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了解文章內(nèi)容,掌握生字詞。
2.體會文章景物描寫的妙處,學習具體生動描寫景物的方法。
3.分析文章所運用的不同的寫法,體會作者多變的筆法。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具體生動描寫景物的方法。
2.分析文章所運用的不同的寫法,體會作者多變的筆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介紹
勃朗峰,又譯為白朗峰,是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國的上薩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萊達奧斯塔的交界處。勃朗峰的最新高度為海拔4810.90米(2007年9月15日),它是西歐的最高峰。
勃朗峰每年都能夠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滑雪、登山等,勃朗峰也深深吸引了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前去游賞。今天,讓我們隨著這位大作家走近勃朗峰。
本文的作者是美國著名小說作家馬克?吐溫。他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有一次因為看不慣國會議員在國會通過某個法案,因此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個廣告,上面寫著:“國會議員有一半是混蛋?!眻蠹堃毁u出,許多抗議電話隨之而來,這些國會議員可不認為自己是混蛋,紛紛要求馬克?吐溫更正。馬克?吐溫于是又刊登了一個更正:“我錯了,國會議員,有一半不是混蛋?!?br>有一次,馬克?吐溫應(yīng)邀赴宴。席間,他對一位貴婦說:“夫人,你太美麗了!”不料那婦人卻說:“先生,可是遺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樣的話回答你?!鳖^腦靈敏、言辭犀利的馬克?吐溫笑著回答:“那沒關(guān)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樣說假話。”
這位幽默大師真是機智幽默??!今天,他給我們帶了怎樣的驚喜呢?請看他的散文《登勃朗峰》。
二、初讀課文
1.學生默讀課文,解決生字讀音。
翌日(yì) 塵埃(āi) 絡(luò)繹不絕(luò yì) 轔轔(lín) 焦炙(zhì) 俯瞰(kàn)
巉峻(chán) 獨踞(jù) 蒼穹(qióng) 紛至沓來(tà) 霓裳(cháng) 驟然(zhòu)
皚皚(ǎi) 拾階(shè)
2.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
(1)翌日:次日。
(2)絡(luò)繹不絕:絡(luò)繹,前后相連,連續(xù)不斷;不絕,不斷。形容行人、車馬來來往往,接連不斷。
(3)美不勝收:勝:盡。美好的東西很多,一時看不過來。
(4)一如既往:一,完全;如,像;既往,從前。指態(tài)度沒有任何變化,還是像從前一樣。
(5)紛至沓來:紛,眾多,雜亂;沓,多,重復(fù)。形容接連不斷的到來。
(6)名副其實:副,符合,彼此相稱。名聲或名義和實際相符。
(7)霓裳羽衣:以云霓為裳,以羽毛作衣。形容女子的裝束美麗。
(8)驟然:來得很突然,沒有任何的征兆,一下子就發(fā)生了,沒給任何準備。
(9)拾階:拾,輕步而上。逐步登階。
3.介紹作者及著作。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國著名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說家。其幽默、機智與名氣,堪稱美國最知名人士之一。他被譽為“文學史上的林肯”。是19世紀后期美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之一。主要作品有《百萬英鎊》《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
4.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閱讀,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
(2)理清本文的寫作思路,劃分段落層次。
①文章記敘了作者一行登勃朗峰的過程。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6段):描寫作者登上勃朗峰的見聞
第二部分(第7~11段):敘述作者一行下山的經(jīng)歷。
5.具體分析:
(1) 本文是一篇游記,請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梳理作者登勃朗峰的過程。
學生在默讀的同時進行圈點批注,探究答案:
早晨八點多,徒步上路,路上見到很多坐車的男女。
取道黑首,抵達高地,沿途看到諸多美景。
拾階而上,看到巍峨壯觀的勃朗峰及其周圍的山峰。
就地而坐,飽覽美景,心有所悟。
雇了馬車,美餐暢飲。
車夫車技高超,一路顛簸疾馳,先于其他人到達沙蒙尼,住進旅館的上等房問。
(2)第一部分主要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寫作重點是什么?
這一部分作者主要運用了描寫的表達方式,具體生動地描寫了登勃朗峰途中所見美景。涼爽的樹林,巉峻的巖壁,巍峨的勃朗峰,奇形怪狀的山峰,色彩斑斕的彩霞,瞬息萬變的光影,無不令人神往。
(3)第二部分主要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寫作重點是什么?
第二部分主要運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寫人敘事。這一部分主要刻畫了車夫的形象:他性格豪爽、車技高超,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合作探究。
1.理解重點句子。
(1)天氣灼熱難當,乘坐在緩慢爬行的騾子背上和轔轔前進的馬車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艷陽之下,真是可憐可憫。
學生交流后回答:旅游,本就是置身自然、親近山水。作為游客,應(yīng)該盡可能腳踏實地,徒步而行,感受自然的魅力。而這些人乘車、騎騾,不但“焦炙于火辣辣的艷陽之下”,不能“在樹林中避暑納涼”,而且失去了旅游的樂趣和意義,豈不“可憐可憫”!
(2)我們可在樹林中避暑納涼,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既然花了錢坐車,就一定要使他們的旅行物有所值。
學生交流后答:這段話要讀得輕松、輕快。作者為自己感受到了旅游的樂趣而喜悅?!拔镉兴怠币辉~褒義貶用,表達了作者對乘車、騎騾的人的含蓄嘲諷。
(3)自然界中最美麗最精致的造物,莫過于肥皂泡泡了:剛才空中的華麗色彩,天衣云錦,恰如那在陽光下破裂并蔓延開去的肥皂泡。
學生交流后答:
這是作者對生活的一種感悟和感慨:生活中美麗精致的東西,都是過眼云煙,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就像美麗的肥皂泡終會破裂。因此,我們要珍惜當下,樂活當下。
(4)如果這位王爺?shù)能嚰悸郧访艚荨蛘哒f,不是老天有意安排,讓他在離開阿冉提時喝得酒氣醺醺——結(jié)果就不會是這樣的了。
學生交流后答:這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由于車夫的技術(shù)高超,他們才能夠趕上并超過長長的游客車隊,得以住進上等房間。作者對此歡欣慶幸并對車夫駕車的技術(shù)表示贊嘆。
2.歸納寫作技法。
結(jié)合文章的具體內(nèi)容,分析文章所運用的不同的寫法,體會作者多變的筆法。
小組合作交流后,教師明確:
作者寫上山,用的是散文筆法,繪景抒情:通過描繪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和變幻的光影,表現(xiàn)勃朗峰周圍的奇妙景色,引出作者的無限感慨;寫下山,用的是小說筆法,寫人敘事:驚險的旅途,怪異的車夫,富有傳奇色彩,幽默風趣,吸引讀者。
3.小結(jié):
本文記述了作者一行人登勃朗蜂的過程。全文以作者的游蹤為線,具體形象地描繪了勃朗峰美不勝收的景物,并刻畫了一個駕車技術(shù)高超、性格豪爽的車夫形象。
四、對照梳理。
本文和《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同為游記,但閱讀后的感受大不相同,請從文章內(nèi)容和寫作方法的角度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
教師歸納:
1.兩篇文章都是游記,都用生動的筆觸描繪出大自然無與倫比的美景。不同的是,本文寫景重在表現(xiàn)自然的賞心悅目,令人熱愛與贊美;而《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重在表現(xiàn)自然的莊嚴神圣,令人敬畏與崇拜。
2.兩篇文章都以作者的游蹤為線索展開全文。本文運用變化的筆法,先以散文手法描繪景物,抒發(fā)感慨;再以小說筆法敘述事件,刻畫人物。細細讀來,感受到一份別樣的幽默。而《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則巧妙地將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突出了雪域高原的壯美、神圣,表現(xiàn)出作者對自然的崇敬,給人印象深刻,讓人久久回味。
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編版登勃朗峰教學設(shè)計,共7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新課,預(yù)習檢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達標檢測,課堂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板書設(shè)計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登勃朗峰教案及反思,共7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新課,出示目標,檢查預(yù)習,課堂活動,愉快的旅行這么快就結(jié)束了,中心思想,課堂總結(jié),課后作業(yè)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八年級下冊登勃朗峰教案及反思,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補充資料,整體感知,寫法探究,主旨歸納,課堂小結(jié)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