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q \(\s\up7(),\s\d5(全章教學設計))
全章教學內容分析
本章是高中物理電磁學的起始章節(jié),可以說本章將學生引入另一個新的學習領域;本章教學是整個電磁學教學的基礎,對后續(xù)的電磁學的教學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電場》章節(jié)的知識特點:(1)新概念多且抽象不易直接感知;(2)綜合性強、跨度大;(3)包含有豐富的物理思維方法。
課標要求
1.了解靜電現(xiàn)象及其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用原子結構和電荷守恒的知識分析靜電現(xiàn)象。
例1 了解存在可燃氣體的環(huán)境中防止靜電常采用的措施。
2.知道點電荷,體會科學研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知道兩個點電荷間相互作用的規(guī)律。通過靜電力與萬有引力的對比,體會自然規(guī)律的多樣性與統(tǒng)一性。
3.了解靜電場,初步了解場是物質存在的形式之一。理解電場強度。會用電場線描述電場。
4.知道電勢能、電勢,理解電勢差。了解電勢差與電場強度的關系。
例2 分析物理學中常把無窮遠處和大地作為電勢零點的道理。
例3 觀察靜電偏轉,了解陰極射線管的構造,討論它的工作原理。
5.觀察常見電容器的構造,了解電容器的電容。舉例說明電容器在技術中的應用。
例4 使用閃光燈照相。查閱資料,了解電容器在照相機的閃光燈中的作用。
活動建議
1.通過查閱資料、閱讀說明書、觀察實物等方式,了解避雷針、靜電除塵器、靜電復印機、激光打印機等設施的基本原理,撰寫一篇科學報告。
2.收集資料,綜述靜電的危害和預防方法。
知識版塊及知識結構
靜電基本現(xiàn)象→電場力的性質和能的性質→電場對電場中的物質的作用(電場對電荷的作用、電場對導體的作用、電場對電介質的作用)
知識結構圖
學情分析
學生對電場知識類了解不多,初中教學中實驗不全;回憶總結初中靜電學知識參差不齊;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關鍵時期,部分學生存在抽象思維障礙,尤其是空間思維障礙;部分學生對電學知識不感興趣,存恐懼感。
教學要求與建議
1.加強演示實驗和生活經(jīng)驗在教學中的形象思維支撐,促進學生獲得正確的知識表象;
2.不失時機地、及時地進行宏觀和微觀的聯(lián)系,突出學生對電荷運動及電相互作用中的微觀機理理解;
3.強調靜電場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是電磁學的基礎,注意物理概念的辨析,防止相似概念混淆;
4.突出對靜電場的認識過程,突出類比思維方法的應用,促進知識的有效建構;
5.加強與生活、技術、社會的聯(lián)系,加強力電知識綜合,提高大幅度遷移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課時分配建議
1 電荷及其守恒定律
eq \(\s\up7(),\s\d5(整體設計))
教學分析
本教時作為電學知識的引入和準備,在章節(jié)教學活動中有著一定的重要性。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電荷量的概念、摩擦起電的知識在初中都已經(jīng)講過,本節(jié)重點是講述靜電感應現(xiàn)象。作為章節(jié)的起始教學,并不要求學生理解深奧的電磁學知識,重點安排在靜電學基礎部分復習上。發(fā)動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討論,分清一些初中不實或有誤的觀點,為整個章節(jié)作好準備工作。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初中知識的復習知道自然界存在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電荷量的概念及其國際單位。
2.知道使物體帶電的三種方式:摩擦起電、感應帶電和接觸帶電,經(jīng)歷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實驗過程,知道三種方式均不是創(chuàng)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
3.說出電荷守恒定律,能從物質微觀結構的角度認識電荷守恒。
4.知道元電荷的概念,知道電荷量不能連續(xù)變化。
5.通過對本節(jié)的學習體會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電荷守恒定律、利用電荷守恒定律分析解決摩擦起電和感應起電的相關問題。
在復習摩擦起電現(xiàn)象和講述靜電感應現(xiàn)象的基礎上,說明起電的過程是使物體中正負電荷分開的過程,進而說明電荷守恒定律。對庫侖定律式的應用時,可先介紹規(guī)則:用電荷量的絕對值代入進行計算,根據(jù)是同種還是異種電荷來判斷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是引力還是斥力。
教學方法與手段
以演示實驗為先導,引領學生在復習摩擦起電現(xiàn)象和講述靜電感應現(xiàn)象的基礎上,說明起電的過程是使物體中正負電荷分開的過程,進而說明電荷守恒定律。
合作學習為主,發(fā)動學生對三種起電方式展開討論,舉例說明生活中的靜電現(xiàn)象。
eq \(\s\up7(),\s\d5(課前準備))
教學媒體
絲綢,玻璃棒,毛皮,硬橡膠棒,絕緣金屬球,靜電感應導體,通草球,驗電器、靜電計。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視頻片斷。
知識準備
復習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摩擦起電、電荷量與元電荷的知識。
eq \(\s\up7(),\s\d5(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事件1]
教學任務: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生活動:
情景導入,放映雷電現(xiàn)象的視頻片斷,PPT課件展示靜電現(xiàn)象的圖片。
引入新課:新的知識內容,新的學習起點。本章將學習靜電學,將從物質的微觀角度認識物體帶電的本質,電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與靜止電荷相聯(lián)系的靜電場的基本性質。
【演示】
摩擦過的物體具有了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這種現(xiàn)象叫摩擦起電,摩擦過的物體就帶了電。
學生回憶并說出初中所學的有關靜電知識,其他學生補充。
推進新課
[事件2]
教學任務: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
師生活動:
【演示】
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之間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之間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膠棒之間卻相互吸引。
觀察并討論:上述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問題?
可能出現(xiàn)的結果: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帶的電不一樣;同種電荷相排斥,不同種電荷相吸引等等。
結論:
自然界中存在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
把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電荷稱為正電荷,用正數(shù)表示。把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的電荷稱為負電荷,用負數(shù)表示。
電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交流討論:自然界中有沒有第三種電荷?怎見得沒有第三種電荷?
可能出現(xiàn)的觀點: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只有吸引或排斥兩種,沒有第三種作用(邏輯類);人們沒有發(fā)現(xiàn)對上述兩種電荷都排斥或都吸引的電荷(事實類);物質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核外電子構成,得到電子帶負電、失去電子帶正電(理論推理類)?!?br/>
對學生觀點給予激勵性評價。
學情預設:學生對自然界中的兩種電荷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有沒有第三種電荷存在可能產生發(fā)散思維。
[事件3]
教學任務:理論探究摩擦起電的微觀原理
師生活動:
問題引導:相互摩擦為什么能夠使物體帶電?
思考并討論:從物質的微觀結構、原子的組成、原子核對內外層電子約束能力等方面討論摩擦起電的微觀原理。
參考解釋: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而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是由一個帶正電的原子核和一定數(shù)目的繞核運動的帶負電的電子組成。原子核所帶正電荷量的總數(shù)與核外所有電子的負電荷量總數(shù)是相等的,且正電荷、負電荷分布的中心(常稱電荷中心)重合。因而,在通常情況下,整個原子呈電中性(所謂不帶電)。當原子因某種原因(如摩擦、受熱、化學變化等),而失去一個或幾個電子時,原子就顯為“帶正電”,獲得額外電子時,就顯為“帶負電”。所以,實質上物體的帶電過程就是電子的得失過程。比如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的正電荷,實質上就是由于兩者摩擦,組成玻璃棒的原子上的若干電子轉移到絲綢上,使玻璃棒失去電子帶正電,而絲綢得到電子帶負電。
結論:摩擦起電的原因:不同物質的原子核束縛電子的能力不同。
實質:電子的轉移。
結果:兩個相互摩擦的物體帶上了等量異種電荷。
[事件4]
教學任務:實驗探究感應起電的微觀原理
師生活動:
靜電感應
實驗
取一對用絕緣柱支持的導體A和B,使它們彼此接觸。起初它們不帶電,貼在下部的金屬箔是閉合的(如圖)。
把帶正電荷的球C移近導體A,金屬箔有什么變化?
先把A和B分開,然后移去C,金屬箔又有什么變化?
再讓A和B接觸,又會看到什么現(xiàn)象?
利用上面介紹的金屬結構的模型,解釋看到的現(xiàn)象。
【演示】
觀察與描述:學生觀察實驗,逐一描述實驗現(xiàn)象,其他學生補充和修正。
參考描述:把帶正電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觸的導體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屬箔都張開了,表示A、B都帶上了電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屬箔就會閉合。如果先把A和B分開,然后移開C,可以看到A和B上的金屬箔都保持張開;如果再讓A和B接觸,金屬箔就會閉合。
總結與歸納:學生歸納實驗結論,其他學生補充規(guī)定完善。
實驗結論:A和B分開后所帶的是異種等量的電荷,重新接觸后它們就不再帶電。
討論與交流:如何解釋上述實驗現(xiàn)象?
學生分組討論上述問題,總結結論分組匯報。
提示問題:
1.金屬導體的微觀結構?
2.什么叫自由電子,自由電子的運動有何特征?
3.帶電體靠近導體時,電荷間的相互作用會導致什么現(xiàn)象?
起電的本質原因:把帶電的球C移近金屬導體A和B時,由于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使導體上的自由電子被吸引過來,因此導體A和B帶上了等量的異種電荷。
靜電感應:把電荷移近不帶電的導體,可以使導體帶電的現(xiàn)象。利用靜電感應使物體帶電,叫做感應起電。
感應起電的本質:感應起電也不是創(chuàng)造了電荷,而是使物體中的正負電荷分開,是電荷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思維拓展:等量的正負電荷相遇,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不等量的正負電荷相遇,又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中和:等量的正、負電荷相遇后電性消失的現(xiàn)象。
[事件5]
教學任務:歸納總結電荷守恒定律
師生活動
eq \b\lc\ \rc\ (\a\vs4\al\c1(課堂訓練))
1.毛皮與橡膠棒摩擦后,毛皮帶正電,這是因為( )
A.毛皮上的一些電子轉移到橡膠棒上了
B.毛皮上的一些正電荷轉移到了橡膠棒上了
C.橡膠棒上的一些電子轉移到了毛皮上了
D.橡膠棒上的一些正電荷轉移到毛皮上了
答案:A
結論:摩擦起電實質是電子從一個物體______到另一個物體上。得到電子帶______;失去電子帶______。
2.如圖所示,不帶電的枕形導體的A、B兩端各貼有一對金箔。當枕形導體的A端靠近一帶電導體C時( )
A.A端金箔張開,B端金箔閉合
B.用手觸摸枕形導體后,A端金箔仍張開,B端金箔閉合
C.用手觸摸枕形導體后,將手和C都移走,兩對金箔均張開
D.用手觸摸枕形導體前兩對金箔分別帶異種電荷,手和C都移走后兩對金箔帶同種電荷
答案:BCD
規(guī)律:近端感應______電荷,遠端感應______電荷;用手觸摸或將導體接地后,導走______端的電荷。
討論與交流:比較摩擦起電和靜電感應的區(qū)別。
分析:不同點:摩擦起電是電子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
感應起電是電子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共同點:都使物體帶等量的異種電荷。起電的過程是使物體中正負電荷分開的過程。
3.兩個完全一樣的金屬小球A、B,其中A帶電為Q,B不帶電,將A與B接觸后再分開,則A、B球的帶電情況怎樣?
答案:A、B球接觸后再分開,帶同樣多的電荷。
接觸帶電:不帶電的物體和帶電體接觸后帶電。接觸帶電的實質是電荷從帶電體轉移到不帶電的物體上。
接觸帶電電荷分配原則:
■兩個帶有同種電荷的導體接觸,電荷會重新分配,若不受外界影響,兩個完全相同的帶電導體,接觸后再分開,二者將原來所帶電荷量的總和平均分配。
■兩個帶有異種電荷的導體,接觸后先發(fā)生正負電荷的中和,然后剩下的電荷量再進行電荷的重新分配;如果兩帶電體完全相同,則剩下的電荷平均分配。
思考與討論:通過剛才對三種起電方式本質的分析,思考滿足共同的規(guī)律是什么?
結論:無論是哪種起電方式,其本質都是使電荷發(fā)生轉移,造成局部正負電荷償均,并不是創(chuàng)造電荷。
電荷守恒定律:電荷既不能創(chuàng)造,也不能消滅,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
另一種表述: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tǒng),電荷的代數(shù)和總是保持不變。
[事件6]
教學任務:自主學習電荷量、元電荷、比荷等概念。同桌互助檢驗學習效果。
師生活動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理解并記憶以下幾個物理概念:
電荷量: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符號:Q或q。單位:庫侖。符號:C。
元電荷:電子所帶的電荷量,用e表示,e=1.60×10-19 C。
注意:所有帶電體的電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數(shù)倍。電荷量是不能連續(xù)變化的物理量。最早由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測得。
比荷:電荷的電荷量q與其質量m的比值q/m,符號:C/kg
互助合作:同桌二人一問一答,檢驗以上概念的記憶效果,互換角色重復一遍。
做一做
驗電器
為了判斷物體是否帶電以及所帶電荷的種類和多少,從18世紀起,物理學研究者們經(jīng)常應用一種叫做驗電器的簡單裝置;玻璃瓶內有兩片金屬箔,用金屬絲掛在一條導體棒的下端,棒的上端通過瓶塞從瓶口伸出(如圖甲)。如果把金屬箔換成指針,并用金屬做外殼,這樣的驗電器又叫靜電計(如圖乙)。
驗電器和靜電計
制作一個驗電器,并描述如何用驗電器檢測帶電體帶電的種類和相對數(shù)量。
注意觀察:是否只有當帶電體與導體棒的上端直接接觸時,金屬箔片才開始張開?解釋看到的現(xiàn)象。
思維拓展:如何有驗電器檢測帶電體帶電的種類和相對數(shù)量?
參考方法:先讓驗電器帶上電性已知的電荷,帶電體與驗電器金屬棒接觸,金屬箔片張角增大為同性電荷,張角減小或先閉合再張開,則為異性電荷。
當帶電體靠近驗電器上端金屬棒時,利用靜電感應規(guī)律可作出類似的判斷。
eq \b\lc\ \rc\ (\a\vs4\al\c1(課堂小結))
[事件8]
教學任務: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情感三個側面小結本節(jié)課的學習活動。
這部分內容單獨作為一節(jié),使學生認識到,人們對靜電現(xiàn)象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靜電現(xiàn)象的研究同樣突出了守恒的思想。
eq \b\lc\ \rc\ (\a\vs4\al\c1(布置作業(yè)))
1.復習本節(jié)教材。
2.完成課本課后問題與練習。
eq \(\s\up7(),\s\d5(板書設計))
1 電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
二、三種起電方式:
1.摩擦起電
2.感應起電
3.接觸帶電
結論:無論是哪種起電方式,其本質都是使電荷發(fā)生轉移,造成局部正負電荷分布不均,并不是創(chuàng)造電荷。
三、電荷守恒定律
1.內容:電荷既不能創(chuàng)生,也不能消滅,它只能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在轉移過程中,電荷的總量保持不變。
2.另一種表述:一個與外界沒有電荷交換的系統(tǒng),電荷的代數(shù)和保持不變。
四、電荷量、元電荷和比荷
1.電荷量:電荷的多少。單位:庫侖,符號:C
2.元電荷:電子所帶電荷量。e=1.60×10-19 C
3.比荷:電荷的電荷量q與其質量m的比值q/m,符號:C/kg
eq \(\s\up7(),\s\d5(活動與探究))
課題:了解密立根實驗,了解各種微觀粒子的電荷量。
過程:上網(wǎng)查找資料,收集密立根實驗的有關信息,結合教材本章最后關于密立根實驗的介紹,了解實驗的基本原理。進而收集電子、質子、α粒子、各種離子等微觀粒子的電荷量??梢栽谧灾餮芯康幕A上分小組進行交流,形成統(tǒng)一意見后,各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
eq \(\s\up7(),\s\d5(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作為電磁學的開端,對后續(xù)的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教學中,引領學生走進電學、了解電學的基本現(xiàn)象和基本方法,激起對電現(xiàn)象的濃厚興趣,是本節(jié)教學的根本出發(fā)點。為達到上述目的,教學設計中讓學生盡量多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充分調動眼、耳、口、手、腦等感官,靈活組合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以豐富多彩的視頻、圖片、課件、實驗輔助教學,在趣味學習活動中穿插課堂訓練和檢測,貫徹了快樂學習的理念。
1 電荷及其守恒定律
1課時
2 庫侖定律
1課時
3 電場強度
2課時
4 電勢能和電勢
2課時
5 電勢差
1課時
6 電勢差與電場強度的關系
1課時
7 靜電現(xiàn)象的應用
1課時
8 電容器與電容
1課時
9 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
1課時
這是一份高中物理魯科版選修3-1第3節(jié) 焦耳定律教案設計,共7頁。
這是一份人教版 (新課標)選修35 焦耳定律教案,共7頁。
這是一份人教版 (新課標)選修3選修3-1第二章 恒定電流3 歐姆定律教學設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滑動變阻器,電流,歐姆定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