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注意:
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請將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交卷時只交答題卡。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小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在我們這片遠東大陸上,可能在很古的時候住過些還不知道種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樣,對于我們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興趣罷了。以現(xiàn)在的情形來說,這片大陸上最大多數(shù)的人是拖泥帶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們不妨縮小一些范圍來看,三條大河的流域已經(jīng)全是農業(yè)區(qū)。而且,據(jù)說凡是從這個農業(yè)老家里遷移到四圍邊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實地守著這直接向土里去討生活的傳統(tǒng)。最近我遇著一位到內蒙旅行回來的美國朋友,他很奇怪的問我:你們中原去的人,到了這最適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舊鋤地播種,一家家劃著小小的一方地,種植起來;真像是向土里一鉆,看不到其他利用這片地的方法了。我記得我的老師史祿國先生也告訴過我,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樣說來,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xiàn)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
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城里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xiāng)下人,但是鄉(xiāng)下,“土”是他們的命根。在數(shù)量上占著最高地位的神,無疑的是“土地”?!巴恋亍边@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對,管著鄉(xiāng)間一切的閑事。他們象征著可貴的泥土。我初次出國時,我的奶媽偷偷地把一包用紅紙裹著的東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來,她又避了人和我說,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時,可以把紅紙包裹的東西煮一點湯吃。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以凇兑磺y忘》的電影里看到了東歐農業(yè)國家的波蘭也有著類似的風俗,使我更領略了“土”在我們這種文化里所占和所應當占的地位了。
農業(yè)和游牧或工業(yè)不同,它是直接取資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yè)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
直接靠農業(yè)來謀生的人是黏著在土地上的。我遇見過一位在張北一帶研究語言的朋友。我問他說在這一帶的語言中有沒有受蒙古話的影響。他搖了搖頭,不但語言上看不出什么影響,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著說:“村子里幾百年來老是這幾個姓,我從墓碑上去重構每家的家譜,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現(xiàn)在還是那些人。鄉(xiāng)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變動?!薄@結論自然應當加以條件的,但是大體上說,這是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之一。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tài),遷移是變態(tài)。大旱大水,連年兵亂,可以使一部分農民拋井離鄉(xiāng);即使像抗戰(zhàn)這樣大事件所引起基層人口的流動,我相信還是微乎其微的。
(節(jié)選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鄉(xiāng)土本色”,有刪改)
材料二:
近十五年來,中國傳統(tǒng)村落銳減近92萬個,并正以每天1.6個的速度持續(xù)遞減。12月10日發(fā)布的《中國傳統(tǒng)村落藍皮書》列出傳統(tǒng)村落保護的五大挑戰(zhàn),包括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過度商業(yè)開發(fā)、“空心村”現(xiàn)象等。
有人說,中國人往上數(shù)三代,多數(shù)來自農村,來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經(jīng)常會遐想“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恬淡意境。然而現(xiàn)實中,為了保護古村落,卻往往不得不與時間賽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畫;有的全村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兒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當“搖錢樹”,隨意搭建破壞古貌……正如著名作家馮驥才所感嘆的那樣:“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不能沒等我們去認真翻閱,就讓這些古村落在城鎮(zhèn)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見。”
對于發(fā)源于農耕文化的中華文明,村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從《漢書》所言“或久無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會學家林耀華在《金翼》里所言“別忘了把種子埋進土里”的樸素信仰,村落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物質基礎、文化屬性。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費孝通寫道:“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在這里,“鄉(xiāng)土”并不是一個貶義的概念,而是千百年來農業(yè)社會發(fā)展特點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鎮(zhèn)化成為通往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當高樓大廈伸向天際之時,也離不開從歷史文脈中吸納地氣。因而,保護村落、振興鄉(xiāng)村,就成了追索“從哪里來”的方式,也成為標記“向何處去”的注腳。
城鄉(xiāng)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構,需要順勢而為、水到渠成。這就意味著保護古村落,不僅要關注建筑風貌上的歲月留痕,更要聚焦村莊中人們的生活質量。貴州黎平銅關侗寨被稱為“時光邊緣的古村落”,當?shù)囟弊迦司幼〉母蓹谑矫窬佑兄?00多年歷史。然而,在納入國家保護試點后,有的村民卻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這啟示我們,保護要見物,更要見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護的第一責任人,但同時也要讓他們成為村落保護的受益者。只有傳統(tǒng)村落更加宜居,人們在這里生活質量更好,對村落的保護才有更堅實的基礎。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边@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鎮(zhèn)化的目標所在。對許多一輩子種田勞作的村民來說,村子就是他們的家;對擁擠在鋼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們而言,鄉(xiāng)村又何嘗不是精神的歸宿?村落不可能也不應該一成不變,只是,這樣的變化不應是衰敗,而應是成長。唯其如此,才能守護好我們的鄉(xiāng)愁,留住我們的根。
(摘編自盛玉雷《守護好鄉(xiāng)愁才能留住根》)
1. 下列關于材料一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從農業(yè)老家里遷移到四圍邊地上去的子弟,也都維持著這直接向土里去討生活的傳統(tǒng)。
B. 從某個角度看,我們的民族和土是分不開的。土既是生存的資本,同時又是一種束縛。
C. 從現(xiàn)在的情形來說,遠東這片大陸上的人都是拖泥帶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D. 文中用白頭偕老的老夫妻來比喻可貴的泥土,新穎、獨特。
2. 下列關于材料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想要解決“從哪里來”“向何處去”的問題,就要在保護村落的同時推進城鎮(zhèn)化。
B. 只要村落不斷變化成長,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守護我們的鄉(xiāng)愁,留住我們的根。
C. 生活在城市,會經(jīng)常遐想鄉(xiāng)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數(shù)人的根在鄉(xiāng)村。
D. 保護古村落,不是要關注實體建筑,而是要關注村民生活,使其成為受益者。
3. 下列對材料二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第三段通過引用《漢書》中的名言,點明了中華千百年來農業(yè)社會發(fā)展的特點。
B. 文章從現(xiàn)實中古村落銳減現(xiàn)象寫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質量保護古村落建議。
C. 銅關侗寨的事例從反面印證了保護古村落見物更要見人,保護的基礎才更堅實。
D. 圍繞“守護好村落,才能守護好鄉(xiāng)愁留住根”的論點,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4. 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守護好鄉(xiāng)愁才能留住根”的原因以及怎樣才能“守護鄉(xiāng)村留住根”。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題。
合歡樹
史鐵生
①十歲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得第一,母親那時候還年輕,急著跟我說她自己,說她小時候的作文作得還要好,老師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會是她寫的?!袄蠋熣业郊襾韱?,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幫了忙。我那時可能還不到十歲呢?!蔽衣牭脪吲d,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還不到?”她就解釋。我裝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話,對著墻打乒乓球,把她氣得夠嗆。不過我承認她聰明,承認她是世界上長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給自己做一條藍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歲,我的兩條腿殘廢了。除去給人家畫彩蛋,我想我還應該再干點別的事,先后改變了幾次主意,最后想學寫作。母親那時已不年輕,為了我的腿,她頭上開始有了白發(fā)。醫(yī)院已明確表示,我的病目前沒法治。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了很多錢。她倒總能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別浪費時間啦,根本沒用!”我說。我一心只想著寫小說,仿佛那東西能把殘疾人救出困境。“再試一回,不試你怎么知道會沒用?”她說,每一回都虔誠地抱著希望。然而對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燙傷。醫(yī)院的大夫說,這實在太懸了,對于癱瘓病人,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沒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我,一換藥就說:“怎么會燙了呢?我還直留神哪!”幸虧傷口好起來,不然她非瘋了不可。
③后來她發(fā)現(xiàn)我在寫小說。她跟我說:“那就好好寫吧?!蔽衣牫鰜?,她對治好我的腿也終于絕望?!拔夷贻p的時候也最喜歡文學,”她說,“跟你現(xiàn)在差不多大的時候,我也想過搞寫作,”她說,“你小時候的作文不是得過第一嗎?”她提醒我說。我們倆都盡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處去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
④三十歲時,我的第一篇小說發(fā)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小說又僥幸獲獎,母親已離開我整整七年了。
⑤獲獎之后,登門采訪的記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認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準備了一句套話,說來說去就覺得心煩。我搖著車躲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想: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蔽业男牡玫揭稽c兒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里吹過。
⑥我搖車離開那兒,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親去世后,我們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親住過的那個小院子去。小院兒在一個大院的盡里頭,我偶爾搖車到大院兒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個小院子,推說手搖車進去不方便。院兒里的老太太們還都把我當兒孫看,尤其想到我又沒了母親,但都不說,光扯些閑話,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當中,喝東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們終于又提到母親:“到小院兒去看看吧,你媽種的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我心里一陣抖,還是推說手搖車進出太不易。大伙兒就不再說,忙扯些別的,說起我們原來住的房子里現(xiàn)在住了小兩口,女的剛生了個兒子,孩子不哭不鬧,光是瞪著眼睛看窗戶上的樹影兒。
⑧我沒料到那棵樹還活著。那年,母親到勞動局去給我找工作,回來時在路邊挖了一棵剛出土的“含羞草”,以為是含羞草,種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歡樹。母親從來喜歡那些東西,但當時心思全在別處。第二年合歡樹沒有發(fā)芽,母親嘆息了一回,還不舍得扔掉,依然讓它長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歡樹卻又長出葉子,而且茂盛了。母親高興了很多天,以為那是個好兆頭,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過一年,她把合歡樹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時念叨,不知道這種樹幾年才開花。再過一年,我們搬了家,悲痛弄得我們都把那棵小樹忘記了。
⑨與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樹吧。我也想再看看母親住過的那間房。我老記著,那兒還有個剛來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鬧,瞪著眼睛看樹影兒。是那棵合歡樹的影子嗎?小院兒里只有那棵樹。
⑩院兒里的老太太們還是那么歡迎我,東屋倒茶,西屋點煙,送到我跟前。大伙兒都不知道我獲獎的事,也許知道,但不覺得那很重要;還是都問我的腿,問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這回,想搖車進小院兒真是不能了。家家門前的小廚房都擴大,過道窄到一個人推自行車進出也要側身。我問起那棵合歡樹,大伙兒說,年年都開花,長到房高了。這么說,我再看不見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
?我搖著車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著回家。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么種的。
6. 對本文“合歡樹”之“合歡”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 “合歡”表現(xiàn)了母子交織著痛苦的歡樂生活。
B. “合歡”表達了母與子共同反抗命運的情懷。
C. “合歡”蘊含著母子兩個生命的相融與互愛。
D. “合歡”是母子二人悲苦生活和命運反襯。
7. 下面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作者選取了每個人一生較為重要的三個轉折點——十歲、二十歲、三十歲來組織材料,突出母親在兒子心目中的地位,可謂獨具匠心。
B. 文中幾次寫到“我”想去看合歡樹,又終于未能成行,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矛盾情緒正是對母親復雜的思念情愫的一種流露。
C. 文中“悲傷也成享受”一句,是說有時候,人在獨自靜靜地懷念逝去的親人時,即使悲傷,也會有某種溫馨的感覺。
D. 文章的語言淡雅、樸素。作者內心的感情不像洪水噴涌,而如涓涓細流,雋永的真情蘊涵于平樸自然的語言中,感人至深。
8. 結合上下文意,分別解釋第②③段兩個“希望”的含義。
①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虔誠地抱著希望。
②她到處去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
9. 分析第⑦⑨?段劃線句寫“樹影兒”和“孩子”的意圖。(分析出三條即可)。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小學考序
【清】姚鼐
六藝者,小學之事,然不可盡之于小學也。夫九數(shù)①之精,至于推步天運,不差于毫末,此術家之至學,小子所必不能也。夫六書之微②,其訓詁足以辨別傳說之是非,其形音上探古圣初制文字之始,下貫后世遷移轉變之得失,此博聞君子好學深思者之所用心,小子所不能逮也。至于禮樂,則固圣賢述作之所慎言,尤不得以小學言矣。然而謂之小學者,制作講明者,君子之事,既成而授之,使見聞之端于幼少者,則小子所能受也。今夫行萬里窮山海者紀其終身之所履艱危勞苦之所僅獲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盡得也。夫小學者,固亦若是而已。
秀水朱錫鬯,嘗作《經(jīng)義考》,載說經(jīng)之書既備,而不及小學。今南康謝蘊山方伯,以為小學實經(jīng)義之一端,為論經(jīng)始筆之事。且禮、樂則言之大廣,射御今士所不習,九數(shù)則誠術家專門之所為。惟書文固人人當解,學者須臾不能去,非專門之事也。前世好古之儒,固多究心于斯;至于今日,其書既眾,或因舊聞而增深,或由創(chuàng)得而遇古,皆不可泯也。因輯漢以來言文字訓詁形音之書,至于今日英才博學所撰,舉載于編,凡若干卷,名之曰《小學考》,以補朱氏之所未備。其言筆勢八法者,乃棄不錄,以其無關于經(jīng)學也。
《考》成,以其書示某。某誠嘉方伯有不遣眾善探輯之美意,又以為能盡大人君子之心,乃能授其教于小子。方伯之用心如此,異日助成國家禮樂之修,其亦有望也與!
嘉慶三年八月,桐城姚某序。
(選自《惜抱軒文集》,有刪節(jié))
【注】①九數(shù):古算法名。②微:深奧,微妙。
10. 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今夫行萬里/窮山海者紀其終身之所履/艱危勞苦之所僅獲/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盡得也/
B. 今夫行萬里窮山海者/紀其終/身之所履艱危/勞苦之所僅獲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盡得也/
C. 今夫行萬里窮山海者/紀其終身之所履/艱危勞苦之所僅獲/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盡得也/
D. 今夫行萬里窮/山海者紀/其終身之所履艱危/勞苦之所僅獲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盡得也/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六種才能和技藝,與《師說》中的“六藝”含義相同。
B. 博學,指學識廣博的人,與《勸學》中“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的“博學”含義不相同。
C. 凡,總共、一共的意思,與《琵琶行并序》中“凡六百一十六言”的“凡”字的含義相同。
D. 嘉慶,清朝年號,在乾隆和道光之間,這種紀年法與《赤壁賦》中“壬戌”的紀年法不同。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姚鼐列舉九數(shù)、六書和禮樂的特點,說明“六藝”雖然是關于小學的事,但小學不能完全將之涵蓋,為后文評價《小學考》作鋪墊。
B. 《經(jīng)義考》涉及經(jīng)學的書籍已經(jīng)很完備了,但并沒有涉及“小學”,在作者看來,《小學考》對此作了大量補充,其學術價值大于前者。
C. 前代好古的文人對書文多有研究,已經(jīng)積累了很多成果,雖然它們不盡相同,但都應被留傳下來,這是《小學考》成書的有利條件。
D. 《小學考》有“不遣眾善探輯之美意”,收錄了漢代以來文字、聲韻、訓話等方面的書籍,其中筆勢八法無關于經(jīng)學,所以未被收錄。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惟書文固人人當解,學者須臾不能去,非專門之事也。
②方伯之用心如此,異日助成國家禮樂之修,其亦有望也與!
14. 韓愈的《師說》和本文都論及“小學”,試簡要概括兩者對此的不同態(tài)度。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小題。
悲 秋①
杜 甫
涼風動萬里,群盜尚縱橫。
家遠待書日,秋來為客情。
愁窺高鳥過,老逐眾人行。
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②。
[注] ①此詩作于寶應元年(762)。當時蜀地發(fā)生多處叛亂,杜甫滯留梓州(今四川三臺)。②兩京:長安和洛陽,詩中代指朝廷。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 首句寫秋景,點明時令,富有夸張意味,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B. “群盜尚縱橫”敘寫社會現(xiàn)實,“尚”字表達出作者對動亂的厭煩。
C.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來寫,家書遲遲不能到達,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 尾聯(lián)用反詰的語氣結句,寫作者愁緒無法排解,打算以死報效朝廷。
16. 本詩中作者表達了怎樣悲情?請簡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高》中,杜甫看到峽江秋景,百感交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抒發(fā)自己漂泊異鄉(xiāng)、年老多病的無限感慨。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描寫琵琶女不愿出場但又盛情難卻的矛盾心情。
(3)蘇軾在《赤壁賦》中慨嘆“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偽勤奮”,是一種效率極低的學習狀態(tài)。從主觀來看,“偽勤奮”的一部分孩子好勝心比較強,希望自己不惜熬夜學習,甚至花更多的時間,達到在班里、年級里拔尖。他們的愿望和行動可嘉,但因為沒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付出與成績回報往往不匹配。比如他們雖然延長了學習時間,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很用功,但并沒能實現(xiàn)高效學習,對所學內容僅僅停留在抄寫、背誦、默寫等機械的、重復性學習的層面,對需要理解的內容依然,或不懂得深入思考,拓展思路,不會。
生活中“偽勤奮”的孩子,他們在學習上時間沒少用,貌似很勤奮,但是效果不佳。上課不聽講,人在教室心跑天外;不愿動腦,作業(yè)多圖省事,靠抄襲或百度;連軸轉上輔導班,但都是被父母“挾持”去的,自己無興趣,出工不出力。其實,學習不是比誰花的時間更多,而是比誰更用心,要勤求真學問,苦練真本領。而“偽勤奮”是,因為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18.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 一知半解 舉一反三 比比皆是 掩耳盜鈴B. 不求甚解 舉一反三 俯拾皆是 掩耳盜鈴
C. 一知半解 融會貫通 比比皆是 弄巧成拙D. 不求甚解 融會貫通 俯拾皆是 弄巧成拙
19. 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 從主觀來看,“偽勤奮”的一部分孩子好勝心比較強,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時間,甚至不惜熬夜學習,達到在班里、年級里拔尖的目的。
B. 從主觀來看,一部分“偽勤奮”的孩子好勝心比較強,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時間,甚至不惜熬夜學習,達到在班里、年級里拔尖的目的。
C. 從主觀來看,“偽勤奮”的一部分孩子好勝心比較強,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時間,甚至不惜熬夜學習,達到在班里、年級里拔尖。
D. 從主觀來看,一部分“偽勤奮”的孩子好勝心比較強,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時間,甚至不惜熬夜學習,達到在班里、年級里拔尖。
20. 請根據(jù)材料內容,用一句話為“偽勤奮”下定義,不超過40字。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當今時代,勞動形態(tài)日益多元。那么,傳統(tǒng)農業(yè)勞動對勞動教育是否還有意義?從生命成長的層面看,不是耕種需要人,①,尤其是中小學生。如果錯過與自然鏈接的敏感期,中小學生就會鈍化對自然萬物的感覺,而這些感覺是一切心理活動能力發(fā)展的基礎。所以,中小學勞動教育既要對接勞動新形態(tài),更要堅守好鏈接生命與自然的農事勞作。
面對勞動形態(tài)的新變化,中小學勞動教育②。有學校開發(fā)家政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做家務,將自己做的拿手菜帶到學校與同學分享;有學校將勞動教育與鄉(xiāng)村振興創(chuàng)意結合,組織學生深入鄉(xiāng)村,體驗農事……這樣的勞動教育方式不僅學生喜歡,而且效果顯著。
改進勞動教育方式的同時,我們還要對勞動教育的導向有所覺察。勞動是手段,③。準確地說,勞動不是為了勞動,而是為了正向的心性教育。如果把握不住這個核心,學生參加了勞動也不一定能受到正向的心性教育。
21. 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
22. 請依據(jù)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以“合適的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為開頭各寫一句話。每句不超過12個字。
四、作文(60分)
23.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寫作。
我們知道你生于平凡,也明白你心有不甘;我們看到你徘徊躑躅,也欣賞你邁開腳步;我們明白你猶豫不決,也理解你做出抉擇;我們目睹你只有單槍匹馬,也見證你匯成千軍萬馬。每一次何去何從的困惑,都可能通向一場毅然決然的醒悟。即使不知道答案,即使不清楚前路,仍可選擇做最值得的自己:去思考、去行動,去迎接、去探索。無論游刃有余還是頭破血流,每一次閃展騰挪都是一次飽含希望的奮起,仿佛每一團在冬夜升起的篝火,都在為迎接春日而燃燒。(節(jié)選自《南方周末》2024年新年賀詞)
無論是中國經(jīng)濟還是平凡的你我,保持向前、向上、向善,勇于變革又腳踏實地、滿懷熱情又心懷敬畏,生活的曼妙美好一定會穿越時間的河流盈于眼前、達于腳下。站在新年的節(jié)點,向前是浩瀚未來,回頭是過往歷史,但沒有什么比此刻更加珍貴,因為這會是你下一次回首的起點。愿你在屬于自己的時間里,從容不迫地開啟下一年。(節(jié)選自《中國財經(jīng)報》2024年新年賀詞)
讀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樣的感觸和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安康市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質量檢測
高一語文試題
考生注意:
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請將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交卷時只交答題卡。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小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巴痢钡幕疽饬x是指泥土。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在我們這片遠東大陸上,可能在很古的時候住過些還不知道種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樣,對于我們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興趣罷了。以現(xiàn)在的情形來說,這片大陸上最大多數(shù)的人是拖泥帶水下田村生活的了。我們不妨縮小一些范圍來看,三條大河的流域已經(jīng)全是農業(yè)區(qū)。而且,據(jù)說凡是從這個農業(yè)老家里遷移到四圍邊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實地守著這直接向土里去討生活的傳統(tǒng)。最近我遇著一位到內蒙旅行回來的美國朋友,他很奇怪的問我:你們中原去的人,到了這最適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舊鋤地播種,一家家劃著小小的一方地,種植起來;真像是向土里一鉆,看不到其他利用這片地的方法了。我記得我的老師史祿國先生也告訴過我,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這樣說來,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xiàn)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
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城里人可以用土氣來藐視鄉(xiāng)下人,但是鄉(xiāng)下,“土”是他們的命根。在數(shù)量上占著最高地位的神,無疑的是“土地”?!巴恋亍边@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對,管著鄉(xiāng)間一切的閑事。他們象征著可貴的泥土。我初次出國時,我的奶媽偷偷地把一包用紅紙裹著的東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來,她又避了人和我說,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時,可以把紅紙包裹的東西煮一點湯吃。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以凇兑磺y忘》的電影里看到了東歐農業(yè)國家的波蘭也有著類似的風俗,使我更領略了“土”在我們這種文化里所占和所應當占的地位了。
農業(yè)和游牧或工業(yè)不同,它是直接取資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yè)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
直接靠農業(yè)來謀生的人是黏著在土地上的。我遇見過一位在張北一帶研究語言的朋友。我問他說在這一帶的語言中有沒有受蒙古話的影響。他搖了搖頭,不但語言上看不出什么影響,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著說:“村子里幾百年來老是這幾個姓,我從墓碑上去重構每家的家譜,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現(xiàn)在還是那些人。鄉(xiāng)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變動?!薄@結論自然應當加以條件的,但是大體上說,這是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之一。我們很可以相信,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tài),遷移是變態(tài)。大旱大水,連年兵亂,可以使一部分農民拋井離鄉(xiāng);即使像抗戰(zhàn)這樣大事件所引起基層人口的流動,我相信還是微乎其微的。
(節(jié)選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鄉(xiāng)土本色”,有刪改)
材料二:
近十五年來,中國傳統(tǒng)村落銳減近92萬個,并正以每天1.6個的速度持續(xù)遞減。12月10日發(fā)布的《中國傳統(tǒng)村落藍皮書》列出傳統(tǒng)村落保護的五大挑戰(zhàn),包括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過度商業(yè)開發(fā)、“空心村”現(xiàn)象等。
有人說,中國人往上數(shù)三代,多數(shù)來自農村,來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經(jīng)常會遐想“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恬淡意境。然而現(xiàn)實中,為了保護古村落,卻往往不得不與時間賽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畫;有的全村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兒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當“搖錢樹”,隨意搭建破壞古貌……正如著名作家馮驥才所感嘆的那樣:“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不能沒等我們去認真翻閱,就讓這些古村落在城鎮(zhèn)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見。”
對于發(fā)源于農耕文化的中華文明,村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從《漢書》所言“或久無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會學家林耀華在《金翼》里所言“別忘了把種子埋進土里”的樸素信仰,村落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物質基礎、文化屬性。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費孝通寫道:“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在這里,“鄉(xiāng)土”并不是一個貶義的概念,而是千百年來農業(yè)社會發(fā)展特點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鎮(zhèn)化成為通往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當高樓大廈伸向天際之時,也離不開從歷史文脈中吸納地氣。因而,保護村落、振興鄉(xiāng)村,就成了追索“從哪里來”的方式,也成為標記“向何處去”的注腳。
城鄉(xiāng)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構,需要順勢而為、水到渠成。這就意味著保護古村落,不僅要關注建筑風貌上的歲月留痕,更要聚焦村莊中人們的生活質量。貴州黎平銅關侗寨被稱為“時光邊緣的古村落”,當?shù)囟弊迦司幼〉母蓹谑矫窬佑兄?00多年歷史。然而,在納入國家保護試點后,有的村民卻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這啟示我們,保護要見物,更要見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護的第一責任人,但同時也要讓他們成為村落保護的受益者。只有傳統(tǒng)村落更加宜居,人們在這里生活質量更好,對村落的保護才有更堅實的基礎。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鎮(zhèn)化的目標所在。對許多一輩子種田勞作的村民來說,村子就是他們的家;對擁擠在鋼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們而言,鄉(xiāng)村又何嘗不是精神的歸宿?村落不可能也不應該一成不變,只是,這樣的變化不應是衰敗,而應是成長。唯其如此,才能守護好我們的鄉(xiāng)愁,留住我們的根。
(摘編自盛玉雷《守護好鄉(xiāng)愁才能留住根》)
1. 下列關于材料一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從農業(yè)老家里遷移到四圍邊地上去的子弟,也都維持著這直接向土里去討生活的傳統(tǒng)。
B. 從某個角度看,我們的民族和土是分不開的。土既是生存的資本,同時又是一種束縛。
C. 從現(xiàn)在的情形來說,遠東這片大陸上的人都是拖泥帶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D. 文中用白頭偕老的老夫妻來比喻可貴的泥土,新穎、獨特。
2. 下列關于材料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想要解決“從哪里來”“向何處去”的問題,就要在保護村落的同時推進城鎮(zhèn)化。
B. 只要村落不斷變化成長,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守護我們的鄉(xiāng)愁,留住我們的根。
C. 生活在城市,會經(jīng)常遐想鄉(xiāng)村的恬淡意境,其重要原因是多數(shù)人的根在鄉(xiāng)村。
D. 保護古村落,不是要關注實體建筑,而是要關注村民生活,使其成為受益者。
3. 下列對材料二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第三段通過引用《漢書》中的名言,點明了中華千百年來農業(yè)社會發(fā)展的特點。
B. 文章從現(xiàn)實中古村落銳減現(xiàn)象寫起,提出聚焦村民生活質量保護古村落的建議。
C. 銅關侗寨的事例從反面印證了保護古村落見物更要見人,保護的基礎才更堅實。
D. 圍繞“守護好村落,才能守護好鄉(xiāng)愁留住根”的論點,作者分析了原因及做法。
4. 簡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守護好鄉(xiāng)愁才能留住根”原因以及怎樣才能“守護鄉(xiāng)村留住根”。
【答案】1. B 2. C
3. A 4. 第一段從土氣入手,借用美國朋友的話,論述了‘土’對于中原民族的重要性。第二段通過奶媽和波蘭民族的風俗兩個示例,進一步突出“土”在文化中的重大作用。第三段通過農業(yè)和牧業(yè)、工業(yè)的比較,論述了“土氣”產(chǎn)生的根本緣由是不流動性。第四段從語言入手,解讀了中國鄉(xiāng)土社會“基層人口流動”微乎其微的特征。
5. 原因:①中國人往上數(shù)三代,多數(shù)來自農村,來自泥土。“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②對于發(fā)源于農耕文化的中華文明,村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村落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物質基礎、文化屬性。
方法:保護村落、振興鄉(xiāng)村。①保護古村落,不僅要關注建筑風貌上的歲月留痕,更要聚焦村莊中人們的生活質量。②讓村民成為村落保護的第一責任人,但同時也要讓他們成為村落保護的受益者。讓傳統(tǒng)村落更加宜居,人們在這里生活質量更好。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也都維持著這直接向土里去討生活傳統(tǒng)”錯。由原文“據(jù)說凡是從這個農業(yè)老家里遷移到四圍邊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實地守著這直接向土里去討生活的傳統(tǒng)”可知,原文只是說“據(jù)說”。
C.“都是”絕對化。由原文“以現(xiàn)在的情形來說,這片大陸上最大多數(shù)的人是拖泥帶水下田村生活的了”可知,原文是“最大多數(shù)的人”。
D.“文中用白頭偕老的老夫妻來比喻可貴的泥土”錯?!鞍最^偕老的老夫妻”是“土地”的具體形象,“他們象征著可貴的泥土”。
故選B。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保護村落同時推進城鎮(zhèn)化”錯,根據(jù)第三段結尾部分內容可知,應“保護村落,振興鄉(xiāng)村”。
B.“只要……就”關系錯誤,原文為“唯其如此,才能”。
D.“不是……而是”關系錯,原文為“不僅要關注建筑風貌上的歲月留痕,更要聚焦村莊中人們的生活質量”。
故選C。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論證進行分析能力。
A.第三段通過引用《漢書》中的名言,點明了村落對于中華文明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故選A。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結合首句“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可知,作者表明了對“鄉(xiāng)下人土氣”這一“土”字的贊賞態(tài)度。接下來,作者從土氣入手,借用美國朋友的話和“史祿國先生所述”進行舉例論證,論述了‘土’對于中原民族的重要性。
第二段,結合“我初次出國時,我的奶媽偷偷地把一包用紅紙裹著的東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來,她又避了人和我說,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時,可以把紅紙包裹的東西煮一點湯吃。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和“我在《一曲難忘》的電影里看到了東歐農業(yè)國家的波蘭也有著類似的風俗,使我更領略了“土”在我們這種文化里所占和所應當占的地位了”可知,文章通過奶媽和波蘭民族的風俗兩個示例,進一步突出“土”在文化中的重大作用。
第三段,將農業(yè)和牧業(yè)、工業(yè)進行了比較,論述了“土氣”產(chǎn)生的根本緣由是不流動性。
最后,結合“我遇見過一位在張北一帶研究語言的朋友。我問他說在這一帶的語言中有沒有受蒙古話的影響”可知,作者從語言入手,解讀了中國鄉(xiāng)土社會“基層人口流動”微乎其微的特征。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
原因:①由原文“有人說,中國人往上數(shù)三代,多數(shù)來自農村,來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經(jīng)常會遐想‘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恬淡意境”可知,中國人往上數(shù)三代,多數(shù)來自農村,來自泥土?!爸袊鐣青l(xiāng)土性的”。
②由原文“對于發(fā)源于農耕文化的中華文明,村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從《漢書》所言‘或久無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會學家林耀華在《金翼》里所言‘別忘了把種子埋進土里’的樸素信仰,村落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物質基礎、文化屬性”可知,對于發(fā)源于農耕文化的中華文明,村落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村落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物質基礎、文化屬性。
方法:由原文“即使是今天,城鎮(zhèn)化成為通往現(xiàn)代化的必由之路,當高樓大廈伸向天際之時,也離不開從歷史文脈中吸納地氣。因而,保護村落、振興鄉(xiāng)村,就成了追索‘從哪里來’的方式,也成為標記‘向何處去’的注腳”可知,“守護鄉(xiāng)村留①住根”應保護村落、振興鄉(xiāng)村。①由原文“城鄉(xiāng)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構,需要順勢而為、水到渠成。這就意味著保護古村落,不僅要關注建筑風貌上的歲月留痕,更要聚焦村莊中人們的生活質量”可知,保護古村落,不僅要關注建筑風貌上的歲月留痕,更要聚焦村莊中人們的生活質量。②由原文“保護要見物,更要見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護的第一責任人,但同時也要讓他們成為村落保護的受益者。只有傳統(tǒng)村落更加宜居,人們在這里生活質量更好,對村落的保護才有更堅實的基礎”可知,讓村民成為村落保護的第一責任人,但同時也要讓他們成為村落保護的受益者。讓傳統(tǒng)村落更加宜居,人們在這里生活質量更好。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題。
合歡樹
史鐵生
①十歲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賽中得第一,母親那時候還年輕,急著跟我說她自己,說她小時候的作文作得還要好,老師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會是她寫的?!袄蠋熣业郊襾韱枺遣皇羌依锏拇笕藥土嗣?。我那時可能還不到十歲呢?!蔽衣牭脪吲d,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還不到?”她就解釋。我裝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話,對著墻打乒乓球,把她氣得夠嗆。不過我承認她聰明,承認她是世界上長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給自己做一條藍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歲,我的兩條腿殘廢了。除去給人家畫彩蛋,我想我還應該再干點別的事,先后改變了幾次主意,最后想學寫作。母親那時已不年輕,為了我的腿,她頭上開始有了白發(fā)。醫(yī)院已明確表示,我的病目前沒法治。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了很多錢。她倒總能找來些稀奇古怪的藥,讓我吃,讓我喝,或是洗、敷、熏、灸?!皠e浪費時間啦,根本沒用!”我說。我一心只想著寫小說,仿佛那東西能把殘疾人救出困境。“再試一回,不試你怎么知道會沒用?”她說,每一回都虔誠地抱著希望。然而對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燙傷。醫(yī)院的大夫說,這實在太懸了,對于癱瘓病人,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沒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親驚惶了幾個月,晝夜守著我,一換藥就說:“怎么會燙了呢?我還直留神哪!”幸虧傷口好起來,不然她非瘋了不可。
③后來她發(fā)現(xiàn)我在寫小說。她跟我說:“那就好好寫吧?!蔽衣牫鰜恚龑χ魏梦业耐纫步K于絕望。“我年輕的時候也最喜歡文學,”她說,“跟你現(xiàn)在差不多大的時候,我也想過搞寫作,”她說,“你小時候的作文不是得過第一嗎?”她提醒我說。我們倆都盡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處去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
④三十歲時,我的第一篇小說發(fā)表了,母親卻已不在人世。過了幾年,我的另一篇小說又僥幸獲獎,母親已離開我整整七年了。
⑤獲獎之后,登門采訪的記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認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準備了一句套話,說來說去就覺得心煩。我搖著車躲出去。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里,想:上帝為什么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聽見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蔽业男牡玫揭稽c兒安慰,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在樹林里吹過。
⑥我搖車離開那兒,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親去世后,我們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親住過的那個小院子去。小院兒在一個大院的盡里頭,我偶爾搖車到大院兒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個小院子,推說手搖車進去不方便。院兒里的老太太們還都把我當兒孫看,尤其想到我又沒了母親,但都不說,光扯些閑話,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當中,喝東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們終于又提到母親:“到小院兒去看看吧,你媽種的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我心里一陣抖,還是推說手搖車進出太不易。大伙兒就不再說,忙扯些別的,說起我們原來住的房子里現(xiàn)在住了小兩口,女的剛生了個兒子,孩子不哭不鬧,光是瞪著眼睛看窗戶上的樹影兒。
⑧我沒料到那棵樹還活著。那年,母親到勞動局去給我找工作,回來時在路邊挖了一棵剛出土的“含羞草”,以為是含羞草,種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歡樹。母親從來喜歡那些東西,但當時心思全在別處。第二年合歡樹沒有發(fā)芽,母親嘆息了一回,還不舍得扔掉,依然讓它長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歡樹卻又長出葉子,而且茂盛了。母親高興了很多天,以為那是個好兆頭,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過一年,她把合歡樹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時念叨,不知道這種樹幾年才開花。再過一年,我們搬了家,悲痛弄得我們都把那棵小樹忘記了。
⑨與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樹吧。我也想再看看母親住過的那間房。我老記著,那兒還有個剛來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鬧,瞪著眼睛看樹影兒。是那棵合歡樹的影子嗎?小院兒里只有那棵樹。
⑩院兒里的老太太們還是那么歡迎我,東屋倒茶,西屋點煙,送到我跟前。大伙兒都不知道我獲獎的事,也許知道,但不覺得那很重要;還是都問我的腿,問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這回,想搖車進小院兒真是不能了。家家門前的小廚房都擴大,過道窄到一個人推自行車進出也要側身。我問起那棵合歡樹,大伙兒說,年年都開花,長到房高了。這么說,我再看不見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兩年沒有自己搖車進去看看。
?我搖著車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著回家。人有時候只想獨自靜靜地呆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個孩子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會想起那些晃動的樹影兒,會想起他自己的媽媽,他會跑去看看那棵樹。但他不會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么種的。
6. 對本文“合歡樹”之“合歡”的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 “合歡”表現(xiàn)了母子交織著痛苦的歡樂生活。
B. “合歡”表達了母與子共同反抗命運的情懷。
C. “合歡”蘊含著母子兩個生命的相融與互愛。
D. “合歡”是母子二人悲苦生活和命運的反襯。
7. 下面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作者選取了每個人一生較為重要的三個轉折點——十歲、二十歲、三十歲來組織材料,突出母親在兒子心目中的地位,可謂獨具匠心。
B. 文中幾次寫到“我”想去看合歡樹,又終于未能成行,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矛盾情緒正是對母親復雜的思念情愫的一種流露。
C. 文中“悲傷也成享受”一句,是說有時候,人在獨自靜靜地懷念逝去的親人時,即使悲傷,也會有某種溫馨的感覺。
D. 文章的語言淡雅、樸素。作者內心的感情不像洪水噴涌,而如涓涓細流,雋永的真情蘊涵于平樸自然的語言中,感人至深。
8. 結合上下文意,分別解釋第②③段兩個“希望”的含義。
①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虔誠地抱著希望。
②她到處去給我借書,頂著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電影,像過去給我找大夫、打聽偏方那樣抱了希望。
9. 分析第⑦⑨?段劃線句寫“樹影兒”和“孩子”的意圖。(分析出三條即可)。
【答案】6. D 7. A
8. ①“希望”:指治好“我”的病。②“希望”:指“我”能通過寫文章走出人生的困境,找到未來的出路。
9. ①樹影是母愛的化身,小孩正承受著這份愛,這給“我”一種物是人非、人何以堪的悲哀,讓自己想起過去(聯(lián)想)與母親的生活,在痛苦中卻歡樂的生活,更增添了對母親的思念;②樹影是愛的化身,小孩在承受著這份愛,卻不知不覺,這就意味著每個人都在受著深恩、都生活在愛中,卻沒有意識到感覺到;③樹影是愛的象征,而這個小孩是幸福的健全的,并且不會喪母又癱瘓,這樣就反襯了自己和母親一起的生活;④樹影兒是母愛的化身,小孩在承受母愛,既是“我”的母親生命的延續(xù)、母愛在延續(xù),也有此推及天下的母親、天下的母愛,我的母親、母愛不朽,天下的母親、不愛也綿亙永恒;⑤借孩子看樹影,含蓄地表達對種樹之人的懷想,對種樹之人的感恩;⑥“樹影”隱喻每個孩子心中都會留下成長的印記,也像我一樣會回憶回味這種印記和生活;⑦以“孩子看樹影”引出對“合歡樹”的種種敘述,三處重復,形成復沓的效果,意蘊逐層深入升華,言有盡而意無窮。(言之有據(jù)成理,分析出三條即可)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的能力。
D.“是母子二人悲苦生活和命運的反襯”錯?!昂蠚g樹”有象征意義,象征著母親希望“我”的生命如合歡樹一般蓬勃發(fā)展。
故選D。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理解和賞析能力。
A.“作者選取了每個人一生較為重要的三個轉折點”錯,所選取的只是對于他自己來說較為重要的三個轉折點。
故選A。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
第①句中的“希望”,結合前文中“母親的全副心思卻還放在給我治病上,到處找大夫,打聽偏方,花很多錢”,以及后文中“然而對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可知,其含義是指治好“我”的病。
第②句中的“希望”,是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這一段是說母親發(fā)現(xiàn)“我”在寫小說,這時的她對治好“我”的腿已經(jīng)絕望,所以她希望“我”能通過寫文章走出人生的困境,找到未來的出路,找到新的希望。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的能力。
文章在⑦⑨?段三次寫到“樹影兒”和“小孩”,形成復沓的藝術效果,意在強調樹影與小孩之間的關系,并由此引出合歡樹,升華深化主題。但無論如何分析,都要結合文章的主旨,這篇文章是史鐵生頌揚母愛的抒情樂章,深情地抒發(fā)了作者對于亡母的悼念與愧疚之情,歌頌了母親的偉大與母愛的無私。這顆合歡樹是母親生前種下,在這棵合歡樹的身上,寄托著母親對于生命的期待,對于希望的憧憬,對于未來生活的向往。它不再僅僅是一棵樹,而是母親的精神世界得到極度重創(chuàng)之后,依然還能堅強地走下去的心靈支柱。作者寫到的這個孩子,是母親離去的時間里,小院兒里的一個剛來到世上的孩子,那個孩子無疑是幸運的,在自己母親與合歡樹的雙重呵護下健康地成長。“不哭不鬧,瞪著眼睛看樹影?!奔词鼓莻€孩子長大了,不知道那棵樹是誰種的,是怎么種的,但他一定會跑去看他的媽媽,看那棵陪他長大的合歡樹。在這里,合歡樹遠不僅是對母親的寄托與哀思,更是聯(lián)系現(xiàn)在與未來的一個紐帶,作者的感情在文章的最后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所以這兩者的具體意蘊是什么,只要基于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小學考序
【清】姚鼐
六藝者,小學之事,然不可盡之于小學也。夫九數(shù)①之精,至于推步天運,不差于毫末,此術家之至學,小子所必不能也。夫六書之微②,其訓詁足以辨別傳說之是非,其形音上探古圣初制文字之始,下貫后世遷移轉變之得失,此博聞君子好學深思者之所用心,小子所不能逮也。至于禮樂,則固圣賢述作之所慎言,尤不得以小學言矣。然而謂之小學者,制作講明者,君子之事,既成而授之,使見聞之端于幼少者,則小子所能受也。今夫行萬里窮山海者紀其終身之所履艱危勞苦之所僅獲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盡得也。夫小學者,固亦若是而已。
秀水朱錫鬯,嘗作《經(jīng)義考》,載說經(jīng)之書既備,而不及小學。今南康謝蘊山方伯,以為小學實經(jīng)義之一端,為論經(jīng)始筆之事。且禮、樂則言之大廣,射御今士所不習,九數(shù)則誠術家專門之所為。惟書文固人人當解,學者須臾不能去,非專門之事也。前世好古之儒,固多究心于斯;至于今日,其書既眾,或因舊聞而增深,或由創(chuàng)得而遇古,皆不可泯也。因輯漢以來言文字訓詁形音之書,至于今日英才博學所撰,舉載于編,凡若干卷,名之曰《小學考》,以補朱氏之所未備。其言筆勢八法者,乃棄不錄,以其無關于經(jīng)學也。
《考》成,以其書示某。某誠嘉方伯有不遣眾善探輯之美意,又以為能盡大人君子之心,乃能授其教于小子。方伯之用心如此,異日助成國家禮樂之修,其亦有望也與!
嘉慶三年八月,桐城姚某序。
(選自《惜抱軒文集》,有刪節(jié))
【注】①九數(shù):古算法名。②微:深奧,微妙。
10. 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 今夫行萬里/窮山海者紀其終身之所履/艱危勞苦之所僅獲/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盡得也/
B. 今夫行萬里窮山海者/紀其終/身之所履艱危/勞苦之所僅獲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盡得也/
C. 今夫行萬里窮山海者/紀其終身之所履/艱危勞苦之所僅獲/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盡得也/
D. 今夫行萬里窮/山海者紀/其終身之所履艱危/勞苦之所僅獲以告于居/不出于室中者可以一日而盡得也/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六種才能和技藝,與《師說》中的“六藝”含義相同。
B. 博學,指學識廣博的人,與《勸學》中“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的“博學”含義不相同。
C. 凡,總共、一共的意思,與《琵琶行并序》中“凡六百一十六言”的“凡”字的含義相同。
D. 嘉慶,清朝年號,在乾隆和道光之間,這種紀年法與《赤壁賦》中“壬戌”的紀年法不同。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姚鼐列舉九數(shù)、六書和禮樂的特點,說明“六藝”雖然是關于小學的事,但小學不能完全將之涵蓋,為后文評價《小學考》作鋪墊。
B. 《經(jīng)義考》涉及經(jīng)學的書籍已經(jīng)很完備了,但并沒有涉及“小學”,在作者看來,《小學考》對此作了大量補充,其學術價值大于前者。
C. 前代好古的文人對書文多有研究,已經(jīng)積累了很多成果,雖然它們不盡相同,但都應被留傳下來,這是《小學考》成書的有利條件。
D. 《小學考》有“不遣眾善探輯之美意”,收錄了漢代以來文字、聲韻、訓話等方面的書籍,其中筆勢八法無關于經(jīng)學,所以未被收錄。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惟書文固人人當解,學者須臾不能去,非專門之事也。
②方伯之用心如此,異日助成國家禮樂之修,其亦有望也與!
14. 韓愈的《師說》和本文都論及“小學”,試簡要概括兩者對此的不同態(tài)度。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①只有書文本來就是人人都應該明白的,求學的人片刻都不能舍棄,并非只是某些人專門從事的事。
②謝方伯這么用心,將來有一天可以幫助完成國家禮樂典章的修訂,大概是很有希望的吧!
14. 韓愈認為,“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在他看來,學習不能局限于小學,老師的職能遠不止于傳授小學,只傳授小學不是真正的學習。
姚鼐認為,“既成而授之,使見聞之端于幼少者,則小子所能受也”,小學是晚輩后學要在幼少時就該打下的基礎。他充分肯定了謝蘊山編輯《小學考》的意義,認為他是在“盡大人君子之心”,也從側面再次肯定了小學的重要意義。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現(xiàn)在那些遠行萬里,窮盡深山大海的人,記載他一生所經(jīng)歷的,艱辛危險勞累辛苦所僅僅獲得的,來告訴那些留在家中從不出室的人,使他們可以用一天的時間就能全部學習了解了。
“者”為“……的人”,而“行萬里窮山海”都是作“者”的定語,中間不應斷開,應在“者”后斷開,排除AD;
“紀”的賓語為“其終身之所履”,所以應在“履”后斷開,排除B。
故選C。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文言實詞的能力。
A.錯誤?!稁熣f》的“六藝”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經(jīng)書。
B.正確?!熬硬W而日參省乎己”中“博學”解釋為“廣博地學習”;句意:君子不僅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多次反省。
C.正確。“凡六百一十六言”中“言”解釋為“字”;句意:總共六百一十六字。
D.正確。“壬戌”采用了天干地支紀年法。
故選A。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其學術價值大于前者”錯誤。作者沒有比較兩者優(yōu)劣。
故選B。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固”,本來;“解”,明白;“學者”,求學的人;“去”,舍棄。
(2)“異日”,將來有一天;“修”,修訂;“其”,大概。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以及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韓愈在《師說》中寫到“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意思是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靶W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意思是學習了小的卻丟了大的。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在他看來,學習不能局限于小學,老師的職能遠不止于傳授小學,只傳授小學不是真正的學習。
本文中,姚鼐寫到“既成而授之,使見聞之端于幼少者,則小子所能受也”,意思是完成后傳授給后學晚輩,讓他們在幼小年輕時就開始看到聽到,那么后學晚輩也就能接受了。姚鼐認為小學是晚輩后學要在幼少時就該打下的基礎?!澳痴\嘉方伯有不遣眾善探輯之美意,又以為能盡大人君子之心,乃能授其教于小子”意思是我真心實意贊許他有不排除大家的優(yōu)點不斷尋求并將其編輯起來的美意,又認為能完全地表達德行高尚、志趣高遠的人的君子之心,于是能將他的學問教給后學晚輩。姚鼐充分肯定了謝蘊山編輯《小學考》的意義,認為他是在“盡大人君子之心”,也從側面再次肯定了小學的重要意義。
參考譯文:
小學考序
【清】姚鼐
六藝,是有關小學的事,但小學又不能完全涵蓋六藝。(其中)九數(shù)的精妙,到了推算天象歷法和自然運動規(guī)律,(推測的結果)絲毫不差。這是精通九數(shù)這一技能的人最高的學問,是晚學后輩所不會的。六書的精深奧妙,它的訓詁足以辨別對解釋經(jīng)書的書的看法的對錯,它的形音向上可以探源到古代圣人造文字的開端之時,向下貫通后代遷移變化的得與失,這些正是見識廣博的君子中好學深思的人所用心的地方,是后學晚輩所趕不上的。至于禮樂,那本來就是圣賢著作中之所慎言的,尤其不能以小學來相提并論。然而那些被稱作為小學的,著述創(chuàng)作并將其講明白的,本是君子的事情,完成后傳授給后學晚輩,讓他們在幼小年輕時就開始看到聽到,那么后學晚輩也就能接受了?,F(xiàn)在那些遠行萬里,窮盡深山大海的人,記載他一生所經(jīng)歷的,艱辛危險勞累辛苦所僅僅獲得的,來告訴那些留在家中從不出室的人,使他們可以用一天的時間就能全部學習了解了。小學本來也就是像這個意思罷了。
秀水人檢討官朱錫鬯,曾作《經(jīng)義考》,記載說解釋經(jīng)書的書已經(jīng)很完備了,但涉及不到小學。現(xiàn)在南康的謝蘊山,也就是謝方伯,他認為小學是經(jīng)義的一個方面,是探討經(jīng)學開始就要關注的事。況且禮、樂說的很大很廣,射箭和駕車都是當今讀書人所不熟習的,九數(shù)則實在是精通技能的所專門研究的事。只有書文本來就是人人都應該明白的,求學的人片刻都不能舍棄,并非只是某些人專門從事的事。前代好古的文人學者愛在書文上用心;到了今天,相關的書籍非常多,有的依據(jù)舊的資料加深,有的通過創(chuàng)作而和古人意思相符,雖然其中夾雜有深有淺,作者或許不一定都要相同,但是他們都想自己經(jīng)歷了艱辛危險勞累辛苦,然后教授給晚輩后學輕松獲得的方法,那些人和他們的志向,本來都不可以忘記。于是編輯漢代以來談論文字訓詁形音方面的書籍,一直到當今才能出眾的人廣泛學習所撰寫的書籍,全都記載在冊,總共若干卷,命名為《小學考》,以此來彌補朱氏(《經(jīng)義考》)所沒有具備的地方。那些談論書寫中的筆勢八法的,就放棄不予以記錄,因為這些和經(jīng)學沒有關系。
《小學考》完成了,謝蘊山就拿他的書給我看,我真心實意贊許他有不排除大家的優(yōu)點不斷尋求并將其編輯起來的美意,又認為能完全地表達德行高尚、志趣高遠的人的君子之心,于是能將他的學問教給后學晚輩。謝方伯這么用心,將來有一天可以幫助完成國家禮樂典章的修訂,大概是很有希望的吧!
嘉慶三年八月,桐城姚鼐為其作序。
(選自《惜抱軒文集》,有刪節(jié))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小題。
悲 秋①
杜 甫
涼風動萬里,群盜尚縱橫。
家遠待書日,秋來為客情。
愁窺高鳥過,老逐眾人行。
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②。
[注] ①此詩作于寶應元年(762)。當時蜀地發(fā)生多處叛亂,杜甫滯留梓州(今四川三臺)。②兩京:長安和洛陽,詩中代指朝廷。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 首句寫秋景,點明時令,富有夸張意味,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B. “群盜尚縱橫”敘寫社會現(xiàn)實,“尚”字表達出作者對動亂的厭煩。
C.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來寫,家書遲遲不能到達,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 尾聯(lián)用反詰的語氣結句,寫作者愁緒無法排解,打算以死報效朝廷。
16. 本詩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悲情?請簡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涼風萬里,表達了作者對秋景的悲傷之情;②叛亂未平,表達出作者對國家安危的擔憂之情;③遠待家書,表達出作者對家人的思念之情;④秋來為客,高鳥飛過,隱含著自己漂泊的感傷之情;⑤老逐眾人,表達出作者年老體衰的喟嘆之情;⑥難見兩京,表達出作者難以報國的沉痛之情。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歌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本提要求選出“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棥保珼項,“寫作者愁緒無法排解,打算以死報效朝廷”理解錯誤,詩歌尾聯(lián)寫詩人本來打算離蜀投奔三峽,可遇到叛亂,滯留在梓州,以反詰語氣感嘆如何才能回到京城呢!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情感能力。詩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一直是考試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難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答案無限接近,還要注意詩歌的抒情方式,根據(jù)抒情方式分析情感。一般詩歌的情感都要求結合詩句分析,答題時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棄詩句分析。本題要求簡要分析詩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悲情。詩中表達了詩人怎樣悲情,可以通過對詩歌具體內容分析得出。比如“涼風動萬里”中“涼風”是指秋風,就暗示了作者的悲秋之情?!叭罕I尚縱橫”說明叛亂未平,表達出作者對國家安危的擔憂之情;“家遠待書日”是說詩人在遠待家書,表達出作者對家人的思念之情?!扒飦頌榭颓椤薄俺罡Q高鳥過”,自己作客他鄉(xiāng),看見空中鳥飛過,想起了家鄉(xiāng),表達了自己漂泊不定,思念家鄉(xiāng)之情。“老逐眾人行”,詩人是在感慨年老體衰,表達出作者年老體衰的喟嘆之情;“何由見兩京”是說難見兩京,也就是難見朝廷,表達出作者難以報國的沉痛之情。答題時,結合詩句具體內容進行分析。
【點睛】.對于詩歌情感題,一般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體現(xiàn)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內容。一般答題的時候,盡量兩者都涉及。對于情感的把握,可以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可以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從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可以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chuàng)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可以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xiàn)實對照,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題的時候,應先借助題干明確考查的是哪個方面的內容,有無暗示。比如本題中,“涼風萬里”就暗示了作者的悲秋之情。叛亂未平,表達出作者對國家安危的擔憂之情;遠待家書,表達出作者對家人的思念之情。難見兩京,表達出作者難以報國的沉痛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高》中,杜甫看到峽江秋景,百感交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抒發(fā)自己漂泊異鄉(xiāng)、年老多病的無限感慨。
(2)《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描寫琵琶女不愿出場但又盛情難卻的矛盾心情。
(3)蘇軾在《赤壁賦》中慨嘆“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萬里悲秋常作客 ②. 百年多病獨登臺 ③. 千呼萬喚始出來 ④. 猶抱琵琶半遮面 ⑤. 寄蜉蝣于天地 ⑥. 渺滄海之一粟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作”“遮”“蜉”“蝣”“粟”等,要理解字義去記憶。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偽勤奮”,是一種效率極低的學習狀態(tài)。從主觀來看,“偽勤奮”的一部分孩子好勝心比較強,希望自己不惜熬夜學習,甚至花更多的時間,達到在班里、年級里拔尖。他們的愿望和行動可嘉,但因為沒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付出與成績回報往往不匹配。比如他們雖然延長了學習時間,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很用功,但并沒能實現(xiàn)高效學習,對所學內容僅僅停留在抄寫、背誦、默寫等機械的、重復性學習的層面,對需要理解的內容依然,或不懂得深入思考,拓展思路,不會。
生活中“偽勤奮”的孩子,他們在學習上時間沒少用,貌似很勤奮,但是效果不佳。上課不聽講,人在教室心跑天外;不愿動腦,作業(yè)多圖省事,靠抄襲或百度;連軸轉上輔導班,但都是被父母“挾持”去的,自己無興趣,出工不出力。其實,學習不是比誰花的時間更多,而是比誰更用心,要勤求真學問,苦練真本領。而“偽勤奮”是,因為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18.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 一知半解 舉一反三 比比皆是 掩耳盜鈴B. 不求甚解 舉一反三 俯拾皆是 掩耳盜鈴
C. 一知半解 融會貫通 比比皆是 弄巧成拙D. 不求甚解 融會貫通 俯拾皆是 弄巧成拙
19.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 從主觀來看,“偽勤奮”的一部分孩子好勝心比較強,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時間,甚至不惜熬夜學習,達到在班里、年級里拔尖的目的。
B. 從主觀來看,一部分“偽勤奮”的孩子好勝心比較強,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時間,甚至不惜熬夜學習,達到在班里、年級里拔尖的目的。
C. 從主觀來看,“偽勤奮”的一部分孩子好勝心比較強,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時間,甚至不惜熬夜學習,達到在班里、年級里拔尖。
D. 從主觀來看,一部分“偽勤奮”的孩子好勝心比較強,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時間,甚至不惜熬夜學習,達到在班里、年級里拔尖。
20. 請根據(jù)材料內容,用一句話為“偽勤奮”下定義,不超過40字。
【答案】18. A 19. B
20. “偽勤奮”是指學習時間長但學習方法不科學,學習不用心的效率極低的學習狀態(tài)。/“偽勤奮”是指學習時間長卻沒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效率極低的學習狀態(tài)。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成語)的能力。
“不求甚解”的意思是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一知半解”的意思是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徹。語境指對需要理解的內容不理解,應選用“一知半解”。
舉一反三: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融會貫通:指各方面的知識或道理融合貫穿起來,從而得到系統(tǒng)透徹的理解?!叭跁炌ā焙汀芭e一反三”都可形容在學習上能夠領會理解,但“融會貫通”的語義范圍比“舉一反三”大。而且“舉一反三”只是反映由一類事物推得其他事物,比喻善于學習,能夠由此及彼。根據(jù)前面“不懂得深入思考,拓展思路”可知,此處正是指學習,選“舉一反三”更恰當。
俯拾皆是:指只要彎下身子來撿,到處都是,偏重于多且容易得到。比比皆是:指到處都是,形容極其常見。此處強調的是常見,而非容易得到,應選用“比比皆是”。
掩耳盜鈴: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弄巧成拙:本想耍弄聰明,結果做了蠢事。根據(jù)情境,“偽學習”并非耍聰明,而是自欺欺人,故選用“掩耳盜鈴”。
故選A。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處語?。?br>第一處,定語語序不當,“‘偽勤奮’的一部分孩子”中定語的語序應按照數(shù)量詞+動詞性短語排列,為“一部分‘偽勤奮’的孩子”。
第二處遞進語序不當,“不惜熬夜”的程度比“花更多時間”大,故應該是“花更多的時間、甚至不惜熬夜學習”。
第三處,句子成分殘缺,完整的句子是“達到……的目的”。
全部改對的是B項。
故選B。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下定義的能力。
結合文段第一句“‘偽勤奮’,是一種效率極低的學習狀態(tài)”可確定句子框架:“偽勤奮”是一種……的效率極低的學習狀態(tài);
結合“因為沒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付出與成績回報往往不匹配”“雖然延長了學習時間,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很用功,但并沒能實現(xiàn)高效學習”“學習不是比誰花的時間更多,而是比誰更用心,要勤求真學問,苦練真本領”可概括出原因:學習時間長但學習方法不科學,學習不用心。
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偽勤奮”是指學習時間長但學習方法不科學,學習不用心的效率極低的學習狀態(tài)。注意字數(shù)限制。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當今時代,勞動形態(tài)日益多元。那么,傳統(tǒng)農業(yè)勞動對勞動教育是否還有意義?從生命成長的層面看,不是耕種需要人,①,尤其是中小學生。如果錯過與自然鏈接的敏感期,中小學生就會鈍化對自然萬物的感覺,而這些感覺是一切心理活動能力發(fā)展的基礎。所以,中小學勞動教育既要對接勞動新形態(tài),更要堅守好鏈接生命與自然的農事勞作。
面對勞動形態(tài)的新變化,中小學勞動教育②。有學校開發(fā)家政課程,要求學生學會做家務,將自己做的拿手菜帶到學校與同學分享;有學校將勞動教育與鄉(xiāng)村振興創(chuàng)意結合,組織學生深入鄉(xiāng)村,體驗農事……這樣的勞動教育方式不僅學生喜歡,而且效果顯著。
改進勞動教育方式的同時,我們還要對勞動教育的導向有所覺察。勞動是手段,③。準確地說,勞動不是為了勞動,而是為了正向的心性教育。如果把握不住這個核心,學生參加了勞動也不一定能受到正向的心性教育。
21. 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
22. 請依據(jù)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以“合適的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學生”為開頭各寫一句話。每句不超過12個字。
【答案】21. ①而是人需要耕種;②還要改進方式;③教育是目的。
22. ①奠定心理發(fā)展的基礎;②豐富生活和生產(chǎn)經(jīng)驗;③接受正向的心性教育。
【解析】
【分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第一空,根據(jù)前面“從生命成長的層面看,不是耕種需要人”,說明后面應當反過來表達,且需要用“而是”銜接;再聯(lián)系后句“尤其是中小學生”說明這里的內容確實應當強調人需要耕種,因此可以寫“而是人需要耕種”;
第二空,聯(lián)系后文“有學校開發(fā)家政課程”“有學校將勞動教育與鄉(xiāng)村振興創(chuàng)意結合”,以及“這樣的勞動方式”“改進勞動教育方式的同時”等句子,可知這里說的是勞動教育的方式要多樣,因此可以寫“還要改進方式”;
第三空,根據(jù)前文的“導向”,以及后文的“勞動不是為了勞動,而是為了正向的心性教育”,說明需要注意勞動教育的目的,還要與“勞動是手段”對應,因此可以寫“教育是目的”。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壓縮語段及句式變換的能力。
第一段,抓住“傳統(tǒng)農業(yè)勞動對勞動教育是否還有意義?”“如果錯過與自然鏈接的敏感期,中小學生就會鈍化對自然萬物的感覺,而這些感覺是一切心理活動能力發(fā)展的基礎”,可知此段寫的是勞動教育的意義,即“勞動是學生一切心理活動能力發(fā)展的基礎”,然后變換句式,讓“合適的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學生”開頭,后面需要接“奠定心理發(fā)展的基礎”;
第二段,抓住“要求學生學會做家務,將自己做的拿手菜帶到學校與同學分享”“組織學生深入鄉(xiāng)村,體驗農事”,可知方式多樣的勞動教育能幫助學生體驗生活和生產(chǎn)勞動;然后變換成以“合適的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學生”開頭,后面需要接“豐富生活和生產(chǎn)經(jīng)驗”;
第三段,抓住“勞動不是為了勞動,而是為了正向的心性教育”可知,此段是寫我們要牢記教育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正向的心性教育;然后以“合適的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學生”開頭,后面需要接“接受正向的心性教育”。
四、作文(60分)
23.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寫作。
我們知道你生于平凡,也明白你心有不甘;我們看到你徘徊躑躅,也欣賞你邁開腳步;我們明白你猶豫不決,也理解你做出抉擇;我們目睹你只有單槍匹馬,也見證你匯成千軍萬馬。每一次何去何從的困惑,都可能通向一場毅然決然的醒悟。即使不知道答案,即使不清楚前路,仍可選擇做最值得的自己:去思考、去行動,去迎接、去探索。無論游刃有余還是頭破血流,每一次閃展騰挪都是一次飽含希望的奮起,仿佛每一團在冬夜升起的篝火,都在為迎接春日而燃燒。(節(jié)選自《南方周末》2024年新年賀詞)
無論是中國經(jīng)濟還是平凡的你我,保持向前、向上、向善,勇于變革又腳踏實地、滿懷熱情又心懷敬畏,生活的曼妙美好一定會穿越時間的河流盈于眼前、達于腳下。站在新年的節(jié)點,向前是浩瀚未來,回頭是過往歷史,但沒有什么比此刻更加珍貴,因為這會是你下一次回首的起點。愿你在屬于自己的時間里,從容不迫地開啟下一年。(節(jié)選自《中國財經(jīng)報》2024年新年賀詞)
讀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樣的感觸和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材料一出自《南方周末》2024年的新年賀詞,“我們知道你生于平凡,也明白你心有不甘”“選擇做最值得的自己:去思考、去行動,去迎接、去探索”,表明盡管我們生于平凡,但是我們也會心有不甘,可能會有困惑,會奮然前行,會勇于奮斗。我們會選擇做最值得的自己:去思考、去行動,去迎接、去探索,為理想而努力,去追求美好的未來;材料二出自《中國財經(jīng)報》2024年的新年賀詞,“無論是中國經(jīng)濟還是平凡的你我,保持向前、向上、向善,勇于變革又腳踏實地、滿懷熱情又心懷敬畏,生活的曼妙美好一定會穿越時間的河流盈于眼前、達于腳下”,意在表明要平凡的我們要永遠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尊重和憧憬,腳踏實地,不斷前行,終將收獲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成功。
綜合看來,兩則材料通過新年賀詞振奮人心的內容,告訴我們,平凡如你我,依然要不改奮斗的步伐,做腳踏實地、勇于創(chuàng)新、一往無前的奮斗者。凡人世界,每個人都要堅持夢想,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人生不息,奮斗不止,追求美好,才是人生永遠的要義。
行文思路上,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論點,人生可能平凡,但不能忘記追求精彩。然后展開論述,先闡述平凡的重要性,強調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再分析追求精彩人生的動力來源于熱愛工作、追求卓越,我們在平凡崗位上同樣可以取得不平凡的成就。最后重申論點,強調無論怎樣平凡,我們都能夠以不懈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明天和不凡的人生價值,讓人生每個階段都不虛度,都充滿了精彩。
立意:
1.立足平凡崗位,追求精彩人生。
2.帶著對生活的熱愛奮然前行。
3.平凡如你我,永不忘初心。
4.做最值得的自己,每個人都了不起。

相關試卷

江西省2023_2024學年高一語文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pdf含解析:

這是一份江西省2023_2024學年高一語文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pdf含解析,共10頁。

陜西省安康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 語文試題(含解析):

這是一份陜西省安康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 語文試題(含解析),共21頁。

陜西省2023_2024學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中試題含解析:

這是一份陜西省2023_2024學年高一語文上學期期中試題含解析,共2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寫作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陜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 語文(解析版)

陜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 語文(解析版)

2022-2023學年陜西省安康市高一(下)期末語文試卷(含詳細答案解析)

2022-2023學年陜西省安康市高一(下)期末語文試卷(含詳細答案解析)

2022-2023學年陜西省安康市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含解析

2022-2023學年陜西省安康市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試題含解析

2021-2022學年陜西省安康市六校聯(lián)考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

2021-2022學年陜西省安康市六校聯(lián)考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期末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