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一、 \l "_Tc17851" 考點過關練 PAGEREF _Tc17851 \h 2
TOC \ "1-2" \h \u \l "_Tc17851" 篇目1:《木蘭詩》 PAGEREF _Tc17851 \h 2
\l "_Tc9947" 篇目2:《登幽州臺歌》 PAGEREF _Tc9947 \h 2
\l "_Tc25140" 篇目3:《望岳》 PAGEREF _Tc25140 \h 4
\l "_Tc32425" 篇目4:《登飛來峰》 PAGEREF _Tc32425 \h 5
\l "_Tc15804" 篇目5:《游山西村》 PAGEREF _Tc15804 \h 6
\l "_Tc860" 篇目6:《己亥雜詩(其五)》 PAGEREF _Tc860 \h 7
\l "_Tc10595" 篇目7:《泊秦淮》 PAGEREF _Tc10595 \h 8
二、 \l "_Tc17851" 真題實戰(zhàn)練10
三、 \l "_Tc17851" 重難創(chuàng)新練18
篇目1:《木蘭詩》
1.閱讀詩詞,完成后面的題。
《木蘭詩》節(jié)選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1)下列對詩句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旦辭爺娘去……”八個重復的句式,夸張地表現(xiàn)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
B.“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運用對偶手法,描寫出邊塞軍營生活的艱苦。
C.“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寫出了戰(zhàn)爭的曠日持久和戰(zhàn)斗的激烈悲壯。
D.有功卻“不用尚書郎”只想“還故鄉(xiāng)”,表明木蘭眷戀親人,對天子不屑一顧。
(2)同樣是寫木蘭從軍前的準備工作,典故故事《木蘭從軍》中用“市鞍馬”一筆帶過,《木蘭詩》中卻東市、西市、南市、北市面面俱到,請你說說這種處理在本詩中的作用。
【答案】(1)D
(2)這里的“東、南、西、北”也不是實指,是采用互文的手法,夸張地描寫了木蘭出發(fā)前在市場上做準備時忙碌和緊迫的情形。這是樂府民歌中的鋪陳排比,用來描述行為情態(tài)的特點,增強音樂性,使詩歌朗朗上口。
【詳解】(1)本題考查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
D.木蘭有功卻“不用尚書郎”只想“還故鄉(xiāng)”,表明木蘭表明木蘭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不慕高官厚祿,這里“不屑一顧”表述不正確;
故選D。
(2)本題考查寫作手法及其作用分析。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意思是: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所以這里并不是說在東、南、西、北每一個方向買一樣東西,而是到集市各處去購買馬具,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句式上通過鋪陳排比,表現(xiàn)了木蘭出征前緊張有序的準備工作。讀來朗朗上口,具有音韻美,體現(xiàn)了樂府詩歌的特色。
篇目2:《登幽州臺歌》
2.閱讀詩詞,完成后面的題。
登飛來峰
北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1)解釋下列詞語。
①愴然:
②緣:
(2)兩首詩都寫詩人登高望遠,但表達的情感卻不相同,試作簡要分析。
【答案】(1)①滿懷悲傷,熱淚紛紛的樣子。②因為。
(2)《登飛來峰》中,詩人登高抒懷,表達了詩人積極進取、昂揚向上、勇于攀登的樂觀精神,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難、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
《登幽州臺歌》中,詩人登高俯仰古今,表達了詩人壯志難酬、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惆悵和孤寂苦悶的悲憤之情。
【解析】【小題1】本題考查詞語的理解。
①“獨愴然而涕下”句意為:自己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愴然,滿懷悲傷,熱淚紛紛的樣子。
②“自緣身在最高層”句意為:只因為如今我站在最高層。緣,因為。
【小題2】本題考查作者的情感。
《登飛來峰》是詩人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途經(jīng)杭州時,寫下的。此時詩人只有三一歲,正值十年,心懷壯志,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夸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diào)。三四兩句表面是即景說理,寫“我”登上峰堵的最高一層,站得高看得遠,浮云是遮擋不住“我”的視野的。其實是用典來直抒胸臆?!案≡啤痹诠糯姼柚校脕碇讣樾靶∪?,這是說自己在改革的路上,不畏奸佞的決心,表現(xiàn)作者變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遠大的抱負,以及大無畏的精神。
《登幽州臺歌》這首詩寫于詩人在政治上接連受到挫折之時,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詩歌寫登上幽州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并以“山河舊,人物不同”來抒發(fā)自己“生不逢時的哀嘆。詩的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動人。詩人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諫,但沒有被武則天采納,屢受擊,心情郁郁悲憤。因此詩人登高俯仰古今,表達了詩人壯志難酬、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惆悵和孤寂苦悶的悲憤之情。
篇目3:《望岳》
3.閱讀古詩,完成小題。
【甲】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乙】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萬里橋②。
海內(nèi)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注】乙詩作于公元761年的成都草堂,詩人躍馬出郊時所作。①戍:防守,三城為蜀邊要鎮(zhèn),吐蕃時常侵犯,故駐軍守之。②萬里橋,在成都杜甫草堂的東邊。③涓埃:細流與微塵,比喻微小。
(1)甲詩頷聯(lián)描寫近望泰山所見景物,其中“割”能否換成“分”?請簡要說明理由。
(2)兩詩都沒有一個“望”字,卻句句寫“望”,兩詩抒發(fā)的感情基調(diào),是否相同?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1)不能換,“割”字,有“分割”之意,運用夸張手法,生動傳神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宛若早晨和晚上遇然不同的自然景觀,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而換成“分”就缺乏力量美,泰山的高大雄偉的氣勢表現(xiàn)不突出。
(2)感情基調(diào)不同。甲詩積極昂揚,樂觀豪邁,“會當凌絕頂。一監(jiān)眾山小”抒發(fā)了年少的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乙詩凄涼悲苦,“天涯涕淚”表現(xiàn)詩人的孤單與思念,“遲暮供多病”表現(xiàn)詩人年老多病,未能根效國家的愁苦?!叭帐挆l”表現(xiàn)了詩人對國家動亂的命運擔憂愁苦。
【詳解】(1)本題考查從煉字的角度賞析詩句。
首先明確觀點“不能換”?!霸旎娚裥?,陰陽割昏曉”意思是: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山南山北陰陽分界,晨昏迥然不同?!案睢庇小敖財唷⒎指睢敝?,此句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泰山以它的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側面體現(xiàn)泰山的高大,展現(xiàn)了泰山雄渾的力量。而改為“分”好像山只起到了區(qū)分“陰”“陽”的作用,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泰山的力量美,氣勢美。
(2)本題考查對比閱讀。
首先明確觀點:感情基調(diào)不同。
甲詩:作者由望岳,感受到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后進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作者說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顯得渺小的群山?!皶敗币饧础耙欢ㄒ?,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寫詩人由望岳而產(chǎn)生的登岳的意愿,表現(xiàn)出詩人不怕艱難險阻,敢于攀登絕頂,志向遠大,具有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詩文情感積極昂揚,樂觀豪邁。
乙詩:“海內(nèi)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意思是:四海之內(nèi)戰(zhàn)火不斷兄弟失散,只身遠在天涯不禁涕淚漣漣。因戰(zhàn)爭與家人分隔兩地,不禁流下眼淚,表現(xiàn)了詩人的孤單與思念?!拔⑦t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意思是:遲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絲毫勞績報答圣明朝廷。隨著年華逝去,詩人年老多病,為不能實現(xiàn)報國之志而苦?!翱珩R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意思是:騎馬來到郊外不住縱目遠望,世事日益蕭條令人悲傷悵惘??芍驗閼?zhàn)爭動亂而導致世事日益蕭條,表現(xiàn)了詩人對國家動亂的命運擔憂而愁苦。
篇目4:《登飛來峰》
4.閱讀下面的古詩,然后完成問題。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1)對王安石的《登飛來峰》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畏”顯示出作者的自信,表達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惡勢力阻撓的豪情壯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難、障礙,比喻阻撓變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礙歷史前進的勢力。
C.詩人登高遠望,似覺天地萬物皆可盡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與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
D.這首詩借景說理,語意雙關,既抒發(fā)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壯志,又表現(xiàn)出作者歸隱山野的矛盾心理。
(2)這首詩中,“浮云”一詞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1)D
(2)既指奸邪小人和當時的反動力量;也指眼前的困難、挫折等。
【詳解】(1)本題考查詩文賞析。
D.這首詩借景說理,語意雙關,表現(xiàn)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并沒有“表現(xiàn)出詩人歸隱山野的矛盾心理”;
故選D。
(2)本題考查詩歌意象的理解。
《登飛來峰》是一首七言絕句。詩的第一句中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虛寫,表現(xiàn)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詩的后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意思是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結合“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古語可知,詩人以“不畏”表現(xiàn)了其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因此“浮云”一詞語意雙關,既指奸邪小人和當時的反動力量,也指眼前的困難、挫折等。
篇目5:《游山西村》
5.古詩閱讀。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如果你要引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詩,你會在何種情況下引用它?為什么?
【答案】面對困境時。因為這兩句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即不放棄希望,經(jīng)過努力,一定會有新的出路,進入新的天地?;蛘呙枥L或贊美山水美景時。因為這兩句詩描寫了山環(huán)水繞、柳暗花明的美麗景色。
【詳解】本題考查詩句的賞析。在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上分析?!吧街厮畯鸵蔁o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一座座的山,一條條的水,好像前方?jīng)]有道路。但卻過一座的山頭,在那柳暗花明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座村莊,這句詩既寫景,又蘊含了哲理,當人生陷入某種困境時,如能鍥而不舍,繼續(xù)前進,往往會豁然開朗,發(fā)現(xiàn)一片新天地。據(jù)此可作答。因為此詩句能在困難或絕境中給人以希望,甚至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轉機,它能道出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所以這句詩可以用在描繪山川美景時,也可用在面對困境時。
6.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全詩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1)這兩句詩描繪了山西村山環(huán)水復、柳暗花明的美景。
(2)表達了作者對淳樸、閑適的田園生活(農(nóng)村生活)的喜愛(向往)之情。
【詳解】(1)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nèi)容、描繪畫面的能力。解答這類題要在讀懂詩歌、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點,抓住形象,用生動流暢的語言加以描述,不能偏離詩歌的意境、主題和作者的情感。答題時,首先要理解詩句內(nèi)容:忽見柳色濃綠、花色明艷,一個小山村出現(xiàn)在眼前。其次要扣住詩句中的意象“柳”“花”“村”;第三要抓住這些意象的特點“暗”“明”,最后發(fā)揮想象,用優(yōu)美的語言加以描寫即可。
示例:忽見柳色濃綠、花色明艷,一個小山村出現(xiàn)在眼前。描繪了一幅富有生機的(優(yōu)美的)農(nóng)村風光。
(2)本題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答題時先概括文章內(nèi)容,然后結合內(nèi)容,抓住關鍵詞句把握作者的情感。
這是一首記游詩,圍繞“游”字層層展開,記錄了詩人罷官歸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賞的經(jīng)歷?!柏S年留客足雞豚”寫出了農(nóng)民的熱情好客;“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出了色彩明麗的農(nóng)村風光;“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寫出了農(nóng)村民風淳樸;“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寫出了與農(nóng)人親密無間的關系。詩人以深情地筆調(diào)寫出了山西村的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這樣的民風民俗及太平景象,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和戀戀不舍的情感。
篇目6:《己亥雜詩(其五)》
7.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的問題。
己亥雜詩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1)這首詩中畫線句子是怎樣寫“離愁”的?
(2)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答案】(1)用“浩蕩”表現(xiàn)“離愁”的廣闊無邊,用“白日斜”的環(huán)境描寫烘托“離愁”(或將離愁寄托于景)。
(2)詩人以落紅自喻,以落紅護花生動形象地表明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詳解】(1)本題考查詞語賞析。
浩蕩離愁白日斜: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浩蕩”本來是形容水的,指水的多,這里形容離愁,化抽象為具象,寫出了離愁的多、廣闊無邊;“白日斜”是景物描寫,寫太陽西斜,落日給人一種凄涼的感覺,這里用“白日斜”的景色烘托離愁的氛圍,進一步渲染離愁的惆悵。
(2)本題考查學生從修辭角度賞析重要詩句的能力。
首先根據(jù)題目中的“修辭角度”,確定答題方向是分析這兩句使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句中的“落紅”與辭官歸鄉(xiāng)的詩人具有相似性,構成比喻;“落紅”比喻詩人辭官還鄉(xiāng)。因此,這兩句詩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喻修辭的一般作用是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的情感。結合詩歌的背景——詩人辭官還鄉(xiāng),以及詩句“化作春泥更護花”可知,這里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自己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據(jù)此總結概括即可。
篇目7:《泊秦淮》
8.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問題。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1)詩歌第一句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所構成的畫面具有怎樣的特點?
(2)詩人對商女唱《后庭花》這一現(xiàn)象有著怎樣的態(tài)度?
【答案】(1)煙、水、月、沙。畫面特點:朦朧(迷蒙),冷寂(悲涼)。
(2)作者借古諷今,抨擊了那些只知尋歡作樂、不以國事為重的達官貴人,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懷和憂憤。
【詳解】(1)本題考查詩中景物所展現(xiàn)的畫面?!盁熁\寒水月籠沙”的意思是:浩渺寒江之上彌漫著迷蒙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沙渚之上。江水、河沙被月夜籠罩,水霧籠罩,顯然是朦朧的,“寒”字又增添了凄冷之情。景物:煙、水、月、沙。畫面特點:朦朧(迷蒙),冷寂(悲涼)。
(2)本題考查詩句的理解?!吧膛恢鰢?,隔江猶唱后庭花”,賣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國之恨,表面上,詩人似乎是在斥責“商女”無知,但是詩人的矛頭所向,卻是那些身負天下安危,但醉生夢死的權勢顯達。詩人借陳后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tǒng)治者,表現(xiàn)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
9.(2023·甘肅武威·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三首詩,完成題目。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1)以上這三首詩都是 (人名)的 諷喻詩。
(2)縱觀詩人的七絕,可謂篇篇精彩、字字珠璣?!澳铣陌侔耸?,多少樓臺煙雨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分別諷喻了什么?
【答案】(1) 杜牧 七言絕句
(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諷喻了統(tǒng)治者治國乏術和佛道誤國,隔江猶唱后庭花”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tǒng)治者?!耙或T紅塵妃子笑,表達了詩人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窮奢極欲的諷刺。
【詳解】(1)本題考查文學常識積累。
這三首詩的作者都是唐朝詩人杜牧,三首詩都是四句,且每句都是七個字,因此都是七言絕句。
(2)本題考查理解詩歌主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意思是南朝遺留下的許多座古寺,如今有多少籠罩在這煙雨之中。詩人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呈現(xiàn)出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四百八十寺”是形容佛寺很多。因為那時,南朝佛教非常盛行,寺廟也建得很多,但歷史總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朝代的更替也是必然,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佛教現(xiàn)在也這般落寞,這里作者諷喻了統(tǒng)治者治國乏術以及佛道誤國。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意思是:賣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國之恨,隔著江水仍在高唱著玉樹后庭花。賣唱的歌女不知道國破家亡的痛苦,隔著江水依然夜夜笙歌,唱著陳后主的《玉樹后庭花》這亡國的靡靡之音。當時唐王朝已千瘡百孔,國家危機四伏,詩人來到秦淮河畔,卻聽見這里的商女在唱暗示亡國的《玉樹后庭花》,以此取樂,何其悲哀!當然,這哪里只是商女無知呢?真正無知的是那些聽者,那些點曲的人,他們是貴族、豪紳、官僚,國家依賴他們治理,而他們卻不關心國事,反而聽這種靡靡之音以尋歡作樂。詩人曲筆寫商女,實際上是暗暗諷刺這種浮華糜爛、紙醉金迷的社會風氣,諷刺那些沉迷歌舞聲色不關心國事的晚唐統(tǒng)治者。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意思是:一騎馳來煙塵滾滾妃子歡心一笑,無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鮮果來。選取了唐玄宗不惜勞民傷財為楊貴妃供應荔枝的典型事件,揭露了封建皇帝為討寵妃歡心不惜勞民傷財,無所不為的荒唐,表達了作者對窮奢極欲、權力不受制約的最高統(tǒng)治者窮奢極欲、荒淫誤國的無比憤慨之情。
(2023·陜西)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甲】
木蘭詩(選段)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乙】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10.“不聞”“但聞”渲染了木蘭怎樣的心情?
11.北朝民歌音韻和諧,語言明白如話,但藝術概括力極強。請結合【甲】【乙】兩詩加點詞語加以說明。
【答案】10.渲染了木蘭細膩而曲折委婉的思家戀親之情。 11.[甲]詩中“鳴濺濺”“鳴啾啾”兩個報聲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環(huán)境變化,暗示木蘭的思鄉(xiāng)之情:[乙]詩使用疊詞簡煉地概括了草原的特征;四個詞語讀之朗朗上口,明白如話又高度概括。
【解析】10.本題考查重點詩句的賞析。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其意思是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聲音。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燕山)腳下,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燕山胡兵戰(zhàn)馬啾啾的鳴叫聲。)”可知,作者以復沓和對比的手法,反復吟詠,一唱三嘆,通過“不聞”與“但聞”之事的對比,刻畫了木蘭細膩而曲折委婉的思家戀親之情,極大地豐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11.本題考查詩歌詞語賞析。
【甲】詩中“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中的“鳴濺濺”,“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中的“鳴啾啾”都是擬聲詞,分別用來形容黃河流水、燕山胡騎的聲音,從黃河到燕山,由中原到邊塞,這里生動形象地寫出地點環(huán)境的變化,暗示了木蘭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疽摇吭姟疤焐n蒼,野茫?!敝傅氖乔嗵焐n蒼,大地茫茫,寫天、寫野,但從另一角度進一步摹寫草原的寬闊壯美。作者運用疊詞的形式,極力突出天空之蒼闊、遼遠,原野之碧綠、無垠,顯現(xiàn)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傮w上,這四個詞語讀起來朗朗上口,音韻和諧,語言明白如話,但藝術概括力極強。
(2022·貴州黔西·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選自《陳子昂集》)
12.“前不見古人”的“古人”指誰?“后不見來者”的“來者”又指什么人?
13.詩人為什么“愴然涕下”?從詩中找出理由。
【答案】12.像建幽州臺的燕昭王一樣的明君;明君(或“圣人”)。 13.①明君不見(不見古賢),②壯志難酬(不見今賢),③人生短暫(天地悠悠),④孤獨寂寞(獨自孤單)。
【解析】12.本題考查詩句中的字詞理解。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意思是:往前不見古代禮賢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見后世求才的明君。本詩是詩人登上幽州臺后有感而發(fā),“幽州臺”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表現(xiàn)了詩人渴求明君的賞識,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可見“古人”指的是像建幽州臺的燕昭王一樣的明君,“來者”指的是明君、圣人。
13.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愴然涕下”形容詩人倍感凄涼而落淚;聯(lián)系“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往前不見古代禮賢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見后世求才的明君)”可知,本詩是詩人登上幽州臺后有感而發(fā),“幽州臺”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詩人渴求明君的賞識,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而現(xiàn)實是詩人屢遭貶謫,可見詩人因不見古賢,不見今賢,壯志難酬而悲傷落淚;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意思是:想到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自己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詩人登樓眺望,看到空間的遼闊無限,聯(lián)想到世事的滄桑易變,天地渾然一體,唯獨自己獨立于幽州臺上,作者因天地悠悠,人生短暫,自己孤獨寂寞而悲傷落淚。
(2023·湖北黃岡·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甲】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乙】
望薊門①
祖詠
燕臺一去②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③曙色動危旌④。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⑤,論功還欲請長纓⑥。
【注釋】①薊門:唐朝屯兵之地。②燕臺一去:一到燕地。③三邊:泛指當時東北、北方、西北邊防地帶。④危旌:高揚的旗幟。⑤投筆吏:指東漢人班超。他投筆從戎,后來因功封為定遠侯。⑥請長纓:纓,繩子。西漢人終軍曾向漢武帝主動請纓,出使南越,后常用來指請求殺敵或請求給予任務。
14.請賞析【甲】詩三四句中的“鐘”和“割”這兩個字的妙處。
15.兩首詩都緊扣“望”字,寫望中所見,抒望中所感。請結合兩詩的最后兩句內(nèi)容,說一說兩位作者分別抒發(fā)了怎樣的情感。
【答案】14.“鐘”字使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大自然賦予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割”字使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15.【甲】詩結尾兩句既寫出了作者對泰山高大雄偉的喜愛,也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疽摇吭娊Y尾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投筆從戎、平定邊患、為國立功的壯志
【解析】14.考查對詩句的賞析。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意思是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山南山北陰陽分界,晨昏迥然不同?!扮姟庇小熬奂R集”之意,將大自然人格化,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案睢庇小案顢唷敝猓角跋蛉盏囊幻鏋椤瓣枴?,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運用了夸張的手法,突出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的形象。
15.本題考查對比閱讀、情感主旨。
【甲】詩結尾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顯得渺小的群山。本句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寫詩人由望岳而產(chǎn)生的登岳的意愿,表現(xiàn)出詩人對泰山的喜愛;將泰山與眾山進行對比,凸顯出泰山巍峨高大,然而作者不懼艱險打算登上泰山之巔,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艱難險阻,敢于攀登絕頂,志向遠大,具有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乙】詩結尾兩句“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意思是:少年時雖不像班超投筆從戎,論功名我想學終軍自愿請纓。聯(lián)系注釋“投筆吏:指東漢人班超。他投筆從戎,后來因功封為定遠侯”“請長纓:纓,繩子。西漢人終軍曾向漢武帝主動請纓,出使南越,后常用來指請求殺敵或請求給予任務”可知,末聯(lián)連用了兩個典故,第一個是“投筆從戎”,東漢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嘆說,大丈夫應該“立功異域”,后來果然在處理邊事上立了大功。第二個是“終軍請纓”,終軍向皇帝請求出使南越說服歸附,為表現(xiàn)自己有足夠的信心,他請皇帝賜給長帶子,說是在捆南越王時要用它。祖詠運用典故表現(xiàn)了自身也能夠像班超一樣投筆從戎,為國效力,建功立業(yè);也希望像終軍一樣平定邊患,實現(xiàn)抱負。據(jù)此概括作答即可。
(2022·廣西百色·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1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為尋,“千尋塔”,極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寫在晨雞報曉時分,便可以看到旭日東升,進一步渲染塔之高。
C.第三句用典來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詩歌中,往往用來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D.這首詩是登高抒懷之作,詩人登上飛來峰,觸景生情,抒發(fā)豪情壯志。
17.有人評價此詩有“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之妙,請結合詩的內(nèi)容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案】16.C 17.這句話的意思是把哲理蘊含在詩句中,詩句中的意象體現(xiàn)深刻的道理。如這首詩通過寫“千尋塔”“最高層”等意象,形象地揭示“站得高,望得遠”的道理(表現(xiàn)作者變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遠大的抱負,以及大無畏的精神)。
【解析】16.此題考查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
C.有誤。西漢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如陸賈的《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所以 “浮云”常常代指奸邪小人??芍}干中所述的“‘浮云’在古代詩歌中,往往用來借代品德高尚的人”有誤。
故選C。
17.此題考查詩歌情感主旨。
“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意思是將哲理蘊藏在了詩歌中。解答此題首先要找出詩歌表現(xiàn)出來的哲理,一般從詩歌的意象入手。意象指的是滲透了詩人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如詩歌中月亮常常代表對親朋的思念等。此詩中“千尋塔”“最高層”都是代指人生的高處,“浮云”則代指小人,結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可知,作者想表現(xiàn)的哲理就是:站得高,看得遠。此詩為王安石30歲時所作。當時他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途經(jīng)杭州,寫下此詩。這首詩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時年少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峰發(fā)抒胸臆,寄托壯懷,表現(xiàn)了其變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遠大的抱負,以及大無畏的精神。可據(jù)此作答。
(2022·四川宜賓·統(tǒng)考中考真題)讀下面的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甲】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乙】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8.下列對兩首宋詩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詩緊扣“登”字,詳細講述登山經(jīng)過:乙詩緊扣“題”字,簡略描寫登山所見。
B.兩詩內(nèi)容均與“山”有關,甲詩重在突出山高聳之勢,乙詩重在表現(xiàn)山變化之形。
C.兩詩所寫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蘊含著“境界高低則見識不一樣”的生活哲理。
D.兩詩感情基調(diào)略有差異,甲詩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詩于清醒中寄寓孤獨之憂。
19.下列對兩首宋詩藝術手法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甲詩側重寫景抒情,乙詩側重詠物寓理。
B.甲詩側重詠物寓理,乙詩側重寫景抒情。
C.甲乙兩詩都側重寫景抒情。
D.甲乙兩詩都側重詠物寓理。
【答案】18.D 19.D
【解析】18.本題考查對古詩內(nèi)容的理解。
D.甲詩《登飛來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兩句的意思是:不怕會有浮云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因為人已站在最高層的地方,表達的是作者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因此D項“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表述不正確;
故選D。
19.本題考查對古詩的藝術手法的辨析。
甲詩《登飛來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描繪了古塔之高,寫出了自己的立足點之高,巧妙地虛寫了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是本詩的點睛之筆,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警示后人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應該有放眼大局、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因此本詩側重詠物寓理;
乙詩《題西林壁》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tài)變化?!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體現(xiàn)的是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huán)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云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寫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tài)。詩人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因此本詩也是側重詠物寓理;
故選D。
(2023·四川甘孜·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20.首聯(lián)描繪出怎樣的情景?請簡要概括。
21.尾聯(lián)一個“閑”字獨有意味,請結合此聯(lián)簡要分析。
【答案】20.描繪出村民熱情好客,村里一片歡樂祥和的情景。(意思相近即可) 21.①尾聯(lián)寫出了詩人往后能時常拄杖乘月、輕叩柴扉再游山西村的愿望,②“閑”字傳達出詩人對輕松愉悅和隨性自在生活的向往。
【解析】20.本題考查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
首聯(lián)“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的意思是不要笑農(nóng)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豐繁。首聯(lián)渲染出豐收之年農(nóng)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這兩句是說農(nóng)家酒味雖薄,而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nóng)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澳Α倍郑莱隽嗽娙藢r(nóng)村淳樸民風的贊賞。
21.本題考查詩歌的煉字。
尾聯(lián)“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寫詩人乘月閑游,夜訪村民,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給春社過后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伴e”字一方面表達出詩人內(nèi)心本真的情愿:但愿從今以后,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nóng)把酒言歡,此情此景,不亦樂乎;另外一方面透露出詩人對這種輕松愉悅、隨性自在的鄉(xiāng)村生活方式的向往。一個熱愛家鄉(xiāng)與農(nóng)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2022·黑龍江大慶·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古詩文,完成下面小題。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拉杖無時夜叩門。
2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一首記游抒情詩。全詩八句無一“游”字,而處處切“游”字,游興十足。
B.五、六兩句在寫詩人流連忘返的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苦悶和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C.七、八兩句寫詩人如有“閑”時,哪怕拄著拐杖,也愿意“乘月”而來,再訪此地。
D.在詩中,詩人以明快、抒情的筆調(diào),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的農(nóng)村風光圖。
23.當你的朋友因身處困境而煩悶失意時,你認為這首詩中的哪一聯(lián)最適合用來勸慰朋友?并說明理由。
【答案】22.B 2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22.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
B.這首詩歌是詩人蟄居山陰農(nóng)村老家時所作,五六句主要描寫社日將近,一路上迎神的蕭鼓聲隨處可聞,布衣素冠,淳樸的古代風俗依舊保留。農(nóng)家祭社祈年,滿著豐收的期待,陸游在這里更以“衣冠簡樸古風存”,贊美著這個古老的鄉(xiāng)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并不是思鄉(xiāng)之情,所以B錯誤。
23.本題考查賞析。
頷聯(lián)“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話的意思是: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忽然柳綠花艷間又出現(xiàn)一個山村。這句話既寫景,又蘊含了哲理,當人生陷入某種困境的時候,如果能鍥而不舍,繼續(xù)前進,往往會豁然開朗,發(fā)現(xiàn)一片新天地,所以這句能給人以希望,甚至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轉機,能給人在困境中有著堅持下去勇氣,所以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合適。
(2023·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列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24.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展現(xiàn)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25.結合對本詩的理解,賞析“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答案】24.煙霧、河水、月光、沙灘,展現(xiàn)了一幅凄冷、迷蒙的畫面。 25.運用借古諷今的手法,通過寫歌女不知亡國恨,來表現(xiàn)上層人物只顧自己享樂、不顧國家艱難的狀況。既表現(xiàn)出了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
【解析】24.本題考查對詩句的理解。
從“煙籠寒水月籠沙”一句可以知道,詩中描繪了煙霧、河水、月光、沙灘。
“煙籠寒水月籠沙”意思是迷離的月色和淡淡的輕煙籠罩著冒著寒氣的秦淮河水,也籠罩著秦淮河岸的安靜沉寂的沙灘,使人感受到無比的柔和與幽靜。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朦朧、冷寂的水邊夜色。
25.本題考查詩句的賞析。
結合“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可知,詩句的意思是賣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國之恨,隔著江水仍在高唱著玉樹后庭花。《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據(jù)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后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不禁使詩人產(chǎn)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詩人借“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于婉曲輕利的風調(diào)之中,表現(xiàn)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與無限的感慨。詩人借古諷今,諷剌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tǒng)治者,諷刺了那些官僚貴族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的社會現(xiàn)實,表現(xiàn)了詩人對國事懷抱隱憂和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的情懷。
(2023·河北滄州·統(tǒng)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己亥雜詩(其五)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2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詩的題目看,這首詩是龔自珍在己亥年所作。
B.首句中“白日斜”寫出了夕陽西下、黃昏將至的景象。
C.第二句的意思是“揚鞭東去從此辭官奔赴天涯”。
D.三、四句中詩人賦予落花人的性情,蘊含深刻哲理。
27.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答案】26.D 27.這首詩表達了作者雖辭官離京,但依然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奉獻精神。
【解析】26.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詩歌。
D.三、四句中運用比喻的修辭,將詩人自己比作落紅,并非“賦予落花人的性情”。
故選D。
27.本題考查理解詩歌情感主旨。
結合“浩蕩離愁白日斜”可知,“白日斜”既是眼前實寫,也喻指當時清王朝國勢日頹,離愁之中隱藏著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
結合“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碾作塵”可知,全句的本義是說從樹上飄落的花瓣并不是無情之物,而是依附地表,腐爛成泥,化作精魂,養(yǎng)育來年的春花。這兩句運用比喻修辭,把自己比成落紅,落紅即使凋零飄落,仍然回歸土地,化為肥料,滋潤新生命的成長。作者自己也是這樣,即使已經(jīng)辭官,但是仍然要為國家、民族盡心盡力,仍然要報效家國,表現(xiàn)了一種報國情懷,犧牲精神,奉獻精神。
(2023·北京東城·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木蘭詩(節(jié)選)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珊箚査?,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題木蘭廟
杜牧
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
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①上祝明妃②。
【注釋】①拂云堆:地名,在今天的內(nèi)蒙古,堆上有明妃祠。②明妃:漢元帝宮女王嬙,又稱王昭君。她自請和番,遠嫁匈奴。
28.兩首詩都塑造了巾幗英雄木蘭:《木蘭詩》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和《題木蘭廟》中“① ”分別表現(xiàn)出木蘭奔赴沙場與戰(zhàn)斗的颯爽身姿,“理云鬢”“帖花黃”“畫眉”等則生動表現(xiàn)出了木蘭的② 。
29.有人認為,“兩詩均寫到木蘭思歸故鄉(xiāng),但人物志趣卻見不同?!闭埥Y合兩首詩的內(nèi)容,簡要說說你對這個看法的理解。
【答案】28. 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 女兒情懷/對美的追求…… 29.示例:(1)人物志趣有不同?!赌咎m詩》中寫木蘭不要天子的巨額賞賜,一心思歸,見其對家園的眷戀、名利的淡泊?!额}木蘭廟》寫木蘭把酒思鄉(xiāng),想到漢朝和親的明妃,意指兩人都承載著國家、民族的重大責任。此詩凸顯木蘭為國家遠赴戰(zhàn)場的擔當。
(2)兩首詩都有思歸內(nèi)容,但人物志趣沒有太大不同?!赌咎m詩》中的木蘭是戰(zhàn)爭結束后勝利歸來,雖然初衷是替父從軍,但也達成了保家衛(wèi)國的結果?!额}木蘭廟》中的木蘭,思歸時聯(lián)想到明妃,更凸顯她對國家、民族的擔當。
【解析】28.本題考查人物形象。
根據(jù)《木蘭詩》“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可知,其意思是:迢迢萬里奔趕戰(zhàn)地,千山萬水行軍如飛。“赴”“度”“飛”極有氣勢,側面表現(xiàn)出木蘭的英勇矯健的颯爽身姿;
根據(jù)《題木蘭廟》“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可知,其意思是:手挽強弓南征北戰(zhàn)扮做男子漢。表現(xiàn)出木蘭征戰(zhàn)沙場的英勇不凡;
由此可知,《木蘭詩》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和《題木蘭廟》中“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分別表現(xiàn)出木蘭奔赴沙場與戰(zhàn)斗的颯爽身姿;
根據(jù)《木蘭詩》“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可知,意思是:對著窗子、照著銅鏡,梳理云一樣的鬢發(fā),貼上花黃。這表現(xiàn)木蘭作為女孩兒對美的追求,這是一種女兒情懷;
根據(jù)《題木蘭廟》“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可知,意思是:夢中曾經(jīng)和女伴們一起給眉毛描紋。這是女孩兒的情懷,表現(xiàn)女孩對美的追求;
由此可知,“理云鬢”“帖花黃”“畫眉”等則生動表現(xiàn)出了木蘭的女兒情懷(對美的追求)。
29.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理解、賞析和自己的觀點。
示例一:我認同這個觀點。兩詩人物志趣卻見不同。
根據(jù)《木蘭詩》“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可知,寫木蘭不要天子的巨額賞賜,一心思歸,表現(xiàn)木蘭的淡泊名利和對家園的眷戀之情。
根據(jù)《題木蘭廟》“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可知,寫木蘭把酒思鄉(xiāng),想到漢朝和親的明妃,借用典故,意指木蘭和明妃兩人,都承載著國家、民族的重大責任。凸顯木蘭為國家遠赴戰(zhàn)場的擔當。
所以,兩詩人物志趣不同。
示例二:我不認同這個觀點。兩詩均寫到木蘭思歸故鄉(xiāng),但人物志趣大體相同。
根據(jù)《木蘭詩》“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笨芍?,征兵文書連夜發(fā)至應征人家,這說明軍情十分火急,顯然是敵人大舉進犯。可汗大征兵,則千家萬戶皆有關系?!败姇?,卷卷有爺名。”軍書指征兵名冊,十二卷是言其多,卷卷有父名是夸張,言父親應征,冊上有名,千真萬確也。“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此二句言一事:家中父老子幼,支撐門戶唯有木蘭。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蹦咎m好女兒,替父從軍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之凝聚,亦為巾幗英雄本色之發(fā)露。“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表現(xiàn)了木蘭不慕名利和強烈的思歸之情。所以,《木蘭詩》中的木蘭戰(zhàn)爭結束后勝利歸來,雖然初衷是替父從軍,但也達成了保家衛(wèi)國的結果;
根據(jù)《題木蘭廟》“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可知,木蘭把酒思鄉(xiāng)的時候,居然想到了漢朝遠嫁番邦和親的明妃王昭君。詩歌在構思上和詩意上的跳躍,細想,她們之間有著太多的相似了,正是這些相似,才能藉此來抒發(fā)花木蘭內(nèi)心的郁結。一則,她們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離家別親來到邊塞;更為重要的是:雖然她們的身份、經(jīng)歷以及到邊關的原因各不一樣,但是她們這兩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載著家國、民族的重大責任,她們是來為國紓難的。更凸顯她對國家、民族的擔當。
所以,兩首詩都有思歸內(nèi)容,但都表現(xiàn)了對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和擔當,人物志趣大體相同。
(2023·湖北·校聯(lián)考一模)閱讀下面兩首詩詞,完成各題。
【甲】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乙】
行香子·述懷
蘇軾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①,石中火②,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③、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注釋】①隙中駒:“隙”指墻壁縫隙,“駒”指日影。這里形容時間飛逝。②石中火:擊石發(fā)出的火星。③陶陶:歡樂的樣子。
30.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詩首聯(lián)中一個“足”字,表達了農(nóng)家待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nóng)村淳樸民風的贊賞。
B.甲詩頸聯(lián)寫出了山西村的鄉(xiāng)俗民事,“簡樸”二字寫出了這里的人們生活艱難,只能用古老的方式祈求神靈的保佑。
C.乙詞開篇描繪出一幅月夜飲酒的圖景,其情境與塵世的浮躁喧囂判若兩個世界,從中能看出蘇軾對爭名奪利的俗世的厭棄
D.乙詞不僅做到了寫景、抒情和說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用字傳神精妙,如“一溪云”中的“溪”,比“一朵云”“一團云”,都更有意境。
31.乙詞的首句“清夜無塵,月色如銀”有什么作用?
32.甲詩“從今若許閑乘月”和乙詞“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兩句中的“閑”字表達的感情有什么異同?
【答案】30.B 31.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出夜氣清新、月光皎潔的美景,營造幽靜的氛圍,引發(fā)對人生的思索。 32.兩句中的“閑”字,都流露出詩人對清閑自在的生活的向往。乙詞中的“閑”字,還流露出詩人雖有才華,但不被賞識的苦悶心情,產(chǎn)生遠離官場,歸隱田園之意。
【解析】30.本題考查對詩詞的理解與分析。
B.蘇軾用“衣冠簡樸古風存”贊美著這個古老的鄉(xiāng)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簡樸”表明村民的樸實,不事奢華,“寫出了這里的人們生活艱難,只能用古老的方式祈求神靈的保佑”是錯誤的;
故選B。
31.本題考查詞句作用賞析。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的意思是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皎潔如銀。月夜的空闊神秘,闃寂無人,正好冷靜地來思索人生,以求解脫。因此詩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從中能看出蘇軾對爭名奪利的俗世的厭棄,自然地引起下文的抒情議論,引發(fā)出詞人對人生意義的深沉思考。
32.本題考查詩人情感分析。
“從今若許閑乘月”的意思是: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閑,閑游之義?!皫讜r歸去,作個閑人”的意思是什么時候可以隱居起來,做個閑散清凈之人。閑,閑散清凈之義。
因此,兩句中的“閑”字,都流露出詩人對悠閑自在的生活的向往。結合乙詞中的“不如歸去”還可以看出,此中的“閑”字,還流露出詩人遠離官場,歸隱田園之意。
(2023·河南南陽·統(tǒng)考三模)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33.頷聯(lián)“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充滿理趣,請結合資料卡簡要闡明。
34.“詩苑漫步”鑒賞活動中,大家對這首詩的情感提出了兩種看法,你贊同哪種?請闡述理由。
甲:喜悅與贊美;
乙:失意與苦悶。
【答案】33.示例:這首詩頷聯(lián)表面寫詩人游山西村時山巒重疊、水流曲折的自然美景,實際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在看似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時候,只要我們能鍥而不舍,繼續(xù)前進,事態(tài)常常會出現(xiàn)轉機和希望。 34.示例一:贊同甲的觀點。本詩生動地描寫了豐收之年農(nóng)家熱情好客的民風、農(nóng)村秀美的風光及淳樸的農(nóng)村生活習俗,詩人陶醉其中,表現(xiàn)了對農(nóng)村淳樸民風的喜愛和贊美,抒發(fā)了詩人游覽山西村時的喜悅之情。
示例二:贊同乙的觀點。詩人被罷歸故里,心中不免失意和不平,“山重水復”喻指“逆境”“困難”,寫出了詩人艱難的處境?!俺嗽麻e游”“拄杖叩門”貌似閑適,詩人卻始終未能忘記國事,更襯托出詩人報國無門的苦悶。
【解析】33.本題考查對重點句子的理解與賞析。
頷聯(lián)“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一座座的山,一條條的水,好像前方?jīng)]有道路。但翻過一座山頭,在那柳暗花明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座村莊。這句詩既寫景,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nóng)家茅舍,隱現(xiàn)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又蘊含了哲理,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撲朔迷離,出路難尋。于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xù)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xiàn)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fā)現(xiàn)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當人生陷入某種困境時,如能鍥而不舍,繼續(xù)前進,往往會豁然開朗,發(fā)現(xiàn)一片新天地。
綜上所述,這里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能在困難或絕境中給人以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甚至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轉機。
34.此題考查詩人情感。
示例一:贊同甲的觀點。
首聯(lián)“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渲染出豐收之年農(nóng)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一個“足”字,表達了農(nóng)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詩人對農(nóng)村淳樸好客民風的贊賞。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意是: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xiàn)一個山村。這句話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nóng)家茅舍,隱現(xiàn)于花木扶疏之間,表現(xiàn)出詩人由最初的緊張急迫到愉悅驚喜的心情。
頸聯(lián)“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nóng)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深情。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意思是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盁o時”的意思是沒有固定時間,即隨時,表達出作者對山西村的喜愛和想要隱居此地愜意生活的思想感情。
示例二:贊同乙的觀點。
此詩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當時陸游正罷官閑居在家。在此之前,陸游曾任隆興府(今江西南昌)通判,因在隆興二年(1164)積極支持抗金將帥張浚北伐,符離戰(zhàn)敗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乾道二年(1166),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從隆興府通判任上罷歸故里山陰(今浙江紹興)。陸游回到家鄉(xiāng)的心情是相當復雜的,苦悶和激憤的感情交織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翱犊莫q壯”的愛國情緒,使他在農(nóng)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將這種感受傾瀉到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里。
頷聯(lián)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山重水復”喻指“逆境”“困難”,寫出了詩人艱難的處境。但詩人對前途抱希望,此句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尾聯(lián)寫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nóng)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xiāng)與農(nóng)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詩人被投降派彈劾罷歸故里,心中當然憤憤不平。對照詐偽的官場,于家鄉(xiāng)純樸的生活自然會產(chǎn)生無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詩人雖貌似閑適,卻未能忘情國事。更襯托出詩人報國無門、壯志未酬的苦悶。
(2023上·北京西城·九年級統(tǒng)考期末)閱讀《行路難》(其一),完成下面小題。
行路難(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35.某位同學非常喜歡這首詩,特意畫了一幅本詩的思想情感曲線圖。請你根據(jù)詩歌內(nèi)容幫其填空。
36.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本詩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都表現(xiàn)了面對困難時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王安石的詩富有哲理,李白的詩充滿激情。請結合你對這兩個詩句的理解,分別作簡要分析。
【答案】35.示例:①拔劍四顧 ②希望施展才華(或“得到重用”)之愿 36.示例:王安石的詩句用站得高就不怕浮云遮擋視線的哲理,啟發(fā)人們用遠見卓識戰(zhàn)勝困擾;李白的詩句用有才之人終能長風破浪的激情,激發(fā)出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解析】35.本題考查理解詩句含義和評價思想感情的能力。
詩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意思是:心情愁煩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進餐。拔出寶劍環(huán)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作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卻放下杯筷,無心進餐。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xù)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作者了內(nèi)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所以本句以“停杯投箸”和“拔劍四顧”的動作描寫引出遭遇冰雪般艱難困阻后的苦悶之感。第①空填:拔劍四顧。
詩中“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的意思是:閑暇時坐在溪邊垂釣,忽然又夢見乘船從白日邊經(jīng)過。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本句采用了用典的表現(xiàn)手法,借古人的事例,表達自己的愿望:相信自己終有一天會被朝廷任用,施展才能。所以該句用“垂釣碧溪”和“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了詩人希望施展才華(或“得到重用”)之愿。
36.本題考查鑒賞表達技巧和評價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先理解詩句含義。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意思是:不怕層層浮云遮擋我遠望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站在最高層。本詩“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意思是: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會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王詩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作者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這里指“保守勢力”,反映詩人作為政治家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啟發(fā)人們用遠見卓識戰(zhàn)勝困擾,富有哲理。李詩中“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詩人盡管知道前路障礙重重,但用“長風破浪”和“濟滄?!眮肀扔髯约旱膱远ㄐ拍?,表現(xiàn)了詩人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對未來的執(zhí)著追求和信心,激發(fā)出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充滿激情。從中可以看出,兩句詩文都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表達了對政治抱負的追求和面對困難時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
據(jù)此概括作答即可。

相關試卷

第10講 七下課標古詩詞復習(講義)-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高效講與練(全國通用):

這是一份第10講 七下課標古詩詞復習(講義)-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高效講與練(全國通用),文件包含第10講七下課標古詩詞復習講義-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全國通用原卷版docx、第10講七下課標古詩詞復習講義-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全國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33頁, 歡迎下載使用。

第09講 七上課標古詩詞復習(練習)-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高效講與練(全國通用):

這是一份第09講 七上課標古詩詞復習(練習)-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高效講與練(全國通用),文件包含第09講七上課標古詩詞復習練習-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全國通用原卷版docx、第09講七上課標古詩詞復習練習-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全國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8頁, 歡迎下載使用。

第09講 七上課標古詩詞復習(講義)-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高效講與練(全國通用):

這是一份第09講 七上課標古詩詞復習(講義)-備戰(zhàn)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高效講與練(全國通用),文件包含第09講七上課標古詩詞復習講義-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全國通用原卷版docx、第09講七上課標古詩詞復習講義-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全國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27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試卷 更多

第10講+七下課標古詩詞復習(練習)-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全國通用)

第10講+七下課標古詩詞復習(練習)-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全國通用)

第10講+七下課標古詩詞復習(講義)-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全國通用)

第10講+七下課標古詩詞復習(講義)-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全國通用)

第09講+七上課標古詩詞復習(練習)-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全國通用)

第09講+七上課標古詩詞復習(練習)-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全國通用)

第09講+七上課標古詩詞復習(講義)-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全國通用)

第09講+七上課標古詩詞復習(講義)-2024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講練測(全國通用)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申訴
版權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您的合法權益。
入駐教習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申訴二維碼
中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號注冊
手機號碼

手機號格式錯誤

手機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