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傳資料 賺現(xiàn)金

    2024年中考物理復習公式總結教案

    • 224.3 KB
    • 2024-08-27 14:15
    • 77
    • 0
    加入資料籃
    立即下載
    2024年中考物理復習公式總結教案第1頁
    1/10
    2024年中考物理復習公式總結教案第2頁
    2/10
    2024年中考物理復習公式總結教案第3頁
    3/10
    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閱讀

    2024年中考物理復習公式總結教案

    展開

    這是一份2024年中考物理復習公式總結教案,共10頁。
    單位換算:
    1 m==10dm=102cm=103mm
    1h=60min=3600 s; 1min=60s
    物理量 單位
    v——速度 m/s km/h
    s——路程 m km
    t——時間 s h
    1. 速度公式:
    公式變形:求路程—— 求時間—
    2. 重力與質(zhì)量的關系:
    G = mg
    合力公式:
    F = F1 + F2 [ 同一直線同方向二力的合力計算 ]
    F = F1 - F2 [ 同一直線反方向二力的合力計算 ]
    物理量 單位
    ρ——密度 kg/m3 g/cm3
    m——質(zhì)量 kg g
    V——體積 m3 cm3
    3 .密度公式:
    單位換算:
    1kg=103 g 1g/cm3=1×103kg/m3
    1m3=106cm3 1L=1dm3 1mL=1cm3
    物理量 單位
    F浮——浮力 N
    G ——物體的重力 N
    F 示——物體浸沒液體中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或拉力大小 N
    4. 浮力公式:
    F浮=G – F示
    (稱重法)
    物理量 單位
    F浮——浮力 N
    ρ ——密度 kg/m3
    V排——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體積 m3
    g=9.8N/kg,粗略計算時取g=10N/kg
    F浮=ρ液gV排(任何)
    (阿基米德原理)
    G排——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N
    m排——物體排開的液體的質(zhì)量 kg
    F浮=G排=m排g(任何)
    (阿基米德原理)
    F浮=F向上-F向下
    (壓力差法)
    提示:[當物體處于漂浮或懸浮時]
    物理量 單位
    F浮——浮力 N
    G ——物體的重力 N
    F浮=G 物
    (平衡法)
    面積單位換算:
    1 cm2 =10--4m2
    1 mm2 =10--6m2
    注意:S是受力面積,指有受到壓力作用的那部分面積
    物理量 單位
    P ——壓強 Pa;N/m2
    F ——壓力 N
    S —— 受力面積 m2
    5 .壓強公式:
    P=
    物理量 單位
    p——壓強 Pa或N/m2
    ρ——液體密度 kg/m3
    h——深度 m
    g=9.8N/kg,粗略計算時取g=10N/kg

    注意:深度是指液體內(nèi)部某一點到自由液面的豎直距離;
    液體壓強公式:
    p=ρ液gh

    提示:應用杠桿平衡條件解題時,
    L1、L2的單位只要相同即可,無須國際單位
    ; 米或厘米都可以
    物理量 單位
    F1——動力 N
    L1——動力臂 m
    F2——阻力 N
    L2——阻力臂 m

    6 .杠桿的平衡條件:
    F1L1=F2L2
    或寫成:
    物理量 單位
    F ——動力 N
    G總——總重 N (當不計滑輪重及摩擦時,G總=G)
    n ——承擔物重的繩子段數(shù)或動滑輪上繩子段數(shù)
    7 .滑輪組:
    F = G總
    物理量 單位
    s——動力通過的距離 m
    h——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m
    n——承擔物重的繩子段數(shù)
    s =nh物

    對于定滑輪而言: ∵ n=1 ∴F = G s = h
    對于動滑輪而言: ∵ n=2 ∴F = G /2 s =2 h
    提示:克服重力做功或
    重力做功:W=G h
    物理量 單位
    W——動力做的功 J
    F——動力 N
    s ——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m
    8 . 機械功公式:
    W=Fs=pt

    物理量 單位
    P——功率 W
    W——功 J
    t ——時間 s
    單位換算:
    1W=1J/s 1馬力=735W
    1kW=103W 1MW=106W
    9 .功率公式:
    P = =FV (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運動的速度 m/s)
    提示:機械效率η沒有單位,用百分率表示,且總小于1
    W有=G物 h物 [對于所有簡單機械]
    W總=F動力 s [對于杠桿和滑輪]
    W總=P t [對于起重機和抽水機]
    物理量 單位
    η——機械效率
    W有——有用功 J
    W總——總功 J
    10. 機械效率:
    ×100%

    提示:
    當物體吸熱后,終溫t2高于初溫t1,△t = t2 - t1
    當物體放熱后,終溫t2低于初溫t1?!鱰 = t1- t2 (大的減小的)
    物理量 單位
    Q ——吸收或放出的熱量 J
    c ——比熱容 J/(kg·℃)
    m ——質(zhì)量 kg
    △t ——溫度差 ℃
    11. 熱量計算公式:
    物體吸熱或放熱
    Q = c m △t
    (保證 △t >0)
    燃料燃燒時放熱物理量 單位
    Q放 ——放出的熱量 J
    m ——燃料的質(zhì)量 kg
    q ——燃料的熱值 J/kg
    V - -燃料的體積 J/m3
    Q放= mq=vq


    提示:電流等于1s內(nèi)通過導體橫截面的電荷量。
    物理量 單位
    I——電流 A
    Q——電荷量 C(庫)
    t——時間 s
    12. ★電流定義式:

    物理量 單位
    I——電流 A
    U——電壓 V
    R——電阻 Ω
    同一性:I、U、R三量必須對應同一導體(同一段電路);
    同時性:I、U、R三量對應的是同一時刻。
    13 歐姆定律:
    提示:
    (1) I、U、t 必須對同一段電路、同一時刻而言。
    (2) 式中各量必須采用國際單位;
    1度=1 kWh = 3.6×10 6 J。
    (3)普遍適用公式,對任何類型用電器都適用;
    物理量 單位
    W——電功 J
    U——電壓 V
    I——電流 A
    t——通電時間 s
    14 電功公式:
    W = UIt


    只能用于如電烙鐵、電熱器、白熾
    燈等純電阻電路(對含有電動機、
    等非純電阻電路不能用) 注意:Q=I 2Rt求非純電阻相當于只求了內(nèi)阻發(fā)的熱(W總=Q+W其他 =Q+W機械能=Q+W牽=Q+F牽S車)
    W = UIt 結合U=IR →→W = I 2Rt
    W = UIt 結合I=U/R →→W = U2t/R
    (W = Pt這個公式及其變形公式,時間用小時h,
    電功率就要用kw,電功就是kWh)
    如果電能全部轉化為內(nèi)能,則Q=W 如電熱器。
    物理量 單位 單位
    P——電功率 W kW
    W——電功 J kWh
    t——通電時間 s h
    15電功率公式:

    物理量 單位
    P——電功率 W
    I——電流 A
    U——電壓 V
    P = W /t

    P =IU
    P= U2/R
    P=I2R
    只能用于:純電阻電路求總電功率。電動機等非純電阻電路求總電功率用P =IU=W /t
    16.焦耳定律:Q=I 2R內(nèi)t(可用于求非純電阻內(nèi)阻發(fā)的熱)
    串聯(lián)、并聯(lián)電路的電流、電壓、電阻公式歸納
    滑輪組機械效率公式專題
    影響滑輪組(豎直向上拉動)機械效率的因素有:
    1.物重 2.動滑輪重 3.繩重與摩擦
    不計繩重和摩擦時
    繩子自由端的拉力 F
    不計繩重和摩擦時
    動滑輪重力相同時,物重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物重相同時,動滑輪重力越小,滑輪組機械效率越高
    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 S 繩子自由端的速度 v 繩物體重力 G
    動滑輪重力 G 動 物體上升的高度 h 物體的速度 v 物
    第一類:豎直方向上使用滑輪或者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計算方法(不計繩重和摩
    擦時)(空中豎直向上模型)
    W 有=GhW 有=GhW 有=Gh
    1
    S=hS=2hS=h
    2
    1
    物理量 單位
    G——重力 N m——質(zhì)量 kg
    g——重力與質(zhì)量的比值
    g=9.8N/kg;粗略計算時取g=10N/kg。
    電路
    規(guī)律
    物理量
    (符號和單位)
    串聯(lián)電路
    U1
    U2
    U
    R1
    R2
    I


    I
    I1
    R1
    R2
    U
    并聯(lián)電路
    I2
    電流I(A)
    注意并聯(lián)要分流
    I總= I1 = I2
    (串聯(lián)電路中電流處處相等,即使導線粗細不同也相等,即使燈泡亮度不同也相等)
    I總= I1+I2 (I總 會改變大?。?br>(1) 并聯(lián)電路中干路中的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
    (2) 并聯(lián)分流時,I1和I2是不同支路的電流,其大小由 EQ \F(U,I) 決定, 所以I1與I2互不相干,I1增大時,定值電阻支路的I2不會減小,只會不變。
    (3) I1增大時,I2不變,則I總會增大。
    電壓U(V)
    注意串聯(lián)要分壓
    U總= U1+U2 (U總不會改變大小)
    (1)串聯(lián)電路中兩端的總電壓等于各部分電壓之和)
    (2) 串聯(lián)分壓時,U1和U2分擔電源電壓, R1增大時, U1分壓會增大,由于U總為電源電壓不變, 所以U2減小。
    U總= U1 = U2
    (并聯(lián)電路各支路兩端的電壓相等,且等于總電壓,所以并聯(lián)電路中的電壓表不管測什么用電器的電壓,其示數(shù)不變)
    電阻R(Ω)
    R 總= R1+R2
    (1)串聯(lián)總電阻比任意一個分電阻都大(串聯(lián)電阻相當于增加導體長度);
    (2)串聯(lián)分電阻中有一個電阻增大,總電阻隨之增大。
    R總= EQ \F(R1R2,R1+R2)
    (1)并聯(lián)總電阻比任意一個分電阻都小(相當于增加導體橫截面積);
    (2)并聯(lián)分電阻中有一個電阻增大,總電阻隨之增大。
    求電流I(A)
    I= EQ \F(U,R) 串聯(lián)還可以利用I總= I1 = I2 ; 并聯(lián)還可以利用I總= I1+I2
    求電壓U(V)
    U = IR 串聯(lián)還可以利用U總 = U1+U2 ; 并聯(lián)還可以利用U總= U1 = U2
    求電阻R(Ω)
    R = EQ \F(U,I) 串聯(lián)還可以利用R總= R1+R2 ; 并聯(lián)用R總= EQ \F(R1R2,R1+R2) 只求R總
    串聯(lián)電路
    并聯(lián)電路
    比例式1
    I 1 :I 2 = 1 :1
    U1 :U2 = 1 :1
    比例式2
    eq \f(U1,U2) == eq \f(R1,R2) (串聯(lián)時電阻大的分壓多)
    串聯(lián)時電壓之比都等于電阻的正比
    eq \f(I1,I2) == eq \f(R2, R1) (并聯(lián)時電阻大的分流?。?br>并聯(lián)時電流之比都等于電阻的反比
    F=GF=
    2
    (G+G 動)F=2G+G 動
    1
    W 總=FS=GhW 總=FS=
    2
    1
    (G+G 動)×2h=(G+G 動)hW 總=FS=(2G+G 動)×
    2
    1
    h=(2G+G 動)h
    2
    W有Gh
    η==
    W總Gh
    2
    F
    =
    F 1 h
    η==
    W總
    =
    W總F 2h2F
    η==
    W總FhF
    Gh2G
    W有
    W有GhG
    GhG
    W有
    η===
    如果是實際情況(要考慮繩重和摩擦)

    W有
    *100%η=
    W總
    Gh
    =
    (G + G動)h
    G
    =
    G + G動
    W有
    η==
    W總
    2Gh (2G + G動)h
    2G
    =
    2G + G動
    W 有=GhW 有=Gh
    S=2hS=3h
    11
    F=(G+G 動)F=
    23
    1
    (G+G 動)
    1
    W 總=FS=
    2
    (G+G 動)×2h=(G+G 動)hW 總=FS=
    3
    (G+G 動)×3h=(G+G 動)h
    W有
    η==
    W總
    Gh
    (G + G動)h
    G
    =
    G + G動
    W有
    η==
    W總
    Gh
    (G + G動)h
    G
    =
    G + G動
    說明:在不計繩重和摩擦時,物重相同時,同一個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繩子
    的繞法無關。
    η==
    W有
    Gh
    1.G 不變,G 動越大,η越小
    2.G 動不變,G 越大,η越大
    W總(G + G動)hG + G動
    =
    G
    =
    1
    1? G動
    (分子分母同時除以 G)
    G
    不計繩重和摩擦時
    動滑輪重力相同時,物重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物重相同時,動滑輪重力越小,滑輪組機械效率越高。
    如果是實際情況(要考慮繩重和摩擦)

    η==
    W有
    GhG
    W有GhG
    W總F 2h2F
    =
    η==
    W總F 3h3F
    =
    通用公式
    S=nh
    W 有=GhW 總=FS=Fnh=nFh
    W有
    η==
    W總
    GhG
    =
    FnhnF
    G
    變形得 G=nFηF=

    第二類:豎直方向上使用滑輪或者滑輪組提起水中的物體的機械效率的計算方(不計繩重和摩擦時)法 空中+水中豎直向上模型
    1
    F=(G-F 浮+G 動)
    2
    S=2h
    W 有=(G-F 浮)h
    1
    W 總=FS=
    2
    (G+G 動-F ?。?h=(G+G 動-F ?。﹉
    W有
    η==
    W總
    h(G - F 浮 )(G + G動 - F?。﹉
    G - F浮
    =
    G + G動 - F浮
    2F
    =
    F2h
    W有 (G - F?。﹉G - F浮
    η==
    W總
    如果是實際情況(要考慮繩重和摩擦)則
    11
    F=(G-F 浮+G 動)F=
    23
    (G-F 浮+G 動)
    S=2hS=3h
    W 有=(G-F ?。﹉W 有=(G-F ?。﹉
    1
    W 總=FS=
    2
    1
    (G+G 動-F 浮)×2h=(G+G 動-F ?。﹉W 總=FS=
    3
    (G+G 動-F 浮)×3h=(G+G 動-F ?。﹉
    W有
    η==
    W總
    (G - F 浮 )h (G + G動 - F?。﹉
    G - F浮
    =
    G + G動 - F浮
    W有
    η==
    W總
    (G - F 浮 )h (G + G動 - F浮)h
    G - F浮
    =
    G + G動 - F浮
    3F
    =
    F3h
    η==
    W總
    2F
    =
    F2h
    W有 (G - F?。﹉G - F浮
    W有 (G - F?。﹉G - F浮
    η==
    W總
    如果是實際情況(要考慮繩重和摩擦)則
    第三類:水平方向使用滑輪或者滑輪組
    繩子自由端的拉力 F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 S繩子自由端的速度 v 繩
    物體重力 G物體所受的摩擦力 f物體移動的距離 s 物物體的速度 v 物
    W 有=fS 物W 有=fS 物W 有=fS 物
    1
    S=S 物S=2S 物S=S 物
    2
    11
    W 總=FSW 總=FS=F×2S 物=2FS 物W 總=FS=F×
    2
    S 物=
    2
    FS 物
    η= W有 = fS物 = fη= W有 =

    fS物
    fW有
    = η==
    fS物= 2f

    W總FSF
    W總2FS物2F
    W總1 FSF
    2物
    W 有=fS 物W 有=fS 物
    S=2S 物S=3S 物
    W 總=FS=F×2S 物=2FS 物W 總=FS=F×3S 物=3FS 物
    W有
    η==
    fS物
    fW有
    =η==
    fS 物 = f
    W總2FS物2FW總3FS物3F
    第四類:斜面方向使用滑輪或者滑輪組
    W有
    η=×100%
    W總
    W 有=G物h斜
    W 總=F牽S斜
    W無=fS 斜 W 總=W 有+W無
    求汽車效率專題
    W有
    η=×100%
    W總
    W有=F牽S車(電動汽車或電瓶車或燒汽油、柴油的車等燒油的機械)
    W總 =W電 UIt =Pt(電動汽車或電瓶車)
    Q放= mq=vq(燒汽油、柴油的車)
    W額=Q=I 2R內(nèi)t(電動汽車)(電動機線圈的電阻)

    求燒水的效率專題
    W有
    η=×100%
    W總
    W有=Q吸 = c m △t(水吸的熱)
    W總 = UIt= pt =I 2Rt = U2t/R(用電燒水)(純電阻)
    W總=Q放= mq=vq(燒天然氣等燃料)
    W額=W無=W 總-W 有

    相關教案

    2024物理八下人教版公式匯總教案:

    這是一份2024物理八下人教版公式匯總教案,共3頁。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 機械運動綜合與測試教學設計及反思:

    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 機械運動綜合與測試教學設計及反思,共4頁。

    初中物理八九年級考點精細總結教案:

    這是一份初中物理八九年級考點精細總結教案,共11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聲音的發(fā)生與傳播,我們怎樣聽到聲音,樂音及三個特征,噪聲的危害和控制,聲的利用,慣性和慣性定律,二力平衡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 1.電子資料成功下載后不支持退換,如發(fā)現(xiàn)資料有內(nèi)容錯誤問題請聯(lián)系客服,如若屬實,我們會補償您的損失
    • 2.壓縮包下載后請先用軟件解壓,再使用對應軟件打開;軟件版本較低時請及時更新
    • 3.資料下載成功后可在60天以內(nèi)免費重復下載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