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游桃花源(節(jié)選)
[明]袁中道
明日過桃源縣①,至綠蘿山下。諸峰累累,極為瘦削。泊水溪,與諸公步入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樹,夾道如錦幄②,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屢陟③彌高。石為泉水嚙,皆若靈璧④。有老道人從石壁上復(fù)緣而下,欲見其捷,失足仆地,眾皆笑。予乃竊步馳道間,至桃花下,月色轉(zhuǎn)朗耀,花香薰人,藉地而坐。頃之,文弱亦至,相顧大笑曰:“已較遲八刻矣!”茵花啜茗,歡笑移時。
夜中月色水聲,清人肌骨。灘聲雷轟,霏珠濺雪,小舟復(fù)不可往。乃步行壁下,溪水浸巖中斷,復(fù)不可往,則跣⑤而過。凡三四渡有灘浩浪掀舞相與濯足望前溪叢樹中有小亭。漁人曰:“此龍角亭也,下有龍湫?!奔蓖囊律傧ⅲ加朽l(xiāng)民陳姓者,以雞黍至,感其意,為之飽。訊溪所止,則云:“兩山相合,中縈一帶,可二百里許?!庇柙唬骸按苏姹芮靥幰?。恨無小舟,不能窮其源耳。”相與步歸,至舟,日向午,遂理歸棹。一瞬數(shù)十里,去花源一牛鳴宿焉。
(選自《珂雪齋集》卷十六,有刪改)
【注】①桃源縣:隸屬湖南常德,因《桃花源記》而聞名。②錦幄:錦帳,泛指華美的帳幕。③陟(zhì):登,上。④靈璧:靈璧石,產(chǎn)于安徽省靈璧縣磬石山的一種觀賞石。⑤跣(xiǎn):光著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凡三四渡/有灘/浩浪掀舞/相與濯足/望前溪叢/樹中有小亭
B.凡三四渡/有灘/浩浪掀舞/相與濯足/望前溪叢樹中/有小亭
C.凡三四渡/有灘浩浪/掀舞相與/濯足望/前溪叢/樹中有小亭
D.凡三四渡/有灘浩浪/掀舞相與/濯足/望前溪叢樹中/有小亭
2.下面對句中加點詞的語境意義的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漢語有字同義不同的現(xiàn)象,“明日過桃源縣”和“則跣而過”中兩個“過”字同義不同。
B.回顧課文,由“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可推知,“訊溪所止”中“訊”的意義為“問,詢問”。
C.聯(lián)系成語“義無反顧”可推知,“頃之,文弱亦至,相顧大笑曰”中“顧”的意義為“看”。
D.查詞典,“緣”有“攀緣”“沿著”等義項,“從石壁上復(fù)緣而下”中“緣”應(yīng)指“攀緣”。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記敘了作者游玩桃花源的過程,對桃花、月色、水聲等景物的描繪展現(xiàn)了桃花源環(huán)境的優(yōu)美。
B.文章中展現(xiàn)了桃花源中鄉(xiāng)民的淳樸熱情,“我”與朋友文弱志趣相投,一起漫游山水,樂在其中。
C.從“泊水溪,與諸公步入花源。至桃花洞口”中,我們可以看出桃花源的位置隱秘,且與世隔絕。
D.文章通過對山峰險峻、奇麗幽靜景色的描繪表達(dá)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以及寧靜淡泊之心。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桃可千余樹,夾道如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2)此真避秦處也。恨無小舟,不能窮其源耳。
(23-24八年級下·江蘇蘇州·期中)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揚州清明
[明]張岱1
①揚州清明日,城中男女畢出,家家展墓2.雖家有數(shù)墓,日必展之。故輕車駿馬,簫鼓畫船,轉(zhuǎn)折再三,不辭往復(fù)。自鈔關(guān)南門、古渡橋、天寧寺、平山堂一帶,靚妝藻野,袨服3縟4川。
②是日,四方流離及徽商西賈,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無不咸集。(A)長塘豐草,走馬放鷹;高阜5平岡,斗雞蹴鞠;茂林清樾,劈阮6彈箏。日暮霞生,車馬紛沓。(B)宦門淑秀,車幕盡開,婢媵7倦歸,山花斜插。余所見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擬。然彼皆團(tuán)簇一塊,如畫家橫披8;此獨魚貫雁比,舒長且三十里焉,則畫家之手卷矣。
③南宋張擇端作《清明上河圖》,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9之思,而余目盱盱10,能無夢想?
(節(jié)選自《陶庵夢憶》,有刪減)
【注釋】(1)張岱:明清之際文學(xué)家,出身仕宦家庭,明亡后隱居,潛心著述,著有《陶庵夢憶》等。(2)展墓:掃墓。(3)袨服:華美的衣服。(4)縟:繁密的彩飾,這里作動詞用,解釋為“像繁密的彩飾一樣布滿”。(5)高阜:高山。(6)阮:一種弦樂器。(7)媵:指隨嫁的婢女。(8)橫披:橫幅。(9)西方美人:出自《詩經(jīng)》"云誰之思,西方美人",表達(dá)出對圣明君主的企盼,對故國的思念。(10)盱盱:瞪大眼睛直視。
5.借助以下方法和例句,完成表格。
6.本文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鮮活的“清明揚州圖”,請展開想象,從(A) (B)中任選一句,描述畫面。
7.對于揚州清明之景,作者如何評價?請結(jié)合下句加點字,進(jìn)行分析。
余所見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擬。然彼皆團(tuán)一塊,如畫家橫披,此獨魚貫雁比,舒長且三十里焉,則畫家之手卷矣。
8.文末作者為什么會“余目盱盱”,他在“夢想”些什么?聯(lián)系文章,結(jié)合注釋加以分析。
(23-24八年級下·福建福州·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石渠記
柳宗元
①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xì)。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蘚環(huán)周。又折西行旁陷巖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鯈魚。又北曲行紆余,睨若無窮,然卒入于渴。其側(cè)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②焉。風(fēng)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yuǎn)。
②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③,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而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④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③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⑤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窮也。
【注】①渴:指袁家渴,溪水名。②庥:同“休”,休息。③攬去翳朽:撥開陰郁的密林和腐爛的朽木。④俾:使。⑤蠲(juān):古同“涓”,清潔。
9.根據(jù)提示,解釋劃線詞。
10.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俶爾遠(yuǎn)逝,往來翕忽。
②風(fēng)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yuǎn)。
11.用“/”為下面句子斷句。(標(biāo)兩處)
又折西行旁陷巖石下北墮小潭。
12.此文與《小石潭記》都是柳宗元被貶永州所寫,其共同的寫作手法是什么?都表達(dá)了什么情感?
(23-24八年級下·湖南長沙·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小石城山記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dāng)其垠(1)。其上為睥睨(2)、梁欐(3)之形,其旁出堡塢(4),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huán)之可上,望甚遠(yuǎn),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shù)偃仰,類智者所施設(shè)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5),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被蛟唬骸捌錃庵`,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釋】(1)橫當(dāng)其垠:橫著擋在路的盡頭。(2)睥睨:城墻上如齒狀的矮墻。(3)梁欐:棟梁,這里指架支著的梁棟。欐,棟,正梁。(4)堡塢:小城堡,此處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稱其“小石城山”。(5)售其伎,貢獻(xiàn)其技藝,其技藝得到賞識。伎,通“技”。售,出售,這里是顯露的意思。
13.下列關(guān)于實詞虛詞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其一西出”的“西”與《小石潭記》中的“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意思用法一致,都是名詞作動詞,“往西,向西”的意思。
B.“夷狄”古稱四境未開化的民族,或指邊遠(yuǎn)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文中把永州稱為“夷狄”,是指永州在唐朝是邊遠(yuǎn)落后地區(qū)。
C.“固勞而無用”中的“固”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可理解為“本來,簡直”,與“固國不以山溪之險”的“固”意思一樣。
D.“則其果無乎”中的“其”在句子中是做語氣副詞用,可翻譯為“大概,恐怕”。
14.文中劃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 )
A.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
B.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
C.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
D.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
15.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語句的大意。
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br>16.《小石城山記》和《小石潭記》都是柳宗元被貶永州寫的,都屬于《永州八記》之一,試比較兩篇文章,說說《小石潭記》和《小石城山記》作者抒發(fā)的情感有什么異同?
(23-24八年級下·四川成都·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峨眉山行紀(jì) (節(jié)選)
[宋]范成大
①乙未,大霽,遂登上峰。自此至峰頂光相寺七寶巖,其高六十里,無復(fù)蹊磴。斫木作長梯,釘巖壁,緣之而上。意天下登山險峻,無此比者。過新店、八十四盤、娑羅平。娑羅者,其木葉如海桐,又似楊梅,花紅白色,春夏間開,惟此山有之。余來以季夏,數(shù)日前雪大降,木葉猶有雪漬斕斑之跡。聞春時異花尤多,但是時山寒,人鮮能識之。
②自娑羅平過思佛亭、軟草平、洗腳溪,遂極峰頂光相寺。亦板屋數(shù)十間,無人居,中間有普賢小殿。以卯初登山,至此已申后。初衣暑绤,漸高漸寒,到八十四盤則驟寒。比及山頂,盡衣笥中所藏。系重巾,躡氈靴,猶凜栗不自持,則熾炭擁爐危坐。山頂有泉,煮米不成飯,但碎如砂粒。萬古冰雪之汁,不能熟物,余前知之。自山下攜水一缶來,財自足也。
③移頃,冒寒登天仙橋,至光明巖。人云佛現(xiàn)悉以午。今已申后,不若歸舍,明日復(fù)來。逡巡,忽云出巖下傍谷中,即雷洞山也。云行勃勃如隊仗,既當(dāng)巖則少駐。云頭現(xiàn)大圓光,雜色之暈數(shù)重,倚立相對,中有水墨影若仙圣跨象者。一碗茶頃,光沒,而其傍復(fù)現(xiàn)一光如前,有頃,亦沒。云中復(fù)有金光兩道,橫射巖腹,人亦謂之“小現(xiàn)”。日暮,云物皆散,四山寂然。
17.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緣之而上 緣:沿著
B.遂極峰頂光相寺 極:極點
C.財自足也 財:同“才”,僅僅
D.既當(dāng)巖則少駐 少:稍微
18.請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
(1)聞春時異花尤多,但是時山寒,人鮮能識之。
(2)系重巾,躡氈靴,猶凜栗不自持,則熾炭擁爐危坐。
19.本文中的峨眉山有哪些特點?與《小石潭記》相比,作者表達(dá)的情感有何不同?請根據(jù)兩文內(nèi)容概括作答。
(23-24八年級下·吉林長春·期中)閱讀下面的課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游白水書付過
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①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③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可喜可畏。水際有巨人跡數(shù)十,所謂佛跡也。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俯仰度數(shù)谷。至江上月出,擊汰中流,掬④弄珠璧。到家二鼓,復(fù)與過飲酒,食馀甘⑤煮菜,顧影頹然,不復(fù)甚寐,書以付過。東坡翁。
(選自《東坡志林》)
【注】①幼子過:蘇軾的三兒子蘇過。紹圣元年蘇軾貶官惠州,遣家還陽羨(今江蘇宜興),獨與幼子蘇過同行。②殆:大概。③縋(zhuì):用繩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④掬(jū):捧。⑤馀甘:即橄欖。
20.用“/”為文中畫直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循 山 而 東 少 北 有 懸 水 百 仞
21.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水際有巨人跡數(shù)十,所謂佛跡也。
22.此文作于作者被貶謫之后,表達(dá)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3-24八年級下·江蘇無錫·期中)閱讀下面的課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游江陰三山記
元·朱德潤
江陰去吳百八十里,不聞佳山秀水之名。
余自無錫之北門數(shù)里大石橋入。過水村漁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謝。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陽鎮(zhèn),始見酒簾村市,客舟駢集。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彎曲若蜿蜒之勢,始抵江陰州治,晚謁翟仲直州尹,夜宿橋岸下。
明日西回,登覽高丘,則東瞰長江,南連吳會,復(fù)自灣河過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埃相望,迤邐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與應(yīng)答,舟人回牽。緣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
既而舟轉(zhuǎn)岸曲,板橋為梁,即三山塢。其間民居鱗集,屋瓦參差,稻秸堆委,連衢比巷,如墉如櫛。風(fēng)俗照熙①,翁呼兒落,婦餉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鳥噪于林,雞登于屋,藹然太平豐稔之象。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松竹蒼翠,石壁丹崖。少焉卻出山塢有橫山在前野田開豁,詢其地,則常之晉陵縣界。于是舟人鼓棹②,稚子扣舷③,風(fēng)帆二十里。抵官塘漆市橋而泊焉。
嗟夫!一元之氣,融融于亙古,歸氣于山澤,而有孕靈育秀;僻在荒陬,不經(jīng)名賢游覽,遂寂寥無聞,江陰諸山是矣。
注釋:①照熙:興盛。②棹:船槳。③扣舷:手擊船邊,多用為歌吟的節(jié)拍。
23.下列句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始見酒簾村市(才)B.晚謁翟仲直州尹(拜見)
C.其間民居鱗集(魚鱗)D.連衢比巷(挨著,靠近)
24.用斜線“/”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三處。
少 焉 卻 出 山 塢 有 橫 山 在 前 野 田 開 豁
25.翻譯下列句子。
(1)緣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
(2)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風(fēng)帆二十里。
26.文中的“三山塢”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有何異同?
(23-24八年級下·湖南長沙·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游青碧溪記
〔明〕李元陽
①溪在點蒼山馬龍峰之南,予嘗游焉。嘉靖丙辰,又同馬公元岡、任公積齋,深窮其源。
②源出山下石澗,涌沸①為潭,深丈許,明瑩不可藏針。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麗于寶玉錯如霞綺。才有墜葉到潭面,鳥隨銜去。潭三面石崖,其凈如拭,纖塵不住。
③觀玩久之,乃側(cè)上左崖石罅②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中潭深兩丈許,以水明見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測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鴉碧色,上潭鸚綠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麗。予每至溪上,榖紋③壁影,印心染神,出溪雖涉人事④,而幽光在目,屢月不能忘。
④緣溪而出,水之所經(jīng),因地賦形,圓者如鏡,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態(tài),皆可亭以賞其趣。
(有刪改)
【注釋】①沸:泉水涌出的樣子。②石(xià):石縫。③穀(gǔ)紋:縐紗的紋路。常比喻水的波紋。④人事:這里指世俗雜務(wù)。
27.下列對加點詞的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深窮其源”中的“窮”是“盡”的意思,與《桃花源記》中的“欲窮其林”中“窮”的意思相同。
B.成語“居心叵測”意為,存心險惡,不可推測。據(jù)此推斷,本文中“不知其叵測也”的“叵”也是“不可”的意思。
C.本文中“而幽光在目”的“而”與《小石潭記》中“乃記之而去”的“而”用法相同,都是表轉(zhuǎn)折。
D.“因”在文言文中常見的意思有:①依照、根據(jù);②于是、就;③原因;④由于。文中的“因地賦形”中的“因”是“根據(jù)”的意思。
2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麗于寶玉/錯如霞綺
B.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麗于寶玉/錯如霞綺
C.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麗于寶玉/錯如霞綺
D.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麗/于寶玉錯/如霞綺
29.請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畫橫線句子。
中潭深兩丈許,以水明見底,人多狎易之。
30.柳宗元游小石潭后,認(rèn)為其“不可久居”。李元陽游青碧溪后,又有怎樣的感受?請用原文作答。請分別談?wù)劚疚暮汀缎∈队洝返淖髡弋a(chǎn)生各自感受的原因。
(23-24八年級下·江蘇南通·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北山獨游記
[清]張裕釗
①余讀書馬跡鄉(xiāng)之山寺,望其北,一峰翠①然高,嘗心欲至焉,無與偕,弗果。遂一日奮然獨往,攀藤葛而上,意銳甚②。氣及山之半,足力倦止;復(fù)進(jìn),益上,則澗水縱橫草間,微徑如煙縷,詰屈③交錯出,惑不可辨識;又益前,聞虛響振動,顧視來者無一人,益荒涼怪栗④。余心動,欲止者屢矣。
②然終不釋,鼓⑤勇益前,遂陟⑥其饋。至則空曠寥廓,目窮無際,自近及遠(yuǎn),洼者隆者,布者摶⑦者,迤⑧者峙者,環(huán)者倚者,怪者妍者,去相背⑨者,來相御⑩者……吾身之所未歷,左右望而萬有皆貢?其狀,畢效?于吾前。
③吾于是慨乎其有念也。天下遼遠(yuǎn)殊絕之境,非先蔽志?而獨決于一往,不以倦而惑、 且懼而止者,有能詣?其極者乎!是游也,余既得其意而快然以自愉,于是嘆余向之倦而 惑且懼者之幾失之,而幸余之不以是而止也,乃泚?筆而記之。
【注】①翠:山峰高聳險峻。②銳:凌厲,旺盛。③詰(jié )屈:曲折。④栗:恐懼,害怕。⑤鼓:振作。⑥陟(zhì ):上登。⑦挎(tuán):聚集。⑧迤(yì ):斜立。⑨背:離去。⑩御: 迎。?貢:獻(xiàn)。?效:獻(xiàn)。?蔽志:定志。?詣:到達(dá)。⑥泚(cǐ):以筆壺墨
1.用“/”劃分下面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限劃兩處)
乃 泚 筆 而 記 之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詞。
(1)弗果 (2)顧視來者無一人
(2)畢效于吾前 (4)天下遼遠(yuǎn)殊絕之境
3.在登山過程中,作者“欲止者屢矣”。請從第①段中找出三個方面的原因,并用自己的話表述。
4.假如你也登臨北山之巔,你會用什么詞語形容眼前之景?請結(jié)合第②段中畫線句闡述理由。
5.下面是一位同學(xué)寫的《小石潭記》讀后感的提綱。請仿照示例,寫一寫你閱讀了第③段后的感受。
(23-24八年級下·江蘇無錫·期中)小澄:黃田港北水如天,一頁江陰好風(fēng)光。市井煙火,映襯城市繁華。
小江:是啊。江陰好,山水氣勢雄。三十三山羅四境,長江滾滾隱蛟龍。四季景無窮。下面我們就來暢讀一篇古代的游記散文,繼續(xù)探尋這座亦古亦新的城市的魅力吧。
游江陰三山記
元 朱德潤
余嘗游名山,未嘗不稿記其勝。江陰去吳①百八十里,不聞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冬,十一月既望,因永嘉通守余公德匯,約為京口之行。
余公遞舟行速,仆舟遲不能追也,遂自無錫之北門數(shù)里大石橋入。行六十余里,至青陽鎮(zhèn),始見酒簾村市,客舟駢集。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彎曲,若蜿蜒之勢,始抵江陰。
明日西回,登覽高丘,則東瞰長江,南連吳會,復(fù)自灣河過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與應(yīng)答。村墟相接,岸柳交映。兩山之間,浦溆縈帶,北通江口,地名石堰。既而舟轉(zhuǎn)岸曲,板橋為梁,即三山塢。其間民居集聚,屋瓦參差,稻秸堆委,連衢比巷,如墉如櫛;風(fēng)俗熙熙,翁呼兒應(yīng),婦餉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鳥噪于林,雞登于屋,藹然太平豐稔之象。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松竹蒼翠,石壁丹巒,或坦然如屋,或頑然如虎;洼然而湫,林然而壁;少時出三山塢,有橫山在前,野田開豁,水港漸寬,詢其地,則常之晉陵縣界。
嗟夫!一元之氣融融于亙古歸氣于山澤而孕靈育秀;僻在荒陬②,不經(jīng)名賢游覽,遂寂寥無聞,江陰諸山是矣。若吳之靈巖,常之惠山,殆不過是,惜不得與德匯輩同為尋幽討勝之辭而品題之。且舟中傲仉③,覽之未詳,姑書以識歲月。
(有刪改)
注①吳:蘇州古稱。下文的“常”即常州。②陬:角落。③傲仉:動搖不安的樣子。
6.下列句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未嘗不稿記其勝(文章)B.始抵江陰(到達(dá))
C.連衢比巷(挨著,靠近)D.姑書以識歲月(記,記住)
7.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三處)。
一元之氣融融于亙古歸氣于山澤而孕靈育秀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江陰去吳百八十里,不聞佳山秀水之名。
(2)若吳之靈巖,常之惠山,殆不過是。
9.小澄:小江,你知道文中提到的“江陰三山”是哪三座山啊?
小江:江陰三山,就是江陰秦望山、觀山、白石山。文中靈巖、惠山也是我們江南的名山。
小澄:哦!對了,還記得我們學(xué)過的《小石潭記》嗎?我發(fā)現(xiàn)柳宗元和本文作者都提到一個詞:寂寥。柳宗元感嘆小石潭“寂寥無人”,是借此抒發(fā)(1) 。
小江:對。本文作者覺得江陰諸山“寂寥無聞”,原因在(2) 。
(23-24八年級下·江蘇揚州·期中)閱讀下面的課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游茈碧湖日記(節(jié)選)
徐霞客①
十八日,昧爽②促飯,而擔(dān)夫逃矣。久之,店人厚索余貲,為送浪穹③。遂南行二里,過一石橋,循東山之麓而南,七里,至牛街子④。循山南去,為三營大道;由岐西南,過熱水塘⑤,行塢中,為浪穹間道。蓋此地已為浪穹、鶴慶犬牙錯壤矣。于是西南從支坡下,一里,過熱水塘,有居廬繞之。余南行塍間,其塢擴(kuò)然大開。西南八里,有小溪自東而西注。越溪又南,東眺三營⑥,居廬甚盛,倚東山之麓,其峰更崇;西望溪流逼西山之麓其疇更沃;過此中橫之溪,已全為浪穹境矣。三營亦浪穹境內(nèi),余始從雞山聞其名,以為山陰也,而何以當(dāng)山之南?至是而知沐西平再定佛光寨,以其地險要,特立三營以控扼之。土人呼營為“陰”,遂不免與會稽之鄰縣同一稱謂莫辨矣。
(選自《徐霞客游記》)
[注釋]①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qū)?!斑_(dá)人所之未達(dá),探人所之未知”,經(jīng)30年考察撰成60萬字《徐霞客游記》。②昧爽:拂曉;黎明。③浪穹:地名。④牛街子:今仍名牛街,在洱源縣北境。⑤熱水塘:云南俗稱溫泉為熱水塘。⑥三營:今名同,在洱源縣北境。
10.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1.用“/”為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西望溪流逼西山之麓其疇更沃
1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西南八里,有小溪自東而西注。
13.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與本文同為散文游記,兩位作者面對山水之景時的心境、態(tài)度卻有所不同,請結(jié)合閱讀體驗,談?wù)勀愕睦斫狻?br>(23-24八年級下·福建龍巖·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云陽洞北小港記
【清】趙垣①
自云陽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樹叢生,涼樾低蔭。沿港而西,竹籬映水,古蜃參差。時疏雨乍過新筍解籜②薔薇盛開人語不傳。惟聞山鳥喚晴,草蛙鳴動而已。
村之側(cè)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鐘。累石其上,若棋局然,俗名棋盤山。其峰蓋慶忌塔③之址也。
峰之陽不數(shù)武④,下視懸崖百尺,石壁繞池,壁如玦池如鏡如奩⑤初啟然。遂徇崖而下,臨水坐。坐甫定,忽有聲自壁內(nèi)出,各肖其人之聲。同游人相顧錯愕。始知陸士云所記小語小隱⑥,疾語疾應(yīng),嘩然叫嘯,答響滿野,驚疑景況,語極真也。隨山東折,即港之陽。土阜隆然起者為金祝⑦墓。其廟在港南小溜水橋上。
嗚呼,昔年血戰(zhàn)之地,今日徒見山高水深,惟留此叢祠,報賽⑧奔走,野老村童,其亦知勤事⑨之酬耶?太息而返。
(選自《晚清文選》,有刪改)
【注釋】①趙垣:清朝道光年間進(jìn)士,寫此文時,中國正遭受到列強(qiáng)的侵略。②解籜(tuò):脫殼。③慶忌塔:塔名。④數(shù)武:古時三尺為“武”。數(shù)武,意為距離不遠(yuǎn)。⑤奩(lián):古代婦女梳妝用的鏡匣。⑥隱:疑為“應(yīng)”,“小語小應(yīng)”可理解為說話聲音小回音就小。⑦金祝:宋朝抗金英雄金勝、祝威的合稱。金兵攻打杭州時,兩人率軍民拼死反抗,因寡不敵眾,英勇就義。⑧報賽:祭祀。⑨勤事:盡職。
1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時疏雨乍過/新筍解籜/薔薇盛開/人語不傳
B.時疏雨/乍過新筍解籜薔薇/盛開/人語不傳
C.時疏雨乍過新筍/解籜薔薇/盛開人語不傳
D.時疏雨/乍過新筍解籜/薔薇盛開/人語不傳
15.根據(jù)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
16.把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累石其上,若棋局然,俗名棋盤山。
(2)野老村童,其亦知勤事之酬耶?
17.請你結(jié)合文章摘選的句子及鏈接材料說說它們各自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鏈接材料:
坐潭上,四周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記》)
嗚呼,昔年血戰(zhàn)之地,今日徒見山高水深,惟留此叢祠,報賽奔走。野老村童,其亦知勤事之酬耶?太息而返。
(趙垣《云陽洞北小港記》)
(23-24八年級下·江蘇無錫·期中)閱讀下面的課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東京夢華錄序
孟元老
仆從先人宦游南北,崇寧癸未①到京師,卜居于州西金梁橋西夾道之南。漸次長立,正當(dāng)輦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習(xí)鼓舞;班白之老,不識干戈。時節(jié)相次,各有觀賞。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游苑②。舉目則青樓畫閣,繡戶珠簾。雕車競駐于天街,寶馬爭馳于御路,金翠耀目,羅綺飄香。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diào)弦于茶坊酒肆。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qū)之異味悉在庖廚?;ü鉂M路,何限春游;簫鼓喧空,幾家夜宴。伎巧則驚人耳目,侈奢則長人精神。瞻天表則元夕教池,拜郊孟享③。頻觀公主下降,皇子納妃。修造則創(chuàng)建明堂,冶鑄則立成鼎鼐。仆數(shù)十年爛賞疊游,莫知厭足。
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來,避地江左,情緒牢落,漸入桑榆。暗想當(dāng)年,節(jié)物風(fēng)流,人情和美,但成悵恨。近與親戚會面,談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論其風(fēng)俗者,失于事實,誠為可惜。謹(jǐn)省記編次成集,庶幾開卷得睹當(dāng)時之盛。古人有夢游華胥之國④,其樂無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悵然,豈非華胥之夢覺哉?目之曰《夢華錄》。
【注】①癸未:崇寧二年(1103)。②教池游苑:指金明池、瓊林苑的春季游賞活動。③拜郊孟享:孟,首。指到郊外祭壇祭拜天地。④夢游華胥之國:《列子·黃帝》篇載,黃帝“晝寢而夢,游于華胥之國。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黃帝既寤,怡然自得”。后稱追念往事為“夢華”。
18.選出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文中以“一旦兵火”為轉(zhuǎn)折,前面筆緒沉抑,后面文詞艷麗。
B.作者運用鋪排的手法,極盡渲染,衣食住行皆有,聲色視聽兼?zhèn)洹?br>C.生活在北宋末年的百姓可以有幸看到公主出嫁、皇子納妃等重大典禮。
D.靖康之亂以后,作者出京南來,避難江左后的他情緒低落,追念故國。
19.下列選項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qū)之異味/悉在庖廚
B.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qū)之異味/悉在庖廚
C.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qū)之異味悉/在庖廚
D.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會寰區(qū)之異/味悉在庖廚
20.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八荒爭湊(湊:聚合)B.萬國咸通(咸:都)
C.莫知厭足(厭:討厭)D.誠為可惜(誠:實在)
2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仆今追念,回首悵然,豈非華胥之夢覺哉?
22.聯(lián)系文章內(nèi)容,概括作者創(chuàng)作《東京夢華錄》的原因。
(23-24八年級下·江蘇泰州·期中)閱讀清朝宋起鳳的《核工記》(節(jié)選),完成下面小題。
核工記
【清】宋起鳳
季弟①獲桃墜一枚,長五分許,橫廣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②歷歷可數(shù)。城巔具層樓,樓門洞敞。中有人類司更卒③執(zhí)桴④鼓,若寒凍不勝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隱蔽三章⑤。松下鑿雙戶,可開闔。戶內(nèi)一僧,側(cè)首傾聽;戶虛掩,如應(yīng)門;洞開,如延納狀,左右度之無不宜。松外東來一衲⑥,負(fù)卷帙⑦踉蹌行,若為佛事夜歸者。對林一小陀⑧,似聞足音仆仆前。核側(cè)出浮屠⑨七級,距灘半黍。近灘維一小舟,篷窗短舷間,有客憑幾假寐,形若漸寤然。舟尾一小童,擁爐噓火,蓋供客茗飲也。艤⑩舟處當(dāng)寺陰,高阜鐘閣踞焉。叩鐘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興乃爾。山頂月晦半規(guī)?,雜疏星數(shù)點。下則波紋漲起,作潮來候。取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之句。
【注釋】①季弟:最小的弟弟。②雉(zhì):城墻垛子。③司更卒:更夫。④桴(fú):鼓槌。⑤章:棵。⑥衲:和尚穿的衣服,這里指代和尚。⑦卷帙(zhì):書卷,這里指佛經(jīng)。⑧小陀:小和尚。⑨浮屠:寶塔。⑩艤(yǐ):攏船靠岸。?半規(guī):半圓。
23.(1)參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詞語。
(2)下列句中加點的“之”與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左右度之無不宜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關(guān)雎》)
C.稱善者久之(《周亞夫軍細(xì)柳》) D.乃記之而去(《小石潭記》)
24.給文中畫線句斷句。(斷兩處)
中 有 人 類 司 更 卒 執(zhí) 桴 鼓
2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桃花源記》)
(2)松外東來一衲,負(fù)卷帙踉蹌行,若為佛事夜歸者。
26.根據(jù)選文內(nèi)容填空。(注意:第一個空格用原詩題目)
文中介紹的桃墜雕刻的內(nèi)容取唐詩《① 》之意(填寫詩歌題目)。前半部分表現(xiàn)“姑蘇城外寒山寺”;后半部分通過② 表現(xiàn)“夜半”,通過③ 人的形態(tài)讓人聯(lián)想到“鐘聲”,通過④ 點明是“客船”。
方法
例句
解釋加點字詞
借助課內(nèi)積累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無不咸集①
借助對稱結(jié)構(gòu)
靚妝藻野,祛服縟川
靚妝藻野②
借助語境意思
劈阮彈箏
劈阮彈箏③
劃線詞
學(xué)習(xí)支架
推測劃線詞義
斗折蛇行
詞類活用
①
乃記之而去
虛詞“而”多作連詞用
②
青鮮環(huán)周
課內(nèi)遷移:四面竹樹環(huán)合
③
遺之其人
查閱字典,“遺”有以下三個解釋:(1)遺失。(2)放棄,舍棄。(3)余,留。
④ (填序號)
文言字詞
積累方法
解釋
店人厚索余貲
查字典法:①罰錢。②資料;錢財。③計算;估量。
(1)
其峰更崇
參考成語法:崇山峻嶺
(2)
蓋此地已為浪穹、鶴慶犬牙錯壤矣
課內(nèi)遷移法:其岸勢犬牙差互(《小石潭記》)
(3)
遂不免與會稽之鄰縣同一稱謂莫辨矣
組詞法: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4)
文言詞語
方法
解釋
自云陽洞口北行四十步
課內(nèi)遷移法: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①
今日徒見山高水深
查閱字典法:①白白地,徒然。
②只,僅僅。③乃、竟。
②義項 (填序號)
遂徇崖而下,臨水坐
語境推測法:根據(jù)上下文推斷
③
文言詞語
方法提示
解釋
洞開,如延納狀
課內(nèi)遷移法: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
①
松下鑿雙戶,可開闔
語境推斷法:
②
若寒凍不勝者
查閱字典法:(1)勝利、取勝(2)優(yōu)美、美好(3)名勝(4)禁得起、受得?。?)盡、完……
③
有客憑幾假寐
關(guān)聯(lián)成語法:夢寐以求
④
這是一份專題07 仿寫、續(xù)寫、補(bǔ)寫-【好題匯編】備戰(zhàn)2024-2025學(xué)年八年級語文下學(xué)期期中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文件包含專題07仿寫續(xù)寫補(bǔ)寫原卷版docx、專題07仿寫續(xù)寫補(bǔ)寫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20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專題06 標(biāo)點符號-【好題匯編】備戰(zhàn)2024-2025學(xué)年八年級語文下學(xué)期期中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文件包含專題06標(biāo)點符號原卷版docx、專題06標(biāo)點符號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28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專題05 句子銜接與排序-【好題匯編】備戰(zhàn)2024-2025學(xué)年八年級語文下學(xué)期期中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文件包含專題05句子銜接與排序原卷版docx、專題05句子銜接與排序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42頁, 歡迎下載使用。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