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真題再現
(2024·北京)閱讀《鴻門宴》(節(jié)選),完成下面小題。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表椡踉唬骸按伺婀笏抉R曹無傷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表椡踉唬骸爸Z?!表椙f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眹堅唬骸按似纫樱〕颊埲?,與之同命?!眹埣磶矶苋胲婇T。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表椡踉唬骸皦咽?!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眲t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衽婀绕魄厝胂剃枺撩桓矣兴?,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狈畤垙牧甲W汈?,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沛公旦日從百余騎 從:帶領。
B.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 戮力:合力。
C.拔劍切而啖之 啖:吃。
D.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 細說:小聲說。
2.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然,籍何以至此?
如果不是這樣,我怎么會到這樣(生氣的地步)?
B.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否則,你們這些人都將被他俘虜。
C.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殺人如果不能拿起武器,給人用刑恐怕就不能成功。
D.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意外的變故
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
A.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
B.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
C.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
D.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
4.用原文語句,將下面一段文字補充完整。
《鴻門宴》(節(jié)選)中情節(jié)扣人心弦。宴會上范增朝南坐,“ ”,并多次舉玉玦暗示項羽,項羽不應;范增讓項莊借舞劍擇機刺殺劉邦,項伯見狀也拔劍起舞,“ ”,護住劉邦;張良急見樊噲,對他說情況很緊急,“ , ”,劉邦已身處險境;于是樊噲怒闖軍帳,義責項羽,幫助劉邦化解危機。
(2024·浙江)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選自杜牧《阿房宮賦》)
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而氣候不齊B.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C.整頓衣裳起斂容D.技經肯綮之未嘗
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蜀山兀,阿房出 兀:光禿
B.廊腰縵回 縵:縈繞
C.盤盤焉,囷囷焉 囷囷:盤旋的樣子
D.遂散六國之從 從:侍從,隨從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輦”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輦來于秦
A.順流而東也B.六王畢,四海一
C.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D.驪山北構而西折
8.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四海:我國古時所指東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內之地,也喻指全國各地。如《孟子·告子下》中的“是故禹以四海為壑”。
B.閣:我國傳統(tǒng)建筑中一種架空的小樓房,通常四周設隔扇或欄桿回廊,供遠眺、游憩、藏書和供佛之用。
C.妃嬪媵嬙: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嬪、嬙,都是古代宮廷中的女官,實為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高;媵(yìng),古代統(tǒng)治階級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為嬪、嬙。
D.鼎:盛行于商周的器物,一般為三足兩耳,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廟作銘功記績的禮器,亦用作烹人的刑具,古代還被視為立國重器,是政權的象征。
9.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從渭南到咸陽)阿房宮占地三百多里,樓閣高聳,遮天蔽日。
B.矗不知其幾千萬落?!A⒅恢袔浊f座。
C.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犇擒嚶暆u遠,也不知駛到哪兒去了。
D.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一旦國家滅亡,珠寶就不能擁有了,于是都被運進阿房宮。
10.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作者寫于唐朝中期由盛轉衰之時,借古諷今,探討秦國速亡的原因。
B.選文采用鋪排描寫的手法,夸張揚厲,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C.文章開頭四句話中,后兩句概括了阿房宮的宏偉規(guī)模和建造它的艱辛。
D.第二段寫了宮室美女之盛和珍珠寶玉之多,反映了秦朝統(tǒng)治者的奢侈生活。
(2024·湖南)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赤壁賦
蘇軾
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史,美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br>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美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br>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1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凌萬頃之茫然 凌:侵犯B.舉樽以相屬 屬:勸請
C.而卒莫消長也 長:增長D.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適:享有
12.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以吾一日長乎爾B.侶魚蝦而友麋鹿 蟹六跪而二螯
C.惟江上之清風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D.與山間之明月 欲呼張良與俱去
13.下列對文章第三段內容和寫法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段文字用主客問答的方式來寫。主客問答是賦的傳統(tǒng)手法,一般說來,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話從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作者善于運用比喻的手法,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和思想寫得具體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粟”
C.作者描繪了“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景象,意在抒發(fā)自己才智過人、足稱“一世之雄”的豪情。
D.這段文字將情、景、理有機結合,實質上是蘇軾貶謫生活中苦悶心緒的流露,但從全文來看,蘇軾并沒有沉浸在這種苦悶之中。
14.請把上面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
(2024·浙江湖州)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選自《庖丁解?!罚?br>1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乃中《經首》之會 會:節(jié)奏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遇:遇見
C.彼節(jié)者有間 間:空隙D.善刀而藏之 善:揩拭
1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技蓋至此乎 進乎技矣B.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吾見其難為
C.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而況大輒乎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以無厚入有間
17.下列對選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選文開頭寫了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的熟練動作和美妙音響?!敖馀!痹阝叶∧抢?,可以說不是技術,而是藝術。
B.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從側面烘托了庖丁技藝的精湛,同時也引出了庖丁的解釋。
C.庖丁首先說明自己追求的是“道”,已經超越了技術的層面。接著依次闡述了自己達到“道”境的三個階段。
D.庖丁盡管已經達到“道”境,但每次遇到筋骨錯雜之處,依然會謹慎從事,心存戒懼,動作也輕微遲緩。
(2024·浙江杭州)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庖丁解牛
莊子
①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②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③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磔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br>④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br>1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乃中《經首》之會 中:合乎。
B.批大卻,導大窾 批:劈,擊。
C.如土委地 委:卸落,墜下。
D.技蓋至此乎 蓋:大概。
19.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庖丁為文惠君解牛B.視為止,行為遲
C.為之四顧D.為之躊躇滿志
20.下列對文學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琵琶行》中“元和”是唐憲宗李純的年號;“元和十年”是用年號紀年。此外古人還經常用天干地支搭配來紀年,叫干支紀年法。
B.《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稱《春秋左氏傳》,別稱《左氏春秋》,和《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C.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順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個月,仲表示第二個月,季表示最后一個月即第三個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個月。
D.六藝經傳:六經的經文和傳文。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稑贰肪靡咽?,這是沿用古代的說法。
2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視為止,行為遲B.雖然,每至于族
C.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D.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
22.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這不正是曹孟德圍困擊敗周瑜的地方嗎?
B.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現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
C.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削弱秦國來使晉國得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
D.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謹——有軍隊來攻打它,接下來又有饑荒。
23.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庖丁解?!氛Z言精練而富有表現力?!疤岬抖?,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描寫庖丁解牛成功之后的神態(tài)動作。寥寥數語,一副怡然自得、心滿意足的神態(tài)躍然紙上。
B.“庖丁解?!笔且粋€寓言故事,莊子通過這個寓言故事來說明“養(yǎng)生”的道理,生動直觀,使抽象的“道”形象化。
C.《庖丁解?!废群笥昧巳N反差鮮明的對比來進行說理:一為庖丁解牛之初與三年之后的對比,一為庖丁與普通廚工的對比,一為庖丁解牛與文惠君治國的對比。
D.《庖丁解牛》先寫庖丁解牛的熟練動作和美妙音響,再寫文惠君的夸贊,引出庖丁對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說,以此表明主旨。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2024·浙江臺州)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br>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br>“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br>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br>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br>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24.下列對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攝乎大國之間 攝:夾處
B.夫子哂之 哂:微笑
C.吾與點也 與:和、跟
D.其言不讓 讓:謙遜
2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以”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A.以吾一日長乎爾B.加之以師旅
C.作《師說》以貽之D.以其無禮于晉
26.下列有關文化常識的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千乘,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千乘之國是中等國家。
B.師旅,指軍隊,古時兩千五百人為一師,五百人為一旅。
C.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十五歲時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D.會同,指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會:諸侯在非規(guī)定時間朝見。
2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B.兩股間膿血流離
C.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D.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28.文中畫線部分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就像有人了解你們, 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鹊饺旰螅涂梢允估习傩崭蛔闫饋?。
C.異乎三子者之撰?!遗c他們三人所撰寫的東西不一樣。
D.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怯惺裁磦δ兀恳膊贿^是各自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29.下列對選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一日長乎爾”的說法,充分表現了孔子的平易近人,謙遜和藹地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
B.子路主張“足食足兵”富民教民,但他過于輕率毫不謙虛,并把事情看得過于容易。
C.“哂”字表現出孔子對子路的含蓄的表態(tài),既以微笑認可,又委婉批評“其言不讓”。
D.從“鼓瑟”到“作”,曾皙表現灑脫,但“舍”“作”也體現出他回答問題時的緊張。
2023真題再現
(2023·廣東)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弘治五年舉于鄉(xiāng),從陳獻章游,不樂仕進,母命□出,乃入南京國子監(jiān)。十八年會試,學士張元禎、楊廷和為考官,撫其卷曰:“非白沙之徒不能為此”。置第二。賜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時王守仁在吏部講學,若水與相應和。尋丁母憂,廬墓三年。筑西樵講舍,士子來學者,先令習禮,然后聽講。
嘉靖初,入朝,上經筵講學疏,謂圣學以求仁為要。已,復上疏言:“陛下初政,漸不克終。左右近侍爭以聲色異教蠱惑上心。大臣林俊、孫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為寒心。亟請親賢遠奸,窮理講學,以隆太平之業(yè)?!庇质柩匀罩v不宜停止,報聞。明年進侍讀,復疏言:“一二年間,天變地震,山崩川涌,人饑相食,殆無虛月,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時而后視賢之訓,明醫(yī)不以深錮之疾而廢元氣之劑,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華,以裨圣學?!币?,遷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作《心性圖說》□教士。拜禮部侍郎。仿《大學衍義補》,作《格物通》,上□朝,歷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南京俗尚侈靡,為定喪葬之制頒行之。老,請致仕,年九十五卒。
若水生平所至,必建書院以祀獻章。年九十,猶為南京之游。過江西,安福鄒守益,守仁弟子也,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來,吾輩當憲老而不乞言,慎毋輕有所論辯?!比羲跖c守仁同講學,后各立宗旨。
(選自《明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一》,有刪節(jié))
3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廬墓三年 建造房屋
B.以隆太平之業(yè) 使興盛
C.明年進侍讀 進獻
D.殆無虛月 幾乎
31.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
①母命□出,乃入南京國子監(jiān)
②已,遷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作《心性圖說》□教士
③仿《大學衍義補》,作《格物通》,上□朝
A.則 以 于B.之 以 于
C.則 而 且D.之 而 且
3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湛若水跟從陳獻章學習,不樂于追求功名,后來依從母親的命令出仕做官,就到了南京國子監(jiān)學習。
B.湛若水一生擔任過很多官職,歷任當時南京的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禮部、兵部尚書等。
C.嘉靖初年,湛若水進入朝中做官,第一次上書就告誡皇帝要親賢臣、遠小人,致力于太平大業(yè)。
D.在湛若水經過當時的江西的時候,安福人鄒守益告誡同仁不要輕易和湛若水進行辯論。
33.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1)大臣林俊、孫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為寒心。
(2)南京俗尚侈靡,為定喪葬之制頒行之。老,請致仕。
(2023·甘肅酒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棄貲產不營,有大志,通貫書術。武陽郡丞元寶藏舉兵應魏公李密,以征典書檄。密得寶藏書,輒稱善,既聞征所為,促召之。后從密來京師,久之未知名。時李勣尚為密守,征與書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眾數十萬,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敗不振,卒歸唐者,固知天命有所歸也。今君處必爭之地,不早自圖,則大事去矣!”勣得書,遂定計歸,會竇建德陷黎陽,獲征,偽拜起居舍人。建德敗,與裴矩走入關,隱太子引為洗馬。征見秦王功高,陰勸太子早為計。太子敗,王責謂曰:“爾閱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從征言,不死今日之禍?!蓖跗髌渲?,無恨意。即位,拜諫議大夫,封鉅鹿縣男。左右有毀征阿黨親戚者,帝使溫彥博按訊,非是,然俾彥博行讓征。征見帝,頓首曰:“愿陛下俾臣為良臣,毋俾臣為忠臣?!钡墼唬骸爸摇⒘籍惡??”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龍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顯號,子孫傳承,流祚無疆;忠臣,己嬰禍誅,君陷昏惡,喪國夷家,只取空名。此其異也?!钡墼唬骸吧??!必懹^三年,以秘書監(jiān)參豫朝政。十年,為侍中。尚書省滯訟不決者,詔征平治。征不素習法,但存大體,處事以情,人人悅服。進左光祿大夫、鄭國公,知門下省事,詔朝章國典,參議得失。十七年,疾甚。令中郎將宿其第,動靜輒以聞,藥膳賜遺無算,中使者綴道。帝親問疾,屏左右,語終日乃還。
(節(jié)選自《新唐書·魏征傳》)
3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孤,古時指幼年死去父親,或指古代王侯的自稱,文中是“幼年喪父”之意。
B.頓首,指古代跪拜禮,為九拜中最為隆重的一種,常為臣子拜見君父時所用。
C.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年號是中國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
D.門下省,官署名,隋唐設立三省六部制時,是與尚書、中書并列的三省之一。
35.下列句子與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良臣,稷、契、咎陶也。
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B.亞父者,范增也。
C.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D.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3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魏征學識淵博,受人器重。魏征通達詩書術數,李密聽說元寶藏的書信是魏征所作,非常認可他的才華并召他前來。
B.魏征眼光獨到,識微見遠。他認為天命歸于唐而李勣處在兵家必爭之地,處境危險,就寫信給李勣并成功勸其歸唐。
C.魏征見解深刻,進諫有法。魏征在拜見太宗時闡明了良臣和忠臣的不同,這個頗有新意的論斷得到了唐太宗的認可。
D.魏征執(zhí)法公正,精于辦案。他做秘書監(jiān)時,審理了尚書省久拖不決的案件,他雖不熟悉法律,辦案卻令人心悅誠服。
3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勣得書,遂定計歸,會竇建德陷黎陽,獲征,偽拜起居舍人。
(2)帝使溫彥博按訊,非是,然俾彥博行讓征。
(2023·廣東)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江進之傳
江進之,楚之桃源人也。公生于農家,稍長,知刻苦讀書,有異才。天性孝友,肫誠無忮害。乙酉,舉于鄉(xiāng)。壬辰,舉于南宮,為長洲令。
長洲固劇邑,公專以恩信治之,不為掊擊。其與民語,若父子然,溫溫惟恐傷之。諸縉紳居間牘如山,度其不甚撓法者從之,不盡格也。或不從,拂其意,以疾聲厲色加公,公亦不怒,好言謝之。公雖居貧,然視財如糞土,士大夫過者如歸,皆歡然以去。其于寒士,尤加噓植。其有才者,曲禮下之,甚至分俸以遺。公固貧,為令久,益貧。
是時予中兄中郎,為吳縣令。公與中郎游,若兄弟。行則并輿,食則比豆。上官至,有小酬應,不必中郎知,公皆代為之?;虍斒抡呦蚬艆橇?,公聞之若甘露灑而清風拂也。公好作詩,政事之暇,與中郎大有唱和。中郎所作諸集,皆公為敘,文如披錦,為一時名人所嘆。中郎以病去吳,公如失左右手。
久之,公補銓曹,不能具裝。后有人中傷之者,遂改廷尉。人為公惜。公曰:“自吾為諸生時,望不及此。及為吏,治煩劇處,心思營怦,頭須為白。幸不遭褫逐,承乏廷尉。廷尉事省,吾素有述作之志未竟,今可如愿,吾志畢矣。”
以故公益閉門讀書,暇則為詩文。詩多信心為之,或傷率意,至其佳處,清新絕倫。文尤圓妙。予伯兄、仲兄及予,皆居京師,與一時名人于崇國寺葡萄林內,結社論學,公與焉。
公體素羸,后以苦思逾甚。主試于蜀,旋升按察司僉事,視蜀學政,公竟卒于蜀,得年僅五十。自為令時,多所負,其子禹疏以賻金稍稍完之,尚十不二三。甚矣,貧吏之苦也!公所著述甚多,行于世,茲不具述。
外史氏曰:古之詩文大家籍中,有可愛語,有可驚語,亦間有可笑語。良以獨抒機軸,可驚可愛與可笑者,或合并而出,亦不暇揀擇故也。以此詩文不貴無病,但其中有清新光焰之語,獨出不同于眾,而為人所欲言不能言者。進之詩可愛可驚之語甚多,中有近于俚語者,無損也。稍為汰之,精光出矣。
38.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或不從,拂其意 違背
B.久之,公補銓曹 選拔官吏
C.幸不遭褫逐 削職
D.視蜀學政 巡視
3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江進之年輕時就才能杰出,讀書刻苦,孝順友愛,待人真誠,從不嫉妒陷害他人。
B.袁中郎擔任吳縣縣令時,與江進之形同兄弟,二人同車同飲,閑暇時便共同唱和。
C.人們?yōu)榻M之改任廷尉而感到惋惜,但他本人認為廷尉一職是他做官最大的追求。
D.江進之做縣令后,仗義好施,死后留下債務,他兒子用喪葬費償還,遠不能還盡。
40.請根據文意,簡要概括作者對江進之的詩文的評價。
41.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諸縉紳居間牘如山,度其不甚撓法者從之,不盡格也。
(2)或當事者向公才吳令,公聞之若甘露灑而清風拂也。
(2023·四川)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楔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蛉≈T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4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群賢畢至 畢:全
B.此地有崇山峻嶺 崇:高
C.列坐其次 次:位置
D.或取諸懷抱 懷抱:胸懷抱負
4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
A.足以極視聽之娛 險以遠,則至者少
B.終期于盡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D.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44.把第I卷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45.文言文中,作者為什么會發(fā)出“信可樂也”的感慨?請簡要作答。
(2023·吉林)閱讀課文選段,完成下面小題。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圍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泊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刻,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46.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B.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C.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D.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47.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含義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刺客不行,良將猶在B.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
C.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D.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48.下列選項中的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趙嘗五戰(zhàn)于秦
A.斯用兵之效也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C.何為其然也D.無爪牙之利
49.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齊國失敗的原因是“與嬴而不助五國”。
B.作者認為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C.作者認為齊、燕、趙失敗的原因在于“未嘗賂秦”。
D.作者假設齊、燕、趙“反其道而行之”,結果“或未易量”。
2022真題再現
(2022·湖北)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邢宥,文昌人。正統(tǒng)十三年進士。授御史,出巡福建。民十人被誣為盜,當刑呼冤。宥為緩之,果得真盜。天順中,出為臺州知府,有治績。坐累謫晉江丞。憲宗復其職,改知蘇州。奸民攬納秋賦,置之法,得其贓萬緡,以堤沙河,甓①官道。大水,民饑,不待奏輒發(fā)米二十萬斛以振。宥素廉介,及治蘇,嚴而不苛。宋杰薦于朝,詔加浙江左參政仍理府事,賜璽書。居半歲,遂以右僉都御史代宋杰巡撫。開丹陽河,筑奔牛閘,省兌運②冗費,民以為便。尋兼理兩浙鹽政,考察屬吏,奏黜不識者百七十余人。居數載,引疾歸。
(選自《明史·列傳第四十七》)
【注】①甓(pl): 磚。②兌運: 明代漕運方式之一。
50.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坐累謫晉江丞 謫:降職
B.憲宗復其職,改知蘇州 知:知道
C.不待奏輒發(fā)米二十萬斛以振 振:救濟
D.尋兼理兩浙鹽政 尋:不久
5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邢宥巡察福建時,遇百姓臨刑喊冤,他及時干預,百姓的冤屈得以洗刷。
B.邢宥懲治擾亂朝廷賦稅的不法之徒,將收繳的贓款用于整修河堤、官道。
C.邢宥聽聞蘇州發(fā)生了洪災,請示朝廷后,打開官府糧倉給災民發(fā)放大米。
D.邢宥深得朝廷器重,他考察吏治,上奏罷免了一百多個沒有才識的屬吏。
52.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宥素廉介,及治蘇,嚴而不苛。
(2022·天津)閱讀《燭之武退秦師》,完成下面小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53.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B.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C.夫晉,何厭之有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D.吾其還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54.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燭之武在危難之際,答應去面見秦穆公,只是因為鄭伯向他道歉。
B.“夜縋而出”,寫出了鄭國在秦軍和晉軍的包圍下,形勢非常緊急。
C.燭之武雄辯的說辭逐層深入,有理有據,成功瓦解了秦晉的圍困。
D.晉文公最終沒有貿然發(fā)動進攻,表明他有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
(2022·天津)閱讀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題。
宋濂嘗與客飲,帝密使人偵視。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遍g召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敝魇氯闾厣蠒f余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不敬,此誹謗非法?!眴栧ィ瑢υ唬骸氨吮M忠于陛下耳,陛下方開言路,惡可深罪?!奔榷塾[其書,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詰責,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br>(選自《明史·宋濂傳》)
5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帝密使人偵視 密:暗中
B.善者與臣友 友:交朋友
C.不能知也 知:了解
D.幾誤罪言者 罪:犯罪
56.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濂具以實對
譯文:宋濂都用實話來回答。
B.卿不朕欺
譯文:你沒有欺騙我。
C.間召問群臣臧否
譯文:皇帝間接詢問大臣們是否藏匿(物品)。
D.有足采者
譯文:有值得采納的內容。
(2022·遼寧)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睆埩荚唬骸爸斨Z?!碑斒菚r,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br>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表椡踉唬骸芭婀苍??”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表椡鮿t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57.下列對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今者出,未辭也 辭:告辭
B.沛公則置車騎 置:放棄
C.沛公不勝杯杓 勝:超過
D.沛公安在 安:哪里
58.下列句子中,不屬于沛公言行的一項是( )
A.乃令張良留謝。B.大王來何操?
C.公為我獻之。D.立誅殺曹無傷。
59.下列對選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此時項王召沛公回來是想殺掉沛公。
B.“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樊噲認為此刻形勢危急,不用告辭。
C.“道芷陽間行”“度我至軍中”等處體現沛公小心謹慎欲迅速脫離險境的想法。
D.“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一連串動作顯示亞父對沛公逃脫憤恨不已。
(2022·福建)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節(jié)選自《師說》)
6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B.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C.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D.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6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今之眾人 眾人:一般人B.是故圣益圣 益:利益
C.則恥師焉 恥:感到恥辱D.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句讀:文辭休止和停頓處
62.下列對文中畫橫線句子意思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自己地位卑微就覺得羞恥,對方的官職高就對他阿諛奉承。
B.地位低的人向我學習就是奉承我,官職高的人向我學習就是嘲諷我。
C.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
D.與地位卑微的人為友就覺得羞恥,與官職高的人為友就近乎諂媚。
63.本段揭露的事實是什么?對此作者持怎樣的態(tài)度?
2021真題再現
(2021·北京)閱讀《燭之武退秦師》(節(jié)選),完成下面小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64.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給
B.朝濟而夕設版焉 濟:救濟
C.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擴張
D.唯君圖之 圖:考慮
65.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且貳于楚也/佚之狐言于鄭伯曰B.是寡人之過也/夫晉,何厭之有
C.若舍鄭以為東道主/闕秦以利晉D.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66.給下面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A.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B.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C.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D.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
67.用選文原句,將下面一段文字補充完整。
在鄭國被圍的危機時刻,老臣燭之武應許了鄭伯的托付,他不顧危險地“ , ”;之后,又憑精彩的辯詞說服了秦伯,使得“ , ”。
(2021·北京)閱讀《勸學》,完成下面小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8.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木直中繩 中:合乎
B.而聞者彰 彰:清楚
C.君子生非異也 生:習慣
D.金石可鏤 鏤:雕刻
69.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青,取之于藍 而寒于水
B.?使之然也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C.故木受繩則直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D.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70.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A.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B.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C.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D.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71.用原文語句,將下面一段文字補充完整。
《勸學》是我國古代探討學習問題的名篇,文章善用比喻推進論證。如第二段,先以“青出于藍”“冰寒于水”兩個比喻,論證學習能使人進步;接著進一步設喻,以直木?為圓輪后不再變直的現象,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作用;最后則以“ , ”引出結論“ , ”,強調學習的重大意義。
(2021·內蒙古)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方山子,光、黃①間隱人也。少時慕朱家、郭解②為人,閭里之俠皆宗之。稍壯,折節(jié)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于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huán)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fā)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得官。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③見之歟?
(選自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方山子傳》)
[注]①光、黃:指光州和黃州。②朱家、郭解:西漢著名游俠。③儻:或許,可能。
7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B.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C.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D.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7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閭里:閭,古代戶口編制單位,二十五家為閭,引申為鄉(xiāng)里、家鄉(xiāng)。閭里,泛指民間。
B.方山冠:漢時祭祀宗廟時樂師所戴的帽子,唐、宋時隱士多戴這種形狀的帽子。
C.謫居:謫,特指貶官降職或流放。謫居,指官員到外地任職。
D.公侯:古代爵位名。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往往因時而異。文中指官位高的人。
7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方山子出身貧寒,自幼苦讀,立志馳騁當世,晚年卻安貧樂道、心境恬淡,活得灑脫滿足。
B.方山子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粗茶淡飯,不與世人來往,這表現了他“隱士”的特點。
C.作者回憶十九年前,在岐山下看見方山子獨自縱馬向前,只一箭就射中了鵲兒,表現了方山子“游俠”的特點。
D.作者寫方山子,實際上是悲其“不遇”,可以說,《方山子傳》是蘇軾在黃州時心態(tài)的一種折射。
7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稍壯,折節(jié)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2)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
(2021·浙江溫州)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題。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節(jié)選自《逍遙游》)
7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怒而飛 怒:奮起的樣子。B.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垂下。
C.志怪者也 志:記載。D.而后乃今培風 培:憑。
77.下列句中“之”的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
A.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B.《諧》之言曰
C.鵬之徙于南冥也D.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78.下列對選段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頭以夸張的語言描寫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奮飛時氣勢壯闊。
B.文中寫“野馬”“塵?!币蕾嚿锏臍庀⒋祫?,從反面論證鯤鵬的逍遙自在。
C.作者用負載大舟有待深水、漂浮草芥需要杯水來論證世間萬物都有所依憑。
D.作者以奇特的想象使文章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又引用《齊諧》使論述可信。
(2021·浙江)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示弟立志說
(明)王陽明
予弟守文來學,告之以立志。守文①因請次第其語,使得時時觀??;且請淺近其辭,則易于通曉也。因書以與之。
夫學,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茍且,隨俗習非,而卒歸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為圣人之志,然后可與共學?!比似堈\有求為圣人之志,則必思圣人之所以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之私與?圣人之所以為圣人,惟以其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則我之欲為圣人,亦惟在于此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耳。欲此心之純乎天理而無人欲,則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務去人欲而存天理,則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則必正諸先覺,考諸古訓,而凡所謂學問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講,而亦有所不容己矣。
夫所謂正諸先覺者,既以其人為先覺而師之矣,則當專心致志,惟先覺之為聽。言有不合不得棄置必從而思之思之不得又從而辨之務求了釋不敢輒生疑惑。故記曰:“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逼垷o尊崇篤信之心,則必有輕忽慢易之意。言之而聽之不審,猶不聽也;聽之而思之不慎,猶不思也;是則雖曰師之,猶不師也。
夫立志亦不易矣??鬃樱ト艘?,猶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立者,志立也。雖至于“不逾矩”,亦志之不逾矩也。志豈可易而視哉!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濬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xù)則人死,志不立則氣昏。是以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
自古圣賢因時立教,雖若不同,其用功大指無或少異?!稌分^“惟精惟一”,《易》謂“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孔子謂“格致誠正,博文約禮”,曾子謂“忠恕”,子思謂“尊德性而道問學”,孟子謂“集義養(yǎng)氣,求其放心”,雖若人自為說,有不可強同者,而求其要領歸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則心同,心同則學同。其卒不同者,皆邪說也。
后世大患,尤在無志,故今以立志為說。中間字字句句,莫非立志。蓋終身問學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若以是說而合精一,則字字句句皆精一之功;以是說而合敬義,則字字句句皆敬義之功。其諸“格致”“博約”“忠恕”等說,無不吻合。但能實心體之,然后信予之非妄也。
【注釋】①守文,王陽明的三弟。
7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則易于通曉也 通曉:透徹地了解
B.師嚴,然后道尊 嚴:嚴格
C.源不濬則流息 濬:同“?!保柰?br>D.后世大患,尤在無志 患:缺點,弊病
8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而亦有所不容已矣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B.然后民知敬學 然微以自文于君親
C.道同則心同 置杯焉則膠
D.其卒不同者 以其無禮于晉
8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守文是王陽明先生的弟弟,他請兄長給他寫幾句話以便時時觀省。陽明先生希望他能立志,寫了此文。字里行間盡顯兄弟情深,言辭懇切,令人動容。
B.世上的人之所以沿襲舊習,敷衍應付,養(yǎng)成不好的習慣,最后變成道德低下的人,都是因為沒有立志。
C.對于圣賢之言,聽到了卻不詳加審視,就猶如沒聽到一樣:聽到了而思考并不嚴謹,就猶如沒思考一樣。如果是這樣,雖然口里說拜師學習,就猶如沒有拜師學習一樣。
D.立志是不容易的,孔子也是經過十五年的學習才確立最后的志向。文章引用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等人的話告訴守文:君子學圣人之道,以立志為最重要的事情。
82.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言有不合不得棄置必從而思之思之不得又從而辨之務求了釋不敢輒生疑惑
83.把文中劃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夫學,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
(2)自古圣賢因時立教,雖若不同,其用功大指無或少異。
參考答案:
1.D 2.C 3.A 4. 范增數目項王 常以身翼蔽沛公 今者項莊拔劍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導語】本文節(jié)選自《鴻門宴》,描繪了楚漢相爭時期一次關鍵的政治較量,表現了各方人物的智勇對抗和復雜的人性。項羽雖勇武卻優(yōu)柔寡斷,對范增的多次暗示無動于衷,顯示其性格與政治敏感度的不足。反觀劉邦,雖處險境,卻巧妙化解了危機,體現了他的政治機智和臨危不亂的能力。樊噲的果斷勇猛和項伯的極力保護為劉邦的解圍提供了重要助力,反映了人際關系在歷史關鍵時刻的影響。整體故事緊湊,人物形象鮮明,對權謀與人性進行了深刻的刻畫。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
A.正確。句意:劉邦第二天早晨率領一百多人馬。
B.正確。句意: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
C.正確。句意:拔出劍來切著吃。
D.錯誤?!凹氄f”:小人的讒言。句意: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句意:殺人惟恐不能殺盡,處罰唯恐不能用盡酷刑。
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樊噲就進去了,掀開帷帳朝西站著,瞪著眼睛看著項羽,頭發(fā)直豎起來,眼角都裂開了。
“噲遂入”是主謂結構,句意完整,應在“入”后斷開,可以排除BC。
“目眥盡裂”是主謂短語,中間不能斷開??梢耘懦鼶。
故選A。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一處,結合后文“并多次舉玉玦暗示項羽,項羽不應”可知,要對應原文“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此處可以填入“范增數目項王”;
第二處,結合前后文“范增讓項莊借舞劍擇機刺殺劉邦,項伯見狀也拔劍起舞”“護住劉邦”可知,要對應原文“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此處可以填入“常以身翼蔽沛公”;
第三、四處,結合前后文“張良急見樊噲,對他說情況很緊急”“劉邦已身處險境”可知,要對應原文“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這兩處可以填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參考譯文:
劉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騎著馬跟從他來見項羽,到了鴻門,向項羽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zhàn),我在黃河以南作戰(zhàn),但是我自己沒有料到能先進入關中,滅掉秦朝,能夠在這里又見到將軍?,F在有小人的謠言,使您和我發(fā)生誤會?!表椨鹫f:“這是沛公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如果不是這樣,我怎么會這么生氣?”項羽當天就留下劉邦,和他飲酒。項羽、項伯朝東坐,亞父朝南坐,亞父就是范增;劉邦朝北坐,張良朝西陪坐。范增多次向項羽使眼色,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羽,項羽沉默著沒有反應。范增起身,出去召來項莊,說:“君王對待他人仁慈。你進去上前為他敬酒,敬酒完畢,請求舞劍,趁機把沛公殺死在座位上。否則,你們都將被他俘虜!”項莊就進去敬酒。敬完酒,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里沒有什么可以用來作為娛樂的,請讓我舞劍。”項羽說:“好?!表椙f拔劍起舞,項伯也拔劍起舞,常常張開雙臂像鳥兒張開翅膀那樣用身體掩護沛公,項莊無法刺殺沛公。
于是張良到軍營門口找樊噲。樊噲問:“今天的事情怎么樣?”張良說:“很危急!現在項莊拔劍起舞,他的意圖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噲說:“這太危急了,請讓我進去,跟他同生死?!庇谑欠畤埬弥鴦?,持著盾牌,沖入軍門。持戟交叉守衛(wèi)軍門的衛(wèi)士想阻止他進去,樊噲側著盾牌撞去,衛(wèi)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掀開帷帳朝西站著,瞪著眼睛看著項羽,頭發(fā)直豎起來,眼角都裂開了。項羽握著劍挺起身問:“客人是干什么的?”張良說:“是沛公的參乘樊噲?!表椨鹫f:“壯士!賞他一杯酒?!弊笥揖瓦f給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后,起身,站著把酒喝了。項羽又說:“賞他一條豬的前腿?!弊笥揖徒o了他一條未煮熟的豬前腿。樊噲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豬腿放在盾上,拔出劍來切著吃。項羽說:“壯士!還能喝酒嗎?”樊噲說:“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辭的?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處罰唯恐不能用盡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懷王曾和諸將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的人封作關中王?!F在沛公先打敗秦軍進了咸陽,一點兒東西都不敢動用,封閉了宮室,軍隊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他盜賊的進入和意外的變故。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到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的讒言,想殺有功的人,這是將已亡的秦朝的作為延續(xù)罷了。我私意認為大王不采取這種做法好?!表椨饹]有話回答,說:“坐?!狈畤埌ぶ鴱埩甲?。坐了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趁機把樊噲叫了出去。
5.D 6.D 7.D 8.C 9.D 10.A
【導語】選文是杜牧《阿房宮賦》的前兩段,主要內容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阿房宮的規(guī)模宏大,體現了建筑的奢華;二是宮中生活的奢靡,通過對珍寶堆積、嬪妃眾多的詳細描述,揭示秦統(tǒng)治者的奢靡腐化,最終導致秦國迅速滅亡。作者運用鋪排描寫的手法,通過大量細節(jié)突出了秦朝的奢侈,暗示其滅亡的必然性。這也是杜牧在文中借古諷今的用意所在。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古義:天氣;今義:一定地區(qū)內經過多年觀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氣象情況,或者比喻動向、情勢等。句意:天氣卻不一樣。
B.古義:藏身;今義:托付。句意: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
C.古義:整理;今義:使紊亂的變?yōu)檎R,使不健全的健全起來。句意:整理好衣裳起身,顯出莊重的神情。
D.古今同義:未曾。句意:脈絡相連和筋骨相結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嘗試。
故選D。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句意:蜀地的山變得光禿禿了,阿房宮建造出來了。
B.正確。句意:走廊長而曲折。
C.正確。句意:樓閣盤結交錯,曲折回旋。
D.“從”,通“縱”,合縱。句意:于是拆散了六國的合縱同盟。
故選D。
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中的“輦”,是名詞作狀語,乘輦車。句意:乘輦車來到秦國。
A.“東”,名詞作動詞,向東進發(fā)。句意:沿長江順流向東進發(fā)。
B.“一”,名詞作動詞,統(tǒng)一。句意:六國的君主滅亡了,四海統(tǒng)一。
C.“樂”,意動用法,以……為樂。句意:喜愛狩獵,就想到用三面留一面給它們逃生,以此為限度。
D.“西”,名詞作狀語,向西。句意:它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向西。
故選D。
8.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嬪、嬙……地位比妃要高”錯,嬪、嬙的地位比妃要低。
故選C。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一旦國家滅亡”錯,“一旦”,指一天之間,形容時間短,不是表假設。句意:一天之內國破家亡,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運送到阿房宮里來。
故選D。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寫于唐朝中期由盛轉衰之時”錯,《阿房宮賦》寫于晚唐。
故選A。
參考譯文:
六國滅亡,四海統(tǒng)一;蜀地的山變得光禿禿了,阿房宮建造出來了。它從渭南到咸陽覆蓋了三百多里地,宮殿高聳,遮天蔽日。它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渭水、樊川浩浩蕩蕩的,流進了宮墻。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個閣,走廊長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鳥嘴向上撅起。樓閣各依地勢的高低傾斜而建筑,(低處的屋角)鉤?。ǜ咛幍模┪菪?,(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樓閣盤結交錯,曲折回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轉的水渦,高高地聳立著,不知道它有幾千萬座。長橋橫臥水波上,天空沒有起云,何處飛來了蒼龍?復道飛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剛晴,怎么出現了彩虹?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離,使人不能分辨東西。歌臺上由于歌聲響亮而充滿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飄拂而充滿寒意,有如風雨凄涼。一天之中,一宮之內,天氣卻不相同。
六國的妃嬪侍妾、王子皇孫,離開自己的宮殿,坐著輦車來到秦國,他們早上歌唱,晚上奏樂,成為秦國的宮人。明亮的星星晶瑩閃爍,那是宮妃們打開了梳妝的鏡子;烏青的云朵紛紛擾擾,這是宮妃們在梳理晨妝的發(fā)髻;渭水漲起一層油膩,這是宮妃們拋棄了的胭脂水;煙靄斜斜上升,云霧橫繞空際,那是宮女們燃起了椒蘭在熏香;雷霆突然震響,這是宮車駛過去了;轆轆的車聲越聽越遠,無影無蹤,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她們每一片肌膚,每一種容顏,都美麗嬌媚得無以復加。宮妃們久久地站著,遠遠地探視,盼望著皇帝來臨。有的宮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沒能見到皇帝。燕趙、韓魏收藏的金玉珍寶,齊國楚國挑選的珍寶,是諸侯世世代代,從他們的子民那里掠奪來的,堆疊得像山一樣。一天之內國破家亡,這些再也不能占有了,都運送到阿房宮里來。寶鼎被當作鐵鍋,美玉被當作頑石,黃金被當作土塊,珍珠被當作沙礫,丟棄得到處都是,秦人看見這些,也并不覺得可惜。
11.A 12.B 13.C 14.有吹奏洞簫的客人,依著歌曲的聲調和節(jié)拍(用簫)隨著歌聲伴奏。
【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凌”,越過;句意:越過浩瀚無垠的江面。
B.句意:舉起酒杯互相敬酒。
C.句意:但是最終并沒有增加或減少。
D.句意:你我盡可以一起享用。
故選A。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句末語氣助詞,表反問,相當于‘嗎’/介詞,表比較,譯為‘比’”;句意: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
B.均為“表并列的連詞”;句意: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螃蟹有六條腿,兩只蟹鉗。
C.“結構助詞,譯為‘的’/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只有江上的清風。/從師的風尚不流傳也已經很久了。
D.“連詞,譯為‘和’/介詞,譯為‘和’‘跟’‘同’”;句意:和山間的明月。/想要叫張良和他一同離開。
故選B。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意在抒發(fā)自己才智過人、足稱‘一世之雄’的豪情”錯誤,這些描寫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樣建功立業(yè)的苦悶。
故選C。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倚”,依著;“和”,應和;“客有吹洞蕭者”,定語后置句。
參考譯文:
赤壁賦
蘇軾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在斗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月光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任憑一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漂浮,越過浩瀚無垠的江面。浩浩淼淼(像長出羽翼一樣)駕風凌空飛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會停棲,飄飄搖搖好像要離開塵世飄飛而起,羽化成仙進入仙境。
在這時喝酒喝得非常高興,打著節(jié)拍唱起歌來。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擊打著月光下的清波,在泛著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卻在天的另一方。”有會吹洞簫的客人,配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xù)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
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zhàn)船首尾相連延綿千里,旗子將天空全都蔽住,面對大江斟酒,橫執(zhí)長矛吟詩,本來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現在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上面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江水總是不停的流逝,但它們并沒有流走;月亮總是那樣有圓有缺,但它終究也沒有增減??梢?,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飲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15.B 16.D 17.A
【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B.遇:接觸。句意: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
故選B。
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語氣詞,表疑問;/介詞,相當于“于”。句意:(你解牛的)技術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
B.介詞,替;/動詞,根據前后文可以譯為“動刀”。句意: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
C.表轉折,但;/連詞,表遞進關系,何況。句意: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更何況大骨呢!
D.都是介詞,用。句意: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
故選D。
17.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A.“可以說不是技術,而是藝術”錯誤。應該用遞進關系來陳述:“解牛”在庖丁那里,可以說不僅是技術,而且是藝術。
故選A。
參考譯文: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發(fā)出霍霍的聲音,沒有哪一種聲音不合乎音律。合乎《桑林》舞樂的節(jié)拍,又合乎《經首》樂曲的節(jié)奏。
梁惠王說:“嘻,好?。。憬馀5模┘夹g怎會高超到這種程度?。俊?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規(guī)矩,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所看見的沒有不是一頭完整的牛;幾年以后,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F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jié)有間隙,而刀刃很??;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即使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凈,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yǎng)生的道理了。”
(選自《庖丁解?!罚?br>18.D 19.A 20.B 21.D 22.A 23.C
【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句意:又合乎《經首》樂曲的節(jié)奏。
B.正確。句意:擊入大的縫隙,?引刀進入(?骨節(jié)之間的)?空處。
C.正確。句意:就像泥土堆積在地上一樣。
D.錯誤。蓋:怎么。句意:(你解牛的)技術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故選D。
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介詞,替,給。句意:庖丁給梁惠王宰牛。
B.介詞,因,因為。句意:眼睛因為筋骨交錯聚結之處而凝視不動,動作也因此緩慢下來。
C.介詞,因,因為。句意:因此四處張望。
D.介詞,因,因為。句意:因此悠然自得。
故選A。
20.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學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
B.“《左傳》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錯誤,《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左傳》是第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
故選B。
2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行為:古義,兩個詞,“行”“為”,動作因此;今義,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活動。句意:眼睛因為筋骨交錯聚結之處而凝視不動,動作也因此緩慢下來。
B.雖然:古義,雖然這樣;今義,轉折連詞。句意: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
C.天理:古義,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今義,天然的道理。句意:依照牛體的自然結構,?擊入大的縫隙,?引刀進入(?骨節(jié)之間的)?空處。
D.未嘗:古今同義,都指未曾。句意:三年之后,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
故選D。
2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困于:被圍困。句意: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故選A.
2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用了三種反差鮮明的對比……一為庖丁解牛與文惠君治國的對比”錯誤,由原文“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正而神欲行”“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可知,只有前兩個對比,沒有庖丁解牛與文惠君治國的對比,二者之間屬類比。
故選C。
參考譯文:
庖丁解牛
莊子
①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抵住的地方,砉砉作響,進刀時發(fā)出“?”的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既)合乎《桑林》舞樂的節(jié)拍,又合乎《經首》樂曲的節(jié)奏。
②梁惠王說:“嘻,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③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天道,超過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沒有不是(完整的)牛的;三年以后,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F在,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視覺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體的自然結構,擊入大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之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結構,脈絡相連和筋骨相結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嘗試,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因為用刀割斷筋肉;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因為用刀砍斷骨頭。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就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那牛的骨節(jié)有空隙,而刀刃很??;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十分寬綽,那么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余地的??!因此十九年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戒懼地提高警惕,眼睛因為筋骨交錯聚結之處而凝視不動,動作也因此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磔的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堆積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因此四處張望,因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凈,收藏起來?!?br>④梁惠王說:“好?。∥衣犃蒜叶〉脑?,懂得了養(yǎng)生的道理了?!?br>24.C 25.B 26.C 27.D 28.B 29.D
【解析】2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句意:夾在(幾個)大國之間。
B.正確。句意: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C.錯誤。“與”,贊同、贊成。句意:我贊成點。
D.正確。句意:他的話毫不謙讓。
故選C。
2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虛詞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以”,介詞,用。句意:治理國家要用禮,可是他的話毫不謙讓。
A.連詞,因為。句意: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點。
B.介詞,用。句意:用軍隊侵略這個國家。
C.連詞,來。句意:寫了這篇《師說》來贈給他。
D.連詞,因為。句意:因為它對晉國無禮。
故選B。
26.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古代男子在十五歲時行加冠禮”錯誤,古代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加冠禮;
故選C。
2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至于”古義:直到、達到;今義:表示另提一事;句意: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
B.“流離”古義:猶“淋漓”,形容液體濕淋淋往下滴的樣子;今義:由于災荒戰(zhàn)亂而流轉離散;句意:兩條腿膿血淋漓。
C.“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句意: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道上的主人。
D.“饑饉”古今同義,都表“饑餓、饑荒”之義;句意:加上有軍隊來攻打它,接下來又有饑荒。
故選D。
2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如”,假如。句意:如果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
C.“撰”,才能、志向。句意:我與他們三人的才能不一樣。
D.“何傷”,何妨。句意:那有何妨(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故選B。
2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舍’‘作'也體現出他回答問題時的緊張”錯誤,“舍”“作”兩個動作,表現了他回答老師問題時的恭敬態(tài)度。
故選D。
參考譯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
孔子說:“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就不敢講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zhàn),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br>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樣?”
(冉求)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修明禮樂,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br>“公西華,你怎么樣?”
(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什么,但愿意學習做這些。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愿意穿戴好禮服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br>“曾皙,你怎么樣?”
(曾皙)彈瑟的聲音逐漸稀疏了,接著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的才能不一樣。”
孔子說:“那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br>曾皙說:“暮春時節(jié),春天的衣服已經穿上了。和幾個成年人、幾個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兒回來?!?br>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么樣?”
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說:“您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說):“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讓,所以我笑他。”
30.C 31.B 32.C 33.(1)大臣林俊、孫交等人因不能守護治國安邦之法,而言多辭官離開,實在令人寒心。
(2)南京民俗崇尚奢靡,(湛若水)制定喪葬制度并頒布施行。因年老請求辭官。
【導語】這篇文言文選自《明史》,主要記敘了明代學者湛若水的一生事跡,突顯了他的學術追求與為政理念。湛若水早年師從陳獻章,對仕途不甚熱衷,但在母命下出仕,并積極參與當時的政治事務。他提倡求仁為要,反對奢靡之風,力圖通過改革來影響社會,主張士子應習禮重學。其與王守仁在學術理念上雖有分歧,但兩人均為推動當時學術發(fā)展做出貢獻。文章通過他的生平,展現出其作為學者和官員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3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句意:(他)在墓旁建造房屋守孝三年。
B.正確。句意:來興盛太平的大業(yè)。
C.錯誤。進:出仕做官。句意:第二年,出仕侍讀一職。
D.正確。句意:幾乎沒有哪個月不是這樣的。
故選C。
3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句①由“命”的意思“命令”可推“□”內應填代詞,作“命”的賓語,所以應填“之”,意思是“他”;句意:母親命令他出仕做官。
句②“作《心性圖說》”與“教士”之間應為目的關系,所以應填表目的關系的連詞“以”,可譯為“來”; 句意:作《心性圖說》來教導士子。
句③“上”這一動詞后應為引出動作對象的介詞,而“于”就有此用法,所以填“于”,可譯為“給”“向”,句意:進呈朝廷。
故選B。
3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第一次上書就告誡皇帝要親賢臣、遠小人”錯誤,“告誡皇帝要親賢臣、遠小人”是第二次上書的內容。由“已,復上疏言……”即可得出。
故選C。
3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得”,不能,“守法”,守護治國安邦之法;“引去”,自己辭官而去。
(2)“尚”,崇尚;“為定喪葬之制”,省略主語“湛若水”;“致仕”,請求辭官。
參考譯文:
湛若水,字元明,廣東增城人。弘治五年(1492),科考鄉(xiāng)試中舉,跟從陳獻章學習,不樂于追求功名。后來母親命令他出仕做官,他才到南京國子監(jiān)學習。弘治十八年參加會試,學士張元禎、楊廷和做考官,撫摸著他的考卷贊嘆道:“不是白沙陳獻章的學生是寫不出這樣的文章的?!绷袨榈诙3①n他做進士,選為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一職。這時王守仁正在吏部講學,若水和他互相應答唱和。不久母親去世,他在墓旁建造房屋守孝三年。建造“西樵講舍”。各地士子來求學的,(湛若水)先教他們學習禮,然后讓士子聽他講課。
嘉靖初年,進入朝廷做官,陳奏經筵講學疏,認為圣學要把求仁作為根本。不久,又上書道:“陛下剛剛臨朝處理政事,漸漸不能克服自己到最后。身邊親近的侍從爭相用聲色邪教來迷惑陛下的心志。大臣林俊、孫交等人因不能守護治國安邦之法,而言多辭官而去,實在令人寒心。切望陛下親賢人,遠奸佞,窮究事物之理,講求學問,來興盛太平的大業(yè)。”又上疏說不應停止每日的經筵講學,上級回復表示皇帝知道了這件事情。第二年,出仕侍讀一職。又上書說:“近一二年間,天象巨變、大地震動,山石崩塌、河川洶涌,饑荒不斷,人自相食,幾乎沒有哪個月不是這樣的。圣人不會等到艱難困苦之時才去聽取賢者的意見,明醫(yī)不會因病人病情嚴重而停用恢復元氣的藥。陛下應廣求能闡明先王之道的人,(讓其)每日服侍在文華殿(為陛下講學),以益于圣人學說的發(fā)揚光大?!辈痪?,升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作《心性圖說》來教導士子。任禮部侍郎。仿效《大學衍義補》而作《格物通》,進呈朝廷。后歷任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南京民俗崇尚奢靡,(湛若水)制定喪葬制度并頒布施行。因年老請求辭官。九十五歲時去世。
若水在他一生所到之處,一定修建書院來紀念陳獻章。九十歲時還漫游南京。途經當時的江西時,王守仁的弟子安福人鄒受益告誡他的同仁說:“甘泉先生來,我們應當尊敬這位老人而不要妄自討教,千萬不要輕易與他論辯?!比羲畛鹾褪厝室煌v學,后各自設立宗旨。
34.B 35.C 36.D 37.(1)李勣收到信,就決定歸附唐朝,時逢竇建德攻陷黎陽,抓獲魏征,偽朝拜(他)為起居舍人。
(2)太宗派遣溫彥博去調查此事,結果不是這樣,然而還是讓溫彥博去責備魏征。
【導語】這篇文言文節(jié)選自《新唐書·魏征傳》,生動地描繪了魏征從一位不被人知的年輕才子成長為唐朝重要諫臣的人生歷程。魏征的聰慧與才識在于通達書術、識微見遠,且在李密舊部中勸李勣歸唐,顯示了其獨到的政治眼光。他為人耿直,敢言敢諫,進諫唐太宗時強調良臣與忠臣的區(qū)別,展現了其深刻的政治見解和寬廣的政治視野,是一代忠良典范。文章通過對魏征一系列事跡的描述,塑造了魏征智勇兼?zhèn)洹⒅艺\堅定的歷史形象。
34.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B.“頓首,指古代跪拜禮,為九拜中最為隆重的一種”說法錯誤,稽首,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常為臣子拜見君父時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頭也至地。頓首,指磕頭,古代漢族的一種交際禮儀,跪拜禮之一,為正拜,以頭叩地即舉而不停留。
故選B。
3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判斷句。句意:良臣,是后稷、契、咎陶。
A.判斷句。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B.判斷句。句意:亞父,就是范增。
C.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千里之馬,一食或盡粟一石。句意:(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
D. 判斷句。句意:廉頗是趙國優(yōu)秀的將領。
故選C。
3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他做秘書監(jiān)時,審理了尚書省久拖不決的案件”理解錯誤。原文是“十年,為侍中。尚書省滯訟不決者,詔征平治。征不素習法,但存大體,處事以情,人人悅服”,可見,是任侍中時,審理了尚書省久拖不決的案件。
故選D。
3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書”,信;“歸”,歸附;“會”,恰逢;“拜”,授予官職。
(2)“按訊”,審問,調查;“俾”,使,讓;“讓”,責備。
參考譯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從小就失去了父親,從而落魄而不得志,他拋棄自己的資財家產不去經營,有遠大的志向,通曉經典書籍和方術。武陽郡丞元寶藏起兵響應魏公李密,讓魏征掌管書信公文。李密得到元寶藏的書信,常常稱贊,得知是魏征所寫,趕快召他前來。后來魏征跟隨李密來到京城,但是很長時間沒有出名。這時李勣還在為李密防守,魏征寫信給他說:“當初魏公起兵反叛,振臂大呼,聚眾數十萬人,聲威震動半個天下,但一失敗就不能振作,最終歸附唐朝,確實知道天命有它的歸所??!如今您處在兵家必定爭奪的地方,不早點圖謀自全的辦法,那么大事就離去了!”李勣收到信,就決定歸附唐朝,時逢竇建德攻陷黎陽,抓獲魏征,偽朝拜(他)為起居舍人。竇建德失敗后,(魏征)與裴矩逃入關內,隱太子召任他為洗馬。魏征見秦王功勞高,暗地勸說隱太子早定對策。隱太子失敗后,秦王責備魏征說:“你挑撥我們兄弟相爭,怎么處治?”魏征回答說:“(如果)太子早些聽我的話,就不會死于今天的禍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沒有怨恨之意。(秦王)即帝位后,拜授魏征為諫議大夫,封為鉅鹿縣男。身邊近臣有人詆毀魏征偏袒親戚,太宗派遣溫彥博去調查此事,結果不是這樣,然而還是讓溫彥博去責備魏征。魏征覲見太宗,叩頭說:“愿陛下讓臣做良臣,不要讓臣做忠臣?!碧谡f:“忠臣、良臣有差別嗎?”魏征說:“良臣,是后稷、契、咎陶;忠臣,是龍逢、比干。良臣,自身承受美名,君主受顯號,子孫世代相承,福氣傳之無窮;忠貞的臣子,自己遭禍被殺,君主陷于昏暴,國破家亡,僅取得一個空名。這就是兩者的區(qū)別?!碧谡f:“好。”貞觀三年,魏征以秘書監(jiān)身份參與朝政。貞觀十年,任侍中。尚書省有些久拖不決的案件,(太宗)下詔讓魏征審理。魏征平時不熟悉法律,只知大概,以情理來處理案件,人人都心悅誠服。進封左光祿大夫、鄭國公,執(zhí)掌門下省事務,詔令朝廷規(guī)章、國家制度,由他參議得失。貞觀十七年,(魏征)病重,命令中郎將在他家值宿,有動靜隨時奏報,所賜藥品、膳食不計其數,院中出使之人不絕于道。太宗親臨問疾,屏退左右,交談一日才回宮中。
38.D 39.C 40.寫作出于本心;風格清新圓妙;多有可愛可驚之語;詩文有近俚語,需要精簡。 41.(1)官員們的調解文書繁多,估計沒有過于曲解破壞法律的就聽從他們,不全部阻止。
(2)有當權的人對江公贊揚吳縣縣令的才能,江公聽到后就像甘露灑身,清風拂面一樣(高興)。
【導語】這篇文言文以簡練的筆觸描繪了江進之的生平與性情。江進之自幼聰慧且孝友,為官時以仁愛和誠信治理地方,與百姓建立如父子般的感情,并且極力扶持寒門士子。與此同時,他對金錢淡泊,對友誼珍視,與袁中郎親如兄弟。在仕途受挫時,江依然保持積極心態(tài),專注于學問和創(chuàng)作??傮w而言,文章突出江進之品德高尚、才華出眾以及清貧而堅忍的形象,令人深感敬仰。
3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句意:有人不聽從,違背他的意愿。
B.正確。句意:過了很久,江公補缺進入吏部。
C.正確。句意:有幸沒有遭到罷黜放逐。
D.“視”,官員處理政事。句意:掌管蜀地的學政。
故選D。
3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廷尉一職是他做官最大的追求”錯誤。由原文“自吾為諸生時,望不及此”“廷尉事省,吾素有述作之志未竟,今可如愿,吾志畢矣”可知,江進之說這樣的話是寬慰眾人,也表現自己對為官之事看得很開,說作廷尉政事較少,可以有時間寫作,這是他的愿望,而不是像選項所說他本人認為廷尉一職是他做官最大的追求。
故選C。
4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詩多信心為之”可知,江進之寫作出于本心;
由原文“至其佳處,清新絕倫。文尤圓妙”可知,江進之詩文風格清新圓妙;
由原文“進之詩可愛可驚之語甚多”可知,江進之詩文多有可愛可驚之語;
由原文“中有近于俚語者,無損也。稍為汰之,精光出矣”可知,江進之詩文有近俚語,需要精簡。
4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縉紳”,原意是插笏,轉用為官宦的代稱;“度”,估計;“撓”,擾亂,阻止;“格”,阻止。
(2)“當事者”,當權的人;“才”,認為……有才;“若”,好像。
參考譯文:
江進之傳
江進之,楚地桃源人。他出生在農戶家庭,等到稍大些,便知道刻苦讀書,有杰出的才能。孝順友愛,待人真誠,從不嫉妒陷害他人。乙酉年,從鄉(xiāng)試中舉。壬辰年,被推舉到南宮做了長洲令。
長洲本就是個大縣,他只用恩惠和誠信來治理,不用武力打擊。他與百姓交談,就好像是父子一樣,態(tài)度溫婉,只擔心他們受到傷害。官員們的調解文書繁多,估計沒有過于曲解破壞法律的就聽從他們,不全部阻止。有人不聽從,違背他的意愿,便說話急躁,臉色嚴厲來對待江進之,可他也不發(fā)怒,用好話來勸說他們。江進之雖然貧窮,然而卻視金錢如糞土,士大夫們送的金錢全部歸還,大家全都高興地離開。他對那些貧寒的讀書人,特別加以呵護和幫助。對待那些有才能的人,降低身份以禮相待,甚至將自己的俸祿分給他們。江進之本來就貧窮,做了多年的長洲令,變得更加貧窮了。
當時我的兄長中郎(袁宏道)擔任吳縣縣令。江公和中郎交往,就像兄弟一樣。出行就同坐一輛車,吃飯就共用一個食器。上級官員到來,有一些小的應酬事務,不必讓中郎知道,江公都代替他去做。有時候主事的人問江公認為吳縣縣令(中郎)怎么樣,江公聽到這話就像甘露灑下、清風拂過一樣(心情愉悅)。江公喜好作詩,在處理政事的閑暇時間,和中郎有很多詩歌唱和之作。中郎所作的各種文集,都由江公來作序,文章如同展開的錦繡(文采斐然),被當時的名人所贊嘆。中郎因為生病離開了吳縣,江公就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樣(感到失落)。
過了很久,江公補缺進入吏部(銓曹,主管選拔官員的部門),卻不能備辦行裝(意即家境貧寒)。后來有中傷他的人,于是(他)被改任為廷尉。人們?yōu)榻械酵锵?。江公說:“自從我做秀才的時候,就沒想到能有今天(的地位)。等到做了官吏,處理繁重復雜的事務時,內心憂慮不安,頭發(fā)胡須都變白了。有幸沒有遭到罷黜放逐,暫任廷尉之職。廷尉事務簡略,我向來有著述的志向還沒有完成,現在能夠如愿,我的志向也就達成了。”
因為這個緣故,江公更加閉門讀書,有空的時候就寫詩作文。他寫詩大多是任憑心意去創(chuàng)作,有時失于草率隨意,但寫到好的地方,清新美妙到了極點。他的文章尤其圓潤精妙。我的大哥、二哥和我,都住在京城,和當時的名人在崇國寺的葡萄林里,結成社團討論學問,江公也參與其中。
江公身體向來瘦弱,后來因為苦思(著述等事)更加嚴重。(他)到蜀地主持考試,不久升任按察司僉事,掌管蜀地的學政,江公最終在蜀地去世,年僅五十歲。自從擔任縣令以來,(他)背負了很多債務,他的兒子江禹疏用別人贈送助喪的錢財漸漸償還了一部分,但還不到債務的十分之二三。貧困官吏的苦楚實在是太嚴重了?。〗龇浅6?,在世間流傳,在此就不詳細敘述了。
外史氏(作者自稱)說:古代的詩文大家的著作之中,有令人喜愛的語句,有令人驚嘆的語句,也偶爾有令人發(fā)笑的語句。實在是因為(他們)獨自抒發(fā)心中的情思,令人驚嘆、喜愛和發(fā)笑的語句,有時會一起出現,也沒有時間去挑選抉擇的緣故啊。因此詩文不以沒有瑕疵為貴,只要其中有清新耀眼的語句,獨自出眾而不同于眾人,并且是人們想說卻不能說出的。江進之詩中令人喜愛、令人驚嘆的語句非常多,其中有接近俚俗的語句,這沒有損害(整體)。稍微對這些語句加以淘汰,精華就顯現出來了。
42.C 43.C 44.(1)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2)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 45.①天氣晴朗,春光明媚,景色宜人;②和朋友聚會,飲酒賦詩,暢敘幽情。
【導語】《蘭亭集序》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名作,描寫了永和九年春天,王羲之與友人在蘭亭聚會的情景。文章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感慨。文中既有對當下美好時光的贊美,也有對生命無常的深沉思考。王羲之以優(yōu)美的文筆和深刻的哲理,展現了古人對生命的態(tài)度和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學和思想價值。
4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句意: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
B.正確。句意: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
C.錯誤。次:旁邊。句意:排列坐在曲水旁邊。
D.正確。句意:有的人從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東西。
故選C。
4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不同。連詞,表目的,用來 /連詞,表并列。句意: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危險又遠的地方,前來游玩的人便少。
B.不同。介詞,到 /介詞,表被動。句意:最后歸結于消滅。/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
C.相同。“之”,都是結構助詞,的。句意:每當看到前人所發(fā)感慨的原因。/現在由于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D. 不同。代詞,他們/選擇問句的前一句,是……。句意: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天色深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呢。
故選C。
4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雖”,雖然;“盛”,盛況;“觴”,喝酒;“詠”,作詩;“幽情”,幽深內藏的感情。
(2)第一個“之”,得到;“遷”,變化;“系”,隨著產生。
4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信可樂也”意思是“實在是很快樂”,由此可知,考生需要到上文找到值得快樂的事情。
①結合“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可知,集會這天的天氣、季節(jié)、環(huán)境非常好:天氣晴朗,春光明媚,景色宜人。
②結合“群賢……”“少長……”“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可知,集會這天參會的都是賢能之人,且作者和朋友登高聚會,飲酒賦詩,暢敘幽情。
參考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huán)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從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東西,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通過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懷所寄托的事物,在形體之外,不受任何約束地放縱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fā)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后歸結于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fā)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于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v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46.C 47.B 48.B 49.C
【解析】4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
“至”是“丹以荊卿為計”這整件事的謂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B;
“始”是謂語動詞“速”的時間狀語,應在其前斷開,排除D。
故選C。
4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詞語中的古今異義現象的能力。
A.不行:古義,不去行刺;今義,不可以。句意:燕國的刺客不去秦國,趙國的良將仍然健在。
B.存亡:指生死存亡。句意:句意: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
C.故事:古義,舊事,前例;今義,文學體裁的一種。句意: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又不如六國了。
D.劫:古義,脅迫;今義,搶劫。句意:治理國家的一國之君不要使自己被積威所脅迫啊。
故選B。
4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趙嘗五戰(zhàn)于秦”,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于秦”作狀語,修飾“五戰(zhàn)”,現代漢語語序為“趙嘗于秦五戰(zhàn)”。句意:趙國曾經和秦國交戰(zhàn)五次。
A.判斷句,“也”表判斷。句意:這就是用兵的功效啊。
B.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于君有益”。句意: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
C.賓語前置句,此處,“何”為代詞作賓語,放在了“為”的前邊, 正常語序是“其為何然也”。句意:簫聲為什么這樣(悲涼)呢?
D.定語后置句,“利”是“爪牙”的定語,“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詞。正常語序是 “無利爪牙”。句意: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
故選B。
49.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文本內容、觀點的能力。
C.“作者認為齊、燕、趙失敗的原因在于‘未嘗賂秦’”錯誤,作者在文中想表達的是,齊、燕、趙雖然沒有賄賂秦國,但在基本國策上有失誤,齊是“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燕是“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是“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故選C。
參考譯文:
齊國不曾割地賄賂秦國,最后也隨著五國滅亡,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它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五國啊。五國滅亡之后,齊國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君主,起初有遠大的謀略,能夠守住自己的土地,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滅亡在后,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與秦國五次作戰(zhàn),兩次戰(zhàn)敗三次勝利。后來秦國又兩次攻打趙國,李牧接連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趙王殺害,都城邯鄲就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卻沒能堅持到底啊。況且燕趙正處在其他國家被消滅了的時候,可說是智謀已盡,力量單薄,戰(zhàn)敗而亡國,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啊。假使當初韓、魏、楚三國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秦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存亡的命運,如果與秦國較量,也許還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國把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齊心協(xié)力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擔心秦國人連飯也咽不下喉呢。可悲?。∮羞@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土地天天削減,月月割讓,以至于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切不要讓自己被敵人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啊!
50.B 51.C 52.邢宥一向廉潔正直,他在治理蘇州時,雖然嚴格管理,但并不苛刻對待民眾。
【解析】5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因事牽連被貶為晉江丞。
B.知:擔任、掌管。句意:但憲宗后來恢復了他的職務,并改任他為蘇州知府。
C.句意:不等朝廷奏報批準,就立即發(fā)放二十萬斛糧食來賑濟災民。
D.句意:不久,他兼任兩浙鹽政。
故選B。
5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請示朝廷后,打開官府糧倉給災民發(fā)放大米”錯。原文“大水,民饑,不待奏輒發(fā)米二十萬斛以振”的意思是在大水災發(fā)生時,民眾遭受饑餓,不等朝廷奏報批準,就立即發(fā)放二十萬斛糧食來賑濟災民。
故選C。
5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素”,一向、向來;“廉介”,廉潔正直;“及”,等到;“苛”,苛刻。
參考譯文:
邢宥,文昌人,正統(tǒng)十三年考中進士,被授予御史職位,并出巡福建。在福建,他遇到了十位被誣陷為盜賊的百姓,這些百姓在面臨刑罰時高呼冤枉。邢宥暫緩了對他們刑法的執(zhí)行,最終真正的罪犯找到了。天順年間,邢宥出任臺州知府,因有治績而受到贊譽。后因事牽連被貶為晉江丞,但憲宗后來恢復了他的職務,并改任他為蘇州知府。奸民攬納秋賦,被依法懲處,所得贓款共計萬余緡,用于堤防沙河、修繕官道。在大水災發(fā)生時,民眾遭受饑餓,不等朝廷奏報批準,就立即發(fā)放二十萬斛糧食來賑濟災民。邢宥一向廉潔正直,他在治理蘇州時,雖然嚴格管理,但并不苛刻對待民眾。宋杰向朝廷推薦了他,朝廷下詔加封他為浙江左參政,仍然管理知府的事務,并賜給他璽書。過了半年,他便以右僉都御史的身份代替宋杰擔任巡撫。邢宥在任期間,開通了丹陽河,修建了奔牛閘,節(jié)省了運輸成本,使得民眾感到便利。不久,他兼任兩浙鹽政,對下屬官吏進行了考察,奏請免去不稱職的人一百七十多人。過了幾年,因病辭官回家。
(選自《明史·列傳第四十七》)
53.B 54.A
【解析】5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兩個“以”用法和意義不同。
“以”,連詞,因為。句意: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
“以”,介詞,用。句意:用小的動物換下大的動物,他們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B.兩個“于”用法和意義相同,都作介詞,對、對于。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句意: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句意:(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
C.兩個“之”用法和意義不同。
“之”,助詞,無詞義,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句意:晉國,怎么會有滿足的時候呢?
“之”,動詞,到……去。句意:項伯就連夜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
D.兩個“其”用法和意義不同。
“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句意:我們還是回去吧。
“其”,指示代詞,它,指萬物。句意:從事物易變的一面來看。
故選B。
5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只是因為鄭伯向他道歉”錯,根據“晉侯、秦伯圍鄭”“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可知,鄭國危難之際,燭之武答應去面見秦穆公的原因是他以國家利益為重,不念個人私怨,。
故選A。
參考譯文:
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假如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编嵨墓饬?。燭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為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在由于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樓放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然而越過別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乏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有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一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
晉國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天。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
55.D 56.C
【解析】5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D.“罪:犯罪”錯誤,應為“怪罪”。句意:我?guī)缀蹂e怪了進諫的人。
故選D。
5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譯文:皇帝間接詢問大臣們是否藏匿(物品)”錯誤。“間”,秘密,暗中;“臧否”,好壞。
譯文應為:皇帝秘密地召見(宋濂)詢問起大臣們的好壞。
故選C。
參考譯文
宋濂曾經與客人飲酒,皇帝暗中派人去偵探察看。第二天,皇帝問宋濂:“昨天飲酒沒有?座中的來客有誰?有哪些食物(美食)?”宋濂把實情詳細地回答了他。皇帝笑著說:“確實如此,你沒欺騙我?!辈痪煤螅实勖孛艿卣僖姡ㄋ五ィ┰儐柶鸫蟪紓兊暮脡?,宋濂只舉出那些好的大臣說?;实蹎査颍五セ卮鸬溃骸昂玫拇蟪己臀医慌笥?,所以我了解他們;那些不好的大臣,我不和他們交往,所以不了解他們?!敝魇氯闾厣献嗾乱蝗f多字?;实鄞笈儐柍械某甲?。有人指著茹太素的奏章說:“這里(是對皇上的)不敬,這里的批評不合法制。”皇帝問宋濂,回答說:“他只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廣開言路,怎么能重責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納的內容。于是把朝臣都招來斥責,口呼宋濂的字說:“如果沒有景濂,我?guī)缀蹂e怪了進諫的人。”
57.C 58.B 59.A
【解析】5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C.勝:能承受;禁得起。句意:沛公禁不起多喝酒。
故選C。
5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由原文“良問曰:‘大王來何操?’”可知,“大王來何操?”是張良問沛公的話,不屬于沛公的言行。
故選B。
5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想殺掉沛公”錯誤,此時沛公已經出去一段時間,項王召沛公回來是想繼續(xù)與沛公飲酒,并沒有想要殺掉沛公。
故選A。
參考譯文:
劉邦出去后,項王派都尉陳平去叫劉邦。劉邦說:“現在出來,還沒有告辭,這該怎么辦?”樊噲說:“做大事不必顧及小節(jié),有大禮節(jié)不回避小的責備。現在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好比是魚和肉,告辭干什么呢?”于是就決定離去。劉邦就讓張良留下來道歉。張良問:“大王來時帶了什么東西?”劉邦說:“我?guī)Я艘粚τ耔?,想獻給項王;一雙玉斗,想送給亞父。正碰上他們發(fā)怒,不敢奉獻。你替我把它們獻上吧。”張良說:“好?!边@時候,項王的軍隊駐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劉邦就留下車輛和隨從人馬,獨自騎馬脫身,和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四人拿著劍和盾牌徒步逃跑,從酈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走。劉邦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們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估計我回到軍營里,你才進去?!?br>劉邦離去后,從小路回到軍營里。張良進去道歉,說:“劉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當面告辭。讓我奉上一雙白璧,拜兩拜敬獻給大王,一雙玉斗,拜兩拜獻給大將軍?!表椡跽f:“沛公在哪里?”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要責備他,脫身獨自離開,已經回到軍營了。”項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亞父接過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劍來敲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業(yè)!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被他俘虜了!”
劉邦回到軍營,立即殺掉曹無傷。
60.A 61.B 62.C 63.①揭露的事實:士大夫之族不重師道的錯誤觀點和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
②態(tài)度:批判反對
【解析】6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
“之人”是“這些人”,是對“巫醫(yī)樂師百工”的總括,整個做句子的主語,不能斷開,排除CD;
“士大夫之族”是“曰師曰弟子云者”的主語,“士大夫之族”不能斷開,應在其前斷開;“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其后斷開;“則”一般放在下句開頭,其前斷開,排除B。
故選A。
6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B.益:更加。句意:因此,圣人更加圣明。
故選B。
6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羞”,感到羞恥;“諛”,諂媚。
此句是說不從師學習的不良風氣,正確翻譯為: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
故選C。
6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文章內容及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原文揭露事實的句子是: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概括為:士大夫之族不重師道的錯誤觀點和恥學于師的不良風氣。
作者態(tài)度: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可概括出:批判反對。
參考譯文: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難了!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切﹥和睦蠋?,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學習了小的卻丟了大的。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
64.B 65.A 66.D 67. 夜縋而出 見秦伯 秦伯說 與鄭人盟
【解析】6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實詞含義的能力。
B.“濟:救濟”錯誤。“濟”,渡河;晉惠公早晨渡過河去,晚上就筑城來防備您。
故選B。
6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虛詞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個“于”,介詞,對;句意:并且鄭國同時依附于楚國與晉國。
第二個“于”,介詞,對;句意:鄭國大夫佚之狐對鄭文公說。
B.第一個“之”,結構助詞,的;句意:這是我的過錯。
第二個“之”,提賓的標志;句意: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呢?
C.第一個“以”,介詞,把;句意:如果饒恕了鄭國,并且把它做為東邊大道上的主人。
第二個“以”,表目的的連詞,來;句意: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
D.第一個“焉”,句末語氣詞,相當于“啊”;句意:然而,鄭國滅亡了,你也有所不利?。?br>第二個“焉”,哪里;句意: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故選A。
6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焉用亡鄭以陪鄰”,“鄭”是“亡”的賓語,不可斷開,排除BC;
“鄰之厚”“君之薄”結構對稱,中間應斷開,排除A。
故選D。
6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結合“晉侯、秦伯圍鄭”“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分析可知,鄭國被秦晉兩國圍困,形式危急,佚之狐向鄭伯進言舉薦燭之武;燭之武“許之”,然后“夜縋而出,見秦伯”;以其三寸不爛之舌,成功說服秦伯。秦伯“秦伯說,與鄭人盟”,最終解了鄭國的燃眉之急。
參考譯文:
晉文公、秦穆公出兵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并且鄭國同時依附于楚國與晉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鄭國大夫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很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國的國君,秦國的軍隊必定撤退?!编嵅饬恕T之武辭謝說:“我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無能為力啊?!编嵐f:“我不能早早用你,現在由于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
深夜,燭之武用繩子吊出城墻,他見到秦穆公,說:“秦國與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明白自己將會滅亡。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饒恕了鄭國,并且把它做為東邊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答應把焦、瑕兩地給您。可是,晉惠公早晨渡過河去,晚上就筑城來防備您,這是您知道的。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穆公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wèi)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68.C 69.C 70.A 71. 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解析】6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
C.“生:習慣”解釋錯誤,句子意思是: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吧笔峭僮郑ā靶浴?,意思是“天性、天賦”。
故選C。
6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介詞,從。/介詞,比。句意: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卻比水還要寒冷。
B.代詞,它。/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句意: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
C.均是連詞,表承接,就,那么。句意: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D.連詞,表遞進。/連詞,表轉折。句意: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
故選C。
7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
“神明自得”中“神明”是“自得”的主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D?!笆バ膫溲伞敝小笆バ摹痹摼涞闹髡Z,不能斷開,排除C。
故選A。
7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據文中第二段內容可知,“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是該段的總結句,其中“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是最后總結出來的學習的重大意義,即“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所以最后引出結論的句子是“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參考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一塊木材直得合乎墨線,假如用火烤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guī)的標準。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72.B 73.C 74.A 75.(1)漸漸長大,改變志向讀書,想憑借讀書在當代施展抱負,但最終沒被知遇。
(2)于是就在馬上和我談論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敗之事,自以為是一代豪杰。
【解析】7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方山子也驚訝地瞧著我,問我到這里來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頭不語,繼而仰天大笑。他請我住到他家去。
“余所以至此者”是“問”的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
“故”是“告”的賓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
“俯而不答”“仰而笑”是兩個動作,兩句話,中間應該斷開,排除A。
故選B。
73.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謫居,指官員到外地任職”理解錯誤,“謫居”指古代官吏被貶官降職到邊遠外地居住。
故選C。
7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方山子出身貧寒”理解錯誤,根據原文“余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然方山子世有勛閥,當得官。使從事于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可知,方山子出身富貴。
故選A。
7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稍壯”,漸漸長大;“折節(jié)”,改變志向;“馳騁”,施展抱負。
(2)“因”,于是;“用兵”,用兵之道;“古今成敗”,古今成敗之事。
參考譯文:
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他年輕時仰慕朱家、郭解的為人,鄉(xiāng)里的一班俠士都敬重他。漸漸長大,改變志向讀書,想憑借讀書在當代施展抱負,但最終沒被知遇。于是晚年就隱居在光州、黃州一帶,住的地方叫岐亭。他住茅屋,吃素食,不與塵世上的人來往;他不坐車馬,不穿禮服,不戴禮帽,徒步來往于山里,沒有人認識他。人們見他戴的帽子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說:“這不就是古代的方山冠遺留下來的樣子嗎?”因此就稱他為“方山子”。我因貶官居住在黃州,有一次經過岐亭,正巧碰見了他。我說:“啊喲,這是我的老朋友陳慥陳季常呀,怎么會住在這里的呢?”方山子也驚訝地瞧著我,問我到這里來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頭不語,繼而仰天大笑。他請我住到他家去。他家四壁蕭條,然而他的妻兒奴仆都顯出怡然自樂的樣子。我大為驚異之余,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輕的時候,曾嗜酒弄劍,揮金如土。十九年前,我在岐下,看見方山子帶著兩名騎馬隨從,身攜兩箭,在西山游獵。只見前方有一只鳥飛起來,他便叫隨從追趕射獵,卻未能射中。方山子只身躍馬向前,一箭便射中飛鳥。于是就在馬上和我談論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敗之事,自以為是一代豪杰。到現在過了不少日子了,他那英氣勃勃的神色,依然顯現在眉宇之間,這樣的人怎么會是一位蟄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勛之家,理應有官做,假如他能廁身官場,到現在已得高官聞名于世了。他原有家在洛陽,住宅花園雄偉富麗,可與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還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絲帛的收入,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樂了。然而他全都拋擲不惜,偏要來到窮僻的山溝里,這難道不是因為他獨有會心之處才會如此的嗎?我聽說光州、黃州一帶有很多奇特的人,常常假裝瘋癲,外形和面容污穢,但是無法見到他們,方山子或許能遇見他們吧!
76.B 77.C 78.B
【解析】7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
B.垂:同“陲”,邊際,邊遠。句意: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云彩。
故選B。
7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言虛詞含義及用法的能力。
A.結構助詞,的。句意:鵬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長
B.結構助詞,的。句意:《齊諧》這本書的記載上說。
C.助詞,主謂間,取獨。句意: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
D.結構助詞,的。句意: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
故選C。
7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原文內容的能力。
B.“從反面論證鯤鵬的逍遙自在”錯誤?!耙榜R”“塵?!钡倪\動必須依靠氣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大鵬飛向南冥則要“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去以六月息者也”。把野馬、塵埃和鵬相比,說明萬物均“有所待”(須憑借,要依靠),世上的萬物無論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處在不同的束縛之中。因此,大鵬也好,“野馬”“塵?!币埠?,狀似逍遙,其實并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
故選B。
參考譯文:
北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鯤。鯤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鯤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做鵬。鵬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云彩。這只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個天然的大池子。
《齊諧》這本書,是記載一些怪異事情的書。書上記載:“鵬往南方的大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環(huán)繞著旋風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用六個月的時間飛到南海才休息?!毕褚榜R奔騰一樣的游氣,飄飄揚揚的塵埃,活動著的生物都因為風吹而運動。天空蒼蒼茫茫的,或許是上天真正的顏色?它的遼闊高遠也是沒有盡頭的嗎?鵬往下看的時候,看見的應該也是這個樣子。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沒有負載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當作是一艘船,放一個杯子在上面就會被粘住,這是水淺而船卻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風不夠強大的話,那么負載一個巨大的翅膀也就沒有力量了。因此,鵬在九萬里的高空飛行,風就在它的身下了,憑借著風力,背負著青天毫無阻擋,然后才開始朝南飛。
79.B 80.C 81.D 82.言有不合/不得棄置/必從而思之/思之不得/又從而辨之/務求了釋/不敢輒生疑惑 83.(1)學習,都是要先立志。志要是不立,就像不種樹根而徒勞培土澆水一樣,這樣是做無用功的。
(2)從古到今圣賢人都是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育,雖然好像各不相同,但其用功大都一樣或只差一點點。
【解析】7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B.“嚴”,受尊敬。句意:尊敬教師才能重視他傳授的道。
故選B。
8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放在動詞前,組成所字結構/與“為”連用,表被動。
第一句句意:這都是不能夠欺騙自己的。
第二句句意: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啊。
B.代詞,這樣/連詞,表轉折。
第一句句意:這樣之后百姓才能專心求學。
第二句句意:但在君王和父母面前無法文飾自己的過錯。
C.均為連詞,那么、就。
第一句句意:天理是一樣的,那么道心就是一樣的。
第二句句意: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
D.指示代詞,其它/人稱代詞,它,指鄭國。
第一句句意:其它的不同的學說。
第二句句意: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
故選C。
8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以立志為最重要的事情”錯誤,根據“雖若人自為說,有不可強同者,而求其要領歸宿,合若符契。何者?夫道一而已。道同則心同,心同則學同”可知,文章引用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等人的話告訴守文:君子學圣人之道,求道的途徑只有一個,即存天理,去私欲。
故選D。
8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感覺言論不對,也不要放棄,還要認真思考,思考還是不對,又要認真分辨,直到完全明白,不能夠一知半解。
“合”為“言”的謂語,應在其后斷開;
“棄置”后省略賓語“言”,應在“棄置”后斷開;
兩個“思之”之間可根據頂真修辭斷開;
“又”引起下一句的動作,其前應斷開;
“之”為“辨”的賓語,其后斷開;
“了釋”為“求”的賓語,其后斷開。
8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點:
(1)“莫先于立志”,沒有比先立下志向更重要的(都是要先立志);“徒”,徒勞;“培擁”,培土。
(2)“因時”,根據不同時期;“若”,好像;“大指”,大都。
參考譯文:
我的三弟王守文來求學,我告訴他要立志。守文于是請我按重要性依次說說立志的事情,使得他能夠不時觀看自省,并且要求語言淺近,容易透徹地了解,于是我寫了信來寄給他。
學習,都是要先立志。志要是不立,就象不種樹根而徒勞澆水一樣,費力辛苦卻沒有成就。世上的人之所以沿襲舊制,敷衍應付,養(yǎng)成不好的習慣,最后變成道德低下的人,都是因為沒有立志。所以程子講:要有成為圣人志向的人,然后才能與他一起共同學習。人要是真心想要成為圣人的志向,則必然會思考圣人為什么會成為圣人的原因。難道不是內心純?yōu)榱贾鴽]有一絲的私欲?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只是因為內心純?yōu)榱贾鵁o一絲的私欲。這樣我想成為圣人,也只有追求內心純?yōu)榱贾鵁o一絲的私欲。想要做到內心純?yōu)榱贾鵁o一絲的私欲,則要必需除去私欲,顯現良知。想要除去私欲,顯現良知,則必然要去找怎么除去私欲而顯現良知的方法。想要找到除去私欲而顯現良知的方法,則必需要驗證前人的思考,考證于古人言語,這樣才是做學問的功夫,然后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的知識,這都是不能夠欺騙自己的。
而所講的則必需要驗證前人的思考,既然認為那人是先行者而向他學習,則要一心一意聽從先行者的話。如果感覺不對,也不要放棄,還要認真思考,思考還是不對,又要認真分辨,直到完全明白,不能夠一知半解。古人講:“尊敬教師才能重視他傳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師重道,百姓才能專心求學?!奔偃鐩]有尊重相信的決心,則必然有輕忽的念頭。說的話如果聽了不加以審視,就象沒有聽一樣,聽了而思考不慎密,就象沒有思考一樣;如果是這樣,雖然口里說以圣人為師,就猶如沒把他當老師一樣。(這樣雖然說學習了,就象沒有學習一樣。)
立志也是不容易的呀??鬃?,圣人呀,也曾經講過:“我十五歲開始發(fā)奮學習,到了三十歲才真正立志?!绷⒄撸褪橇⒅?。后來到了不逾矩程度,也是志向到了不逾矩。立志怎么能輕視呀!志向,是一個人精氣的核心,人的性命,樹木的根,水的源頭。源頭被堵了,則流水就沒了,樹根不培植則樹木就會死,人要是沒命就會死去,志要是不立則神志不清醒。想要成為君子,無時無處不以立志為最重要的事情。
從古到今圣賢人都是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育,雖然好像各不相同,但其用功大都一樣或只差一點點?!稌分^“惟精惟一”,《易》謂“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孔子謂“格致誠正,博文約禮”,曾子謂“忠恕”,子思謂“尊德性而道問學”,孟子謂“集義養(yǎng)氣,求其放心”,雖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達,這不能強求,但其中的關鍵地方都是一樣的。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天理都是一樣的。天理是一樣的則道心是一樣的,道心一樣則學問就是一樣的。其它的不同的學說,都是邪說。
后來的人有個大的毛病,主要是在沒有志向,所以今天特地講出來。中間字字句句都是立志。人一生的學問,只是這個立志而已。若要說是精一,則字字句句都是精一,若要說是敬義,則字字句句都是敬義的功夫。其與“格致”,“博約”,“忠恕”等說,無不吻合。如果能真心的體會,然后才會真正相信我講的都是真的呀。題型分類
考點分析
字詞理解
考查學生對文言文中特定字詞含義的理解和掌握。
意義理解
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句子或段落意義的理解。
內容理解
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整體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斷句
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句子結構的劃分和理解。
主題分析
考查學生對文言文主題思想或中心思想的分析和理解。
文學常識
考查學生對文言文相關的文學知識和背景的了解。

相關試卷

專題11 古詩文默寫-備戰(zhàn)2025年高中學業(yè)水平合格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zip:

這是一份專題11 古詩文默寫-備戰(zhàn)2025年高中學業(yè)水平合格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zip,文件包含專題11古詩文默寫原卷版docx、專題11古詩文默寫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7頁, 歡迎下載使用。

專題09 古詩鑒賞閱讀-備戰(zhàn)2025年高中學業(yè)水平合格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zip:

這是一份專題09 古詩鑒賞閱讀-備戰(zhàn)2025年高中學業(yè)水平合格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zip,文件包含專題09古詩鑒賞閱讀原卷版docx、專題09古詩鑒賞閱讀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65頁, 歡迎下載使用。

專題06 實用類文本-備戰(zhàn)2025年高中學業(yè)水平合格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zip:

這是一份專題06 實用類文本-備戰(zhàn)2025年高中學業(yè)水平合格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zip,文件包含專題06實用類文本原卷版docx、專題06實用類文本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92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專題05 論述類文本-備戰(zhàn)2025年高中學業(yè)水平合格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zip

專題05 論述類文本-備戰(zhàn)2025年高中學業(yè)水平合格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zip

專題04 文學常識-備戰(zhàn)2025年高中學業(yè)水平合格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zip

專題04 文學常識-備戰(zhàn)2025年高中學業(yè)水平合格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zip

專題02 詞語熟語理解-備戰(zhàn)2025年高中學業(yè)水平合格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zip

專題02 詞語熟語理解-備戰(zhàn)2025年高中學業(yè)水平合格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zip

專題01 字音字形-備戰(zhàn)2025年高中學業(yè)水平合格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zip

專題01 字音字形-備戰(zhàn)2025年高中學業(yè)水平合格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全國通用).zip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學業(yè)水平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