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0.5mm中性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班級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將條形碼橫貼在答題卡“條形碼粘貼處”。
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
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0.5mm中性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nèi)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
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不得折損??荚嚱Y束后,將答題卡交回。
一、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共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古籍今譯是一項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揮廣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來,成果豐碩。從宏觀上講,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或影響上層建筑,使其對經(jīng)濟基礎產(chǎn)生反作用,從而調(diào)節(jié)或改變?nèi)说默F(xiàn)實生存條件,間接地參與對經(jīng)濟基礎的鞏固或變革;從細節(jié)上看,它以其認識功能影響人的意識,進而影響人的行為,達到影響社會生活的目的。這類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樣來得直接,也不具有強制性,它就像杜甫說的春雨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浸潤人們心田,陶冶情操。它雖不能與國計民生活動并駕齊驅(qū),但從生存發(fā)展的意義上講,社會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譯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的標準,受到人們的推崇。我們現(xiàn)在沿用 “信、達、雅”三個詞,并賦予它們以新的含義?!靶拧笔侵钢覍嵉胤从吃鞯膬?nèi)容,包括思想、風格、精神等?!斑_”是譯文要暢達明白,用現(xiàn)代漢語將原作的內(nèi)容準確地表達出來?!把拧笔且?guī)范、典雅。雅是有條件的,原作雅,譯文才能雅?!靶拧⑦_、雅”之間,信是基礎,是第一位的,達與雅是第二位的。沒有信,達與雅就失去了基礎。達是信的翅膀,沒有達,信也就失去了憑借。雅是達的發(fā)展,沒有達,不可能有雅。
今譯的過程是一個矛盾運動的過程,這里存在古今漢語表達形式之間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內(nèi)容與譯者的理解之間的矛盾等。當譯者將原作的內(nèi)容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忠實地、準確地表達出來,達到了信達雅的統(tǒng)一,上述這些矛盾基本上解決了,今譯也就完成了。
翻譯界歷來有直譯和意譯之說,有人主張直譯,有人主張意譯,雙方進行了長期的爭論。主張直譯的人批評意譯隨意胡譯、亂譯。主張意譯的人批評直譯逐字呆譯、死譯。實踐證明,直譯、意譯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譯方法。直譯與意譯具有共同性,亦有差異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實于原作。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方法上,前者強調(diào)按原文的結構、語序翻譯。其優(yōu)點在內(nèi)容上易于忠實地、準確地傳達出原文的意義,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語氣及語言上的特色。后者強調(diào)反映原文的風格神韻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譯。其優(yōu)點,在內(nèi)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風格神韻,在形式上易于再現(xiàn)原文的體裁、風貌。需要指出的是,與直譯相比,意譯帶有更大的主觀性。對于這一點,譯者應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異性,所以各自都有它們的適應性。直譯適宜于翻譯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意譯適宜于翻譯文藝作品,如詩、詞、賦、曲等。當然,用直譯還是用意譯,沒有十分嚴格的界限。能直譯者不妨直譯,不能直譯者須用意譯,兼及二者,方為妥當。不管采用哪種方式,今譯中原作信息的丟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問題。
科學技術的進步,多媒體的介入,為古籍今譯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徑,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譯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典籍里的中國”,對古籍的活化、詮釋做了積極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譯作品正在日益涌現(xiàn),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課題。
(摘編自尹波、郭齊《古籍今譯的理論與方法》)
材料二:
古籍今譯“為什么”的問題,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從根本上說,古籍今譯就是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今譯作為古籍資源的轉化利用,既是“存亡繼絕的工作”,也是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最好橋梁”。今譯的讀者群體是非常明確的,主要是非專業(yè)的傳統(tǒng)文化學習者和愛好者。要讓廣大讀者走進古籍、熱愛古籍,今譯無疑是最好的門徑。
從先秦到晚清,我國古籍浩如煙海,古籍的形態(tài)除了它的本然狀態(tài)之外,還有經(jīng)過整理之后的現(xiàn)代形態(tài)。本然狀態(tài)當然非常重要,這是它的文物價值。但是,對社會大眾而言,所接觸到的還是經(jīng)過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視的更是其閱讀價值。今譯就是古籍現(xiàn)代形態(tài)的一種特殊體現(xiàn)。說“特殊”,是因為它已經(jīng)是經(jīng)過古今語言轉換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態(tài);可是,從文字所表達的內(nèi)容來說,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內(nèi)容依賴于原始文本而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今譯不是古籍的復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譯文也不能獨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則它是沒有意義的。
今譯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現(xiàn)代闡釋,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價值就在于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隨著時代發(fā)展,古籍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與現(xiàn)代社會有著很大的差異,諸如語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規(guī)范、禮儀、習俗、觀念、思想等,許多已經(jīng)發(fā)生了本質(zhì)的變化,不能很好地為現(xiàn)代讀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譯就是對古代文化信息的綜合闡釋,是將古籍內(nèi)容在現(xiàn)代語境中的重新“呈現(xiàn)”。它力求古籍內(nèi)容完整、準確地再現(xiàn),同時更要求便于現(xiàn)代讀者的理解接受,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蟬子轉世”與“七仙女下凡”:“佛弟轉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婦,雖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譯就是對古代文化信息忠實、完整、準確、優(yōu)美的再現(xiàn),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現(xiàn)代闡釋,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當代傳承。
(摘編自馬世年《為什么要古籍今譯》)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其中“信”居首位,只有“達”“雅”而沒有“信”的譯文毫無意義。
B. 翻譯者對古籍的理解與古籍本身的思想內(nèi)容之間存在著矛盾,譯者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古籍,就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
C. 古籍以不同形態(tài)呈現(xiàn),不同形態(tài)有著不同的價值,在當今社會,閱讀價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
D. 今譯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復制品,今譯無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脫離彼此而獨立存在。
2. 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籍今譯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是間接的,所以我們無法看到它對現(xiàn)實生活的改變所起到的作用。
B. 古籍今譯的過程中必定會有信息的丟失,譯者應選擇合適的方法,盡可能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義。
C. 與其他類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載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傳承與弘揚傳統(tǒng)文化方面更直觀便捷。
D.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古籍里許多內(nèi)容與當今社會有較大的差異,如果沒有譯文,現(xiàn)代讀者無法理解。
3. 下列選項,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關于“直譯”“意譯”論述觀點的一項是( )
A. 鄭振鐸:譯書自以能存真為第一要義,最好的一面極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譯文流暢。
B. 茅盾:(翻譯)就我的私見下個判斷,覺得與其失“神韻”而留“形貌”,還不如“形貌”上有所差異而保留“神韻”。
C. 鄒韜奮:鄙意以為譯書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覺得暢快舒服,若使人看了頭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勸人看書,反使人懶于看書。
D. 郭沫若:原作是詩,他的譯文也應是詩。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應該允許譯者有部分的自由。
4. 兩則材料都論述了古籍今譯的重要作用,但側重點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5. 下面是《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的部分原文和譯文,請結合材料分析這則譯文好在哪里。
【答案】1. A 2. B 3. C
4. ①材料一側重從宏觀和微觀方面闡述古籍今譯對社會和生活的重要影響。
②材料二側重從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方面闡述古籍今譯的重要作用。
5. ①綜合運用直譯和意譯的方法,如“手如柔蔑”的譯文,除基本信息外,補充了“好柔嫩”,符合“信、達、雅”的翻譯標準。
②譯文既傳達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現(xiàn)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譯文分別用“動人心”“攝人魂”巧妙地進行了解釋,讓人更好理解。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就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錯,材料一“當譯者將原作的內(nèi)容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忠實地、準確地表達出來,達到了信達雅的統(tǒng)一,上述這些矛盾基本上解決了,今譯也就完成了”,可見“就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說法絕對。
C.“閱讀價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錯,材料二“對社會大眾而言,所接觸到的還是經(jīng)過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視的更是其閱讀價值”是針對社會大眾而言,選項缺少必要的條件。
D.“二者相互依存” “不能脫離彼此”錯,材料二“從這個意義上說,今譯不是古籍的復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譯文也不能獨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則它是沒有意義的”是說今譯不能脫離古籍而存在。
故選A。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A.“我們無法看到它對現(xiàn)實生活的改變所起到的作用”過于絕對,材料一是說“它以其認識功能影響人的意識,進而影響人的行為,達到影響社會生活的目的”。
C.“古籍承載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傳承與弘揚傳統(tǒng)文化方面更直觀便捷”于文無據(jù),材料二是說“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價值就在于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沒有“更多”“更直觀便捷”的表述。
D.“如果沒有譯文,現(xiàn)代讀者無法理解”過于絕對,材料二是說“便于現(xiàn)代讀者的理解接受”。
故選B。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C.只強調(diào)了翻譯的目的是使人看懂,沒有涉及直譯、意譯。
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第一段具有概括性,“從宏觀上講,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或影響上層建筑,使其對經(jīng)濟基礎產(chǎn)生反作用,從而調(diào)節(jié)或改變?nèi)说默F(xiàn)實生存條件,間接地參與對經(jīng)濟基礎的鞏固或變革;從細節(jié)上看,它以其認識功能影響人的意識,進而影響人的行為,達到影響社會生活的目的”側重從宏觀和微觀方面闡述古籍今譯對社會和生活的重要影響。
②材料二第一段具有概括性,“從根本上說,古籍今譯就是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側重從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方面闡述古籍今譯的重要作用。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
結合材料一“我們現(xiàn)在沿用 “信、達、雅”三個詞,并賦予它們以新的含義”“直譯、意譯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譯方法”“能直譯者不妨直譯,不能直譯者須用意譯,兼及二者,方為妥當”可知,在翻譯方法上要按照“信、達、雅”的標準,要直譯和意譯并用。該譯文就符合“信、達、雅”的標準,而且綜合運用了直譯和意譯的方法,如“手如柔蔑”的譯文,除基本信息外,補充了“好柔嫩”,符合“信、達、雅”的翻譯標準。
結合材料二“今譯就是對古代文化信息的綜合闡釋,是將古籍內(nèi)容在現(xiàn)代語境中的重新‘呈現(xiàn)’。它力求古籍內(nèi)容完整、準確地再現(xiàn),同時更要求便于現(xiàn)代讀者的理解接受”可知,譯文既要對古代文化信息忠實、完整、準確、優(yōu)美的再現(xiàn),還要很好地為現(xiàn)代讀者所了解和掌握。該譯文既傳達了古代文化信息,如“凝脂”“蛾眉”;又符合現(xiàn)代人的接受要求,“倩”“盼”譯文分別用“動人心”“攝人魂”巧妙地進行了解釋,讓人更好理解。
二、文學類閱讀-雙文本(共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一個人的河流
徐 迅
面對一條河流,人肯定有許多想法。比如孔子站在黃河,莊子面對著濠水。但更多的時候,更多的人都讓河水在面前悄悄流逝,連一朵浪花也不會濺起。我也毫不例外。我自小從皖河的這岸走向那岸,又從那岸走向這岸,河水流逝了我的童年、少年,還在毫不猶豫地流逝我的中年和老年。我發(fā)覺我也無法改變皖河的什么。有時候,我站在橋上望著河里的倒影,我發(fā)覺,我和皖河的鄉(xiāng)親們在本質(zhì)上沒什么區(qū)別,我們喝的都是皖河水,是河水無私地滋養(yǎng)了我們。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皖河人說這話,是因為皖河住進了一個外鄉(xiāng)人。皖河兩岸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見面一律嘻嘻哈哈,直呼其名,比如瞎爺、望全、孝女、牛王……幾乎沒有人被稱為先生的。可鄉(xiāng)親們唯獨對這個人例外,他們稱他烏先生,這是因為烏先生不是土生土長的皖河人。
像皖河身后那沉睡了幾千年,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神秘面紗的天柱山一樣;在皖河,烏先生身上也有一層神秘和傳奇的色彩。鄉(xiāng)親們第一次見到他,是在一個有著淡霧的早晨,烏先生長得很矮,身子瘦硬,反剪著雙手(這就不像皖河人)站在沙灘上,細瞇雙眼打量著什么。鄉(xiāng)親們開始以為他只是一個過路的人,沒當一回事。但很快,他們就發(fā)覺烏先生一點也沒有要走的意思。于是各式各樣的猜測和議論就如濃霧一般布滿了皖河。有人振振有詞地說:“烏先生是北京城里來的學生,他走遍了天下的名山大川,最后愛上皖河秀麗的山水,所以住了下來。過一陣子還會把他的家眷接來。”……背后,鄉(xiāng)親們這樣嘀嘀咕咕的,但沒有人直接去問他。
烏先生為皖河改變了什么,鄉(xiāng)親們開始并不知道。
一年,兩年……鄉(xiāng)親們開始漸漸承認了一個事實:烏先生竟然一直住在皖河,直到住到老、住到死。烏先生把一生都交給皖河,交給天柱山,造福了皖河兩岸……他在皖河做的都是些善事:他拿出自己的積蓄不算,還到處化緣給皖河修橋,給天柱山鋪石階、修路,為犧牲在皖河的抗日將士們修建陵園;創(chuàng)辦學校,寫山志……隨著天柱山風景區(qū)的開發(fā)和皖河的聲名遠播,鄉(xiāng)親們恍然大悟。但有些一時也還無法明白:比如說,他可以到省里當大官,但他去了一個月,除自己批準自己建一座學校就辭職了;他被誣陷關入監(jiān)牢,卻看雞、養(yǎng)貓、寫寫畫畫:被罰砸石子,他卻成天哼著黃梅小調(diào),快活得像神仙……鄉(xiāng)親們目睹著烏先生全部的苦難和歡樂,同時也將問號投向了皖河——當然,這些并沒有妨礙他們尊重他、喜歡他。
有些事可以回避,但有些人卻無法回避。皖河的鄉(xiāng)親們嘴里時而就會蹦出這樣一些樸素的話來。的確,人與人就像隔河相望的兩棵樹,無法走到一起,但有些事卻像霧一樣穿河而過纏繞著你,直到一棵樹老了、蔫了,而另一棵樹還很年輕,還散發(fā)著旺盛的生命力。那么,那棵年輕的樹也要面對河流——我就曾試圖蹚過這條河。
在一個陽光如水的秋日之后,我多次見到烏先生。在交談中,我漸漸印證了皖河人傳說的一些事實:烏先生叫烏以風,山東聊城人,曾就讀于北京國立大學哲學系。后來任過一些地方的圖書館員和中學教師。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他遇上當時稱為國學大師的馬一浮先生,即被馬先生的學識所吸引,于是跟隨馬先生跑到四川復性書院擔任了典學和督講。一年秋天,他因拜望遠在西湖休假的馬一浮,湊巧路過了皖河。莫名其妙地他就被皖河身后那座雄偉的大山迷住了——四年之后,他義無反顧地來到了皖河。他說,這是命中注定。
有時候,一個人就是一條河,一條布滿往事的河流——盡管它的語言人們不懂。
“立極方知天地大,凌空不見古今愁”,這是烏先生第一次登臨天柱山時的感受。他說,有人建議他將這“大”字改成“小”字,但想想他還是改了回來。他覺得天地還是很大很大。他像是一尾魚游到皖河,他就得把整個身心都投向皖河,交付給天柱山……我們幾次交談都一直充滿著平靜與快樂,我靜靜地凝望著他,那天柱山般的寂寞、皖河般沉靜的心態(tài),如一泓淡淡的秋水,溫暖而長久地流進了我的心里……
當然,皖河是出過一些著名人物的,只是那些人物都與歷史有關,歷史學會記住了他們。但還有一些人與歷史無關,卻與皖河有關。烏以風就是其中的一位——不信,你把一生交給一條河流試試?
(有刪改)
文本二:
烏以風先生(節(jié)選)
烏以風于1901年出生于山東聊城。1922年至1928年就讀于國立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后任浙江省國書館編纂和杭州省立高中教師。他立志教育和大成學業(yè),在某種程度上與偉大教育家馬一浮先生的交往和教誨是分不開的,他把馬先生奉為恩師和做人楷模。烏以風為教育事業(yè)獻出了畢生精力。1943年,安慶行政督察區(qū)專員請烏以風擔負創(chuàng)建學校的重任,他不負眾望,歷經(jīng)千辛萬苦。1943年9月,景忠中學終于按時開學??墒遣痪茫〗逃龔d以景忠中學未獲批準而擅自開學為由,不予立案,不承認學生學籍,并勒令停辦。烏以風對此極為憤慨,親自到省會周旋。恰好這時汪少倫接任教育廳長,仰慕烏以風才學,挽留其擔任教育廳主任秘書。烏以風到任后,即代行批準了景忠中學。隨即又辭官歸校,任景忠中學校長。
(有刪改)
6.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本一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皖河兩岸的鄉(xiāng)親唯獨稱烏以風為“烏先生”,而不直呼其名,是出于對這個外鄉(xiāng)人的尊重。
B. 文本一敘述了鄉(xiāng)親們由“開始并不知道”到“恍然大悟”的過程,表明他們逐漸理解了烏先生甘于奉獻、苦中作樂的精神。
C. 文本一烏先生在“立極方知天地大”一句詩中選用“大”字,不是因為“小”字不合情理,而是“大”字更能表達自己心意。
D. 文本二中烏以風“親自到省會周旋”,是因為他知道只有自己作為校長出面,才能夠解決學校面臨的“不予立案”的難題。
7. 下列對文本一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以鄉(xiāng)親的眼光介紹烏先生,通過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寫出人物的特征,并用場景烘托人物狀態(tài),表明他并不是一個皖河人。
B. “如一泓淡淡的秋水,溫暖而長久地流進了我的心里”,這一句生動形象地寫出烏先生寂寞、沉靜的心態(tài)給予我滋潤的美好感覺。
C. 文章以“不信,你把一生交給一條河流試試”結尾,不僅能夠激發(fā)讀者進一步思索人生,而且讓人有躍躍欲試之感,余韻悠長。
D. 本文多次敘述有關烏先生的經(jīng)歷,既有人們的猜測與議論,還有作者的求證,從不同的角度為我們勾勒出烏先生的一生。
8. 周國平評價本文“似在寫人與河的關系,其實蘊涵著人生的道理”。請據(jù)此簡要分析文章題目“一個人的河流”的意蘊。
9. 這兩個內(nèi)容相近的文本文體不同,因而藝術表現(xiàn)也有差異。請比較并簡要分析。
【答案】6. C 7. A
8. ①烏先生與皖河相識,選擇將身心無私地奉獻給皖河;②一個人面對時光的流逝,要思考如何度過有價值的人生。
9. ①文本一是散文,突出人物精神品質(zhì)的同時,注重表達作者情感、觀點;文本二是人物傳記,重在呈現(xiàn)人物真實經(jīng)歷和事件。②)文本一綜合運用多種藝術手法表達作者思想情感;文本二平鋪直敘,記錄了烏以風人生片斷。③文本一敘述、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相結合,語言含蓄雋永;文本二以敘述為主,語言平實客觀。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能力。
A.“是出于對這個外鄉(xiāng)人的尊重”錯誤,由“可鄉(xiāng)親們唯獨對這個人例外,他們稱他為先生,這是因為烏先生不是土生土長的皖河人”可知,是因為烏先生是外鄉(xiāng)人。
B.“表明他們逐漸理解了烏先生甘于奉獻、苦中作樂的精神”錯誤,由“但有些一時也還無法明白:比如說,他可以到省里當大官,但他去了一個月……”可知,鄉(xiāng)親們并非能夠全部理解烏先生的精神。
D.“是因為他知道只有自己作為校長出面,才能夠解決學校面臨的‘不予立案’的難題”錯誤,由“烏以風對此極為憤慨,親自到省會周旋。恰好這時汪少倫接任教育廳長,仰慕烏以風才學,挽留其擔任教育廳主任秘書”可知,他當時只是去周旋,并非有辦法解決,是后來擔任教育廳主任秘書才解決了問題。
故選C。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文本體裁特征和藝術特色的能力。
A.“表明他并不是一個皖河人”錯誤,是為了體現(xiàn)烏先生的神秘和傳奇色彩。
故選A。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分析小說標題意蘊的能力。
標題意蘊可以從表層意和深層意兩個角度進行分析。要注意結合人物形象、小說主旨。
小說主要敘述了烏先生的故事,因此標題意蘊與此相關。由“一年秋天,他因拜望遠在西湖休假的馬一浮,湊巧路過了皖河。莫名其妙地他就被皖河身后那座雄偉的大山迷住了——四年之后,他義無反顧地來到了皖河。他說,這是命中注定”可知,標題是指烏先生湊巧路過皖河,被它迷住,從此義無反顧留在這里;由“烏先生把一生都交給皖河,交給天柱山,造福了皖河兩庫……他在皖河做的都是些善事”可知,烏先生將身心無私地奉獻給皖河。
小說由烏先生和河流展開,還有作者的思考。由“面對一條河流,人肯定有許多想法。比如孔子站在黃河,莊子面對著濠水。但更多的時候,更多的人都讓河水在面前悄悄流逝,連一朵浪花也不會濺起”可知,一個人面對時光的流逝,要思考如何度過有價值的人生。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體裁特點和表現(xiàn)手法的能力。
就體裁而言,文本一是散文,以河流為中心,先寫作戰(zhàn)對河流的思考,由此引出烏先生這一人物,然后重點表達對時間、對人物精神的思考和情感。如“面對一條河流,人肯定有許多想法。比如孔子站在黃河,莊子面對著濠水。但更多的時候,更多的人都讓河水在面前悄悄流逝,連一朵浪花也不會濺起”“有時候,一個人就是一條河,一條布滿往事的河流——盡管它的語言人們不懂”。由“烏以風先生”可知,文本二是傳記,記敘了烏先生的生平,為教育事業(yè)做出的貢獻等,重在呈現(xiàn)人物真實經(jīng)歷和事件。
就藝術手法而言,文本一有“烏先生長得很矮,身子瘦硬”外貌描寫,“站在沙灘上,細瞇雙眼打量著什么”動作描寫;“鄉(xiāng)親們恍然大悟。但有些一時也還無法明白:比如說”側面烘托;“有時候,一個人就是一條河,一條布滿往事的河流——盡管它的語言人們不懂”抒情句等。而文本二則側重直接、真實、客觀地敘述,記錄了烏先生出生、求學、任教等多個人生片段。
就語言風格而言,因為文本一融合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手法,且“有些事可以回避,但有些人卻無法回避”“有時候,一個人就是一條河,一條布滿往事的河流——盡管它的語言人們不懂”“不信,你把一生交給一條河流試試”等句子含蓄雋永,意味悠長。文本二則多為“烏以風于1901年出生于山東聊城。1922年至1928年就讀于國立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后任浙江省國書館編纂和杭州省立高中教師”這樣的敘述性的句子,語言平實客觀。
三、古代詩文閱讀(共37分)
(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學者曠廢隳惰,玩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xiāng)黨賤惡之,如此而不為善,可也;為善則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xiāng)黨敬信之,何苦而不為善、為君子?使為惡而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xiāng)黨敬信之,如此而為惡,可也;為惡則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xiāng)黨賤惡之,何苦而必為惡、為小人?”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于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從吾游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諸生試觀儕輩之中,茍有“虛而為盈,無而為有”,諱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資稟雖甚超邁,儕輩之中,有弗疾惡之者乎?有弗鄙賤之者乎?彼固將以欺人,人果遂為所欺,有弗竊笑之者乎?茍有謙默自持,無能自處,篤志力行,勤學好問,稱人之善,而咎己之失,從人之長,而明己之短,忠信樂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魯鈍,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彼固以無能自處,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為無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諸生觀此,亦可以知所從事于學矣。
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恥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詐、偷刻之習者乎?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誤蹈,素無師友之講習規(guī)飭也。諸生試內(nèi)省,萬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當以此自歉,遂餒于改過從善之心。但能一旦脫然洗滌舊染,雖昔為盜寇,今日不害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雖改過而從善,人將不信我,且無贖于前過,反懷羞澀疑沮,而甘心于污濁終焉,則吾亦絕望爾矣。
(節(jié)選自王守仁①《教條示龍場諸生》,有刪改)
材料二: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為陋??鬃釉唬骸熬泳又温??”守仁以罪謫龍場,龍場古夷蔡之外,于今為要綏,而習類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國往,將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處之旬月,安而樂之,求其所謂甚陋者而莫得。獨其結題②鳥言,山棲羝服,無軒裳宮室之觀、文儀揖讓之縟,然此猶淳麗質(zhì)素之遺焉。蓋古之時,法制未備,則有然矣,不得以為陋也。夷之人其好言惡詈,直情率遂。世徒以其言辭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謂然也。
(節(jié)選自王守仁《何陋軒記》,有刪改)
【注】①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在寫材料一、二時,作者自京城謫龍場驛丞。②結題,指少數(shù)民族結發(fā)于額的裝束。
10. 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并標在答題卡相應的位置上。
諱己之A不能B忌C人之有D善E自矜F自是G大言H欺人者
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百工,文中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師說》)的“百工”都是對手工業(yè)者的總稱,有尊敬勞動者之意。
B. “使為善而父母怒之”與“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阿房宮賦》)兩句中的“使”字含義相同。
C. “何陋之有”與“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句式結構一致,同為古漢語賓語前置句。
D. 要綏,即要服、綏服,這兩者均屬于“五服”,是古代王畿以外區(qū)劃名,在材料二中泛指邊遠地區(qū)。
12.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王陽明談勤學,強調(diào)自己對門人弟子的評價標準:相比聰明機警敏捷,他更看重學生們的勤奮謙遜謙讓。
B. 王陽明為了教誨學生進德與修業(yè),在材料一第一段談立志,主要談到了三個內(nèi)容: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方法、不立志的危害。
C. 王陽明談改過,他教育學生“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反躬自問,有錯必改。只要能徹底改過,也不妨礙成為君子。
D. 材料二中作者命名“何陋軒”的原因和孔子有關,他以親身經(jīng)歷贊揚少數(shù)民族質(zhì)直純樸的品格,批駁了人們稱之為“陋”的說法。
13.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和課文中和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
(2)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14. 材料一第二段談勤學的問題,請簡要說明該段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述的。
【答案】10. BEG 11. A 12. B
13. (1)說到過失,即使是大賢人也不避免不了,但是不妨礙他最后成為大賢人,因為他能改正啊。
(2)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jīng)決定了。
14. ①首先通過立志來引出觀點,要勤奮學習。②然后通過將身邊人的事例進行正反對比,突出觀點。③最后總結觀點——君子應勤于治學。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掩飾自己的無能,忌恨他人的長處,自我炫耀自以為是,大話騙人的人。
“諱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結構相同,分別斷開,BE處斷句;
“自矜”“自是”意思相近,“自矜自是”為并列短語,中間不斷開,后面G處斷句。
故選BEG。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
A.“有尊敬勞動者之意”錯誤,手工業(yè)者地位低下,多被人歧視。
B.正確。都是“假如、假使”的意思。句意: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和他生氣。/假使六國各自愛護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來抵抗秦國。
C.正確。正常語序為:有何陋;未有之也。句意:這有什么簡陋的呢?/這樣卻不能稱王,還從來沒有過這樣的事。
D.正確。
故選A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立志的方法”錯誤,文章談到了立志的重要性、不立志的危害,沒有談如何立志。
故選B。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過”,過失;“害”,妨礙;“卒”,最終、最后;“為”,因為。
(2)“然則”,既然這樣,那么;“厭”,滿足;“判”,判定,決定。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已立志為君子,自當從事于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從吾游者,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為第一部分,通過立志來引出觀點,要勤奮學習。
“諸生試觀儕輩之中,茍有‘虛而為盈,無而為有’……有弗竊笑之者乎?茍有謙默自持,無能自處,篤志力行,勤學好問,稱人之善,而咎己之失……有弗敬尚之者乎?”為第二部分,通過將身邊“掩飾自己的無能,忌恨他人的長處,自我炫耀自以為是,大話騙人的人”的人和“謙虛沉默自我持重,以無才能自居,堅定意志努力實行,勤奮求學,喜好請教,稱贊別人的長處,并且責備自己的過失,學習別人的長處,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處,忠誠信實和樂平易,外表內(nèi)心一致”的人進行對比,突出觀點。
“諸生觀此,亦可以知所從事于學矣”為第三部分,總結觀點:君子應勤于治學。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即便是各種工匠、有技能才藝的人,也沒有不以立志為根本的。現(xiàn)在的讀書人,曠廢學業(yè),墮落懶散,貪玩而荒費時日,因此百事無成,這都是由于(他們)未能立定志向罷了。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為圣人;立志做賢人,就可成為賢人。志向沒有立定,就好像沒有舵的船,沒有銜環(huán)的馬,隨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么地方為止呢?古人所說:“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和他生氣,兄弟怨恨他,族人鄉(xiāng)親輕視厭惡他,像這樣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好事就使父母疼愛他,兄弟喜歡他,族人鄉(xiāng)親尊敬信服他,何苦卻不做好事不做君子呢?假使做壞事可是父母疼愛他,兄弟喜歡他,族人鄉(xiāng)親尊敬信服他,像這樣就做壞事,是可以的。做壞事就使父母和他生氣,兄弟怨恨他,族人鄉(xiāng)親輕視厭惡他,何苦卻一定要做壞事、做小人呢?”各位同學想到這點,也可以知道為君子應立定志向了。
已經(jīng)立志做一個君子,自然應當從事于學問。凡是求學不能勤奮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還沒有堅定的緣故。跟隨我求學的人,不是以聰明機警敏捷為高尚,卻是以勤奮堅定謙遜有禮為上等之選。各位同學試看你們同學當中,假若有本來空虛卻裝作充實,本來沒有卻裝作已有,掩飾自己的無能,忌恨他人的長處,自我炫耀自以為是,大話騙人的人,假使這個人天資稟賦雖然很優(yōu)異,同學當中,有不痛恨厭惡他的嗎?有不鄙棄輕視他的嗎?他固然可以欺騙人,別人果真就被他欺騙,有不暗中譏笑他的嗎?假如有謙虛沉默自我持重,以無才能自居,堅定意志努力實行,勤奮求學,喜好請教,稱贊別人的長處,并且責備自己的過失,學習別人的長處,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處,忠誠信實和樂平易,外表內(nèi)心一致的人,即使這個人天資稟賦雖然很愚魯遲鈍,同學當中,有不稱贊羨慕他的嗎?他固然以無能者自居,并且不求超過他人之上,他人果真就以為他是無能,有不尊敬崇尚他的嗎?各位同學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可以知道為君子應勤于治學了。
說到過失,即使是大賢人也不會完全沒有,但是不妨礙他最后成為大賢人,因為他能改正啊。所以做人沒有過失不重要,能夠改過最重要。各位同學自己想想,日常也有缺少廉恥忠信的德行吧?也有輕視于孝順友愛的道理,陷入在狡猾奸詐、茍且刻薄的習氣吧?各位同學恐怕不至于這樣。不幸有人有此情形,都是他不自知而誤犯過錯,平日沒有老師朋友的講解學習規(guī)勸約束的緣故啊。各位同學試著自我反省,萬一有近似這樣的行為,也要自我反思,自行悔改。然而也不要僅僅憑此自我愧疚,甚至在改正錯誤發(fā)揚從善方面失掉勇氣。只要有朝一日能改正過去的錯誤,即使過去是盜賊流寇,今后也可以成為君子。如果說我過去已經(jīng)是這樣了,現(xiàn)在即使改正錯誤做好事了,萬一人們不相信我,且不寬恕我之前的罪過,反而讓我懷著羞恥之心無顏見人,進而甘心墮落,一錯再錯,那么我也絕望了。
材料二:
以前孔子要住在九夷(邊遠之地),別人都認為那里簡陋落后??鬃诱f:“(如果是)君子居住在那里,(又)有什么簡陋的呢?”守仁因罪被貶龍場,龍場在夷蔡之外,屬于邊遠地區(qū),還沿襲著過去的風俗習慣。人們都以為我來自京城,一定會嫌棄這里簡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多天,卻很安樂,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他們所說的簡陋落后。只是這里的人們結發(fā)于額頭,說話似鳥語,住在深山里,穿著羊皮做的衣服,沒有華麗的車子,沒有高大的房子,也沒有繁復的禮節(jié),然而這是一種質(zhì)樸淳厚的古代遺風。這是因為古時候,法制沒有完備,就都這樣,并不能認為是落后啊。夷地的人他們好罵人,說粗話,但性情率真淳樸。世人只是因為他們說話低微,就認為他們落后,我不這樣認為。
(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聞子瞻重游南山
蘇轍
終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緣崖綠似苔。
谷鳥鳴呼嘲獨往,野人笑語記曾來。
定邀道士彈鳴鹿,誰與溪堂共酒杯。
應有新詩還寄我,與君和取當游陪。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蘇軾在春回大地之時重游南山,可見其對南山的喜愛,也從側面寫出南山風景獨特。
B. 本詩第三句中的“嘲”字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谷鳥對詩人獨自前來的嘲弄之情。
C. 蘇轍向蘇軾索取游南山時所寫的新詩歌,希望用自己的和詩來陪伴大哥游玩。
D. 此詩語言流暢清新,沒有華麗的辭藻,明白如話,通俗淺顯,給人一種親切自然的感覺。
16.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情影動容,視通萬里?!边@一觀點在本詩頸聯(lián)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
【答案】15. B 16. 頸聯(lián)寫詩人想象蘇軾重游時的情景,定是邀請了道士友人彈琴飲酒,其樂無窮,印證了文學構思可以超越時空,不受任何拘束。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生動形象地寫出谷鳥對詩人獨自前來的嘲弄之情”錯誤。由題目《聞子瞻重游南山》可知,重游南山的是“子瞻”,即蘇軾,而不是詩人蘇轍。
故選B。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蘇轍聽說蘇軾在春回大地之時重游南山,春天的南山景色優(yōu)美,鳥聲不斷,頸聯(lián)“定邀道士彈鳴鹿,誰與溪堂共酒杯”寫的是詩人想象蘇軾重游南山時的情景,蘇軾肯定邀請了道士友人一起游南山,與道人彈琴,與友人一起飲酒,其樂無窮??梢娫娙穗m然沒有陪蘇軾一起游玩,但是同樣可以想象出游山時的情景,印證了文學構思可以超越時空,不受任何拘束。
(三)情景默寫(8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諫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認為當文武大臣爭相效力時,君王就能在玩樂養(yǎng)生的同時達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政治境界。
(2)人民就是江山,守江山就是守住民心。《阿房宮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秦王朝建立在對人民的剝削和掠奪之上的揮金如土的奢靡生活進行了揭露和批判。
(3)“傷離別”是人之常情,秦觀《鵲橋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揭示了愛情的真諦,將詞的主旨升華到了一個哲理的高度。
(4)生活在自然之中,“清風”二字常會撩動古人心弦,化作佳句融入詩文之中,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鳴琴垂拱 ②. 不言而化 ③. 奈何取之盡錙銖 ④. 用之如泥沙 ⑤. 兩情若是久長時 ⑥. 又豈在朝朝暮暮 ⑦. 清風徐來 ⑧. 水波不興(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錯字詞:鳴、琴、拱、錙銖、暮、鵲、嘯。
六、語言綜合運用(18分)
(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近年來,外賣已成了人們?nèi)粘I钪械男袠I(yè),伴隨行業(yè)的發(fā)展壯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問題愈益凸顯和關注。無數(shù)事實證明,在一個沒有規(guī)則、監(jiān)督又缺位的市場環(huán)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誰來擔此重任?
誠然,政府及主管部門。作為社會秩序的維護者與裁判,及時制定外賣業(yè)的運行規(guī)則、行業(yè)標準、質(zhì)量要求等。近年來,外賣業(yè)的快速崛起,導致監(jiān)管法規(guī)及游戲規(guī)則建設滯后,《網(wǎng)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jiān)管管理辦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實施,外賣提供者須有實體店和食品經(jīng)營許可證等規(guī)定也才得以明確。此后,相關的法規(guī)與監(jiān)管也還須進一步完善。
相較于政府及主管部門的監(jiān)管,外賣平臺無疑更為接近“守門員”的角色。外賣平臺雖也是“利益攸關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產(chǎn)制作者,而是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或牽線人,其麾下成千上萬的外賣送餐員更是直接接觸食品的運送者,對商家有無實體店、衛(wèi)生條件等 ,因此,作為外賣平臺,在整個產(chǎn)業(yè)鏈上,其天生具備監(jiān)督員的角色定位。
18. 下列在文中括號內(nèi)補寫的語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 顯然,人們需要給外賣一位盡職盡責的食安“守門員”,與任何餐飲食品領域一樣
B. 顯然,任何餐飲食品領域與外賣一樣,急需一位盡職盡責的食安“守門員”
C. 顯然,外賣與任何餐飲食品領域一樣,急需一位盡職盡責的食安“守門員”
D. 顯然,不僅任何餐飲食品領域需要監(jiān)管,而且外賣也需要一位盡職盡責的食安“守門員”
19.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 司空見慣 責無旁貸 迫不及待 一目了然
B. 不可或缺 義不容辭 迫在眉睫 一覽無余
C. 司空見慣 義不容辭 迫不及待 一覽無余
D. 不可或缺 責無旁貸 迫在眉睫 一目了然
20. 文中加橫線的部分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
A. 伴隨行業(yè)的發(fā)展壯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問題愈益凸顯和受到關注。
B. 伴隨行業(yè)的發(fā)展壯大, “舌尖上的安全”問題愈益凸顯和受到關注。
C. 行業(yè)的發(fā)展壯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問題愈益凸顯和關注。
D. 伴隨行業(yè)的發(fā)展壯大,“舌尖上的安全”問題愈益凸顯和關注。
【答案】18. C 19. D 20. B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句子銜接的能力。
承接上文,主語應為“外賣”,強調(diào)“外賣”需要食安“守門員”,排出AB;
D項“不僅任何餐飲食品領域需要監(jiān)管,而且外賣也需要……”不合邏輯,且繁復。
故選C。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一處,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點點的缺失,通常形容必不可少的因素或是部分。司空見慣: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語境指外賣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應選“不可或缺”。
第二處,責無旁貸:貸:推卸。自己應盡的責任,不能推卸給旁人。義不容辭:容:允許;辭:推托。道義上不允許推辭。語境“誰來擔此重任?”強調(diào)責任,應選“責無旁貸”。
第三處,迫在眉睫: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勢十分緊迫。迫不及待:迫:緊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語境形容管理外賣業(yè)的緊迫性,應選“迫在眉睫”。
第四處,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一覽無余:一眼看去,所有景物全看見了。形容建筑物的結構沒有曲折變化,或詩文內(nèi)容平淡,沒有回味。語境強調(diào)了解,應選“一目了然”。
故選D。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畫線句語病有:
其一,“伴隨”與“使得”導致主語殘缺,刪掉一個;
其二,“問題”與“關注”搭配不當,改為“問題……受到關注”。
只有B項修改正確。
故選B。
(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從機器翻譯到智能教育,從刷臉支付到無人駕駛……人工智能已滲透人類生活各領域,并不斷刷新人們的想象力。人工智能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領域, ① 。不過,人們不必對此過于擔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類職業(yè)的同時, ② 。未來,一些重復性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就像自動集裝箱出現(xiàn)以后,搬運工人擔心會失業(yè),在港口卻出現(xiàn)了很多吊橋工人。
人工智能不是誰都能夠駕馭的,它是能為人類的發(fā)展插上翅膀,還是將人類重重摔在地上,現(xiàn)在還不得而知。正如霍金所說:“強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事, ③ 。”既不沉迷于科技帶來的紅利,也不低估風險因子的破壞能力,對科技始終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將發(fā)展的鑰匙緊緊操在我們手里。
雖然在當下家庭生活中,漫天飄過“天貓精靈”“小愛”“小度”,但很難產(chǎn)出那種兼具自主目的、情感、聯(lián)想和想象力的人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屬于弱人工智能,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全面發(fā)展,人工自為者或許在未來會出現(xiàn)。
21. 下列各句中的“誰”和“人工智能不是誰都能夠駕馭的”中的“誰”,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B.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C. 念此如昨日,誰知已卒歲。D.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22. 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鏈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答案】21. A 22. ①還將影響到人類的職業(yè)領域; ②也會催生一些新職業(yè)/并不會讓人都失業(yè); ③要么是最糟的
【解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的能力。
例句:泛指,表示任何人。
A.特指,表示具體的某個人。
BCD都是泛指,沒有具體指向某個人。
故選A。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第一空,此處與上句“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領域”是遞進關系,根據(jù)“不過,人們不必對此過于擔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類職業(yè)的同時”可知,后面說到了人類的職業(yè),據(jù)此可填“還將影響到人類的職業(yè)領域”。
第二空,依據(jù)后文“就像自動集裝箱出現(xiàn)以后,搬運工人擔心會失業(yè),在港口卻出現(xiàn)了很多吊橋工人”可知,這里是說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類職業(yè)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新的職業(yè),所以并不會導致人們失業(yè)??商睢耙矔呱恍┬侣殬I(yè)”或“并不會讓人都失業(yè)”。
第三空,此處與“要么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事”是選擇關系,根據(jù)“既不沉迷于科技帶來的紅利,也不低估風險因子的破壞能力”可知,此處是說不好,可填“要么是最糟的”。
八、材料作文(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孫子兵法》有言:“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只有志存高遠,才能不斷突破,有所成就;如果目標很低,深陷隱藏的“牢籠”,甘躺舒服的“溫床”,必定失敗。
以上林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書寫工整;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
《孫子兵法》上這句話意思是,追求上等的,可以得到中等的,追求中等的,只能得到下等的,一定會失敗。材料用一組對照句子對此進行了解釋,告誡我們要志存高遠,努力奮斗,而不能不思進取,躺平在溫床之上。由此不難看出,本次作文是寫應當樹立高遠的志向。
目標要足夠遠大清晰,實現(xiàn)后才能越接近自己的理想。一個人如果目標定得過低,成就肯定不會高。人當志存高遠,有較高的理想目標才能促使人不斷奮進。學習,事業(yè),生活,都是一樣的道理。正所謂志不宏者智不達,好多事情都是逼出來的。人天生都會有好逸惡勞的惰性,三更燈火五更雞,不是有遠大志向作支撐,又有誰愿意在寒冬離開溫暖的被窩,又有誰不想美美地睡一個回籠覺呢?人生必須有奮斗目標作牽引,才能不被日常瑣碎的事務纏身,變得平庸。人的體能智能方面的潛力,也只有在遠大目標加持之下,才能被激發(fā)出來。有了遠大的目標,我們才能不懈努力奮斗。一個人如果沒有了追求,自甘平庸,甚至自甘墮落,就不會取得新的進步。在日積月累的平庸堆疊之下,以往取得的些許成績,也會漫漫被消解。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就可能被退化,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就會慢慢被邊緣化、被遺忘。對于中學生來說,對自己的要求更嚴格一些,目標高遠一些,會激發(fā)自己的潛在動力,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寫作時要注意避免空喊口號。立志高遠,這個誰都知道,但為何需要志存高遠?志存高遠的積極意義在哪里?志向過低會有什么危害?尤其需要結合青年身份對此充分論述。此外,何為“高遠”,每個人的“高遠”有何不同,如何做,這些才是關鍵內(nèi)容。有獨立思考,有獨特見解,寫出個性化文章,才能具有區(qū)分度,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立意:
1.青年當志存高遠,切莫選擇躺平。
2.志高者未來可期,躺平者人生無望。
3.用高遠之志,激發(fā)自我潛力。
原文
譯文
手如柔夷,
膚如凝脂,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手像春荑好柔嫩,
膚如凝脂多白潤,
額角豐滿眉細長,
嫣然一笑動人心,
秋波一轉攝人魂。

相關試卷

山東省滕州市2023_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

這是一份山東省滕州市2023_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共2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本試卷共10頁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山東省菏澤市單縣2023_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

這是一份山東省菏澤市單縣2023_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共2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xiàn)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江蘇省海安市2023_2024學年高三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pdf含解析:

這是一份江蘇省海安市2023_2024學年高三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pdf含解析,共6頁。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安徽省六安市2023_2024學年高三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

安徽省六安市2023_2024學年高三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

山東省德州2023_2024高三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pdf

山東省德州2023_2024高三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pdf

山東省德州2023_2024高三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pdf

山東省德州2023_2024高三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pdf

山東省菏澤市單縣2023_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

山東省菏澤市單縣2023_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月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