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
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座號填寫在相應位置,認真核對條形碼上的姓名、考生號和座號,并將條形碼粘貼在指定位置上。
2.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2B鉛筆(按填涂樣例)正確填涂;非選擇題答案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簽字筆書寫,繪圖時,可用2B鉛筆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
3.請按照題號在各題目的答題區(qū)域內(nèi)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保持卡面清潔,不折疊、不破損。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題所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太陽系是由太陽以及在其引力作用下圍繞它運轉(zhuǎn)的天體所構(gòu)成的天體系統(tǒng)。由于地球自身條件和外部條件的完美結(jié)合,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目前已知唯一存在智慧生命的行星。下圖示意太陽系局部。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注:太陽系各天體體積及天體之間的距離未按實際比例繪制。
1. 小行星帶位于( )
A. V行星和E行星軌道之間B. E行星和F行星軌道之間
C. F行星和J行星軌道之間D. J行星和S行星軌道之間
2. 與S行星相比,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優(yōu)勢條件是( )
A. 穩(wěn)定的太陽輻射B. 安全的軌道環(huán)境
C. 距太陽遠近適宜D. 較小的赤道半徑
【答案】1. C 2. C
【解析】
【1題詳解】
讀圖可知,太陽系八大行星分別是:M水星、V金星、E地球、F火星、J木星、S土星、U天王星、N海王星。結(jié)合所學知識可知,小行星帶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即F行星和J行星軌道之間,C正確,ABD錯誤。故選C。
【2題詳解】
與S行星相比,地球距太陽遠近適宜,使地球有適宜的溫度,C正確;地球與S行星都有穩(wěn)定的太陽輻射、安全的軌道環(huán)境,AB錯誤;較小的赤道半徑對是否存在生命沒有直接影響,D錯誤。故選C。
【點睛】地球與其他行星都圍繞太陽作公轉(zhuǎn)運動,公轉(zhuǎn)方向都是自西向東,具有同向性;公轉(zhuǎn)軌道接近正圓,具有近圓性;公轉(zhuǎn)軌道幾乎在一個平面上,具有共面性。
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會產(chǎn)生重要影響。北京時間2024年8月14日14時04分,日面中心附近爆發(fā)了一個X1.1級耀斑,于15:07結(jié)束,達到橙色警報級別。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3. 與耀斑發(fā)生在同一太陽大氣層的太陽活動是( )
A. 黑子B. 日珥C. 太陽風D. 磁暴
4. 本次太陽活動對我國的主要影響最可能是( )
A. 衛(wèi)星導航誤差增大B. 當日氣溫顯著升高
C 我國降水概率增加D. 有線網(wǎng)絡通信中斷
【答案】3. B 4. A
【解析】
【3題詳解】
結(jié)合所學知識可知,耀斑發(fā)生在色球?qū)?,日珥也發(fā)生在色球?qū)?,B正確;黑子發(fā)生在光球?qū)樱珹錯誤;太陽風發(fā)生在日冕層,C錯誤;磁暴是太陽活動帶來的影響,不是太陽活動,D錯誤,故選B。
【4題詳解】
耀斑爆發(fā)會擾動大氣層中的電離層,從而影響衛(wèi)星導航信號,使衛(wèi)星導航誤差增大,A正確;太陽活動會影響氣候,但不是最主要影響,BC錯誤;會使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D錯誤,故選A。
【點睛】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1、擾亂地球大氣層,使地面的無線電短波通訊受到影響,甚至會出現(xiàn)短暫的中斷。2、高能帶電粒子擾動地球磁場,產(chǎn)生“磁暴”現(xiàn)象,使磁針劇烈顫動,不能正確指示方向。3、當高能帶電粒子流高速沖進兩極地區(qū)的高空大氣層時,會產(chǎn)生極光現(xiàn)象。4、引發(fā)自然災害,比如地震、水旱災害等。
據(jù)統(tǒng)計約有92%的地震發(fā)生在地殼中,其余的發(fā)生在地幔上部。北京時間2024年7月11日10時13分,某海域發(fā)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620km。下圖示意地球圈層結(jié)構(gòu)。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5. 下列關于I、II、Ⅲ代表的外部圈層描述正確的是( )
A. 按照位置和狀態(tài),I圈層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三種類型
B. Ⅱ圈層幾乎全部的水汽、雜質(zhì)都集中在其最低層
C. Ⅱ圈層大氣密度隨海拔升高先減小后增加
D. Ⅲ圈層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總稱
6. 地震發(fā)生時,震中附近島嶼上的市民會感覺到( )
A. 僅左右搖晃B. 先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晃
C. 僅上下顛簸D. 先左右搖晃,后上下顛簸
【答案】5. B 6. B
【解析】
【5題詳解】
據(jù)圖可知,Ⅱ圈層為大氣圈,幾乎全部的水汽、雜質(zhì)都集中在對流層,而對流層為大氣層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層,B正確;I圈層為水圈,按照位置和狀態(tài),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和生物水,A錯誤;大氣圈大氣密度隨海拔升高而減小,C錯誤;Ⅲ圈層為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處環(huán)境的總稱,D錯誤。故選B。
【6題詳解】
地震的能量通過地震波向外傳播,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v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物質(zhì)傳播,引起上下顛簸;橫波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態(tài)物質(zhì)傳播,引起左右搖晃。地震發(fā)生時,震中附近島嶼上的市民會感覺到先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晃,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一種復雜的運動,它是由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在震中區(qū),縱波使地面上下顛動,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由于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跳動,但能感到水平晃動。
喀斯特地貌又稱巖溶地貌,分為喀斯特溶蝕地貌和喀斯特沉積地貌。峰林地貌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種。下圖示意峰林地貌的發(fā)育過程。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7. 圖中峰林地貌演變順序是( )
A. 甲→乙→丙B. 甲→丙→乙C. 乙→丙→甲D. 丙→乙→甲
8. 形成巖溶地貌的巖石多屬于( )
A. 侵入巖B. 噴出巖C. 變質(zhì)巖D. 沉積巖
9. 下列地貌景觀形成過程與峰林地貌屬于同一類型的是( )
A. 石芽B. 石筍C. 石柱D. 鈣華
【答案】7. B 8. D 9. A
【解析】
【7題詳解】
根據(jù)圖中信息可知,石林地貌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受到流水溶蝕作用形成地表崎嶇的地表形態(tài)。因此,最先地表較為平坦,對應甲,隨著流水的不斷溶蝕,形成基部完全相連成簇分布的峰叢,對應丙,繼續(xù)溶蝕形成乙這種石林景觀,B符合題意,排除ACD。故選B。
【8題詳解】
巖溶地貌的巖石多屬于沉積巖,以石灰?guī)r為主,D正確、ABC錯誤。故選D。
【9題詳解】
石芽和峰林地貌屬于喀斯特溶蝕地貌,A正確。石筍、石柱、鈣華屬于喀斯特堆積地貌,BCD與題意不符。故選A。
【點睛】峰叢和峰林的主要區(qū)別是:不同階段的地貌形態(tài)?;客耆噙B成簇分布的石灰?guī)r山峰稱峰叢。它是峰林地形的早期發(fā)育階段。
海陸風是近海地區(qū)由于海陸間晝夜溫度差異引起的大氣熱力環(huán)流,其風向晝夜間發(fā)生反向轉(zhuǎn)變。下圖示意我國某近海地區(qū)海陸風形成時的等壓面分布。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0. 下列關于圖中四地點氣壓由高到低排列正確的是( )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③C. ②①③④D. ②①④③
11. 關于圖示時間和近地面風向判斷正確的是( )
A. 白天 東風B. 夜晚 東風C. 白天 東南風D. 夜晚 東南風
12. 下墊面的變化深刻影響著近地面大氣溫度。若①地植被覆蓋率大幅度增加,則①②兩地之間的海陸風強弱變化是( )
A. 海風、陸風均減弱B. 海風增強,陸風減弱
C. 海風、陸風均增強D. 海風減弱,陸風增強
【答案】10. C 11. C 12. A
【解析】
【10題詳解】
垂直方向上氣壓隨海拔升高而降低,結(jié)合圖形信息可知:③氣壓小于①,④氣壓小于②;①氣壓大于1000但小于1006;②氣壓大于1006。高空氣壓與近地面氣壓性質(zhì)相反。綜上所述,四地氣壓由高到低為②①③④,C正確,ABD錯誤。故選C。
【11題詳解】
圖中②氣壓高于①,②位于海洋、①位于陸地,故風從海洋吹向陸地,即此時海風,根據(jù)熱力環(huán)流原理可知,白天吹海風、夜晚吹陸風,BD錯誤。結(jié)合圖中東西指向標可知,該圖中海洋位于陸地東側(cè),故水平氣壓梯度力從東指向西,在地轉(zhuǎn)偏向力作用下形成東南風,A錯誤,C正確。故選C。
【12題詳解】
①地植被覆蓋率大幅度增加,則白天陸地氣溫降低、夜晚氣溫高。所以,白天和夜晚海陸之間的溫差減小,氣壓差減弱,海風、陸風均減弱,A正確,BCD錯誤。故選A。
【點睛】一個地方植被覆蓋率高,白天植被覆蓋下的地面吸收太陽輻射比較少,氣溫偏低。夜晚植被的蒸騰作用使當?shù)厣峡湛諝庵腥菀仔纬稍茖?,云層能夠強烈吸收地面輻射并增強大氣逆輻射,夜晚氣溫偏高,因此晝夜溫差小?br>青島市某高中地理學習小組對大氣受熱過程設計了觀測實驗。10月20日至21日,風和日麗,學習小組成員將經(jīng)過處理的四個透明玻璃箱在室內(nèi)靜置2小時后,于20日上午10時同時放置到空曠操場的塑料支架上(下圖),支架高20cm。小組成員分別記錄10時、11時、12時、13時、14時和次日6時(日出前)的溫度值。據(jù)此完成下面小題。
13. 玻璃箱被放置到操場一段時間后,溫度計示數(shù)開始增加,增速最慢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14. 同學們的數(shù)據(jù)記錄顯示,該日14時甲、丙、丁三個箱內(nèi)溫度計示數(shù)幾乎相同,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箱內(nèi)物質(zhì)太少②溫度計位置太偏③支架高度太低④天氣狀況影響大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15. 次日6時,乙箱溫度計示數(shù)高于甲箱,主要是因為乙箱( )
A. 太陽輻射被削弱得少B. 大氣輻射損失較多
C. 地面輻射被截留得多D. 地面輻射能力較弱
【答案】13. D 14. B 15. C
【解析】
【13題詳解】
從圖中可讀出,甲乙裝置內(nèi)為土壤,丙丁裝置內(nèi)為水,土壤比熱容較小,升溫較快,因此甲乙升溫快;丁裝置內(nèi)的水比丙裝置內(nèi)的水來得多,故丁裝置升溫慢于丙裝置,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故選D。
【14題詳解】
該日14時甲、丙、丁三個箱內(nèi)溫度計示數(shù)幾乎相同,由于箱內(nèi)物質(zhì)太少,吸收太陽輻射后箱內(nèi)物質(zhì)產(chǎn)生的輻射對玻璃箱內(nèi)空氣影響小,①正確;溫度計位置和支架高度對于甲、丙、丁三個箱內(nèi)溫度影響小,②③錯誤;實驗期間風和日麗,太陽輻射較強,受玻璃箱外部天氣狀況影響大,④正確,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
【15題詳解】
據(jù)圖可知,乙裝置有塑料薄膜覆蓋,由于太陽輻射容易穿透薄膜給土壤增溫,而地面輻射無法穿透薄膜,被截留得多,因此熱量可以更多保留在裝置內(nèi),C正確;甲乙兩個箱子的太陽輻射被削弱多少是一樣的,A錯誤;地面輻射無法穿透薄膜,被截留得多,乙箱大氣輻射損失較少,B錯誤;甲乙箱子都是土壤,地面輻射能力一樣,D錯誤。故選C。
【點睛】大氣受熱過程是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還大地。具體的過程為:(1)太陽暖大地。太陽射向地球的短波輻射,經(jīng)過小部分被大氣吸收和反射,大部分到達了地面,地面吸收后升溫。(2)大地暖大氣。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能增穩(wěn)后,以長波輻射將能量傳遞給近地面大氣,同時近地面大氣以對流、傳導的方式,逐層向上傳播熱量,溫暖大氣。(3)大氣還大地。大氣增穩(wěn)后,小部分射向宇宙,即大氣輻射。另外大部分射回地面,為地面增溫,即大氣逆輻輻射。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5分。)
16.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格爾木市(36°24′26″N,94°55′42″E)地處歐亞大陸中部青藏高原的柴達木盆地,市區(qū)平均海拔2780米,周邊地貌復雜,昆侖山、唐古拉山橫貫全境,該地年均降雨量23.6—68.0毫米,晝夜溫差大,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表為格爾木市某年連續(xù)三天的天氣情況。
(1)說明格爾木市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原因。
(2)與19日相比,格爾木市20日的氣溫日較差較小。運用大氣受熱過程原理,對其作出合理解釋。
【答案】(1)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較大;地處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降水少,晴天多,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吸收和反射)少,直接達到地面的太陽輻射多(強)。
(2)20為多云天氣,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強,夜晚大氣逆輻射強,大氣保溫作用顯著。
【解析】
【分析】本題以格爾木市自然地理特征及某年連續(xù)三天的天氣情況為背景材料,涉及影響太陽總輻射的因素及大氣的熱力狀況等知識,重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及調(diào)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體現(xiàn)了區(qū)域認知及綜合思維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影響年太陽輻射量因素主要有緯度高低、地勢高低、天氣狀況、大氣透明度等。材料顯示格爾木市位于36°24′26″N,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角大;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少;年均降雨量23.6—68.0毫米,說明降水少,晴天多。綜上所述,該地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太陽輻射多。
【小問2詳解】
大氣受熱過程原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大氣的削弱作用:大氣通過吸收、反射和散射等方式,對太陽輻射進行削弱,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量減少;大氣的保溫作用:大氣能夠吸收地面輻射,并通過大氣逆輻射將熱量返回地面,從而對地面產(chǎn)生保溫作用。材料顯示,19日為晴天,20日為多云天氣,云量多,白天大氣通過反射、散射和吸收等作用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夜晚大氣對地面輻射的吸收作用強,大氣逆輻射強,氣溫高,晝夜溫差小。
17.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示意我國南方某山區(qū)地質(zhì)剖面。地質(zhì)歷史時期,該區(qū)曾為大型沉積區(qū),后經(jīng)歷強烈的地殼隆升過程,外力作用類型發(fā)生了轉(zhuǎn)化。乙地為單面陡峭的狹長山嶺。
(1)指出甲地地質(zhì)構(gòu)造的名稱_________,并分析甲地缺少A巖層的原因_________。
(2)當?shù)卣?guī)劃建設經(jīng)過此地的東西向地鐵隧道,從①、②兩方案中選擇合適方案_______并說明理由___________。
(3)分析乙山嶺地勢較高的原因。
【答案】(1) ①. 背斜 ②. 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巖石疏松,易被侵蝕而缺失
(2) ①. ① ②. 背斜具有天然拱形構(gòu)造,結(jié)構(gòu)穩(wěn)固;巖層向上拱起,地下水向兩側(cè)流,不易積水
(3)斷層處巖塊上升
【解析】
【分析】本題以某地地質(zhì)構(gòu)造剖面圖為背景材料,涉及地質(zhì)構(gòu)造相關知識,重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及調(diào)動和運用知識能力,體現(xiàn)了地理實踐力及綜合思維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地質(zhì)構(gòu)造包括褶皺和斷層。褶皺是因為巖層受到水平擠壓力,使得巖層出現(xiàn)一系列彎曲變形,它包括背斜和向斜。背斜的巖層向上拱起、向斜的巖層向下彎曲。圖中甲處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構(gòu)造。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裂隙發(fā)育,易被侵蝕,所以,甲地缺少A巖層。
【小問2詳解】
背斜巖層上拱,天然拱形承受的力量較大,不會出現(xiàn)塌方;在頂部的含有地下水的巖層,會因背斜巖層的傾斜角度從兩邊流到隧洞兩側(cè),不會使隧洞中積水。圖中①處巖層向上拱起,為背斜,②處巖層向下彎曲,為向斜,所以規(guī)劃建設經(jīng)過此地的東西向地鐵隧道修建在①處。
【小問3詳解】
乙處巖層斷裂且同一巖層上下錯開,為斷層構(gòu)造。相對于兩側(cè),乙處巖層上升,形成斷塊山。
18.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賀蘭山又稱阿拉善山,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交界,是我國半干旱地區(qū)與干旱地區(qū)的分界線。賀蘭山以西是騰格里沙漠,以東是寧夏平原。賀蘭山東麓與寧夏平原交界處分布眾多的M沉積地貌(下圖)。
(1)描述甲地貌堆積物的分布特征。
(2)與甲地相比,乙地堆積物平均粒徑更大。分析該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
【答案】(1)從扇頂?shù)缴染墸逊e物由粗到細,分選性逐漸變好。
(2)乙地地勢起伏大,河流流程短,水流速度快;甲地地勢起伏小,河流流程長,水流速度慢
【解析】
【分析】本題以賀蘭山兩側(cè)地形為背景材料,涉及知識點為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重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能力及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體現(xiàn)了區(qū)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當河流流出谷口時,擺脫了側(cè)向約束,其攜帶物質(zhì)便鋪散沉積下來,從扇頂?shù)缴染?,地面逐漸降低,坡度逐漸變小,水流速度變慢,堆積物由粗到細,分選性逐漸變好。
【小問2詳解】
與其他位置的沖積扇相比,形成甲地沖積扇的河流較長,且主要流經(jīng)北部低山,地勢起伏較小,流速較慢,在河流未流出出山口時,大部分粒徑大的物體在河床沉積下來,粒徑小的物體到達甲處沉積,形成沉積物礫石較少、平均粒徑較小的甲處沖積扇。乙地由中高山到低山,地勢起伏大,河流流程短,水流速度快,搬運能力強,堆積物平均粒徑更大。
19.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地處喜馬拉雅山北麓、岡底斯山以南的雅魯藏布江谷地。該市薩嘎縣多年平均降水量280mm,大風主要集中于11月至次年5月,每年6月至9月期間受局地環(huán)流(山谷風)影響,0時至6時降水概率較高,逐小時降水量多維持在0.1—5mm左右。下圖示意日喀則市位置及周邊地形。
(1)指出薩嘎縣每年6月至9月谷風顯著的有利氣象條件。
(2)說明薩嘎縣夜間降水的形成過程。
(3)用→繪制薩嘎縣夜間降水時段的熱力環(huán)流示意圖。
【答案】(1)太陽高度達,山坡白天升溫快,氣溫高;白天山坡、山谷溫差大。
(2)夜晚山地降溫快,氣溫較谷地低,形成了山地的相對冷高壓與谷地的相對熱低壓,風由山地吹向谷地,谷地水汽含量豐富的暖氣流被迫上升,水汽在抬升過程中凝結(jié),形成夜雨。
(3)
【解析】
【分析】本題以薩嘎縣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熱力環(huán)流及其應用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diào)動和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xiàn)區(qū)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yǎng)。
【小問1詳解】
據(jù)材料“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市地處喜馬拉雅山北麓、岡底斯山以南的雅魯藏布江谷地”可知,日喀則的薩嘎縣地處青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谷地,白天,山坡受到太陽輻射加熱,氣溫升高較快,形成低壓區(qū);而山谷的氣溫相對較低,形成高壓區(qū),氣壓梯度力推動氣流從山谷向山坡運動,形成谷風;每年6月至9月,太陽直射北半球,該地緯度較低,海拔較高,白天山坡受太陽輻射加熱,太陽高度較大,氣溫較其他季節(jié)高;谷地地勢低,地形閉塞,與外界熱交換少,受夜晚山風影響,氣溫較低,山谷與山坡溫差較大,導致谷風顯著。
【小問2詳解】
薩嘎縣位于山谷地帶,該地白天山坡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較多,氣溫升高較快,氣溫較高,盛行上升氣流,山谷溫度較低,盛行下沉氣流,近地面為谷風,降水較少。夜晚,山地降溫較快,谷地降溫較慢,山地為冷源,盛行下沉氣流;谷地相對為熱源,近地面為山風,谷地的暖濕氣團被迫抬升,在抬升的過程中,水汽凝結(jié),形成降水,所以夜晚降水較多。
【小問3詳解】
夜晚,谷地氣流上升,山地氣流下沉,形成熱力環(huán)流,如下圖:
日期
天氣
最高氣溫
最低氣溫
風力
8月18日

29
8
東風2級
8月19日

32
9
東風3級
8月20日
多云
27
14
東風3級

相關試卷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2025屆高三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地理試卷(Word版附解析):

這是一份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2025屆高三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地理試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2025屆高三上學期11月期中地理試題word版含解析docx、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2025屆高三上學期11月期中地理試題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8頁, 歡迎下載使用。

2024~2025學年山東青島黃島區(qū)高三(上)期中地理試卷[原題+解析]:

這是一份2024~2025學年山東青島黃島區(qū)高三(上)期中地理試卷[原題+解析],共11頁。

2024~2025學年山東青島黃島區(qū)高一(上)期中地理試卷[原題+解析]:

這是一份2024~2025學年山東青島黃島區(qū)高一(上)期中地理試卷[原題+解析],共11頁。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無答案)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無答案)

2024青島萊西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地理含解析

2024青島萊西高一上學期11月期中考試地理含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 20192020學年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試題

高中地理必修一 20192020學年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試題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含答案)

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2020-2021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含答案)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期中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