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1-5每題1分,6-10每題2分,共1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
1. 下列化學家與成果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A. 道爾頓發(fā)現(xiàn)元素周期律B. 阿伏伽德羅提出原子論
C. 門捷列夫創(chuàng)立分子學說D. 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
2. 人類的呼吸離不開空氣,下列有關空氣的說法正確的是
A. 氧氣具有助燃性,是一種重要燃料
B. 空氣中氮氣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78%
C. 二氧化碳是計入空氣質(zhì)量評價的主要污染物
D. 稀有氣體在通電時能發(fā)出不同顏色的光
3. 下列實驗基本操作正確的是
A. 稱量氯化鈉質(zhì)量B. 滴加硫酸銅溶液
C 量取蒸餾水D. 傾倒稀鹽酸
4. 下列措施中,不屬于凈水方法的是
A. 加肥皂水B. 靜置沉降C. 細沙濾水D. 殺菌消毒
5. 搜救犬能根據(jù)人體發(fā)出的氣味發(fā)現(xiàn)埋在地震廢墟中的幸存者,這能說明
A. 分子在不斷運動B. 分子間有間隔
C. 分子可以再分D. 分子比原子大
6. 金剛石、石墨、C60物理性質(zhì)有很大差異的原因是
A 原子種類不同B. 原子大小不同
C. 原子排列方式不同D. 原子數(shù)目不同
7. “84消毒液”有效成分是NaClO,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價為
A. -1B. 0C. +4D. +1
8. 如圖是二氧化碳在固碳酶的催化作用下轉(zhuǎn)化為化工原料乙烯的過程。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 反應①結(jié)束后氧原子的總數(shù)減少B. 反應②一定不是化合反應
C. 該轉(zhuǎn)化有利于減緩溫室效應D. 該反應前后固碳酶的化學性質(zhì)不改變
9. 推理是化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A. 離子是帶電的粒子,所以帶電的粒子一定是離子
B. 單質(zhì)中只含一種元素,所以只含一種元素的物質(zhì)一定是單質(zhì)
C. 化學變化伴隨有能量變化,所以有能量變化的一定是化學變化
D. 化合物含有不同種元素,所以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一定是化合物
10. 下列圖像能正確表示對應敘述的是
A. 將水通直流電一段時間
B. 加熱一定質(zhì)量的高錳酸鉀
C. 在充滿空氣的密閉裝置中燃燒鎂條
D. 在充滿空氣的密閉裝置中燃燒足量紅磷
二、選擇填充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2分,選擇和填充各1分,共6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備選項中,先在A、B、C三個選項中選擇一個最符合題目要求的,然后填充D選項。
11. 銅是一種常見的有色金屬。銅在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
A.銅原子的中子數(shù)為29
B.銅的元素符號為Cu
C.銅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為63.55g
D.銅原子的核外電子數(shù)為 _______
12. 《天工開物》中介紹了用碳和氧化鋅在高溫條件下冶煉鋅的方法,化學方程式為aZnO+C2Zn+CO2↑。下列關于該反應說法正確的是______
A該反應屬于分解反應
B.該反應中出現(xiàn)了兩種氧化物
C.該反應中體現(xiàn)了碳的氧化性
D.a值為 ______
13. 下列實驗方法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_____
三、填空與說明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24分)
14. 吉水冬酒,以“開壇千家香,舉杯萬人醉”而久享美譽,是國內(nèi)同類黃酒中的上品。吉水冬酒需在“立冬”后釀造,選“桂花糯”用土礱磨成糙米,甑蒸涼溫拌酒丸,發(fā)酵來汁,兌甘清井水,再入壇泥封,過冬后啟封開壇,即為“冬酒”。
(1)土礱(lóng)是一種將稻殼和稻米分離的工具,該過程發(fā)生了 _______(填“物理”或“化學”)變化;
(2)釀酒的過程中有一步需要將酒糟從酒液中分離出來,其原理與化學操作的 _______相同,該操作中用到的玻璃儀器有 ________________(至少寫兩種);
(3)啟封開壇時能聞到濃郁的酒香,請從微觀的角度解釋能聞到酒香的原因 _____________;
(4)吉水冬酒中含有一定濃度的乙醇,其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
15. “世界棉花看中國,中國棉花看新疆”?;瘜W實驗中也常使用棉花。
(1)實驗①中棉花可防止小卵石、活性炭、細沙等進入導管,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
(2)實驗②中棉花上蘸有的酒精能燃燒,而棉花上蘸有的水不能燃燒,說明燃燒的條件之一是 _________,如果加熱蘸水的棉花時間較長,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_________;
(3)實驗③是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氧氣,試管口塞一團棉花的作用是 ___________,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是 _________。
16. 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lián)系是化學學科的特點。
(1)氫、碳和氧的原子結(jié)構示意圖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①x的值是 ________ 。
②碳屬于 ________ (填“金屬”或“非金屬”)元素。
③氫元素和碳元素組成的一種物質(zhì)乙烯(C2H4)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由乙烯的化學式C2H4獲得的信息有 ________ 。
(2)近年來,我國科研人員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和Ni基催化劑”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如圖是甲烷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①在框內(nèi)補充C的微觀模型圖 ______ 。
②該反應利用兩種溫室氣體,兼具環(huán)保和經(jīng)濟價值;反應難點之一是破壞甲烷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穩(wěn)定結(jié)構,分為 _______ (填微粒名稱)并重新組合。
③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____________ 。
17. CO2捕獲和轉(zhuǎn)化可減少CO2排放并實現(xiàn)資源利用。一種吸收廢氣CO2并將其轉(zhuǎn)化為可利用資源甲醇(CH3OH)的工藝流程如圖。
(1)“吸收塔”:先把氧化鈣顆粒研磨成固體粉末的目的是______。
(2)“轉(zhuǎn)化器”;發(fā)生的反應是,X的化學式是 _________。
(3)“合成器”中反應物的質(zhì)量最簡比是 ________,請寫出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化合成甲醇的化學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藝流程中循環(huán)使用的物質(zhì)是 ________。
四、實驗與探究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15分)
18. 某同學利用下列裝置制取相關氣體,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標有序號的儀器名稱:①______;②______。
(2)若實驗室選用A裝置制取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______,A裝置的優(yōu)點是______。
(3)實驗室選用F裝置收集氧氣,則氣體從______(選填“a”或“b”)口通入;D裝置收集O2驗滿的方法是______。
(4)已知濃氨水和塊狀生石灰在常溫下反應,可制得易溶于水的NH3。用該法制NH3時,應選擇的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的組合是______(填字母,從A~E中選擇)。
19. 小豆所在的化學興趣小組同學,在學習燃料的合理利用與開發(fā)后,對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燃燒后的氣體產(chǎn)物是什么產(chǎn)生了興趣,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探究,請你參與探究并回答下列問題。
【提出問題】甲烷燃燒后生成哪些氣體物質(zhì)?
【查閱資料】
①含碳元素的物質(zhì)完全燃燒生成CO2,不完全燃燒生成CO;
②白色無水硫酸銅粉末遇水變藍色;
③氫氧化鈉溶液能充分吸收二氧化碳。
【猜想假設】
(1)猜想一:_______;猜想二:CO、H2O;猜想三:CO2、CO、H2O。
【實驗設計】將甲烷在一定量純凈氧氣中燃燒的產(chǎn)物依次通過A~E裝置(部分夾持、固定裝置省略)進行實驗:
【實驗現(xiàn)象】
(2)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如下:A中白色粉末變?yōu)樗{色;B、E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D中紅色粉末變成 _____色。
【實驗結(jié)論】
(3)根據(jù)以上實驗現(xiàn)象可推斷出猜想 _____成立。裝置D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
(4)裝置B的作用是 ___________。
(5)實驗過程中用純凈的氧氣而不用空氣的原因是:空氣中含有_________影響實驗結(jié)果。
五、綜合計算題(共10分)
20. 實驗室用如圖1所示裝置制取氧氣。實驗過程中稱量反應前后固體的質(zhì)量(反應前為純凈物),相關數(shù)據(jù)如圖2所示。實驗結(jié)束后,測定反應后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錳的質(zhì)量分數(shù),并回收利用二氧化錳。請計算:
(1)實驗中共制得氧氣的質(zhì)量為 ________g。
(2)求反應后固體混合物中二氧化錳的質(zhì)量分數(shù)。(寫出計算過程)
(3)反應后剩余固體的成分是 ________。
2024-2025學年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九年級(上)期末化學試卷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H-1;O-16;S-32;K-39;C-12;Mn-55;N-14;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1-5每題1分,6-10每題2分,共1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
1. 下列化學家與成果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A. 道爾頓發(fā)現(xiàn)元素周期律B. 阿伏伽德羅提出原子論
C. 門捷列夫創(chuàng)立分子學說D. 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
【答案】D
【解析】
【詳解】A.道爾頓在化學上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原子學說,A錯誤,不符合題意;
B.阿伏伽德羅的重大貢獻是他在1811年提出的分子假說 :同體積的氣體,在相同的溫度和壓強下,含有同數(shù)目的分子,B錯誤,不符合題意;
C.門捷列夫在化學上的主要貢獻是發(fā)現(xiàn)了元素周期律,并編制出元素周期表,C錯誤,不符合題意;
D.拉瓦錫首先通過實驗得出空氣是由氮氣和氧氣組成的結(jié)論,D正確,符合題意;
故選D。
2. 人類的呼吸離不開空氣,下列有關空氣的說法正確的是
A. 氧氣具有助燃性,是一種重要燃料
B. 空氣中氮氣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78%
C. 二氧化碳是計入空氣質(zhì)量評價的主要污染物
D. 稀有氣體在通電時能發(fā)出不同顏色的光
【答案】D
【解析】
【詳解】A、氧氣具有助燃性,但它不能燃燒,不能作為燃料,燃料是能夠燃燒并釋放能量物質(zhì),氧氣不具備燃燒的性質(zhì),錯誤;
B、空氣中氮氣的體積分數(shù)約為 78%,而不是質(zhì)量分數(shù),錯誤;
C、二氧化碳雖然加劇了溫室效應,但它是空氣的成分,不是計入空氣質(zhì)量評價的主要污染物,錯誤;
D、稀有氣體在通電時能發(fā)出不同顏色的光,如氖氣發(fā)紅光,氬氣發(fā)藍紫色光等,這一性質(zhì)使其可用于制作霓虹燈等電光源,正確;
故選D。
3. 下列實驗基本操作正確的是
A. 稱量氯化鈉質(zhì)量B. 滴加硫酸銅溶液
C. 量取蒸餾水D. 傾倒稀鹽酸
【答案】B
【解析】
【詳解】A、使用托盤天平稱量時,左盤應放藥品,右盤應放砝碼,圖示操作砝碼與藥品放反了,A選項錯誤;
B、向試管中滴加液體時,應將膠頭滴管置于試管口正上方懸空滴加,B選項正確;
C、讀取量筒示數(shù)時,視線應與量筒內(nèi)凹液面最低處持平,圖示操作俯視讀數(shù),C選項錯誤;
D、傾倒液體時,取下的瓶塞應倒放在桌面上,應將試管略微傾斜,試管口緊挨著試劑瓶瓶口,試劑瓶上的標簽向著手心,圖中瓶塞沒有倒放在桌面上,沒有將試管略微傾斜,D選項錯誤。
故選:B。
4. 下列措施中,不屬于凈水方法的是
A. 加肥皂水B. 靜置沉降C. 細沙濾水D. 殺菌消毒
【答案】A
【解析】
【詳解】A、加肥皂水可以鑒別硬水與軟水,但不能凈化水,該選項符合題意;
B、靜置沉降可以使水中較大的難溶性雜質(zhì)沉淀,是一種凈化水的方法,該選項不合題意;
C、細沙濾水可以除去水中的難溶性雜質(zhì),是一種凈化水的方法,該選項不合題意;
D、殺菌消毒是一種凈化水的方法,該選項不合題意。
故選:A。
5. 搜救犬能根據(jù)人體發(fā)出的氣味發(fā)現(xiàn)埋在地震廢墟中的幸存者,這能說明
A. 分子在不斷運動B. 分子間有間隔
C. 分子可以再分D. 分子比原子大
【答案】A
【解析】
【詳解】試題分析:即氣味的分子在不斷運動,形成了擴散。
考點:分子的性質(zhì)
6. 金剛石、石墨、C60物理性質(zhì)有很大差異的原因是
A. 原子種類不同B. 原子大小不同
C. 原子排列方式不同D. 原子數(shù)目不同
【答案】C
【解析】
【詳解】金剛石、石墨和C60均是由碳元素組成,但物理性質(zhì)卻有很大差異,其原因是構成它們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故選C。
7. “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NaClO,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價為
A. -1B. 0C. +4D. +1
【答案】D
【解析】
【詳解】NaClO中,鈉元素顯+1價,氧元素顯-2價,設氯元素化合價為x,根據(jù)化合物中元素正負化合價代數(shù)和為零,則(+1)+x+(-2)=0,x=+1。
故選D。
8. 如圖是二氧化碳在固碳酶的催化作用下轉(zhuǎn)化為化工原料乙烯的過程。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 反應①結(jié)束后氧原子的總數(shù)減少B. 反應②一定不是化合反應
C. 該轉(zhuǎn)化有利于減緩溫室效應D. 該反應前后固碳酶的化學性質(zhì)不改變
【答案】A
【解析】
【詳解】A、化學反應遵守質(zhì)量守恒定律,反應①結(jié)束后氧原子的總數(shù)保持不變,說法錯誤
B、由物質(zhì)的轉(zhuǎn)化可知,反應②是一氧化碳和氫氣生成乙烯和水,該反應生成物是兩種,不是化合反應,說法正確;
C、該轉(zhuǎn)化減少了二氧化碳,有利于減緩溫室效應,說法正確;
D、該反應固碳酶是催化劑,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化學性質(zhì)不變,說法正確。
故選A。
9. 推理是化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A. 離子是帶電的粒子,所以帶電的粒子一定是離子
B. 單質(zhì)中只含一種元素,所以只含一種元素物質(zhì)一定是單質(zhì)
C. 化學變化伴隨有能量變化,所以有能量變化的一定是化學變化
D. 化合物含有不同種元素,所以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一定是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詳解】A.離子是帶電的粒子,帶電的粒子不一定是離子,如質(zhì)子、電子都帶電,故A錯誤;
B.單質(zhì)中只含一種元素,只含一種元素的物質(zhì)不一定是單質(zhì),如金剛石和石墨的混合物只含碳元素,故B錯誤;
C.化學變化伴隨有能量變化,有能量變化的不一定是化學變化,如干冰升華吸熱就是物理變化,故C錯誤;
D.化合物含有不同種元素,所以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一定是化合物,故D正確。
故選:D。
10. 下列圖像能正確表示對應敘述的是
A. 將水通直流電一段時間
B. 加熱一定質(zhì)量的高錳酸鉀
C. 在充滿空氣的密閉裝置中燃燒鎂條
D. 在充滿空氣的密閉裝置中燃燒足量紅磷
【答案】B
【解析】
【詳解】A、水在通電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氫氣和氧氣,即,生成氫氣和氧氣的質(zhì)量比為:4:32=1:8,生成氫氣和氧氣的體積比約為2:1,不符合題意;
B、高錳酸鉀需加熱到一定溫度才開始分解,故一開始固體中鉀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不變,高錳酸鉀受熱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和質(zhì)量不變,故反應過程中,固體中鉀元素的質(zhì)量不變,由于生成了氧氣,固體的質(zhì)量減小,故固體中鉀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逐漸增大,待完全反應后,不再變化,符合題意;
C、在充滿空氣的密閉裝置中燃燒鎂條,鎂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氧化鎂,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和質(zhì)量不變,故裝置內(nèi)氧元素的質(zhì)量不變,不符合題意;
D、在充滿空氣的密閉裝置中燃燒足量紅磷,紅磷燃燒消耗氧氣,故裝置內(nèi)氣體的體積逐漸減小,但是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最后剩余體積應約占裝置內(nèi)氣體體積的,不符合題意。
故選B。
二、選擇填充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2分,選擇和填充各1分,共6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備選項中,先在A、B、C三個選項中選擇一個最符合題目要求的,然后填充D選項。
11. 銅是一種常見的有色金屬。銅在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
A.銅原子的中子數(shù)為29
B.銅的元素符號為Cu
C.銅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為63.55g
D.銅原子的核外電子數(shù)為 _______
【答案】 ①. B ②. 29
【解析】
【詳解】A、元素信息示意圖中,元素名稱左上角的數(shù)字表示原子序數(shù),元素名稱正下方的數(shù)字表示相對原子質(zhì)量,因此該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為29,相對原子質(zhì)量為63.55。原子中原子序數(shù)=核電荷數(shù)=質(zhì)子數(shù),因此該原子的核內(nèi)質(zhì)子數(shù)為29,相對原子質(zhì)量≈質(zhì)子數(shù)+中子數(shù),則原子核內(nèi)中子數(shù)不等于29,選項A錯誤;
B、元素符號的書寫必須符合“一大、二小”的原則,銅的元素符號為Cu,選項B正確;
C、元素信息示意圖中,元素名稱正下方的數(shù)字表示相對原子質(zhì)量,因此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為63.55,相對原子質(zhì)量的單位是“1”,不是“g”,選項C錯誤;
D、該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為29,原子中原子序數(shù)=質(zhì)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因此該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數(shù)為29。
故選B。
12. 《天工開物》中介紹了用碳和氧化鋅在高溫條件下冶煉鋅的方法,化學方程式為aZnO+C2Zn+CO2↑。下列關于該反應說法正確的是______
A.該反應屬于分解反應
B.該反應中出現(xiàn)了兩種氧化物
C.該反應中體現(xiàn)了碳的氧化性
D.a的值為 ______
【答案】 ①. B ②. 2
【解析】
【詳解】A、該反應的反應物有兩種,不符合“一變多”的特點,因此該反應不屬于分解反應,故A說法錯誤;
B、氧化鋅是由鋅、氧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屬于氧化物,碳是由碳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單質(zhì),鋅是由鋅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屬于單質(zhì),二氧化碳是由碳、氧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屬于氧化物,該反應中涉及到氧化鋅和二氧化碳兩種氧化物,故B說法正確;
C、在該反應中,碳得到氧,因此發(fā)生了氧化反應,體現(xiàn)了碳具有還原性,故C說法錯誤;
D、由質(zhì)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與數(shù)目不變,生成物中含2個Zn,則反應物中也應含2個Zn,則a=2。
故選B,填:2。
13. 下列實驗方法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_____
【答案】 ①. C ②. 通入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再進行干燥
【解析】
【詳解】A、炭粉和氧化銅粉末均為黑色粉末,用觀察顏色的方法不能鑒別,實驗方法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故不符合題意;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使軟塑料瓶變癟,會干擾實驗,不能證明二氧化碳與水反應,實驗方法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故不符合題意;
C、一氧化碳燃燒生成二氧化碳,氫氣燃燒生成水,分別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燒杯,燒杯內(nèi)壁出現(xiàn)水霧的原氣體是氫氣,燒杯內(nèi)壁無明顯現(xiàn)象的原氣體是一氧化碳,可以鑒別,實驗方法能達到實驗目的,故符合題意。
故選:C;
D、CO2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CO不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通入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再進行干燥,能除去雜質(zhì)且沒有引入新的雜質(zhì),符合除雜原則。
故填:通入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再進行干燥
三、填空與說明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24分)
14. 吉水冬酒,以“開壇千家香,舉杯萬人醉”而久享美譽,是國內(nèi)同類黃酒中的上品。吉水冬酒需在“立冬”后釀造,選“桂花糯”用土礱磨成糙米,甑蒸涼溫拌酒丸,發(fā)酵來汁,兌甘清井水,再入壇泥封,過冬后啟封開壇,即為“冬酒”。
(1)土礱(lóng)是一種將稻殼和稻米分離的工具,該過程發(fā)生了 _______(填“物理”或“化學”)變化;
(2)釀酒的過程中有一步需要將酒糟從酒液中分離出來,其原理與化學操作的 _______相同,該操作中用到的玻璃儀器有 ________________(至少寫兩種);
(3)啟封開壇時能聞到濃郁的酒香,請從微觀的角度解釋能聞到酒香的原因 _____________;
(4)吉水冬酒中含有一定濃度的乙醇,其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
【答案】(1)物理 (2) ①. 過濾 ②. 玻璃棒、漏斗、燒杯(至少寫兩種)
(3)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4)
【解析】
【小問1詳解】
土礱將稻殼和稻米分離,只是物質(zhì)的形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沒有生成新物質(zhì),屬于物理變化。
【小問2詳解】
將酒糟(固體)與酒液(液體)分離,利用原理是過濾。過濾操作中用到的玻璃儀器有:玻璃棒、漏斗、燒杯。
【小問3詳解】
啟封開壇時,酒中的乙醇等分子擴散到空氣中,進入人的鼻腔,使人聞到香味。因此能聞到酒香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小問4詳解】
乙醇和氧氣在點燃條件下反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學方程式為:。
15. “世界棉花看中國,中國棉花看新疆”。化學實驗中也常使用棉花。
(1)實驗①中棉花可防止小卵石、活性炭、細沙等進入導管,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
(2)實驗②中棉花上蘸有的酒精能燃燒,而棉花上蘸有的水不能燃燒,說明燃燒的條件之一是 _________,如果加熱蘸水的棉花時間較長,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_________;
(3)實驗③是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氧氣,試管口塞一團棉花的作用是 ___________,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是 _________。
【答案】(1)吸附水中的色素和異味
(2) ①. 有可燃物 ②. 棉花燃燒
(3) ①. 防止加熱時粉末狀物質(zhì)進入導氣管 ②. 分解反應
【解析】
【小問1詳解】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異味。
【小問2詳解】
實驗②中棉花上蘸有的酒精能燃燒,而棉花上蘸有的水不能燃燒,說明燃燒發(fā)生的條件之一是:有可燃物。
如果加熱蘸水的棉花時間較長,水分蒸發(fā),干燥的棉花在點燃條件下能燃燒,因此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棉花燃燒。
【小問3詳解】
實驗③是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制氧氣,試管口塞一團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加熱時試管內(nèi)粉末狀物質(zhì)進入導氣管。
高錳酸鉀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該反應是由一種物質(zhì)生成多種新物質(zhì),符合分解反應的特征,屬于分解反應。
16. 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lián)系是化學學科的特點。
(1)氫、碳和氧的原子結(jié)構示意圖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①x的值是 ________ 。
②碳屬于 ________ (填“金屬”或“非金屬”)元素
③氫元素和碳元素組成的一種物質(zhì)乙烯(C2H4)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由乙烯的化學式C2H4獲得的信息有 ________ 。
(2)近年來,我國科研人員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和Ni基催化劑”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如圖是甲烷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微觀示意圖。
①在框內(nèi)補充C的微觀模型圖 ______ 。
②該反應利用兩種溫室氣體,兼具環(huán)保和經(jīng)濟價值;反應難點之一是破壞甲烷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的穩(wěn)定結(jié)構,分為 _______ (填微粒名稱)并重新組合。
③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6 ②. 非金屬 ③. 乙烯是化合物;乙烯由碳元素和氫元素組成的;乙烯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構成;乙烯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是28 ④. ⑤. 氫原子、碳原子、氧原子 ⑥.
【解析】
【詳解】(1)①在原子中,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氧原子的核電荷數(shù)為8,則核外電子數(shù)也為8,則8=2+x,解得x=6。故答案為:6;
②碳元素不包括“钅”,屬于非金屬元素。故答案:非金屬;
③乙烯的化學式為C2H4,則可以分析出,該物質(zhì)由碳、氫兩種元素組成,且該物質(zhì)是化合物。乙烯由乙烯分子構成,乙烯分子由碳原子、氫原子構成,并且還可以分析出乙烯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12×2+1×4=28。故答案為:乙烯是化合物;乙烯由碳元素和氫元素組成的;乙烯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構成;乙烯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是28(答案合理即可);
(2)①根據(jù)反應的示意圖可知,A是1個甲烷分子,B是1個二氧化碳分子,D是2個一氧化碳分子。則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原子的個數(shù)不變可知,則反應前有2個碳原子、4個氫原子、2個氧原子,反應后有2個碳原子、2個氧原子,則C物質(zhì)為兩個氫分子。故答案為: ;
②化學變化的微觀實質(zhì)是分子破裂、原子重組。該過程是甲烷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破裂,破裂成碳原子、氫原子、氧原子,氫原子重新組合形成氫分子,碳原子和氧原子結(jié)合生成一氧化碳分子。故答案為:氫原子、碳原子、氧原子;
③根據(jù)②的分析可知,該反應是甲烷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劑的催化作用下反應生成氫氣和一氧化碳。故答案為:。
17. CO2捕獲和轉(zhuǎn)化可減少CO2排放并實現(xiàn)資源利用。一種吸收廢氣CO2并將其轉(zhuǎn)化為可利用資源甲醇(CH3OH)的工藝流程如圖。
(1)“吸收塔”:先把氧化鈣顆粒研磨成固體粉末的目的是______。
(2)“轉(zhuǎn)化器”;發(fā)生的反應是,X的化學式是 _________。
(3)“合成器”中反應物的質(zhì)量最簡比是 ________,請寫出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化合成甲醇的化學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藝流程中循環(huán)使用的物質(zhì)是 ________。
【答案】(1)增大反應物接觸面積,使反應更快、更充分
(2)CH4 (3) ①. 7∶1##1∶7 ②.
(4)氧化鈣##CaO
【解析】
【小問1詳解】
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接觸面積越大,反應越快、越充分。因此,吸收塔中先把氧化鈣顆粒研磨成固體粉末的目的是:增大反應物接觸面積,使反應更快、更充分,從而提供吸收效率。
【小問2詳解】
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shù)目不變。根據(jù)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反應后鈣原子、氧原子、碳原子、氫原子的個數(shù)分別為:1、3、2、4,反應前已知物質(zhì)中鈣原子、氧原子、碳原子的個數(shù)分別為:1、3、1,因此反應前X中含一個碳原子,四個氫原子,其化學式為:CH4。
【小問3詳解】
合成塔中,一氧化碳和氫氣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甲醇,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根據(jù)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反應物一氧化碳和氫氣的質(zhì)量最簡比是:28∶4=7∶1。
【小問4詳解】
工藝流程中,氧化鈣粉末加入吸收塔中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氫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鈣,生成的碳酸鈣分離出來后加入轉(zhuǎn)化器,轉(zhuǎn)化器中碳酸鈣和甲烷反應生成氧化鈣,氧化鈣可再加入吸收塔使用,因此該流程中循環(huán)使用的物質(zhì)是氧化鈣,其化學式為CaO。
四、實驗與探究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15分)
18. 某同學利用下列裝置制取相關氣體,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標有序號的儀器名稱:①______;②______。
(2)若實驗室選用A裝置制取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______,A裝置的優(yōu)點是______。
(3)實驗室選用F裝置收集氧氣,則氣體從______(選填“a”或“b”)口通入;D裝置收集O2驗滿的方法是______。
(4)已知濃氨水和塊狀生石灰在常溫下反應,可制得易溶于水的NH3。用該法制NH3時,應選擇的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的組合是______(填字母,從A~E中選擇)。
【答案】(1) ①. 酒精燈 ②. 集氣瓶
(2) ①.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 可以控制反應的速率
(3) ①. a ②. 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復燃,證明氧氣已滿
(4)AE##AF
【解析】
【小問1詳解】
儀器①名稱是酒精燈;儀器②名稱是集氣瓶;
【小問2詳解】
實驗室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A裝置使用了分液漏斗,通過控制液體滴下的多少,來控制反應速率;
【小問3詳解】
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實驗室選用F裝置收集氧氣,則氣體從a口通入;D裝置收集O2驗滿的方法是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復燃,證明氧氣已滿;
【小問4詳解】
濃氨水和塊狀生石灰在常溫下反應,屬于固液常溫型,應選用A作為發(fā)生裝置,NH3密度比空氣小,易溶于水,應選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同時F裝置也可以用于收集氨氣,短進長出,選擇的收集裝置是E或F,因此組合是AE(或AF)。
19. 小豆所在的化學興趣小組同學,在學習燃料的合理利用與開發(fā)后,對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燃燒后的氣體產(chǎn)物是什么產(chǎn)生了興趣,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探究,請你參與探究并回答下列問題。
【提出問題】甲烷燃燒后生成哪些氣體物質(zhì)?
【查閱資料】
①含碳元素的物質(zhì)完全燃燒生成CO2,不完全燃燒生成CO;
②白色無水硫酸銅粉末遇水變藍色;
③氫氧化鈉溶液能充分吸收二氧化碳。
【猜想假設】
(1)猜想一:_______;猜想二:CO、H2O;猜想三:CO2、CO、H2O。
【實驗設計】將甲烷在一定量純凈氧氣中燃燒的產(chǎn)物依次通過A~E裝置(部分夾持、固定裝置省略)進行實驗:
【實驗現(xiàn)象】
(2)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如下:A中白色粉末變?yōu)樗{色;B、E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D中紅色粉末變成 _____色。
【實驗結(jié)論】
(3)根據(jù)以上實驗現(xiàn)象可推斷出猜想 _____成立。裝置D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
(4)裝置B的作用是 ___________。
(5)實驗過程中用純凈的氧氣而不用空氣的原因是:空氣中含有_________影響實驗結(jié)果。
【答案】(1)CO2、H2O##H2O、CO2
(2)黑 (3) ①. 三 ②.
(4)檢驗二氧化碳 (5)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合理即可)
【解析】
【小問1詳解】
根據(jù)資料,甲烷完全燃燒生成CO2,不完全燃燒生成CO,同時生成H2O。因此甲烷燃燒后生成的物質(zhì),應該是這三種物質(zhì)中的兩種或三種。因為猜想二是CO、H2O,猜想三是CO2、CO、H2O,所以猜想一是CO2、H2O。
【小問2詳解】
實驗過程中觀察到A中白色粉末變?yōu)樗{色,說明甲烷燃燒產(chǎn)物中有水。B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甲烷燃燒產(chǎn)物中有二氧化碳。氫氧化鈉溶液濃度較大,C中足量的氫氧化鈉溶液能將甲烷燃燒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由于E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D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鐵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氧化鐵呈紅色,鐵粉呈黑色,因此觀察到D中紅色粉末變成黑色,該實驗現(xiàn)象同時說明甲烷燃燒產(chǎn)物中有一氧化碳。
【小問3詳解】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甲烷燃燒產(chǎn)物中有水、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故猜想三成立。
裝置D中發(fā)生的反應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鐵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小問4詳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因此裝置B的作用是:檢驗二氧化碳。
【小問5詳解】
實驗過程中用純凈的氧氣而不用空氣的原因是:空氣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水蒸氣會影響實驗結(jié)果。
五、綜合計算題(共10分)
20. 實驗室用如圖1所示裝置制取氧氣。實驗過程中稱量反應前后固體的質(zhì)量(反應前為純凈物),相關數(shù)據(jù)如圖2所示。實驗結(jié)束后,測定反應后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錳的質(zhì)量分數(shù),并回收利用二氧化錳。請計算:
(1)實驗中共制得氧氣的質(zhì)量為 ________g。
(2)求反應后固體混合物中二氧化錳的質(zhì)量分數(shù)。(寫出計算過程)
(3)反應后剩余固體的成分是 ________。
【答案】(1)3.2 (2)解:設反應中生成二氧化錳的質(zhì)量為x。
x=8.7g
反應后固體混合物中二氧化錳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答:反應后固體混合物中二氧化錳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25%。
(3)高錳酸鉀、錳酸鉀和二氧化錳
【解析】
【小問1詳解】
由質(zhì)量守恒定律可知,實驗中共制得氧氣的質(zhì)量為:38.0g-34.8g=3.2g。
【小問2詳解】
先根據(jù)反應中產(chǎn)生氧氣的質(zhì)量,計算反應中生成的二氧化錳的質(zhì)量,然后計算反應后固體混合物中二氧化錳的質(zhì)量分數(shù)。詳解見答案。
【小問3詳解】
設參加反應的高錳酸鉀質(zhì)量為y。
y=31.6g
由上述計算可知,分解的高錳酸鉀的質(zhì)量為31.6g,而反應前高錳酸鉀質(zhì)量為38.0g,因此高錳酸鉀未完全分解。另外高錳酸鉀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兩種固體,故反應后剩余固體的成分是:高錳酸鉀、錳酸鉀和二氧化錳。
選項
實驗目的
實驗方法
A
鑒別炭粉和氧化銅粉末
觀察顏色
B
證明CO2能與水反應
向裝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加水
C
鑒別CO和H2
分別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燒杯
D
除去CO中少量的CO2
_______________
選項
實驗目的
實驗方法
A
鑒別炭粉和氧化銅粉末
觀察顏色
B
證明CO2能與水反應
向裝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加水
C
鑒別CO和H2
分別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燒杯
D
除去CO中少量的CO2
_______________
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1月期末化學試題(原卷版+解析版),共2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滿分70分,作答時間65分鐘,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多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9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項選擇題,選擇填充題,填空與說明題,實驗探究題,綜合計算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多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9月月考化學試題,共4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