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考試設試卷和答題紙兩部分,試卷共9頁,答題紙共2頁。試卷包括試題與答題要求,所有答題必須涂(選擇題)或寫(非選擇題)在答題紙上,做在試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題紙與試卷在試題編號上是一一對應的,答題時應特別注意,不能錯位。
3.考試時間150分鐘,試卷滿分150分。
一 積累應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蘇軾《赤壁賦》)
(2)_______________,身登青云梯。(李白《_______________》)
(3)《〈論語〉十二章》中,既強調向榜樣學習,又強調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選擇。(5分)
(1)將下列編寫的語句依次填入語段空白處,語意連貫的一項是( )。(3分)
ADDIN CNKISM.UserStyle有些研究稱,幸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但這種說法帶有片面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過,在推崇年輕化的社會中,“被年輕”的幸福將可能會使得正在衰老的人們不再滿足于成熟帶來的快樂,也會慢慢降低自己的滿足感。
①同樣地,若我們按照人對生活的滿意度來測算平靜式幸福的次數(shù)
②無疑在年輕人中更為常見
③這樣的研究靠的是統(tǒng)計喜悅發(fā)生的次數(shù)
④而喜悅是一種“激動”的幸福狀態(tài)
⑤那么結果就可能是幸福隨著年齡而增加
A.③④②①⑤B.③⑤④①②C.②④③①⑤D.②④①⑤③
(2)上面的這段文字出自《我們與生俱來的七情》一書,它最有可能出現(xiàn)在下列哪個章節(jié)中( )。(2分)
A.《幸福由環(huán)境決定還是由個性決定》B.《幸福:真相VS傳統(tǒng)觀念》
C.《幸福的四種狀態(tài)》D.《走向幸福幾大問》
二 閱讀 70分
(一)閱讀以下材料,完成第3—7題。(17分)
小浦在博物館觀展,被當代藝術與歷史文物并置一處的布展吸引。他想就博物館轉型主題對博物館館長做一次訪談,為此查找了相關材料展開一番學習和探究。
【甲】
當代藝術與歷史文物在博物館展覽中的并置
①近年來,當代藝術品與歷史文物并置展出的案例不斷增多,如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永遠有多遠”展覽、南通博物苑的“玉見你——古代與當代關于玉的對話”展覽等。這一現(xiàn)象提示我們,應以一種新的視角來重新審視和理解這類展覽的價值與意義。
②對于當代藝術抑或歷史文物而言,凡論及展示,均涉及展場與展示內容之間所形成的互證或對沖關系。當物與物并置于同一展廳空間之后,至少面臨兩方面的問題,即前后敘事邏輯上的互證,以及展場空間意義上的語境營造。
③對于歷史性導向更強的傳統(tǒng)博物館展覽而言,前后敘事邏輯的互證與自洽顯得尤為重要。這類展覽在定位和目標導向上往往以知識或信息的傳達為首要目的,更強調一個完整、清晰乃至易懂的敘事結構。
④同時,考慮到博物館以物為核心的特質,這類展覽更期待借助物與物之間的組合關系來實現(xiàn)上述目的。當策展人確定了當次展覽的知識意圖之后,有怎樣的物會呈現(xiàn)在彼此身邊,能否在敘事上形成邏輯上的序列,顯得尤為關鍵。實現(xiàn)物與物之間組合關系的同時,作為物在視覺范圍內的語境和背景,展場空間需要為物所傳達的信息要素服務,尤其需要避免干擾項的出現(xiàn)。同樣,考慮到物本身可傳達的信息要素是多元的,物也并不總是具備不言自明的能力,因此,這類展覽在展場空間內常以密集的圖文字句或模型與場景來作為輔助。
⑤從敘事的角度,當代藝術的展示在內容上常被認為更為“松散”。這取決于我們在何種程度上去定義“敘事”。如果僅從廣義的信息表達的層面看,當代藝術展覽對策展人職能的強調,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對信息和意義重組的一種重視。當然,由此形成的信息和意義在很多時候不是以知識性的歷史為目標。當代藝術展覽對于展場的認知實際上也與歷史類展示同理,展場同樣服務于當次展覽的主題,同樣需要在一個空間內避免干擾項的出現(xiàn)。
⑥因此,當我們試圖討論當代藝術和歷史文物并置之后可能給展覽造成的困境時,其核心不應局限在這兩類物在展示風格或慣用技法上的不同,而在于其想表達的信息目標是否存在本質上的沖突。
【乙】
博物館轉型的反思
①縱觀歷史,博物館的功能一直與實物有關。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新博物館學運動和教育工作者爭取地位的運動興起,博物館的功能逐漸改變:從“以藏品為中心”轉向“以觀眾為中心”。
②這種轉型源于博物館所認可的教育模式的改變。為了支持“以觀眾為中心”的教育哲學,博物館需要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等研究成果理解觀眾。博物館教育不再是傳遞固定專業(yè)知識的學科教育,而是一門利用多學科知識解釋學習行為與心理的研究。
③因此,說教式的單向信息傳遞方式不再適用于變化后的博物館環(huán)境。展覽由單一的觀看轉變?yōu)槎喔泄袤w驗,新興的科技手段與數(shù)字化交互路徑被應用在博物館中以吸引流量。從追求知識傳遞,到強調對話與探索,博物館不再是死氣沉沉的實物“墓地”,也不再是嚴肅古板的“教導主任”,而是以體驗給予觀眾感官愉悅的場所。
④事實上,追求民主化與公共性是博物館倫理變革的一個主旋律。傳統(tǒng)博物館的收藏和展覽與特定的認識論聯(lián)系在一起,這種認識論往往不是普遍的、大眾可以輕易理解的。而新的博物館倫理試圖摒棄單向輸出的、提供標準答案的模式,利用雙向開放的、以探索過程為中心的模式吸引各類觀眾,重視觀眾的參與和反饋,保護其發(fā)言權,使教與學在博物館內平等地進行。博物館不再扮演社會中一個遙遠的背景板,而是步出由實物搭建而成的城堡,主動承擔自身的公共責任,成為不同個體、社區(qū)互動交流的橋梁。
⑤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為了爭取觀眾,部分博物館汲汲于營造體驗,優(yōu)先考慮喚起觀眾的感官知覺與情感共鳴,實物的價值在文化消費市場中被不斷侵蝕。這引發(fā)了對于博物館“迪士尼化”的憂慮。
3.小浦查閱資料時發(fā)現(xiàn),甲文解釋了當代藝術與歷史文物各自的“敘事”特點。以下對歷史文物展“敘事”特點的理解,符合甲文意思的一項是( )。(2分)
A.通過物與物組合,構建開放性的意義對話空間。
B.以策展人主觀意圖,主導文物信息重組與闡釋。
C.用嚴密的邏輯序列,傳達完整清晰的歷史知識。
D.借助場景模型,突出物與物間的獨立審美價值。
4.乙文認為博物館“迪士尼化”令人憂慮,以下哪一項屬于這一判斷的隱含前提( )。(3分)
A.博物館的定位應該是一個面向文化精英的嚴肅的教育機構。
B.優(yōu)先滿足感官可能會削弱博物館基于邏輯的知識傳遞功能。
C.追求感官化使博物館增加運營成本而減少實物的維護經費。
D.對感官體驗的強化可能使得博物館的展覽內容趨于同質化。
5.根據(jù)甲乙兩文內容,對“博物館轉型”能作出的一項推斷是( )。(3分)
A.博物館轉型的核心是全面采用數(shù)字技術,替代傳統(tǒng)實物陳列。
B.民主化轉型要求摒棄權威,以觀眾喜好和體驗決定展覽內容。
C.轉型需協(xié)調歷史邏輯與藝術重組,拓展體驗并確保知識準確。
D.歷史文物與當代藝術并置導致敘事邏輯斷裂,應嚴格區(qū)分展區(qū)。
6.小浦對甲文中提到的“玉見你——古代與當代關于玉的對話”展覽產生了興趣,查閱相關資料,搜集到以下案例。請根據(jù)甲乙兩文的內容,對這一案例加以分析。(4分)
【案例】在“不死的符號”展覽單元中,展示了周代用以表達追求永生的葬具“玉覆面”,也展示了由藝術家收集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壓縮仿制而成的“玉覆面”,以此構成對當下時間觀和消費主義的反諷。觀展后,觀眾與當代藝術家就這組展品的布展意圖進行了交流探討。
7.小浦打算就“博物館轉型”這一主題采訪博物館館長,請AI擬寫了一份訪談提綱。結合甲乙兩文,評析訪談問題是否能達成訪談目的。(5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第8-11題。(16分)
當
支 援
①今天,是我第二次走進這當鋪①,第二次看見那個站在高高柜柵里的家伙,對我熟悉地撇了下下嘴唇笑了。
②昨天的記憶還清楚地印在我的腦海里。當我把抵押物送上窗口,他輕蔑地瞥我一下,然后懶懶地把東西拽了進去。
③“多少錢?”他高聲問。我感到驚疑,假使他不是翻弄我那東西,我決不敢相信這話是在問我。
④“二十塊吧!”我也想冷硬點回答,但語尾終究有點有氣無力。
⑤他從鼻孔冒出一串冷笑,撇了撇紫色的下唇,默默地把我那東西推到窗口外了。
⑥“喂!怎樣?”我奇怪他一語不發(fā)。
⑦半天,他才搖晃圓圓的腦袋:“不值,不值。拿走吧!”
⑧“真就一錢不值,連個價都沒有?”
⑨他沉吟半天才說:“要當就五塊?!蓖纯?,毫不啰嗦。
⑩“可是現(xiàn)在什么都挺貴,怎么送到你們這的東西就這樣不值錢?這要買新的,少說也得一百,雖然舊點,二三十塊總值呵!”我氣壯地說。
eq \\ac(○,11)“嗯,你拿到破爛攤上去吧,說不定能賣二百塊呢!”他又用同樣的眼光瞥我一眼。
eq \\ac(○,12)我很氣憤,臉上火辣辣的,只是睜著雙眼怒視那圓球般的頭顱。
eq \\ac(○,13)他走開了,但沒走遠。從靠近墻角的柜子里摸出一盒“前門”,燃著一支,悠然自得地吸著。然后又漫不經心地拉過一張報紙看著。他全然像沒有我這份交易一樣。
eq \\ac(○,14)我的眼睛似乎噴射著火,這火對著他那圓圓的頭顱在燃燒。我心里在暗暗詛罵,長時間緘默著。靜靜的,周圍的空氣似乎也凝滯似的。
eq \\ac(○,15)西下的陽光清淡地從窗子照進來,把我半身陰影涂在黒黝的柜板上。我呆呆地看著自己的影子。我從清晨便沒吃飯,現(xiàn)在有些頭暈目眩了。驀地,我看自己的影子已不像我,它是那憂郁的、悲傷的妻的輪廓。不僅是妻,妻的懷里還有一個病中的孩子。一時我仿佛聽到哭啼,聽到呻吟,聽到連串的嘆息。這一切宰割我生命的響聲一起向我襲來,我逃避地合上雙眼,疲憊地依靠在墻上。
eq \\ac(○,16)“五塊錢,五塊!”我迷糊地想:米、藥、債、房租……一切都指望它,而它又何足夠分?不過,有這五塊總會多少應付一下。于是,只好狠心允諾那當物的區(qū)區(qū)代價。
eq \\ac(○,17)我睜開眼睛,頭上飄動著濃白的氣體,那家伙一支煙吸盡了,正垂著頭,進入半睡的狀態(tài)。
eq \\ac(○,18)“當吧!”我這聲音低微。既想表示并非無奈,又要表示并非敗餒,但氣力不壯,他根本沒有聽見。
eq \\ac(○,19)我又喊了一次,他才懶懶地抬起那圓圓的頭,強睜一下低垂的眼皮,無可奈何地拾起一只鉛筆。
eq \\ac(○,20)昨天委實是這樣經過,當我緊捏著那張鈔票將走時,還見他輕蔑地撇著下唇。
eq \\ac(○,21)五圓錢自然堵不住我四下的窟窿。光藥錢就花了兩塊四,一斗高粱米又一塊二。房東奶奶逼得妻一勁地哭,一個債主昨晚嘟嘟喃喃尾隨我足足有兩個小時。實不得已今天我又踏進慈門佛地般的當鋪,呈獻出我最后一點香火——家里僅剩的兩件舊衣服。
eq \\ac(○,22)“又來啦!”那家伙見我,熟悉地撇下唇。這是昨天交易的結果,他似乎帶有幾分客氣,我微微感到一些愉快。忽一轉念,昨天我并沒有對他怎樣,終究還是他凌辱了我。他現(xiàn)在和我打招呼,顯然不是客氣,而是對我譏諷。我的心馬上又沉重起來。
eq \\ac(○,23)“要多少?”他抓過衣包,冷冷地問。
eq \\ac(○,24)“十塊值吧!”我本想說二十,恐他再要我送到破爛堆去,只好自己壓下來。
eq \\ac(○,25)“十——塊?”他把衣服搭在身上比量,喉間拉著苛薄的長調。
eq \\ac(○,26)“不然,就八塊!”我又退讓一步。
eq \\ac(○,27)“哈哈哈!”
eq \\ac(○,28)我驚奇,他不光會撇下唇,還會冒出長串的笑。這笑聲很爽朗,但又像含有瘖啞。這聲音似乎有些熟悉,像在什么地方常常聽到。我沉思,想不出。
eq \\ac(○,29)“四塊吧!”那語氣就像他是一個最公正的裁判者。
eq \\ac(○,30)“四塊?”頓時,我就氣沖腦門,心被痛苦無情地揉搓著。
eq \\ac(○,31)“當不當?”他不耐煩了。
eq \\ac(○,32)可我又怎能拿走?這里是我唯一變換錢的地方呵!
eq \\ac(○,33)“當吧!”我忍痛吐出這兩個字。接著我高聲說,“不怕你給的錢少,就怕我家里東西多!”這話說得咬文嚼字,故意讓它帶點弦外音。
eq \\ac(○,34)“本當就是不怕東西多!哈哈哈!”他又爽快而瘖啞地笑了。此刻我猛然記起這笑聲原和夏日傍晚池塘的蛙聲那樣耳熟。
eq \\ac(○,35)從窗口伸出當票和錢,我去接,他卻沒有松手。
eq \\ac(○,36)“明天再拿點什么呢?”
eq \\ac(○,37)我一時惶恐,他像窺破我已一無所有了,還拿什么呢?
eq \\ac(○,38)“我有的是,你瞧著吧!”我不甘心忍受他凌辱,決心明天再來。暗自摸一把身穿的夾袍,盼望明天是個溫暖的天氣。
eq \\ac(○,39)“那就明天見。”
eq \\ac(○,40)我走到門口,回頭瞥他一眼,他依然在撇著紫色的下唇。
(原載《濱江日報》1941年5月10日,有刪改)
【注】①當鋪:舊時收取衣物等作抵押,向顧客放高利貸的機構。
8.第 eq \\ac(○,21)段畫線句運用反語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分析其表達效果。(3分)
9.文中多次描寫當鋪掌柜“撇下唇”的動作,分析其作用。(4分)
10.本文交替呈現(xiàn)主人公兩次典當經歷,請從構思的角度賞析其妙處。(4分)
11.小浦認為第 eq \\ac(○,15)段體現(xiàn)了“陌生化理論”在小說中的運用,請參考下面的知識卡片,結合文本內容的理解,寫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學短評。(5分)
知識卡片
陌生化理論的核心在于將熟悉的事物通過藝術手法進行陌生化處理,使其以異于常規(guī)的方式呈現(xiàn),從而喚起人們對事物的新鮮感和審美體驗。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12—13題。(7分)
訪談目的
探究博物館轉型的核心理念與實踐路徑,并反思其潛在挑戰(zhàn)。
訪談問題
1.當前許多博物館正在從“以藏品為中心”轉向“以觀眾為中心”,這種轉型需要突破哪些傳統(tǒng)模式?
2.面對短視頻、虛擬現(xiàn)實等新興媒介的沖擊,未來博物館的核心競爭力將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
出山道中口占
(宋)朱熹
川原紅綠一時新,暮雨朝晴更可人。
書冊埋頭無了日,不如拋卻去尋春。
出 山
(金)元好問
松門石徑靜無關,布襪青鞋幾往還。
少日漫思為世用,中年直欲伴僧閑。
塵埃長路仍回首,升斗微官亦強顏。
休道西山不留客,數(shù)峰如畫暮云間。
12.下列對兩首詩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朱詩前兩句借色彩動態(tài)變化與晝夜交替點明山間季節(jié)更替。
B.元詩首聯(lián)通過細節(jié)描寫生動展現(xiàn)出往來于山中僧人的形象。
C.朱詩和元詩都運用對比的手法,但對比的焦點與目的不同。
D.朱詩和元詩的語言風格都平易自然,簡潔明快又較為含蓄。
13.兩首詩都借“出山”抒情言志,但表達情感同中有異,請結合兩詩畫線句加以分析。(5分)
(四)閱讀下文,完成第14-19題。(19分)
李長蘅墓志銘
(清)錢謙益
①長蘅姓李氏,諱流芳,其先徽州歙縣人也。其祖贈奉訓大夫諱文邦,始徙嘉定。
②長蘅風流儒雅,海內知名者垂三十年。其歿也,識與不識,皆聞而悲之。然長蘅之生平,孝于親,友于兄弟,澹蕩于榮利,而篤摯于君臣朋友,則世未必盡知之也。
③長蘅少有高世之志,才氣宏放,不可紲羈。自其兄翰林君蚤世,始撫心下氣,求工應舉之業(yè),以慰其父母。更十余年,與予偕舉南京。當是時,長蘅之年漸長,而又以為不逮其父,雖橋褐趨時,其中固已不能無厭薄之矣。再上公車不第,又再自免歸,皆賦詩以見志。自是絕意進取,誓畢其余年。性好佳山水,所至,詩酒填咽,筆墨錯互,揮灑獻酬,無不滿意。山僧榜人,皆相與款曲軟語,閑持絹素請乞,忻然應之。
④長蘅事母,色養(yǎng)甚備。敬其長兄,撫其弟妹若侄,絕甘分少,皆人所難能者。與人交,落落穆穆,不以握手出肺肝為信。磨切過失,周旋患難,一無所鯁避。家貧資修脯以奉母稍贏則以分窮交寒士卒未嘗立崖岸之行以潔廉自表襮也。
⑤歲壬戌,廣寧陷,都城震驚,遂喟然束裝南歸。每竊嘆曰:“事不可為矣!”往往縱酒無聊,至于泣下,遂病咯血不能止。病且革,聞余被放,撫枕嘆詫。亡何,遂不起,崇禎二年之正月也。享年僅五十有五。嗚呼!其尤可悲也!
⑥長蘅□亡三年,以今年二月某日葬南翔之祖塋。余銘之不勝其悲,其以余為怛化已夫!
(選自《牧齋初學集》卷五十四,有刪減)
14.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而篤摯于君臣朋友(2)長蘅事母,色養(yǎng)甚備
15.結合文意,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2分)
(1)才氣宏放,不可紲羈( )
A.拘禁B.控制C.束縛D.滯留
(2)病且革,聞余被放( )
A.更改B.危急C.消除D.更新
16.最適合填?第⑥段方框處的一項是( )。(1分)
A.且B.則C.因D.既
17.第④段畫線部分有五處需加句讀,請用“/”把這五處標識出來。(5分)
家貧資修脯以奉母稍贏則以分窮交寒士卒未嘗立崖岸之行以潔廉自表襮也
18.把第③段畫線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
當是時,長蘅之年漸長,而又以為不逮其父,雖橋褐趨時,其中固已不能無厭薄之矣。
19.這篇墓志銘回溯了李長蘅的為人、技藝和交友之道,請結合文意對此作分析。(4分)
(五)閱讀下文,完成第20-22題。(11分)
建陳渡石橋記
(明)唐順之
①陳渡橋去郭南十里,近郭而又當孔道,往來者踵相踐也。橋故以石為之,既毀而易之以木,木壞則輒更而作之。夫屢壞則病行者,屢作則勞居者,而費且不勝計。會有浮圖人①德山至,遂慨然曰:“吾力能辦此?!北娊栽蝗?。因請山為主,而相與以貧富為率,出錢若干緡,不足則山使其徒募錢于四方。其財取諸愿助之家,而不費官帑之一錢,其力取諸傭食之夫,而不勞公徭之一卒。始于某甲子某月,訖工于某月,可謂易矣!
②蓋山之為人吾知之,有粟必以施餓者,而終歲自食糠籺,有錢可以易衣,而嘗衣碎衲行雨雪中,其苦行有足動人者。是以募人而人爭應之,役人而人不敢愛其力,宜其成之若是易也。
③夫橋梁,王政之所有事也。山口不粒粟,身無全衣,以此自足。而絲發(fā)無所假于世,亦可矣。乃復能急人之病,而閔閔于一橋之成也如此。則彼長民者,固眾之所跂而望以庇焉者,耽耽而居,飽祿以嬉,其于人之疾疹阽苦,則瞀瞀②而莫知。蓋先王一切所以捍災備害生人之道,泯然盡矣。其所缺者,寧獨一橋也哉!嗚呼!此不為而彼或為之,其亦可以觀世也已。
(選自《唐順之集·卷十二》,有刪改)
【注】①浮圖人:指佛教僧人。②瞀瞀:愚昧無知貌。
20.請根據(jù)第①段內容,為當?shù)芈糜尉皡^(qū)撰寫一則不超過100字的“陳渡橋”簡介。(4分)
21.下列對第②段概括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3分)
A.德山大度慷慨不計得失,濟世精神感動苦行之人。
B.德山粗食鄙衣卻樂善好施,故人們愿意鼎力相助。
C.德山勇?lián)迾蛑?,百姓爭先恐后出資以成其事。
D.德山不愛其力,百姓甚為感動而愿助其一臂之力。
22.從結構和內容角度,分析第③段畫線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三 寫作 70分
23.我們奮斗的目的是為了改變世界,還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此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浦東新區(qū)2024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
高三語文試卷答案
1.(5分)
(1) 渺滄海之一粟
(2) 腳著謝公屐 夢游天姥吟留別
(3) 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 (1)(3分)A
【原文】ADDIN CNKISM.UserStyle有些研究稱,幸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但這種說法帶有片面性:這樣的研究靠的是統(tǒng)計喜悅發(fā)生的次數(shù),而喜悅是一種“激動”的幸福狀態(tài),無疑在年輕人中更為常見。同樣地,若我們按照人對生活的滿意度來測算平靜式幸福的次數(shù),那么結果就可能是幸福隨著年齡而增加。不過,在推崇年輕化的社會中,“被年輕”的幸福將可能會使得正在衰老的人們不再滿足于成熟帶來的快樂,也會慢慢降低自己的滿足感。
(2)(2分)B
(一)17分
3.(2分)C
4.(3分)B
5.(3分)C
6.(4分) 答案示例:展覽中當代藝術品與歷史文物并置,塑料袋的不可降解呼應“玉覆面”的追求永生,共同構成了“不死”主題的敘事邏輯;觀展后觀眾能與藝術家探討布展意圖,體現(xiàn)信息傳遞方式從單向輸出知識轉向雙向開放的對話與探索,引發(fā)觀眾對當代社會的反思和“玉”主題文化的探討。
(評分說明:關注考生答案與案例的結合度,從布展邏輯和意義建構兩個層面賦分。)
7.(5分)
參考答案示例一:訪談問題能部分達成訪談目的但存在不足。問題1緊扣“以觀眾為中心”轉型理念,通過突破傳統(tǒng)單向教育模式、實物主導敘事等角度切入,有效關聯(lián)核心理念與實踐路徑。問題2引導反思科技手段與實物價值間的平衡,呼應甲文對敘事邏輯沖突的討論及乙文“迪士尼化”的隱憂,觸及潛在挑戰(zhàn)。但兩個問題都缺失對轉型倫理困境,如實物價值消解、邏輯性削弱的提問,需補充“如何平衡觀眾體驗與學術嚴謹性”等問題,以更全面覆蓋訪談目的。
(評分說明:肯定合理部分1分,指出局限1分,結合文本分析1分,建議優(yōu)化方向1分, 對兩個問題分析后的總結或結論給1分)
參考答案示例二:
問題1:可行:緊扣“以觀眾為中心”的轉型矛盾,呼應乙文“說教式單向傳遞”等傳統(tǒng)模式壁壘,能引導館長反思“實物主導”的策展局限。不可行:未涉及“迪士尼化”“信息目標沖突”等轉型挑戰(zhàn)。
問題2:可行:結合乙文“科技手段吸引流量”,探討新興媒介的實踐路徑。不可行:忽略甲文“敘事邏輯互證”及乙文“感官體驗與內容深度”的平衡矛盾。
總之,兩問題均未覆蓋“實物價值消解”“雙向探索模式”等核心理念與挑戰(zhàn),需補充對“公共性目標”“文化深度”的提問,以全面達成訪談目的。
(評分說明:分維度評價1分,緊扣文本核心概念1分,結合訪談目的完整性1分,對兩個問題分析后的總結或結論給1分)
附評分量表:
(二)16分
8.(3分)“慈門佛地”本是佛家慈悲圣地,卻用以形容讓“我”飽受輕蔑、剝削的“當鋪”,具有反諷意味。將家里僅剩的兩件舊衣服比作“最后一點香火”,表明這些衣服是“我”最后的財產,突出“我”的窮困潦倒,表達了“我”內心的絕望與悲涼。
(評分說明:從“慈門佛地”“香火”“整體反諷意味”賦分)
9.(4分)多次描寫當鋪掌柜“撇下唇”的動作,生動刻畫出掌柜輕蔑、傲慢的態(tài)度。反復出現(xiàn)這一動作,逐步強化我的痛苦與屈辱的感受。這一動作貫穿“我”與掌柜的交易過程,凸顯出當時社會的人情涼薄。
(評分說明:掌柜態(tài)度/多次的共性1分,多次的不同點2分,主題1分)
10.(4分)采用倒敘與順敘結合的敘述順序。開篇從第二次典當切入,以回憶引出第一次經歷,倒敘制造懸念。兩次典當物價格遞減,主人公從憤怒到絕望的心理變化細膩呈現(xiàn)。交替的敘述順序,更放大了主人公的痛苦體驗,結尾“明日再見”的循環(huán)收束,揭示舊社會底層永陷壓榨的悲劇。敘述順序與主題表達緊密呼應,結構嚴謹有力。
(評分說明:手法判斷1分;情節(jié)分析1分;交替呈現(xiàn)的效果1分;主題與結構1分。)
11.(5分)第15段用陌生化手法將饑餓體驗變成具體可感的畫面。陽光“清淡”地涂抹出柜板上的陰影;影子幻化為妻與病孩的形象;尋常聲響變?yōu)椤霸赘钌钡睦?。這些偏離常規(guī)的表達,把貧困帶來的痛苦變成看得見、聽得著的場景,讓讀者用全新視角感受“我”被生活逼到絕境的狀態(tài),對底層人民苦難有更深的共情。
(評分說明:具體內容2分,分析評論3分;評論點須圍繞陌生化,分析須側重于讀者的感受。)
(三)7分
12.(2分)C
13.(5分)答案示例:兩詩均借“出山”表達了對理想生活的追尋,對自由的向往。朱詩尾聯(lián)“拋卻”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讀書的苦悶心情,和對美麗春光的向往,情感單一明朗;元詩尾聯(lián)在“休道不留客”的自我勸解中,借暮色山景,含蓄表達了對山中閑適生活的留戀,流露出既向往隱逸又難掩宦途羈絆的矛盾心緒,情感深沉復雜。
(評分說明: 相同點2分;手法差異1分;不同點2分。)
(四)19分
14.(2分)(1)深厚 (2)周到
15(1分)(1)C (1分)(2)B
16.(1分) D
17.(5分)家貧/資修脯以奉母/稍贏/則以分窮交寒士/卒未嘗立崖岸之行/以潔廉自表襮也
(評分說明:標錯一處扣1分,扣到0分為止。)
18.(5分)在那個時候,李長蘅年齡逐漸增長,又認為自己比不上父親,雖然穿著草鞋和粗布衣服迎合時俗(去應考),但他內心其實已經對這些有些厭煩和輕視了。
(評分說明:“逮”“橋褐趨時”“其中”“固”“厭薄”共5點,1點1分。)
19.(4分)為人之道:李長蘅侍奉母親周到;敬重兄長,照顧弟妹侄子,重情重義;淡泊名利;憂國事而縱酒泣血,心懷家國。(2分)技藝:他能在山水間盡情揮灑創(chuàng)作,詩畫技藝高超,(1分)交友:在關鍵時真誠相待,其交友重義。(1分)
(評分說明:為人之道2分:孝于親,友于兄弟;淡泊名利;心懷家國;技藝才華1分:詩畫技藝高超,深受喜愛);交友之道1分:真誠相待,幫助友人,交友重義。
附譯文:
長蘅姓李,名流芳,他的祖先是徽州歙縣人。他的祖父被追贈為奉訓大夫,名叫李文邦,才遷居到嘉定。
李長蘅風流儒雅,近三十年來在天下都很有名。他去世的時候,認識他的和不認識他的人,聽到消息后都為之悲痛。然而李長蘅的一生,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對功名利祿淡泊,卻對君臣、朋友之間的情誼非常深厚,這些事情世人未必都知曉。
李長蘅年少時就有高遠的志向,才氣宏大奔放,不受拘束。自從他的兄長翰林君過早去世后,他才開始收斂心性,努力鉆研應舉的學業(yè),以此來慰藉父母。過了十多年,他和我一起在南京應舉。在那個時候,李長蘅年齡逐漸增長,又認為自己比不上父親,雖然穿著粗布衣服迎合時俗去應考,但他內心其實已經對這些有些厭煩和輕視了。他兩次進京參加會試都沒有考中,又兩次自行放棄回家,每次都寫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從此他斷絕了進取仕途的想法,發(fā)誓就此度過余生。他生性喜愛優(yōu)美的山水,他所到之處,詩酒不斷,筆墨交織,揮灑自如,應酬往來,無不稱意。山中的僧人、船夫,都和他親切交談,還時常拿著絹帛來求他的字畫,他都欣然答應。
李長蘅侍奉母親,和顏悅色,無微不至。敬重他的長兄,照顧他的弟妹和侄子,把最好的東西讓給別人,自己只取很少的一份,這些都是常人難以做到的。他與人交往,看似冷淡,實則真誠,不會把表面的熱情當作真誠。他會懇切地指出別人的過錯,在朋友患難時全力幫助,毫不回避。他家里貧困,靠教書的收入來奉養(yǎng)母親,稍有盈余就拿去分給窮困的朋友和貧寒的讀書人,始終沒有做出清高的行為來標榜自己廉潔。
壬戌年,廣寧淪陷,都城震驚,他于是長嘆一聲收拾行裝回到南方。常常私下嘆息說:“國家大事已經沒有辦法挽救了??!” 常常借酒消愁,感到生活空虛無聊,甚至流下眼淚,于是患上咯血病不能止住。病情逐漸加重,(在病中)聽到我被放逐的消息,他扶著枕頭感嘆詫異。沒過多久,就一病不起(去世了),這是崇禎二年的正月。(他)享年僅僅五十五歲。唉!這實在是太令人悲痛了!
李長蘅去世三年后,在今年二月的某一天,被安葬在南翔的祖墳。我為他寫墓志銘,悲痛得難以自抑,或許他會認為我太執(zhí)著于生死變化了吧!
(五)11分
20.(4分)陳渡橋位于城南十里要道,石橋毀后改木橋,屢壞,勞民傷財。明僧德山倡建,民眾捐資募款四方。不動官銀公役,全賴民間集資雇工,速成解行旅之困,免鄉(xiāng)民勞費,堪稱公益典范。
(評分說明:地理位置1分,建造過程1分,建造特點1分,建成意義1分)
21.(3分)B
22.(4分) 結構上由前文敘述德山建橋之事轉向對官吏職責的議論,為段末“此不為而彼或為之”的批判做鋪墊;內容上,借修橋屬官吏本職的觀念,對比僧人“急人之病”的擔當與官吏“瞀瞀莫知”的失職,揭示“捍災備害生人之道泯然盡矣”的政弊,凸顯批判主旨。
(評分說明:結構上2分,內容上2分。)
附譯文:
陳渡橋距離城南十里,靠近城郭又位于交通要道,往來的行人腳步相接絡繹不絕。此橋原本用石頭建造,毀壞后改用木材重修,但木橋損壞后又頻繁更換重建。橋梁頻繁損壞使行人困擾,反復修建令居民勞苦,耗費的錢財更是難以計算。恰逢僧人德山到來,他毅然說道:"我有能力辦好此事。"眾人都表示贊同,于是請德山主持修橋。眾人按貧富比例共同出資若干貫錢,不足部分則由德山派遣弟子到各地募捐。資金完全來自自愿捐助的家庭,未動用官府一分錢財;勞力全部雇傭工人,未征調一個官府役卒。工程于某年某月動工,至某月竣工,可謂進展迅速!
我深知德山的為人:有糧食必定施舍饑餓者,自己終年吃糠咽菜;有錢可買新衣,卻常穿補丁僧衣冒雪而行,這般苦修足以感動世人。因此募捐時人們爭相響應,用工時人們不敢吝惜力氣,難怪工程能如此順利完成。
橋梁建設是君王政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山口中沒有一粒官糧,身上沒有完整衣裳,本可這般清貧自足,對世間分毫財物都不求取,也完全說得過去。卻仍能急他人所困,為一座橋的建成如此盡心竭力。而那些本應庇護百姓的官員,卻安然高坐,飽食俸祿終日嬉游,對于百姓的疾病困苦,竟昏聵無知。先王所有抵御災害、護衛(wèi)生民的制度,早已消亡殆盡。如今缺失的,難道僅僅是一座橋梁嗎?可嘆??!該作為者不作為,不該作為者卻為之,這世道由此可見。
23. 70分
參考高考寫作評分標準
一類卷(63-70分),基準分67分
能準確把握題意,立意深刻,選材恰當,中心突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結構完整,語言流暢,有文采。
二類卷(52-62分),基準分57分
符合題意,立意較深刻,選材較恰當,中心明確,內容較充實,感情真實,結構完整,語言通順。
三類卷(39-51分),基準分45分
基本符合題意,立意一般,選材尚恰當,中心尚明確,內容尚充實,感情尚真實,結構基本完整,語言基本通順,偶有語病。
四類卷(21-38分),基準分29分
偏離題意,立意或選材不當,中心不明確,內容單薄,結構不夠完整,語言欠通順,語病較多。
五類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項即為五類:
(1)脫離題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說明:(1)未寫題目扣2分。(2)錯別字1個扣1分,至多扣3分。(3)標點錯誤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潔,酌情扣1-2分;文面整潔美觀,酌情加1-2分。
分值
評分依據(jù)
4-5分
①對兩個問題均結合甲乙文具體內容,指出可行性及不足;
②邏輯清晰,無重復或矛盾。
3分
①兩問均評析但部分關聯(lián)不準確
②或僅全面分析一問。
2分
①僅分析一問且未引用文本;
②兩問分析均籠統(tǒng),如“問題合理”。
0-1分
①答案脫離甲乙兩文內容;
②未理解訪談目的,答非所問。
這是一份上海市閔行區(qū)2024屆高三語文下學期二模試題(Word版附答案),共1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本試卷共8頁,根據(jù)文意,以下推斷錯誤的一項是,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賞析第⑥段劃線句的妙處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上海市浦東新區(qū)2024屆高三下學期三模試題 語文 Word版含解析,共2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05), 按要求填空, 按要求作答, 根據(jù)文意,作者不認同的一項是, 能依據(jù)文意做出的一項推斷是, 結合全文,評析本文作者的觀點, 分析文中“我”的作用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上海市浦東新區(qū)2024屆高三下學期三模試題語文Word版含解析,共2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05), 按要求填空, 按要求作答, 根據(jù)文意,作者不認同的一項是, 能依據(jù)文意做出的一項推斷是, 結合全文,評析本文作者的觀點, 分析文中“我”的作用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