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上饒市上饒中學2019-2020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實驗、重點、特長班)試題
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 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個3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下列圖示的四種實驗操作名稱從左到右依次是( )
A. 過濾、蒸餾、蒸發(fā)、分液 B. 過濾、蒸發(fā)、蒸餾、分液
C. 蒸發(fā)、蒸餾、過濾、分液 D. 分液、蒸餾、蒸發(fā)、過濾
【答案】B
【解析】
【詳解】根據(jù)裝置圖可知,從左到右各個裝置進行的分離混合物的方法依次是過濾、蒸發(fā)、蒸餾、分液,故合理選項是B。
2.進行化學實驗必須注意安全,下列做法符合實際的是 ( )
A. 不慎將濃硫酸沾到皮膚上,應立即用稀氨水沖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B. 氫氧化鈉有強烈的腐蝕性,實驗使用時,最好戴上防護眼鏡
C. 在實驗室里可用品嘗的辦法區(qū)別食鹽和蔗糖晶體
D. 配制稀硫酸時,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濃硫酸,再慢慢注入水并不斷攪拌
【答案】B
【解析】
【詳解】A. 濃硫酸具有較強的腐蝕性,不慎沾到皮膚上,立即用大量水沖洗會灼傷皮膚,應立即用布拭去,再用大量清水沖洗,然后再涂上3%~5%的NaHCO3溶液,故A錯誤;
B. 氫氧化鈉有強烈的腐蝕性,所以實驗使用時,最好戴上防護眼鏡,故B正確;
C. 實驗室內(nèi)不得品嘗任何藥品,故C錯誤;
D. 配制稀硫酸時,可先在燒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再慢慢注入濃硫酸并不斷攪拌,量筒不能用于藥品的配制,故D錯誤。
答案選B。
3.為了除去粗鹽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可將粗鹽溶于水,然后進行下列五項操作:①過濾,②加 過量NaOH溶液,③加適量鹽酸,④加過量Na2CO3溶液,⑤加過量BaCl2溶液。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
A. ②①④⑤③ B. ④②⑤①③ C. ②⑤④①③ D. ⑤②①④③
【答案】C
【解析】
【詳解】要先除硫酸根離子,然后再除鈣離子,碳酸鈉可以同時除去鈣離子和過量的鋇離子,如果加反了,過量的鋇離子就沒法除去,加氫氧化鈉除去鎂離子順序不受限制,將三種離子除完了,一起過濾,最后加鹽酸除去過量的氫氧根離子和碳酸根離子,因此正確的順序為②⑤④①③或⑤②④①③或⑤④②①③,故選C。
4.設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常溫常壓下,0.1 mol O3與3.36 L O2所含的原子數(shù)均為0.3 NA
B. 4oC時,18mL H2O中含有的原子總數(shù)為3NA
C. 標準狀況下,22.4 L的CCl4中含有的CCl4分子數(shù)為NA
D. 1 mol/L BaCl2溶液中,Ba2+和Cl-總數(shù)3NA
【答案】B
【解析】A.因常溫常壓不是標準狀況,所以無法計算3.36 L O2的物質的量,故A錯誤;B. 4oC時,水的密度是1g/mL,所以18mL H2O的質量是18g,物質的量是18g÷18g/mol=1mol,因1mol水中含有2mol氫原子和1mol氧原子,所以1mol水中含有的原子的物質的量是3mol,即原子總數(shù)是3NA,故B正確;C.因標準狀況下CCl4是液體而不是氣體,所以無法計算22.4 L的CCl4中含有的CCl4分子數(shù),故C錯誤;D.因只給出了BaCl2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而未給出溶液的體積,所以無法計算BaCl2的物質的量,故D錯誤。此題答案選B。
點睛:在判斷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類的題時,常見的問題是只給出物質的體積,而不指明物質的狀態(tài),或者標準狀況下物質的狀態(tài)不為氣體,所以求解時,一要看是否為標準狀況下,不為標準狀況無法直接用22.4 L?mol-1(標準狀況下氣體的摩爾體積)求n;二要看物質在標準狀況下是否為氣態(tài),若不為氣態(tài)也無法由標準狀況下氣體的摩爾體積求得n,如CCl4、水、液溴、SO3、己烷、苯等常作為命題的干擾因素迷惑學生。
5.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1 molH2O的質量為18g/mol
B. 含有3.01×1023個氧原子的SO2分子的質量約為16g
C. CH4的摩爾質量為16g
D. 標準狀況下,1mol任何物質體積均為22.4L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據(jù)物質的量的計算公式及各物理量的單位進行判斷。
【詳解】A. 1 molH2O的質量為m(H2O)=M×n=18g/mol×1 mol=18g,A項錯誤;
B. 3.01×1023個氧原子的物質的量n(O)=3.01×1023÷6.02×1023 mol-1=0.5mol,則n(SO2)=0.25mol,m(SO2)=0.25mol×64g/mol=16g,B項正確;
C. 摩爾質量的單位是g/mol,CH4的摩爾質量為16g/mol,C項錯誤;
D. 標準狀況下氣體摩爾體積Vm=22.4L/mol,只能用于氣體物質。1mol任何氣體在標況時體積均為22.4L,D項錯誤。
本題選B。
6.兩個體積相同容器,一個盛有O2,另一個盛有N2,在同溫同壓下兩容器內(nèi)的氣體一定具有相同的( )
A. 密度 B. 質子數(shù) C. 原子總數(shù) D. 質量
【答案】C
【解析】
【詳解】同溫同壓下,氣體摩爾體積相等,體積相等的不同氣體的物質的量相等。
A.根據(jù)ρ=知,同溫同壓下,氣體摩爾體積相等,其密度與摩爾質量成正比,氧氣和氮氣的摩爾質量不等,所以其密度不等,故A錯誤;
B.一個氧氣分子中含有16個質子、一個氮氣分子中含有14個質子,二者分子數(shù)相等,每個氧氣分子和氮氣分子中質子數(shù)不等,所以質子總數(shù)不等,故B錯誤;
C.根據(jù)N=nNA知,分子數(shù)與其物質的量成正比,二者的物質的量相等,所以其分子數(shù)相等,因為每個氧氣分子和氮氣中原子個數(shù)相等,所以總原子個數(shù)相等,故C正確;
D.根據(jù)m=nM知,物質的量相等時,其質量與摩爾質量成正比,氧氣和氮氣的摩爾質量不等,所以其質量不等,故D錯誤;
故答案選C。
7.設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22.4LCO和CO2的混合氣體中所含的碳原子數(shù)一定是NA
B. 常溫常壓下,32gO2和32gO3所含氧原子數(shù)都是NA
C. 48gO2所含的分子數(shù)為3NA
D. 標準狀況下36 g H2O中原子的數(shù)目為6NA
【答案】D
【解析】
【詳解】A、氣體所處的狀態(tài)不明確,不一定是標準狀況,故22.4L混合氣體的物質的量不一定是1mol,則含有的碳原子數(shù)不一定是NA個,故A錯誤;
B、氧氣和臭氧均由氧原子構成,故32g無論是氧氣還是臭氧,含有的氧原子的物質的量均為n==2mol,氧原子數(shù)為2NA個,故B錯誤;
C、48g氧氣中的分子數(shù)目N=×NA=1.5NA,故C錯誤;
D、36g水的物質的量為n==2mol,與水所處的狀態(tài)無關,而1mol水中含3mol原子,故2mol水中含6mol原子,即6NA個,故D正確;
故答案選D。
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膠體區(qū)別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是有丁達爾效應
B. 向濃氨水中滴加FeCl3飽和溶液可制得Fe(OH)3膠體
C Fe(OH)3膠體屬于介穩(wěn)體系
D. Fe3+、H+、Cl-在Fe(OH)3膠體中可以大量共存
【答案】C
【解析】
【詳解】A.膠體區(qū)別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是分散質微粒直徑的大小,丁達爾現(xiàn)象是膠體的性質,故A錯誤;
B.濃氨水中滴加FeCl3飽和溶液生成氫氧化鐵沉淀,制備Fe(OH)3膠體,應將飽和氯化鐵溶液滴加到沸水中制備,故B錯誤;
C.膠體比較穩(wěn)定,屬于介穩(wěn)體系,故C正確;
D.膠體遇電解質溶液發(fā)生聚沉,故Fe3+、H+、Cl-不能在Fe(OH)3膠體中大量共存,故D錯誤;
故選C。
9.下列關于Fe(OH)3膠體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制備Fe(OH)3膠體的化學方程式是FeCl3+3H2OFe(OH)3↓+3HCl
B. 在制備Fe(OH)3膠體的實驗中,加熱煮沸時間越長,越有利于膠體的生成
C. Fe(OH)3膠體微粒能吸附陽離子,從而使Fe(OH)3膠體帶有一定電荷
D. Fe(OH)3膠體能夠吸附水中懸浮的固體顆粒并沉降,達到凈水目的
【答案】D
【解析】
【詳解】A項、將飽和的氯化鐵溶液滴入到沸水中,并繼續(xù)煮沸至溶液呈紅褐色,停止加熱制得氫氧化鐵膠體,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Cl3+3H2OFe(OH)3(膠體)+3HCl,故A錯誤;
B項、制備氫氧化鐵膠體時,當溶液變成紅褐色時,停止加熱,不能在長時間加熱得原因是膠體會受熱聚沉,故B錯誤;
C項、氫氧化鐵膠體不帶電,氫氧化鐵膠體粒子具有較大的表面積,具有吸附性,能吸附陽離子帶正電荷,故C錯誤;
D項、氫氧化鐵膠體粒子具有較大的表面積,具有吸附性,能夠吸附水中懸浮的固體顆粒并沉降,達到凈水目的,故D正確;
故選D。
10.在強酸性溶液中,下列離子組能大量共存且溶液為無色透明的是 ( )
A. Mg2+、Na+、SO42-、Cl- B. Ba2+、K+、HCO3-、NO3-
C. Na+、K+、OH-、Cl- D. Na+、Cu2+、SO42-、NO3-
【答案】A
【解析】
【詳解】A項、Mg2+、Na+、SO42-、Cl-離子之間不發(fā)生反應,也不與氫離子反應,且為無色透明溶液,故A正確;
B項、溶液中碳酸氫根離子與氫離子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在溶液中不能夠大量共存,故B錯誤;
C項、溶液中氫氧根離子與氫離子反應生成水,在溶液中不能夠大量共存,故C錯誤;
D項、銅離子為藍色離子,不滿足溶液為無色溶液的要求,故D錯誤;
故選A。
11.下列關于物質檢驗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往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產(chǎn)生白色沉淀,則原溶液中一定含SO42-
B. 往某溶液中通入CO2,產(chǎn)生白色沉淀,則原溶液中一定含Ca2+
C. 向某溶液中滴加稀鹽酸,產(chǎn)生無色無味的氣體,則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D. 往某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若產(chǎn)生氣體,則原溶液一定顯酸性
【答案】D
【解析】
【詳解】A.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產(chǎn)生白色沉淀,可為碳酸鋇,則原溶液可含有CO32-,不一定含有SO42-,故A錯誤;
B.往某溶液中通入CO2,產(chǎn)生白色沉淀,可能為碳酸鋇,則原溶液中可能存在Ba2+,不一定含Ca2+,故B錯誤;
C.無色無味的氣體可為二氧化碳,則原溶液中可能含有CO32-或HCO3-,或者二者都有,故C錯誤;
D. Na2CO3溶液與酸反應(酸性強于碳酸),可以產(chǎn)生二氧化碳氣體,故往某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若產(chǎn)生氣體,則原溶液一定顯酸性,故D正確;
答案選D。
1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硝酸鉀溶液能導電,所以硝酸鉀溶液是電解質
B. 石墨有較好的導電性,所以石墨屬于電解質
C. 液態(tài)氯化氫、固態(tài)氯化鈉均不能導電,所以氯化氫、氯化鈉均不是電解質
D. 蔗糖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狀態(tài)下均不能導電,所以蔗糖是非電解質
【答案】D
【解析】
【詳解】A.硝酸鉀溶液是混合物,不是化合物,不屬于電解質,故A錯誤;
B.石墨雖能導電,但石墨是單質,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故B錯誤;
C.液態(tài)氯化氫、固體氯化鈉均不導電,但是在水溶液中能夠導電,所以氯化氫、氯化鈉均是電解質,故C錯誤;
D.蔗糖在水溶液和熔化狀態(tài)下均不導電,而且屬于化合物,所以蔗糖是非電解質,故D正確;
故選D。
13.下列離子方程式中,正確的是( )
A. 石灰石與鹽酸反應:CaCO3+2H+=Ca2++CO2↑+H2O
B. 鈉與水的反應:
C. 氫氧化銅溶于鹽酸:Cu2++2OH-+2H+=Cu2++2H2O
D. 氯氣與水的反應: Cl2+H2O = 2H++Cl-+ClO—
【答案】A
【解析】
【詳解】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難溶于水,與鹽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aCO3+2H+=Ca2++CO2↑+H2O,故A正確;
B.鈉與水的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Na+2H2O═2Na++2OH-+H2↑,故B錯誤;
C.氫氧化銅溶于鹽酸的離子方程式為Cu(OH)2+2H+=Cu2++2H2O,故C錯誤;
D.氯氣和水反應生成的次氯酸是弱酸,用化學式表示,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l2+H2O═H++Cl-+HClO,故D錯誤;
故答案選A。
14.下列關于氧化還原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氧化還原反應實質是電子的轉移
B. 置換反應不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
C 氧化劑發(fā)生氧化反應
D. 化合反應不可能是氧化還原反應
【答案】A
【解析】
【詳解】A.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為化合價變化,其實質是電子的轉移,故A正確;
B.置換反應是一種單質與一種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種單質與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一定有元素化合價變化,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故B錯誤;
C.氧化劑被還原,發(fā)生還原反應,故C錯誤;
D.部分化合反應如果有電子轉移,表現(xiàn)為化合價升降的反應屬于氧化還原反應,故D錯誤;
答案選A。
15.下列離子方程式中,書寫正確的是( )
A. 鐵與稀鹽酸反應:2Fe+6H+=2Fe3++3H2↑
B. 稀硫酸與氫氧化鋇溶液反應:Ba2++H++OH-+=H2O+BaSO4↓
C. 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過量的CO2:Ca2++2OH-+CO2=CaCO3↓+H2O
D. 銅片跟硝酸銀溶液反應:Cu+2Ag+=Cu2++2Ag
【答案】D
【解析】
【詳解】A.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Fe+2H+═Fe2++H2↑,故A錯誤;
B.稀硫酸與氫氧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和水,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Ba2++2OH-+2H++SO42-=BaSO4↓+2H2O,故B錯誤;
C.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過量的CO2,反應生成碳酸氫鈣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OH-+CO2=HCO3-,故C錯誤;
D.硝酸銀溶液與銅反應生成銀和銅離子,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Ag++Cu═2Ag+Cu2+,故D正確;
故答案選D。
16.周杰倫在歌曲《青花瓷》中唱到“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huán)惹銅綠”,其中“銅綠”的化學成分是堿式碳酸銅。銅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銹的化學反應為:2Cu+O2+CO2+H2O=Cu2(OH)2CO3,下列關于該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該反應是氧化還原反應,發(fā)生化合價變化的有三種元素
B. O2得電子,發(fā)生的是還原反應
C. 由此反應可知,化合反應一定是還原反應
D. 0.2molCu參與反應消耗O2的體積為2.24L
【答案】B
【解析】
【詳解】2Cu+O2+CO2+H2O═Cu2(OH)2CO3中,Cu元素的化合價升高,氧氣中O元素的化合價降低。
A.反應中存在元素化合價的變化,其中Cu元素的化合價升高,氧氣中O元素的化合價降低,屬于氧化還原反應,變價的只有Cu、O兩種元素,故A錯誤;
B.該反應中銅失去電子,發(fā)生氧化反應,O2得到電子,發(fā)生還原反應,故B正確;
C.化合反應不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例如氧化鈉與水生成氫氧化鈉為非氧化還原反應,故C錯誤;
D.未指明是否為標準狀況,無法計算消耗O2的體積,故D錯誤;
故選B。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52分)
17.(1)同溫同壓下,同體積的甲烷(CH4)和二氧化碳物質的量之比為__________,原子總數(shù)之比為__________,密度之比為__________。
(2)在標準狀況下,4 g H2、11.2 L O2、1 mol H2O中,所含分子數(shù)最多的是__________,質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體積最小的是__________。
(3)標況下,1.92 g 某氣體的體積為 672 mL,則此氣體的相對分子質量為_____。
(4)已知某硫酸溶液的密度為 1.84 g/cm3,質量分數(shù)為 98%,則該硫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為___________。
【答案】(1). 1∶1 (2). 5∶3 (3). 4∶11 (4). H2 (5). H2O (6). H2O (7). 64 (8). 18.4 mol/L
【解析】
【分析】同溫同壓下,氣體的Vm相等,n===結合分子的構成以及ρ=計算(1)~(3);根據(jù)c=計算(4)。
【詳解】(1)同溫同壓下,氣體的Vm相等,由n==可知,同體積的甲烷(CH4)和二氧化碳分子數(shù)之比為1∶1,物質的量之比為1∶1,原子總數(shù)之比為5∶3;由ρ==可知,密度之比為兩種氣體的摩爾質量之比,為16∶44=4∶11,故答案為:1∶1;5∶3;4∶11;
(2)n(H2)==2mol,n(O2)==0.5mol,n(H2O)=1mol,由n= ==可知,分子數(shù)最多的是H2,質量最大的是H2O,標準狀況下水為液體,體積最小,故答案為:H2;H2O;H2O;
(3)標況下672mL氣體的物質的量為=0.03mol,該氣體的摩爾質量為=64g/mol,所以該氣體的相對分子質量為64,故答案為:64;
(4)根據(jù)c===18.4mol/L,故答案為:18.4 mol/L。
18.已知A、B、C、D四種物質的一些物理性質如表所示。
A
B
C
D
分散到水中
懸濁液
無色溶液
液體分層,且下層為無色油狀液體
無色溶液
熔點/℃
1 452
-21.3
-11.5
801
沸點/℃
1 703
78.9
117
1 210
根據(jù)上述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若已知A與D不發(fā)生反應,且均不與水反應。
①欲從A、D的混合物中分離提純D,需進行的操作:a溶解;b_________(填操作名稱,下同);c____________。
②上述a、b、c操作過程中均需用到的一種玻璃儀器為______________。
(2)從B的水溶液中分離出B的操作名稱為___________。
(3)從C與水的混合物中分離提純C的操作名稱為___________,所需的玻璃儀器有_____________。
【答案】(1). 過濾 (2). 蒸發(fā)結晶 (3). 玻璃棒 (4). 蒸餾 (5). 分液 (6). 分液漏斗、燒杯
【解析】
【分析】(1)①根據(jù)A分散到水中得到懸濁液,說明A難溶于水,D得到無色溶液緩慢D易溶于水,據(jù)此分析解答;②根據(jù)a、b、c操作中使用的儀器進行判斷;
(2)根據(jù)B的沸點選擇操作方法;
(3)根據(jù)C與水互不相溶,選擇分離方法及使用的玻璃儀器。
【詳解】(1)①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A分散到水中得到懸濁液,D得到無色溶液,可以通過先溶解,再進行過濾分離出A,最后通過蒸發(fā)溶液得到固體D,故答案為:過濾;蒸發(fā)結晶;
②溶解時用到玻璃棒攪拌,以便加速溶解;過濾時用到玻璃棒引流,蒸發(fā)時用到玻璃棒攪拌,a、b、c操作過程中均需用到的一種玻璃儀器為玻璃棒,故答案為:玻璃棒;
(2)由于B的沸點為78.9℃,可以通過蒸餾的方法與水分離,故答案為:蒸餾;
(3)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C與水互不相溶,且密度大于水,可以通過分液的方法與水分離,所需的玻璃儀器主要是分液漏斗、燒杯,故答案為:分液;分液漏斗、燒杯。
19.①CO2 ②銅 ③硫酸溶液 ④Na2CO3?10H2O晶體 ⑤NaHSO4固體 ⑥Ba(OH)2固體 ⑦Al2(SO4)3固體 ⑧氨水 ⑨稀硝酸
(1)上述物質中屬于電解質的有___________(填數(shù)字序號);能導電的是__________(填數(shù)字序號)
(2)將⑥的溶液滴加到⑤的溶液中至SO42-恰好完全沉淀時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
(3)寫出NaHSO4溶液和NaHCO3溶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④⑤⑥⑦ (2). ②③⑧⑨ (3). Ba2++OH-+H++SO42-═BaSO4↓+H2O (4). H++HCO3-=CO2↑+H2O
【解析】
【分析】(1)根據(jù)電解質是化合物,包括酸、堿、鹽、水、金屬氧化物;金屬和電解質溶液能導電,據(jù)此分析判斷;
(2)將⑥的溶液滴加到⑤的溶液中至恰好沉淀為止時,假設NaHSO4物質的量為1mol,則需要1mol Ba(OH)2,反應生成硫酸鋇、氫氧化鈉和水,據(jù)此書寫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3)NaHSO4溶液和NaHCO3溶液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水,據(jù)此書寫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詳解】(1)①CO2?屬于非金屬氧化物,屬于非電解質,不能導電;
②銅屬于金屬單質,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可以導電;
③硫酸溶液屬于混合物,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是電解質的溶液,可以導電;
④NaCO3?10H2O晶體屬于鹽,屬于電解質,不能導電;
⑤NaHSO4固體屬于鹽,屬于電解質,不能導電;
⑥Ba(OH)2固體屬于堿,屬于電解質,不能導電;
⑦Al2(SO4)3固體屬于鹽,屬于電解質,不能導電,
⑧氨水屬于混合物,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可以導電;
⑨稀硝酸屬于混合物,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可以導電,
屬于電解質的有:④⑤⑥⑦,能導電的是:②③⑧⑨,故答案為:④⑤⑥⑦;②③⑧⑨;
(2)將⑥的溶液滴加到⑤的溶液中至SO42-恰好沉淀為止時,假設NaHSO4物質的量為1mol,則需要1mol Ba(OH)2,反應生成硫酸鋇、氫氧化鈉和水,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Ba2++OH-+H++SO42-═BaSO4↓+H2O,故答案為:Ba2++OH-+H++SO42-═BaSO4↓+H2O;
(3)NaHSO4溶液和NaHCO3溶液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硫酸鈉,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H++HCO3-=H2O+CO2↑,故答案為:H++HCO3-=H2O+CO2↑。
20.實驗室需要配制1.0mol/L的氫氧化鈉溶液480mL。完成下列各題。
(1)應選擇規(guī)格為_______mL的容量瓶,該容量瓶上除注明規(guī)格外,還______________(選填編號)。
a.溫度 b.濃度 c.壓強 d.刻度線
(2)用電子天平稱取_____gNaOH。
(3)將稱好的氫氧化鈉固體加適量蒸餾水將其溶解,待冷卻后將溶液移入容量瓶中。
(4)用少量蒸餾水沖洗________________2~3次,將洗液移入容量瓶中。
(5)向容量瓶內(nèi)加水至接近刻度1~2cm處,改用膠頭滴管小心地加水至刻度線。
(6)最后塞好瓶塞,搖勻,將配好的溶液移入試劑瓶中并貼好標簽。
(7)分析下列操作可能會對氫氧化鈉溶液濃度造成的影響(填“偏高”、“偏低”或“無影響”)。
①氫氧化鈉溶解后,未冷卻即轉移_________。
②定容時仰視___________。
【答案】(1). 500 (2). ad (3). 20.0 (4). 燒杯和玻璃棒 (5). 偏高 (6). 偏低
【解析】
【分析】實驗室沒有480mL容量瓶,配制480mL 1.0mol/L的氫氧化鈉溶液,需要選用500mL容量瓶進行配制,然后根據(jù)m=cVM計算出需要氫氧化鈉的質量;根據(jù)配制溶液的基本步驟和注意事項完成實驗;根據(jù)c=分析操作對溶質的物質的量或對溶液的體積的影響判斷誤差。
【詳解】(1)實驗室配制480mL 1.0mol/L的氫氧化鈉溶液,實驗室中沒有480mL的容量瓶,需要選用500mL的容量瓶配制,容量瓶上除注明規(guī)格外,還溫度和刻度線,故答案為:500;ad;
(2)實驗室配制480mL 1.0mol/L的氫氧化鈉溶液,需要配制500mL1.0mol/LNaOH溶液,需要氫氧化鈉的質量為:40g/mol×1.0mol/L×0.5L=20.0g,故答案為:20.0;
(4)實驗中要對燒杯、玻璃棒進行洗滌操作,將溶質全部轉移到容量瓶,否則會使得溶質的物質的量n偏小,結果偏低,故答案為:燒杯和玻璃棒;
(7)①氫氧化鈉溶解是放熱過程,溶解后,體積膨脹,如果未冷卻即轉移,會導致溶液的體積偏小,濃度偏高,故答案為:偏高;
②定容時仰視刻度線,會導致溶液的體積偏大,濃度偏低,故答案為:偏低。
21.取1.43g Na2CO3·10H2O溶于水配成 100 ml 溶液 。
求:(1)Na2CO3物質的量濃度__________
(2)取出20ml該溶液用蒸餾水稀釋,使Na2CO3溶液物質的量濃度變?yōu)?.04mol/L,求加入蒸餾水的體積(設稀釋時,對溶液體積的影響忽略不計)___________
【答案】(1). 0.05mol/L (2). 5 mL
【解析】
【詳解】(1) 1.43g Na2CO3·10H2O的物質的量為1.43/286=0.005mol;取1.43g Na2CO3·10H2O溶于水配成 100 ml 溶液,溶液中溶質Na2CO3物質的量濃度為0.005/0.1=0.05 mol/L;綜上所述,本題答案是:0.05mol/L。
(2)溶液是均一的,取出20ml溶液濃度與原溶液濃度相等,根據(jù)稀釋定律,可以知道稀釋后溶液體積為0.05×20/0.04=25 mL,根據(jù)稀釋時,對溶液體積的影響忽略不計,則溶液體積具有加和性,故加入水的體積為25-20=5mL;綜上所述,本題答案是:5mL。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