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時間:100分鐘;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注意事項:
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
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
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空2分,共30分)
1.在化學發(fā)展史上,道爾頓提出的近代原子學說對化學的發(fā)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擁有“原子之父”的美譽。在他的學說中有下述三個主要論點: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質子數相同的原子的各種性質和質量都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實心球體。從現代的觀點看,你認為這三點中不確切的是( )
A.③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答案】D
【解答】: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還可以分為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所以①說法錯誤;
一個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又分為質子和中子,所以同一類原子只能說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不一定相同,即原子的質量也不一定相同;所以②說法錯誤;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電子在核外空間中繞核做高速運動,所以③說法錯誤。
故選:D。
2.下列是關于相對原子質量的敘述:①相對原子質量就是一個原子的質量;②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碳原子質量的;③相對原子質量是原子的相對質量,是一個比值;④相對原子質量的單位是“千克”;⑤相對原子質量的近似值為質子數和中子數之和;⑥一般化學計算中采用的是相對原子質量的近似值。其中正確的是( )
A.③④⑤B.③④⑥C.③⑤⑥D.②③⑤
【答案】C
【解答】解:①相對原子質量不是一個原子的實際質量,故錯誤;
②相對原子質量是以一種碳原子的質量的作為標準,其他原子的質量跟它相比較所得到的比值,故錯誤;
③相對原子質量是原子的相對質量,是一個比值,故正確;
④相對原子質量的單位是“1”,常省略不寫,故錯誤;
⑤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對原子質量近似值為質子數和中子數之和,故正確;
⑥一般化學計算是采用相對原子質量的近似值,故正確。
故③⑤⑥說法正確。
故選:C。
3.元素周期表是學習和研究科學的重要工具。如圖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F代表六種不同短周期元素。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原子序數E>C B.A、D同族 C.A、B同周期 D.C、F化學性質不相似
【答案】D
【解答】解:A、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排列的,原子序數E>C,故選項說法正確。
B、A、D位于同一縱行,則A、D同族,故選項說法正確。
C、A、B位于同一橫行,位于同周期,故選項說法正確。
D、同一族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相同,化學性質相似,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D。
4.下列有關原子模型,其中敘述正確的是( )
A.湯姆生建立的“湯姆生模型”認為原子核像太陽,電子像行星繞原子核運行
B.盧瑟福建立的“盧瑟福模型”認為電子像云霧一樣出現在原子核周圍
C.波爾建立的“分層模型”認為電子在原子核周圍分層運動
D.現代科學家認為電子像西瓜籽似地嵌在原子中
【答案】C
【解答】解:A.湯姆生建立的“湯姆生模型”即“西瓜模型”正電荷是西瓜肉,電子是西瓜籽,故A錯誤;
B.盧瑟福建立的“盧瑟福模型”是發(fā)現原子核,原子大部分體積是空的,電子圍繞帶正電的原子核隨意動轉,故B錯誤;
C.波爾建立的“分層模型”認為電子在原子核周圍分層運動,故C正確;
D.現代科學家認為電子云模型,不是分層運動,故D錯誤。
故選:C。
5.在原子中下列等式不一定成立的是( )
A.質子數=電子數B.質子數=中子數 C.核電荷數=質子數D.電子數=核電荷數
【答案】B
【解答】:在原子中,核電荷數(原子核帶的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而質子數不一定等于中子數,如在氚原子中,質子數是1,而中子數是2。
故選:B。
6.從微觀的角度認識物質及其變化,更有助于了解物質組成及變化的本質.如圖所示圖片中不能獲取的信息是( )
A.構成物質的粒子之間有間隔
B.硅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的
C.構成物質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離子
D.受熱水分子運動速率加快
【答案】B
【解答】解:A.苯分子圖象及水受熱蒸發(fā)的圖片,都可以表示出構成物質的分子間存在間隔;故A正確;
B.通過移走硅原子構成文字的圖片中的文字是移走原子后所形成的,此圖表示由原子構成的物質中原子可以進行移動但卻不能說明原子的內部構成;故B不正確;
C.食鹽晶體模型圖片表示氯化鈉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而苯分子圖象及水受熱蒸發(fā)的圖片可表示物質由分子構成;通過移走硅原子構成文字的圖片則可以表示物質由原子構成;故C正確;
D.水受熱蒸發(fā)前后相比,加熱后擴散入空氣中的水分子明顯增加,可說明受熱能使水分子運動速率加快;故D正確。
故選:B。
7.下列有關分子、原子、離子、元素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原子都是由質子、中子、核外電子構成的
B.同種元素的原子核內質子數和中子數一定相等
C.氯化鉀的結構與氯化鈉相似,則氯化鉀是由氯離子和鉀離子構成
D.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氫原子和氧原子
【答案】C
【解答】解:A、原子中一定有質子、核外電子,不一定有中子,如氫原子中沒有中子,故選項說法錯誤。
B、同種元素的原子核內質子數一定相等,但中子數不一定相等,故選項說法錯誤。
C、氯化鉀的結構與氯化鈉相似,氯化鉀是由氯離子和鉀離子構成的,故選項說法正確。
D、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C。
8.下列物質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H2O2 B.空氣 C.HCl D.自然界中的水
【答案】B
【解答】解:A、過氧化氫(H2O2)是由過氧化氫分子構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選項錯誤。
B、空氣中含有氧氣,氧氣(O2)是由氧分子構成的,則空氣中含有氧分子,故選項正確。
C、HCl是由氯化氫分子構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選項錯誤。
D、水(H2O)是由水分子構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選項錯誤。
故選:B。
9.我國首顆天文衛(wèi)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wèi)星“悟空”在指定軌道運行已一年多,每天傳送回500萬個粒子信息,粒子包括原子、電子、中子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帶電的粒子都是離子
B.原子變成離子后,元素的種類發(fā)生了變化
C.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微粒,故原子不可再分
D.原子、分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粒子
【答案】D
【解答】解:A.帶電的粒子不一定是離子,也可能是質子、電子等,選項說法錯誤;
B.原子變成離子后,質子數沒有改變,所以元素的種類沒有發(fā)生變化,選項說法錯誤;
C.原子是化學變化中最小的微粒,但是原子仍然可以分為質子、中子和電子,選項說法錯誤;
D.分子、原子和離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D。
10.物質的宏觀性質與微觀組成(或結構)相互聯(lián)系是化學特有的思維方式.下列對宏觀性質的微觀解釋不正確的是( )
A.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比較穩(wěn)定,是因為它們的原子結構相對穩(wěn)定
B.氧化汞、雙氧水都能分解得到氧氣,是因為它們分子中都含氧原子
C.金剛石、石墨的物理性質差異較大,是因為構成它們的微粒種類不同
D.碳酸鈉、碳酸鈣都能與鹽酸反應生成CO2,是因為它們都含有碳酸根離子
【答案】C
【解答】解:A、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比較穩(wěn)定,是因為它們的原子都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結構,故選項解釋正確。
B、氧化汞、水都能分解得到氧氣,是因為它們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故選項解釋正確。
C、金剛石、石墨的物理性質差異較大,是因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選項解釋錯誤。
D、碳酸鈉、碳酸鈣都能與鹽酸反應生成CO2,是因為它們都含有碳酸根離子,故選項解釋正確。
故選:C。
11.化學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對物質進行研究的基礎自然學科。請運用微粒的性質判斷,以下事實的解釋錯誤的是( )
A.新裝修的房間中有異味--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B.水銀溫度計里的水銀熱脹冷縮--分子大小隨溫度改變
C.25m3石油氣可加壓裝入0.024m3的鋼瓶中--分子間有間隔
氫氣和液氫都能做燃料--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
【答案】B
【解答】解:A、新裝修的房間中有異味,是因為異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向四周擴散,使人們聞到異味,故選項解釋正確。
B、水銀溫度計里的水銀熱脹冷縮,分子間的間隔隨溫度的改變而改變,故選項解釋錯誤。
C、分子間有間隔,氣體受壓后,分子間隔變小,氣體的體積減小;石油氣分子之間有一定的間隔,在加壓時分子之間的間隔變小,故25m3石油氣可加壓裝入0.024m3的鋼瓶中,故選項解釋正確。
D、氫氣和液氫都能做燃料,是因為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故選項解釋正確。
故選:B。
12.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B.原子中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的電量相等,電性相反,因而原子不顯電性
C.決定原子質量大小的主要是質子和電子
D.分子中一定含有原子
【答案】C
【解答】:A、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的定義;故正確;
B、原子中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的電量相等,電性相反,因而原子不顯電性;故正確;
C、決定原子質量大小的原子核,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故錯誤;
D、分子由原子構成的,所以分子中一定含有原子;故正確;
由于題目要求選出錯誤的,故答案為:C。
13.化學是在分子原子的層次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與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下列關于分子和原子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水、苯由分子構成,汞、硅由原子構成
B.對于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C.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D.由同種分子構成的物質是純凈物,所以純凈物一定由同種分子構成
【答案】D
【解答】解:A、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水、苯分別由水分子、苯分子構成,汞、硅分別屬于金屬單質、固態(tài)非金屬單質,是由原子構成,故選項說法正確。
B、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故選項說法正確。
C、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在分成更小的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故選項說法正確。
D、由同種分子構成的物質是純凈物,但純凈物不一定由同種分子構成,也可能是由原子、離子構成的,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D。
14.上海復旦附中16歲小姑娘武亦姝在《中國詩詞大會》一舉奪冠,憑借不俗的實力和沉著穩(wěn)定的心態(tài)給觀眾留下極深印象,更成為網絡內外的熱議焦點.下面詩句有關分子、原子運動的是( )
A.有麝自來香,不用大風揚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C.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D.白玉為床,金作馬
【答案】A
【解答】解:蓮花、春蠶、蠟燭、白玉和黃金都是分子或原子的集合體,是宏觀顆粒,它們的運動不能代表分子或原子的運動,用分子的觀點能解釋現象應該是大量單個分子造成的現象,如聞到香味,就是因為具有香味的分子不斷地運動,進入了人的鼻孔。
故選:A。
15.2019年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如圖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氟原子核內的中子數為9
B.硫原子核外有16個電子
C.氯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是35.45g
D.氟原子、氯原子和硫原子在反應過程中均容易失去電子
【答案】B
【解答】:A、根據氟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數字為9,表示原子序數為9;根據原子中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則該元素的原子核內質子數為9;相對原子質量為19,其中子數為19-9=10,故選項說法錯誤.
B、根據硫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數字為16,表示原子序數為16;根據原子中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則該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數為16,故選項說法正確.
C、根據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漢字下面的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35.45,相對原子質量單位是“1”,不是“克”,故選項說法錯誤.
D、氟原子、氯原子和硫原子的核外電子數分別是9、17、16。氟原子核外有2個電子層,第一層上有2個電子、最外層上有7個電子;氯原子核外有3個電子層,第一層上有2個電子、第二層上有8個電子,最外層上有7個電子;硫原子核外有3個電子層,第一層上有2個電子、第二層上有8個電子,最外層上有6個電子;在反應過程中均容易得到電子,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B。
二.填空題(共7小題,每空1分,共21分)
16.請從“構成物質微?!钡慕嵌葘ο铝形镔|進行分類:氫氣、水、硫酸銅、汞、氯化鈉、氦氣(寫化學式)。
(1)由原子構成的物質: ;
(2)由分子構成的物質: ;
(3)由離子構成的物質: 。
【答案】(1)Hg、He;(2)H2、H2O;(3)CuSO4、NaCl。
【解答】解:(1)汞屬于金屬單質,是由鐵原子直接構成的;氦氣屬于稀有氣體單質,是由氦原子直接構成的;其化學式分別是Hg、He。
(2)氫氣屬于氣態(tài)非金屬單質,是由氫分子構成的;水是由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構成的;其化學式分別是H2、H2O。
(3)硫酸銅是含有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銅離子和硫酸根離子構成的;氯化鈉是含有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的,其化學式分別是CuSO4、NaCl。
故答案為:(1)Hg、He;(2)H2、H2O;(3)CuSO4、NaCl。
17.用化學符號表示:
(1)3個鈣原子 。
(2)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3)2個鎂離子 。
(4)四氧化三鐵 。
【解答】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號來表示一個原子,表示多個該原子,就在其元素符號前加上相應的數字,故3個鈣原子表示為:3Ca。
(2)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氣,氮氣是由氮元素組成的,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其元素符號為:N。
(3)由離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該離子的元素符號右上角,標出該離子所帶的正負電荷數,數字在前,正負符號在后,帶1個電荷時,1要省略。若表示多個該離子,就在其離子符號前加上相應的數字,故2個鎂離子可表示為:2Mg2+。
(4)四氧化三鐵的化學式為:Fe3O4。
故答案為:(1)3Ca;(2)N;(3)2Mg2+;(4)Fe3O4。
18.湖南省森林植物園群山環(huán)抱,碧水如玉,芳草鮮美,是市民休閑度假的好去處。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走進湖南省植物園櫻花園景區(qū),花香四溢,從微觀上解釋是因為 。
(2)靈性的水本來就是一首歌,好的歌謠都會醉人心扉,那么水是由 構成的。
【答案】(1)分子在不斷運動;(2)水分子。
【解答】解:(1)能聞到花香,是因為分子在不斷運動。
(2)水是由水分子構成。
故答案為:(1)分子在不斷運動;(2)水分子。
19.微粒觀是化學的重要觀念之一,用微粒的觀點回答下列問題:
(1)保持水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 。(填名稱)
(2)氫氣燃燒過程中,不變的微粒是 。(用化學符號表示)
(3)請用微粒的觀點解釋下列現象:用濕抹布擦過的桌面,一段時間后變干 。
【答案】(1)水分子;(2)H、O;(3)分子在不斷運動。
【解答】解:(1)水由水分子構成,故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2)氫氣燃燒過程中,氫分子分為氫原子,氧分子分為氧原子,氫原子和氧原子結合為水分子,故不變的微粒是氫原子和氧原子,原子用元素符號表示;
(3)用濕抹布擦過的桌面,一段時間后變干,是因為分子在不斷運動,水分子擴散到了空氣中。
故答案為:(1)水分子;(2)H、O;(3)分子在不斷運動。
20.宏觀—微觀—模型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如圖中的①、②分別是鈉元素、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是三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試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兩條從圖①中獲得的信息 。
(2)A、B、C中屬于同種元素的粒子是 (填序號)。
(3)A和B兩種粒子的 相同,所以它們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4)鈉元素和氯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是由 (選填“分子”“原子”或“離子”)構成的。
【答案】(1)鈉元素的原子序數為11;鈉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2.99(合理即可);
(2)BC;(3)最外層電子數;(4)離子。
【解答】解:(1)從圖①中獲得的信息有:鈉元素的原子序數為11,鈉元素屬于金屬元素,鈉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2.99等;故答案為:鈉元素的原子序數為11;鈉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2.99(合理即可);
(2)元素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決定元素種類的是質子數(即核電荷數),同種元素的粒子是質子數相同,BC的質子數相同,屬于同種元素的粒子;故答案為:BC;
(3)最外層電子數相同的元素化學性質相似,A和B兩種粒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相同,所以它們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故答案為:最外層電子數;
(4)鈉元素和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鈉,氯化鈉是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的;故答案為:離子。
21.中國航天員“太空授課"精彩紛呈,如圖是王亞平制作藍色大水球的實驗場景。
(1)她用手擠壓顏料瓶,瓶子變扁了,說明力能改變物體的___________。
(2)她將適量藍色顏料緩慢注入水球中,不久后,整個水球都變藍了,這是由于分子永不停息地___________ 。
【答案】形狀 做無規(guī)則運動
【解析】(1)她用手擠壓顏料瓶,瓶子變扁了,說明力能改變物體的形狀。
(2)將藍顏料滴入水中,由于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所以過一會兒水會變藍了,屬于擴散現象。
22.根據下圖,回答與鐵有關的問題。
(1)A為鐵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關信息,可知鐵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
(2)B為鐵原子結構示意圖,其中x的數值為 ;
(3)C為地殼中某些元素的含量(質量分數),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與鐵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為 (寫出一種即可) 。
【答案】55.85 2 FeO(或或)
【解析】(1)A中元素名稱下方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
(2)原子中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故x為2;
(3)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為氧元素,其與鐵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為FeO或或。
實驗探究題(共3小題,每空2分,共28分)
23.(1)向容積為250mL的細頸玻璃儀器(如圖所示)中加水至虛線處,再滴幾滴紅墨水,一段時間后,玻璃儀器中的現象是 ,說明 .
(2)繼續(xù)向玻璃儀器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處正好與刻線相切.塞緊玻璃塞,將玻璃儀器中液體倒轉搖勻,重復2次.靜置一段時間后,玻璃儀器中的現象為 ,說明 .儀器細頸部分的作用是 .
【解答】解:(1)向容積為250mL的細頸玻璃儀器(如圖所示)中加水至虛線處,再滴幾滴紅墨水,一段時間后,玻璃儀器中的現象是液體變成紅色,說明微粒是不斷運動的.
故填:液體變成紅色;微粒是不斷運動的.
(2)繼續(xù)向玻璃儀器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處正好與刻線相切,塞緊玻璃塞,將玻璃儀器中液體倒轉搖勻,重復2次,靜置一段時間后,玻璃儀器中的現象為凹液面最低處低于刻線,說明微粒之間有間隔,儀器細頸部分的作用是使實驗現象更明顯.
故填:凹液面最低處低于刻線;微粒之間有間隔;使實驗現象更明顯.
24.電子帶負電,原子不帶電,說明原子內存在著帶正電荷的部分,它們是均勻分布還是集中分布的呢?
1910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實驗做法如圖1: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 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是有少數α粒子卻發(fā)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金箔彈了回來。
【猜想與假設】α粒子遇到電子后,就像飛行的子彈碰到灰塵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fā)生明顯的改變,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釋與結論】
(1)盧瑟福在α散射實驗中(α粒子帶正電荷),結合上題中的示意圖,斷定原子中的 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他的依據是: 。
(2)若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均勻分布,則大多數α粒子就 (填“會”或“不 會”)發(fā)生大 角度散射。盧瑟福所說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中的“很小的結構”又 可分為 (結構)。
(3)科學家對原子結構的探究經歷了三個過程,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你認為原子結構為圖2的 。盧瑟福在分析上述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結構,這一研究過程是一個 。
A.建立模型的過程 B.得出結論的過程
C.提出問題的過程 D.驗證證據的過程
【答案】(1)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
(2)會;質子和中子;(3)C;A。
【解答】:(1)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中,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所以盧瑟福斷定原子中的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他的依據是: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
(2)根據實驗結果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可知,若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均勻分布,則大多數α粒子就會發(fā)生大角度散射。盧瑟福所說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中的“很小的結構”指原子核,原子核可分為質子和中子。
(3)科學家對原子結構的探究經歷了三個過程,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中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可知原子中的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所以原子結構為圖2的C。盧瑟福在分析上述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所以這一研究過程是一個建立模型的過程,故選:A。
故答案為:(1)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
(2)會;質子和中子;(3)C;A。
25.如圖是元素周期表中第2、3周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請回答有關問題。
(1)下列各組具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元素是 (填字母序號)。
A.Na、Cl B.O、S C.F、Cl D.Cl、Ar
(2)寫出一條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 。
(3)某粒子的結構示意圖為,當x-y=8時,該粒子的符號為 。
(4)具有相同原子數和電子數的分子或離子叫等電子體,等電子體具有相似的結構和性質,下列各組粒子中屬于等電子體的是 (填字母序號)。
A.NO和O2 B.CO和N2 C.SO2和CO2 D.Al3+和O2-
【解答】:(1)A.Na和Cl的最外層電子數不相同,化學性質不相似,說法錯誤;
B.O和S的最外層電子數為6,化學性質相似,說法正確;
C.F和Cl的最外層電子數都是7,化學性質相似,說法正確;
D.Cl和Ar最外層電子數不相同,化學性質不相似,說法錯誤;
故填:B、C;
(2)根據元素周期表可以看出,第三周期元素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是最外層電子數從1到8依次遞增,故填:最外層電子數從1到8依次遞增。
(3)根據粒子的結構示意圖,當x-y=8即x=8+y,而圖示中是多了2個電子,表明是得到2個電子形成的,則y=8,故x=16,是硫元素,帶有2個單位到的負電荷,故該粒子的符號為S2-,故填:S2-。
(4)A.NO和O2的一個分子中含有原子個數相等,電子數分別是7+8=15,8×2=16,電子數不相等,不是等電子體;
B.CO和N2的一個分子中含有原子個數相等,電子數分別是6+8=14,7×2=14,故是等電子體;
C.SO2和CO2的一個分子中含有原子個數相等,電子數分別是16+8×2=32,6+8×2=22,電子數不相等,不是等電子體;
D.Al3+和O2-的一個離子中含有原子個數相等,電子數分別是13-3=10,8+2=10,電子數相等,是等電子體;
故填:BD。
四.簡答題(共4小題,共21分)
26.為了說明分子之間有引力,小寧在實驗室將兩個鉛柱接觸面削平后緊壓在一起做實驗,如圖所示,鉛柱A和鉛柱B所受的重力均為10N,兩個鉛柱接觸面積為3cm2,當懸掛重物所受的重力為25N時,兩個鉛柱沒有被拉開。于是小寧認為這個實驗說明了分子之間存在引力。小甬提出質疑,他認為此現象是大氣壓的作用。請你利用所學知識和已知數據,判斷小寧做的鉛柱實驗能否說明分子之間存在引力?并寫出計算、推理過程和結論。(實驗室的大氣壓約為1×105Pa)
【答案】能說明;根據p=可知,鉛柱B的底面受到的大氣壓力F=pS=1×105Pa×3×10-4m2=30N,方向豎直向上,鉛柱B和懸掛重物G總=GB+G物=10N+25N=35N,又因為F<G總,如果是大氣壓力作用,則物體把鉛塊拉開了,實驗中沒有拉開,能說明分子之間存在引力。
【解答】解:根據p=可知,鉛柱B的底面受到的大氣壓力F=pS=1×105Pa×3×10-4m2=30N,方向豎直向上,鉛柱B和懸掛重物G總=GB+G物=10N+25N=35N,又因為F<G總,如果是大氣壓力作用,則物體把鉛塊拉開了,實驗中沒有拉開,能說明分子之間存在引力。
27.如圖是一組實驗,觀察實驗完成填空;
(1)如圖甲,向一端封閉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滿。封閉管口,并將玻璃管反復翻轉,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觀察液面的位置。發(fā)現混合后與混合前相比總體積變 ,說明分子間存在 。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說明分子間存在 ;
(2)圖乙是 現象,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
(3)圖丙是把墨水滴入冷水和熱水的情況,此實驗說明 ,分子無規(guī)則運動越劇烈;
(4)如圖丁,把一塊玻璃板用彈簧測力計拉出水面,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示數在離開水面時比離開水面后 ,說明分子間存在 。
【解答】:(1)因為分子間存在著空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別進入了對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總體積變小了,說明分子間有間隙;
固體和液體很難被壓縮說明分子間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2)圖乙中,能聞到氣味,是發(fā)生了擴散現象,說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guī)則運動;
(3)圖丙中,由于熱水的溫度高,分子運動劇烈,在冷水杯和熱水杯中滴入兩滴墨水,會看到熱水中的墨水擴散的快,這表明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無規(guī)則運動越劇烈;
(4)因為玻璃和水接觸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間的距離在引力作用的范圍內,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將變大。
故答案為:(1)??;間隙;斥力;(2)擴散;(3)溫度越高;(4)大;引力。
28.有核電荷數一次增大且都小于20的物種元素:V、W、X、Y、Z。其中X、Z是金屬元素;V和Z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都只有一個,W和Y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相同,且W元素原子第2層電子數是第1層電子數的3倍;X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Y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的一半,由此推知:
(1)寫出元素符號:V是______.W是______.X是______.Y是______.Z是______. (2)寫出W和Y組成的一個常見原子團與X的離子構成化合物的化學式: 。
【答案】(1)H O Al S K (2)Al2(SO4)3
【解析】(1)V、W、X、Y、Z五種元素,它們的核電荷數依次增大,且都小于20,W原子2層電子數是1層電子數的3倍,W原子2層電子數為6,則W為氧元素,W和Y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相同,二者處于同主族,故Y為S元素;只有X、Z是金屬元素,V和Z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都只有一個,處于ⅠA族,由原子序數可知,Z為K元素、V為H元素;X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是Y(S)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的一半,則X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3,而X原子序數大于O元素,故X為Al,
根據分析可知:V是H元素、W是O元素、X是Al元素、Y是S元素,Z為K元素;
故填:H;O;Al;S;K;
(2)由(1)可知W、Y、X分別是O、S、Al;氧和硫組成的一個常見的原子團是硫酸根離子,為-2價,鋁的離子帶3個單位正電荷,為+3價,所以它們構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式為:Al2(SO4)3。故填:Al2(SO4)3。
29.2022年北京冬奧會兌現了“綠色辦奧”承諾,成為迄今為止首個“碳中和”冬奧會,科技與創(chuàng)新在這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新技術: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采用CO2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實現CO2循環(huán)利用和碳排放幾乎為零。其技術原理簡化為圖甲所示,其中壓縮機壓縮CO2氣體示意如圖乙所示。CO2氣體經壓縮機時,壓縮機對其做功,CO2氣體的內能______;經冷凝器后變成液態(tài)CO2,此過程為______(填寫物態(tài)變化名稱和吸放熱情況);經膨脹閥和蒸發(fā)器后再次變成CO2氣體,CO2分子間的間隙______(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2)新材料:利用農作物秸稈經過原料檢測、聚乳酸生產加工,制成可生物降解的一次性餐盒,供北京冬奧會選手使用。這些餐盒可還田變?yōu)榉柿?,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環(huán)境污染,“餐盒變肥料”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里的______(填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成分)。
(3)新創(chuàng)意:開幕式上,奧運主火炬以“不點火”代替“點燃”、以“微火”取代熊熊大火,充分體現低碳環(huán)保,實現了一次點火創(chuàng)新。已知奧運火炬的燃料是氫氣,從“綠色辦奧”角度分析,氫氣做燃料的優(yōu)點:______。(寫出1條)
【答案】(1)增加;液化放熱;變大(2)分解者
(3)燃燒產物無污染(或燃燒不產生CO2)(合理即可)
【解析】(1)壓縮氣體時,對氣體做功,氣體的內能增加;經冷凝器后變成液態(tài)CO2,此過程為液化放熱;經膨脹閥和蒸發(fā)器后再次變成CO2氣體,由于氣體的間隔比液體大,CO2分子間的間隙變大。
(2)分解者能將秸稈分解產生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因此秸稈還田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環(huán)境污染,“餐盒變肥料”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里的分解者。
(3)氫氣做燃料的優(yōu)點有:氫氣燃燒生成水,燃燒產物無污染(或燃燒不產生CO2)。
題號
一
二
三
四
總分
得分
這是一份2024秋華師大版 初中科學 八年級上冊期末測試B卷(含答案),文件包含期末B卷doc、期末B卷學生版doc、期末B卷答題卡docx等3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4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科學華東師大版(2024)八年級上冊3 物質的分類精品課后作業(yè)題,文件包含華師大版初中科學八上63-65綜合練習B卷教師版doc、華師大版初中科學八上63-65綜合練習B卷學生版docx、華師大版初中科學八上63-65綜合練習B卷答題卡docx等3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7頁, 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華東師大版(2024)八年級上冊1 構成物質的微粒優(yōu)秀課時作業(yè),文件包含第六章物質的構成1構成物質的微粒2元素A卷doc、第六章物質的構成1構成物質的微粒2元素A卷學生版docx、第六章物質的構成1構成物質的微粒2元素A卷答題卡docx等3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8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