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鞏固課內欣賞詞的方法,提高詩詞欣賞能力、發(fā)展想象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體會詩詞的內涵,討論理解詩詞的意蘊,品析琢磨詩詞的意境。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高審美情趣,激發(fā)熱愛詩詞的情感。
二、重點難點
體會詞人游玩時的恬淡安適,以及寫景手法的細膩;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句,這么一位醉情山水的歐陽修還能寫出什么樣的山水之美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詞人晚年創(chuàng)作的組詩《采桑子》中的第一首。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晚年退隱至潁州,極喜愛潁州西湖的景色,在此寫下這十首記游寫景詞,本節(jié)課所學為組詩第一首。
(三)、朗讀詩詞,要求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采桑子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老師范讀,提醒正音、斷句
學生齊讀,體會詩歌內容
(四)、釋義
西湖風光好,駕著輕舟劃著短槳多么逍遙。碧綠的湖水綿延不斷,長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隱隱傳來的音樂歌唱,像是隨著船兒在湖上飄蕩。
無風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樣。不覺得船兒在前進,只見微微的細浪在船邊蕩漾???,那被船兒驚起的水鳥,正掠過湖岸在飛翔。
、細讀品味(學生討論回答)——動靜之處看文字背后的閑適
1.整體感知
出游、春景、游水、賞景,初讀便能體會詞人心中的那種靜謐和恬淡。
2.細讀品味
“輕舟短棹西湖好”開篇就表明態(tài)度——“西湖好”,對景色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也奠定全詞的基調?!熬G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即是詳細說明“好”。
“綠水逶迤”,眼前所見是悠長的水流、碧綠無邊,作者肯定是在船上。這與下文“不覺船移”正是對應。因為在船上,所以能看見兩旁長提,能聽見遠處歌聲,能感受歌聲跟隨飄蕩。這本是動態(tài)移動的船上,卻全無一個動字。周圍一切都是寧靜的。
下闕緊接著“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水面竟是琉璃一般的平靜光滑,讓人完全感受不到船的移動。可真是沒有感覺嗎?并不然。船沒有移動,怎能見著長長的河提、怎能聽得跟隨的笙歌、怎能驚起禽鳥飛起?用跟隨的笙歌和驚起的沙禽來襯托環(huán)境的清幽。可見眼前景是心中景,心中寧靜則眼前景色也是寧靜。詞人隱在景色之后,心境藏在水面之下。
3.關于寫景手法
寫春景,詞人沒有從花草鳥木入手,而是從大處著眼,將讀者置于游船之上,跟隨詞人目光游覽西湖周圍。一副春景圖在眼前展開,讀者也置身于景色之中,忘記時間流動。等到湖面水波驚起禽鳥才被驚醒。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去寫,讓人如臨其境。
無我,只有流轉綿延的春水碧波、琉璃水鏡、沙鳥掠飛。靜是湖面的平靜,是環(huán)境的清幽,是人心的閑適;動是小船的漂流,是笙歌的追隨,是禽鳥的驚起。因為動才能更凸顯出靜,以動襯靜。
這樣美好的情景,動靜相隨,人禽互窺,如夢如幻,令人陶醉。
(六)、主旨探究
《采桑子》這首詞表現(xiàn)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
這首詞寫出了潁州西湖優(yōu)美的景色,詞人游玩時內心的恬淡安適。眼前景是心中景,詞中情是閑適情。
(七)、總結并背誦詩詞
這首小詞一開篇就表明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西湖好”,奠定感情基調。將讀者置身于游船之上,跟隨作者的視線游覽西湖的美景——春水碧波、琉璃水鏡、沙鳥掠飛,環(huán)境的幽靜、內心的寧靜、心境的恬淡都在景色和詞句的動靜之中。
(八)、布置作業(yè)
有感情的背誦詩歌并默寫這首詞
板書設計
采桑子
歐陽修
——動靜之處看文字背后的閑適
奠定基調 靜 動(以動襯靜)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靜 動(以動襯靜)
恬淡安適
教學反思:
本課的優(yōu)點在于:重難點突出、內容分析透徹。
不足在于:板書安排可以再細致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教學設計及反思,共2頁。
這是一份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教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讀出韻律之聲,讀出西湖之美,讀出言中心聲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采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教學設計及反思,共3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導入,讀出韻律之聲,讀出西湖之美,讀出言中心聲,感悟詩情,課堂練習,布置作業(yè)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