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孔子是個言行一致的人,他不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強調“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論語》雖非孔子親筆著述,但從弟子記載其話語中,仍能明顯感到他是落實自己重視文采主張的力行者。
比喻作為文學的常用修辭法,孔子一出手就技驚四方?!盀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以“北辰”比“為政以德”的統(tǒng)治者,以“眾星”比諸侯國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蘊豐贍?!笆耪呷缢狗?,不舍晝夜”(《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寶貴時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經得起嚴酷環(huán)境的考驗,言簡意賅而啟人深思?!爸邩匪?,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靈動,想到智者敏銳聰慧,由山的沉穩(wěn)安靜,想到仁者厚重不遷,設喻奇妙,表意雋永,且氣象博大。
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張?!俺劦溃伤酪印保ā独锶省罚贿@樣夸飾,怎能凸顯他把“聞道”看得比性命還重要!“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這是以婉曲夸張法,將他在齊國癡迷韶樂而難以自拔的情景,傳達得惟妙惟肖而意蘊悠長?!安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此處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張,把他作為百世圣哲“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的高尚情操和灑脫情懷,刻畫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
相對于上述顯在的文學表現,我更欣賞《論語》處處隱含內蘊的文學意味。請看似乎平淡無奇的開篇第一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且不說將此段分行排列,頗有詩的形式和意韻,就看三句話皆以親切的反問語氣出之,即為有意無意地運用文學筆法,活畫出孔子作為師長對弟子循循善誘的情狀。此段首言不僅要勤學更要經常練習,強調知行合一之道;次言歡迎各位遠來學習,表達孔子善待弟子及朋友的處世之道;再言弟子初次相聚不因互不了解而鬧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諸己,和睦相處的君子之道。這段話音調委婉動聽,意蘊淳厚綿長,大有“始正而未奇,內明而外潤,使玩之者無窮,味之者不厭矣”(《文心雕龍·隱秀》)的神采。這三句話并非彼此獨立的教誨,而是氣脈相互連貫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壇開學典禮上的致辭或曰開場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
(摘編自錢念孫《孔子談“詩”說“文”及踐行》)
材料二:
總體而言,儒家以人倫教化為己任,圣賢是全民之師,絕不把自己與眾生隔絕。但從文辭的表達特征來講,同為儒家經典,《論語》與《中庸》和《大學》相比,傳遞出的是更加平實溫暖的生活氣息。如開篇《學而》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習、交友、日常交往,講的都是來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場景和生活體驗,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時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讀來親和愜意,循循善誘,明白通暢,從容不迫,令人頓生如沐春風之感。正所謂“圣人語人不語神,語常不語怪”。
雖說如此,《論語》在遣詞用句上卻從不粗陋,通篇可見精巧的句子結構,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對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泰伯》篇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也與孔子“不學詩,無以言”的詩教觀高度統(tǒng)一,極具韻律和美感。
文學的核心是人。作為言行錄,《論語》中對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態(tài)描寫雖然簡約,卻十分生動可感。
《陽貨》篇中記錄了孔子與弟子子游的一段對話——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弊釉唬骸岸?!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孔門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實施庠序教化,學習禮樂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輟??鬃拥搅宋涑牵牭綇椙俸透璩穆曇?,有感于當時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聯(lián)想到許多大國的民眾都沒有這般對禮樂的喜好,而在武城這個小地方卻能如此成功地化民成俗,其實是有些喜出望外的,因此“莞爾一笑”,用了一種玩笑的口吻說“割雞焉用牛刀”。這表現了夫子少見的詼諧輕松、和藹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聽老師說過:‘君子學習了道,知了禮樂就會愛人;老百姓學習了道,知了禮樂就容易引導和管理。”聽到這段話,孔子馬上正色道:“學生們,言偃(子游)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不過是同他開玩笑罷了?!边@一段文字很有戲劇性,孔子從輕松詼諧到深沉肅穆,前后的轉變,氛圍感很強,反映出孔子的真實親切,也體現了他對于“治國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上述內容,不是圍繞“義理”展開的,而是在具體的事件中呈現孔子的價值判斷和情感傾向,因此會給讀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實上,后世對孔子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境界的認知,也正是來源于《論語》中許多段落呈現出的“氛圍感”和戲劇感。
(摘編自車鳳《〈論語〉中的以“文”化人》)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論語》中有不少語句體現了孔子的主張,如“朝聞道,夕可死矣”運用夸張的手法凸顯了孔子對道的追求。
B.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強調知行合一之道,用親切的反問語氣道出了學習不但要勤奮,而且要多加練習的道理。
C. 儒家注重人倫教化,視自己與眾生為一體,其作品內容也大多是敘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見事,敘事說理融為一體。
D.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是精辟而富有哲理的排句,其與孔子“不學詩,無以言”的詩教觀高度契合。
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 孔子的很多思想在當代仍能給人們深刻啟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一句言簡意賅地告誡人們要珍惜時間。
B. “學而時習之”三句音調委婉動聽,意蘊淳厚綿長,體現了孔子作為師長對弟子的循循善誘,故被置于《論語》卷首。
C. 《陽貨》篇中,孔子聽到弦歌先“莞爾而笑”,后聽子游的對答后,轉而正色道歉。前后的轉變,體現了他對“治國安邦”的敬畏。
D. 后世對孔子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境界的認知,正是來源于《論語》中對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詳細的神態(tài)描寫。
3. 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
A. 巧言令色,鮮矣仁。B.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C.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D. 民無信不立。
4. 兩則材料都提到《論語》開篇《學而》,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請簡要說明。
5. 《論語》是如何表現文學性的?請綜合材料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1. C 2. A 3. D
4. ①材料一提到《論語》開篇《學而》,是為了分析其中的文學筆法,證明《論語》處處隱含內的文學意味。
②材料二提到《論語》開篇《學而》,是為了說明《論語》相比《中庸》《大學》,傳遞的內容更加具有平實溫暖的生活氣息。
5. ①大量運用比喻、夸張、反問等修辭手法,如借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經得起嚴酷環(huán)境的考驗,②講究遣詞用句,常用結構精巧而又精辟富有哲理的對句、排句。如“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運用對句說明了“質”與“文”的關系,③注重在不同的情景中運用簡約的神態(tài)描寫來呈現“氛圍感”和戲劇感。如《陽貨》篇中對孔子的描述。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能力。
C.“視自己與眾生一體”錯,與原文“絕不把自己與眾生隔絕”的說法不符。“其作品內容也大多是敘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見事,敘事說理融為一體”錯,擴大范圍。原文是《論語》的內容大多敘述平凡人和常見事,而選項的主語是儒家作品。
故選C。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B.“三句音調委婉動聽,意蘊淳厚綿長,體現了……故被置于《論語》卷首”錯,強加因果,原文信息是“這段話音調委婉動聽,意蘊淳厚綿長……的神采。這三句話并非彼此獨立的教誨,而是氣脈相互連貫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壇開學典禮上的致辭或曰開場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可見“學而時習之”三句置于卷首,是因為這三句是氣脈連貫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壇開學典禮上的致辭或曰開場白,所以被弟子置于卷首。
C.“轉而正色道歉”錯,原文“因此‘莞爾一笑’,用了一種玩笑的口吻說‘割雞焉用牛刀’。這表現了夫子少見的詼諧輕松、和藹有趣的一面?!牭竭@段話,孔子馬上正色道:‘學生們,言偃(子游)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不過是同他開玩笑罷了?!@一段文字很有戲劇性,孔子從輕松詼諧到深沉肅穆,前后的轉變,氛圍感很強,反映出孔子的真實親切”中沒有體現“道歉”的意思。
D.“正是來源于《論語》中對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詳細的神態(tài)描寫”錯,原文信息是“事實上,后世對孔子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境界的認知,也正是來源于《論語》中許多段落呈現出的‘氛圍感’和‘戲劇感’”,可見選項表述張冠李戴偷換概念,“詳細的神態(tài)描寫”錯,原文說的是“《論語》中對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態(tài)描寫雖然簡約”。
故選A。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論點和論據關系的能力。
材料一強調的重點是孔子注重文學性。
A.注重描寫,體現了語言的文學性;
B.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也能體現文學性;
C.直接提出語言要注重文學性。
D.強調誠信的重要性,沒有體現語言的文學性。
ABC均出自《論語》,且強調文學性,能支持材料一的觀點。
故選D。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提取信息并比較材料異同的能力。
由材料一結尾三段“相對于上述顯在的文學表現,我更欣賞《論語》處處隱含內蘊的文學意味。請看似乎平淡無奇的開篇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且不說將此段分行排列,頗有詩的形式和意韻,就看三句話皆以親切的反問語氣出之,即為有意無意地運用文學筆法,活畫出孔子作為師長對弟子循循善誘的情狀……這段話音調委婉動聽,意蘊淳厚綿長”得出答案①材料一提到《論語》開篇《學而》,是為了分析其中的文學筆法,證明《論語》處處隱含內蘊的文學意味。
由材料二開頭段“總體而言,儒家以人倫教化為己任,圣賢是全民之師,絕不把自己與眾生隔絕。但從文辭的表達特征來講,同為儒家經典,《論語》與《中庸》和《大學》相比,傳遞出的是更加平實溫暖的生活氣息。如開篇《學而》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習、交友、日常交往,講的都是來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場景和生活體驗,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時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讀來親和愜意,循循善誘,明白通暢,從容不迫,令人頓生如沐春風之感。正所謂‘圣人語人不語神,語常不語怪’。”得出答案②材料二提到《論語》開篇《學而》,是為了說明《論語》相比《中庸》《大學》,傳遞的內容更加具有平實溫暖的生活氣息。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提取信息并概括歸納要點的能力。
①大量運用比喻、夸張、反問等修辭手法,如材料一第一段“言必信,行必果”使用了對偶,材料一第二段“比喻作為文學的常用修辭法,孔子一出手就技驚四方。……以‘北辰’比‘為政以德’的統(tǒng)治者,以‘眾星’比諸侯國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蘊豐贍。……‘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寶貴時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經得起嚴酷環(huán)境的考驗,言簡意賅而啟人深思……孔子由水的川流靈動,想到智者敏銳聰慧,由山的沉穩(wěn)安靜,想到仁者厚重不遷,設喻奇妙,表意雋永,且氣象博大;材料一第三段“也妙于夸張?!劦溃伤酪印ā独锶省罚?,不這樣夸飾……‘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這是以婉曲夸張法,將他在齊國癡迷韶樂而難以自拔的情景,傳達得惟妙惟肖而意蘊悠長?!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此處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張,把他作為百世圣哲……的高尚情操和灑脫情懷,刻畫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
②講究遣詞用句,常用結構精巧而又精辟富有哲理的對句、排句。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且不說將此段分行排列,頗有詩的形式和意韻,就看三句話皆以親切的反問語氣出之,即為有意無意地運用文學筆法,活畫出孔子作為師長對弟子循循善誘的情狀”,材料二第二段“雖說如此,《論語》在遣詞用句上卻從不粗陋,通篇可見精巧的句子結構,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對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泰伯》篇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也與孔子……的詩教觀高度統(tǒng)一,極具韻律和美感?!?br>③注重在不同的情景中運用簡約的神態(tài)描寫來呈現“氛圍感”和戲劇感。如“文學的核心是人。作為言行錄,《論語》中對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態(tài)描寫雖然簡約,卻十分生動可感”,《陽貨》篇中對孔子的描述,“《陽貨》篇中記錄了孔子與弟子子游的一段對話——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因此‘莞爾一笑’,用了一種玩笑的口吻說‘割雞焉用牛刀’。這表現了夫子少見的詼諧輕松、和藹有趣的一面?!@一段文字很有戲劇性,孔子從輕松詼諧到深沉肅穆,前后的轉變,氛圍感很強,反映出孔子的真實親切”。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與周瑜相遇
遲子建
一個司空見慣、平淡無奇的夜晚,我枕著一片蘆葦見到了周瑜。那個縱馬馳騁、英氣逼人的三國時的周瑜。
因為月色很好,又是在曠野上,空氣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還是一眼認出了他。當時我穿著一件白色的睡袍,烏發(fā)披垂,赤著并不秀氣的雙足,正漫無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涼而濕的水氣朝我襲來,我不知怎的聞到了一股燒艾草的氣息,接著是鼓角相聞,我便離開河岸,尋著艾草的味兒和凜凜的鼓角聲而去,結果我見到了一片荒涼曠野,那里的帳篷像蘑菇一樣四處皆是,帳篷前篝火點點,軍馬安閑地垂頭吃著夜草,隱隱的鼾聲在大地上沉浮。就在這種時刻,我見到了獨自立在曠野上的周瑜。
我沒有小喬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為在這曠野上,只有兩個人睜著眼睛,而其他人都在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兩個人,一個是我,一個就是周瑜了。
因為見到了我最想見到的一個男性,所以那一瞬間我說不出話來,我見到親密的人時往往都是那個表情。
周瑜身披鎧甲,劍眉如飛,雙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氣令我顫抖不已?!皯?zhàn)事還未起來,你為何而發(fā)抖?”周瑜說。
我想告訴他,他的英氣令我發(fā)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發(fā)抖,可我說不出話來。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戰(zhàn)事要發(fā)生。這么大規(guī)模的安營扎寨,這么使周瑜徹夜難眠的戰(zhàn)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戰(zhàn)前被擦得雪亮的軍刀都會沾有血跡。只有刀染了血跡,戰(zhàn)爭才算結束。多少人的血淤積在刀上,又有多少把這樣的刀被遺棄在黃土里,生起厚厚的銹來。
周瑜并沒有在意我的發(fā)抖,而是將一把艾草丟進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來??墒窍惹八劦墓慕锹暷??
周瑜轉身走向帳篷時我見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號角則掛在帳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揚頓挫地敲了起來,然后又吹起了號角。他陶醉著:為這戰(zhàn)爭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鎧甲閃閃發(fā)光。
我說:“這鼓角聲令我心煩?!?br>周瑜笑了起來,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號角,朝我走來。
他說:“什么聲音不令你心煩。”
我說:“流水聲、鳥聲、孩子的吵鬧聲、女人的洗衣聲、男人的飲酒聲。”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來。我見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齒。
我說:“我還不喜歡你身披的鎧甲,你穿布衣會更英俊。”
周瑜說:“我不披鎧甲,怎有英雄氣概?”
我說:“你不披鎧甲,才是真正的英雄?!?br>我們不再對話了。月亮緩緩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濃而淡,晚風將帳篷前的軍旗刮得飄揚起來。我坐在曠野上,周瑜也盤腿而坐。
我們相對著。
他說:“你來自何方?為何在我出征前出現?”
我說:“我是一個村婦,我收割完蘆葦后到河岸散步,聞到艾草和鼓角的氣息,才來到這里,沒想到與你相遇。”
“你不希望與我相遇?”
“與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說。
“難道你不愿意與諸葛孔明相遇?”
“不。”我說,“諸葛孔明是神,我不與神交往,我只與人交往。”“你說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氣短。”周瑜激動了。“英雄氣短有何不好?”我說,“我喜歡氣短的英雄,我不喜歡永遠不倒的神。英雄就該倒下。”
周瑜不再發(fā)笑了,他又將一把艾草丟進篝火里。我見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澤使曠野顯得格外柔和安詳。
我說:“我該回去了,天快明了,該回去奶孩子了,豬和雞也需要喂食了?!敝荑右膊粍?,他看著我。
我站了起來,重復了一遍剛才說過的話,然后慢慢轉身,戀戀不舍地離開周瑜。走前打著哆嗦,我在離開親密的人時會有這種舉動。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頭,我怕再看見月光下周瑜的影子??熳叩胶影兜臅r候,卻忍不住還是回了一下頭,我突然發(fā)現周瑜不再身披鎧甲,他穿著一件白粗布的長袍,他將一把寒光閃爍的刀插在曠野上,刀刃上跳躍著銀白的月光。戰(zhàn)馬仍然安閑地吃著夜草,不再有鼓角聲,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飄來。一個存活了無數世紀的最令我傾心的人的影子就這樣烙印在我的記憶深處。
我想抓住他的手,無奈那距離太遙遠了,我抓到的只是曠野上拂動的風。一個司空見慣、平淡無奇的夜晚,我枕著一片蘆葦見到了周瑜。那片蘆葦已被我淚水打濕。
(選自《中國當代小小說精品庫》)
6. 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小說寫“這鼓角聲令我心煩”“我還不喜歡你身披的鎧甲”描述了一個村婦的內心世界,表現了厭惡戰(zhàn)爭、喜愛安寧而淳樸的生活這一主題。
B. 小說中周瑜開始時身穿鎧甲,后來穿白粗布長袍,人物前后穿著的對比暗示了他心理的變化。
C. 周瑜“笑了起來”“又一次笑了起來”“不再發(fā)笑了”,體現了周瑜心理的轉變,對“我”的言論由一開始的不以為然到內心產生了觸動。
D. “我不喜歡永遠不倒神。英雄就該倒下。”作者認為真正的英雄應不懼失敗。哪怕失敗,哪怕在戰(zhàn)場倒下去了,仍是響當當的英雄。
7. 以下對這篇小說藝術特點的剖析和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寫突出了夢幻的清亮、素雅、荒蕪、寂靜、寬闊等特點,創(chuàng)造了一種緊張的氣氛,為下邊的情節(jié)發(fā)展和刻畫周瑜這一形象做了鋪墊。
B. 文章以“與周瑜相遇”為主線,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寫法。如寫艾草味、鼓角聲便是實寫。
C. 文章的最后一段照應了開頭,首尾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使主題升華。
D. 文中塑造的周瑜形象與《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心目中的周瑜形象完全一致。
8. 請解釋文中劃線句子的含義。
(1)只有刀染了血跡,戰(zhàn)爭才算結束。
(2)你不披鎧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9. 小說采用了第一人稱敘述故事,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答案】6. D 7. C
8. (1)①戰(zhàn)爭有時靠戰(zhàn)爭制止,和平有時需要流血來換取。②暗示我對戰(zhàn)爭的看法和對和平的追求。
(2)①脫下了鎧甲的周瑜才不是遙不可及的“歷史英雄”,而是村婦心中英氣逼人的偶像。②村婦鐘意于和平的生活、平凡的人生。
9. ①第一人稱是一種直接表達的方式,能使讀者產生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拉近作者與讀者的情感。
②便于進行心理描寫,抒發(fā)情感,將一個村婦的內心世界的變化描寫得淋漓盡致,更能表現“我”厭惡戰(zhàn)爭,喜愛安寧而淳樸的生活這一主題。
③“我”也成為故事敘述的線索,便于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作者認為真正的英雄應不懼失敗”“哪怕在戰(zhàn)場倒下去了,仍是響當當的英雄”理解錯誤。文中有一句話,“你不披鎧甲,才是真正的英雄”,可以看出,作者認為真正的英雄并非要在戰(zhàn)場上,在血腥的搏殺里,脫下鎧甲,成為一個布衣,成為和平的守衛(wèi)者,更是作者心中的大英雄。
故選D。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
A.“創(chuàng)造了一種緊張的氣氛”理解錯誤,第二段光景描繪創(chuàng)造的是安靜悠閑的氣氛。
B.“虛實結合”“寫艾草味、鼓角聲便是實寫”分析不正確。本文是一個關于英豪的夢,又是一個關于和平的夢,運用的是夢幻再現的虛寫法,寫艾草味、鼓角聲都是虛寫。
D.“與《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心目中的周瑜形象完全一致”理解錯誤,《念奴嬌·赤壁懷古》由“小喬初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等句子可歸納出,周瑜年青有為,文采風流,江山佳人兼得,春風喜悅,且有儒將風采,指揮若定,膽略非凡,氣派豪放。本文作者筆下的周瑜,初見時“身披鎧甲,劍眉如飛,雙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氣”,沉醉于軍號聲,“為這戰(zhàn)爭之音而沉浸”,可見此時的周瑜是一個沉浸于戰(zhàn)爭的英豪;當“我”走開時,“周瑜不再身披鎧甲,他衣著一件白粗布的長袍”,扔下了戰(zhàn)刀,他的四周“不再有鼓角聲”,表示周瑜已經是放棄戰(zhàn)爭,甘做平民的英豪了。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第一句“只有刀染了血跡,戰(zhàn)爭才算結束”,暗示我對戰(zhàn)爭的看法,戰(zhàn)爭要流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由此引出希望友愛和平的愿望。由此可分析出,“戰(zhàn)爭有時靠戰(zhàn)爭制止,和平有時需要流血來換取”“暗示我對戰(zhàn)爭的看法和對和平的追求”。
第二句“你不披鎧甲,才是真正的英雄”,說明不參與戰(zhàn)爭一樣也可成為和平的英雄。通過村婦鐘意于和平的生活、平凡的人生,表達友愛、家庭和睦的主旨。由此可分析出,“脫下了鎧甲的周瑜才不是遙不可及的歷史英雄,而是村婦心中英氣逼人的偶像”“村婦鐘意于和平的生活、平凡的人生”。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人稱作用的能力。
文中以“我”作為敘述人稱,同時也參與故事情節(jié),與文中“周瑜”見面交流,顯得真切自然,讓讀者讀起來感到親切。如見到周瑜對其外貌的描寫,“周瑜身披鎧甲,劍眉如飛,雙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氣令我顫抖不已”。據此分析出,第一人稱是一種直接表達的方式,能使讀者產生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拉近作者與讀者的情感。
文中從“我”的敘述視角出發(fā),進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寫,如“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戰(zhàn)事要發(fā)生。這么大規(guī)模的安營扎寨,這么使周瑜徹夜難眠的戰(zhàn)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戰(zhàn)前被擦得雪亮的軍刀都會沾有血跡。只有刀染了血跡,戰(zhàn)爭才算結束。多少人的血淤積在刀上,又有多少把這樣的刀被遺棄在黃土里,生起厚厚的銹來”。據此分析出,便于進行心理描寫,抒發(fā)情感,將一個村婦的內心世界的變化描寫得淋漓盡致,更能表現“我”厭惡戰(zhàn)爭,喜愛安寧而淳樸的生活這一主題。
文中“我”從夢境中見到周瑜,到與其對話進行觀點和思想上的交流,到最后走出夢境回到現實,自始至終貫穿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據此分析出,“我”也成為故事敘述的線索,便于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秱鳌吩唬骸鬃尤聼o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鲀x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恐灰?,猶諸侯之失國家也?!?br>萬章問曰:“宋,小國也。今將行王政,齊楚惡而伐之,則如之何?”孟子曰:“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犧牲也?!瘻惯z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染盛也?!瘻官癖娡鶠橹?,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稌吩唬骸鸩痧A?!酥^也。為其殺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內皆曰非富天下也為匹夫復仇也?!疁颊?,自葛始’,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東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茍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齊楚雖大,何畏焉?”。
戴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唬骸垞p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缰浞橇x,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節(jié)選自《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齊宣王問卿。孟子曰:“王何卿之問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王曰:“請問貴戚之卿?!痹唬骸熬写筮^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蓖醪蛔兒跎?。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蓖跎?,然后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去?!?br>(節(jié)選自《孟子·萬章下》)
10. 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為其A殺是童子B而征之C四海之內D皆曰E非F富天下也G為匹夫H復仇也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則皇皇如也”與“縱一葦之所如”(《赤壁賦》)兩句中的“如”字含義相同。
B. 犧牲,文中指供祭祀用的牲畜;現在則用來指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
C. 四海,古以中國四境有海環(huán)繞,各按方位為東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亦泛指天下。
D. 速,指迅速、趕快,與蘇洵《六國論》中“始速禍焉”的“速”詞義不相同。
12.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周霄詢問古代君子是否做官,孟子不但肯定地回答,還引用《傳》上的記載和公明儀的言論加以佐證,指出士失掉官位就好比諸侯失去國家。
B. 湯居住在亳地,與葛國相鄰,葛伯放縱無道,不祭祀祖先,湯多次幫助他,送他牛羊,派人替他耕種,但他不但不心存感激,反而殘暴無道。
C. 萬章?lián)乃螄┬腥收獾烬R楚兩國厭惡甚至攻擊,對此,孟子以湯征葛為例說明如果行仁政就會受到百姓擁護,完全沒有必要畏懼齊楚。
D. 戴盈之表示目前賦稅太輕,要提高稅率,征收關市賦稅,等到明年就完全實行。孟子以攘雞為喻,指出這樣做不合道義,定會加速國家滅亡。
13.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br>(2)王勃然變乎色。曰:“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br>14. 孟子是怎樣看待“卿”的?請結合材料二簡要概括。
【答案】10. CEG 11. A 12. D
13. (1)假如有個人每天偷他鄰居的雞,有人對他說:“這不是君子的行為?!?br>(2)齊宣王突然變了臉色。孟子說:“大王不要奇怪。大王問我,我不敢不用實話回答?!?br>14. ①卿分貴戚之卿和異姓之卿。②前者在國君犯大錯時勸諫,反復勸諫不從就更立國君。③后者在國君犯錯時勸諫,反復勸諫不從就離開。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因為殺了這小孩,湯便去征討葛伯,天下的人都說:“湯不是貪圖富有天下,而是為老百姓報仇雪恨哪?!?br>“四海之內”作“曰”的主語,故“四海之內”前應斷開,即C處;
“非富天下也”是“曰”的內容,“曰”后E處和“也”后G處應斷開。
故在CEG三處斷句。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及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含義相同”錯?!叭纭?,助詞,相當于“然”/動詞,往、到。句意:就焦急不安/聽任小船漂流而去。
B.正確。
C.正確。
D.正確?!八佟?,迅速、趕快/招致。句意:就趕快停止/才招致了禍患。
故選A。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戴盈之表示目前賦稅太輕,要提高稅率,征收關市賦稅”“定會加速國家滅亡”錯。原文說的是:戴盈之是說減輕稅率到十分之一,撤除關市賦稅,但現在還做不到;想先減輕一些,等到明年再完全實行。孟子以攘雞為喻,指出不合道義的事要趕快停止,不必等到明年。
故選D。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日”,每天;“或”,有人,有的人;“是非君子之道”,判斷句,這不是君子的行為。
(2)“色”,臉色;“曰”,省略了主語“孟子”;“異”,奇怪。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不同;有貴戚之卿,有異姓之卿”可知,卿分貴戚之卿和異姓之卿。
②由原文“王曰:‘請問貴戚之卿?!唬骸写筮^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可知,貴戚之卿在國君犯大錯時勸諫,反復勸諫不從就更立國君。
③由原文“然后請問異姓之卿。曰:‘君有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去’”可知,異姓之卿在國君犯錯時勸諫,反復勸諫不從就離開。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周霄問道:“古代的君子做官嗎?”孟子答道:“做官。《傳》上說:‘孔子要是一連幾個月沒有君主任用他,就焦急不安,離開一個國家,一定要帶著見面禮〔以便和別國國君見面〕?!鲀x也說:‘古代的人一連幾個月沒有君主任用,就要去安慰他?!渴У艄傥?,就好像諸侯失去國家?!?br>萬章問道:“宋國是個小國,現在想要推行仁政,齊楚兩國卻厭惡這樣,要出兵討伐它,該怎么辦呢?”孟子說:“湯住在亳地,和葛國挨著;葛伯放縱無道,不祭祀祖先。湯派人去問他:‘為什么不祭祀?’答道:‘沒有牛羊做祭品?!瘻闩扇怂徒o他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卻不用來祭祀。湯又派人去問他:‘為什么不祭祀?’答道:‘沒有谷物做祭品?!瘻闩少竦氐拿癖娙樗麄兎N地。老弱者給種地的人去送飯,葛伯卻領著他的百姓攔住那些提著酒菜好飯的人來搶劫,誰要不給就殺掉。有個小孩去送飯和肉,葛伯殺了他,奪了飯和肉?!稌洝飞险f‘葛伯仇視送飯者’,就是說的這事?!驗闅⒘诉@小孩,湯便去征討葛伯,天下的人都說:‘湯不是貪圖富有天下,而是為老百姓報仇雪恨哪。’‘湯開始征戰(zhàn),即從伐葛開始’,十一次征戰(zhàn),無往而不勝,天下沒人能與之抗衡。朝東方出征,西夷怨恨;朝南方出征,北狄怨恨,都說:‘為什么把我們排后邊?’老百姓盼望他,就和大旱之年盼望下雨一樣。如果實行仁政,天下的人都要抬起頭來盼望,要擁護他來做君主;齊國楚國縱然很大,又怕什么呢?”
戴盈之說:“稅率定為十分之一,撤除關卡和市場的賦稅,目前還不能完全做到,想先減輕一些,等到明年,再完全實行。怎么樣?”孟子說:“假如有個人每天偷他鄰居的雞,有人對他說:‘這不是君子的行為?!阏f:‘請讓我減少一點,先每個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洗手不干?!绻靼走@樣做不合道義,就趕快停止,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節(jié)選自《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齊宣王問有關公卿的事。孟子說:“王所問的是哪種公卿?”王說:“公卿難道還有不同嗎?”孟子說:“有不同;有和王室同宗的公卿,有非王族的公卿?!蓖跽f:“我請問和王室同宗的公卿?!泵献诱f:“國君若有重大錯誤,他便勸諫;反復勸諫而不聽從,就廢掉他而改立別人。”齊宣王突然變了臉色。孟子說:“大王不要奇怪。大王問我,我不敢不用實話回答?!毙跄樕蕉?,又請問非王族的公卿。孟子說:“國君若有錯誤,他便勸諫;反復勸諫而不聽從,就離去?!?br>(節(jié)選自《孟子·萬章下》)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夜對流螢作
韋應物
月暗竹亭幽,螢光拂席流。還思故園夜,更度一年秋。
自愜觀書興,何慚秉燭游。府中徒冉冉①,明發(fā)②好歸休。
【注】①冉冉:匆忙貌。②明發(fā):黎明;平明。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首句描寫出一幅月光昏暗、竹亭幽寂的清冷畫面,為全詩奠定傷感悲涼的基調。
B. 次句中“流”字生動地刻畫出螢火蟲飛行迅疾、行跡不定的特點,富有動態(tài)美。
C. 尾聯(lián)中“徒”與“好”兩個虛詞表現力很強,在對比中流露出詩人的情懷志趣。
D. 詩人夜對流螢,觸景生情,在對月夜景與事的描寫中寄寓了豐富而復雜的情感。
16.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概括。
【答案】15. A 16. ①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以及時光易逝、一年又過的悵惘之情;②月夜觀書、自得其樂以及秉燭夜游、珍惜美好時光之情;③厭倦煩瑣忙碌的仕宦生活,盼望早日辭官歸家之情。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藝術特色的能力。
A.“為全詩奠定傷感悲涼的基調”不正確,如頸聯(lián)的情感并非“傷感悲涼”,而是自得其樂。
故選A。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還思故園夜,更度一年秋”寫夜晚的流螢引發(fā)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以及感慨時光易逝、一年又過的悵惘之情;
“自愜觀書興,何慚秉燭游”,自己在月下愜意地看書,為什么要慚愧秉燭夜游呢?表達作者月夜觀書、自得其樂以及秉燭夜游、珍惜美好時光之情;
“府中徒冉冉,明發(fā)好歸休”表達作者厭倦煩瑣忙碌的仕宦生活,盼望早日辭官歸家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鏡”與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古人常攬鏡自照以表達情感,在詩詞中屢見不鮮,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論語〉十二章》中,孔子對君子在吃飯、居住、做事和說話幾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還要求君子“____________,認為只有這樣才是好學的表現;《大學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闡明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3)我們常說要防患于未然,要未雨綢繆,在《老子四章》里也表達了同樣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①.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 ②. 朝如青絲暮成雪(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③. 就有道而正焉 ④. 致知在格物 ⑤. 為之于未有 ⑥. 治之于未亂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暮”“妝”“衰鬢”“斑”“帖”“焉”“未”等。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期盼的生活愿景。_____①_____?賀知章感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庇喙庵幸鞒骸班l(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编l(xiāng)愁就是思念家鄉(xiāng)故土的深情,隱藏在游子內心深處刻骨銘心的記憶、難以割舍的情愫,也可以說是對大自然、對原生態(tài)生存和生活的向往與留戀。_____②_____,這情緒便會或早或晚,或深或淺地涌流而出。當前,人類已步入自由流動的地球村時代,人們仍然在經歷離鄉(xiāng)、懷鄉(xiāng)、他鄉(xiāng)成故鄉(xiāng)的心靈軌跡。我國新型城鎮(zhèn)化和農業(yè)現代化的快速增進,村莊開發(fā)與保護的博弈在激烈地依然展開。也可以說現代化和文明程度越高,_____③_____。蘊藏鄉(xiāng)愁的思鄉(xiāng)曲不會隨著城鎮(zhèn)化的前行而消失。城鄉(xiāng)變奏、融合發(fā)展、同生共榮是歷史必然,也是人心所向。
18.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19. 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答案】18. 隨著我國新型城鎮(zhèn)化和農業(yè)現代化的快速推進,村莊開發(fā)與保護的博弈依然在激烈地展開。
19. (示例)①鄉(xiāng)愁到底是什么②一旦人遠離故土③人們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會越濃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劃線句語病有三處:
一是結構混亂,“我國新型城鎮(zhèn)化和農業(yè)現代化的快速增進,村莊……”中途易轍,句首加介詞“隨著”。
二語序不當,“依然”作狀語,應放在“在激烈地”前。
三是搭配不當,“快速增進”搭配不當,改為“快速推進”。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第一空,這是一個問句,前文有“記得住鄉(xiāng)愁”,后文詩人的吟詠對象是“鄉(xiāng)愁”。據此,此處應填:鄉(xiāng)愁到底是什么。
第二空,前文有“鄉(xiāng)愁就是思念家鄉(xiāng)故土的深情”,后句是假設離開故土的結果,此處是假設的前句,應填:一旦人遠離故土。
第三空,前后句之間形成“越………越……”的句式,后句又強調“藏鄉(xiāng)愁的思鄉(xiāng)曲不會隨著城鎮(zhèn)化的前行而消失”,此處是說鄉(xiāng)愁會變得濃烈,據此應填:人們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會越濃。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每當回家,我便有一種踏實的感覺,那感覺牢牢地貼在心口。家里的門是一種呵護。記得幼時,媽媽就常常嘮叨,在家千般好,出門一時難。當時,對這話總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顧?,F在想來,真是年少不識愁滋味。沒有想到的是,這種踏實感,堅守了幾十年的精神依偎,卻在偶然之間,被一縷細風輕輕顛覆。
風從窗口吹進,禮貌而輕柔。風是無意的,不應該對我有敵意,也不會給我?guī)硎裁赐纯?,只是一種習慣。風一吹,我就掉過頭,順著那一習涼,把目光聚焦窗口。我不僅發(fā)現了窗外的一切,還看到了一種懸空。樹枝輕輕地向我招手,晃動的只是它纖細的指尖。
我不知道在什么時候,已經懸空在這個城市中。一幢樓房,撐起雙臂,輕輕地把我高高舉起。然后懸空放置,身不由己。兩腳之下,華麗的實木地板,還有地板上的荼幾、沙發(fā)、電視,都與我一樣懸空著。我的心空蕩蕩的,仿佛一艘無法泊岸的船,飄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藍,離我太遠,托起我的是我唯一的依靠——飄忽不定的水。在這個城市生存了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樣被懸空的,面對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獨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20. 下列語句中,與其他三項的修辭手法不同的一項是( )
A. 風從窗口吹進,禮貌而輕柔。
B. 樹枝輕輕地向我招手,晃動的只是它纖細的指尖。
C. 一幢樓房,撐起雙臂,輕輕地把我高高舉起。
D. 孤獨的身影,幻化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21. 下列句子中破折號的用法與畫線句子的破折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他用林業(yè)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他還有宏偉的設想;還要栽樹……
B. 讓人留戀的歌聲響起,標志著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個夜晚——大年夜。
C. 到山上打柴的記憶,至今都是幸福而快樂的——盡管那是童年時期一種十分辛苦的勞作。
D. 這位選評者把“含香之署”講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懷刺”講成“懷抱著有刺的東西”一一都是全無根據地亂說一通。
22. 文中有三個加點的重疊形式“牢牢”“常?!薄拜p輕”,說說它們和“牢”“?!薄拜p”相比,語意上各有什么不同。
【答案】20. D 21. B
22. ①三個重疊詞語“牢牢”常常”輕輕”與“牢”?!陛p”相比,語意得到了強化。
②“牢牢”是牢固的意思,比“牢”的程度更甚,能突出家的踏實感之重。
③“常?!笔墙洺5囊馑迹取俺!鳖l率更高,突出了媽媽的叮嚀、嘮叨對孩子的影響之深。
④“輕輕”是輕微之意,突出了家給我的踏實感被顛覆的偶然性,顛覆在不經意間。
【解析】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
A.以“禮貌而輕柔”形容風,賦予其人的特點,為比擬。
B.以“招手”“纖細的指尖”描述樹枝,賦予其人的特點,為比擬。
C.以“撐起雙臂”“舉起”描述樓房,賦予其人的特點,為比擬。
D.把身影比喻為手,為比喻。
故選D。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
文中的破折號表示解釋說明。
A.表示遞進。
B.表示解釋說明。
C.表示轉折。
D.對前文內容的總結。
故選B。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詞語含義和表達效果的能力。
疊詞相較于單個字的使用,有強化語意的作用。
“牢牢”,牢固,比“牢”的程度更甚,故能突出家的踏實感之重。
“常常”是經常的意思,比“?!鳖l率更高,突出了媽媽的叮嚀、嘮叨的次數之多和對孩子的影響之深。
“輕輕”是輕微之意,突出了家給我的踏實感那么輕易就被顛覆,以及被顛覆的偶然性,顛覆在不經意間。
四、寫作(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參考答案僅供參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參他人之經驗,書自我之答案
“和鸞雍雍,萬福攸同?!痹诖髣萑珥?,大道如潮的時代中,有太多所謂的標準答案,有太多值得借鑒的參考答案。然俯頷深思,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獨一無二的戲劇,主角由自己擔任,答案由自己書寫,所以青春的我們,當執(zhí)如椽之筆,不做莽撞行走客,去書寫獨屬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擇參考答案之優(yōu),揚其長,讓自我答案有如棠棣之華。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碧K洵在《六國論》中之言振聾發(fā)聵。的確,有前人的經驗作為參考,可以讓自己的答案更為完整。君不見,唐太宗秉“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之信條,樂于借鑒臣之諫言,使得大唐河清海曼,昌和盛世;君不見,李大釗、陳獨秀借鑒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思想,讓共和之帆航起新中國之船;君不見,鄧小平擇世界開放之優(yōu),讓1979年的春天見證了中國的崛起。取長善短,相得益彰。參考答案亦有其可取之處,方能使之如明月之清輝灑向自己的答案,從此我們的答案就有暗香浮動。
避參考答案之劣,舍其短,使自我答案有如桃李之芬。
米蘭·昆德拉之言發(fā)人深?。骸懊氖峭ㄍ鬲z的毒藥?!闭\哉斯言,若人們陷入參考答案之怪圈難以自拔,終落得迷失自我,萬劫不復。我感慨于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的品質,他沒有一味盲從國外潛艇技術,避其短,終讓中國深海事業(yè)蒸蒸日上;我欽佩于高伯龍在激光陀螺領域書寫的答案,遇見最絢爛的火樹銀花?!按蠖鄶等巳缏淙~踉蹌著歸于塵土,只有極少數人能堅守內心的一片純凈。”所以青年們當免于參考答案之牢籠,不囿于陳規(guī)舊法,去開創(chuàng)人生之答案。
譜自我答案之曲,求其精,令自我答案有如璀璨之星。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蓖醢彩暮姥詨颜Z如雷貫耳。墨守前人答案的心自然不該被詬病,但值得尊敬的仍應是能譜寫出獨特答案的人。“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青蒿素之答案是屠呦呦對瘧疾的回答。“彼其之子,美如英才?!彪s交水稻的答案是袁隆平對饑餓的回答。青年們,你們的回答呢?
“熱忱傾江海,丹心入天地?!睋駞⒖即鸢钢畠?yōu),避參考答案之劣,以此為兩種最銳利的武器,在人生的戰(zhàn)爭中打最漂亮的仗,書寫屬于自我最完美的容案,劈波斬浪地勇毅前行吧!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
材料是一句富有內涵的話。審題時,首先應當明確概念。什么是“參考答案”?生活中,“參考答案”起到什么作用?“參考答案”是我們做題對照答案正確與否的標準,是我們沒有思路時的啟示,同時,是會限制我們思考方向的有限思維,看了別人的答案,你也許很難想到與參考答案完全不同的新思路。
所以,材料才會說“參考答案僅供參考”,這句話意味著給出的答案只是一種參考,而不是唯一的正確答案。它表明答案具有相對性和主觀性,同一個問題可能有多個正確的答案,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經驗。這也提示我們在接受他人的建議或意見時,要理智并充分地思考,不盲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這句話說明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個性和背景,這使得每個人對問題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見解。這提醒我們應尊重他人的觀點態(tài)度,尊重事物的多樣性,認識到沒有一個標準答案適用于所有人。我們可以從他人的觀點中學習,但最終需要以自己的思考和判斷為依據。
整句話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因此也可以由此展開多種寫作思路。比如,可以從自我提升的角度,說明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并非只能以他人給定的答案為標準,由此論述自由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并強調我們應當具備獨立精神。也可以從為人處世的角度,說明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并非只能以自己的答案為標準,因此我們不能剛愎自用,而是應當承認價值觀的多樣性,并懂得尊重他人的選擇,等等。
立意:
1.獨立思考,成就精彩人生。
2.推崇獨立精神,尊重個性差異。
3.拒絕盲從,走獨立創(chuàng)新之路。
4.吸納他人智慧,展現獨特之美

相關試卷

遼寧省沈陽市2023_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 (1):

這是一份遼寧省沈陽市2023_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 (1),共12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閱讀下面的文本,完成問題,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廣東詩莞市2023_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

這是一份廣東詩莞市2023_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共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代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寫作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內蒙古赤峰市2023_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

這是一份內蒙古赤峰市2023_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共2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現代文閱讀,古代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浙江省江山市2023_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

浙江省江山市2023_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

山東省菏澤市單縣2023_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

山東省菏澤市單縣2023_2024學年高二語文上學期10月月考試題含解析

2024菏澤單縣單縣二中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含解析

2024菏澤單縣單縣二中高二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題含解析

2022-2023學年山東省菏澤市單縣第五中學高二年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

2022-2023學年山東省菏澤市單縣第五中學高二年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月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