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①了解楚漢之爭的過程及性質,知道西漢建立的基本史實。(時空觀念)
②知道西漢采取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原因、內容及作用。(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③知道文景之治的措施及表現(xiàn),了解這一時期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本概況,通過對比秦亡漢興,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史料實證、唯物史觀、家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漢初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學難點:休養(yǎng)生息政策。
【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大風刮起來了,云隨著風翻騰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衣錦歸故鄉(xiāng),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zhèn)守四方!這是漢高祖劉邦所做的《大風歌》。此詩歌只有區(qū)區(qū)三句,前兩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抒發(fā)了劉邦內心表現(xiàn)出對國家尚不安定的濃郁的惆悵。那在這種惆悵不安的狀態(tài)下劉邦是如何做的呢,下面讓我們走進本課,一起來了解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環(huán)節(jié)二:整體感知
1、先導閱讀:西漢如何建立的?為了鞏固新生政權,統(tǒng)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該政策結果如何?
答案提示:
教師指導:本課主要講述的是西漢建立到逐漸興盛的歷史。楚漢之爭,劉邦最終勝利,建立西漢,漢初統(tǒng)治者采取了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使得政治清明,社會發(fā)展,出現(xiàn)了“文景之治”的局面,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成為漢武帝大一統(tǒng)局面出現(xiàn)的條件。因此“楚漢之爭與西漢建立”、“休養(yǎng)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個子目互為因果關系,“楚漢之爭與西漢建立”是實施“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前提和基礎,“文景之治”是“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結果。
環(huán)節(jié)三:新課教學
(一)目標導學一:楚漢之爭與西漢建立
1、自主學習:
①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曾經(jīng)并肩作戰(zhàn)的友軍在秦滅的這一刻起發(fā)生了變化,兩個人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這個勝利的果實該由誰來享受?
擁有重兵的項羽自封為____________ ,封劉邦為_______。雙方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開爭戰(zhàn),史稱“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西楚霸王、 漢王、 爭奪國家統(tǒng)治權、 楚漢之爭
②思考:楚漢之戰(zhàn)還是農(nóng)民起義性質的戰(zhàn)爭么?
答案提示:不是,從戰(zhàn)爭目的看,楚漢之爭是統(tǒng)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戰(zhàn)爭。
2、自主學習:【時空觀念】結合成語典故,說一說楚漢之爭的經(jīng)過及結果
教師指導:漢元年(公元前207年)十月,劉邦進至灞上(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依據(jù)反秦義軍的約定,劉邦理應稱關中之王。后劉邦宣布廢除秦朝苛政,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項羽自認為功勞最大,卻被劉邦搶先進入關中,于是怒氣沖天,率諸侯軍4入關。與劉邦會于鴻門,意圖消滅劉邦軍。劉邦自料力不能敵,于是親赴鴻門謝罪,示以誠意,并表示歸順,項羽決心動搖,放走了劉邦。漢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項羽劉邦議和,雙方訂立和約“中分天下”,劃鴻溝為界,東歸楚、西屬漢。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逃至垓下,漢軍迅速跟上,將10萬楚軍包圍于垓下(今安徽靈璧)。楚軍夜聞四面楚歌,軍心瓦解。是夜項羽率800余騎兵趁夜突圍南逃,逃至烏江(今長江,位于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鎮(zhèn))時,烏江亭長力勸項羽過江,以圖東山再起,項羽卻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渡江。接著在力殺漢軍數(shù)百人后,自刎而死。
3、問題探究:【唯物史觀】根據(jù)材料說一說劉邦為什么能夠打敗項羽取得楚漢之爭的勝利?
答案提示:項羽剛愎自用,失民心;劉邦善用人才,得民心。歷史再次證明得民心者得天下
4、自主學習:【時空觀念】閱讀教材,找出西漢建立的三要素
答案提示:公元前202年、 劉邦(漢高祖)、 長安
教師指導:“漢并天下”有稱耀之意,是為紀念劉邦戰(zhàn)勝項羽,統(tǒng)一天下,建立漢朝而作。
(二)目標導學二:漢高祖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
1、自主學習:【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閱讀史料,結合教材內容,思考下列幾個問題。
漢興,接秦之敝(破爛),諸侯并起,民失作業(yè)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煜录榷?,民亡蓋臧(百姓沒有積蓄),自天子不能具醇駟(一種毛色的四匹馬),而將相或乘牛車。
——《漢書·食貨志》
①西漢建立后社會景象如何?
②造成上述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③當時的社會景象決定了統(tǒng)治者要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什么?
答案提示:殘破荒涼; 秦朝的殘暴統(tǒng)治和秦末戰(zhàn)亂; 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鞏固新王朝。
教師指導:材料解析:漢朝建立之初,由于秦末戰(zhàn)亂、楚漢之爭,百姓生活艱苦,農(nóng)民失去土地耕種,大多處于饑荒挨餓的狀態(tài),每石米五千錢,以致于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死的人超過一半。到了西漢建立,老百姓家中都沒有余糧,天子配不齊駕車用的四匹毛色一樣的馬;將軍、丞相有的還要乘牛車。由此可以看出漢朝建立之處的蕭條景象。
2、自主學習:【史料實證】陸賈認為秦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據(jù)此他提出了什么樣的治國理念?這體現(xiàn)了諸子百家中哪一學派的思想主張?
道莫大于無為,行莫大于謹敬故無為者乃有為也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天下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愈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舉措太眾、刑罰太極故也。
——《陸賈新語》
答案提示:舉措太眾、刑罰太極; 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道家
教師指導:材料解析:最好的道就是無為,任其自然發(fā)展。最好的行動就是謹慎而行,不要沖動。不做過多干預,天下能夠得到治理。事情越弄得麻煩天下反而越不安定,法律越頒布的多反而做壞事的越多 ,打仗的軍隊越多反而敵人越多。秦并不是不想治理好天下,然而最后卻失去國家,是統(tǒng)治者做了太多的事情,采取了太重的刑罰原因。
3、自主學習:【概念解析】何為“休養(yǎng)生息”
指在戰(zhàn)爭或社會大動蕩之后,統(tǒng)治者改以寬刑薄賦,減輕人民負擔,保養(yǎng)民力的政策,以達到恢復和發(fā)展經(jīng)濟、穩(wěn)定統(tǒng)治的目的。
為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漢高祖吸取_______的教訓,采取_________政策。
答案提示:鞏固政權、 穩(wěn)定社會局勢、 休養(yǎng)生息、 秦朝速亡
4、自主學習:【史料實證】閱讀史料,歸納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①材料一:夏五月,兵皆罷歸家。——《漢書·紀·高帝紀下》
材料二: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稘h書·紀·高帝紀下》
答案提示:讓士兵還鄉(xiāng)務農(nóng);將奴婢釋放為平民
教師指導:材料一:夏五月, 士卒都復員回家
材料二:百姓中因饑餓自賣為他人奴隸婢女的,都免其奴婢身份而為平民。
②材料一:上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于民。”——《漢書·食貨志》
材料二:非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戶,勿事?!稘h書·紀·高帝紀下》
答案提示:實施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賦稅(十五稅一),減免徭役及兵役
教師指導:材料一:皇上于是頒布法令約束節(jié)儉,減輕田租,收取十五分之一的稅,根據(jù)官薪和政府的開支,向百姓收取賦稅。
材料二:爵級在七大夫以下的,都免除本人及家庭的賦稅,不服徭役。
以上措施一是為了增加農(nóng)業(yè)勞動力,二是通過政策鼓勵,提高農(nóng)民生產(chǎn)積極性,從而促進經(jīng)濟恢復、局勢穩(wěn)定。
自主學習:
①當時西漢還面臨什么問題?西漢是如何應對的?有何影響?
答案提示:
②西漢政府為什么要采取和親的政策?
答案提示:綜合國力
教師指導:西漢初期經(jīng)濟衰弱,民生凋零,急需要修養(yǎng)生息。此時的西漢沒有實力對付逐漸強大的匈奴,所以采取和親政策。
目標導學三:“文景之治”
1、自主學習:【史料實證】漢高祖死后,繼任的統(tǒng)治者繼續(xù)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到了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他們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①材料一:夫農(nóng),天下之本也。朕親率天下農(nóng)耕以供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內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親桑以奉祭服,其具禮儀。 ——《漢書·文帝紀第四》
材料二:農(nóng),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nóng)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
——《漢書·景帝紀第五》
答案提示:注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提倡以農(nóng)為本。
教師指導:材料一解析:農(nóng)業(yè),是國家的根本,朕親自率領天下臣民進行農(nóng)耕,供應宗廟祭祀的糧食,皇后親自采桑養(yǎng)蠶,供應祭祀的祭服。
材料二解析:農(nóng)業(yè),是天下的根本。黃金珠寶玉石之類的,饑餓時不能食用,寒冷時不能當衣物所以下令各郡國一定要鼓勵人們從事農(nóng)業(yè)活動,多種樹,可以得到衣服食物。
②為什么統(tǒng)治者要實行以農(nóng)為本的政策?(可從國家和個人角度思考)
答案提示:農(nóng)業(yè)收入是國家主要財政來源。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社會安定。
③文帝重視農(nóng)業(yè),十三年下詔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復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稅一成為漢朝定制。文帝時,丁男徭役減為“三年而一事”,算賦也由每年百二十錢減為四一錢?!宀潯吨袊肪V要》
答案提示: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三十稅一)。
④夏,四月,大旱,蝗。令諸侯無入貢;弛山澤,減諸服御,損郎吏員;發(fā)倉庾以振民;民得賣爵。
——《資治通鑒》
答案提示:積極賑濟災民。
教師指導:夏季,四月,大旱,出現(xiàn)蝗災。文帝下令:諸侯封國停止向朝廷進貢;取消禁止百姓進入山林川澤的命令;減少御用衣服、車馬等諸項開銷;裁減專為皇帝服務的郎官人數(shù);打開官府倉庫救濟百姓;允許百姓出賣爵位。
⑤材料一: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
——《史記·孝文帝本紀》
材料二: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妒酚洝ば⑽牡郾炯o》
答案提示: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
教師指導:材料一解析:孝文帝從代國來(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宮室、園林、狗馬、服飾、車駕等等,什么都沒有增加。但凡有對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廢止,以便利民眾。
材料二即系:修建霸陵,都使用陶制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準用金銀銅錫等金屬做裝飾,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節(jié)省,不要煩擾百姓。
2、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概括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社會經(jīng)濟有何變化?

答案提示:紡織、漆器等有較大發(fā)展。(紡織技術水平高超,絲織品種類繁多;漆器造型美觀。)
一些商人依靠經(jīng)營煮鹽、冶鐵等成為富商大賈;
長安城已初具規(guī)模,布局規(guī)整;
漢景帝時開通邊境貿易,各族往來更加頻繁。
3、自主學習:【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將上列圖片放入不同的展館。(只寫圖片序號)
答案提示:⑥; ①②③⑤; ④
4、自主學習:觀看視頻,漢文帝、漢景帝的治國成效如何呢?
答案提示:政治清明、經(jīng)濟發(fā)展、人口增長、生活安定、史稱“文景之治”。為漢武帝時期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5、問題探究:【唯物史觀、歷史解釋】通過秦漢的墓葬對比,你可以看到其背后統(tǒng)治者什么樣的統(tǒng)治作風?對此你有何啟示
答案提示:秦始皇陵-賦稅沉重、徭役繁重;浪費民力;奢侈浮華。漢文帝霸陵-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勤儉治國。
啟示:政府要重視民生,以民為本,實施仁政,節(jié)儉戒奢。
6、知識拓展:知識拓展:古代帝王的廟號、謚[shì]號、年號
教師指導:廟號:廟號常用“宗”或“祖”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后續(xù)皇帝一般稱“宗”
謚號:屬表揚的上謚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批評的惡謚有:煬、厲、幽、靈等;屬于同情的中謚有:哀、懷、愍、悼等。謚號一般稱“某某王”或“某某帝”。
年號:明以前,同一位皇帝往往多次改元,至明清兩朝,基本都是一個皇帝使用一個年號,因此常用年號來稱呼明清皇帝。
【課堂小結】
由于漢高祖吸取了秦滅亡的教訓,實行了休養(yǎng)生息政策,漢朝的經(jīng)濟逐步的發(fā)展起來。經(jīng)過文帝和景帝時期經(jīng)濟的繼續(xù)發(fā)展,出現(xiàn)了歷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為后來漢武帝施展宏偉的抱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教案

初中歷史人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這是一份初中歷史人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共8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整體感知,知識架構,楚漢之爭與西漢建立,漢高祖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文景之治”,課堂小結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初中歷史人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這是一份初中歷史人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副標題,課標要求,本課立意,素養(yǎng)目標,重點及突破,教學主旨,主題線索,教學過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初中歷史人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第十一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優(yōu)秀教案設計:

這是一份初中歷史人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第十一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優(yōu)秀教案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任務,教學流程,新課學習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教案 更多

歷史人教部編版第十一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一等獎教學設計

歷史人教部編版第十一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一等獎教學設計

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 (五四制)第一冊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學設計

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 (五四制)第一冊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學設計

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十一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及反思

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十一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及反思

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十一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表格教學設計

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十一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表格教學設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初中歷史人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電子課本 新教材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版本: 人教版(2024)

年級: 七年級上冊(2024)

切換課文
  • 課件
  • 教案
  • 試卷
  • 學案
  • 更多
所有DOC左下方推薦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