提供的紙杯把物體從溢水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來用彈簧秤測定其重力最后尋找并比較兩者之間的關系
  5.收集證據(jù)(進行實驗)
  分組實驗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展現(xiàn)了一些個性化的作法:有些同學在往溢水杯中放物體的同時測出了物體所受浮力和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有些同學是先在自備容器中測定物體全都浸入水中時所受浮力再利用溢水杯測定物體全部浸入水中時排開水所受重力;有些同學在測定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時因為杯子太輕事先在杯子里裝了適量的水測出其重力再把物體排開的水收集起來測其總重二者之差即是物體排開水所受的重力……)
  (在實驗過程中一組5人他們有的提彈簧秤有的讀數(shù)有的記錄同學們對出現(xiàn)的問題時有討論與爭辯比如有的同學手持彈簧秤的外殼部位;有的同學用彈簧秤提著物體入水中時太快造成溢出水的體積與物體體積不等;……通過爭論交流取長補短集思廣益使實驗過程更加合理)
  記錄數(shù)據(jù)
  以下是四級學生的實驗數(shù)據(jù):
第一組:
彈簧秤1
2N
1.6N
彈簧秤2
0.1N
0.5N
第二組:
彈簧秤1
2N
1.7N
彈簧秤2
0.5N
0.8N
第三組:
彈簧秤1
1.4N
0.2N
彈簧秤2
0.1N
1.2N
第四組:
彈簧秤1
1.3N
0.2N
彈簧秤2
0.2N
1.3N
  6.分析論證分組分析數(shù)據(jù)
  在得到測量結(jié)果后同學們自發(fā)地對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各組交流:他們發(fā)現(xiàn)兩只彈簧秤示數(shù)變化量是相同的其中彈簧秤1示數(shù)的減少量是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彈簧秤2示數(shù)的增加量是物體排開水所受重力的大小
  師生共同確認: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之大小即F?。紾排從而證明同學們前面的猜想是有根據(jù)的w W w.xK b 1. c om
  課堂小結(jié)與延伸
  教師:(在得到F浮=G排之后首尾呼應)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要學習的第四種計算浮力的方法它是一種普遍適用的比較簡單的方法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對以下問題發(fā)表意見(通過例題對今天所學進行鞏固同時強化交流與合作及評價意識)

  教師:(投影)例:如圖所示:有一個正方體浸沒在液體中要求出它所受浮力大小還需要給出哪些條件?
  (此題打破常規(guī)沒有采用根據(jù)已知條件求得未知結(jié)果的問題模式而是已知部分條件和結(jié)果要求同學們給出其他條件)這道題同樣調(diào)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根據(jù)所學浮力知識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教師隨堂記錄在黑板上):
  1.液體密度;物體體積
  2.液體密度;物體邊長
  3.液體密度;物體質(zhì)量;物體密度
  學生:(教師提議)對各組條件進行評價
 ?。ㄏ抡n之前教師提議)同學們自己評出第9組為踴躍發(fā)言小組(全班45人共分成9個小組)然后予以鼓勵(掌聲)
  教師:對于其他猜想因素課下同學們可以利用教師提供的器材逐個進行驗證并排除無關因素






















第三節(jié) 物體的沉浮條件及應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
(2)知道浮力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分析、了解輪船是怎樣浮在水面的;
(2)通過收集、交流關于浮力應用的資料了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2)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教學重點:知道輪船、潛水艇、氣球、飛艇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理解改變物體所受的重力與浮力的關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教學儀器:燒杯、水、體積相同的蠟塊和鐵塊、兩個鐵罐子、沙子、潛水艇模型、熱氣球模型
 ●教學流程:
 ?。ㄒ唬┬抡n引入
  [演示]:1.出示鐵塊和蠟塊讓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它們體積相等2.將體積相同的鐵塊和蠟塊同時浸沒在水中后松手
  [現(xiàn)象]:鐵塊沉入杯底而蠟塊上浮最終浮在水面
  [提問]:1.浸沒在水中的鐵塊、蠟塊(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浮力、重力)
  2.鐵塊和蠟塊受到的浮力相等嗎? ?。ㄏ嗟纫驗閂排相等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鐵塊和蠟塊受到的F浮相同為什么松手后鐵塊沉底而蠟塊上浮?
  液體中物體的浮沉取決于什么呢?
  [講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分析蠟塊:松手后浸沒在水中的蠟塊所受到的F浮>G蠟所以蠟塊上浮當蠟塊逐漸露出水面V排減小浮力減小當F浮= G物時蠟塊最終漂浮在水面即:F?。綠物上浮最終漂浮
  分析鐵塊:松手后浸沒在水中的鐵塊所受到的F浮<G鐵鐵塊下沉到達容器底部后鐵塊受到F浮、G鐵和F支三力平衡靜止在容器底我們說鐵塊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終沉底
  若一個物體浸沒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不變我們說物體懸浮在液體中即:F浮=G物最終懸浮
  總結(jié):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知道浸在液體中物體的浮沉取決于物體所受F浮與G物的關系
 ?。ǘ┻M行新課
  1.討論: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頭挖成空心做成獨木舟后其重力怎么變化?它可載貨物的多少怎么變化?重力變小可以裝載的貨物變多
  [指出]:從浮力的角度看把物體做成空心的辦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這種古老的“空心”辦法可以增大漂浮物體可利用的浮力
   [質(zhì)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體有沒有辦法讓它上浮或漂浮呢?
  2.實驗:
  兩個外形相同的鐵罐子一個空心一個裝滿沙;同時按入水中松手后實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終漂浮
  [質(zhì)疑]:(1)鐵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鐵罐子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 ????????????因為什么呢?
 ?。ㄒ驗樗强招牡腇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終能漂?。?br />   (2)要想讓實心的鐵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辦呢?  (把沙取出來變成空心的)
 ?。?)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調(diào)節(jié)的鐵罐子的浮沉的呢?(F浮不變挖空使G物變小當F?。綠物鐵罐子自然就浮起來了)
  [指出]:上述實驗告訴我們采用“空心”的辦法不僅可以增大漂浮物體可利用的浮力還可以使下沉的物體變得上浮或漂浮
  3.應用
  ·輪船
  (1)原理:采用把物體做成“空心”的辦法來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貨物的總重來實現(xiàn)漂浮
 ?。?)排水量:滿載時船排開的水的質(zhì)量  即:排水量=m船+m貨
  [質(zhì)疑]:1.輪船從河水駛?cè)牒@锼闹亓ψ儾蛔儯克艿降母×ψ兇蟆⒆冃∵€是不變?(不變始終漂浮)
  2.它排開的液體的質(zhì)量變不變?(不變)
  3.它排開的液體的體積變不變? ?。ㄗ儲押K睛阉訴排海水<V排水)
  4.它是沉下一些還是浮起一些?(V排變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強調(diào)]:同一條船在河里和海里時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開的河水和海水的體積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潛水艇
  [演示]:
  潛水艇能潛入水下航行進行偵查和襲擊是一種很重要的軍事艦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們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來模擬潛水艇請同學們利用和塑料管連接的細管給塑料管吹氣或吸氣
  現(xiàn)象:吸氣時水逐漸進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氣時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br />    [質(zhì)疑]:(1)小塑料管浸沒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變化?(塑料管形變很小V排基本不變所以可以認為F浮不變)
  (2)那它是怎樣上浮或下沉的呢?
 ?。ù禋鈺r水從管子中排出重力變小F?。綠物所以上?。晃鼩鈺r水進入管子重力變大F?。糋物所以下沉)
  [講解]:潛水艇兩側(cè)有水艙當水艙中充水時潛水艇加重就逐漸潛入水中;當水艙充水使艇重等于同體積水重時潛水艇就可懸浮在水中;當壓縮空氣使水艙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時潛水艇變輕就可上浮了
  潛水艇:
  原理:靠改變自身重力來實現(xiàn)在水中的浮沉
  [強調(diào)]:潛水艇在浸沒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氣球和飛艇
  [演示]:“熱氣球”的實驗
  [質(zhì)疑]:酒精燃燒后袋內(nèi)空氣密度怎樣變化?新 課 標 第 一 網(wǎng)
  原理:ρ氣<ρ空氣(即利用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通過改變氣囊里氣體的質(zhì)量來改變自身體積從而改變所受浮力的大小來實現(xiàn)升降的)使它受到的F?。綠物而升空
  [討論]:要使充了氦氣、升到空中的氣球落回地面你們能想出什么辦法?要使熱氣球落回地面有什么辦法?(放氣或停止加熱)
  ·其他應用
  密度計、鹽水選種等
 
 附:板書設計
  (一)物體的浮沉條件:
   F?。綠物??上浮 最終漂浮  ρ液>ρ物
   F浮=G物??懸浮       ρ液=ρ物
   F?。糋物??下沉??最終沉底 ρ液<ρ物
  (二)通過調(diào)節(jié)物體受到的F浮或G物可以調(diào)節(jié)物體的浮沉
 ?。ㄈ?br />   1.輪船:把物體作為“空心”的辦法來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貨物的總重來實現(xiàn)漂浮
  2.潛水艇:依靠改變自身重力來實現(xiàn)在水中的浮沉
  3.氣球和飛艇:ρ氣<ρ空氣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第十一章 功和機械能
第一節(jié) 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結(jié)合實例知道機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產(chǎn)中的實例解釋機械功的含義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機械功都不省功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物理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點:功的概念和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功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功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引人新課:
提問:平時我們常用力去移動物體使其位置改變下面請同學們一起做三個小實驗
1.學生實驗:用手勻速將放在桌旁地面上的書包和4本書分別提到桌面上
問:兩次移動的距離怎樣?哪次“累”一些呢?為什么????
答:兩次移動的距離相同提書包“累”一些因為提書包需較大的拉力[移動相同的距離需要的力越大越“累”]
2.學生實驗:用手將放在桌旁地面上的書包分別勻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問:哪次“累”一些呢?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為移動的距離較大??? [用同樣的力移動物體移動的距離越大越“累”]
3.學生實驗:用手將書包提 5厘米左右和將 4本書從地面提到桌面上???
問:哪次“累”一些?為什么???? 答:無法比較因為兩種情況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動的距離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動的距離不同無法比較哪次更“累”???
講述:由此人提物體“累”的程度不能僅僅單獨由力的大小或單獨由移動的距離大小來比較或表示所以我們引人一個新的物理量——機械功(簡稱功)???
板書:?????? 一、功???
二、講授新課:???
功這個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請同學們看圖:課本104頁圖15.1-1:
這兩幅圖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體都移動了一段距離??? 問:移動的距離和力之間有何關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講述:在物理學中就說圖中的力對物體做了功
請同學們看圖:課本104頁圖15.1-2:甲:用力而未移動距離;乙:水平方向移動的距離但水平方向上卻沒有力
分析得出:
l.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講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個都不能少請同學們用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判斷下面幾種情況下力對物體是否做功????
[演示1]手提著鉤碼在空中靜止不動問拉力是否對鈞碼做功?為什么???
[演示2]手提著鉤碼勻速水平移動一段距離問拉力是否對物體做功?為什么???
[演示3]手提著鈞碼勻速上升問拉力是否對物體做功?為什么?
講述: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出物理學中的做功與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工作包括一切消耗體力和腦力的勞動但物理學中功的涵義要狹窄且嚴格得多即做功必須同時滿足兩個必要因素想一想上課起始同學們一起做的提書包和提書的實驗中我們所說的“累”的程度大小這個“累”字體現(xiàn)的含義是什么?[功]?
功的大小與力和距離這兩個因素有何關系呢?
力越大使物體移動的距離越大這個力的成效越顯著說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學中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叫做功???即  
功=力×距離用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頓(N)s-距離-米(m)
3.功的單位:焦耳(J)
l焦耳=l牛頓·米? 1J=1N·m新 課標第一網(wǎng)
〔例題l〕一臺拖拉機耕地時牽引力是28500牛前進了l00米此拖拉機的牽引力做了多少功?
[例題2] 馬拉著重為19600牛的車在水平路面上前進了400米做了 3× 105焦耳的功車受的重力有沒有做功?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牛???? 分析:因為馬在水平路面上前進豎直方向上沒有通過的距離所以車受的重力不做功求馬的水平拉力可從已知拉力做功和車前進的距離由W=F·S公式求得??? 答:車受的重力沒有做功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學生閱讀課本106頁小結(jié):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于不用機械時所做的功也就是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三、鞏固檢測:[例題 3]回憶上課起始做的三個實驗若勻速提書包和 4本書所需的力分別為30牛和5牛課桌高80厘米計算下面情況下拉力做功的大小:(1)把書包和4本書從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分別做功多少?(2)把書包提高5厘米把4本書從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別為多少????
小結(jié):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大小共同決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離長的過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解題時要注意單位統(tǒng)一
[例題4]小剛把重為1000牛的箱子沿著水平地板推動1米小剛對箱產(chǎn)做的功()??? A.1000焦? B.l焦? C.0焦? D.無法確定??? 引導學生分析物體受到幾個力畫出力的示意圖???
四、小結(jié):強調(diào)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功的計算公式W=F·S及單位1焦耳=l?!っ???
五、布置作業(yè):課本107頁練習2、3
六、教學反思:



















第二節(jié) 功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
(2)結(jié)合實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聯(lián)系生活實際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義;能用公式P=W/t解答相關的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功率實際上是表示能量轉(zhuǎn)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學過程:
一、復習:1、力學里的功包括兩個必要的因素是什么?2、計算功的公式和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什么
二、引入:我們怎樣比較做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個多少的問題還有一個做功快慢的問題如體重相同的甲、乙兩同學甲慢慢從一樓走到五樓乙快速從一樓跑到五樓盡管兩人做的功一樣多但甲需較長時間做功慢;乙需時間較短做功快比較做功快慢就像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一樣可以采用:
a.做同樣的功比較做功時間的長短;b.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比較做功的多少
物理學上常采用b情況一般都取“單位時間”就是指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叫功率很顯然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新 課標第一網(wǎng)
三、新課教學:閱讀課本111頁鉤出重點知識在不懂之處打上問號
功率:單位時間內(nèi)做做的功叫做功率它是用來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公式: P-功率-瓦特(W);W-功-焦耳(J);t-時間-秒(s)1W=1J/s1KW=103W
舉例說明瓦特的物理意義
機械效率和功率的區(qū)別:功率和機械效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單位時間內(nèi)完成的功;機械效率表示機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總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四、例題講解
例1.建筑工地上,水泥板質(zhì)量是1t,起重機在20s內(nèi)勻速把它提升到5m的高度,起重機提升重物的功率是多少W?合多少KW?(g=10N/kg)
例2.起重機以0.1m/s的速度將重400N的重物勻速提高5m,起重機做功多少J?,它的功率是多少W?合________KW. 
五、課堂練習(測) (每題10分,共100分)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機械做的功越多,它的功率一定大 B、 機械做功時間短,它的功率一定大
C、 機械做功越快,它的功率就越大 D、 做相同的功,機械用的時間長,它的功率大
2.下列都是功率的單位的是( )
A、 W、J/s B、 KW、Pa C、 W、N/m D 、N/m2、N·m
3.某機械在2min內(nèi)把600N的物體勻速提升4m,這個機械的功率為( )
A、2400W B、 1200W C、 20W D、 50W
4.10kw的機器正常工作時,每分鐘做的功是( )
A 、10J B、 2.4×107J C、 6×105J D、 104J
5.一臺機器的功率是750W,它表示的意思是( )
A、 這臺機器1min做功是750W B、 這臺機器1min做的功是750J
C 、這臺機器1s做的功是750J D 、這臺機器1s做的功是750W
6.甲乙兩臺機器,功率之比為2:3,工作時間之比為1:3,則它們所做的功之比為( )
A、 2:9 B、 2:1 C、 3:2 D 、3:1
六、作業(yè)、113頁1、3
七、教學反思:





















第三節(jié) 動能和勢能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動能勢能的概念在探究實驗中理解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用能量的初步知識理解分析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認識動能勢能的存在通過歸納概括得到動能勢能的概念在討論探究實驗中總結(jié)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實驗和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敢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團隊意識
●教學重點:通過實例說明物體的動能和勢能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探究影響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因素
●教具:斜槽鋼球木塊橡皮筋壓縮彈簧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學生看一則新聞:《一鐵路職工“中彈”昏倒》或為什么小小的饅頭能把人砸傷?學完這節(jié)課大家自然會明白
出示斜槽并演示鋼球從斜槽上滾下在水平桌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了一段距離讓學生分析碰撞過程中做沒做功? 通過“鋼球?qū)δ緣K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可見物理學中能量和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
不同的物體做功的本領不同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二、新課學習
物體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以后我們將逐步認識各種形式的能量剛才的實驗中鋼球撞擊木塊能夠做功但若將鋼球停靠在木塊一側(cè)(邊講邊演示)這時的鋼球并不能推動木塊做功只有運動的鋼球才能推動木塊做功
1.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 引導學生廣泛地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空氣、水和各種物體都能夠做功而具有動能概括出“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物體具有的動能多少不盡相同如狂風能吹倒大樹而微風只能使樹枝搖動進而通過演示實驗概括出決定物體動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課本實驗實驗可分三步:
①將同一個鋼球從斜面不同高度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qū)⒛緣K推動的距離木塊被推動的距離不同說明鋼球?qū)δ緣K做的功不同木塊被推動得越遠表明鋼球的動能越大實驗說明:從不同高度滾下的網(wǎng)球具有不同的動能
②上面的實驗表明鋼球從較高處滾下時具有的動能大那么鋼球從不同的高度滾下時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可通過觀察實驗來得到結(jié)論將質(zhì)量相同的兩個鋼球同時從斜槽的最高點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釋放從最高點滾下的鋼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從接近底部滾下的鋼球?qū)嶒灡砻鲝母咛帩L下的鋼球速度大從而得到結(jié)論:物體的動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③換用不同質(zhì)量的鋼球從同一高度讓其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推動木塊的距離從而得出結(jié)論:運動物體的質(zhì)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演示實驗之后總結(jié)實驗結(jié)果: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zhì)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2.勢能:物體由于運動的原因而具有動能物體還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學們都玩過用橡皮筋彈射紙彈的游戲拉長的橡皮筋能給紙彈一個力并推動紙彈移一段距離從而對紙彈做了功同樣拉彎的弓、壓縮的彈簧也能夠做功它們都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做彈性勢能物體由于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彈性勢能
如:拉長的彈簧壓扁的皮球彎曲的鋼鋸條上緊的鐘表發(fā)條撇開的弓等
將兩個性質(zhì)相同彈簧壓縮到不同的長度先后將拉緊彈簧的繩燒斷兩次砝碼被彈起的高度不同彈簧壓得越緊放松時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彈性勢能越大
被舉高的重物也能夠做功例如:舉高的鉛球落地時能將地面砸個坑;舉高的夯落下時能把木樁打入地里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新 課 標 第 一 網(wǎng)
列舉事例說明:物體的質(zhì)量越大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如:舉起同樣高度的鉛球和乒乓球鉛球落下時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勢能大鉛球舉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引導學生討論樹上結(jié)的蘋果是否有重力勢能?通過討論使學生理解“一個物體能夠做功”的含義能夠做功只是說物體具有了做功的"本領"但不一定做了功樹上結(jié)的蘋果雖然沒有做功但只要它從樹上掉下來就能做功所以我們說它具有重力勢能
3.能量的單位: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認識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聯(lián)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夠做功的多少來衡量因此動能、勢能以及其他能量的單位跟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
三、小結(jié)
通過以下問題的討論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能量、動能、勢能等概念及其單位
(1)高山上有一塊大石頭穩(wěn)穩(wěn)地待在那里它有沒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舉幾個物體具有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事例
(3) 在同一高度鉛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勢能不相等若使它們的重力勢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4)從斜槽上端滾下的小球它有沒有重力勢能?在它下滾的過程中重力勢能的大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在滾下的過程中有沒有動能?它的動能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四、作業(yè):思考課本116頁1
五、教學反思:

第四節(jié) 機械能及其轉(zhuǎn)化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機械能包括動能和勢能能用實例理解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zhuǎn)化
(2)能解釋一些有關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之間相互轉(zhuǎn)化的簡單現(xiàn)象
(3)初步了解機械能守恒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認識動能和勢能的轉(zhuǎn)化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關心機械能與人們生活的聯(lián)系有將機械能應用于生活的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愛國意識
●教具:
滾擺、鐵鎖、細繩、溜溜球、 鐵架臺、 鋼球、 細線、帶彈簧的斜面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一、我們在初二的時候就已經(jīng)學習過關于能量的轉(zhuǎn)化請回答電燈工作的時候能量是怎么轉(zhuǎn)化的?風力發(fā)電機工作的時候能量是怎么轉(zhuǎn)化的?水利發(fā)動機工作的時候能量是怎么轉(zhuǎn)化的?電動機工作的時候能量是怎么轉(zhuǎn)化的?
學生討論回答
二、情景:操作乒乓球吸引學生注意力并切入主題
動手動腦搞探究:
1.老師提問:為什么乒乓球在松手后能夠不停的上下運動呢?這需要學生自己探究:
實驗1:滾擺實驗:出示滾擺并簡單介紹滾擺的構造及實驗的做法事先應在擺輪的側(cè)面某處涂上鮮明的顏色標志告訴學生觀察顏色標志可以判斷擺輪轉(zhuǎn)動的快慢
2.學生實驗
先將滾擺置于最高點然后釋放擺輪分析:擺輪在最高點靜止此時擺輪只有重力勢能沒有動能擺輪下降時其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少;擺輪旋轉(zhuǎn)著下降;而且越轉(zhuǎn)越快其動能越來越大擺輪到最低點時轉(zhuǎn)動最快動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勢能最小在擺輪下降的過程中其重力勢能逐漸轉(zhuǎn)化為動能
仿照擺輪下降過程的分析得出擺輪上升過程中擺輪的動能逐漸轉(zhuǎn)化為重力勢能
三、加強鞏固
1.單擺實驗: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
2.蹦蹦床分析:彈性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zhuǎn)化得出:動能和彈性勢能也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
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相互轉(zhuǎn)化的事例很多首先分析課本圖15.5—2,加深學生對動能、勢能轉(zhuǎn)化的認識再請學生列舉生活中動勢能轉(zhuǎn)化的實例老師和學生共同分析如下坡時自行車運動得越來越快、打夯等
概括結(jié)論: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zhuǎn)化
四、引出機械能的定義:動能和勢能之和
五、拓展知識www.Xkb1.coM
1.學生分組做教材中的“想想做做”請學生分析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分析這其中是否有其他能量的轉(zhuǎn)化
2.假設沒有阻力會怎么樣呢?引出機械能守恒規(guī)律
3.再次分析乒乓球在運動過程中的機械能的變化情況
六、溫故而知新
閱讀:科學世界:人造地球衛(wèi)星思考課后練習
七、小結(jié):
八、布置作業(yè):思考課本120頁 “動手動腦學物理”1、3、4

第十二章 簡單機械
第一 杠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杠桿知道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等概念
(2)知道杠桿的平衡條件及一些應用
(3)能從常見工具和簡單機器中識別出杠桿
2.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繪制杠桿的示意圖的過程體會科學抽象的方法
(2)觀察和操作杠桿體會杠桿的作用(3)經(jīng)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學習分析實驗現(xiàn)象、尋找數(shù)據(jù)間規(guī)律從中歸納出實驗結(jié)論的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關心生活、生產(chǎn)、自然現(xiàn)象中杠桿的應用
(2)樂于在周圍生活中發(fā)現(xiàn)和分析各種杠桿具有利用杠桿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識
(3)認識科學探究中必須有合作精神
●重點:杠桿的認識、杠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支點、力臂
●教具:剪刀、鉗子、木棍等
●教學過程:
通過日常生活中簡單機械的例子引入杠桿概念
一.杠桿:(概念)能繞著固定點轉(zhuǎn)動的硬棒
1.支點(O):杠桿繞著轉(zhuǎn)動的點x k b 1.c o m
2.動力(F1):使杠桿轉(zhuǎn)動的力
3.阻力(F2):阻礙杠桿轉(zhuǎn)動的力
4.動力臂(1):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5.阻力臂(2):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二.杠桿平衡:杠桿在動力或阻力作用下處于靜止或勻速轉(zhuǎn)動叫杠桿平衡
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實驗次數(shù)
動力F1/N
動力臂1/m
阻力F2/N
阻力臂2/m
1




2




3




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討論得出結(jié)論(可能有:F11=F22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即等)
三.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
四、杠桿分類:
五.杠桿的應用:
1.省力杠桿:L1>L2鋼絲鉗、開瓶器、指甲刀、起子等
2.費力杠桿:L1<L2釣魚桿、理發(fā)剪、火鉗、筷子等
3.等臂杠桿:L1=L2天平
六.作業(yè):P68 3、4
七.教學后記:





第二節(jié) 滑輪
●教學目標:
1.識與技能
(1)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
(2)知道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作用
(3)會根據(jù)要求使用和組裝滑輪
(4)了解其他簡單機械(輪軸、斜面等)的一些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探究定滑輪、動滑輪工作特點的過程進一步掌握用觀察、對比來研究問題的方法
(2)經(jīng)歷組裝滑輪組的過程學會按要求組裝滑輪組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關心生活、生產(chǎn)中有關滑輪、輪軸、斜面的實際使用
(2)對實踐中的滑輪、輪軸、斜面的工作特點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簡單機械改善勞動條件的愿望
(4)具有對現(xiàn)實生活中簡單機械的應用是否合理進行評價的意識
(5)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作用
●教學過程:
由學校升旗桿頂部裝置引入新課
一.定滑輪:滑輪的軸固定不動
性質(zhì):不能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
實質(zhì):等臂杠桿
二.動滑輪:滑輪的軸隨重物一起移動
性質(zhì):能省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實質(zhì):動力臂是阻力臂兩倍的杠桿
三.滑輪組:由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而成
性質(zhì):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新| 課|標| 第|一|網(wǎng)
應用:使用滑輪組時動滑輪和重物由幾段繩子承擔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輪軸:動力作用在輪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盤自行車把手
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長越省力
四.練習:一課一練
五.作業(yè):P73 1
六.教學后記:














第三節(jié) 機械效率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理解什么是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中培養(yǎng)合作精神養(yǎng)成實事求是、尊重實驗結(jié)果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理解機構效率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教學難點:測量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
●教具:彈簧秤、小車、長木板、鐵架臺www.Xkb1.coM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引導:課文107頁中的各種方法都能把沙子運到樓上同學們由此可以提出什么問題?[總共做了多少功?克服沙子重力做多少功?各種方法做功是否同樣多等問題]
2.引入課題:機械效率
二、新課教學:
(一)機械效率
1.組織討論找出各種方法中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相同但克服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相同的]
2.能區(qū)分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含義了嗎?
人對沙子所做的功是對我們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對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們需要但又不得不額外所做的功叫做額外功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叫做總功
分析:使用任何機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額外功即有用功始終都要小于總功
3.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機械效率的公式:
有用功-W有用總功-W總機械效率-η
提出問題:機械效率可以大于100%嗎?分析得出:使用機械時會不得不做一些額外功所以機械效率必然小于100%
例題:起重機把質(zhì)量為0.6t的重物勻速提升了3m而它的電動機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二、斜面的機械效率
1.閱讀“斜面的機械效率”了解實驗裝置和實驗過程
2.設計簡單的實驗報告和記錄表格
3.完成實驗的實驗報告
三、課堂小結(jié)
四、作用:110頁1
五、教學反思:
板:
四.機械效率
1.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額外功: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
2.機械效率:有用功與總功之比公式 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分析數(shù)據(jù)得出結(jié)論、評估




新|課|標|第|一|網(wǎng)

相關教案

物理第2節(jié) 熱機的效率教案設計:

這是一份物理第2節(jié) 熱機的效率教案設計,共6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重點,主要教學過程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北京課改版八年級全冊一、壓力 壓強獲獎教學設計及反思:

這是一份北京課改版八年級全冊一、壓力 壓強獲獎教學設計及反思,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激情導入,出示學習目標并闡釋,明確重難點,挑戰(zhàn)新知識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初中物理北京課改版八年級全冊三、重力優(yōu)質(zhì)課教案:

這是一份初中物理北京課改版八年級全冊三、重力優(yōu)質(zhì)課教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重力的大小,課堂小結(jié)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教案 更多

初中物理一、壓力 壓強教學設計

初中物理一、壓力 壓強教學設計

北京課改版九年級全冊七、變阻器教學設計

北京課改版九年級全冊七、變阻器教學設計

初中北京課改版六、電阻教學設計

初中北京課改版六、電阻教學設計

物理九年級全冊第十八章 電功率第2節(jié) 電功率教案

物理九年級全冊第十八章 電功率第2節(jié) 電功率教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級下冊電子課本 舊教材

本冊綜合

版本: 人教版

年級: 八年級下冊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