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時間:75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在西周文獻中,周公這樣的朝廷大臣被說成“勤勞于王家”,而作為王室家族總管的宰卻被要求主管“王家內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廟前進行,他們往往由宰引導至周王處接受任職。這反映出當時( )
A.內外服制度得到了延續(xù)B.中央集權有著重要保障
C.諸侯國獨立性日益增強D.政權呈現家國同構特點
2.下表為考古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部分地區(qū)鐵制物品統(tǒng)計表(單位:件)。由此可以推知,戰(zhàn)國時期( )
A.農業(yè)生產獲得長足進步B.糧食產量出現顯著增長
C.民眾普遍掌握冶鐵技術D.鐵犁牛耕得到廣泛推廣
3.如圖為甘肅嘉峪關新城魏晉墓葬群出土的畫像磚《耙地圖》。該畫像磚說明當時( )
A.北方地區(qū)農耕經濟繁榮B.民族交融得到發(fā)展
C.南北經濟差距逐步縮小D.繪畫注重教化功能
4.唐代宰相會議所作決策,以文字形成“中書門下奏狀”,報皇帝批準,付外執(zhí)行?;实巯掳l(fā)詔令,原則上也須經宰相通過,加蓋“中書門下之印”方能生效。這反映出當時( )
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中央政府決策實現民主化
C.中央集權遭到削弱D.相權對皇權具有一定制約
5.兩宋時期太湖流域產業(yè)多樣,如吳江“菜戶孫氏”,為汲水澆菜,專雇匠人“浚井”; 洞庭山民以“柑柚為常產”,以致“萬頃湖光里,千家桔熟時”; 漁業(yè)更是形成集體捕撈的生產規(guī)模:“海濱之民興網……自業(yè)者,比于農圃焉”。這體現了( )
A.農業(yè)生產市場化B.區(qū)域經濟差異縮小
C.產銷加工一體化D.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6.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認為,文須“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因而他撰著《日知錄》的目的是“明學術,正人心,撥亂世,以興太平之事”。這說明,顧炎武( )
A.注重自我道德修養(yǎng)B.具有社會責任意識
C.旨在鼓吹心學思想D.極力追求圣賢境界
7.1855年10月,在廈門的街道上到處粘貼著一份紳商所寫的揭帖,揭露了外國殖民者在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后,雇傭一些心術不正的叛徒,通過各種手段,誘騙老實的人們,然后通過海運把這些受騙人賣到外國進行強迫勞動的事情。揭貼所揭露的內容反映了( )
A.勞務輸出成為中國對外交流的途徑之一
B.以華制華是外國殖民者侵略中國的方式
C.官府借告示揭露殖民者給中國帶來災難
D.西方資本主義具有擴張掠奪的本質屬性
8.歷史學家對甲午年進京趕考的知識分子評價道:這些舉人們在圣賢書上讀到了崇高的道德理想,而此刻突然有了某種表現渠道。他們第一次作為新的政治力量出現,“雖其言或通或塞,或新或舊,駁雜不一,而士氣之稍伸,實自此始?!逼渲小笆繗庵陨臁敝傅氖牵? )
A.維新派登上政治舞臺B.維新派掌握政治實權
C.革命派參與內政改革D.頑固派宣布實行“新政”
9.有學者指出,“五四”知識分子希望通過新文化運動,打造一個真誠勇毅、尊重個體、有感通能力、能自度度人的“新青年”群體,作為改造中國的歷史主體,將個人與國家的命運合為一體,通過改變國家命運解決個人人生問題。這揭示出“五四”知識分子( )
A.首次將西方個性解放引入中國B.努力探索救亡圖存的新路徑
C.以培育個人的獨立意識為目標D.打破了封建倫理綱常的束縛
10.隨著開放步伐加快,青島外向型經濟發(fā)力,企業(yè)闊步“走出去”。截至2023年底,青島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yè)達2.17萬家。青島市進出口總值從1993年的19.3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1246.4億美元,年均增長14.9%。青島取得上述成就源于( )
A.14個沿海港口和城市的開放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決策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D.國家現代企業(yè)制度正式建立
11.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種植作物能養(yǎng)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養(yǎng)活的人口多得多……農業(yè)生產率的增長則使食物有了剩余,從而使得社會能夠供養(yǎng)新產生的祭司階級、軍隊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們發(fā)明出來用以記事的?!边@說明( )
A.文字的產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唯一標志
B.農業(yè)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
C.古代文明產生于祭司對神靈真誠的崇拜
D.私有制的產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
12.中世紀西歐,自由成為市民階層的標志,“不僅是一種個人的特權,同時也是城市土地所具有的地區(qū)特權”。一個逃跑的農奴只要在城市住滿一年的時間,那他的農奴身份在城市內就消失了。由此可見中世紀西歐城市的興起( )
A.削弱了專制王權B.傳播自由平等思想
C.推動商業(yè)的興起D.孕育新的生產方式
13.19世紀末,印度資產階級民族運動領導人提拉克多次用印度傳統(tǒng)文學理論闡發(fā)其政治綱領,通過重新解釋印度教經典教義來構建其學說理論。由此可見提拉克( )
A.積極推動民族主義本土化B.主張聯合宗教勢力進行改革
C.重視維護底層民眾的利益D.完善了符合國情的理論體系
14.1927年底,蘇聯糧食收購量比1926年減少了1.28億普特,為此蘇共中央成立特別委員會,派遣近三萬名專門工作隊員分赴全國各地督促收購工作。雖然從1928年1月到3月總計收購了2.57億普特糧食,但這引起各地干部和農民群眾的強烈不滿;4月到6月,蘇聯糧食收購量再次急劇減少。據此可推知,當時蘇聯( )
A.政府逐漸失去對農業(yè)的掌控B.農業(yè)集體化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C.國家經濟發(fā)展模式急需調整D.缺乏快速建成社會主義工業(yè)化的基礎
15.1998年,瑞典通過新的退休金法律制度,新制度更重視個人一生的經濟收入,即工資越高退休金越高;另外,新制度有一個基礎性的保障退休金,這和個人所得無關,對所有老人都會給予定額的養(yǎng)老金。這項改革( )
A.協(xié)調了公平與效率問題B.增加了福利保障的支出
C.實現了收入分配平等化D.擴大了公民的民主權利
16.2024年1月1日,金磚機制實現有史以來最大范圍的一次擴員,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國成為金磚國家新成員。擴員后金磚國家擁有更為龐大的經濟體量和人口資源,增強了其作為全球新興市場和發(fā)展中國家集團的代表地位,進而可以更好地代表“全球南方”國家參與全球治理改革。這一變化( )
A.說明新興國家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B.表明冷戰(zhàn)后新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C.利于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D.大大促進了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第17題14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中國古代的使職指的是以皇帝的名義從原有行政機構中臨時派遣一些大臣去處理各種特別事務,而不是通過原有的行政機構本身。唐代自高宗和武則天以后大量出現使職差遣,并逐漸衍生出一種新的行政機制:臨時派遣的使職演化為固定的職務,并逐漸形成一個與原有尚書六部行政體系不同的、按照新的機制處理政務的體系。唐以后各朝代,盡管行政體制經歷著不斷的調整,但在唐代使職差遣制度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行政機制卻一直發(fā)揮著作用。
——摘編自吳宗國《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使職與差遣制度可謂貫穿于歷代,除上述以外,還有一些沒有細述,如明朝以都督府、指揮使司官員充任總兵官的制度,歷代遇到較大規(guī)模戰(zhàn)事時以朝廷重臣出任臨時指揮官乃至欽差大臣的制度,等等。使職差遣制度的普遍存在,充分說明了它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必然性。
——摘編自李宜春《使職與差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遷的一個基本路徑》
材料三 是后,多掌事于外,諸司互以他官領之,雖有正官,非別受詔亦不領本司之務。又官有其名而不除者甚眾,皆無定員無月限,不計資品,任官者但常食其俸而已。時議以近職為貴,中外又以差遣別輕重焉。
——摘編自《宋史·職官志》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以后各朝代使職差遣依然發(fā)揮作用的原因。(6分)
(2)根據材料一、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宋代推行使職差遣的目的,并指出其所體現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fā)展的突出特性。(8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隨著重慶城市街道大規(guī)模的改建和都郵街廣場的修建,戰(zhàn)時重慶城市的空間格局發(fā)生了明顯變化,構建了以都郵街廣場為中心的城市空間布局。重慶市人民政府通過修建都郵街廣場,既重構了重慶城市空間,也方便了在都郵街廣場舉辦重要的政治活動。隨著街道的整修和都郵街廣場的重修,重慶市人民政府還重新命名了原有城市街道,強化了重慶城市空間的政治特性。隨后,“精神堡壘”紀念碑建成,“精神堡壘”廣場成為戰(zhàn)時重慶重要的政治集會場所。國民政府在此舉辦國民月會、慶典活動和紀念活動,使得這一城市廣場充斥著濃厚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加速了廣場政治空間的形成。應該講,國民政府在“精神堡壘”廣場舉辦的一系列政治活動,對于鼓舞民眾的抗戰(zhàn)熱情、提高民眾的民族自豪感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摘編自譚剛《重慶城市廣場政治空間的形成與抗戰(zhàn)精神動員》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重慶城市公共空間發(fā)展的特點。(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抗戰(zhàn)時期重慶城市公共空間發(fā)展的影響。(6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西周的基本社會單位是親緣與類親緣的族,而不是地緣的“邑”。族與族之間的關系經由婚姻與宗法維系,因此周人注重宗法倫理,也注重族群之間的外婚。封國分邑的人口也以“族”成群的配屬而構成一個一個斯的集團。國與邑都可以遷徙,其地著性并不強烈。因此西周的封建國家并不建立于領土主權之上,而在于領有一群人口。這種共同體對于宗族的依賴,使個別共同體合成的集團凝聚的向心力大于分裂的離心力。這一具有包容性的發(fā)展模式,發(fā)展之極致則為無所不包的普世體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于是政治秩序與文化秩序相重疊,成為“天下”。西周的“天”是普世性的,遂不能有特殊偏愛的選民。
公元前第三個千年的前半段,兩河流域已發(fā)展了青銅文化,有若干超級村落已團聚于附近地區(qū),組織成為蘇美爾城邦。這些城邦遺址上有神廟、宮殿,宗教組織在城邦中擁有公權力,他們調動城邦資源,從事集體的遠程貿易,換取當地缺乏的物質,也為城邦成員分配集體的資源。公元前第三個千年的后段,在兩河下游的城邦中,比較強大的城邦成為中心,組織若干城邦成為聯盟,并以盟主的城名為朝代名稱。宗教的僧侶與祭司仍保持相當可觀的經濟權力。也仍是集體意識的精神中心。在公元前18世紀時,兩河流域的政治體制與經濟網格均見擴張,而且也更復雜。但是城邦仍保持強烈的個體認同。兩河的眾神均由城邦共同體的守護神演變而來,眾神的神祇會議中,個別城邦均有其代言人,眾神之間也難免有“斗法”之事。
——摘編自許倬云《觀世變:論中國文化的特質》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兩河流域與西周政治與文化的不同。(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古代東西亞文明產生差異的因素。(4分)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人類歷史發(fā)展成世界歷史的漫長過程中,包含著縱向發(fā)展和橫向發(fā)展兩個方面。縱向發(fā)展是指人類不同生產方式的演變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會形態(tài)的更迭,橫向發(fā)展是指各地區(qū)間由相互閉塞到逐步開放,由彼此分散到成為整體的過程。縱橫兩方面發(fā)展的共同基礎和最終推動力量是物質生產的進步。
——摘編自《吳于廑學術論著自選集》
請以“歷史的縱向發(fā)展與橫向發(fā)展”為主題,任選角度,自擬標題,運用世界史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
出土地點
鐵制生產工具數
鐵制農具數
遼寧撫順蓮花堡遺址
77
68
山西長治分水嶺墓地
31
21
河北興隆古洞溝燕國遺址
85
52
河南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
69
58
廣西平樂銀山嶺墓群
170
91
這是一份【高考模擬沖刺】高考物理沖刺模擬卷08(新八省通用),文件包含模擬卷08新八省通用原卷版docx、模擬卷08新八省通用解析版docx、模擬卷08新八省通用參考答案docx等3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8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考模擬沖刺】高考物理沖刺模擬卷06(新八省通用),文件包含模擬卷06新八省通用解析版docx、模擬卷06新八省通用考試版docx、模擬卷06新八省通用參考答案docx等3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5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考模擬沖刺】高考物理沖刺模擬卷05(新八省通用),文件包含模擬卷05新八省通用解析版docx、模擬卷05新八省通用考試版docx、模擬卷05新八省通用參考答案docx等3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2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