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單元 11.1 過秦論 重難點: 一、寫作背景 賈誼所處的時代,屬西漢的“太平盛世”,許多人認為當時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實際上卻是矛盾重重,危機四伏。按照賈誼的說法是“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勢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農(nóng)民大批逃亡,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遭到破壞,階級矛盾日益加深。作為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賈誼從秦滅亡的歷史教訓中,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強大,他目睹現(xiàn)實,深感憂慮。寫作《過秦論》,名為“過秦”,實為“規(guī)漢”,希望漢朝統(tǒng)治者以秦為鑒,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緩和矛盾,避免社會危機。 二、作者介紹 賈誼(前200年-前168年),漢族,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后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并稱為"屈賈"。 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深受莊子與列子的影響 。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于散體化,是漢賦發(fā)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鵬鳥賦》最為著名。 三、補充資料 通假字約從離衡 “衡”通“橫”威振四海 “振”通“震”外連衡而斗諸侯 “衡”通“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從”通“縱”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何”通“呵”緝察盤問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 “沒”通“歿”鋤櫌棘矝 “櫌”通“耰” 一詞多義因因遺策(沿襲,動詞)因利乘便(趁著,介詞)因河為池(憑借,依據(jù),介詞)之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jié)構助詞)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聚之咸陽(到,動詞)及非及向時之士(趕得上,追得上,動詞)及至秦始皇(到,介詞)北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原為動詞,在此用作名詞)制趙奢之倫制其兵(統(tǒng)率,動詞)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動詞)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動詞)兵趙奢之倫制其兵/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收天下之兵/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兵器,名詞。)亡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丟掉,動詞)追亡逐北(逃亡,動詞。在此用作名詞:逃亡的軍隊)吞二周而亡諸侯(使滅亡,使動用法。)舉包舉宇內(nèi)(舉起,拿走,動詞)西舉巴、蜀(攻取,動詞)利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勢 形作名)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鋒利,形容詞)固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險要的地理位置 形作名)固守以窺周室/自以為關中之固(牢固地,牢牢地)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堅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頑固) 詞類活用1.名詞作狀語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樣)內(nèi)立法度外連衡而斗諸侯 (在國內(nèi) 對國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東、向北等)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像云彩那樣 像回聲那樣 像影子那樣)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向南)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在北方)2.使動用法外連衡而斗諸侯 使(諸侯)相斗會盟而謀弱秦 使(秦)衰弱約從離衡 使(秦國的連橫策略)離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百姓力量)愚蠢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 ,引、招致 使(同列)來朝拜吞二周而亡諸侯 使(諸侯國)滅亡3.名詞作動詞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做帝王)履至尊而制六合 (本意為鞋子,此處意為登上)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用甕做 用繩子系)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用鞭子打,用竹杖敲,引申為“奴役”)將數(shù)百之眾 (率領,帶領)過秦論 (指出過失)4.形容詞作動詞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變小變?nèi)酰?尊賢而重士 (看重)5.動詞作名詞追亡逐北逃跑的士卒 (潰敗的軍隊)6.形容詞作名詞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險固的地方)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堅固的屏障)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勢)尊賢而重士 (賢德的人)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豪杰) 古今異義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義:黃河今:河流)2.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 古:繼承 今:受)3.西舉巴蜀( 古:攻取 今:向上抬)4.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古:吝惜 今:對人或事有深摯的感情)5.以致天下之士(古:來,招納 今:用在下半句的開頭,表示下文是上述情況造成的結(jié)果,多指不好的事情。)6.九國之師(古:軍隊 今:指隸屬于軍或集團軍的一個編制單位)7.流血漂櫓 (古義:盾牌 今:劃船工具)8.以為桂林、象郡(古:把……作為?!耙浴焙笫÷粤速e語“之”;今:認為)9.遷徙之徒也(古:征發(fā)今:遷移,搬家)10.斬木為兵(古:兵器 今:士兵)11.贏糧而景從 (古:擔負,背負;今:勝,獲勝)12.山東豪俊遂并起(古: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今:指山東省)13.皆明智而忠信(古:聰明智慧;今:通達事理)14.國家無事(古:諸侯和大夫封地;今:一個國家的整個區(qū)域)15.才能不及中人(古:一般人;今:在兩方之間調(diào)解、做見證或介紹買賣的人) 重點虛詞陳涉甕牖繩樞之子 (助詞 相當于“的”)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 (連詞表修飾關系)尊賢而重士(連詞表并列關系)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連詞表轉(zhuǎn)折關系)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連詞表因果關系)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表修飾 相當于:“地”) 特殊句式判斷句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2、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3、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4、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5、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倒裝句1、定語后置:伏尸百萬鑄以為金人十二金城千里2、賓語前置: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崤函之固,自若也3、介詞短語后置: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非銛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 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余威震于殊俗省略句委命(于)下吏身死(于)人手威振(于)四海士不敢彎弓(射箭)而報怨聚之(于)咸陽以(之)為桂林、象郡躡足(于)行伍之間而倔起(于)阡陌之中被動句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一、選擇題 1.下列對文中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祭祀時用牛、羊、豬各一頭,叫“太牢”,用牛、豬各一頭,叫“少牢”。 B.古稱演戲的人為“伶”,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作“伶官”。 C.告廟,指古代天子或諸侯遇出巡、戰(zhàn)爭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廟。 D.《書》,指《尚書》,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獻的匯編。 2.下列對文中有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二周:在東周王朝最后在位的周赧王時,東西周分治。西周都鞏,東周則都于河南東部舊王城,史稱“東西二周”。 B.陶朱:即春秋時期越國的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后,離開越國到陶(今山東定陶西北),自稱“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為富人的代稱。 C.八州: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梁州。古時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國分居其他 八州。 D.連衡:也作“連橫”,秦國采用的一種離間六國的策略,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lián)合,從而各個擊破。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B.委命下吏 C.鑄以為金人十二 D.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4.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履:鞋子 B.然后踐華為城?????????????????踐:踏 C.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信:可靠 D.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斬:砍下 二、填空題 5.給重要字注音 崤( )?????膏腴( )?????合從( )?????孝公既沒( )?????締( )?????軫( )?????召( )滑?????翟( )景?????逡巡( )( )?????鏃( )?????鞭笞( )?????俯首系頸( )( )???????藩( )籬?????黔( )首?????隳名城( )?????鋒鏑( )?????氓( )隸?????墨翟( )?????猗( )頓?????行( )伍?????阡陌( )( )?????鋤櫌( )?????棘矜( )?????铦( )?????鎩( )?????謫( )戍?????度( )長絜( )?????大???牖( ) 6.重要字音 伶( )官???三矢( )???仇讎( )???逸( )豫???歟( ) 三、小閱讀-課內(nèi) 7.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過秦”的意思是指出秦的過失,“論”是一種議論文體,重在闡明自己的意見。“過秦論”意為“指責秦的(政治)過失的一篇史論”。 B.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為了論證這一中心論點,文章的前半部分極力渲染秦國六代國君的開拓功業(yè),鋪寫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的赫赫之威。 C.文章的后半部分通過多組比喻論證,揭示了秦從極盛而一統(tǒng)天下到迅速土崩瓦解的歷史事實,突出了“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一中心,說明民心向背決定了歷史前進的方向。 D.分析概括陳涉起義三個不利的方面依次是:戰(zhàn)斗力低下,人員少,武器差;一個有利的方面是深得民心,最終造成山東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所以說“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8.敘事說理是敘述論據(jù)的一種方法,是把對客觀事實、人物的經(jīng)歷及其事跡的敘述和議論結(jié)合起來,講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以《過秦論》和《五代史伶官傳序》為例,比較二者在敘事說理方面的不同。 9.下列對《過秦論》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過秦論》是史論,本文總論了秦的興起和滅亡的原因,充分論證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逼淠康氖墙o漢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鑒。 B.本文通篇采用對比論證手法,集中表現(xiàn)在第五段。秦國的過去和現(xiàn)在比,陳涉與九國之師比,秦強盛之久與秦滅亡之速比,從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C.本文敘史的特點是在觀點統(tǒng)率下對歷史事實作出高度概括。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敘史時所看重的是歷史過程的本質(zhì),并講究細節(jié)的準確。 D.本文是一篇政論,以議論為主,語言有辭賦特色,講究鋪排渲染。如開頭寫秦孝公的雄心,連用“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等四字語。 10.《過秦論》中為什么要寫九國“合從締交”,“會盟而謀弱秦”時的地廣人眾?這種鋪陳渲染的作用是什么? 參考答案: 1.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用牛、豬各一頭,叫‘少牢’”錯誤。祭祀時用羊、豬各一頭,叫“少牢”。 故選A。 2.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西周都鞏,東周則都于河南東部舊王城”錯誤,西周都于河南東部舊王城,東周都于鞏。 故選A。 3.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省略句,省略介詞“以”的賓語“之”,代指百越之地。即“南取百越之地,以(之)為桂林、象郡”。 B.省略句,省略介詞“于”,即“委命(于)下吏”。 C.省略句,省略動詞“鑄”和介詞“以”的賓語“之”,即“鑄(之)以(之)為金人十二”。定語后置句。“十二”為數(shù)量詞,作“金人”的后置定語,即“鑄以(之)為十二金人”。 D.判斷句,“……也”表判斷。 故選D。 4.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履至尊而制六合”意思是“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tǒng)治天下”?!奥摹保~作動詞,登上。 故選A。 5.???? xiáo???? yú???? zòng???? mò???? dì???? zhěn???? shào???? zhái???? yūn???? xún???? zú???? chī???? xì???? jǐng???? fān???? qián???? huī???? dí???? méng???? dí???? yī???? háng???? qiān???? mò???? yōu???? qín???? xiān???? shā???? zhé???? duó???? xié???? yǒu 【解析】本題考查識記字音的能力。 本題需要注意以下容易讀錯的字:“崤”容易誤讀為“yáo”;“從”容易誤讀為“cóng”;“沒”容易誤讀為“méi”;“軫”容易誤讀為“zhēn”;“召”容易誤讀為“zhào”;“翟”容易誤讀為“dí ”;“藩”容易誤讀為“pān”等。 6.???? líng???? shǐ???? chóu???? yì???? yú 【解析】本題考查識記字音的能力。 “伶”舊時指戲曲演員。讀作“l(fā)íng”。 “矢”讀作shǐ,最早見于甲骨文,其本義為尾部有雙羽平衡的箭只。 “讎”chóu,仇人。 “逸”yì,據(jù)兔子善于奔跑會意,本義是逃跑。 “歟”yú,文言句末語氣助詞,表示疑問、感嘆、反詰等語氣。 7.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文章的后半部分通過多組比喻論證’說法錯誤,本文通篇采用對比論證手法,集中表現(xiàn)在第5段。秦國的過去和現(xiàn)在比,陳涉與九國之師比,秦強盛之久與秦滅亡之速比,這樣通過對比論證突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故選C?。 8.《過秦論》與《五代史伶官傳序》兩篇文章同樣有說理,但是方法不同。《過秦論》前面重點鋪陳敘事,在最后一段進行議論,因此,該文章是以敘事來說理。而《五代史伶官傳序》在敘事的過程中就融入了作者的議論,也就是敘議結(jié)合,夾敘夾議,與《過秦論》明顯不同。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 《過秦論》最突出的特點是先敘事后說理,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敘述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說明了秦由盛而衰的主要現(xiàn)象,最后表達出作者的觀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說明國家興衰的關鍵。 《五代史伶官傳序》在敘事中融入作者的議論,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父命,出兵報仇,終于凱旋,由“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的“壯舉”,證明“成則由人”的道理;次寫莊宗報仇雪恥后,以為大功告成,不思強盛,寵信伶官,最后落得倉皇出逃、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的“慘狀”,證明了“敗亦由人”的道理;最終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 9.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內(nèi)容的能力。 C.“并講究細節(jié)的準確”錯誤,本文沒有講究細節(jié)的準確,重點是對歷史的評價。 故選C。 10.為了形成對比。 有兩個作用: 其一是在與秦的對比中,反襯秦國之強。“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作者為了增強表達效果,在寫諸侯“會盟而謀弱秦”時,極盡鋪陳之能事:先列出“戰(zhàn)國四公子”,并稱頌他們;再歷數(shù)九國政治、軍事等方面的人才,具體列出姓名者達二十人之多。由于下文已明確點出了這次行動的結(jié)果——秦人“開關延敵”、諸侯不戰(zhàn)自敗,所以,越是寫諸侯國人才眾多,就越能反襯出秦國之強大。這里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 其二是便于在第5段中與陳涉作對比。作者通過秦不亡于地廣人眾的九國,而亡于在各方面都遠不及九國的陳涉這個史實,引出結(jié)論。正因為在第2段中極力鋪寫九國,筆墨酣暢,奠定了基礎,到第5段就可以從容不迫地從人才、武器等方面與陳涉相比照。陳涉遠不如九國,然而二者“功業(yè)相反”。九國攻秦,何等艱難;陳涉亡秦,何等容易。前半篇以九國作反襯,極寫秦國之強;后半篇也以九國作反襯,極寫陳涉之弱。將秦與陳涉分別推向強、弱兩極,這樣,對比就更為鮮明,懸念感就更為強烈,結(jié)論也就更為有力。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重要段落情節(jié)作用的能力。 考生首先明確,作者竭力地鋪陳渲染了九國合縱締交、會盟弱秦時的地廣人眾,是為了形成對比。 這樣寫有兩個作用: 第一,其一是在與秦的對比中,反襯秦國之強。諸侯招羅人才,約從離衡。為了增強表達效果,在寫諸侯會盟弱秦時,極盡鋪排之能事,先列出戰(zhàn)國四公子的姓名,“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并倍加稱頌他們,“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再歷數(shù)九國政治、外交、軍事諸方面的人才,“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具體列出姓名者達二十人之多;最后,“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由于下文已明確點出了這次行動的結(jié)果——秦人“開關延敵”、諸侯不戰(zhàn)自敗,所以,越是寫諸侯國人才眾多,就越能反襯出秦國之強大。這里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 第二,是便于在第四、五段中與陳涉作對比。第四段說“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然而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最后導致“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第五段作者通過秦不亡于地廣人眾的九國,而亡于在各方面都遠不及九國的陳涉這個史實,引出結(jié)論。正因為在第二段中極力鋪寫九國,筆墨酣暢,奠定了基礎,到第五段寫“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從容不迫地從人才、武器等方面與陳涉相比照。陳涉遠不如九國,然而二者“功業(yè)相反”。九國攻秦,何等艱難;陳涉亡秦,何等容易。 前半篇以九國作反襯,極寫秦國之強;后半篇也以九國作反襯,極寫陳涉之弱。將秦與陳涉分別推向強、弱兩極,這樣,對比就更為鮮明,懸念更為強烈,文章的結(jié)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也更為有力。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