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把握詩歌內(nèi)容。
2.讀懂詩歌中的意象,感受詩歌的美,并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3.對比兩首詩的異同。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把握詩歌內(nèi)容。
【教學難點】
讀懂詩歌中的意象,感受詩歌的美,并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知道的和“路”有關(guān)的詩句或名言有哪些呢?
預設: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但丁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斞?br>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也有著特別的意蘊。那么,他要告訴我們的是什么呢?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激趣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夯實基礎(chǔ)
1.讀準字音
fú shè zhù qī yōu mián
弗 涉足 佇立 萋萋 幽寂 延綿
2.作者簡介
弗羅斯特,美國詩人,是20世紀最受歡迎的美國詩人之一。生于加利福尼亞州,11歲父親去世,隨母親到英格蘭馬薩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學肄業(yè)二年,這前后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jīng)營過農(nóng)場,并開始寫詩。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nóng)民詩人”。他的詩歌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詩風質(zhì)樸無華,細致含蓄耐人尋味,著名詩集《山間》《白樺樹》《西去的溪流》等。
3.寫作背景
《未選擇的路》是弗羅斯特的一首名詩,作于1915年。1912年時弗羅斯特已經(jīng)38歲,這一年他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放棄他在一所師范學校教書的職業(yè),放棄本來可能更加平坦、安穩(wěn)的生活,而選擇了詩歌。他對自己說:“寫詩吧,窮就窮吧?!庇谑?,他賣掉了祖父遺傳下來的農(nóng)場,再加上幾年教書所得的一點積蓄,來到英國一個小村子,開始了艱苦安靜的詩歌創(chuàng)作。
設計意圖:通過朗讀課文,幫助學生讀準字音,完成基礎(chǔ)知識的積累。
三、問題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務
自由誦讀詩歌,說說四節(jié)詩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2.探究方法
(1)自由誦讀詩歌。
(2)理解四節(jié)詩歌的不同含義,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在此基礎(chǔ)上把握朗讀各節(jié)的感情基調(diào)。
3.成果展示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第一節(jié)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叉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而一旦選定了一條,就沒有回頭的機會了。這是多么無奈又無助。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第二節(jié),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路,這條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詩人也許知道,這樣的路是平淡的,沒有挑戰(zhàn)性的。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jīng)腳印污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第三節(jié),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蛇@時候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做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回返”了。
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最后一節(jié),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里,詩人并沒有沿著第三節(jié)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jié)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象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
情感:猶豫——選擇——嘆息——惋惜。
(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不同的情感基調(diào),再讀詩歌,讀出情感變化。)
教師點撥:詩歌中寫了兩條路,這兩條路分別有著怎樣的特點呢?作者真的只是在寫“路”嗎?
明確:未選擇的路:熱鬧;草木生長欣欣向榮;很多旅人涉足;對詩人來說,沒有另一條路那么誘人美麗。
選擇的路:孤寂;荒草萋萋;很少旅人涉足;對詩人而言,更誘人美麗。
作者不是只寫“路”,而是借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教師點撥:這種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來表現(xiàn)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藝術(shù)手段稱為“象征”。本詩就是借自然之路表達對人生之路的思考,富有哲理,耐人尋味。
設計意圖:通過自由誦讀詩歌,體會詩人在詩歌中的兩條路的特點,從而整體感知詩歌內(nèi)容,初步體會哲理。
(二)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務
全詩寫“我”選擇了一條路,為什么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呢?
2.過程安排
(1)有感情地讀一讀詩歌。
(2)根據(jù)標題和詩歌內(nèi)容思考“詩人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的原因。
(3)小組討論交流,各小組選一位同學代表發(fā)言。
3.成果展示:
這其實是生活中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未選擇也是一種選擇。生活中很多人出于對自己選擇的不滿,才會產(chǎn)生對于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jīng)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這樣寫來給這首詩增加了憂郁的情緒。
教師點撥:自由朗讀詩歌,談談讀完這首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確:人生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條,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所以,一旦選定了,重選之機甚少,所以必須慎重,認真對待每一次選擇,不要貿(mào)然行事;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結(jié)合自己的情況,慎重思考,做出自己獨立的選擇。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為什么把重點放在“未選擇的路”,明白作者安排的理由。結(jié)合內(nèi)容分析,總結(jié)自己獲得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概括能力及表達能力。
(三)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務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寫的都是對人生的思考,試比較分析二者的異同。
2.過程安排
(1)有感情地讀一讀兩首詩歌。
(2)從不同的角度對比分析兩首詩歌。
提示:可以從詩歌的寫法、形式特點、語言風格以及蘊含的哲理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
(3)小組討論交流。
(4)各小組選一位同學代表發(fā)言。
3.成果展示: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的方式,盤點對于兩首詩歌的學習成果,也為后續(xù)學習外國詩歌奠定基礎(chǔ)。
四、課堂小結(jié)
詩人抓住了岔路口這一具體形象,用象征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lián)想,烘托出人生岔路口這一具有哲理意味的藝術(shù)形象,揭示了人生的一個根本問題——選擇。以此告誡人們:人生只能選擇一條路,如果選擇了就不能回頭,因此必須謹慎,不能隨波逐流。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所學內(nèi)容,鞏固知識。
五、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閱讀下列詩歌,談談你的理解或者感悟。
沒有走的路(飛白譯本)
金黃的林中有兩條岔路,
可惜我作為一名過客,
不能兩條都走,我久久躊躇,
極目遙望一條路的去處,
直到它在灌木叢中隱沒。
我走了第二條,它也不壞,
而且說不定更加值得,
因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過這點也難比較出來,
兩條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兩條路是一樣的,
都撒滿落葉,還沒踩下足跡。
啊,我把第一條路留待來日!
盡管我明白:路是連著路的,
我懷疑是否還能重返舊地。
此后不論歲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總要伴一聲嘆息:
兩條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選了較少人走的一條,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摘自《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教師教學》)
預設:相信自己的選擇,對自己已經(jīng)選擇的路,抱有信心,積極樂觀的對待。當然面臨選擇,仍要慎重,否則一旦選定,就不能再重返舊地。
設計意圖:拓展延伸,讓學生更能深刻體會文章內(nèi)容和情感。
六、布置作業(yè)
1.課堂練習
誦讀《未選擇的路》,寫寫自己閱讀感受。
2.課后作業(yè)
寫詩:發(fā)揮想象,續(xù)寫本詩。
要求:有豐富的描寫,運用象征手法。
寫文:生活中,你肯定也會遇到各種選擇,你是怎么決策的呢,請把這個經(jīng)歷寫一寫。
要求:有豐富的心理描寫,不少于200字。
(以上兩種作業(yè)可以任選一項完成。)
設計意圖:強化課堂所學,復習鞏固舊知。
【板書設計】
未選擇的路
弗羅斯特
面對選擇,慎重考慮
積極樂觀,勇往直前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寫法
形式特點
語言風格
蘊含的哲理
直抒胸臆,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
以對話的口吻娓娓道來。
口語風格,親切和婉。
積極樂觀,熱愛生活,相信困境終會過去。
《未選擇的路》
用了許多具體形象來闡釋人生哲理。
用象征性的路來表達對人生道路的認識。
樸實無華,耐人尋味。
人生中總會面臨對人生道路的選擇。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1課時教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未選擇的路教案及反思,共5頁。
這是一份語文七年級下冊未選擇的路教學設計,共2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新詩,整體感知,局部探究,總結(jié)拓展,作業(yè)設計,板書設計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