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分)空氣的成分中,體積分數(shù)最大的是( )
A.氮氣B.氧氣C.二氧化碳D.稀有氣體
2.(3分)各種元素在地殼里的含量(質量分數(shù))如圖,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鐵B.鋁C.硅D.氧
3.(3分)張青蓮院士主持測定的銻、鈰等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新值,被采用為國際新標準。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圖,其相對原子質量為( )
A.58B.82.1C.140.1D.198.1
4.(3分)下列物質屬于純凈物的是( )
①懸浮顆粒(粉塵)
②臭氧
③二氧化碳
④一氧化碳
⑤可吸入顆粒物
⑥二氧化硫
⑦稀有氣體
⑧氮的氧化物(二氧化氮等)
A.①②④⑥⑦B.①②④⑤⑥⑧C.④⑤⑥⑧D.②③④⑥
5.(3分)下列實驗符合操作規(guī)范的是( )
A.點燃酒精燈B.滴加液體
C.聞氣味D.讀取液體體積
6.(3分)要量取3mL液體并加熱,需使用的儀器有( )
①試管 ②燒杯 ③試管夾 ④酒精燈 ⑤量筒 ⑥陶土網(wǎng) ⑦膠頭滴管
A.①③④⑤⑦B.②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④⑥⑦
7.(3分)甲、乙、丙三個集氣瓶分別盛有空氣、氧氣、氮氣中的一種,用一根燃著的木條分別插入瓶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依次為:甲中火焰熄滅,乙中木條繼續(xù)燃燒如初,丙中木條燃燒更旺。則可判斷出甲、乙、丙三瓶氣體中依次是( )
A.氧氣、氮氣、空氣B.氮氣、空氣、氧氣
C.空氣、氧氣、氮氣D.氮氣、氧氣、空氣
8.(3分)元素觀是化學的重要觀念之一。下列有關元素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B.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與該元素原子核電荷數(shù)在數(shù)值上相同
C.同種元素的原子核內質子數(shù)與中子數(shù)一定相等
D.在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原子的種類不變,元素也不會改變
9.(3分)根據(jù)下列描述書寫的化學符號:①兩個氧原子:O2; ②鎂原子結構示意圖: ③五氧化二磷的化學式:P2O5;④氧化鋁中鋁元素顯+3價:2O3;⑤一個氫氧根離子OH﹣。其中正確的是( )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⑤
10.(3分)蠟燭(足量)在如圖1密閉的集氣瓶內燃燒至熄滅,用儀器測出瓶內氧氣含量的變化如圖2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蠟燭燃燒前瓶內只有氧氣
B.氧氣濃度小于一定值時,蠟燭無法燃燒
C.蠟燭熄滅后瓶內沒有氧氣
D.蠟燭熄滅后瓶內只剩二氧化碳氣體
二、填空題
11.(20分)按要求回答問題
(一)寫出下列元素名稱或元素符號:
Cu ;He ;硅 ;氯 。
(二)寫出化學符號Al的含義:
(1) ;
(2) ;
(3) 。
(三)寫出下列化學式的名稱:
(1)CO2 ;
(2)NH3 ;
(3)Fe2O3 ;
(四)寫出對應的化學式或符號:
(1)水 ;
(2)干冰 ;
(3)三氧化硫
(4)氧化汞 ;
(5)碳酸 ;
(6)碳酸鈉 ;
(7)氯化銀 ;
(8)氫氧化鋁 ;
(9)硝酸根離子 ;
(10)銨根離子 。
12.(5分)氟化鈉是某些牙膏的添加劑,能有效預防齲齒。圖1是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關信息及5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
(1)圖E為鎂原子結構示意圖,在化學反應中鎂原子易 (填“失”或“得”)電子。
(2)用化學符號表示:①鎂離子 ;②2個鎂原子 。
(3)C、D、E、F中,化學性質最穩(wěn)定的是 (填標號)。
(4)圖B為鈉原子結構示意圖,含氟牙膏中存在化合物Na2FPO3,已知P為+5價,則F的化合價為 。
13.(6分)閱讀下面科普短文
保鮮膜通常有適度的透氧性和不透濕性,能調節(jié)被保鮮品周圍O2和H2O的含量,從而起到保鮮作用。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保鮮膜主要是聚乙烯保鮮膜,它是以石海中提煉出的乙烯(C2H4)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易降解,用從海藻中提取的海藻酸鈉制成的保鮮膜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在可降解測試中,海藻酸鈉保鮮膜20天后基本降解完畢,而聚乙烯保鮮膜基本沒有變化。
科研人員以4℃環(huán)境下儲藏的鮮切西瓜為樣品,測試了海藻酸鈉保鮮膜對西瓜品質的影響研究其保鮮效果。其中,用海藻酸鈉保鮮膜和聚乙烯保鮮膜分別包裹的西瓜,儲藏期間微生物生長的情況如圖(縱坐標數(shù)值越大,代表微生物數(shù)量越多);用海藻酸鈉保鮮膜包裹的100g西瓜每天減少的質量見表。
表 100g西瓜每天減少的質量
目前,科研人員還在致力于海藻酸鈉保鮮膜性能改進的研究,以推進其在食品保鮮中的實際應用。(原文作者王琦琦、康順等,有刪改)
依據(jù)文章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C2H4中C、H原子的個數(shù)比為 。
(2)海藻酸鈉由鈉、碳、氫、氧四種元素組成,其中屬于金屬元素的是 。
(3)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填“對”或“錯”)
①保鮮膜通常有適度的透氧性和不透濕性。
②海藻酸鈉保鮮膜比聚乙烯保鮮膜易降解。
(4)表1中,“3.5”表示 。
(5)微生物的滋生是引起水果腐爛變質的一個重要原因。圖數(shù)據(jù)可作為海藻酸鈉保鮮膜的保鮮效果優(yōu)于聚乙烯保鮮膜的證據(jù)之一,理由是 。
三、實驗與探究
14.(4分)古古同學用如圖所示裝置制備常見氣體。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標號①的儀器名稱: 。
(2)實驗室常用如圖B、D裝置制取氧氣。
①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先將B裝置的導管浸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試管外壁,觀察到導管口 (填“有”或“沒有”)氣泡冒出,表明B裝置肯定會漏氣。
②E圖所示的氣體收集方法是 ,E中的氣體已收集滿的現(xiàn)象是: 。
15.(5分)小明對媽媽殺魚時從魚肚內取出的鰾產(chǎn)生了興趣,小明進行如下的實驗探究:
【實驗目的】探究鰾內氣體體積和成分
【查閱資料】這種魚鰾內氧氣約占,其余主要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和氮氣
【實驗方法】
(1)小明設計了兩種方法測量鰾內氣體的總體積:
方法一:用醫(yī)用注射器直接抽取鰾內氣體,測量其體積;
方法二:在水下刺破鰾,用排水集氣法收集鰾內氣體并測量其體積(如圖)。
你認為上述兩種方法中更合理的是 。
(2)探究鰾內氣體的成分。給你兩集氣瓶的鰾內氣體,請你幫助他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16.(8分)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對蠟燭及其燃燒進行如下探究,請完成表格。
17.(8分)某學習小組對“呼出的氣體與吸入空氣中氣體成分的含量有什么不同”進行科學探究。
【資料】對下表是空氣中的氣體成分和人體呼出的氣體成分含量對照表
(1)分析上述對照表的數(shù)據(jù),你能得出的結論是: 。
【實驗】該學習小組設計了簡單的實驗方案驗證,其主要操作步驟如圖所示。
18.(14分)以下四個實驗裝置可用于“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請認真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拉瓦錫用裝置 (填寫字母)定量研究了空氣的成分,曲頸甑中所放的藥品是 。人們沿著科學家的足跡,對反應物進行了優(yōu)化,分別用銅粉、磷等物質進行實驗,其原理都是采用 (填“物理”或“化學”)方法從而達到了實驗目的。
(2)裝置B進行實驗時,實驗中觀察到紅磷燃燒 ,待紅磷熄滅并冷卻至室溫后打開止水夾,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水沿導管進入及其瓶中,進入水的體積約占 ,寫出該反應的化學符號表達式 。
(3)裝置C、D的實驗藥品都用到了銅粉,實驗過程中,需要不斷推拉注射器活塞的裝置是 (填寫實驗序號),這樣做的目的是 ,利用此裝置進行實驗,測得的實驗結果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答一條即可)。
(4)用D裝置(試管容積為40mL)進行實驗,試管內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 ,反應結束后,待裝置冷卻至室溫,打開彈簧夾,注射器活塞從10mL刻度處緩慢移動至 mL刻度處停止(誤差忽略不計)。
(5)若裝置D中改用容積為100mL試管且不使用夾彈簧夾,其它操作都不變,為確保實驗成功,則加熱前注射器活塞前沿至少應調整到 mL刻度處(填整數(shù))。
(6)經(jīng)過比較分析,D裝置比B裝置更好,則裝置D具有的優(yōu)點是 (寫一條)。
2023-2024學年福建省廈門市湖里九年級(上)段考化學試卷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單選題(每題3分,共30分)
1.【解答】解: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大約是:氮氣占78%、氧氣占21%、稀有氣體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氣體和雜質占0.03%。
A、氮氣占78%,故選項符合題意。
B、氧氣占21%,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C、二氧化碳占0.03%,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D、稀有氣體占0.94%,故選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2.【解答】解:地殼里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順序排列依次是氧,硅,鋁,鐵,鈣等,因此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故選:D。
3.【解答】解:元素名稱的正下方的數(shù)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因此鈰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40.1。
故選:C。
4.【解答】解:純凈物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物質,①懸浮顆粒(粉塵可吸入顆粒物)、⑦稀有氣體、⑧氮的氧化物(二氧化氮等)都含有多種物質,屬于混合物;②臭氧、③二氧化碳、④一氧化碳、⑥二氧化硫都有一種物質組成,屬于純凈物;
故選:D。
5.【解答】解:A.使用酒精燈時要注意“兩查、兩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燈去引燃另一酒精燈,故A錯誤;
B.向試管內滴加藥品時,應將膠頭滴管垂懸在試管的上方,不能伸入試管內,更不能接觸試管內壁,防止污染滴管,故B錯誤;
C.聞氣體的氣味時,防止氣體有毒,應用手扇動,使少量氣體飄入鼻孔,不能直接用鼻子聞,故C錯誤;
D.量筒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量筒內凹液面最低處保持水平,故D正確。
故選:D。
6.【解答】解:給3mL液體加熱,液體量較少,可選用試管進行加熱;可用試管夾加持試管,用酒精燈進行加熱;故需要使用的儀器有①③④⑤⑦。
故選:A。
7.【解答】解:
用一根燃著的木條分別插入瓶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依次為:甲中木條熄滅,說明甲瓶氣體為氮氣,乙中木條繼續(xù)燃燒如初,說明乙瓶氣體為空氣,丙中木條燃燒更旺,說明丙瓶氣體為氧氣。甲、乙、丙三瓶氣體中依次是氮氣、空氣、氧氣;
故選:B。
8.【解答】解:A、元素的概念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即核內質子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所以選項正確。
B、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多的順序排列起來的,原子序數(shù)即原子核電荷數(shù),故B正確;
C、同種元素的質子數(shù)一定相等,中子數(shù)不一定相等,錯誤;
D、在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原子的種類不變,元素也不會改變,故正確;
故選:C。
9.【解答】解:①標在元素符號前面的數(shù)字表示原子的個數(shù),所以兩個氧原子表示為2O,書寫方法錯誤;
②鎂原子的質子數(shù)為12,核外有12個電子,分成三層排布,第一層上有2個電子,第二層上有8個電子,最外層有2個電子,即鎂原子結構示意圖為,書寫方法錯誤;
③五氧化二磷的化學式為P2O5,書寫方法正確;
④元素化合價的表示方法:確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標出的元素的化合價,然后在其化學式該元素的上方用正負號和數(shù)字表示,正負號在前,數(shù)字在后,因此氧化鋁中,鋁元素顯+3價表示為2O3,書寫方法正確;
⑤離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該離子的元素符號右上角,標出該離子所帶的正負電荷數(shù),數(shù)字在前,正負符號在后,帶1個電荷時,1要省略,表示多個離子就需要在離子符號前面標注相應的數(shù)字,則一個氫氧根離子表示為OH﹣,書寫方法正確;
故選:D。
10.【解答】解:A.由圖分析可知,開始時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為21%左右,則蠟燭燃燒前瓶內除了氧氣外還有其它氣體,故錯誤;
B.蠟燭熄滅后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為18%左右,由此可知氧氣濃度小于一定值時,蠟燭無法燃燒,故正確;
C.蠟燭熄滅后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為18%左右,由此可知蠟燭熄滅后瓶內還有少量的氧氣,故錯誤;
D.蠟燭熄滅后氧氣的體積分數(shù)為18%左右,由此可知蠟燭熄滅后瓶內除了有二氧化碳氣體,還有剩余的氧氣和其它氣體等,故錯誤;
故選:B。
二、填空題
11.【解答】解:(一)元素符號書寫時一大二小,Cu是銅;He是氦;硅是Si;氯是Cl;
(二)Al的含義是:
(1)鋁元素;
(2)1個鋁原子;
(3)鋁單質。
(三)(1)CO2的名稱是二氧化碳;
(2)NH3的名稱是氨氣;
(3)Fe2O3的名稱是氧化鐵;
(四)(1)水是H2O;
(2)干冰是固態(tài)二氧化碳,表示為CO2;
(3)三氧化硫是SO3;
(4)在氧化汞中,汞元素顯+2價,氧元素顯﹣2價,化學式為:HgO;
(5)碳酸的化學式為:H2CO3;
(6)在碳酸鈉中,鈉元素顯+1價,碳酸根離子顯﹣2價,化學式為:Na2CO3;
(7)在氯化銀中,銀元素顯+1價,氯離子顯﹣1價,化學式為:AgCl;
(8)在氫氧化鋁中,鋁元素顯+3價,氫氧根離子顯﹣1價,化學式為:Al(OH)3;
(9)離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該離子的元素符號或原子團符號右上角,標出該離子所帶的正負電荷數(shù),數(shù)字在前,正負符號在后,帶1個電荷時,1要省略,所以硝酸根離子表示為N;
(10)離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該離子的元素符號或原子團符號右上角,標出該離子所帶的正負電荷數(shù),數(shù)字在前,正負符號在后,帶1個電荷時,1要省略,所以銨根離子表示為N。
故答案為:(一)銅;氦;Si;Cl;
(二)(1)鋁元素;
(2)1個鋁原子;
(3)鋁單質。
(三)(1)二氧化碳;
(2)氨氣;
(3)氧化鐵;
(四)(1)H2O;
(2)CO2;
(3)SO3;
(4)HgO;
(5)H2CO3;
(6)Na2CO3;
(7)AgCl;
(8)Al(OH)3;
(9)N;
(10)N。
12.【解答】解:(1)圖E為鎂原子結構示意圖,鎂原子的最外層有2個電子,少于4個,在化學反應中鎂原子易失去電子;故答案為:失;
(2)離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該離子的元素符號右上角,標出該離子所帶的正負電荷數(shù),數(shù)字在前,正負符號在后,帶1個電荷時,1要省略,則鎂離子可表示為:Mg2+;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號來表示一個原子,表示多個該原子,就在其元素符號前加上相應的數(shù)字,則2個鎂原子表示為2Mg;故答案為:Mg2+;2Mg;
(3)最外層有8個電子的結構(氦為2個)屬于穩(wěn)定結構,因此C、D、E、F中,化學性質最穩(wěn)定的是C;故答案為:C;
(4)在化合物中,鈉元素顯+1價,P為+5價,氧元素顯﹣2價,設氟元素的化合價是x,根據(jù)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shù)和為零,可得:(+1)×2+x+(+5)+(﹣2)×3=0,則x=﹣1價;故答案為:﹣1。
13.【解答】解:(1)C2H4中C、H原子的個數(shù)比為2:4=1:2;故答案為:1:2;
(2)海藻酸鈉由鈉、碳、氫、氧四種元素組成,其中屬于金屬元素的是鈉元素;故答案為:鈉元素(或Na);
(3)①保鮮膜通常有適度的透氧性和不透濕性,能調節(jié)被保鮮品周圍O2和H2O的含量,從而起到保鮮作用;故答案為:對;
②聚乙烯保鮮膜不易降解,用從海藻中提取的海藻酸鈉制成的保鮮膜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在可降解測試中,海藻酸鈉保鮮膜20天后基本降解完畢,而聚乙烯保鮮膜基本沒有變化,即海藻酸鈉保鮮膜比聚乙烯保鮮膜易降解;故答案為:對;
(4)表1中,“3.5”表示用海藻酸鈉保鮮膜包裹的100g西瓜第一天減少的質量為3.5g;故答案為:用海藻酸鈉保鮮膜包裹的100g西瓜第一天減少的質量為3.5g;
(5)海藻酸鈉保鮮膜的保鮮效果優(yōu)于聚乙烯保鮮膜的證據(jù)之一,理由是儲存時間相同時,用海藻酸鈉保鮮膜保存的水果中微生物的數(shù)量更低;故答案為:在儲存時間相同時,用海藻酸鈉保鮮膜保存的水果中微生物的數(shù)量更低。
三、實驗與探究
14.【解答】解:(1)標號①的儀器名稱是酒精燈。
(2)①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先將B裝置的導管浸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試管外壁,觀察到導管口沒有氣泡冒出,表明B裝置肯定會漏氣。
②E圖所示的氣體收集方法是排水法;E中的氣體已收集滿的現(xiàn)象是氣泡從瓶口冒出。
故答案為:
(1)酒精燈;
(2)①沒有;②排水法;氣泡從瓶口冒出。
15.【解答】解:(1)上述兩種方法中更合理的是方法一,是因為魚鰾內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夠溶于水,因此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故答案為:方法一。
(2)
故答案為:把燃燒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木條繼續(xù)燃燒;把適量澄清石灰水加入集氣瓶中,振蕩;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16.【解答】解:
故答案為:
。
17.【解答】解:(1)分析上述對照表的數(shù)據(jù),說明與空氣中的氣體成分相比,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水蒸氣的含量明顯增多,氧氣的含量減少;
【實驗】
。
故答案為:(1)與空氣中的氣體成分相比,呼出氣體中二氧化碳、水蒸氣的含量明顯增多,氧氣的含量減少;
【實驗】
。
18.【解答】解:(1)根據(jù)拉瓦錫測定空氣的成分是利用汞和氧氣反應消耗氧氣,用裝置A,曲頸甑中所放的藥品是汞;利用紅磷燃燒消耗氧氣產(chǎn)生五氧化二磷,銅和氧氣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氧化銅,消耗氧氣,均有新物質生成,是化學變化;
故答案為:A;汞;化學;
(2)裝置B中觀察到紅磷燃燒發(fā)光,放熱,產(chǎn)生大量白煙;空氣中氧氣約占五分之一體積,氧氣被紅磷消耗,瓶中氣壓減小五分之一,打開止水夾,燒杯中的水在大氣壓的作用下進入集氣瓶,進入水的體積約占集氣瓶體積的五分之一;紅磷和氧氣反應產(chǎn)生五氧化二磷,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是P+O2P2O5;
故答案為:發(fā)黃白光,放熱,產(chǎn)生大量白煙;集氣瓶體積的五分之一;P+O2P2O5;
(3)實驗過程中,需要不斷推拉注射器活塞的裝置是C,通過不斷推拉注射器活塞使氧氣和銅充分反應,保證氧氣完全消耗,D裝置有彈簧夾,紅磷燃燒的過程中關閉彈簧夾,不需要不斷推拉注射器活塞;利用此裝置進行實驗,可能造成實驗誤差的因素有銅粉的量不足,不能將裝置內氧氣耗盡,導致結果偏小或沒有冷卻至室溫就讀數(shù),氣體受熱膨脹,占據(jù)了一定的體積,導致結果偏小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故答案為:C;保證氧氣完全消耗;藥品量不足或沒有冷卻到室溫就讀數(shù);
(4)銅和氧氣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氧化銅,會觀察到紅色固體變黑;裝置D中,銅粉消耗氧氣,待完全反應后,逐漸冷卻至室溫,由于消耗了氧氣,裝置內壓強減小,打開彈簧夾,注射器活塞左移,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故消耗氧氣的體積為:40mL×=8mL,故注射器活塞從10mL刻度處緩慢移動至10mL﹣8mL=2mL處;
故答案為:紅色固體變黑;2;
(5)裝置D中參加反應的氧氣的體積是(100mL+10mL)×=22mL,則加熱前注射器活塞前沿至少應調整到22mL刻度處;
故答案為:22;
(6)D裝置比B裝置更好,則裝置D具有的優(yōu)點是便于讀數(shù),減小誤差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故答案為:便于讀數(shù)。測定時間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質量/g
3.5
2.7
3.1
2.4
2.5
1.5
實驗目的
實驗方法
實驗現(xiàn)象
驗證鰾內含氧氣
驗證鰾內含二氧化碳
實驗方法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論
用小刀切下一塊蠟燭,投入水里
如圖一
將木條橫放在火焰處(如圖二),3秒后取下,觀察
木條靠外焰處最先變黑
蠟燭 的溫度最高
火焰上方罩一個干冷的燒杯(如圖三)
火焰上方罩一個內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如圖三)
蠟燭熄滅后,迅速用燃著的木條靠近白煙(如圖四)
白煙具有 性
氣體成分
氮氣
氧氣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氣體
空氣中的氣體(%)
78
21
0.03
0.07
0.9
呼出的氣體(%)
78
16
4
1.1
0.9
實驗步驟
驗證依據(jù)(描述實驗現(xiàn)象)
步驟一:收集呼出氣體
步驟二
根據(jù) 判斷CO2含量不同
步驟三
根據(jù) 判斷O2含量不同
步驟四
根據(jù) 判斷含水量不同
實驗目的
實驗方法
實驗現(xiàn)象
驗證鰾內含氧氣
把燃燒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
木條繼續(xù)燃燒
驗證鰾內含二氧化碳
把適量澄清石灰水加入集氣瓶中,振蕩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實驗方法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論
用小刀切下一塊蠟燭,投入水里
如圖一蠟燭很容易被切開,石蠟浮在水面上,
蠟燭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難溶于水
將木條橫放在火焰處(如圖二),3秒后取下,觀察
木條靠外焰處最先變黑
蠟燭外焰的溫度最高
火焰上方罩一個干冷的燒杯(如圖三)
燒杯內壁有水霧生成
蠟燭燃燒有水生成
火焰上方罩一個內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如圖三)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蠟燭燃燒有二氧化碳生成
蠟燭熄滅后,迅速用燃著的木條靠近白煙(如圖四)
白煙燃燒
白煙具有可燃性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論
蠟燭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難溶于水
外焰
燒杯內壁有水霧生成
蠟燭燃燒有水生成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蠟燭燃燒有二氧化碳生成
白煙燃燒
白煙具有可燃性
驗步驟
驗證依據(jù)(描述實驗現(xiàn)象)
步驟一:收集呼出氣體
步驟二 將澄清的石灰水分別滴入盛有呼出的氣體和空氣的集氣瓶中
根據(jù)澄清石灰水渾濁程度的不同判斷CO2含量不同
步驟三將燃著的木條分別放入盛有呼出的氣體和空氣的集氣瓶中
根據(jù)木條燃燒情況的不同判斷O2含量不同
步驟四 取兩塊干燥的玻璃片,對著其中的一塊呼氣
根據(jù)玻璃片上水霧的不同判斷含水量不同
驗步驟
驗證依據(jù)(描述實驗現(xiàn)象)
步驟一:收集呼出氣體
步驟二
根據(jù)澄清石灰水渾濁程度的不同判斷CO2含量不同
步驟三
根據(jù)木條燃燒情況的不同判斷O2含量不同
步驟四
根據(jù)玻璃片上水霧的不同判斷含水量不同
這是一份2023-2024學年福建省廈門市九年級(上)月考化學試卷(10月份),共1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顧本卷每題3分,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2024學年福建省泉州九年級(上)段考化學試卷(一),共1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本題共7小題,共70分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3-2024學年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杏東中學九年級(上)第一次段考化學試卷.,共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