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傲暺渚渥x”,就是教學生斷句。
文言斷句實用技巧 1、名代定主賓;我們在斷句時,需要先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或代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作主語,常可在其前斷開,主語之后一般不斷句(“……者……也”式判斷句的主語之后應斷句);作賓語,??稍谄浜髷嚅_。
例如: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逮dǎi? (及,達到)
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qū)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如: ①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
例1 (2021年全國甲卷)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A.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B.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C.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D.九月/契丹大舉入寇時/以虜寇深入/中外震駭/召群臣問方略/王欽若/臨江人/請幸金陵/陳堯叟/閬州人/請幸成都/
【解析】“契丹大舉入寇”語意完整,“時”用在下句前作狀語,故排除A、D;“王欽若/臨江人”“陳堯叟/閬州人”是兩個判斷句,“臨江人”和“閬州人”均為賓語,在其后應斷開,排除A、B。
【參考譯文】 九月,契丹大舉入侵。當時因為契丹敵寇深入中原,朝廷內(nèi)外都震動驚駭(皇帝)召集群臣詢問應對策略。王欽若是臨江人,請求皇帝駕臨金陵暫避。陳堯叟是閬州人,請求皇帝駕臨成都暫避。
3、找虛詞定首尾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這對斷句有極大幫助。(1)句首語氣詞有“夫”“蓋”“惟”“焉”“其”“盍”“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等,通常在它們前面斷句。另外,“嗟夫”“嗟乎”“嗚呼”等相對獨立的嘆詞前后都可斷句。(2)句末語氣詞有“也”“矣”“哉”“乎”“與(歟)”“焉”“耶(邪)”“兮”“耳”“而已”等,通常在它們后面斷句。
(3)“以”“于”“為”“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們的前后一般不斷句。但如果“而”表轉(zhuǎn)折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且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guān)聯(lián)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句首:夫; 分句首虛詞:以、則、則、而、而、故句末虛詞:焉、也、焉、也。
4、找對話標志詞 遇到“曰”“云”“言”“謂”等字,一般在它們后面斷開, 需要注意的是,對話時,一般只在第一次問答時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了。
上 常 從 容 與 信 言諸 將 能 不各 有差上 問 曰 如 我 能 將 幾 何信 曰陛 下 不 過 能 將 十 萬上 曰 于 君 何 如曰臣 多 多 而 益 善 耳上 笑 曰 多 多 益 善 何 為 為 我 禽 信 曰 陛 下 不 能 將 兵 而 善 將 將 此 乃 信 之 所 以 為 陛 下 禽 也
上 常 從 容 與 信 言/ 諸 將 能 不/ 各 有差/ 上 問 曰 /如 我 能 將 幾 何/ 信 曰/ 陛 下 不 過 能 將 十 萬/ 上 曰 /于 君 何 如/ 曰/ 臣 多 多 而 益 善 耳/ 上 笑 曰 /多 多 益 善 何 為 為 我 禽/ 信 曰 /陛 下 不 能 將 兵 而 善 將 將 /此 乃 信 之 所 以 為 陛 下 禽 也
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除了前后,中間也可斷開。又如“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為反問句式,“為……所……”“受……于……”“見……于……”等為被動句式,這些句式只能在整體前后斷開。此外,倒裝句的語序需要特別注意,尤其應該抓住介賓短語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等句式規(guī)律。文言文中還有一些固定詞組,其中一些還是古今異義詞,斷句時不能輕易拆散它們。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句式:不亦……乎
例4 ((2020年天津卷)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
嗚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nóng)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子孫戒之,尚無墮厥初。
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nóng)/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nóng)/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nóng)/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nóng)/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
【解析】句中兩個“命也”都是對前句的判斷,分別在“命也”與“亦命也”前后斷開,排除C、D;“撓節(jié)以求貴”與“市道以營利”是對稱句式,分別在其后斷開,排除B、C。
【參考譯文】 唉!做官而到公卿大臣,是命運使然;退居山野而成為農(nóng)夫,這也是命運使然;如果屈節(jié)用來求得顯貴,出賣自己奉行的道德準則來謀取利益,這是我們家的人深深感到恥辱的啊。子孫們一定要以之為戒,希望不要毀壞最初的良好家風。
文言文不僅文字典雅,而且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常用排比、對偶、反復等修辭手法,呼應和承接句子,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如文言文中常見的反復、對比、排比及并列結(jié)構(gòu),一般在相同位置有相近或相反的詞語,應當在它們之間斷開。另外:四字、六字句較多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7.利用總分關(guān)系利用總分關(guān)系來斷句??偡株P(guān)系構(gòu)成的語段,在形式上可以先總說,后分說;也可以先分說,再總說;還可以先總說,再分說,最后小結(jié)。如: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掌握大意,語感審讀】
最最重要的是,多讀多思培養(yǎng)語感,提升閱讀能力
文言斷句“三原則”第一,通讀全文,結(jié)合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及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第二,先易后難,把能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第三,重視復查,斷完后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句子的含意、情理邏輯再檢驗一遍。
學以致用(運用所學技巧斷句)夔(kuí) 一 足 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夔(kuí) 一 足 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夔(kuí) 一 足 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篂闃穣uè正 (樂官之長)。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譯文:哀公問孔子:“我聽說夔只有一條腿,確實是這樣嗎?” 孔子說:“夔是一個人,因為什么會只有一只腳呢?他沒有其他的異常的地方,只是特別通曉音律,堯說:‘這樣的人一個就夠了?!谑侨蚊麨闃氛R虼司诱f:‘夔有一個就夠了,而不是他只有一條腿的意思?!?
鞏固練習: 綜合運用所學斷句相關(guān)技巧,完成《金太陽》第175-178頁的相關(guān)練習
例2 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難,無出于志?!闭\以志者,憲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為也。陳壽號善敘述,李延壽亦稱究悉舊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紀、傳,而獨不克作志,重其事也。況上下數(shù)千年,貫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學陋識操觚竄定其間雖復窮老盡氣劌目心亦何所發(fā)明?聊輯見聞,以備遺忘耳。 (節(jié)選自馬端臨《序》)
【答案】而欲以末學陋識/操觚竄定其間/雖復窮老盡氣/劌目心/亦何所發(fā)明
【解析】此題先從容易處下手,由“雖”“亦”這兩個特殊的虛詞及“窮老盡氣”和“劌目心”這組并列的成分,可斷出“雖復窮老盡氣/劌目心/亦何所發(fā)明”。再從難處考慮,“以”是介詞,從語法分析,“以”和“末學陋識”構(gòu)成介賓短語,作“操觚竄定”的狀語,“操觚竄定”和“其間”又構(gòu)成動賓結(jié)構(gòu)。因此得出答案。
昔日江淹說過:“編撰史書的困難,莫過于撰寫志了。”實在是因為志關(guān)系到典章制度,不是精通典章制度的人根本就不能做。陳壽號稱善于敘述,李延壽也號稱窮究全部史事,然而他們所著的兩部史書,都有紀、傳,而獨獨沒有作志,(因為他們)把寫作志看得十分慎重。何況上下幾千年,貫穿二十五代,卻想要憑借微末的學問和粗陋的見識,執(zhí)筆修改編訂這些史實,即使是到終老用盡力氣,嘔心瀝血,又能闡明什么呢?(我)只不過是姑且編輯所見到和聽到的事情,以防備遺忘罷了。
例3 (2019年全國Ⅱ卷)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A.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B.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C.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D.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參考譯文】 商君,是衛(wèi)國國君姬妾生的兒子。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本來姓姬。商鞅年少時就喜歡刑名之學,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的賢能,還沒來得及向魏王推薦。正趕上公叔座病了,魏惠王親自去看望他,公叔座說:“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國家大事全部交給他,由他去治理。大王假如不任用商鞅,就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走出國境。”
例5 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莊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為之奈何?”莊辛對曰:“王獨不見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飲之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將調(diào)飴膠絲,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為螻蟻食也。蜻蛉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飯封祿之粟而載方府之金與之馳騁乎云夢之中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黽塞之內(nèi),而投己乎黽塞之外?!?br/>【答案】王獨不見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飲之/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飯封祿之粟/而載方府之金/與之馳騁乎云夢之中/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
【解析】“乎”為句末語氣詞,表疑問,其后應斷開;“六足四翼”是對“蜻蛉”特征的描述,單獨成句,其前后應斷開;“俯啄蚊虻而食之”與“仰承甘露而飲之”句式整齊、結(jié)構(gòu)一致,為對偶句,其前后均應斷開;“自以為無患”意思是“自以為沒有災禍”,句意完整,其前后應斷開?!白笾莺睢薄坝蚁暮睢薄拜倧嫩沉昃c壽陵君”為并列成分,分別從左、右、后三個方位描述了國君的現(xiàn)狀,其前后應斷開;“飯封祿之粟”與“載方府之金”句式整齊、結(jié)構(gòu)一致,“而”表示并列,其前應斷開;“而不以天下國家為事”中“而”在句首表轉(zhuǎn)折,其前應斷開。
莊辛到了楚國,楚襄王對他說:“寡人當初不聽先生的話,如今事情發(fā)展到這地步,對這事怎么辦呢?”莊辛回答說:“大王難道沒有見過蜻蜓嗎?它有六只腳和四只翅膀,在天地之間飛翔,低下頭來啄食蚊蟲,抬頭吮吸甘美的露水,自以為沒有災禍,和人也沒有爭執(zhí)。豈不知那幾歲的孩子,正在調(diào)糖漿涂在絲網(wǎng)上,要把它從兩三丈高的地方粘下來,丟給螻蛄和螞蟻吃啊。蜻蜓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實大王您的事也是如此。大王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車后跟著鄢陵君和壽陵君,吃著封地的糧食,車上載著國庫里的錢財,和他們在云夢澤中縱馬驅(qū)車游獵玩樂,卻不把國家的事情放在心上。然而大王哪里知道,穰侯魏冉正奉秦王命令,在黽塞之南布滿軍隊,州侯等卻把君王拋棄在黽塞以北?!?br/>例6 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書《湯海秋詩集》后(節(jié)選) 龔自珍益陽湯鵬,海秋其字,有詩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評者無慮數(shù)十家,最后屬龔鞏祚作一言,鞏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謂之完也?海秋心跡盡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要不肯挦撦【注】他人之言以為己言,任舉一篇,無論識與不識,曰:此湯益陽之詩。 【注】挦撦:摘取。
【答案】海秋心跡盡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于所不言求其言亦在是
【解析】解答此題時,先要結(jié)合語境理解畫線部分的意思,再圈出句子中的名詞、代詞,如“海秋”“心跡”“是”,然后利用語法關(guān)系以及對稱句式進行斷句。畫線句是一個總分句:第一句先總說“海秋心跡盡在是”,后面列舉幾種情況,一是“所欲言者”,二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三是“于所不言求其言”。
【參考譯文】 益陽的湯鵬,字海秋,所作詩歌有三千多篇,刪減之后存留二千余篇,評論過的大約有幾十家,最后囑托我寫一篇序言,我也是用一個字來概括:完。為什么稱它為“完”呢?海秋的思想和感情都在他的這些詩中,他所想說的話在詩中,他所不想說而最終不得不說的話也在這些詩中,他不想說的話而最終沒說,從他沒有說的話中尋求他想說的話,也在這些詩中。最關(guān)鍵的是他不肯摘取他人的話作為自己的思想,隨便舉出一篇文章,無論是見過的還是沒見過的,人們都會說:這是湯益陽的詩。
例7 (2020年新高考Ⅱ卷)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海瑞,字汝賢,瓊山人。舉鄉(xiāng)試。署南平教諭,遷淳安知縣。布袍脫粟,令老仆藝蔬自給??偠胶趹棁L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過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車馬懋卿恚甚然素聞瑞名為斂威去
A.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過/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車馬/懋卿恚甚/然素聞瑞名/為斂威去/B.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過/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車馬/懋卿恚甚然/素聞瑞名/為斂威去/C.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過/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車馬/懋卿恚甚/然素聞瑞名/為斂威去/D.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過/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車馬/懋卿恚甚然/素聞瑞名/為斂威去/
【解析】解答此題,首先通讀畫波浪線部分,了解大意。其次分析四個選項,將選項兩兩分組,根據(jù)相同點的多少可知A、B為一組,C、D為一組。然后分析兩組不同之處:“昨聞海令為母壽”這一行為發(fā)生在海瑞擔任淳安知縣期間,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中間不宜斷開,排除C、D。“然素聞瑞名”,句中人物鄢懋卿的憤恨情緒與后句“斂威去”的做法相悖,所以此處“然”表轉(zhuǎn)折,應在它之前斷開,排除B。
這是一份2023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斷句 課件,共44頁。
這是一份2023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斷句 課件
這是一份2023屆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斷句 課件,共26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文言文斷句技巧,學習目標,斷句步驟,知識梳理,找虛詞定句讀,練一練,辨句式定句讀,課堂小結(jié),課下練習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