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說明:
1.本試卷共兩大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
2.第一大題為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你選擇的正確答案涂在答題卡上。第二大題為非選擇題。第二大題的解答,必須在答題卷規(guī)定的區(qū)域內解答。
3.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 1, C 12, O 16, S 32, N 14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6小題,每小題只有一個符合題意的選項,請將符合題意的選項序號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每小題3分,共48分。
1.下圖是一個一次性加熱杯的示意圖。當水袋破裂時,水與固體碎塊混合,杯內食物溫度逐漸上升。制造此加熱杯可選用的固體碎塊是( )
A.硝酸銨 B.氯化鎂 C.生石灰 D.食鹽
2.強酸和強堿的稀溶液的中和熱可表示為:
H+(aq)+OH-(aq)=H2O(l) ΔH=-57.3 kJ/mol
已知:CH3COOH(aq)+NaOH(aq)=CH3COONa(aq)+H2O(l) ΔH=-Q1 kJ/mol
H2SO4(濃)+NaOH(aq)=Na2SO4(aq)+H2O(l) ΔH=-Q2 kJ/mol
HNO3(aq)+KOH(aq)=KNO3(aq)+H2O(l) ΔH=-Q3 kJ/mol
上述反應均為溶液中的反應,則Q1、Q2、Q3的絕對值大小的關系為( )
A.Q1=Q2=Q3 B.Q2>Q1>Q3 C.Q2>Q3>Q1 D.Q2=Q3>Q1
3.工業(yè)制氫氣的一個重要反應是:CO(g)+H2O(g)?CO2(g)+H2(g),已知在25℃時:
C(石墨)+ O2(g)=CO(g) △H=-111kJ/mol
H2(g)+ O2(g)=H2O(g)? △H=-242kJ/mol
C(石墨)+O2(g)=CO2(g) △H=-394kJ/mol
則25℃時,1molCO與水蒸氣作用轉化為氫氣和二氧化碳反應的△H為( )
A.+41kJ/mol B.-41kJ/mol C.-283kJ/mol D.-131kJ/mol
4.已知:4NH3+5O2=4NO+6H2O,若反應速率分別用v(NH3)、v(O2)、v(NO)、v(H2O)表示,則正確的關系是( ?)
A. B.
C. D.
5.一定溫度下,對可逆反應A(g)+2B(g)?3C(g)的下列敘述中,能說明反應已達到平衡的是( )
A.C生成的速率與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單位時間內消耗amolA,同時生成3amolC?
C.容器內的壓強不再變化
D.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不再變化
6.在密閉容器中的一定量混合氣體發(fā)生反應:xA(g)+yB(g)?zC(g),平衡時測得A的濃度為0.50 mol/L,保持溫度不變,將容器的容積擴大到原來的兩倍,再達平衡時,測得A的濃度降低為0.30 mol/L。下列有關判斷正確的是( )
A.x+y57.3。故答案選C
3.答案:B
解析:(1)已知在25℃時:
②C(石墨)+ O2(g)=CO(g)? △H=-111kJ/mol
②H2(g)+ O2(g)=H2O(g)? △H=-242kJ/mol
③C(石墨)+O2(g)=CO2(g)? △H=-394kJ/mol
由蓋斯定律可知,③-②-①得:CO(g)+H2O(g)═CO2(g)+H2(g),故△H=△H3-△H2-△H1=-394kJ/mol-(-242kJ/mol)-(-111kJ/mol)=-41kJ/mol;故選B。
4.答案:D
解析:根據(jù)同一化學反應中,化學反應速率之比等于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來解答。
5.答案:A
解析:A、C生成的速率與C分解的速率相等,表明A的濃度是一定值,不再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達到了平衡狀態(tài),正確;
B、單位時間內消耗amolA,同時生成3amolC,任何時刻都符合,錯誤;
C、該反應是一個反應前后體積不變的反應,任何時刻壓強都不變,錯誤;
D、該反應的混合氣體的物質量不管平衡與否,始終保持不變,錯誤。
6.答案:C
解析:若不考慮平衡移動,則體積增大一倍后,各組分濃度將減半,而實際上A的濃度大于原來的一半,說明減壓后平衡逆向移動,故該反應正向氣體體積縮小。
A項,減小壓強平衡左移,有x+y>z?,故A項錯誤;
B項,由上述分析可知平衡逆向移動,故B項錯誤;
C項,平衡左移,B的轉化率降低,故C項正確;
D項,平衡左移,必定使得C的體積分數(shù)減小,故D項錯誤。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C。
7.答案:C
解析:C項,這是氣體體積縮小的可逆反應,減小壓強,正、逆反應速率都會減小,平衡向體積增大的方向移動,即向逆反應方向移動,故C項正確;
A項,減小壓強,正、逆反應速率都減小,故A項錯誤;
B項,減小壓強,正、逆反應速率都減小,故B項錯誤;
D項,減小壓強,正、逆反應速率都減小,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故D項錯誤。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C。
8.答案:C
解析:達平衡后移走1.0mol PC13和0.50mol C12,重新到達的平衡,可以等效為開始加入1.0mol PC13和0.50mol C12到達的平衡,與原平衡相比壓強減小,平衡向逆反應移動,反應物的轉化率減小,故達到新平衡時,PC13的物質的量小于原平衡的,即達平衡時PC13的物質的量小于0.40mol×=0.20mol,故C項正確。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C。
9.答案:A
解析:2v(B)=3v(A),3v(C)=2v(B),所以v(A):v(B)=2:3,v(B):v(C)=3:2,則v(A):v(B):v(C)=2:3:2,根據(jù)化學反應速率之比等化學計量數(shù)之比可知此反應可表示為2A+3B=2C,故選A。
10.答案:C
解析:有些吸熱反應也可以自發(fā)進行,如2N2O5(g)===4NO2(g)+O2(g)是吸熱反應,又是熵增的反應,所以A不正確。高溫高壓條件下石墨轉化為金剛石,要向體系中輸入能量,本質仍然是非自發(fā)的,所以B不正確。同一物質:氣態(tài)時的熵值最大,液態(tài)時次之,固態(tài)時熵值最小,所以D不正確。
11.答案:C
解析:加水稀釋氨水,NH3·H2O?NH+OH-的電離平衡正向移動,使其電離程度增大,故B錯誤。根據(jù)勒夏特列原理,溶液中c(NH)、c(OH-)均會減小,導電性減弱,故C正確。隨著溶液的稀釋,溶液中c(OH-)逐漸減小,c(H+)逐漸增大,但無論如何稀釋,c(H+)都不會大于1×10-7 mol/L,只能無限接近于1×10-7 mol/L,因此pH只能無限接近于7,不會小于7,故A項、D項都是錯誤的。
12.答案:B
解析:標準狀況下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為 =3 mol,
其中有H2=1 mol,1 mol H2燃燒生成液態(tài)水時放熱=285.8 kJ。
CO燃燒時放出的熱量為710.0 kJ-285.8 kJ=424.2 kJ(CO2不燃燒),故n(CO)==1.5 mol,CO的體積分數(shù)為×100%=50%。故答案選B
13.答案:D
解析:A項中稀硫酸與鋅反應時,粗鋅與稀硫酸形成原電池,反應速率加快;B項中濃硫酸與粗鋅或純鋅反應都不會產(chǎn)生氫氣;C項和D項中稀硫酸與硫酸銅混合加入到鋅中,鋅會置換出銅而形成原電池,所以產(chǎn)生氫氣的速率加快。
14.答案:C
15.答案:A
16.答案: B
解析:由圖可知壓強相等時,升高溫度,AB的物質的量減少,可知溫度升高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逆反應是吸熱反應,正反應是放熱反應,ΔH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