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2
注意:
本試卷共8頁,23小題,滿分150分??荚嚂r間150分鐘。請按照題號將答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相對應(yīng)的答題區(qū)域內(nèi),將答案直接書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近年來,大運河與《紅樓夢》是學界關(guān)注的熱點話題之一,有關(guān)研究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大運河對于《紅樓夢》故事背景的意義,強調(diào)《紅樓夢》中南北文化交融、物資交流、人員流動等,都與貫穿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密切相關(guān);二是大運河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傳承工作中如何有效開發(fā)利用“紅樓文化”旅游資源的問題。
曹雪芹借助“他鄉(xiāng)”與“故鄉(xiāng)”這一組意涵豐富的對立性詞語,表達了深刻的鄉(xiāng)愁主題,而借以表達這一主題的重要載體之一就是運河元素,包括南京、蘇州等典型的運河城市和舟船、毗陵驛等典型的運河意象。
常州在漢代稱為毗陵,因此,這里的驛站被稱為毗陵驛,始建時間已難以考證,但相關(guān)資料顯示,它在唐朝時已經(jīng)存在,至明清時期已是江南運河第一大驛,聲名遠播。
《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寫賈政和賈蓉送賈母、黛玉等人的靈柩南下安葬,賈政在南京料理完墳基之事,來到毗陵驛,等待送黛玉靈柩回蘇州安葬的賈蓉前來會合一起回京。當時,賈政從家書中得知寶玉在中舉之后走失,正在煩惱,忽見寶玉披著大紅猩猩氈斗篷在雪地里向自己拜別,然后隨一僧一道飄然而去,了卻塵緣,回歸大荒。
《紅樓夢》的作者為什么將寶玉拜別賈政的重場戲地點放在毗陵驛,學者們有不同的解讀。王繼宗《紅樓遺夢在常州——〈紅樓夢〉故事終結(jié)地考》一文認為,這一情節(jié)可以證明《紅樓夢》一百二十回都是出自曹雪芹之手,因為曹雪芹年幼時的佛學導師大曉實徹禪師在曹家被抄后,幾經(jīng)輾轉(zhuǎn)來到常州毗陵驛附近的天寧寺任住持,曹雪芹將毗陵驛寫入作品就是為了紀念這位禪師。劉強《賈政賈寶玉父子離別地點之分析》一文認為,不管后四十回是否出自曹雪芹之手,毗陵驛這一地點的選擇令人聯(lián)想到曹雪芹祖父曹寅《毗陵舟中雪霽》一詩,曹寅詩句“寒雨淹旬不肯晴,毗陵夜雪坎坷平”所寫的情形與寶玉拜別賈政時的雪景相似。相比此類主觀性推測或類比,傅燕婷、俞明鋼《常州運河文學中的毗陵驛書寫》和苗菁《〈紅樓夢〉與京杭大運河》等文章結(jié)合歷史事實和文學作品,強調(diào)毗陵驛這個地點的象征意義,更具啟發(fā)性和說服力。
事實上,毗陵驛作為水陸兼用的交通樞紐,既是南北往來的車馬船只日夜穿梭之地,也是南下北上的文人士子必經(jīng)之路,因此,它順理成章地成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素材。歷史唐代白居易、南唐徐鉉、南宋楊萬里、元代陳孚等著名文學家都曾寫過有關(guān)毗陵驛的詩篇。到明清時期,文人士子筆下的毗陵驛早已成為一個蘊含等待、會見、離別、懷鄉(xiāng)等豐富內(nèi)涵的文學意象。
結(jié)合文學譜系,以互文性視角來看,賈政南下二百多里在常州毗陵驛等候賈蓉這一看似有悖生活常理的細節(jié),實則是作者匠心獨運的藝術(shù)安排。因為明確寫到賈政是停在毗陵驛岸邊的船上寫家書時見到前來拜別的寶玉,因此,此處的毗陵驛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運河意象。
在這里,寶玉與父親訣別,也意味著與他十九年的塵世人生訣別。對于頑石來說,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才是它的故鄉(xiāng),塵世則是暫居的“他鄉(xiāng)”。此時的寶玉不說輕松愉悅,至少應(yīng)該有得償所愿的欣慰。而文本所呈現(xiàn)的卻是,寶玉在清冷的白雪世界身披大紅斗篷不言不語、似喜似悲拜別賈政的場面,充滿了哀傷。賈政看到失蹤的寶玉出現(xiàn)在自己面前時“吃一大驚”的喜悅,更加襯托了寶玉的哀傷。而寶玉被一僧一道“夾住”并催著“快走”的背影,又分明寫滿了對塵世的留戀與不舍。這樣,寶玉訣別的場景,又顯示出了另一層面的意義:此岸世界雖是“他鄉(xiāng)”,此岸世界雖然有種種思想上的桎梏與不自由、種種欲望帶來的痛苦,可是,此岸世界也有種種深情——親情、愛情、友情——這些人類溫馨美好的情感,足以令人留戀,而且值得珍惜!肯定現(xiàn)實人生的價值,正是儒家入世精神的內(nèi)核。
當寶玉在毗陵驛拜別賈政時,“他鄉(xiāng)”與“故鄉(xiāng)”的邊界變得模糊了,道家所主張的超然物外的人生觀與儒家所肯定的入世精神也變得不再涇渭分明。作者通過毗陵驛這一典型的運河意象,巧妙地將鄉(xiāng)愁主題融入了儒道釋三者合一的傳統(tǒng)文化結(jié)構(gòu)之中,余味無窮。
(摘自段江麗《毗陵驛與〈紅樓夢〉的鄉(xiāng)愁主題》)
材料二:從文學構(gòu)成看,作家寫作從來都不是一個封閉系統(tǒng),而是開放的,融匯了多種多樣的因素和可能,尤其是能夠接收和吸取各種文化信息,源源不斷為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各種資源。
從這一意義上講,文學中的地方從來都不是一個凝固的實體,它有虛擬、超越實在的內(nèi)容和形式。很多文學作品中的地方,似有似無、虛實相間,引導人們從一種具體實在向更高更遙遠的方向和目標思考和追尋。文學史上,很多優(yōu)秀的作家最善于從一個具體的地域物象出發(fā),引導人們進入到一個浩瀚的審美世界。這種文學藝術(shù)的升華和超越能力,只屬于少數(shù)優(yōu)秀作家。像魯迅小說中有很多江南人物、故事,但很少有人會認為魯迅只是一個擅長于表現(xiàn)民俗風俗的鄉(xiāng)土作家。
(摘自楊揚《文學的地域指向意味著什么》)
1. 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大運河與《紅樓夢》這一話題研究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大運河對于《紅樓夢》故事背景意義研究,二是大運河“紅樓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利用研究。
B. 始建于唐朝的毗陵驛,至明清時期已是江南運河第一大驛,聲名遠播?!都t樓夢》第120回寫賈政和賈蓉送賈母、黛玉等人的靈柩南下安葬都要經(jīng)過此地。
C. 寶玉拜別賈政的重場戲地點放在毗陵驛,體現(xiàn)了作者匠心獨運的藝術(shù)安排。對此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解讀,既有主觀推測,又有貼近歷史和文本的深刻理解。
D. 作家寫作需融匯多種因素和可能,接收和吸取各種文化信息。曹雪芹通過毗陵驛這一典型運河意象,在儒道釋三者合一的傳統(tǒng)文化結(jié)構(gòu)中融入了鄉(xiāng)愁主題。
2. 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 曹雪芹借“他鄉(xiāng)”與“故鄉(xiāng)”這一組詞語,表達深刻的鄉(xiāng)愁主題。塵世是寶玉希望遠離的“他鄉(xiāng)”,而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才是“故鄉(xiāng)”。
B. 毗陵驛既是水陸兼用的交通樞紐,又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素材。在唐宋至明清文人筆下蘊含著等待、會見、離別、懷鄉(xiāng)等豐富文學內(nèi)涵。
C. 《紅樓夢》結(jié)尾寫寶玉在毗陵驛拜別寫家書的賈政,被一僧一道“夾住”并催著“快走”,這一“思家”與“離家”的情節(jié)具有藝術(shù)張力。
D. 文學地域物象能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豐富的寫作資源,同時具有虛擬、超越實在的內(nèi)容和形式,能夠帶領(lǐng)讀者進入審美世界,獲得審美享受。
3. 下列選項不符合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
A. 屈原的《楚辭》中滿是楚地的神話小說、巫術(shù)信仰等元素,讓人們感受到荊楚文化的魅力。
B. 蘇軾在嶺南地區(qū)的創(chuàng)作中,融入當?shù)氐淖匀痪坝^和文化特色,使得作品具有獨特地域風情。
C. 沈從文的《邊城》試圖通過湘西特有的青山綠水和小溪渡船來展現(xiàn)自然之美和淳樸的人性。
D. 徐則臣的《北上》精彩之處就在于真實還原了京杭大運河全貌以及生活于其間的家族生活。
4. 材料一第五段引用了多個學者的觀點,請簡要分析其用意。
5. 常州在運河畔的篦箕古巷重修了“毗陵驛碑亭”。如果要寫一篇《毗陵驛與〈紅樓夢〉》的碑記,你認為這篇碑記應(yīng)包含哪些要點?請簡要列舉。
【答案】1. B 2. D
3. D 4. ①引用多個學者的觀點,首先豐富了對《紅樓夢》中毗陵驛情節(jié)的解讀視角。王繼宗的觀點從曹雪芹的個人經(jīng)歷出發(fā),認為與他的佛學導師有關(guān);劉強的觀點通過類比曹寅的詩句,探討場景設(shè)置的相似性;而傅燕婷、俞明鋼和苗菁的文章則結(jié)合歷史和文學作品強調(diào)其象征意義。
②這些不同觀點的呈現(xiàn),引發(fā)讀者對該情節(jié)的深入思考,使讀者能更全面地理解毗陵驛在《紅樓夢》中的作用和意義,同時也體現(xiàn)了學界對這一問題的關(guān)注和研究熱度,為作者后續(xù)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做了鋪墊,通過對比凸顯出結(jié)合歷史事實和文學作品分析其象征意義的合理性和說服力。
5. ①毗陵驛的歷史淵源:介紹其在漢代稱毗陵時就已存在驛站,歷經(jīng)唐至明清的發(fā)展,成為江南運河第一大驛的過程,展現(xiàn)其悠久的歷史。
②在《紅樓夢》中的重要情節(jié):詳細描述賈政和賈蓉送靈柩南下,寶玉在毗陵驛拜別賈政等關(guān)鍵情節(jié),突出其與《紅樓夢》故事的緊密聯(lián)系。
③文學意象內(nèi)涵:闡述毗陵驛在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等待、會見、離別、懷鄉(xiāng)等豐富內(nèi)涵,以及在《紅樓夢》中所體現(xiàn)的鄉(xiāng)愁主題和儒道釋文化融合的意義。
④重修的意義與價值:說明在運河畔篦箕古巷重修“毗陵驛碑亭”對傳承運河文化、弘揚《紅樓夢》文化的重要作用,表達對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傳承的重視。
【解析】
【導語】材料一通過分析毗陵驛在《紅樓夢》中的象征作用,揭示了其承載的鄉(xiāng)愁主題及儒道釋思想的融合,展現(xiàn)了曹雪芹對“他鄉(xiāng)”與“故鄉(xiāng)”的深刻思考。材料二則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開放性出發(fā),強調(diào)文學中的地方意象具有虛實相間的特性,能夠引導讀者進入更廣闊的審美世界。兩則材料共同體現(xiàn)了文學作品中地方意象的多重意義與藝術(shù)升華能力。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始建于唐朝的毗陵驛”錯誤。根據(jù)材料一“始建時間已難以考證,但相關(guān)資料顯示,它在唐朝時已經(jīng)存在”可知,材料沒有明確指出“毗陵驛始建于唐朝”。
故選B。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A.“塵世是寶玉希望遠離的‘他鄉(xiāng)’”錯誤。根據(jù)材料一“這樣,寶玉訣別的場景,又顯示出了另一層面的意義:此岸世界雖是‘他鄉(xiāng)’,此岸世界雖然有種種思想上的桎梏與不自由、種種欲望帶來的痛苦,可是,此岸世界也有種種深情——親情、愛情、友情——這些人類溫馨美好的情感,足以令人留戀,而且值得珍惜”可知,塵世對寶玉來說是復(fù)雜的,不能說他希望遠離。
B.“唐宋”錯誤。根據(jù)材料一“到明清時期,文人士子筆下的毗陵驛早已成為一個蘊含等待、會見、離別、懷鄉(xiāng)等豐富內(nèi)涵的文學意象”可知,原文沒提到唐宋時期。
C.“這一‘思家’與‘離家’的情節(jié)具有藝術(shù)張力”錯誤。材料一主要強調(diào)寶玉訣別場景所體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和情感,不是“思家”與“離家”的情節(jié)。
故選D。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材料二則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開放性出發(fā),強調(diào)文學中的地方意象具有虛實相間的特性,能夠引導讀者進入更廣闊的審美世界。
A.屈原的《楚辭》融入楚地元素,讓人們感受到荊楚文化的魅力。符合材料二觀點。
B.蘇軾在嶺南創(chuàng)作融入當?shù)靥厣?,使得作品具有獨特地域風情。符合材料二觀點。
C.沈從文的《邊城》展現(xiàn)自然之美和淳樸的人性,體現(xiàn)湘西風情。符合材料二觀點。
D.“真實還原了京杭大運河全貌以及生活于其間的家族生活”更側(cè)重于寫實,沒有“虛”,不符合材料二觀點。
故選D。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的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
①第五段引用了王繼宗、劉強、傅燕婷和俞明鋼、苗菁等學者的觀點,展示了學界對毗陵驛地點選擇的多角度解讀,豐富了論述的層次性和全面性。王繼宗的作品證明了《紅樓夢》一百二十回都是出自曹雪芹之手,揭示曹雪芹將毗陵驛寫入作品的潛在動機,為紀念其佛學導師大曉實徹禪師。引用王繼宗的觀點,為“《紅樓夢》一百二十回均出自曹雪芹之手”提供論據(jù),這是從曹雪芹的個人經(jīng)歷出發(fā),和他的佛學導師有關(guān)。劉強的作品指出毗陵驛寶玉拜別賈政時的雪景和曹雪芹祖父曹寅詩句所寫的情形相似。引用劉強的分析,將毗陵驛與曹雪芹家族背景聯(lián)系起來,增強了對地點選擇的文化解讀。傅燕婷、俞明鋼和苗菁等人的文章結(jié)合歷史事實和文學作品,強調(diào)毗陵驛這個地點的象征意義。
②通過對比不同學者的解讀,揭示毗陵驛在《紅樓夢》中的多重意義,既可能是作者個人情感的寄托,如王繼宗指出曹雪芹是為了紀念其佛學導師大曉實徹禪師。也可能是文化象征的體現(xiàn),如劉強的認為毗陵驛寶玉拜別賈政時的雪景和曹雪芹祖父曹寅詩句所寫的情形相似,這是毗陵驛在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離別的內(nèi)涵及儒道釋文化融合的意義。進一步深化了讀者對作品主題和創(chuàng)作意圖的理解,也體現(xiàn)學界在“毗陵驛在《紅樓夢》中的意義和作用”這一問題上的關(guān)注和研究熱度。
由“相比此類主觀性推測或類比,傅燕婷、俞明鋼《常州運河文學中的毗陵驛書寫》和苗菁《〈紅樓夢〉與京杭大運河》等文章結(jié)合歷史事實和文學作品,強調(diào)毗陵驛這個地點的象征意義,更具啟發(fā)性和說服力”可知,對比分析,進一步引出作者的觀點,指出要結(jié)合歷史事實和文學作品分析其象征意義。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運用材料內(nèi)容的能力。
寫一篇《毗陵驛與〈紅樓夢〉》的碑記,注意要交代清楚寫碑記的原因和意義,即先寫毗陵驛的歷史由來,再寫毗陵驛和《紅樓夢》有關(guān)的情節(jié),毗陵驛的文化意義,最后寫重修“毗陵驛碑亭”的意義和價值。
①由材料一“常州在漢代稱為毗陵,因此,這里的驛站被稱為毗陵驛,始建時間已難以考證,但相關(guān)資料顯示,它在唐朝時已經(jīng)存在,至明清時期已是江南運河第一大驛,聲名遠播”可知,毗陵驛的歷史悠久。漢代時常州被稱為毗陵,此時已存在驛站,從唐代發(fā)展到明清時期,毗陵驛已經(jīng)是江南運河第一大驛。
②由材料一“《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寫賈政和賈蓉送賈母、黛玉等人的靈柩南下安葬,賈政在南京料理完墳基之事,來到毗陵驛,等待送黛玉靈柩回蘇州安葬的賈蓉前來會合一起回京”和“忽見寶玉披著大紅猩猩氈斗篷在雪地里向自己拜別,然后隨一僧一道飄然而去,了卻塵緣,回歸大荒”可知,《紅樓夢》中賈政和賈蓉送靈柩南下時到了毗陵驛,寶玉在毗陵驛拜別賈政。這個故事情節(jié)寫出了毗陵驛和《紅樓夢》的關(guān)系,是《紅樓夢》中的重要情節(jié)。
③由材料一“到明清時期,文人士子筆下的毗陵驛早已成為一個蘊含等待、會見、離別、懷鄉(xiāng)等豐富內(nèi)涵的文學意象”和“當寶玉在毗陵驛拜別賈政時,‘他鄉(xiāng)’與‘故鄉(xiāng)’的邊界變得模糊了,道家所主張的超然物外的人生觀與儒家所肯定的入世精神也變得不再涇渭分明。作者通過毗陵驛這一典型的運河意象,巧妙地將鄉(xiāng)愁主題融入了儒道釋三者合一的傳統(tǒng)文化結(jié)構(gòu)之中,余味無窮”可知,毗陵驛在文人筆下已成為一個蘊含等待、會見、離別、懷鄉(xiāng)等豐富內(nèi)涵的文學意象,且毗陵驛在《紅樓夢》中所體現(xiàn)出了鄉(xiāng)愁主題和儒道釋文化融合的意義。
④由材料一“因為明確寫到賈政是停在毗陵驛岸邊的船上寫家書時見到前來拜別的寶玉,因此,此處的毗陵驛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運河意象”可知,毗陵驛是是一個典型的運河意象。重修“毗陵驛碑亭”,可以讓游客和周邊住戶知曉毗陵驛能夠傳承運河文化。且《紅樓夢》中有寫賈政和賈蓉送靈柩南下,寶玉在毗陵驛拜別賈政的情節(jié),毗陵驛能夠弘揚《紅樓夢》文化。重修“毗陵驛碑亭”,能夠增強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chǎn),這是重修的意義和價值。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泥人尹(節(jié)選)
葛亮
尹師傅大名尹傳禮。祖上在無錫稱得上一個大家,是當?shù)赜忻氖考潯<覙I(yè)也豐厚,歷有“尹半城”之稱。然而到后來,這家里卻出了一個人物,就是尹師傅的父親。因為政治上的抱負,年輕的尹先生投到了孫傳芳的麾下,位至團長。然而好景不長,北伐軍十九路軍南下,這支部隊首當其沖。尹團長孤軍抵擋,終于全軍覆滅,臨終托孤給一個朱姓的朋友。
這朱姓朋友的家里在惠山。春申朱家,雖非書香門第,卻也是有淵源的藝人世家。出產(chǎn)的泥塑,做過前清朝廷的貢品,在地方上都有記載。
朋友是有德行的人,早年又受過尹父的恩惠,受人之托,對尹傳禮視如己出,在教育上不遺余力。甚至要求比自己子女更嚴苛一些。因為本業(yè)之故,家中大小玩泥塑是自然的事,然而對于傳禮,卻是禁絕的。因為朱伯父覺得,這始終是不入流的東西。男兒胸中有溝壑,玩物必喪志。所以,除卻觀摩家中的字畫金石,用于冶煉情操,傳禮并無其他可以培養(yǎng)愛好的項目。
這少年人逐漸長大了。朱伯父卻隱隱還是覺出了不對。雖說傳禮為人是十二分的規(guī)矩。但對于大丈夫的道理,修齊治平之類,似乎并無想法。問起所謂宏愿,亦無關(guān)仕途與經(jīng)濟。有天朱伯父去書房探他,見他聽到人聲,就用書本遮住了什么。朱伯父于是將這本《樊川詩集注》掀開,愣了一下。書底下是只泥塑的大公雞。雖未上色,卻已初具神采。尤其是一對翅膀,躍躍欲飛。朱伯父心里暗贊了一下,隨即又正色道,這是哪來的。他想,無非是家里把玩流傳的耍貨,到底還是個孩子,經(jīng)不起誘惑,教訓幾句就是了。然而,傳禮猶豫了一下,清楚地回答他,說,我做的。這一答未免讓他心驚。
朱伯父駭異之余,第一次動了氣。然而傳禮這時開了口,說感謝他多年的養(yǎng)育。本沒有忤逆之心,但他對這泥塑,是真的愛。愿意作為畢生的事業(yè)。他知道伯父是為了他好。但人各有志,真是強求不得。
這寡言的孩子,從來未這樣健談。做長輩的一時間百感交集,只覺得自己的心血被辜負,又抱愧故去的老友。一句“人各有志”卻真正傷了他的心,聽罷拂袖而去。
待人靜下來,再細細看去,覺得這對象絕非初學所作。便又問說是誰教的。傳禮照答說,沒人教。
這便是天分了。
這時候的時局,其實又動蕩了些。朱伯父想起自己的處境,亦是無著,就有些感慨。這么多年來,對這孩子的前途,其實多少有些一廂情愿。時勢造就之功,可遇不可求。然而,治世亂世,有一技傍身,卻是沒有錯的。他便下了一個決心。
第二天,他便帶了傳禮去見了他的堂兄朱文忠。朱文忠是惠山排行第一的泥塑師傅。
傳禮坐定,朱文忠便要出題考他。卻見這孩子手在桌子底下活動,問他做什么。他就伸出手,掌心是一個泥人的頭像。定睛一看,竟和朱文忠的面目不差分毫。堂兄弟兩個便知道,這孩子是鐵定要吃這碗飯了。
在三十歲上,尹傳禮已經(jīng)是惠山最出名的青年藝人。朱文忠年事漸高,也想有人能繼承衣缽。朱文忠膝下無子,只有兩個女兒。一個指腹為婚,嫁去了南京六合。小的那個待字家中,亦心有所屬,便是這個姓尹的年輕人。朱文忠看在眼里,暗暗也為女兒定下了終身。
所謂風暴,自然是突如其來。仿佛一夜之間,鎮(zhèn)上突然貼滿了大字報。在這個郁燥的夏天,一群紅衛(wèi)兵小將沖上門來,頃刻間家里天翻地覆。小將們叫嚷著“破四舊”,要他們盡數(shù)交出工具。傳禮暗暗捏了拳頭,說,我的工具就是這雙手。小將便圍上來,反擰了他的胳膊,說,那就毀了你的手。說著舉起一把捶泥坯的木槌。做師傅的看在眼里,不管不顧地沖過來護住傳禮。木槌沒猶豫,落在老人的后心上。
朱師傅在半個月后撒手人寰。傳禮以兒子的身份,守孝三年。
(有刪改)
6. 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
A. 本文開頭稱尹師傅的父親為“人物”,是因為他有政治抱負,不惜放棄家業(yè)從軍,為國獻身。
B. 本文多處寫時局動蕩,既促進了情節(jié)發(fā)展,也凸顯了大時代中小人物的鮮活性格與命運遭際。
C. 本文從朱伯父視角去寫發(fā)現(xiàn)尹傳禮捏泥塑天分的過程,也側(cè)面表現(xiàn)出他發(fā)現(xiàn)手藝傳人的驚喜。
D. 小說語言華麗有文采,“人各有志”“百感交集”等詞語的使用,使得行文更加貼合人物身份。
7. 關(guān)于文中朱伯父書房探少年尹傳禮以及他們的對話,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朱伯父在少年長大后“十二分規(guī)矩”里隱隱“覺出了不對”,是因為他覺得傳禮沒有“大丈夫”的理想。
B. 朱伯父發(fā)現(xiàn)書底下的“泥塑大公雞”,心里暗贊卻又正色責問。這一矛盾體現(xiàn)他對傳禮的關(guān)心和愛護。
C. 二人書房的對話不用留號與引號,這種寫法可以消除對話與敘述之間的隔閡,使故事讀起來更為順暢。
D. 尹傳禮的回答讓朱伯父“心驚”,一是驚訝泥塑大公雞竟是傳禮做的,二是驚訝傳禮竟然當面頂撞他。
8. 朱伯父對于尹傳禮學手藝的態(tài)度前后有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變化?請簡要分析。
9. 有人評價葛亮小說著意于“寫人生于世的艱難,也有不能拋卻的溫暖,更多的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寥落與悵然”。請結(jié)合文本談?wù)勀銓@句話的理解。
【答案】6. B 7. D
8. (1)變化:起初朱伯父希望尹傳禮能走仕途經(jīng)濟之路,對他沉迷泥塑不太滿意;后來發(fā)現(xiàn)他的天分后,決定帶他去見朱文忠,支持他從事泥塑手藝。
(2)原因:一開始朱伯父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認為大丈夫應(yīng)追求修齊治平。但當看到尹傳禮的泥塑作品展現(xiàn)出的天分,以及考慮到時局動蕩,有一技傍身也很重要,所以改變了態(tài)度。
9. ①人生艱難:尹傳禮家庭經(jīng)歷變故,父親軍隊覆滅,自己在特殊時期遭遇“破四舊”風暴,面臨工具被砸、師傅為保護自己而死等困境,體現(xiàn)出人生充滿艱難挫折。
②溫暖之處:朱伯父多年養(yǎng)育尹傳禮,雖對他的選擇有過不滿,但最終還是支持他學手藝;朱文忠愿意收他為徒并將女兒許配給他;在風暴中師傅舍身保護他,這些都展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情誼。
③無可奈何:尹傳禮雖有泥塑技藝,但在時代浪潮下無法避免遭受沖擊,如“破四舊”時的無力反抗,體現(xiàn)出面對命運的無可奈何,就像花朵凋零般令人悵然,表達出一種對時代變遷下個人命運的感慨和無奈。
【解析】
【導語】這篇小說通過尹傳禮的成長歷程,展現(xiàn)了個人理想與家族期望之間的沖突。文章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尹傳禮在朱伯父的嚴格教育下,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對泥塑的熱愛,并最終堅定地選擇了這條道路。小說通過朱伯父的態(tài)度轉(zhuǎn)變,反映了時代變遷對個人命運的影響。葛亮的敘述風格平實而富有情感,既展現(xiàn)了人生的艱難與無奈,也傳遞了溫暖與希望,體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技藝的尊重與傳承的深刻思考。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A.“為國獻身”錯誤,結(jié)合“因為政治上的抱負,年輕的尹先生投到了孫傳芳的麾下”“然而好景不長……尹團長孤軍抵擋,終于全軍覆滅”可知,文中稱尹師傅的父親為“人物”,主要是因為他有政治抱負投身軍旅;并非強調(diào)其為國獻身,從其軍隊覆滅等情節(jié)可知。
C.“側(cè)面表現(xiàn)出他發(fā)現(xiàn)手藝傳人的驚喜”錯誤,朱伯父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并不希望尹傳禮捏泥塑,文中有“朱伯父駭異之余,第一次動了氣”“只覺得自己的心血被辜負,又抱愧故去的老友”,可知“驚喜”錯誤。
D.“語言華麗”“使得行文更加貼合人物身份”錯誤,小說語言并不華麗,而是平實自然,詞語使用符合人物身份,但并未特意追求文采?!叭烁饔兄尽薄鞍俑薪患钡仍~語是符合人物和情節(jié)的正常表達,并非為了貼合人物身份而刻意使用。
故選B。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和的理解的能力。
D.“當面頂撞他”錯誤,傳禮沒有當面頂撞朱伯父,只是表明自己對泥塑的熱愛和志向。
故選D。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信息及分析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能力。朱伯父對于尹傳禮學手藝的態(tài)度前后有從反對到支持的變化。這種變化發(fā)生的原因是朱伯父發(fā)現(xiàn)尹傳禮對泥塑有著真正的熱愛和天分,同時他也意識到在動蕩的時局中,有一技傍身是非常重要的。
(1)變化:結(jié)合“問起所謂宏愿,亦無關(guān)仕途與經(jīng)濟”“朱伯父駭異之余,第一次動了氣”“做長輩的一時間百感交集,只覺得自己的心血被辜負,又抱愧故去的老友”“拂袖而去”“這便是天分了……他便下了一個決心……他便帶了傳禮去見了他的堂兄朱文忠。朱文忠是惠山排行第一的泥塑師傅”“便知道,這孩子是鐵定要吃這碗飯”可知,起初朱伯父希望尹傳禮能走仕途經(jīng)濟之路,對他沉迷泥塑不太滿意;后來發(fā)現(xiàn)他的天分后,決定帶他去見朱文忠,支持他從事泥塑手藝。
(2)原因:結(jié)合“朱伯父覺得,這始終是不入流的東西。男兒胸中有溝壑”可知,一開始朱伯父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認為大丈夫應(yīng)追求修齊治平;結(jié)合“這時候的時局,其實又動蕩了些。朱伯父想起自己的處境,亦是無著,就有些感慨。這么多年來,對這孩子的前途,其實多少有些一廂情愿。時勢造就之功,可遇不可求。然而,治世亂世,有一技傍身,卻是沒有錯的”可知,朱伯父發(fā)現(xiàn)尹傳禮對泥塑有著真正的熱愛和天分,同時他也意識到在動蕩的時局中,有一技傍身是非常重要的。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章意蘊的能力。
①人生艱難。尹傳禮的人生充滿了艱難,他從小失去父親,被朱伯父收養(yǎng),朱伯父對他的期望與他的志向不符,他面臨了時局的動蕩和家庭的一系列變故,后來師傅為保護自己而死,而自己迫于形勢中斷了手藝,人生充滿艱難挫折。
②溫暖之處。朱伯父對他的養(yǎng)育和關(guān)愛,他對泥塑的熱愛和天分,得到朱文忠的認可,這些都是暖人心之處。尤其朱文忠對他的認可和傳承,并將女兒許配給他,讓他繼承衣缽;在風暴中師傅舍身保護他,他最后為師傅守孝三年,這些都展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情誼。
③無可奈何。面對時局的動蕩和家庭的變故,尹傳禮雖有泥塑技藝,還是不能把握自己發(fā)命運,“破四舊”時他無力反抗,泥塑被砸,師傅慘死,手藝被迫擱置,尹傳禮在時代浪潮下無法避免遭受沖擊,體現(xiàn)出面對命運的無可奈何,就像花朵凋零般令人悵然,表達出一種對時代變遷下個人命運的感慨和無奈。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晁錯者,潁川人也。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郤。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嘩,疾晁錯。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卞e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及吾身。”死十余日,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及竇嬰、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
晁錯已死,謁者仆射鄧公為校尉,擊吳楚軍為將。還,上書言軍事,謁見上。上問曰:“道軍所來,聞晁錯死,吳楚罷不?”鄧公曰:“吳王為反數(shù)十年矣,發(fā)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fù)言也!”上曰:“何哉?”鄧公曰:“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地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劃始行,卒受大戮,內(nèi)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庇谑蔷暗勰涣季茫唬骸肮陨?,吾亦恨之?!?br>(節(jié)選自《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材料二:
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錯不于此時捐其身,為天下當大難之沖而制吳楚之命,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且夫發(fā)七國之難者,誰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之至安;己為難首擇甚至安而遺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當此之時,雖無袁盎,錯亦未免于禍。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是以袁盎之說,得行于其間。使吳、楚反,錯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wù)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節(jié)選自蘇軾《晁錯論》)
10.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己為難A首B擇其至安C而遺天子D以其至危E此F忠臣義士所以憤怨G而不平者也。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骨肉,父母兄弟等至親,與《諫太宗十思疏》“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意思相同。
B. 衣,意為穿上,與《鴻門宴》“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兄”用法不同。
C. 捐,舍棄、拋棄,與詩句“捐軀赴國難”、成語“細大不捐”中“捐”意思不同。
D. 乃,意為竟然,與《師說》“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乃”用法相同。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晁錯請求查處諸侯的罪過,削減他們的封地,并收回諸侯國邊境的郡城,沒有一個人敢提出不同意見,只有竇嬰表示反對。
B. 鄧公認為晁錯是擔心諸侯強大了朝廷不好控制才要求削減封地,并且肯定這種做法可以維護朝廷,有利于景帝的萬世基業(yè)。
C. 鄧公和蘇軾都認為晁錯是造成七國之亂的罪魁禍首,但鄧公認為晁錯罪不至死,蘇軾卻認為晁錯只考慮個人名利,死不足惜。
D. 蘇軾認為在吳、楚反叛時候,假使晁錯能挺身而出承擔危險,厲兵秣馬積極備戰(zhàn),親自帶兵征討吳、楚,也有成功的可能。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嘩,疾晁錯。
(2)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14. 對于晁錯被殺的原因,材料一與材料二的看法有何異同?請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簡要闡述。
【答案】10. BCE
11. C 12. C
13. (1)晁錯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都大聲叫嚷,痛恨晁錯。
(2)晁錯用來保全自己的方法,竟然是他自取災(zāi)禍的原因??!
14. (1)相同點: ①都認為晁錯削藩的舉措引發(fā)了諸侯的不滿,是導致他被殺的重要原因。
②材料一諸侯因晁錯削藩“皆喧嘩,疾晁錯”,材料二也提到晁錯削藩引發(fā)七國之亂,使他陷入困境。
(2)不同點: ①材料一認為晁錯父親的自殺以及袁盎的進言等因素直接導致了晁錯被殺;
②而材料二則強調(diào)晁錯自身在處理削藩問題.上沒有挺身而出承擔責任,只想著自身安全,讓天子親征而自己居守,給了奸人可乘之機,這是他被殺的關(guān)鍵原因。
【解析】
【導語】這篇文言文以歷史人物晁錯的遭遇為核心,揭示了漢代政治斗爭的殘酷。本篇文章通過司馬遷和蘇軾兩位古人不同的視角剖析晁錯削藩和自保的行為及結(jié)果。司馬遷認為晁錯改革過猛,最終自取其禍,屬于政治策略的失??;而蘇軾則認為晁錯行事忠誠但未能親自處理吳楚之亂,導致自危失策。兩則材料啟示后世為政之人不僅要有改革的勇氣,還需要有果斷處理突變的智慧和擔當。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自己明明是引發(fā)叛亂的禍首,卻選擇了最安全的差使,而把最危險的任務(wù)送給了皇帝,這正是忠臣義士憤恨不平的緣故啊。
“己為難首”主謂賓結(jié)構(gòu)齊全,表意完整,其后停頓,故B處斷開;
“擇其至安”是動賓結(jié)構(gòu),語意完整,其后停頓,故C處斷開;
“遺天子以其至?!笔莿淤e結(jié)構(gòu),“以其至?!焙笾脿钫Z,語意完整,其后停頓;“此……者也”為判斷句式標志,其前停頓,故E處斷開;
故選BCE。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句意:疏遠人家的骨肉至親。/傲視別人,至親骨肉也會成為不相干的路人。
B.正確?!耙隆保~作動詞,穿/“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一樣。句意:皇上便詔令晁錯身穿朝服在東市被處斬。/你替我請他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
C.錯誤。意思相同,都是“舍棄、拋棄”。句意:晁錯不在這個時候豁出自己的性命。/為國家解危難奮勇獻身。/(物力、人力)無論小的大的都不廢棄。
D.正確。句意:竟然是他自取災(zāi)禍的原因啊。/君子們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
故選C。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都認為晁錯是造成七國之亂的罪魁禍首”錯誤。鄧公認為晁錯不是七國之亂的罪魁禍首,蘇軾也只是說晁錯在處理削藩問題上有策略失誤,并非認為他是罪魁禍首。
故選C。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更”,更改;“喧嘩”,大聲叫嚷;“疾”,痛恨”。
(2)“所以”,“用來...的方法;“乃”,竟然;“自禍”,自取災(zāi)禍。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1)相同點。
①材料一“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嘩,疾晁錯”“發(fā)怒削地,以誅錯為名”,諸侯因晁錯削藩“皆喧嘩,疾晁錯”,晁錯削藩的舉措引發(fā)了諸侯的不滿。
②材料二“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發(fā)七國之難者,誰乎”,提到晁錯削藩引發(fā)七國之亂,使他陷入困境。
綜上可知,兩則材料都認為晁錯削藩的舉措引發(fā)了諸侯的不滿,是導致他被殺的重要原因。
(2)不同點。
①材料一“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及竇嬰、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認為晁錯父親的自殺以及袁盎的進言等因素直接導致了晁錯被殺;
②材料二“錯不于此時捐其身,為天下當大難之沖而制吳楚之命,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使吳、楚反,錯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強調(diào)晁錯自身在處理削藩問題上沒有挺身而出承擔責任,只想著自身安全,讓天子親征而自己居守,給了奸人可乘之機,這是他被殺的關(guān)鍵原因。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晁錯,是潁川人。晁錯升遷做了御史大夫,奏報諸侯所犯罪過,削奪他們的封地,收回他們的近旁諸郡。奏書上報,皇上便詔令公卿、列侯及皇族宗室集中計議,沒人敢有非難,唯獨竇嬰爭辯此事,因此和晁錯有了嫌隙。晁錯修改了律令有三十章,諸侯眾口喧嘩,忌恨晁錯。晁錯的父親聽聞此事,便從潁川趕來。對晁錯說:“皇上剛剛即位,你執(zhí)政掌權(quán),侵害、削奪諸侯的勢力,疏遠人家的骨肉至親,人們眾口議論,大多埋怨你,這是為什么呢?”晁錯說:“本該如此,不這樣的話,天子之位就得不到尊崇,國家也不得安寧?!标隋e的父親又說:“劉氏天下安寧了,可晁氏一家就危險了,我離開你去了!”于是便飲服毒藥而死,并說道:“我不忍心眼見大禍殃及于我?!彼篮笫嗵?,吳、楚七國果然就反叛了,而把誅殺晁錯當作名義。待到竇嬰、袁盎進言勸說,皇上便詔令晁錯身穿朝服在東市被處斬。
晁錯已被處死,謁者仆射鄧公擔任校尉,攻擊吳、楚叛軍時,擔任將領(lǐng)。他回朝來,上書奏明軍中之事,覲見皇上?;噬蠁柕溃骸澳銖能娭谢貋恚牭疥隋e死后,吳、楚罷兵沒有?”鄧公答道:“吳王謀反有幾十年了,因被削奪封地而怒氣發(fā)作,以誅殺晁錯為名義,而他的意圖并非在晁錯身上。況且我還擔心天下的士人會閉口,不敢再進言了!”皇上問:“為什么呢?”鄧公說:“晁錯是憂慮諸侯強大起來而不能控制住他們,故此請求削奪他們的封地來尊崇朝廷,這本是功及萬世的事情。而計劃才開始實行,竟然蒙受殺戮之災(zāi),對內(nèi)便杜絕了忠臣的諫言,對外則為諸侯報了仇,我私下認為陛下這樣做是不可取的?!边@時,景帝沉默了許久,說道:“您說得很對,我也為這件事感到悔恨?!?br>材料二:
七國那樣強大,卻突然想削弱它,他們起來叛亂難道值得奇怪嗎?晁錯不在這個時候豁出自己的性命,為天下人承受抵擋大難而首當其沖,從而控制吳、楚等國的命運,居然做保全自己性命的謀劃,想要讓景帝御駕親征平定叛亂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說那挑起七國之亂的人,是誰呢?自己想要獲得削藩建功的美名,又怎能逃避它所帶來的禍患?以親自率領(lǐng)軍隊迎戰(zhàn)這種最大的危險,跟留守京城這種最大的安全,自己明明是引發(fā)叛亂的禍首,卻選擇了最安全的差使,而把最危險的任務(wù)送給了皇帝,這正是忠臣義士憤恨不平的緣故啊。在這個時候,即使沒有袁盎,晁錯也不可能免于殺身之禍。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卻叫皇帝御駕親征。按情理來說,皇帝本來已經(jīng)覺得這是勉為其難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對他的建議,這樣正好給袁盎以進讒言的機會,使他的目的能夠得逞。假若吳、楚等七國叛亂時,晁錯豁出性命承擔這一危險的平叛重擔,夜以繼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訓練軍隊,向東邊嚴陣以待,讓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煩憂,那么皇帝就會充分依靠他而不覺得七國叛亂有什么可怕,縱使有一百個袁盎,能有機可乘離間他們君臣嗎?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非同尋常的功業(yè),那就不要致力于保全性命的計策,假如晁錯自己親自帶兵去討伐吳、楚等七國,不一定就不會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興,奸臣正好趁此鉆了空子。晁錯用來保全自己的計策,正是他禍害自身的原因啊!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春雨
周邦彥
耕人扶耒語林丘,花外時時落一鷗。
欲驗春來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山雨
翁卷
一夜?jié)M林星月白,亦無云氣亦無雷。
平明忽見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來。
15. 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春雨》描繪了一幅春日田園畫卷。詩人通過對耕人、鷗鳥、野塘等自然元素的細膩描繪,展現(xiàn)春天的美好與生命的活力。
B. “耕人扶耒”言雨水時節(jié)農(nóng)人在林丘之上忙著春耕的熱鬧景象。“落一鷗”賦予整個畫面以動態(tài)美,為靜謐田野增添亮色。
C. 《山雨》通過描繪山中夜晚的寧靜和清晨溪流的急促,巧妙地表達了詩人對山雨的感受和對自然現(xiàn)象的敏銳觀察。
D. 兩首絕句都善于捕捉生活畫面,貫注了濃厚的生活情趣。詩的前后兩句都分別摹寫雨前雨后之景,感情則一驚一喜。
16. 清代劉熙載云:“絕句取徑貴深曲。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眱墒自姸俭w現(xiàn)出這一特點,請結(jié)合具體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15. D 16. 《春雨》中,詩人沒有直接描寫春雨的形態(tài),而是通過“耕人扶耒語林丘”的春耕景象和“野塘漫水可回舟”的池塘水漲,從側(cè)面表現(xiàn)春雨之多,讓讀者從這些生活場景中感受到春雨的滋潤和影響,如睹影知竿般體會到春雨的特點。
《山雨》里,詩人不直接寫山雨,而是先寫“一夜?jié)M林星月白,亦無云氣亦無雷”的寧靜夜晚,接著通過“平明忽見溪流急”這一清晨溪流變化的側(cè)面描寫,讓讀者推斷出是他山落雨所致,以這種旁面描寫的方式使詩歌更具韻味,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體現(xiàn)了“取徑貴深曲”的特點。
【解析】
【導語】周邦彥《春雨》通過耕人與鷗鳥的描繪,含蓄表達春雨的潤澤。翁卷《山雨》則從星月、溪流變化寫起,突出雨勢之大。兩首詩視角各異,但均巧妙捕捉自然景象,傳達出詩人對雨的細膩感受。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能力。
D.“感情則一驚一喜”錯誤。兩首詩都善于捕捉生活畫面,但感情并非一驚一喜。《春雨》是一首田園詩,詩人通過對耕人、鷗鳥、野塘等自然元素的細膩描繪,展現(xiàn)春天的美好與生命的活力,表達了對春雨的喜愛之情。而《山雨》則通過描繪山中夜晚的寧靜和清晨溪流的急促,巧妙地表達了詩人對山雨的感受和對自然現(xiàn)象的敏銳觀察。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寫作特色的能力。
《春雨》這首詩中,詩人周邦彥并沒有直接描繪春雨形態(tài)或雨滴的具體形態(tài),而是巧妙地選取了“耕人扶耒語林丘”這一春耕場景以及“野塘漫水可回舟”這一池塘水漲的景象,從側(cè)面來表現(xiàn)春雨的豐沛。這種側(cè)面描寫的手法,使得春雨的特點更加生動具體,讓讀者能夠從這些生活場景中感受到春雨的滋潤和影響,仿佛親眼目睹了春雨帶來的變化,體會到了春雨的細膩和綿長。這種如睹影知竿般的描寫方式,正是“取徑貴深曲”的體現(xiàn),通過間接的方式來傳達春雨的美妙和意義。
《山雨》這首詩中,詩人翁卷同樣沒有直接描寫山雨,而是先描繪了一個寧靜的夜晚:“一夜?jié)M林星月白,亦無云氣亦無雷?!边@種寧靜的氛圍為后續(xù)描寫山雨做了鋪墊。接著,詩人通過“平明忽見溪流急”這一清晨溪流變化的側(cè)面描寫,巧妙地引出了山雨的到來。讀者在讀到這一句時,會自然而然地推斷出,之所以溪流如此急促,是因為山間落下了細雨。這種旁面描寫的手法,不僅增強了詩歌的韻味,還為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讓人在品味詩句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詩人對自然景色的細膩觀察和深刻體會。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邊塞詩中,常有對緊張激烈的戰(zhàn)爭場面的描寫。高適在《燕歌行》中,從白天到夜晚,全方位展現(xiàn)戰(zhàn)場肅殺與殘酷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山愛好者小張在寒冬登泰山,山頂狂風呼嘯,雪花紛飛,他站在日觀亭上,眼前景象讓他想起姚鼐《登泰山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切感受到了那種風雪交加、云霧繚繞的氛圍。
(3)“春江”蜿蜒多姿,動人心弦,是詩人鐘愛的意象,頻繁在古詩詞中出現(xiàn),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校尉羽書飛瀚海 ②. 單于獵火照狼山 ③. 大風揚積雪擊面 ④.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 ⑤. 春江潮水連海平 ⑥.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詞:瀚、獵、擊、生、滟。
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中華美食文化源遠流長,地域特色鮮明。在北方,餃子堪稱餐桌常客,逢年過節(jié),一家人圍坐,搟皮、剁餡、包餃子,其樂融融。到了南方,精致的點心令人 ① ,廣式早茶中的蝦餃,薄而透明的外皮包裹著鮮嫩蝦仁,內(nèi)有乾坤,咬上一口,汁水四溢;蘇式糕點也是一絕,梅花糕造型別致,軟糯香甜,仿佛將春日的繁花融入了糕點之中。
漫步街頭,各地特色小吃散發(fā)著誘人香氣,長沙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獨特風味讓人 ② ;成都串串香以多樣食材、麻辣鮮香的湯底,牢牢抓住食客的味蕾。然而,隨著快節(jié)奏生活的( ),一些傳統(tǒng)美食制作工藝( ),面臨傳承困境,如何保護與傳承這些美食瑰寶,成為時代( )我們的使命。
18. 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19. 下列填入文中( )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 沖擊 瑣碎 給予B. 沖刷 繁瑣 賦予
C. 沖刷 瑣碎 給予D. 沖擊 繁瑣 賦予
20. 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請分析它的構(gòu)成與表達效果。
【答案】18. ①垂涎欲滴 ②回味無窮
19. D 20. 構(gòu)成:將梅花糕的造型比作春日的繁花,比喻詞為“仿佛”。
表達效果:通過比喻,形象地描繪了梅花糕的美觀和軟糯香甜,增強了讀者的感官體驗,使讀者仿佛能夠感受到梅花糕的美味和春日的繁花盛景。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一空,橫線前提到“精致的點心”,后文描述了廣式早茶中的蝦餃和蘇式糕點的美味,此處需要一個形容食物非常誘人、讓人非常想吃的成語,可填“垂涎欲滴”。“垂涎欲滴”形容非常貪饞想吃的樣子。
第二空,這里指長沙臭豆腐等小吃獨特風味讓人難忘,可填“回味無窮”?!盎匚稛o窮”指吃過東西以后的余味讓人回想。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一般詞語的能力。
第一處,“沖擊”指受到外力的撞擊、影響,“沖刷”側(cè)重于水流的沖洗,這里用“沖擊”更能體現(xiàn)快節(jié)奏生活對傳統(tǒng)美食制作工藝的影響。
第二處,“繁瑣”指繁重的雜事,形容繁雜瑣碎。也指煩擾;“瑣碎”指很小的,不值得一提的事,細小散碎。語境指工藝復(fù)雜,“繁瑣”更合適。
第三處,“賦予”有給予、交給(重大任務(wù)、使命等)的意思,“給予”則更側(cè)重于一般的給予,與“使命”搭配,“賦予”更合適。
故選D。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
構(gòu)成: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本體是“梅花糕”,喻體為“春日的繁花”,比喻詞為“仿佛”。
表達效果:比喻修辭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梅花糕的造型別致和軟糯香甜,激發(fā)讀者聯(lián)想,使讀者仿佛能夠聞到到梅花糕如春天鮮花般的清香味,能看到春日的繁花絢爛盛放的美麗景象,增強了讀者的感官體驗。比喻手法不僅豐富了語言表達,還增強了句子的生動性和感染力。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在數(shù)字化浪潮的席卷之下,人們的閱讀習慣發(fā)生了巨大改變。 A ,各種閱讀類APP紛紛搶占閱讀市場份額。①它們以海量的書籍資源、便捷的閱讀方式吸收著讀者,②無論是在公交地鐵上,③還是在睡前的片刻閑暇,④只需人們輕點手機屏幕,⑤就能沉浸于書海之中。然而,這種閱讀方式也并非完美無瑕。長時間盯著電子屏幕,容易導致眼睛疲勞、干澀,甚至引發(fā)視力下降等問題。
與電子閱讀相比, B 。翻開一本紙質(zhì)書,那淡淡的墨香、沙沙的翻頁聲,仿佛能讓人瞬間靜下心來進入閱讀狀態(tài),遠離塵世的喧囂。而且,紙質(zhì)書中的插畫、注釋等排版設(shè)計,往往能給讀者帶來更直觀、更豐富的閱讀體驗。 C ,攜帶不便、存儲占空間,價格相對較高等因素限制了它的廣泛普及,使得一部分人轉(zhuǎn)而選擇電子閱讀。
21. 文中第一段有二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22. 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答案】21. ①“吸收著”改為“吸引著”;
⑤“沉浸”改為“遨游”。
22. A電子閱讀蓬勃發(fā)展;
B紙質(zhì)閱讀更具韻味;
C然而紙質(zhì)閱讀也有弊端。
【解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處“吸收著讀者”搭配不當,可改為“吸引著讀者”;
⑤處“沉浸于書海之中”搭配不當?!俺两眰?cè)重于全身心處于某種氛圍、環(huán)境中,強調(diào)的是一種狀態(tài)的沉浸,常搭配 “沉浸在……氛圍中”,與“書?!贝钆洳划?,所以可把“沉浸于書海之中”改為“遨游于書海之中”。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第一處,根據(jù)后文“各種閱讀類APP紛紛搶占閱讀市場份額”可知,此處應(yīng)填電子閱讀的發(fā)展情況,如“電子閱讀蓬勃發(fā)展”;
第二處,該句處于文段開頭,且前文在講電子閱讀,后文圍繞紙質(zhì)書的墨香、翻頁聲以及排版設(shè)計給讀者帶來的獨特體驗展開,這些都是紙質(zhì)閱讀區(qū)別于電子閱讀的獨特韻味,所以可填“紙質(zhì)閱讀更具韻味”;
第三處,根據(jù)后文說紙質(zhì)書的缺點,應(yīng)填表示轉(zhuǎn)折的語句,如“然而紙質(zhì)閱讀也有弊端”。
四、寫作(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當下不少年輕人,或盲目照搬書本,忽略生活常識與經(jīng)驗;或?qū)κ吕磉壿嫴磺笊踅?,一味追求特立獨行?br>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
材料指出了當下部分年輕人存在的兩種問題:一是盲目照搬書本知識,忽視生活常識和經(jīng)驗;二是對事理邏輯不求甚解,一味追求特立獨行。這些問題反映了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認知偏差和行為誤區(qū)。
第一種問題強調(diào)了書本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的關(guān)系,提醒年輕人不能只依賴書本,而應(yīng)注重實踐和常識的積累。第二種問題則指向了對事理邏輯的理解與個性追求之間的平衡,提示年輕人應(yīng)在理解事物本質(zhì)的基礎(chǔ)上追求個性,而非盲目標新立異。
考生應(yīng)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思考,探討如何平衡書本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如何理解事理邏輯與追求個性之間的關(guān)系,并提出合理的建議或反思,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案例或自身經(jīng)歷,深入分析問題的根源,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以體現(xiàn)對材料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寫作時,開頭以當下年輕人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一些困惑或錯誤行為現(xiàn)象引入,如“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少年輕人在知識的海洋與個性的追求中迷失方向,或困于書本理論,或陷入盲目求異的泥沼”,進而提出中心論點,如“唯有將知識與實踐相融,以理性引導行為,方能在青春的道路上穩(wěn)健前行”。中間部分:分論點一“汲取知識需扎根生活土壤”,可列舉趙括紙上談兵的反面事例與李時珍遍嘗百草著《本草綱目》的正面事例進行對比論證,闡述生活經(jīng)驗對書本知識的補充和修正作用;分論點二“特立獨行應(yīng)以理性為基石”,分析一些網(wǎng)紅為博眼球做出非理性行為的危害,以及像袁隆平堅持科研創(chuàng)新但遵循科學邏輯的正面案例,說明理性思考對特立獨行的規(guī)范和支撐意義。結(jié)尾總結(jié)全文,再次強調(diào)年輕人要糾正不良傾向,如“讓我們摒棄盲目與沖動,在知識與實踐的交織中,在理性的指引下,書寫屬于我們的青春華章,奏響時代的奮進旋律”,升華主題,呼應(yīng)開頭。
立意:
1.莫讓書本禁錮生活智慧。
2.特立獨行應(yīng)基于理性思考。
3.知行合一,走出青春迷茫。
這是一份2024-2025學年下學期江蘇省鎮(zhèn)江市高三開學考試語文試題,共8頁。
這是一份江蘇省鎮(zhèn)江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期初質(zhì)量監(jiān)測(開學考)語文試題,文件包含江蘇省鎮(zhèn)江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下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掃描版無答案pdf、語文+答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5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江蘇省鎮(zhèn)江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共1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09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