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學理念
根據初中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點,研讀課標、教材,圍繞歷史情景,通過圖片資料、文字資料等展現歷史主題和歷史人物,配上適當的講述、示意圖的講解,形象易懂,既吸引了學生興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有效突破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有效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二、教材分析
在中國近代化的道路上,我們先人做了很多努力,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發(fā)展。甲午中日戰(zhàn)爭更加喚醒了中國人的危機意識,戊戌變法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愛國救亡的政治改良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是近代中國人民探索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一次重要嘗試,是近代化探索這一條重要歷史主線中的重要一環(huán),在中國近代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初中能力考核的重點。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對歷史故事有很濃厚的興趣,形象思維活躍,有一定的理性思維,但對歷史問題的理解仍缺少辯證性和全面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仍需根據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征,采取創(chuàng)設情境、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方法因勢利導,不斷啟發(fā)、點撥。
四、教學目標
根據“知道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維新’的主要史實?!钡恼n程標準
制定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以歷史時間為軸,地點空間為點,貫穿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人物的政治活動為線,認識到歷史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培養(yǎng)“歷史時空”素養(yǎng)。
閱讀和分析相關材料,知道公車上書以及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維新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代表作等。
閱讀史料并結合史實,知道康有為、梁啟超為變法圖強四處奔走、譚嗣同勇于犧牲的活動事跡,感悟個人和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關系,激發(fā)個人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家國情懷”素養(yǎng)。
制作維新變法過程的示意圖,了解維新變法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能夠認識:思想變革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滲透“唯物史觀”素養(yǎng)。
制作變法措施的表格,歸納并理解“百日維新”的內容和影響。
閱讀史料并結合史實,認識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領悟近代民族資產階級在領導中國革命的斗爭中所作出的貢獻,提升“史料實證”素養(yǎng)和“歷史解釋”素養(yǎng)。
五、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維新派代表人物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難點
戊戌變法的影響。
六、教學思路
以康有為這樣一個核心人物的政治活動為主線,按照變法的背景、過程、影響的步驟介紹維新變法的前因后果以及影響,其中戊戌變法是課文的標題,也是維新變法的核心,前面內容的講述其實也是為了引出戊戌變法的內容。從近代社會的變化(社會變革),到早期維新思想的產生,到康、梁繼承和發(fā)展維新思想(思想變革),到實踐維新思想——公車上書(社會變革),到繼續(xù)傳播維新思想——組織學會、創(chuàng)辦報刊,最后皇帝下詔決定付諸行動——進行戊戌變法(社會變革)的邏輯過程,可以從中得出這樣的歷史認識:社會變革決定了思想變革, 同時思想變革又反過來推動了社會變革,社會變革和思想變革相互促進發(fā)展。
戊戌變法的失敗說明:社會變革往往阻力重重,難以一帆風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道路行不通。盡管它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失敗了,但它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為后來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的先人在近代化的探索中作出了許多的貢獻,后人應以“同情之理解”的眼光看待康有為等維新志士們的行為。
七、教學過程
環(huán)
節(jié)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老師介紹本課的課程標準,直接引入本課課題。
講授新課
一、背景
提綱挈領
展示“萬木草堂”的圖片,引導學生閱讀課文 28 頁的人物掃描,了解康有為和萬木草堂的故事。
呈現時間:1895 年的春天。
1895 年的春天,康有為趕往北京,他去干什么呢?
原來,在這一年全國各省舉子入京參加會試,康有為和梁啟超也進京趕考。他們在北京聽到了一個震驚的消息,是什么消息呢?《馬關條約》的簽訂
1895 年甲午戰(zhàn)敗后,中國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它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梁啟超曾說“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zhàn)爭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也?!贝髩魡拘训谋憩F是在戰(zhàn)敗之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開展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為此康有為做
了什么事情呢?
通過廣州萬木草堂導入,拉近歷史和現實的距離,通過閱讀課文了解康有為生平,由此康有為和戊戌變法的故事也徐徐展開。
讓學生調動已學知識,讓學生認識到歷史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培養(yǎng)歷史時空素養(yǎng)。
二、過程
提綱挈領
揭幕——公車上書
康有為和梁啟超等聯合了各省 1300 多名舉人上書光緒帝, 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公車指的是入京應試的舉人。
呈現材料: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部分文本。
請同學們閱讀材料,找出康有為公車上書的內容。通過找到關鍵詞,我們可以看到康有為向光緒帝請求:遷都、練兵、
變法、拒和。公車上書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愛國知識分子團
通過指導學生解讀材料,引導學生了解公車上書的內容和影響。
讓學生認識到救亡
圖存是每個中國人的歷史責任,感受個
結組織起來的請愿運動,意味著康有為將醞釀了多年的資產階級維新變法思想付諸實踐。最后這份請愿書并沒有上達光緒帝, 公車上書的目的也沒有實現,但這次政治運動卻在全國影響很
大,它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人和國家命運的息息相關。
發(fā)展——組織學會、創(chuàng)辦報刊
呈現材料:維新運動期間各地重要學會、梁啟超《時務報》發(fā)表《變法通議》、嚴復《國聞報》等文字材料。
這些學會和報刊主要宣傳了什么觀點?
這些學會和報刊主要為了宣傳變法圖強的觀點。特別是梁啟超多次要提出變法,他認為變法的關鍵在于什么呢?他認為關鍵是“變官制”,也就是要改革政治制度,學習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梢姡诮奶剿髦?,相對于洋務派在技術層面的探索,維新派已經有所突破,開始嘗試在制度層面進行探索。
上述學會和報刊的宣傳產生了什么影響?
通過材料我們可以知道維新派人士通過報刊、學會的宣傳, 使當時“家家言時務”“人人談西學”的現象蔚然成風,也就是說當時的人,都熱衷于談論國內外時政和西學,所以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為后續(xù)變法儲備了人才,維新變法運動也逐漸高漲起來。
呈現維新變法示意圖。
問題:維新變法思想發(fā)展呈現怎樣的趨勢?引導分析:維新思想的核心人物是康有為,梁啟超,他們通過講學、上書、組織學會、創(chuàng)辦報刊,宣傳和實踐維新變法思想,使得維新變法思想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表現為地域范圍不斷擴大、影響的人群也在不斷擴大。
提問:按照這樣的發(fā)展趨勢,你推測一下,接下來的事態(tài)會如何發(fā)展呢?維新志士們可能還會上書積極要求變法。經過長
期的醞釀和準備后,他們主導的戊戌變法運動在國內轟轟烈烈地展開。
通過分析史料,使學生從史料中明白維 新派的主要宣傳思 想及其產生的影響, 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分 析能力。同時學生能夠從中感悟康、梁等維新人士為民族危 亡奔走呼號的家國 情懷。
通過維新變法思想發(fā)展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維新派人士通過不斷努力地傳播維新思想,最終推動了維新思想得以實施,為戊戌變法做了有力的鋪墊。
高潮——百日維新
呈現時間:1897 年冬天。
德國出兵侵占青島,強占膠州灣。其他列強競相效仿,民族危機再度加劇。消息傳出,康有為迅速趕到北京,多次上書光緒帝。消息傳出,康有為迅速趕到北京,多次上書光緒帝。
呈現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上清帝第六書》相關史料。從這些節(jié)選的上書內容可知,康有為再次強調了變法圖強
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他期待光緒帝像俄國彼得大帝一樣不為阻擾,采用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學習日本明治維新后所確立的君主立憲制??涤袨橐欢?,再而三地呼吁要變革,并提出了具體的改革方案和措施。
光緒帝深受震動,表示“不甘做亡國之君”,于是在 1898
年 6 月 11 日,頒布了“明定國是”詔書——也就是國家大計的
文書,宣布實行變法,因為 1898 年是農歷戊戌年,所以史稱“戊
戌變法”。1898 年 6 月 16 日,光緒帝第一次見到康有為,詢問
時間的銜接,讓學生認識到歷史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并培養(yǎng)歷史學科素養(yǎng)中的時空觀念。
通過康有為上書光緒、救亡圖存的社會背景,學生再次感受個人和國家命運息息相關的關系。
變法事宜。
呈現維新變法示意圖。
思考:思想變革和社會變革之間有何關系?
社會變革決定了思想變革,同時思想變革又反過來推動了社會變革。在維新變法的過程中,社會變革和思想變革都在相互促進發(fā)展。
下面請同學們閱讀課本 30 頁,歸納一下戊戌變法具體推行了哪些措施。我們用表格的方式進行歸納,我們發(fā)現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進行歸納。
接下來我們分析這些措施的影響:
政治方面中“允許官民上書言事”中的“民”指什么人? 這里的“民”并非指人民群眾,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的,代表的是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所以這里的“民”主要指的是資產階級。原來清朝舊制度是規(guī)定四品以上官員才能上書言事,這個措施就打擊了舊官僚,受到維新人士的歡迎,從而有利于資產階級參政議政。
經濟方面中的“工礦企業(yè)”和洋務運動的“民用企業(yè)”一樣嗎?洋務運動興辦的民用企業(yè)是官營企業(yè);而戊戌變法時期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yè),是私營企業(yè),它屬于民族資本主義的范疇。顯然,變法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文化方面中哪一措施屬于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共同內 容?洋務運動時期開辦了京師同文館,戊戌變法時期開辦了京師大學堂,就是現在的北京大學,政府開辦新式學堂有利于培養(yǎng)人才,傳播資本主義思想文化。
軍事方面的措施又產生了什么影響?軍事方面裁減戰(zhàn)斗力非常低下的綠營,訓練新式軍隊增強了政府的軍事實力。
總體來說,這些措施基本上反映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它借助皇帝的力量實踐維新變法思想,因此戊戌變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它把維新變法運動推向了高潮。
接下來,我們綜合比較一下戊戌變法和洋務運動的內容, 看看戊戌變法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洋務運動?看看戊戌變法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洋務運動?從范圍來說,雖然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都是向西方學習,但是戊戌變法學習的方面明顯比洋務運動要廣,從學習的層面來說,洋務運動主要學習西方的技術,對舊的制度沒有進行改革,而戊戌變法在立足新制度的同時也去改革舊有的制度,它是在除舊布新,這是戊戌變法比洋務運動進步的最核心的地方。當然,也正因為如此,這些變法的措施比如裁撤冗官冗員、廢八股、裁減綠營等內容觸犯了當時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根本利益,因此遭到他們強烈地反對,而當時光緒并沒有實權,真正的大權還在慈禧手中。這場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只寄希望于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的變法注定不會長久的。1898 年 9 月 21 日凌晨,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將光緒皇
帝囚禁起來,除京師大學堂被保留外,其他變法詔令措施基本上
通過維新變法運動的示意圖,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一場社會變革往往需要長期的醞釀和準備;思想變革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通過表格的方式,使學生歸納總結變法 內容,并通過一些問題的設問,理解戊戌變法的內容、影響, 解決了本課的重難 點,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分類歷史信息的能力,提高歷史解釋能力。
通過與已學的洋務 運動的內容的對比 分析,學生能夠理解戊戌變法在近代化 探索中的進步之處, 同時幫助學生理解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 因。
八、板書設計
被取消了??梢?,戊戌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于弱小,慈禧所代表的頑固派掌握實權,實力強大。從 6
月 11 日戊戌變法的開始到 9 月 21 日戊戌政變的發(fā)動,戊戌變
法歷時 103 天,因此又被稱為“百日維新”。
落幕——戊戌政變
這場寄托著無數知識分子救國希望的維新變法運動也就曇花一現,伴隨著鮮血的洗禮而落幕。
呈現圖片材料。
通過老師講解引導學生感受“戊戌六君子”以天下為已任, 舍生取義的精神情懷。
事實上,殉難者的熱血沒有白流,他們的愛國和行動激起了許多愛國有識之士的血的教訓,更是促使一部分人放棄了改
良主張,開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講述“戊戌六君子” 事跡,使學生明了知識分子的使命與擔 當,對“戊戌六君 子”為變法獻身的 家國情懷以共情。
三、影響
提綱挈領
呈現三段材料(圖示、文字材料)。
問題: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戊戌變法產生的深遠影響。
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傳統(tǒng)的束縛,大力宣傳了資產階級新思想,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兩年后,也就是 1900 年,梁啟超寫了一篇《少年中國說》, 來激勵中國少年發(fā)奮圖強。下面我們來聆聽這一段朗誦,感悟歷史責任的厚重。
(放學生錄音 38 秒)
通過多重史料的解讀與分析,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戊戌變法的影響,讓學生形成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習方法。
通過聆聽《少年中國說》的演講,深化學生家國情懷,提升責任意識。
課堂小結
小結:甲午戰(zhàn)爭后,《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人進行了更多的嘗試和探索,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他們通過清朝統(tǒng)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從制度層面進行探索救中國,不過遺憾的是結果以失敗告終,它的失敗也說明,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運動行不通。盡管如此, 戊戌變法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它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新陳代謝; 它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涤袨榈染S新志士銳意改革的勇氣是值得我們欣賞的,譚嗣同等人從容就義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敬畏的,他們激勵著我們要勇于探索,與時俱進。
我們縱觀中國近代化的探索,不同群體的人通過不同的方式探尋著救國之路,縱觀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歷程,不同階級、階層的代表人物通過不同的方式探尋著救國之路,洋務運動在技術層面進行探索,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今天學習的戊戌變法則更加深入,在制度層面進行探索,它開啟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近代化的探索之路還在繼續(xù)。比如辛亥革命、新文化運
動等,這些都留待我們后面繼續(xù)學習。
對全文進行梳理,提綱挈領,鞏固知識, 明細線索,承前啟 后,提升思維,升華情感。
九、 教學反思
本課線索清晰,以人物為線索,故事性強,知識結構層次性強,邏輯清晰,故事性的情節(jié)吸引了學生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對于戊戌變法的失敗,康有為、梁啟超的敗走,譚嗣同等人的從容就義與現代生命價值觀的矛盾,學生必然是有諸多的感慨,此時如果能夠想辦法將學生的這種感慨上升到一種更為理性、更為前瞻性的高度,那么歷史教育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這是一份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教學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分析,教學設計思路,教學過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十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教案,共8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理念,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分析,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板書設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九課 秦統(tǒng)一中國教案及反思,共7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設計思路,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