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
高一年級生物試題
一、單選題
1. 在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規(guī)律中,下列關于純合子與雜合子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雜合子自交,后代不發(fā)生性狀分離
B. 純合子自交,后代發(fā)生性狀分離
C. 隱性性狀的個體不一定是純合子
D. 顯性性狀的個體不一定是雜合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1、純合子:由兩個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結合而成的合子,再由此合子發(fā)育而成的新個體。如基因型為 AAbb、XBXB、XBY的個體都是純合子。純合子的基因組成中無等位基因,只能產生一種基因型的配子(雌配子或雄配子),自交后代無性狀分離。
2、雜合子:由兩個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結合而成的合子,再由此合子發(fā)育而成的新個體。如基因型為 AaBB、AaBb的個體。雜合子的基因組成至少有一對等位基因,因此至少可形成兩種類型的配子(雌配子或雄配子),自交后代出現(xiàn)性狀分離。
【詳解】A、雜合子自交后代會出現(xiàn)性狀分離,A錯誤;
B、純合子自交后代不會發(fā)生性狀分離,B錯誤;
C、隱性性狀的個體一定是純合子,C錯誤;
D、顯性性狀的個體不一定是雜合子,也可能是純合子,如DD和Dd都可表現(xiàn)為高莖的顯性性狀,D正確。
故選D。
2. “假說—演繹法”是現(xiàn)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 摩爾根利用該方法證明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B. 孟德爾進行的測交實驗就是“演繹”過程
C. “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屬于“發(fā)現(xiàn)問題"階段
D. “若F1與隱性純合子雜交,后代會出現(xiàn)兩種數(shù)量相等的表型”,屬于“假說”階段
【答案】A
【解析】
【分析】假說-演繹法,其基本步驟:提出問題一作出假說一演繹推理一實驗驗證一得出結論。
1、提出問題:在純合親本雜交和F1自交兩組豌豆遺傳實驗基礎上提出問題。
2、做出假設:生物的性狀是由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配子中的遺傳因子成單存在;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合。
3、演繹推理:如果這個假說是正確的,這樣F1會產生兩種數(shù)量相等的配子,這樣測交后代應該會產生兩種數(shù)量相等的類型。
4、實驗驗證:測交實驗驗證,結果確實產生了兩種數(shù)量相等的類型。
5、得出結論:即分離定律。
【詳解】A、摩爾根利用假說-演繹法,利用果蠅做雜交實驗,證明了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染色體上,A正確:
B、孟德爾進行的測交實驗是“實驗驗證”過程,實驗結果證明測交后代產生了兩種數(shù)量相等的類型,B錯誤;
C、孟德爾的假說-演繹法中,他做出的假設是:生物的性狀是由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配子中的遺傳因子成單存在;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合,故“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屬于“假說"階段,C錯誤;
D、孟德爾的假說-演繹法中,他的演繹推理是:如果假說是正確的,這樣F1會產生兩種數(shù)量相等的配子,這樣測交后代應該會產生兩種數(shù)量相等的類型,故“若F1與隱性純合子雜交,后代會出現(xiàn)兩種數(shù)量相等的表型”,屬于“演繹推理”階段,D錯誤。
故選A。
3. 豌豆種子中黃色(Y)對綠色(y)為顯性,圓粒(R)對皺粒(r)為顯性,兩對基因獨立遺傳。用基因型為YyRr的個體與YYrr的個體雜交,F(xiàn)1的表型比例是( )
A. 9:3:3:1 B. 1:1:1:1 C. 3:1 D. 1:1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詳解】兩對基因獨立遺傳,遵循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因此,YyRr的個體與YYrr的個體雜交,后代基因型有YYRr、YYrr、YyRr、Yyrr,其比例為1:1:1:1,則F1的表型比例是黃色圓粒(YYRr、YyRr):黃色皺粒(YYrr、Yyrr)=1:1。
故選D。
4. 人類的膚色由A/a、B/b、E/e三對基因共同控制,且這三對基因的遺傳符合自由組合定律。AABBEE為黑色,aabbee為白色,膚色深淺與顯性基因個數(shù)有關,例如,基因型為AaBbEe、AABbee與aaBbEE等與含任何三個顯性基因的膚色一樣。若有一對親本雙方的基因型為(AaBbEe×AaBbee),則子代膚色的基因型和表型分別有多少種( )
A. 27,7 B. 18,6 C. 27,9 D. 16,7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詳解】由于人的膚色由A/a、B/b、E/e三對基因共同控制,且這三對基因的遺傳符合自由組合定律且膚色深淺與顯性基因個數(shù)有關,若有一對親本雙方的基因型為(AaBbEe×AaBbee),則后代中的基因型有3×3×2=18種可能;膚色深淺與顯性基因個數(shù)有關,其中AaBbEe最多產生3個顯性基因,AaBbee最多產生2個顯性基因,故根據(jù)其中含有的顯性基因的數(shù)目來分,含顯性基因數(shù)目依次為0、1、2、3、4、5,共6種類型,即后代中會有6種表現(xiàn)型。
故選B。
5. 下列關于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I時期均存在同源染色體
B. 有絲分裂前期和減數(shù)分裂I前期的染色體行為不同
C. 減數(shù)分裂I后期和有絲分裂后期均不存在姐妹染色單體
D. 有絲分裂后期的染色體數(shù)目是減數(shù)分裂II前期的4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1、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1)間期:進行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xiàn)紡錘體和染色體;(3)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shù)目清晰;(4)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2、減數(shù)分裂過程:(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染色體的復制。(2)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lián)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3)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xiàn)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shù)目清晰;③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詳解】A、有絲分裂過程和減數(shù)分裂I中都存在同源染色體,A正確;
B、有絲分裂前期和減數(shù)分裂I前期的染色體行為不同,減數(shù)分裂I前期的染色體存在聯(lián)會和交叉互換的現(xiàn)象,而有絲分裂前期染色體散亂的分布,B正確;
C、減數(shù)分裂I后期存在姐妹染色單體,C錯誤;
D、有絲分裂后期染色體數(shù)目是體細胞的2倍,減數(shù)分裂II前期的染色體數(shù)目是體細胞的一半,則有絲分裂后期的染色體數(shù)目是減數(shù)分裂II前期的4倍,D正確。
故選C。
6. 某哺乳動物卵原細胞形成卵細胞的過程中,某時期的細胞如圖所示,其中①~④表示染色體,a~h表示染色單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圖示細胞為次級卵母細胞,所處時期為前期Ⅱ
B. ①與②的分離發(fā)生在后期Ⅰ,③與④的分離發(fā)生在后期Ⅱ
C. 該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與核DNA分子數(shù)均為卵細胞的2倍
D. a和e同時進入一個卵細胞的概率為1/16
【答案】D
【解析】
【分析】題圖分析,圖中正在發(fā)生同源染色兩兩配對聯(lián)會的現(xiàn)象,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該細胞的名稱為初級卵母細胞,據(jù)此答題。
【詳解】A、根據(jù)形成四分體可知,該時期處于前期Ⅰ,為初級卵母細胞,A錯誤;
B、①與②為同源染色體,③與④為同源染色體,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均發(fā)生在后期Ⅰ,B錯誤;
C、該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為4,核DNA分子數(shù)為8,減數(shù)分裂產生的卵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為2,核DNA分子數(shù)為2,C錯誤;
D、a和e進入同一個次級卵母細胞的概率為1/2×1/2=1/4,由次級卵母細胞進入同一個卵細胞的概率為1/2×1/2=1/4,因此a和e進入同一個卵細胞的概率為1/4×1/4=1/16,D正確。
故選D。
7. 摩爾根在果蠅雜交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伴性遺傳,在摩爾根所做的一系列實驗中,能夠驗證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的實驗結果是( )
A. 白眼突變體與野生型紅眼個體雜交,F(xiàn)1全部表現(xiàn)為紅眼,雌、雄比例為1:1
B. F1自由交配,后代出現(xiàn)性狀分離,白眼全部是雄性
C. F1雌性與白眼雄性雜交,后代出現(xiàn)白眼,且雌雄中紅眼與白眼的比例均為1:1
D. 白眼雌性與野生型紅眼雄性雜交,后代白眼全部為雄性,紅眼全部為雌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薩頓通過類比基因和染色體的行為,提出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之后,摩爾根以果蠅為實驗材料,采用假說演繹法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利用測交的方式驗證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
【詳解】A、白眼基因無論是在常染色體上,還是X染色體上,當白眼突變體與野生型紅眼雜交,F(xiàn)1都全部表現(xiàn)紅眼,且雌雄比例1:1,A錯誤;
B、F1自由交配,后代出現(xiàn)性狀分離,白眼全部是雄性,說明這一對性狀遺傳與性別有關,能判斷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但是不能驗證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B錯誤;
C、F1雌性與白眼雄性雜交,后代出現(xiàn)白眼,且雌雄中紅眼與白眼的比例均為1:1,則白眼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體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體上,C錯誤;
D、在摩爾根所做的一系列實驗中,采用測交的方式驗證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因此白眼雌性與野生型紅眼雄性雜交,后代白眼全部為雄性,紅眼全部為雌性,能夠驗證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D正確。
故選D。
8. 分析下面家族中某種單基因遺傳病的系譜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br />
A. 該遺傳病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B. Ⅲ10肯定有一個致病基因是由Ⅰ1傳來的
C. Ⅲ8和Ⅱ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為
D. Ⅲ8和Ⅲ9婚配,后代子女發(fā)病率為
【答案】C
【解析】
【分析】圖示是某遺傳病的家譜圖,該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詳解】A、由于5號和6號均正常,但他們有一個患病的女兒10號,所以該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A錯誤;
B、Ⅲ10的遺傳致病基因來源于5號和6號,5號的致病基因由Ⅰ2傳來,B錯誤;
C、Ⅲ8的父母表現(xiàn)正常,但其兄弟7號患病,所以父母的基因型是Aa,本人基因型都是1/3AA、2/3Aa,則Ⅱ5的父親和女兒基因型是Aa,所以兩者相同的概率是2/3,C正確;
D、Ⅲ8和Ⅲ9的基因型都是1/3AA、2/3Aa,所以后代子女發(fā)病率為2/3×2/3×1/4=1/9,D錯誤。
故選C。
9. 如果用3H、32P、35S 標記噬菌體后,讓其侵染細菌,在產生的子代噬菌體的組成成分中能夠找到的放射性同位素是( )
A. 可在外殼中找到3H和35S B. 可在DNA中找到3H和32P
C. 可在外殼中找到35S 和32P D. 可在DNA中找到3H、32P和35S
【答案】B
【解析】
【分析】1、DNA中含有3H、32P,DNA的復制方式是半保留復制,所以能在子代噬菌體的DNA中檢測到3H、32P放射性。3H、35S標記了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噬菌體在增殖過程中,將外殼留在細菌外,所以在子代噬菌體的外殼中檢測不到3H、35S放射性。
2、過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體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體的DNA;原料:細菌的化學成分)→組裝→釋放。
【詳解】AC、由于利用細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而標記都在親代噬菌體上,所以不能在外殼中找到3H、32P、35S,AC錯誤;
BD、由于3H在親代噬菌體DNA和蛋白質都有,32P只存在于親代噬菌體DNA,35S只存在親代噬菌體蛋白質;噬菌體侵染細菌,蛋白質外殼沒有進入細菌,其DNA進入細菌,以自身DNA為模板,利用細菌提供原料,所以可在子代噬菌體的DNA中找到3H和32P,B正確,D錯誤。
故選B。
10. 有關DNA分子結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每個DNA分子中的堿基、磷酸、脫氧核苷酸、脫氧核糖的數(shù)目是相等的
B. DNA單鏈上相鄰堿基以氫鍵連接
C. DNA由兩條方向相同的單鏈盤旋而成
D. 磷酸與含氮堿基交替連接構成DNA鏈的基本骨架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分子空間結構為雙螺旋結構,由兩條反向平行的脫氧核苷酸鏈組成,磷酸和脫氧核糖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詳解】A、每個DNA分子由多個脫氧核苷酸構成,一個脫氧核苷酸由一個堿基、一個磷酸、一個脫氧核糖組成,因此每個DNA分子中的堿基、磷酸、脫氧核苷酸、脫氧核糖的數(shù)目是相等的,A正確;
B、DNA單鏈上相鄰堿基以磷酸二酯鍵連接,B錯誤;
C、DNA由兩條方向相反的單鏈盤旋而成,C錯誤;
D、磷酸與脫氧核糖交替連接構成DNA鏈的基本骨架,D錯誤。
故選A。
11. DNA分子中腺嘌呤的數(shù)量為M,占總堿基數(shù)的比例為q,若此DNA分子連續(xù)復制n次,需要游離的胞嘧啶脫氧核苷酸數(shù)為( )
A. (2n-1)/M B. (2n-1)M /(1-2q)
C. (2n-1)(1-2q)M/2q D. (2n-1)M/2nq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分子復制時,以DNA的兩條鏈為模板,合成兩條新的子鏈,每個DNA分子各含一條親代DNA分子的母鏈和一條新形成的子鏈,稱為半保留復制。 DNA復制是以親代DNA分子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過程。 DNA復制條件:模板(DNA的雙鏈)、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離的脫氧核苷酸);DNA復制過程:邊解旋邊復制;DNA復制特點:半保留復制。
【詳解】根據(jù)DNA分子中胸腺嘧啶的數(shù)量為M,占總堿基數(shù)的比例為q,可推測出該DNA分子中鳥嘌呤脫氧核苷酸的數(shù)目為:(M/q-2M)÷2=(1-2 q)M /2q ;由于DNA分子連續(xù)復制n次,則需要游離的鳥嘌呤脫氧核苷酸為(2n-1)×(1-2 q)M /2q =(2n-1)M(1-2q)/2q,綜上分析,C正確,ABD錯誤。
故選C。
12. 某DNA分子含有1000個堿基,其中一條鏈上的胸腺嘧啶占該鏈堿基總數(shù)的10%,另一條鏈上的胸腺嘧啶占該鏈堿基總數(shù)的30%。該DNA分子第4次復制所需要的鳥嘌呤的數(shù)目是( )
A. 1200個 B. 2400個 C. 4800個 D. 9600個
【答案】B
【解析】
【分析】某DNA分子含有1000個堿基,其中一條鏈上的胸腺嘧啶占該鏈堿基總數(shù)的10%,另一條鏈上的胸腺嘧啶占該鏈堿基總數(shù)的30%,說明DNA中T占1/2×(10%+30%)=20%,為1000×20%=200個。T+G=A+C=50%,則G占30%,為1000×30%=300個。
【詳解】DNA復制3次,得到8個DNA,DNA第4次復制,需要新合成8個DNA,每個DNA含有300個G,因此共消耗G為300×8=2400個。
故選B。
13. 下列有關染色體、DNA、基因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同源染色體上含有等位基因A、a的兩個DNA分子中(A+G)/(T+C)的值相同
B. 若DNA分子的一條鏈中G+C=28%,則DNA分子中A占22%
C. 豌豆體細胞中的基因都是成對存在的,在產生配子時成對的基因都彼此分離
D. 在DNA分子中,與脫氧核糖直接相連的一般是一個磷酸基團和一個堿基
【答案】A
【解析】
【分析】1、染色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是基因的主要載體。
2、一個DNA上有許多基因,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詳解】A、由于雙鏈DNA分子中A=T,G=C,因此同源染色體上含有等位基因A、a的兩個DNA分子中(A+G)/(T+C)的比值都是1,A正確;
B、雙鏈DNA分子中,若一條脫氧核苷酸鏈中G+C=28%,則DNA分子中C+G=28%,A+T=72%,A=T=36%,B錯誤;
C、豌豆體細胞中的基因主要在細胞核中,但線粒體、葉綠體中也含有少量的基因,細胞核中的基因成對存在,但細胞質中的基因不成對存在,因此豌豆體細胞中的基因不都是成對存在的,C錯誤;
D、在DNA分子中,與脫氧核糖直接相連的一般是2個磷酸基團和一個堿基,每條鏈一端有1個脫氧核糖直接相連的1個磷酸基團和一個堿基,D錯誤。
故選A。
14. 下列關于密碼子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密碼子是指mRNA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堿基
B. 一種密碼子只能編碼一種氨基酸
C. 每種密碼子都有相應的反密碼子與之互補配對
D. 密碼子的通用性可以例證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表達是指將來自基因的遺傳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產物的過程?;虮磉_產物通常是蛋白質,所有已知的生命,都利用基因表達來合成生命的大分子。轉錄過程由RNA聚合酶(RNAP)進行,以DNA為模板,產物為RNA。RNA聚合酶沿著一段DNA移動,留下新合成的RNA鏈。翻譯是以mRNA為模板合成蛋白質的過程,場所在核糖體。
【詳解】A、密碼子是指mRNA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堿基,密碼子的排序決定了氨基酸的排序,A正確;
B、一種密碼子只能編碼一種氨基酸,與一種tRNA對應,B正確;
C、終止密碼子沒有相應的密碼子與其配對,C錯誤;
D、密碼子的通用性是指多種密碼子對應于一種氨基酸,可以例證生物有共同的祖先,D正確。
故選C。
15. 下列關于DNA復制、轉錄和翻譯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DNA復制、轉錄和翻譯過程中,堿基互補配對的方式均相同
B. DNA復制、轉錄和翻譯過程中都伴隨氫鍵的斷裂與形成
C. DNA復制發(fā)生在分裂間期的細胞內,而轉錄和翻譯發(fā)生在分裂期的細胞內
D. DNA復制和轉錄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的結合位點分別位于DNA、RNA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轉錄是指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按照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合成RNA的過程。翻譯是指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順序的蛋白質的過程。
【詳解】A、DNA復制中堿基互補配對方式為:A-T、T-A、C-G、G-C,轉錄過程中堿基互補配對方式為:A-U、T-A、C-G、G-C,翻譯過程中堿基互補配對方式為:A-U、U-A、C-G、G-C,三者的堿基互補配對的方式不完全相同,A錯誤;
B、DNA復制、基因轉錄及翻譯過程中都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都會發(fā)生堿基對的形成和斷裂,因此三者都伴隨氫鍵的斷裂與形成,B正確;
C、DNA復制發(fā)生在分裂間期的細胞內,轉錄主要發(fā)生在分裂間期的細胞內,翻譯可發(fā)生在分裂間期和分裂期的所有細胞內,C錯誤;
D、DNA分子復制和轉錄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的結合位點都位于DNA上,D錯誤。
故選B。
16. 下面是幾種抗菌藥物的抗菌機理以及中心法則的圖解。
①環(huán)丙沙星:抑制細胞DNA解旋酶的活性;
②紅霉素:能與核糖體結合以阻止其發(fā)揮作用;
③利福平: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
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 環(huán)丙沙星會抑制a過程 B. 利福平將會抑制b過程
C. 紅霉素可以抑制b和d過程 D. e過程需要逆轉錄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中心法則的內容:信息可以從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復制;也可以從DNA流向RNA,進而流向蛋白質,即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但是,遺傳信息不能從蛋白質傳遞到蛋白質,也不能從蛋白質流向RNA或DNA。中心法則的后續(xù)補充有:遺傳信息從RNA流向RNA以及從RNA流向DNA這兩條途徑。
【詳解】A、環(huán)丙沙星能抑制細胞DNA解旋酶的活性,a過程是DNA復制過程,該過程中需要解旋酶,即環(huán)丙沙星是通過抑制解旋酶的活性抑制DNA復制的,A正確;
B、利福平能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該酶在轉錄過程中起作用,因此利福平能通過抑制RNA聚合酶活性抑制轉錄過程,B正確;
C、紅霉素能與核糖體結合以阻止其發(fā)揮作用,而翻譯過程需要核糖體,因此紅霉素能抑制翻譯過程,即紅霉素能抑制圖中的d過程,但不能抑制轉錄過程,C錯誤;
D、e過程為逆轉錄過程,該過程需要逆轉錄酶,D正確。
故選C。
17. 下列有關基因與性狀敘述,正確的是( )
A. 生物體中一個基因決定一種性狀,一種性狀由一個基因決定
B. 血紅蛋白基因中有一個堿基對發(fā)生改變,血紅蛋白結構一定發(fā)生改變
C. 生物的性狀由基因決定,同時受環(huán)境影響,二者共同對生物的性狀起作用
D. 真核生物的性狀從根本上來說決定于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排列順序
【答案】C
【解析】
【分析】1、基因與性狀之間并不都是簡單的一一對應的關系;
2、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影響細胞代謝,進而間接控制生物的性狀;②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結構來直接控制性狀。
【詳解】A、生物體中的一個基因可能與多個性狀有關,一個性狀也可能由多個基因共同控制,A錯誤;
B、由于多個密碼子可編碼同一種氨基酸,所以血紅蛋白基因中有一個堿基對發(fā)生改變,血紅蛋白結構不一定發(fā)生改變,B錯誤;
C、生物的性狀由基因決定,同時受環(huán)境影響,二者共同對生物的性狀起作用,C正確;
D、真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DNA中的堿基排列順序代表遺傳信息,因此,真核生物的性狀從根本上來說決定于DNA上堿基的排列順序,D錯誤。
故選C。
18. 下列關于基因突變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基因突變在低等生物、高等動植物以及人體中都會發(fā)生,因此具有隨機性
B. 基因突變能改變基因的堿基序列,但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不變
C. 基因中堿基對的缺失、增添和替換中對性狀影響較小的通常是增添
D. 基因突變的方向與環(huán)境變化有明確的因果關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突變是基因結構的改變,包括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蛲蛔儼l(fā)生的時間主要是細胞分裂的間期?;蛲蛔兊奶攸c是低頻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隨機性、不定向性。
【詳解】A、基因突變在低等生物、高等動植物以及人體中都會發(fā)生,這是基因突變具有普遍性的表現(xiàn),A錯誤;
B、基因突變一定會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突變的結果產生新的基因,即改變了基因的堿基序列,但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沒有改變,B正確;
C、基因中堿基對的缺失、增添和替換方式中對性狀影響較小的通常是替換,C錯誤;
D、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能為進化提供原始材料,基因突變與環(huán)境變化之間沒有明確的因果關系,D錯誤。
故選B。
19. 下列有關基因重組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基因重組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
B. 基因重組能夠產生多種基因型
C. 基因重組發(fā)生在有性生殖的過程中
D. 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發(fā)生重組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重組是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組合。類型:(1)自由組合型: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隨著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組合。(2)交叉互換型: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體),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換而發(fā)生重組。
【詳解】A、基因重組是生物變異的重要來源,基因突變才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A錯誤;
B、基因重組不能產生新的基因,只可能產生新的基因組合,但新的基因組合也不一定就表現(xiàn)出新的性狀,B正確;
C、自然情況下,基因重組發(fā)生在有性生殖的生物進行減數(shù)分裂的過程中,C正確;
D、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發(fā)生重組,D正確。
故選A。
20. 下列關于染色體組,單倍體和二倍體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一個染色體組內沒有同源染色體
B. 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是二倍體
C. 由配子發(fā)育而來的個體,體細胞中無論含有幾個染色體組,都是單倍體
D. 多倍體植株一般莖稈粗壯,果實、種子較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1、染色體組: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tài)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攜帶著控制生物生長發(fā)育的全部遺傳信息。
2、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的個體,體細胞含有幾個染色體組就叫做幾倍體。
3、由配子發(fā)育而來的個體稱為單倍體。
【詳解】A、一個染色體組中不含同源染色體,每條染色體的形態(tài)和功能各不相同,A正確;
B、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的個體,體細胞含有幾個染色體組就叫做幾倍體,因此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個體不一定是二倍體,B錯誤;
C、由配子發(fā)育而來的個體稱為單倍體,即由配子發(fā)育而來的個體,體細胞中無論含有幾個染色體組,都是單倍體,C正確;
D、多倍體植株一般莖稈粗壯,果實、種子較大,糖類等營養(yǎng)物質含量比較高,D正確。
故選B。
21. 某些類型的染色體結構和數(shù)目的變異,可通過對細胞分裂時期的觀察來識別。圖中a、b、c、d為某些生物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時期染色體變異的模式圖,它們依次屬于( )
A. 三倍體、染色體片段重復、三體、染色體片段缺失
B. 三倍體、染色體片段缺失、三體、染色體片段重復
C. 三體、染色體片段重復、三倍體、染色體片段缺失
D. 染色體片段缺失、三體、染色體片段重復、三倍體
【答案】C
【解析】
【分析】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變異和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染色體結構的變異:缺失、增加、倒位或易位;染色體數(shù)目的變異: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者減少、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者減少。
【詳解】細胞a中某一染色體多出了一條,形成三體,為染色體數(shù)目個別增加;細胞b中一條染色體上4號片段重復出現(xiàn),屬于染色體片段重復;細胞c中每種染色體都是三條,含有3個染色體組,屬于三倍體;細胞d中有一條染色體上缺失了3和4兩個片段,屬于染色體片段缺失,C正確。
故選C。
22. 下列關于X染色體上的顯性基因決定的遺傳病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表現(xiàn)正常的夫婦,性染色體上可能攜帶致病基因
B. 男性患者與正常女性婚配,其女兒均正常
C. 女性患者與正常男性婚配,兒子都正常,女兒都患病
D. 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患者的雙親中至少有一方是患者
【答案】D
【解析】
【分析】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特點:患者女性多于男性;連續(xù)遺傳;男患者的母親和女兒一定患病;女患者中因可能存在雜合子,故其子女不一定患病。
【詳解】A、該致病基因是X染色體上的顯性基因決定的,表現(xiàn)正常的夫婦,性染色體上不可能攜帶該顯性致病基因,A錯誤;
B、若用A/a表示相關基因,男患者(基因型為XAY)的后代中,女兒(基因型為XAX-)全患病,B錯誤;
C、女患者可以是雜合子(基因型為XAXa),與正常男性(基因型為XaY)婚配,其后代兒子(基因型為XAY、XaY)可能患病,女兒(基因型為XAXa、XaXa))可能正常,C錯誤;
D、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患者的X染色體上的致病基因一定來雙親之一,患者的雙親中至少有一方是患者,D正確。
故選D。
23. 下列關于人類遺傳病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br />
A. 雜合子篩查對預防各類遺傳病具有重要意義
B. 單基因遺傳病是由一個致病基因引起的遺傳病
C. 貓叫綜合征是人的第5號染色體發(fā)生部分缺失引起的
D. 調查人類遺傳病發(fā)病率時,應以群體中發(fā)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患者家系為調查對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類遺傳病分為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異常遺傳?。?br />
(1)單基因遺傳病包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如并指)、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如抗維生素D佝僂病);
(2)多基因遺傳病是由多對等位基因異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br />
(3)染色體異常遺傳病包括染色體結構異常遺傳病(如貓叫綜合征)和染色體數(shù)目異常遺傳病(如21三體綜合征)。
【詳解】A、雜合子篩查對預防隱性致病基因遺傳病具有重要意義,A錯誤;
B、單基因遺傳病是指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遺傳病,B錯誤;
C、貓叫綜合征是由于人的第5號染色體發(fā)生部分缺失引起的遺傳病,C正確;
D、調查人類遺傳病發(fā)病率,應該在人群中隨機調查,D錯誤。
故選C。
24. 在農業(yè)生產中,選擇合適的育種方法,能有效改良作物品質,提高產量。下列有關作物育種的說法正確的是( ?。?br />
A. 六倍體普通小麥和二倍體黑麥雜交,選擇子代花粉進行離體培養(yǎng)就能得到八倍體小黑麥
B. 青霉素高產菌株的選育原理和雜交水稻的原理相同
C. 利用單倍體育種可獲得能正常生殖的純合個體,明顯縮短了育種的年限
D. 人工誘導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低溫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
【答案】C
【解析】
【分析】誘變育種的原理是基因突變,雜交育種的原理是基因重組。單倍體育種的原理是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
【詳解】A、六倍體普通小麥和二倍體黑麥雜交后,子代是異源四倍體,含有黑麥的1個染色體組和六倍體普通小麥的3個染色體組,該異源四倍體不育,不能產生花粉,因此不能選擇子代花粉進行離體培養(yǎng),A錯誤;
B、青霉素高產菌株的選育原理和培育太空椒的原理相同,都是基因突變,但雜交水稻的原理是基因重組,B錯誤;
C、利用二倍體培育的單倍體的細胞內不含等位基因,經過秋水仙素處理后,染色體加倍,形成能正常生殖的純合個體,優(yōu)點是明顯縮短了育種的年限,C正確;
D、人工誘導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最常用的方法是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D錯誤。
故選C。
25. 下列關于生物育種的敘述,錯誤的是( )
A. 在雜交育種中,通過雜交、選擇等手段可導致生物進化
B. 在單倍體育種中,常用一定濃度的秋水仙素處理萌發(fā)的種子
C. 在多倍體育種中,可通過低溫誘導細胞內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
D. 在誘變育種中,通過紫外線照射可造成細胞內基因結構的改變
【答案】B
【解析】
【分析】四種育種方法的比較如下表:
【詳解】A、在雜交育種中,通過雜交、選擇等手段可導致生物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改變,生物發(fā)生了進化,A正確;
B、由于單倍體高度不育,因此在單倍體育種中,通常用秋水仙素處理幼苗,B錯誤;
C、在多倍體育種中,可通過低溫或秋水仙素誘導細胞內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C正確;
D、紫外線照射能增加DNA分子上的堿基發(fā)生變化的幾率導致基因突變,D正確。
故選B。
26. 下列不屬于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制取的藥物是( )
A. 從大腸桿菌體內獲得白細胞介素
B. 從酵母菌體內獲得干擾素
C. 從大腸桿菌體內獲得胰島素
D. 從青霉菌體內獲得青霉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藥物(從化學成分上分析都應該是蛋白質):
(1)來源:轉基因工程菌。工程菌是指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外源基因得到高效率表達的菌株類細胞系。
(2)成果:人胰島素、細胞因子、抗體、疫苗、生長激素、干擾素等。
【詳解】A、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可制取藥物,如將外源白細胞介素基因導入大腸桿菌中并表達制取白細胞介素,A錯誤;
B、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可制取藥物,如使外源干擾素基因酵母菌體內表達獲得干擾素,B錯誤;
C、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可制取藥物,如使外源胰島素基因在大腸桿菌體內表達獲得胰島素,C錯誤;
D、青霉素是青霉菌自身基因表達產生的,因此在青霉菌體內提取的青霉素不屬于基因工程藥品,D正確。
故選D。
27. 下列關于育種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誘變育種可以提高突變率,并且可以根據(jù)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定向產生適應該環(huán)境的變異
B. 雜交育種時,通常是在子二代就能篩選出能夠穩(wěn)定遺傳的具備優(yōu)良性狀的植株
C. 利用單倍體育種的方法,獲得的植株長得弱小且高度不育
D. 基因工程育種能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
【答案】D
【解析】
【分析】單倍體育種的過程是:花藥離體培養(yǎng)→單倍體幼苗→用秋水仙素或低溫處理幼苗→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純合子→選擇所需要的品種類型,最終得到的植株都是可育的純合子,所以能明顯縮短育種年限。
【詳解】A、誘變育種的原理是基因突變,可以提高突變率,但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不能根據(jù)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定向產生適應該環(huán)境的變異,A錯誤;
B、雜交育種時,若選育顯性優(yōu)良純合子,則需從子二代中選出具有優(yōu)良性狀的個體連續(xù)自交,直到后代不發(fā)生性狀分離為止,只選育隱性優(yōu)良純合子,子二代就能篩選出能夠穩(wěn)定遺傳的具備優(yōu)良性狀的植株,B錯誤;
C、單倍體植株往往長得弱小且高度不育。但利用單倍體育種的方法,獲得的植株均為正常植株,均可育,C錯誤;
D、通俗地說,基因工程就是按照人們的意愿,把一種生物的某種基因提取出來,加以修飾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種生物的細胞里,定向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因此基因工程育種,既能打破生殖隔離,克服遠緣雜交不親和,D正確。
故選D。
28.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不能解釋的是( )
A. 生物進化的原因 B. 現(xiàn)存生物適應性的原因
C. 可遺傳變異的原因 D. 生物多樣性的原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于受當時科學發(fā)展水平的限制,達爾文對遺傳和變異的本質還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同時他對生物進化的解釋也局限于個體水平,故現(xiàn)代生物進化論中對種群水平及基因水平的研究是對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修正與發(fā)展。
【詳解】A、達爾文認為,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并將這些變異遺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被淘汰,這就是生物進化的原因,A不符合題意;
B、達爾文認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掉,自然選擇學說能科學地解釋了現(xiàn)存生物適應性的原因,B不符合題意;
C、由于受當時科學發(fā)展水平的限制,自然選擇學說對遺傳和變異的本質未能作出科學的解釋,不能解釋可遺傳變異的原因,C符合題意;
D、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是多種多樣的,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形成了生物的多樣性,自然選擇學說能科學地解釋了生物多樣性的原因,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29. 經調查發(fā)現(xiàn),某地區(qū)菜青蟲種群的抗藥性不斷增強,其原因是連續(xù)多年對菜青蟲使用農藥,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r />
A. 使用農藥導致菜青蟲發(fā)生抗藥性變異
B. 菜青蟲抗藥性的增強是不斷發(fā)生耐藥性變異的結果
C. 菜青蟲不斷變異是造成菜青蟲抗藥性不斷增強的動力
D. 通過選擇導致菜青蟲抗藥性不斷積累
【答案】D
【解析】
【分析】變異與選擇無關,變異發(fā)生在自然選擇之前,先有了各種類型的變異,才能自然選擇出最適于環(huán)境的變異。
【詳解】A、菜青蟲先發(fā)生抗藥性變異,農藥只是起選擇作用,A錯誤;
B、菜青蟲抗藥性的增強是農藥選擇的結果,B錯誤;
C、農藥起選擇作用,連續(xù)多年對菜青蟲使用農藥是造成菜青蟲抗藥性不斷增強的動力,C錯誤。
D、通過選擇導致菜青蟲抗藥性不斷積累,D正確;
故選D。
30. 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形成,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中,生物是以種群為單位進化的
B. 若沒有可遺傳的變異,生物就不可能進化
C. 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產生生殖隔離,這是長期的地理隔離導致的
D. 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朝著一定的方向改變
【答案】C
【解析】
【分析】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為,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突變和基因重組提供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進而通過隔離形成新的物種;生物進化的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協(xié)同進化的過程;生物多樣性是協(xié)同進化的結果。
【詳解】A、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A正確;
B、可遺傳的變異如突變和基因重組可以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若沒有可遺傳的變異,生物就不可能進化,B正確;
C、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產生生殖隔離,但生殖隔離的產生不一定需要長期的地理隔離,如植物中多倍體的形成,C錯誤;
D、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自然選擇會導致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的改變,D正確。
故選C。
二、非選擇題
31. 下圖為某家庭甲、乙兩種遺傳病的系譜圖。甲遺傳病由一對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遺傳病由另一對等位基因(B、b)控制,這兩對等位基因獨立遺傳。已知Ⅲ-4攜帶甲遺傳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攜帶乙遺傳病的致病基因。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甲遺傳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填“X”、“Y”或“?!保┤旧w上,是_____(填顯、隱)性遺傳病。乙遺傳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填“X”、“Y”或“常”)染色體上,是_____(填顯、隱)性遺傳病。
(2)Ⅱ-2的基因型為_____,Ⅲ-3的基因型為_____。
(3)若Ⅲ-3和Ⅲ-4再生一個孩子,則這個孩子為同時患甲、乙兩種遺傳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若Ⅳ-1與一個正常男性結婚,則他們生一個患乙遺傳病男孩的概率是_____。
【答案】(1) ①. 常 ②. 隱 ③. X ④. 隱
(2) ①. AaXBXb ②. AAXBXb或AaXBXb
(3) ① 1/24 ②. 1/8
【解析】
【分析】根據(jù)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Ⅱ-1和Ⅱ-2都不患甲病,但他們有一個患甲病的兒子(Ⅲ-2),說明甲病是隱性遺傳病,但Ⅰ-1的兒子正常,說明甲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Ⅲ-3和Ⅲ-4都不患乙病,但他們有患乙病的孩子,說明乙病是隱性遺傳病,已知Ⅲ-4不攜帶乙遺傳病的致病基因,說明乙病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小問1詳解】
由分析可知:甲遺傳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是隱性遺傳??;乙遺傳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是隱性遺傳病。
【小問2詳解】
根據(jù)Ⅲ-2(aa)和Ⅳ-2(XbY)可推知Ⅱ-2的基因型為AaXBXb;根據(jù)Ⅳ-2(XbY)可知Ⅲ-3關于乙病的基因型為XBXb,根據(jù)Ⅱ-1和Ⅱ-2的基因型均為Aa可知,Ⅲ-3關于甲病的基因型為AA或Aa,因此Ⅲ-3的基因型為AAXBXb或AaXBXb。
【小問3詳解】
從患甲病角度分析,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為1/3AA、2/3Aa,Ⅲ-4攜帶甲遺傳病的致病基因,則Ⅲ-4的基因型為Aa,可推知后代患甲病的幾率為2/3×1/4=1/6,正常的概率是5/6;從患乙病角度分析,Ⅲ-3的基因型為XBXb,Ⅲ-4不攜帶乙遺傳病的致病基因,則Ⅲ-4的基因型為XBY,可推知后代患乙病男孩的幾率為1/4,正常的概率為3/4,因此同時患甲、乙兩種遺傳病男孩的概率是1/4×1/6=1/24。從患乙病角度分析,Ⅲ-3的基因型為XBXb,Ⅲ-4的基因型為XBY,可推知Ⅳ-1的基因型及概率為1/2XBXB、1/2XBXb,正常男性的基因型為XBY,可推知后代患乙病男孩的幾率為1/2×1/4=1/8。
【點睛】本題結合系譜圖,考查常見的人類遺傳病,要求考生識記幾種常見人類遺傳病的類型及特點,能根據(jù)系譜圖和題文信息推斷這兩種遺傳病的遺傳方式及相應個體的基因型,再進行相關概率的計算,屬于考綱理解和應用層次的考查。
32. 圖1、圖2表示人體細胞中蛋白質合成的相關過程(圖2中甘、丙等表示甘氨酸、丙氨酸等),據(jù)圖回答:
(1)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圖1、圖2分別表示_______和_______過程。
(2)如果②發(fā)生改變,生物的性狀_______改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1中②和③在組成上的區(qū)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圖2中c表示_______,其功能為_________________,色氨酸的密碼子是_______,若圖中多肽a由60個氨基酸脫水縮合而成,則①中至少含有_______個堿基對。
(4)一個mRNA分子上結合多個核糖體,其意義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轉錄 ②. 翻譯 ③. 不一定 ④. 密碼子的簡并性 ⑤. ②含有脫氧核糖,③含有核糖 ⑥. tRNA ⑦. 識別并轉運一種氨基酸 ⑧. UGG ⑨. 180 ⑩. 提高翻譯效率(少量mRNA分子就能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質)
【解析】
【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基因的表達,考查對轉錄、翻譯過程的理解。解答本題,可根據(jù)圖示和堿基互補配對原則,判斷圖中轉錄、翻譯過程的模板、原料和產物。
(1)圖1表示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RNA的轉錄過程;圖2表示以mRNA為模板,合成蛋白質的翻譯過程。
(2)DNA中②脫氧核苷酸發(fā)生改變,生物的性狀不一定改變,原因是突變后對應的密碼子決定的氨基酸沒有改變,即密碼子的簡并性。圖1中②和③均含有胞嘧啶,但分別為脫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②含有脫氧核糖,③含有核糖。
(3)圖2中c表示tRNA,其功能為識別并轉運一種氨基酸,色氨酸的密碼子是mRNA上對應的三個堿基,為UGG,若圖中多肽a由60個氨基酸脫水縮合而成,則d至少含有180個堿基,①中至少含有180個堿基對。
(4)一個mRNA分子上結合多個核糖體,可同時進行多條多肽鏈的合成,在短時間內合成大量的同種蛋白質。
33. 農業(yè)上常用的育種方法如下:
a.甲品種×乙品種→F1→F1自交→F2人工選擇(汰劣留良)→自交→F3→人工選擇→自交……→性狀穩(wěn)定的優(yōu)良品種
b.甲品種×乙品種→F1→F1花粉離體培養(yǎng)得到許多單倍體小苗→秋水仙素處理→若干植株→F2人工選擇→性狀穩(wěn)定的新品種
c.正常幼苗→秋水仙素處理→人工選擇→性狀穩(wěn)定的新品種
d.種子搭載人造衛(wèi)星到太空→返回地面種植→性狀穩(wěn)定的新品種
(1)a方法屬于常規(guī)的___________育種,一般從F2代開始選種,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選中的個體還需要經過若干代的自交、鑒別,直到不發(fā)生分離為止,這是因為新品種一定要是___________。
(2)b方法與a方法相比,突出的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過c途徑獲得的新品種屬于_____________倍體,它們往往表現(xiàn)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點育種中使用的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時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方法中搭載的種子應當是________________(“干燥的”、“萌發(fā)的”、“休眠的”);此種育種的遺傳學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雜交 ②. F2代開始發(fā)生性狀分離 ③. 純合子 ④. 明顯縮短育種年限,獲得純系植株 ⑤. 多倍體 ⑥. 器官粗壯,營養(yǎng)豐富,發(fā)育延遲、結實率低等 ⑦. 細胞分裂時,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導致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 ⑧. 細胞分裂前期 ⑨. 萌發(fā)的 ⑩. 基因突變
【解析】
【分析】雜交育種的原理是基因重組,需要經過多代連續(xù)自交才能獲得穩(wěn)定遺傳的個體;誘變育種的原理是基因突變,由于基因突變的不定向性,需要處理大量的材料;單倍體育種的原理是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需要經過花藥離體培養(yǎng)和秋水仙素處理;多倍體育種的原理是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
分析可知:a屬于雜交育種;b屬于單倍體育種;c屬于多倍體育種;d屬于誘變育種。
【詳解】(1)a方法屬于雜交育種,由于F2代開始發(fā)生性狀分離,故一般從F2代開始選種。選中的個體不一定是純合子,還需要經過若干代的自交、鑒別,直到不發(fā)生分離為止,此時獲得的新品種才是純合子。
(2)b方法單倍體育種與a方法雜交育種相比,可以明顯縮短育種年限,獲得純系植株。
(3) c屬于多倍體育種,通過c途徑獲得的新品種屬于多倍體,特點為器官粗壯,營養(yǎng)豐富,發(fā)育延遲、結實率低等。秋水仙素可以抑制分裂前期紡錘體的形成,引起染色體數(shù)目的加倍。
(4)d方法誘變育種,搭載的種子應當是萌發(fā)的種子,分裂較旺盛,容易發(fā)生變異;誘變育種的原理是基因突變。
【點睛】單倍體育種中,秋水仙素處理的是單倍體幼苗;多倍體育種中,秋水仙素可以處理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
34. 根據(jù)相關生物進化理論回答下列問題:
Ⅰ.下列為現(xiàn)代生物進化的概念圖,根據(jù)所學知識回答相關問題:
(1)圖中①代表了___________。圖中③是指______________。圖中②包括______________。圖中④是指_______________。
Ⅱ.回答下列有關生物進化的問題:
(2)如圖表示某小島上蜥蜴進化的基本過程,X、Y、Z表示生物進化的基本環(huán)節(jié),Y是指_______________。
(3)該小島上的蜥蜴原種由許多個體組成,這些個體的總和是生物進化的__________。
(4)由于蜥蜴過度繁殖,導致__________加劇,一部分個體被淘汰。
(5)果蠅灰體(B)對黑檀體(b)為顯性,在沒有遷入遷出、突變和選擇等條件下,一個由純合果蠅組成的大種群個體間自由交配得到F1,F(xiàn)1中灰體果蠅8400只,黑檀體果蠅1600只。F1中b的基因頻率為__________,Bb的基因型頻率為__________;如果該種群出現(xiàn)個體遷出現(xiàn)象,那么該種群會不會進化?為什么?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②. 自然選擇學說 ③. 突變和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④. 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2)自然選擇 (3)基本單位
(4)生存斗爭 (5) ①. 0.4 ②. 0.48 ③. 會,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
【解析】
【分析】Ⅰ、分析題圖:
①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②表示可遺傳的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③生物進化理論的核心內容是自然選擇學說;
④表示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Ⅱ、分析圖可知:
X表示變異、Y表示自然選擇、Z表示隔離,這三者是生物進化中的基本環(huán)節(jié),自然選擇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現(xiàn)型,保存有利性狀,淘汰不利性狀,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變化蜥蜴原種和蜥蜴新種是兩個物種,不能進行基因交流。
【小問1詳解】
分析題圖可得:
①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②表示可遺傳的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
③生物進化理論的核心內容是自然選擇學說;
④表示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
【小問2詳解】
分析題圖可得:X表示變異、Y表示自然選擇、Z表示隔離。
【小問3詳解】
該小島上的蜥蜴原種由許多個體組成,這些個體的總和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小問4詳解】
由于蜥蜴過度繁殖,導致生存斗爭加劇,一部分個體被淘汰。
【小問5詳解】
F1中灰體果蠅8400只,黑檀體果蠅1600只,則F1中bb的頻率=1600÷(1600+8400)=0.16,所以b的基因頻率為0.4,B的基因頻率為0.6,Bb的基因型頻率為0.4×0.6×2=0.48。
如果該種群出現(xiàn)個體遷出現(xiàn)象,因為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改變,所以該種群會進化。
這是一份陜西省西安市蓮湖區(qū)2021-2022學年高一生物下學期期末試題(Word版附解析),共21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陜西省榆林市第一中學2021-2022學年高一生物下學期期末試題(Word版附解析),共23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陜西省渭南市韓城市2021-2022學年高一生物下學期期末試題(Word版附解析),共3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