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分)以下估測與實際情況相符的是( )
A.教室的高度是1.8m
B.人步行速度為5m/s
C.橡皮從課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時間約為3s
D.體育中考小明立定跳遠的成績?yōu)?.42m
2.(3分)在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兩輛汽車,甲車上的乘客看到乙車在向南運動,乙車上的乘客看到甲車和路邊的樹木都在向北運動( )
A.甲車和乙車都往北運動
B.甲車向北運動,乙車向南運動
C.甲車和乙車都向南運動
D.乙車向南運動,甲車靜止
3.(3分)用路程﹣時間(s﹣t)圖象和速度﹣時間(v﹣t)圖象都可以表達物體的運動情況。下列關于圖中6個圖象的解讀不正確的是( )
A.2、4、5三個圖象所表達的物體都是靜止的
B.1、3兩個圖象所表達的物體都是勻速運動的
C.3、6兩個圖象所表達的物體都是向上運動的
D.只有6圖象所表達的物體在做變速運動
4.(3分)某物體在前一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30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為20m/s,則它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10m/sB.24m/sC.25m/sD.50m/s
5.(3分)為了降低噪聲對周圍居民生活的影響,在綿陽一些穿越住宅區(qū)、學校的高架橋上,會安裝如圖所示的數米高的擋板。下列方法中與這種控制噪聲的方法相同的是( )
A.睡眠時帶上防噪耳塞
B.午休時關閉房間的門窗
C.市區(qū)內嚴禁車輛鳴笛
D.開會手機調成靜音模式
6.(3分)《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jié)目。關于節(jié)目中描寫聲的詩詞,下列解釋正確的是( )
A.“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是指聲音的響度沒變
B.“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鳥叫聲傳入人耳不需要介質
C.“誰家玉笛暗飛聲”中的笛聲是由笛中的空氣柱振動產生的
D.“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詩句中的“高”是指聲音的音調高
7.(3分)甲、乙兩物體同時沿同一直線做勻速運動,甲的s﹣t圖象如圖所示。運動一段時間后,甲、乙間距10m
動5s,甲、乙相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B.甲、乙兩物體相向運動
C.甲的速度為6m/s
D.乙的速度為4m/s
8.(3分)小紅用毫米刻度尺測量某一物體的長度,五次的測量結果分別為12.23cm、12.23cm、12.22cm、12.215cm、12.22cm,則該物體的長度應記錄為( )
A.12.22cmB.12.23cmC.12.225cmD.12.223cm
9.(3分)關于誤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實驗中的錯誤叫誤差
B.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
C.誤差的大小與測量工具的精度沒有關系
D.認真測量可以避免誤差
10.(3分)在敲響大鐘時有同學發(fā)現(xiàn),停止了對大鐘的撞擊后大鐘“余音未絕”,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鐘的回聲
B.是因為人的聽覺發(fā)生“延長”的緣故
C.大鐘雖已停止振動,但空氣仍在振動
D.有余音說明大鐘仍在振動
11.(3分)用毫米刻度尺對一工件做如圖所示的四次測量,其中測量方法和讀數都正確的是( )
A.3.81cm
B.3.68cm
C.3.80cm
D.3.8cm
12.(3分)南朝詩人蕭繹在《早發(fā)龍巢》有詩句“不疑行船動,唯看遠樹來”,其中“唯看遠樹來”的參照物可能的是( )
A.河岸B.行船
C.岸邊的房屋D.遠處的樹
13.(3分)關于速度,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運動的時間越短,它的運動速度越大
B.速度與路程成正比,與時間成反比
C.物體通過的路程越長,它的運動速度越大
D.速度越大,物體運動得越快
二、真空題(每空2分,共24分)
14.(4分)如圖所示,如圖甲中木塊的長度為 cm,如圖乙中秒表的讀數為 s。
15.(4分)如圖所示,“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運動到相距30m時,開始利用電磁波信號自動控制對接,“神舟十號”是 的(選填“靜止”或“運動”);對接過程的平均速度為 m/s。
16.(10分)央視春晚中,節(jié)目“口技”中演員模仿各種動物的聲音,他主要模仿的是聲音的 。人能聽到電視機揚聲器發(fā)出的聲音,說明聲音可以在 中傳播。如果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揚聲器的前方,當揚聲器發(fā)出較強的聲音時,可以看到蠟燭被吹滅。這說明:聲音可以傳遞 (選填“信息”或“能量”)。“B超”能夠檢查內臟器官或胎兒的生長情況,這主要依靠聲波傳遞 (選填“信息”或“能量”)。如圖所示的標志牌,它通過在 處減弱噪聲。(選填“聲源”、“傳播途徑”或“受影響者”)
17.(6分)甲、乙、丙三輛車,從某地同時出發(fā),在平直公路上向東運動,則2s~4s甲車處于 運動狀態(tài),0~4s內乙車的平均速度是 m/s;在b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表示的物理量是:甲車和丙車的 差值。
三、實驗探究題(每空2分共22分)
18.(12分)張莉同學“探究聲音的產生”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將系在細線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當張莉用錘敲擊音叉的時候,既聽到音叉發(fā)出的聲音,又觀察到 ,通過這個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2)乒乓球在實驗中起到的作用是: ,這種研究方法叫做 (選填“等效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或“類比法”)。
(3)如將上述裝置右側再放一個音叉,組成乙圖的裝置,并由執(zhí)行“神舟十一號”飛船和空間實驗任務的宇航員帶到“天宮二號”真空實驗室做實驗。請你預測當敲擊右側的音叉時 (選填“彈開”或“不動”),這進一步說明了 。
19.(10分)在學習吉他演奏的過程中,小華發(fā)現(xiàn)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低是受各種因素影響的,他對此進行了研究。經過和同學們討論
猜想一: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橫截面積有關;
猜想二: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長短有關;
猜想三: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材料有關。
為了驗證上述猜想是否正確,他找到了下表所列8種規(guī)格的琴弦,因為音調高低取決于聲源振動的頻率
(1)為了驗證猜想一,應選用編號為 的琴弦進行實驗。
(2)為了驗證猜想三,表中應填上的數據分別是 和 。
(3)隨著實驗的進行,小華又覺得琴弦音調的高低,可能還與琴弦的松緊程度有關,必須進行的操作是: 。
(4)如圖所示,小麗與小剛選用以上琴弦和兩個紙杯,制成了一個“土電話”。
①他們用“土電話”能實現(xiàn)10m間的輕聲通話,這表明:
②相距同樣遠,講話者以同樣的響度說話,如果用細銅金屬絲連接,根據這一實驗現(xiàn)象,我們可以提出一個探究問題: 。
③如果使用“土電話”時,另一位同學用手捏住琴弦的某一部分,則聽的那一位同學 (選填“能”或“不能”)聽到對方的說話聲。
四、計算題(本題共2小題,20題6分,21題9分共15分。
20.(6分)如圖,A是一輛裝有超聲測速裝置的警車,正勻速行駛在一平直的公路上執(zhí)勤,經過3s接收到反射回來的信號。已知超聲波的傳播速度為340m/s。求:
(1)從警車發(fā)射到接收到信號聲波移動的距離;
(2)警車的速度;
(3)某時刻有一小車剛好超越警車,5s之后警車發(fā)出第二個信號,并在0.34s之后收到小車反射回來的信號(設警車和小汽車的速度都保持不變)
21.(9分)周末,小杜約小明早上9:30到西山公園去爬山。小杜以1.2 m/s的速度先從家步行約7min至眠山地鐵站,并恰好乘上9:10從眠山站出發(fā),地鐵行駛約8.5km后,9:24到達西山公園站3 m,他9:15從家騎自行車以18 km∕h的速度勻速騎行至西山公園。求:
(1)小杜家到地鐵站的距離。
(2)地鐵從眠山站至西山公園站的平均速度。
(3)小明能否按時到達西山公園。
2023-2024學年湖南省永州市冷水灘區(qū)德雅學校八年級(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試卷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本題共13小題,每小題3分,共39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3分)以下估測與實際情況相符的是( )
A.教室的高度是1.8m
B.人步行速度為5m/s
C.橡皮從課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時間約為3s
D.體育中考小明立定跳遠的成績?yōu)?.42m
【答案】D
【分析】首先要對選項中涉及的幾種物理量有個初步的了解,對于選項中的單位,可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換算或轉換,排除與生活實際相差較遠的選項,找出符合生活實際的答案。
【解答】解:A、教室的高度約為3m;
B、人步行速度為1.5m/s;
C、橡皮從課桌表面掉到地上的時間約1s;
D、中學生立定跳遠的成績在2m左右,故D與實際情況相符。
故選:D。
2.(3分)在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兩輛汽車,甲車上的乘客看到乙車在向南運動,乙車上的乘客看到甲車和路邊的樹木都在向北運動( )
A.甲車和乙車都往北運動
B.甲車向北運動,乙車向南運動
C.甲車和乙車都向南運動
D.乙車向南運動,甲車靜止
【答案】A
【分析】判斷一個物體的運動情況,一定是相對參照物而言,選擇不同的參照物,物體的運動情況會不一樣。
【解答】解:(1)乙車上的乘客看到路邊的樹木向北運動,說明乙車向南運動;
(2)甲車上的乘客看到乙車向南運動,此時甲車有三種可能:一是靜止不動;三是也向南運動,故A不可能。
故選:A。
3.(3分)用路程﹣時間(s﹣t)圖象和速度﹣時間(v﹣t)圖象都可以表達物體的運動情況。下列關于圖中6個圖象的解讀不正確的是( )
A.2、4、5三個圖象所表達的物體都是靜止的
B.1、3兩個圖象所表達的物體都是勻速運動的
C.3、6兩個圖象所表達的物體都是向上運動的
D.只有6圖象所表達的物體在做變速運動
【答案】C
【分析】由圖象的形狀可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v﹣t圖象中,平行于t軸的直線表示勻速直線運動,傾斜的直線表示勻變速直線運動;
s﹣t圖象中,平行于t軸的直線表示靜止,傾斜的直線表示勻速直線運動。
【解答】解:由圖可知:1、4、5是速度﹣時間(v﹣t)圖象,
圖1圖象是平行于t軸的直線,則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圖4圖象中,物體速度為7;
圖6圖象是傾斜的直線,速度隨時間變大;
2、7、5是路程﹣時間(s﹣t)圖象,
圖2圖象是平行于t軸的直線,則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
圖4圖象是傾斜的直線,則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
圖5圖象路程為0,與t軸重合;
所以,
A、表達的物體是靜止的圖象有:6、4,故A正確;
B、表達的物體是勻速運動的圖象有:1,故B正確
C、物體的運動方向在圖象中不能表達;
D、物體在做變速運動的圖象只有8圖象。
故選:C。
4.(3分)某物體在前一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30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為20m/s,則它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10m/sB.24m/sC.25m/sD.50m/s
【答案】B
【分析】設總路程為s,算出前一半路程用的時間t1,后一半路程用的時間t2,則總時間為t=t1+t2,用公式v=計算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
設總路程為s,則前1=s2=s,
由v=得:
前一半路程用的時間:
t1===,
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時間:
t2===,
物體全程時間:t=t5+t2=+=,
全程平均速度:
v=====24m/s。
故選:B。
5.(3分)為了降低噪聲對周圍居民生活的影響,在綿陽一些穿越住宅區(qū)、學校的高架橋上,會安裝如圖所示的數米高的擋板。下列方法中與這種控制噪聲的方法相同的是( )
A.睡眠時帶上防噪耳塞
B.午休時關閉房間的門窗
C.市區(qū)內嚴禁車輛鳴笛
D.開會手機調成靜音模式
【答案】B
【分析】控制噪聲有三種方法:防止噪聲的產生(即在聲源處減弱噪聲)、阻斷噪聲的傳播(即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和防止噪聲進入耳朵(在人耳處減弱)。
【解答】解:在些穿越住宅區(qū)、學校的高架橋上,是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噪聲;
A、睡眠時帶防噪耳塞,故A不合題意;
B、午休時關閉房間的門窗,故B符合題意;
C、市區(qū)內嚴禁車輛鳴笛,故C不合題意;
D、開會手機調成靜音模式,故D不合題意。
故選:B。
6.(3分)《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jié)目。關于節(jié)目中描寫聲的詩詞,下列解釋正確的是( )
A.“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是指聲音的響度沒變
B.“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鳥叫聲傳入人耳不需要介質
C.“誰家玉笛暗飛聲”中的笛聲是由笛中的空氣柱振動產生的
D.“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詩句中的“高”是指聲音的音調高
【答案】C
【分析】(1)聲音三個特性:音調、響度和音色。音調跟發(fā)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響度跟發(fā)聲體的振幅、和距離發(fā)聲體的遠近有關;音色跟發(fā)聲體的材料和結構有關;
(2)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氣體、液體和固體都能夠傳播聲音。
【解答】解:
A、“少小離家老大回,故A錯誤;
B、“春眠不覺曉,鳥叫聲傳入人耳是通過空氣傳播的,故B錯誤;
C、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故C正確;
D、“不敢高聲語,詩句中的“高”是指聲音的響度大。
故選:C。
7.(3分)甲、乙兩物體同時沿同一直線做勻速運動,甲的s﹣t圖象如圖所示。運動一段時間后,甲、乙間距10m
動5s,甲、乙相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B.甲、乙兩物體相向運動
C.甲的速度為6m/s
D.乙的速度為4m/s
【答案】D
【分析】在圖中找出一組路程和時間的數據,根據v=計算甲的速度;
根據s=vt計算甲5s內通過的路程,根據題意甲、乙相距10m,甲運動5s后相遇,判斷甲、乙的運動方向;
根據題意計算甲、乙相遇時乙通過的路程,根據v=計算乙的速度。
【解答】解:C、圖中甲運行6s通過的路程為12m甲===5m/s;
B、5s內甲通過的路程s甲=v甲t甲=2m/s×7s=10m,因為甲,甲運動5s后相遇,則甲,故B錯誤;
A、D、甲、乙相遇時乙=Δs+s甲=10m+10m=20m,
乙的速度為v乙===5m/s>2m/s,D正確。
故選:D。
8.(3分)小紅用毫米刻度尺測量某一物體的長度,五次的測量結果分別為12.23cm、12.23cm、12.22cm、12.215cm、12.22cm,則該物體的長度應記錄為( )
A.12.22cmB.12.23cmC.12.225cmD.12.223cm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在實驗中,減小誤差的有效途徑是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在求平均值時,要先對所有數據進行判斷,把錯誤數據刪除,然后進行平均,并且平均值的有效數字與原始數據保持一致。
【解答】解:
分析物五次測量數據可以發(fā)現(xiàn),12.215cm這個數據與其他4個記錄的數位不同,要去除;
所以其它四次測量的平均值為:L==12.225cm≈12.23cm。
所以物體的長度為12.23cm,ACD錯誤。
故選:B。
9.(3分)關于誤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實驗中的錯誤叫誤差
B.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
C.誤差的大小與測量工具的精度沒有關系
D.認真測量可以避免誤差
【答案】B
【分析】(1)測量時,受所用儀器和測量方法的限制,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就是誤差。我們不能消滅誤差,但應盡量的減小誤差。
(2)誤差不是錯誤,測量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guī)則,讀數時粗心造成的,是不該發(fā)生的,是能夠避免的。
(3)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都可以減小誤差,但不能消滅誤差。
【解答】解:
A.誤差就是在正確測量的情況下,因此誤差不是錯誤;
B.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
C.誤差的大小與測量工具的精度有關,故C錯誤;
D.誤差與測量的人、測量環(huán)境有關,任何測量中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故D錯誤。
故選:B。
10.(3分)在敲響大鐘時有同學發(fā)現(xiàn),停止了對大鐘的撞擊后大鐘“余音未絕”,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鐘的回聲
B.是因為人的聽覺發(fā)生“延長”的緣故
C.大鐘雖已停止振動,但空氣仍在振動
D.有余音說明大鐘仍在振動
【答案】D
【分析】聲音由物體的振動產生,振動停止,發(fā)聲停止。
【解答】解:敲擊大鐘時,大鐘因為振動而發(fā)出聲音,但大鐘的振動不能馬上停止,所以會有“余音未絕”。
故ABC錯誤,D正確。
故選:D。
11.(3分)用毫米刻度尺對一工件做如圖所示的四次測量,其中測量方法和讀數都正確的是( )
A.3.81cm
B.3.68cm
C.3.80cm
D.3.8cm
【答案】C
【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規(guī)則:
①刻度尺要放正;
②讓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緊貼被測部分,測量的始端與0刻度線對齊,如果0刻度線磨損,可以與其它整格刻線對齊,測量結果要減去前面的數值;
③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④讀數時結果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記錄數據要寫單位。
【解答】解:
A、工件沒有緊靠刻度尺有刻線的一側;
B、工件左側沒有與0刻度線或其它整格刻線對齊;
C、工件左側與刻度尺0刻度線對齊,刻度尺的分度值為4mm,故C正確;
D、工件左側與刻度尺0刻度線對齊,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數據沒有估讀;
故選:C。
12.(3分)南朝詩人蕭繹在《早發(fā)龍巢》有詩句“不疑行船動,唯看遠樹來”,其中“唯看遠樹來”的參照物可能的是( )
A.河岸B.行船
C.岸邊的房屋D.遠處的樹
【答案】B
【分析】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發(fā)生改變,物體是運動的,否則是靜止的。
【解答】解:詩句“不疑行船動,唯看遠樹來”,則所選的參照物可能是行船或船上的人。
故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13.(3分)關于速度,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運動的時間越短,它的運動速度越大
B.速度與路程成正比,與時間成反比
C.物體通過的路程越長,它的運動速度越大
D.速度越大,物體運動得越快
【答案】D
【分析】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為路程與時間的比值。
【解答】解:
A、根據v=,在物體運動的路程未知時,故A錯誤;
B、當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與路程和時間的大小無關;
C、物體通過的路程越長,則根據v=,無法比較速度的大??;
D、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物體運動得越快。
故選:D。
二、真空題(每空2分,共24分)
14.(4分)如圖所示,如圖甲中木塊的長度為 1.95 cm,如圖乙中秒表的讀數為 335 s。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1)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時,要觀察是否從0刻度線量起,起始端沒從0開始,要以某一刻度當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前面的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秒表的中間的表盤代表分鐘,周圍的大表盤代表秒,秒表讀數是兩個表盤的示數之和。
【解答】解:由圖甲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1mm;木塊左側與7.00cm對齊,所以木塊的長度為L=2.95cm﹣1.00cm=3.95cm;
由圖乙知,在秒表的中間表盤上,所以一個小格代表1min,顯示的是5min=300s;
在秒表的大表盤上,一個小格代表4s,所以秒針指示的時間為35s。
故答案為:1.95;335。
15.(4分)如圖所示,“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運動到相距30m時,開始利用電磁波信號自動控制對接,“神舟十號”是 運動 的(選填“靜止”或“運動”);對接過程的平均速度為 0.2 m/s。
【答案】運動;0.2。
【分析】判斷一個物體的運動和靜止,首先確定一個參照物,被研究的物體和參照物之間發(fā)生了位置的改變,被研究的物體是運動的,否則是靜止的;
根據速度公式:v=可求得速度。
【解答】解:
以“天宮一號”為參照物,“神十”相對于“天宮一號”位置發(fā)生改變;
對接過程的平均速度為:v===0.2m/s。
故答案為:運動;3.2。
16.(10分)央視春晚中,節(jié)目“口技”中演員模仿各種動物的聲音,他主要模仿的是聲音的 音色 。人能聽到電視機揚聲器發(fā)出的聲音,說明聲音可以在 空氣 中傳播。如果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揚聲器的前方,當揚聲器發(fā)出較強的聲音時,可以看到蠟燭被吹滅。這說明:聲音可以傳遞 能量 (選填“信息”或“能量”)?!癇超”能夠檢查內臟器官或胎兒的生長情況,這主要依靠聲波傳遞 信息 (選填“信息”或“能量”)。如圖所示的標志牌,它通過在 聲源 處減弱噪聲。(選填“聲源”、“傳播途徑”或“受影響者”)
【答案】音色;空氣;能量;信息;聲源。
【分析】(1)音色反映的是聲音的品質與特色,它跟發(fā)聲體的材料和結構有關;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聲音可以傳遞能量,可以傳遞信息;
(4)減弱噪聲的方法有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和在入耳處減弱。
【解答】解:模仿聲音主要是通過模仿發(fā)聲體發(fā)出聲音的音色,音色接近或相同時;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人能聽到電視機揚聲器發(fā)出的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的;
當揚聲器發(fā)出較強的聲音時,可以看到燭焰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晃動,可以看到蠟燭被吹滅,聲音通過空氣傳到燭焰處。
“B超”能夠檢查內臟器官或胎兒的生長情況,這主要依靠聲波傳遞信息;
禁止鳴笛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
故答案為:音色;空氣;信息。
17.(6分)甲、乙、丙三輛車,從某地同時出發(fā),在平直公路上向東運動,則2s~4s甲車處于 勻速直線 運動狀態(tài),0~4s內乙車的平均速度是 4 m/s;在b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表示的物理量是:甲車和丙車的 行駛路程 差值。
【答案】勻速直線;4;行駛路程
【分析】(1)在s﹣t圖象中,傾斜的直線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表示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
(2)根據圖象信息利用速度公式求出0~4s內,乙的平均速度;
(3)b圖為甲、丙的v﹣t圖象,陰影部分的面積為v甲t﹣v乙t。
【解答】解:(1)由a圖可知,2s~4s內,表示甲車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2)由a圖可知,2~4s內,平均速度v==;
(3)b圖為甲、丙的v﹣t圖象甲t﹣v乙t,表示的物理量是:甲車和丙車的行駛路程差值。
故答案為:勻速直線;7;行駛路程。
三、實驗探究題(每空2分共22分)
18.(12分)張莉同學“探究聲音的產生”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將系在細線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當張莉用錘敲擊音叉的時候,既聽到音叉發(fā)出的聲音,又觀察到 乒乓球彈開 ,通過這個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
(2)乒乓球在實驗中起到的作用是: 把不容易觀察到的振動現(xiàn)象放大 ,這種研究方法叫做 轉換法 (選填“等效法”、“控制變量法”、“轉換法”或“類比法”)。
(3)如將上述裝置右側再放一個音叉,組成乙圖的裝置,并由執(zhí)行“神舟十一號”飛船和空間實驗任務的宇航員帶到“天宮二號”真空實驗室做實驗。請你預測當敲擊右側的音叉時 不動 (選填“彈開”或“不動”),這進一步說明了 真空不能傳聲 。
【答案】(1)乒乓球彈開;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2)把不容易觀察到的振動現(xiàn)象放大;轉換法;(3)不動;真空不能傳聲。
【分析】(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但這種振動往往不易觀察,需要將實驗效果進行“放大”。
(2)“轉換法”是中學物理中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體的特性來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觀察到物質,形象直觀;
(3)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可以在空氣、液體和固體中進行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解答】解:(1)當張莉用錘敲擊音叉的時候,既聽到音叉發(fā)出的聲音。乒乓球彈開說明音叉在振動,這可以得到實驗結論: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但乒乓球的彈起可以觀察;這種研究方法叫做轉換法。(3)在空間實驗室做實驗時,敲擊右側的音叉時,這是因為真空不能傳聲,聲音不能傳遞給左側的音叉,乒乓球也不動。
故答案為:(1)乒乓球彈開;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轉換法;真空不能傳聲。
19.(10分)在學習吉他演奏的過程中,小華發(fā)現(xiàn)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低是受各種因素影響的,他對此進行了研究。經過和同學們討論
猜想一: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橫截面積有關;
猜想二: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長短有關;
猜想三: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材料有關。
為了驗證上述猜想是否正確,他找到了下表所列8種規(guī)格的琴弦,因為音調高低取決于聲源振動的頻率
(1)為了驗證猜想一,應選用編號為 A、B、C 的琴弦進行實驗。
(2)為了驗證猜想三,表中應填上的數據分別是 80 和 1.02 。
(3)隨著實驗的進行,小華又覺得琴弦音調的高低,可能還與琴弦的松緊程度有關,必須進行的操作是: 改變弦的松緊程度,撥動同一根琴弦并測出此時的頻率 。
(4)如圖所示,小麗與小剛選用以上琴弦和兩個紙杯,制成了一個“土電話”。
①他們用“土電話”能實現(xiàn)10m間的輕聲通話,這表明: 固體能夠傳聲
②相距同樣遠,講話者以同樣的響度說話,如果用細銅金屬絲連接,根據這一實驗現(xiàn)象,我們可以提出一個探究問題: 固體傳聲的效果與物體的材料有關嗎 。
③如果使用“土電話”時,另一位同學用手捏住琴弦的某一部分,則聽的那一位同學 不能 (選填“能”或“不能”)聽到對方的說話聲。
【答案】(1)A、B、C;(2)80;1.02;(3)改變弦的松緊程度,撥動同一根琴弦并測出此時的頻率;(4)①固體能夠傳聲;②固體傳聲的效果與物體的材料有關嗎;③不能
【分析】(1)(2)(3)猜想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橫截面積、琴弦的長短、琴弦的材料有關。探究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低與琴弦的橫截面積的關系時,控制琴弦的長度和材料不變。探究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低與琴弦的長短的關系時,控制橫截面積和材料不變。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低與琴弦的材料的關系時,控制橫截面積和長度不變。探究琴弦音調的高低與琴弦的松緊程度的關系時,控制琴弦的長度、橫截面積、材料都不變,而弦的松緊程度不同。
(4)①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
②相同傳聲距離,聲音大說明傳聲效果好;
③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fā)聲也停止。
【解答】解:
(1)當研究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橫截面積有關時,應控制琴弦的材料和長度相同,故選編號為A、B;
(2)如果驗證猜想三:琴弦發(fā)出聲音的音調高低,可能與琴弦的材料有關,而材料不同,即長度為80cm2;
(3)探究琴弦音調的高低與琴弦的松緊程度的關系時,需要使用同一根琴弦,并測出此時的頻率;
(4)①聲音可以通過“土電話”的琴弦傳播,說明固體能夠傳聲;
②聲音通過細銅金屬絲傳播時比通過尼龍琴弦傳播時聲音大,也就是說細銅金屬絲比尼龍琴弦更容易傳聲;
③說話聲引起琴弦振動,琴弦把這種振動由近及遠的傳到遠方,聲音在傳播過程中被阻斷,也就聽不到聲音了。
故答案為:(1)A、B、C;(2)80;(3)改變弦的松緊程度;(4)①固體能夠傳聲;③不能。
四、計算題(本題共2小題,20題6分,21題9分共15分。
20.(6分)如圖,A是一輛裝有超聲測速裝置的警車,正勻速行駛在一平直的公路上執(zhí)勤,經過3s接收到反射回來的信號。已知超聲波的傳播速度為340m/s。求:
(1)從警車發(fā)射到接收到信號聲波移動的距離;
(2)警車的速度;
(3)某時刻有一小車剛好超越警車,5s之后警車發(fā)出第二個信號,并在0.34s之后收到小車反射回來的信號(設警車和小汽車的速度都保持不變)
【答案】(1)從警車發(fā)射到接收到信號聲波移動的距離是1020m;
(2)警車的速度是20m/s;
(3)小車的速度是31.12m/s。
【分析】(1)利用速度計算公式求從警車發(fā)射到接收到信號聲波移動的距離;
(2)警車發(fā)射信號后3s通過的路程與信號3s內通過的路程之和等于警車發(fā)射信號時與大卡車之間距離的二倍,據此求警車移動的距離;利用速度計算公式即可求出警車的速度;
(3)小車超越警車,說明小車的速度大于警車的速度,以警車為參照物,小車的相對速度為小車的速度減去警車速度,警車發(fā)出第二個信號,至收到小車反射回來的信號,用時0.34s,可求信號從發(fā)出到小車傳播時間,利用公式求信號從發(fā)出到小車傳播距離,小車行駛距離與信號傳播距離相等,據此求小車相對于警車的速度,進而求出小車相對于地面的速度。
【解答】解:(1)由題意可知,從警車發(fā)射到接收到信號聲波移動的距離為:
s1=v聲t1=340m/s×6s=1020m;
(2)警車移動的距離等于與大卡車距離的2倍減去聲波移動的距離,
即:s2=5s﹣s1=2×540m﹣1020m=60m,
則警車的速度為:v5===20m/s;
(3)警車發(fā)出第二個信號到接受到信號時間為0.34s,警車行駛的路程和聲音通過的距離為:
s和====61.2m;
t聲===7.18s,
小車從開始到信號到達小車已用了0.18s,
則小車的速度為:v車=,即v車=﹣﹣﹣﹣﹣﹣﹣﹣①
小車移動的距離為:s′=s和﹣t(v車﹣v警車),即s′=61.8m﹣5s×(v車﹣20m/s)﹣﹣﹣﹣﹣﹣﹣②
由①和②解得:v車=31.12m/s,s′≈5.60m。
答:(1)從警車發(fā)射到接收到信號聲波移動的距離是1020m;
(2)警車的速度是20m/s;
(3)小車的速度是31.12m/s。
21.(9分)周末,小杜約小明早上9:30到西山公園去爬山。小杜以1.2 m/s的速度先從家步行約7min至眠山地鐵站,并恰好乘上9:10從眠山站出發(fā),地鐵行駛約8.5km后,9:24到達西山公園站3 m,他9:15從家騎自行車以18 km∕h的速度勻速騎行至西山公園。求:
(1)小杜家到地鐵站的距離。
(2)地鐵從眠山站至西山公園站的平均速度。
(3)小明能否按時到達西山公園。
【答案】(1)小杜家到地鐵站的距離為504m;
(2)地鐵從眠山站至西山公園站的平均速度為36.43km/h;
(3)小明能按時到達西山公園。
【分析】(1)已知速度和時間,根據s=vt計算小杜家到地鐵站的距離;
(2)已知路程好時間,根據速度公式計算地鐵從眠山站至西山公園站的平均速度;
(3)已知路程和速度,根據t=計算小明所需時間,進一步判斷小明能否按時到達西山公園。
【解答】解:(1)小杜家到地鐵站的距離:s1=v1t8=1.2m/s×7×60s=504m;
(2)地鐵從眠山站至西山公園站的時間:t=9:24﹣9:10=14min=h,
地鐵從眠山站至西山公園站的平均速度:v==≈36.43km/h;
(3)3×103 m=7km,
小明到達西山公園所需時間:t′===h=10min,
他9:15從家出發(fā),10min后行至西山公園,所以小明能按時到達西山公園。
答:(1)小杜家到地鐵站的距離為504m;
(2)地鐵從眠山站至西山公園站的平均速度為36.43km/h;
(3)小明能按時到達西山公園。編號
材料
長度/cm
橫截面積/mm2
編號
材料
長度/cm
橫截面積/mm2
A
銅
60
0.76
E
銅
100
0.76
B
銅
60
0.89
F
鋼
80
1.02
C
銅
60
1.02
G
尼龍
80
1.02
D
銅
80
0.76
H
銅
編號
材料
長度/cm
橫截面積/mm2
編號
材料
長度/cm
橫截面積/mm2
A
銅
60
0.76
E
銅
100
0.76
B
銅
60
0.89
F
鋼
80
1.02
C
銅
60
1.02
G
尼龍
80
1.02
D
銅
80
0.76
H
銅
80
1.02
這是一份湖南省永州市德雅學校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入學考試物理試題(),共6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湖南省永州市冷水灘區(qū)2023-2024學年八上物理期末預測試題含答案,共7頁。試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估測中,最接近實際的是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湖南省永州市冷水灘區(qū)德雅學校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學情調查物理試題,共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填空題,作圖題,實驗探究題,計算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