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選擇題
1.甲乙兩物體的運動圖像如圖所示,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甲、乙兩物體始終同向運動B.4s內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C.4s時甲、乙兩物體間的距離最大D.甲、乙兩物體之間的最大距離為4m
2.一個木箱漂浮在河中,隨平穩(wěn)流動的河水向下游漂去。在木箱上游和木箱下游各有一條小船,兩船到木箱距離相同,兩船同時劃向木箱。若兩船在水中劃行的速度相等,那么( )
A.上游的小船先到達木箱B.下游的小船先到達木箱
C.兩船同時到達木箱D.條件不足,無法確定
3.一個運動物體在前2s內的平均速度是3m/s,后3s內的平均速度是5m/s,則它在5s內的平均速度是( )
A.等于4m/sB.小于5m/s而大于3m/s
C.等于5m/sD.大于5m/s
4.日常生活中,慣性現(xiàn)象既有利,也有弊。以下屬于利用慣性“有利”的一面是( )
A.賽車在轉彎時滑出賽道
B.高速路上汽車限速行駛
C.已跳遠運動員跳遠時助跑
D.人踩到西瓜皮上會滑倒
5.有一熱氣球正以8m/s的速度豎直上升,至某一高度時,從氣球里掉出一個物體,問:這個物體離開氣球后將( )
A.以原來速度永遠上升
B.立即下落
C.繼續(xù)上升一段距離,然后下落
D.以上說法均不對
6.下列描 述物體運動快慢的詞語中,與速度的定義最接近的是( )
A.大步流星B.日行千里C.健步如飛D.朝發(fā)夕至
7.在站臺前有甲、乙兩列原來靜止的火車,突然坐在乙車上的乘客發(fā)現(xiàn)站臺和甲車都在以相同速度運動,那么,他選擇的參照物是( )。
A.甲車B.乙車
C.站臺D.無法判斷
8.小英家準備買新房,她看到某開發(fā)商的廣告稱:“從新樓盤到一家大型商場您步行只需5分鐘?!睋四阏J為小英從新樓盤到該大型商場比較接近的路程是
A.50米B.300米
C.2000米D.10000米
9.媽媽開車送小婷上學,途中媽媽提醒小婷“坐好,別動!”這個“別動”的參照物是( )
A.汽車上的座椅B.路旁的樹木
C.路邊的行人D.從旁邊超越的汽車
10.坐在行駛汽車中的小明,以下列哪個物體為參照物他是靜止的( )
A.路面B.路旁的電線桿C.小明身旁的座椅D.迎面而來的汽車
11.2012年6月16日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搭載神九升空。在火箭推動飛船上升階段,航天員是被固定在飛船座艙內的。在這一階段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以火箭為參照物飛船是運動的
B.以火箭為參照物劉洋是運動的
C.以地面為參照物劉洋是靜止的
D.以飛船為參照物劉洋是靜止的
12.地鐵開動后,在地下軌道上飛馳,小金在座位上;
①若選車廂為參照物,他是運動的;②若選車廂為參照物,他是靜止的;
③若選站臺為參照物,他是靜止的;④若選站臺為參照物,他是運動的。
上述說法正確的是( )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3.交通部門常用測速儀來檢測車速。測速原理是測速儀前后兩次發(fā)出并接收到被測車反射回的超聲波信號,再根據兩次信號的時間差,測出車速,如圖甲。某次測速中,測速儀發(fā)出與接收超聲波的情況如圖乙所示,x表示超聲波與測速儀之間的距離。則該被測汽車速度是(假設超聲波的速度為340米/秒,且保持不變)( )
A.28.33米/秒B.13.60米/秒
C.14.78米/秒D.14.17米/秒
二、填空題
14.一個物體做直線運動,全程24米,前一半路程用時6秒,后一半路程用時4秒。該物體通過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 米/秒,在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 米/秒。
15.下圖為送餐機器人在40秒內沿直線運動的路程一時間圖像。據圖可知,在前20秒內,機器人運動的路程為 ;機器人在第30秒時的運動速度為 。
16.正在修建的杭瑞高速公路通車后,銅仁到思南鸚鵡溪段的里程是162km。汽車按規(guī)定時速行駛,從銅仁到鸚鵡溪需1.5h,則汽車的平均速度是 km/h,合 m/s。
17.如圖所示為兩物體做直線運動的圖像,據圖回答:
(1)如圖甲所示,2~4秒內,物體處于 狀態(tài);
(2)如圖乙所示,2~4秒內.物體通過的路程為 米。
三、解答題
18.在蘇州汽車站的一位旅客可選擇普客或快客從蘇州去上海:乘普客經機場路到達,從蘇州到上海的路程為75千米;乘快客經滬寧高速公路到達,從蘇州到上海的路程為80千米。下表是普客和快客的路程時刻表:
已知普客時速為60千米/時,快客時速為100千米/時,兩車中途均不停車。
(1)從蘇州到上海,普客和快客行駛的時間各為多少?
(2)若現(xiàn)在時刻是8:00,普客和快客均正點發(fā)車,而這位旅客想早點趕到上海,則他應選乘普客還是快客?說明原因。
19.在一次綜合實踐活動中,小明要測量紙錐下落的速度。他用每隔相等時間拍照一次的相機(相機說明書上的相關描述如下:“每秒拍照2次,像成在同一底片上”),拍下如圖所示的照片,請回答:
(1)從A到D紙錐下落的速度變化情況是 運動(選填“加速”“減速”或“勻速”);
(2)右側為紙錐從E到F過程放大圖,EF段紙錐下落的速度是 m/s。
普客
快客
路程/千米
75
80
班次
8:20
8:35
8:50
9:05
9:20
9:35
參考答案:
1.B
【分析】位移時間圖線的斜率的正負表示運動的方向,結合物體的位移大小和時間比較平均速度。結合位移時間圖線確定兩者之間的最大距離。
【詳解】A.在0~2s內,甲乙兩個物體的路程都隨時間而增大,為同向運動;2s后,甲的路程隨時間的增大而減小,與乙相反,此時為相反運動,故A錯誤;
B.甲在前2s內通過4m,在后2s內通過2m,那么甲的平均速度為
乙在前4s內通過2m,那么乙的平均速度
因此,故B正確;
CD.2s后,兩人做相反運動,即二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因此兩人之間距離最大的點在2s末,此時甲前進4m,乙前進1m,二者之間的距離為
故C、D錯誤。
故選B。
2.C
【詳解】選河水為參考物,相對河水,漂浮的木箱靜止不動,兩船在水中劃行速度大小相同,到木箱距離相同,兩船將同時劃到木箱處,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3.B
【詳解】前2s內通過的路程
s1=v1t1=3m/s×2s=6m
后3s內通過的路程
s2=v2t2=5m/s×3s=15m
5s內通過的路程
s=s1+s2=6m+15m=21m
物體5s內的平均速度是
故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選B。
4.C
【詳解】A.賽車在轉彎時滑出賽道,是因為賽車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向前的運動狀態(tài),故選項A是慣性帶來的危害;
B.限速行駛是為了防止遇到緊急情況時,由于慣性無法及時讓車停下來,故B選項是防止慣性帶來危害;
C.跳遠運動員助跑是為了起跳前使自己處于運動狀態(tài),起跳后,人由于慣性會跳的更遠,故C選項是利用慣性的;
D.正在行走的人,處于運動狀態(tài),當他踩在西瓜皮上時,由于摩擦力太小,所以腳不能立刻停下,由于具有慣性,還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所以就向滑倒。故選項D是慣性帶來的危害。
5.C
【詳解】由于物體在脫離氣球前,是氣球一起向上運動的,當物體脫落后,由于慣性還要保持原來的速度向上運動,又因為脫落后,只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物體上升一段距離后又將下落,故只有C符合題意。
6.B
【詳解】速度描述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一日千里”是說一天走一千里,這里的一天就是時間,一千里就是路程,它與物理學中的速度的定義是相近的;而“大步流星”、“健步如飛”、“朝發(fā)夕至”只是形容某個物體運動快,故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選B。
7.B
【詳解】他選擇的參照物是乙車,乙車這個時候一定在開動,而站臺和甲車相對于乙車的位置在發(fā)生變化。
故選B.
8.B
【詳解】因為步行速度一般是每小時5千米左右,所以5分鐘大概就是300米。故B正確,ACD錯誤。
9.A
【詳解】小婷坐在車的座位上,媽媽的意思是讓她相對于座位沒有位置的變化,即相對靜止。
小婷相對于路旁的樹木、路邊的行人、超越的汽車都有位置的變化,都是運動的,故BCD都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
10.C
【詳解】利用機械運動的定義可知,靜止指的是兩者之間的位置沒有變化。下面哪一個物體與小明之間的位置沒有變化,哪個物體就可選作參照物。
A. 由于小明是坐在行駛的汽車里,所以他相對于地面的位置要發(fā)生變化。若以它為參照物,則小明是運動的。故選項A不符合題意。
B. 由于小明是坐在行駛的汽車里,所以他相對于路旁電線桿的位置要發(fā)生變化。若以它為參照物,則小明是運動的。故選項B不符合題意。
C.小明相對于身旁的座椅位置沒有變化,所以乙座椅為參照物,他是靜止的。故選項C符合題意。
D. 由于小明乘坐的汽車與對面駛來的汽車的位置在發(fā)生變化。若以它為參照物,則小明是運動的。所以選項D不符合題意。
11.D
【詳解】A、以火箭為參照物,飛船相對于火箭的位置沒發(fā)生變化,此時飛船是相對靜止的,故A錯誤;
B、以火箭為參照物,劉洋相對于火箭的位置沒發(fā)生變化,此時劉洋是相對靜止的,故B錯誤;
C、劉洋隨飛船一起運動,劉洋和地面之間的位置發(fā)生了變化,故以地面為參照物劉洋是運動的,故C錯誤;
D、航天員是被固定在飛船座艙內的,所以航天員和飛船之間的位置沒有發(fā)生變化,故航天員相對于飛船是靜止的,故D正確。
12.D
【詳解】①②若選車廂為參照物,小金在座位上,相對于車廂的位置不發(fā)生變化,他是靜止的,故②正確,①錯誤;
③④若選站臺為參照物,地貼在運動,小金在座位上相對于站臺的位置發(fā)生改變,他是運動的,故③錯誤,④正確;
由以上分析可知,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13.D
【詳解】由圖知:超聲波第一次從測試儀發(fā)出到與汽車相遇的地點,經過的時間為t1=X1=×0.32s=0.16s,由v=得,超聲波通過的距離為:
s波1=v波?t1=340m/s×0.16s=54.4m;
超聲波第二次從測試儀發(fā)出到與汽車相遇的地點,經過的時間為t2=12X2=12×0.24s=0.12s,超聲波通過的距離為s波2=v波?t2=340m/s×0.12s=40.8m,汽車行駛的距離為s=s波1?s波2=54.4m?40.8m=13.6m;測試儀發(fā)出的超聲波兩次間隔時間為1s,且測試儀第一次發(fā)出超聲波記為0時刻,則超聲波第一次從測試儀發(fā)出到與汽車相遇的地點,經過的時間為0.16s;
超聲波第二次發(fā)出的時間為1s末,超聲波第二次與車相遇的時刻應該是1s+0.12s=1.12s,
汽車行駛的時間是t=1.12s?0.16s=0.96s,所以汽車行駛的速度為v===14.17m/s.
故D正確
14. 2 3
【詳解】物體通過前一半路程的速度:v1====2m/s;
物體通過后一半路程的速度:v2====3m/s;
15. 10m 0.5m/s
【詳解】[1]由圖像知,機器人在前10秒內運動了10m,在10s~20s內處于靜止狀態(tài),所以在前20秒內,機器人運動的路程為10m。
[2]在20s~40s內的圖像是一條斜線,表示物體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則機器人在第30秒時的運動速度為
16. 108 30
【詳解】汽車的平均速度:
v===108km/h=108×m/s=30m/s.
17. 靜止 80
【詳解】(1)[1]如圖甲所示,2~4s內,物體通過的距離為0,故處于靜止狀態(tài)。
(2)[2]如圖乙所示,2~4s內,物體運動的速度為40m/s,物體通過的路程為
18.(1)1.25小時 0.8小時
(2)快客;若乘普客,所需時間為途中時間1.25小時加上等車時間20分鐘,共需95分鐘;若乘快客,所需時間為途中時間0.8小時加上等車時間35分鐘,共需83分鐘。
【詳解】(1)從蘇州到上海乘普客用時間t1===1.25h,
從蘇州到上海乘快客用時間t2===0.8h,
(2)t1=1.25h=1h15min,t2=0.8h=48min,
若乘普客,所需時間為途中時間1h15min加上等車時間20分鐘,共需95分鐘;若乘快客,所需時間為途中時間48min小時加上等車時間35分鐘,共需83分鐘。,
所以旅客應選快客。
19. 加速 0.2
【詳解】(1)[1]由圖可知紙錐在相同的時間內,路程越來越大,則說明紙錐做加速運動。
(2)[2]圖中EF段紙錐下落的路程為
EF段紙錐的速度為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C
C
B
B
B
A
C
題號
11
12
13
答案
D
D
D
這是一份初中科學浙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2節(jié) 地球的轉動同步達標檢測題,共1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科學七年級上冊(2024)第1節(jié) 機械運動課后練習題,共9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浙教版(2024)七年級上冊(2024)第1節(jié) 機械運動課后測評,共1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