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學年北京重點中學高一(下)期中化學試卷
1. 下列設備工作時,將化學能轉(zhuǎn)化為電能的是 (????)
A
B
C
D
鋰離子電池
硅太陽能電池
電動車電池充電
燃氣灶
A. A B. B C. C D. D
2. 硅是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下列關于硅及其化合物的敘述錯誤的是(????)
A. 硅是制造太陽能電池的常用材料
B. 二氧化硅是制造光導纖維的基本原料
C. 硅膠可作食品干燥劑、抗氧化劑,可直接食用
D. 氫氟酸能刻蝕玻璃,刻制各種精美的玻璃飾品
3. 用于鑒別甲烷與乙烯的最佳方法是
A. 觀察顏色 B. 分別通入石蕊試液
C. 分別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 D. 分別通入氫氧化鈉溶液
4. 下列關于濃硝酸和濃硫酸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常溫下都用銅制容器貯存 B. 露置在空氣中,容器內(nèi)酸液的質(zhì)量都減輕
C. 與金屬鐵反應,都有氫氣生成 D. 露置在空氣中,容器內(nèi)酸液的濃度都降低
5. 工業(yè)上利用反應3Cl2+8NH3→N2+6NH4Cl檢查氯氣管道是否漏氣。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將濃氨水接近管道,若產(chǎn)生白煙說明管道漏氣
B. N2的電子式為
C. NH4Cl中只含有離子鍵
D. 該反應中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3:2
6.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甲烷分子空間填充模型是:
B. 乙烯分子的球棍模型為
C. 和互為同分異構體
D. 乙烯和環(huán)丙烷()不屬于同系物
7. 下列物質(zhì)的用途與其體現(xiàn)的性質(zhì)對應關系不合理的是
物質(zhì)
用途
體現(xiàn)的性質(zhì)
A
SO2
生產(chǎn)硫酸
還原性
B
NH3
生產(chǎn)碳酸氫銨
還原性
C
SiO2
制取硅單質(zhì)
氧化性
D
Fe2O3
冶煉金屬鐵
氧化性
A. A B. B C. C D. D
8. 下列關于SO2和NO2的說法正確的是
A. 都是無色有毒的氣體
B. 都可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
C. SO2與過量的NO2混合后通入水中可得到兩種常見的酸
D. 盛滿NO2的試管倒扣在水槽中,水可充滿試管
9. 關于化學反應的限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A. 每個化學反應的限度都是固定不變的
B. 可以通過改變反應條件來改變化學反應的限度
C. 可以通過延長化學反應的時間來改變化學反應的限度
D. 當一個化學反應在一定條件下達到限度時,反應即停止
10. 實驗室制備下列氣體的方法可行的是
A. 加熱氯化銨制NH3 B. 硫化鈉和濃硫酸混合制H2S
C. 二氧化錳和稀鹽酸制Cl2 D. 銅和濃硝酸制NO2
11. 一定條件下的密閉容器中,起始時投入一定量的SO2(g)和O2(g),發(fā)生反應:
2SO2(g)+O2(g)?2SO3(g).t?min達到平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若起始時投入2mol?SO2與1mol?O2,則生成2mol?SO3
B. 若用?18O2進行反應,則一段時間后,?18O在反應物和生成物中均存在
C. t?min前,該反應的正反應速率大于逆反應速率
D. 平衡時反應物與生成物濃度均不再變化
12. 乙烯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物質(zhì)不能通過乙烯的加成反應直接得到的是(????)
A. CH3CH3 B. CH3CHO C. CH3CH2OH D. CH3CH2Cl
13. 下列各組離子在溶液中能夠大量共存的是(????)
A. NH4+、SO42?、NO3?、OH? B. H+、S2?、SO42?、SO32?
C. Fe2+、Na+、NO3?、H+ D. Ca2+、Cl?、H+、NO3?
14. 實驗室制取下列氣體,所選的反應試劑、制備裝置與收集方法合理的是(????)
選項
氣體
反應試劑
制備裝置
收集方法
A
CO2
石灰石、稀硫酸
b
e
B
Cl2
MnO2、濃鹽酸
b
d
C
NH3
Ca(OH)2、NH4Cl
a
e
D
NO2
Cu、濃硝酸
c
f
A. A B. B C. C D. D
15. 某學生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反應X+Y=Z能量變化情況的研究。當向盛X的試管中滴加試劑Y時,看到U型管中甲處液面上升,乙處液面下降。下列說法能正確解釋該現(xiàn)象的是(????)
①反應為吸熱反應;
②反應物X的能量比生成物Z的能量高;
③物質(zhì)中的化學能通過化學反應轉(zhuǎn)化成熱能釋放出來;
④反應物化學鍵斷裂吸收的能量高于生成物化學鍵形成放出的能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6. 氫能是一種極具發(fā)展?jié)摿Φ那鍧嵞茉础R蕴柲転闊嵩?,熱化學硫碘循環(huán)分解水是一種高效、無污染的制氫方法。其反應過程如圖: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反應Ⅰ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B. 反應Ⅱ為2H2SO4=一定條件2SO2↑+O2↑+2H2O
C. 該方法的最終產(chǎn)物只有H2
D. 反應Ⅱ中的SO2、反應Ⅲ中的I2均可循環(huán)利用
17. 自然界的氮循環(huán)包括以下過程。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 硝化過程中,含氮物質(zhì)被氧化
B. 氨氧化過程中,亞硝態(tài)氮元素與銨態(tài)氮元素理論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3:4
C. N2→NH4+屬于氮的固定,N2發(fā)生還原反應
D. 土壤中Fe2+和Fe3+的存在有利于從與其接觸的水體中除去氮元素
18. 根據(jù)乙烯的化學性質(zhì)可以推測丙烯(CH2=CH?CH3)的性質(zhì),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丙烯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B. 丙烯能在空氣中燃燒
C. 丙烯與溴發(fā)生加成反應的產(chǎn)物是CH2Br?CH2?CH2Br
D. 聚丙烯的結構可以表示為
19. 碳跟濃硫酸共熱產(chǎn)生的氣體X和銅跟濃硝酸反應產(chǎn)生的氣體Y同時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鋇溶液的洗氣瓶中(如圖裝置),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 洗氣瓶中產(chǎn)生的沉淀是碳酸鋇
B. 洗氣瓶中產(chǎn)生的沉淀是硫酸鋇
C. 在Z導管出來的氣體中沒有二氧化碳
D. 在Z導管口有紅棕色氣體出現(xiàn)
20. 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 分子式符合CnH2n+2的烴一定是烷烴
B. 分子式為C6H14的烴共有5種可能結構
C. 烷烴在光照條件下能與氯氣發(fā)生取代反應,但不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
D. 標準狀況下22.4LC5H12完全燃燒消耗氧氣的物質(zhì)的量為8mol
21. 下列實驗結論與實驗現(xiàn)象不對應的一組是 (????)
選項
實驗
現(xiàn)象
結論
A
向某鹽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
溶液變?yōu)榧t色
該溶液中含有Fe3+
B
向某鹽溶液中加入濃NaOH溶液,加熱
產(chǎn)生的氣體能使?jié)駶櫟募t色石蕊試紙變藍
該溶液中含有NH4+
C
向蔗糖中滴加濃硫酸
蔗糖變黑
濃硫酸具有脫水性
D
向氯水中通入適量SO2氣體
溶液褪至無色
H2SO3比H2SO4酸性強
A. A B. B C. C D. D
22. 下列裝置適用于實驗室制氨氣并驗證氨氣的某化學性質(zhì),其中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A.用裝置制取氨
B.用裝置除去氨中的水蒸氣
C.用裝置驗證氨具有還原性
D.用裝置吸收尾氣
A. A B. B C. C D. D
23. 某實驗小組用0.1mol?L?1Na2S2O3溶液和0.1mol?L?1H2SO4溶液為反應物,探究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實驗記錄如下表。
已知:Na2S2O3+H2SO4=Na2SO4+SO2+S↓+H2O。
實驗序號
溫度/℃
Na2S2O3溶液體積/mL
H2SO4溶液體積/mL
H2O體積/mL
出現(xiàn)沉淀所需的時間/s
Ⅰ
20
5
5
10
t1
Ⅱ
20
5
10
a
t2
Ⅲ
60
5
5
10
t3
實驗結果:t1>t2>t3。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研究H2SO4濃度對該反應速率的影響,a=5
B. 對比實驗Ⅰ、Ⅱ可知,c(H2SO4)越大,反應速率越快
C. 對比實驗Ⅱ、Ⅲ可知,升高溫度能加快該反應速率
D. 進行實驗Ⅰ、Ⅲ時,依次向試管中加入Na2S2O3溶液、H2O、H2SO4溶液
24. 用如圖裝置探究原電池中的能量轉(zhuǎn)化。圖中注射器用來收集氣體并讀取氣體體積,記錄實驗據(jù)如表。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 ? ? ? ? ? ? ? ? ? ? ?
實驗數(shù)據(jù)
時間/min
①
②
氣體體積/
mL
溶液溫度/℃
氣體體積/mL
溶液溫度/℃
0
0
22.0
0
22.0
8.5
30
24.8
50
23.8
10.5
50
26.0
?
?
A. 兩個裝置中反應均為Zn+H2SO4=ZnSO4+H2↑
B. 0~8.5min內(nèi),生成氣體的平均速率①②
D. 生成氣體體積相同時,對比兩裝置的溶液溫度,說明②中反應的化學能部分轉(zhuǎn)化為電能
25. 直接H2O2?H2O2燃料電池是一種新型化學電源,其工作原理如右圖所示。電池放電時,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電極Ⅰ為負極
B. 電極Ⅱ的反應式為:H2O2+2e?+2H+=2H2O
C. 電池總反應為:2H2O2=O2↑+2H2O,其余物質(zhì)均可循環(huán)使用
D. 該電池的設計利用了H2O2在酸堿性不同條件下氧化性、還原性的差異
26. 在一定溫度下,將amolA與bmolB的混合氣體通入一個固定容積的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可逆反應A(g)+3B(g)?2C(g).
(1)下列敘述中,可以表明該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是(填序號) ______ .
①A、B、C的濃度不再變化
②n(A):n(B):n(C)為1:3:2
③混合氣體的總壓強不再變化
④混合氣體的密度不再變化
⑤單位時間消耗amolA,同時生成3amolB
⑥單位時間內(nèi)有amolA生成,同時生成3amolB
(2)反應達平衡時,n(A)=7mol,n(C)=6mol,則a= ______ ;A的轉(zhuǎn)化率為 ______ .
27. 實驗室中用如圖裝置(夾持裝置己略去)研究不同價態(tài)硫元素之間的轉(zhuǎn)化。
(1)A中產(chǎn)生的氣體能使品紅溶液褪色,該氣體是 ______ ,A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 。
(2)B處實驗現(xiàn)象是 ______ ,由此推測硫元素從+4價變?yōu)?6價。
(3)C處觀察到蘸有Na2S溶液的棉花上出現(xiàn)黃色的固體,該反應的氧化劑為 ______ (填化學式),氧化產(chǎn)物為 ______ (填化學式)。
(4)D裝置的作用是 ______ ,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______ 。
(5)將A中產(chǎn)生的氣體通入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 ______ 。
28. 電能是現(xiàn)代社會應用最廣泛的能源之一、
(1)關于圖I所示裝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______ 。
a.負極反應是Zn?2e?=Zn2+
b.電子由Zn片通過導線流向Cu片
c.一段時間后,溶液的pH減小
d.溶液中的H+向Cu片移動
(2)圖I所示原電池中,當Cu表面析出4.48L氫氣(標準狀況)時,導線中通過的電子的物質(zhì)的量為 ______ mol。
(3)圖II所示裝置為電化學氣敏傳感器,通過電壓表示數(shù)可測量環(huán)境中NH3的含量。電極b是 ______ (填“正”或“負”)極;電極a上發(fā)生的電極反應為 ______ 。
29. 某小組利用下圖裝置進行實驗(加熱、夾持裝置略去,已檢查氣密性),探究CO2、SO2分別通入KI溶液中對反應4I?+4H++O2=2I2+2H2O的影響。
(1)探究通入CO2的影響。
①甲是實驗室制CO2的裝置,b為石灰石,則c為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
②實驗發(fā)現(xiàn):若僅向丙中通入O2,1小時后丙中溶液顏色未發(fā)生明顯變化;若同時向丙中通入CO2與O2,1小時后,丙中溶液變?yōu)闇\黃色,生成了可使淀粉變藍的物質(zhì),該物質(zhì)是_______(寫化學式)。依據(jù)實驗現(xiàn)象,可得結論:_______。
(2)探究通入SO2的影響。
①若試劑b為Na2SO3,試劑a為70%的硫酸,甲中加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
②向丙中同時通入O2和SO2,1小時后,溶液中出現(xiàn)渾濁。查資料可知,O2未參與反應,SO2與水在I?催化下生成了硫單質(zhì)和硫酸。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
30. 為探究H2O2、SO2、Br2氧化性強弱,某小組同學設計如圖實驗(夾持及尾氣處理裝置已略去,氣密性已檢驗;查閱資料可知,Br2易溶于Cl4).
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
i.打開A中分液漏斗活塞,滴加濃硫酸
A中有氣泡產(chǎn)生,B中紅棕色溴水褪色,C中有白色沉淀
ii.取C中沉淀加入鹽酸
C中白色沉淀不溶解
iii.打開B中分液漏斗活塞,逐滴滴加H2O2
開始時顏色無明顯變化;繼續(xù)滴加H2O2溶液,一段時間后,混合液逐漸變成紅棕色
(1)A中發(fā)生反應(填“是”或“不是”) ______ 氧化還原反應.
(2)B中紅棕色溴水褪色,此時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______ .
(3)C中產(chǎn)生的白色沉淀是 ______ .
(4)甲同學通過C中產(chǎn)生白色沉淀,得出結論,氧化性:H2O2>SO2.
①乙同學認為不能得出此結論,對實驗進行了改進:打開彈簧夾,通入N2,待排凈裝置內(nèi)空氣后,關閉彈簧夾,再打開A中分液漏斗活塞;
②丙同學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在B和C之間增加盛放CCl4的洗氣瓶D,丙同學的目的是 ______ .
③將乙和丙同學改進后的方案進行實驗,C中產(chǎn)生白色沉淀,得出結論:氧化性H2O2>SO2.
(5)iii中滴入少量H2O2沒有明顯變化.
提出假設:
觀點1:H2O2的量少不能氧化Br?
觀點2:B中有未反應H2SO3
為驗證觀點2,應進行的實驗操作及現(xiàn)象是:取少量顏色變化前的B中溶液于試管中 ______ .繼續(xù)滴加H2O2溶液,一段時間后,混合液逐漸變成紅棕色,此時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______ .
(6)通過上述全部實驗,得出結論:H2O2、SO2、Br2氧化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鋰離子電池是通過化學反應釋放出電能,將化學能轉(zhuǎn)化為電能,故A正確;
B.硅太陽能電池是太陽能轉(zhuǎn)化為電能,故B錯誤;
C.電動車電池充電,將電能轉(zhuǎn)化為化學能,故C錯誤;
D.燃氣灶,是化學能轉(zhuǎn)化為熱能,故D錯誤;
故選:A。
將化學能轉(zhuǎn)化為電能是原電池工作原理,據(jù)此進行解答。
本題考查能量轉(zhuǎn)化的相關知識點,為高頻考點,把握能量轉(zhuǎn)化的形式為解答的關鍵,側重分析與應用能力的考查,題目難度不大。
2.【答案】C?
【解析】解:A.硅為良好的半導體材料,是制造太陽能電池的常用材料,故A正確;
B.二氧化硅具有良好的導光性,是制造光導纖維的材料,故B正確;
C.硅膠不具有還原性故不能作抗氧化劑,且不能食用,故C錯誤;
D.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能夠與氫氟酸反應,所以氫氟酸能夠腐蝕玻璃,故D正確;
故選:C。
A.硅為良好的半導體材料;
B.二氧化硅具有良好的導光性;
C.硅膠不能作抗氧化劑,不能食用;
D.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能夠與氫氟酸反應。
本題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識,明確物質(zhì)的相關性質(zhì)及用途是解題關鍵,注意二氧化硅、硅性質(zhì)及用途的區(qū)別,題目難度不大。
3.【答案】C?
【解析】解:A.甲烷和乙烯均為無色氣體,故觀察顏色的方法無法鑒別甲烷和乙烯,故A錯誤;
B.甲烷和乙烯通入到石蕊試液中均無明顯現(xiàn)象,故將甲烷和乙烯分別通入石蕊試液無法鑒別它們,故B錯誤;
C.甲烷不能是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但乙烯能,故將甲烷和乙烯分別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可以鑒別它們,故C正確;
D.甲烷和乙烯和氫氧化鈉溶液均不反應,故將甲烷和乙烯分別通入氫氧化鈉溶液無法鑒別它們,故D錯誤;
故選:C。
A.甲烷和乙烯均為無色氣體;
B.甲烷和乙烯通入到石蕊試液中均無明顯現(xiàn)象;
C.甲烷不能是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但乙烯能;
D.甲烷和乙烯和氫氧化鈉溶液均不反應。
本題考查有機物的鑒別,側重考查學生有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試題比較簡單。
4.【答案】D?
【解析】解:A.常溫下濃硫酸與銅不反應,但是濃硝酸與銅反應生成硝酸銅、二氧化氮和水,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u+4H++2NO3?=Cu2++2H2O+NO2↑,故A錯誤;
B.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濃硝酸具有揮發(fā)性,露置在空氣中,容器內(nèi)濃硫酸液的質(zhì)量都增重,濃硝酸溶液質(zhì)量減輕,故B錯誤;
C.濃硝酸和濃硫酸與鐵都發(fā)生鈍化,在表面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物膜,都沒有氫氣生成,故C錯誤;
D.因濃硝酸具有揮發(fā)性,溶質(zhì)減少,濃度減小,而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溶劑增加,溶質(zhì)不變,濃度減小,故D正確;
故選:D。
A.常溫下濃硫酸與銅不反應,但是濃硝酸與銅反應生成硝酸銅、二氧化氮和水;
B.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吸水性、難揮發(fā)性、酸性大等性質(zhì),濃硝酸具有強的氧化性、易揮發(fā)性、酸性等性質(zhì);
C.強氧化性酸與Fe反應不生成氫氣,濃硝酸和濃硫酸與鐵都發(fā)生鈍化;
D.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濃硝酸具有揮發(fā)性。
本題主要考查了濃硝酸和濃硫酸的物理性質(zhì)和化學性質(zhì),熟悉物質(zhì)的性質(zhì)是解題關鍵,題目難度較小,注意對相關知識的積累。
5.【答案】C?
【解析】A.氯氣與濃氨水反應生成產(chǎn)物中有氯化銨,會有白煙生成,將濃氨水接近管道,若產(chǎn)生白煙說明管道漏氣,故A正確;
B.氮氣分子中含有三個共用電子對,每個N原子還含有一個孤電子對,則N2的電子式為:,故B正確;
C.NH4Cl中銨根離子與氯離子之間通過離子鍵結合,銨根離子中N與H之間通過共價鍵結合,所以NH4Cl含有離子鍵和共價鍵,故C錯誤;
D.Cl元素化合價降低,被還原,Cl2為氧化劑,N元素化合價升高,被氧化,NH3為還原劑,其中8molNH3中只有2mol被氧化,則該反應的還原劑與氧化劑之比為2:3,故D正確;
故選:C。
本題考查了氧化還原反應、氯氣的性質(zhì)、化學鍵,側重于化學與生活、生產(chǎn)的聯(lián)系以及氧化還原反應、化學鍵的考查,題目難度不大。
6.【答案】C?
【解析】解:A.甲烷為正四面體結構,H原子半徑小于C原子半徑,其空間填充模型是:,故A正確;
B.用小球和小棍表示的模型為球棍模型,乙烯分子的球棍模型為,故B正確;
C.二氯甲烷只有一種結構,和是同一種物質(zhì),故C錯誤;
D.乙烯和環(huán)丙烷的結構不相似,不是同系物,故D正確;
故選:C。
A.甲烷為正四面體結構,H原子半徑小于C原子半徑;
B.用小球和小棍表示的模型為球棍模型;
C.二氯甲烷只有一種結構;
D.結構相似、分子組成上相差一個或若干個CH2原子團的化合物為同系物。
本題考查了常見的化學用語,難度不大,應注意同系物與同分異構體、球棍模型與比例模型的區(qū)別。
7.【答案】B?
【解析】解:A、SO2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與水反應生成硫酸,體現(xiàn)了SO2的還原性,故A正確;
B、NH3生產(chǎn)碳酸氫銨,沒有化合價發(fā)生變化,僅體現(xiàn)氨氣溶于水顯堿性,故B錯誤;
C、用C還原二氧化硅制取粗硅單質(zhì),體現(xiàn)了SiO2的氧化性,故C正確;
D、用CO還原Fe2O3冶煉金屬鐵,體現(xiàn)了Fe2O3的氧化性,故D正確;
故選:B。
A、SO2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與水反應生成硫酸;
B、NH3生產(chǎn)碳酸氫銨,沒有化合價發(fā)生變化;
C、用C還原二氧化硅制取粗硅單質(zhì);
D、用CO還原Fe2O3冶煉金屬鐵。
本題考查了物質(zhì)性質(zhì)的分析應用,主要是物質(zhì)的制備及其化合物性質(zhì)的掌握,題目較簡單。
8.【答案】C?
【解析】解:A.二氧化氮為紅棕色,且都有毒,故A錯誤;
B.SO2和NO2密度都比空氣大,可以通過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故B錯誤;
C.SO2與過量的NO2混合通入水中可得到亞硫酸和硝酸,生成兩種酸,故C正確;
D.二氧化氮和水反應生成硝酸和NO,NO難溶于水,故不可充滿試管,故D錯誤;
故選:C。
A.氮的氧化物及二氧化硫都有毒,二氧化氮為紅棕色;
B.SO2和NO2密度都比空氣大;
C.SO2與過量的NO2混合通入水中可得到亞硫酸和硝酸;
D.二氧化氮和水反應生成硝酸和NO。
本題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知識,熟悉二氧化硫的性質(zhì)是解題關鍵,題目難度不大。
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題考查化學反應限度的概念,側重考查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試題比較簡單。
【解答】
A.化學反應的限度是受外界條件影響的,不是固定不變的,故A錯誤;
B.外界條件改變,化學反應的限度也會改變,可以通過改變反應條件來改變化學反應的限度,故B正確;
C.化學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即此條件下的最大限度,延長反應時間,平衡狀態(tài)不變,不可以通過延長化學反應的時間來改變化學反應的限度,故C錯誤;
D.化學平衡狀態(tài)是一個動態(tài)平衡,正、逆反應速率相等,各物質(zhì)的量保持不變,化學反應仍在進行,未停止,故D錯誤;
故選:B。
化學反應的限度是指化學反應在此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最大程度,特點是動態(tài)平衡、條件改變,平衡被破壞。??
10.【答案】D?
【解析】解:A.加熱使氯化銨固體分解,在試管口氨氣與氯化氫化合生成氯化銨,不能制備氨氣,應選氯化銨與氫氧化鈣加熱制備,故A錯誤;
B.硫化鈉會與濃硫酸發(fā)生歸中反應,有二氧化硫產(chǎn)生,不能使用此方法制取硫化氫,故B錯誤;
C.MnO2與稀HCl不反應,實驗室用MnO2與濃HCl溶液混合加熱制備氯氣,故C錯誤;
D.銅與濃硝酸反應生成NO2,方法可行,故D正確;
故選:D。
A.加熱使氯化銨固體分解,在試管口氨氣與氯化氫化合生成氯化銨;
B.硫化鈉與濃硫酸發(fā)生歸中反應,無法產(chǎn)生硫化氫;
C.MnO2與稀HCl不反應,實驗室用MnO2與濃HCl溶液混合加熱制備氯氣;
D.銅與濃硝酸反應生成NO2。
本題主要考查了實驗室常見氣體的制備,掌握制取反應的原理和反應物的性質(zhì)是解答的關鍵,題目較簡單。
11.【答案】A?
【解析】解:A、因為可逆反應不可能反應到底,所以起始時投入2molSO2與1molO2,不可能生成2molSO3,故A錯誤;
B、因為2SO2+O2?2SO3是可逆反應不能進行徹底,所以反應后?18O存在于SO2、O2、SO3中,故B正確;
C、因為開始從正反應開始并且tmin達到平衡,則tmin前反應向正反應方向進行,所以該反應的正反應速率大于逆反應速率,故C正確;
D、平衡時正逆反應速率相等,所以反應物與生成物濃度均不再變化,故D正確;
故選:A。
A、可逆反應不可能反應到底;
B、反應是可逆反應不能進行進行徹底,?18O存在于所有含氧物質(zhì)中;
C、根據(jù)開始從正反應開始并且t?min達到平衡分析;
D、平衡時正逆反應速率相等.
本題考查了化學平衡的分析判斷,抓住可逆反應不能進行進行徹底,掌握基礎是關鍵,題目難度中等.
12.【答案】B?
【解析】解:A.乙烯與氫氣反應可得乙烷,故A正確;
B.乙烯先與水反應生成乙醇,乙醇催化氧化可得乙醛,不能通過乙烯直接加成得到,故B錯誤;
C.乙烯與水加催化劑加熱可得乙醇,故C正確;
D.乙烯與氯化氫氣體加催化劑加熱可得氯乙烷,故D正確;
故選:B。
加成反應指的是有機物分子中的不飽和碳原子與其它原子或原子團直接結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應。
本題考查乙烯的加成反應,理解好加成反應的概念和原理是答題的關鍵,屬于簡單題目。
13.【答案】D?
【解析】解:A.NH4+、OH?反應生成弱電解質(zhì)NH3?H2O,不能大量共存,故A錯誤;
B.酸性條件下,S2?、SO32?反應生成S而不能大量共存,故B錯誤;
C.酸性條件下,F(xiàn)e2+、NO3?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Fe3+和NO而不能大量共存,故C錯誤
D.這幾種離子之間不反應,所以能大量共存,故D正確;
故選:D。
離子之間不反應生成氣體、沉淀、弱電解質(zhì)或不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絡合反應、雙水解反應的能大量共存。
本題考查離子共存,側重考查分析、判斷及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明確離子的性質(zhì)、離子共存條件是解本題關鍵,C為解答易錯點。
14.【答案】C?
【解析】解:A.石灰石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附著在碳酸鈣表面阻止反應進行,一般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且要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故A錯誤;
B.濃鹽酸與二氧化錳需要在加熱條件下制備氯氣,制備裝置應選擇c,故B錯誤;
C.Ca(OH)2與NH4Cl加熱時反應生成氨氣,符合“固體+固體→△氣體”制備氣體,即選擇制備裝置a,氨氣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密度小,采取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氨氣,收集方法正確,故C正確;
D.Cu與濃HNO3常溫下生成二氧化氮,不需要加熱,二氧化氮與水反應,不能選f收集二氧化氮,故D錯誤;
故選:C。
A.一般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CO2密度大于空氣,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
B.濃鹽酸與二氧化錳加熱生成氯氣;
C.銨鹽與堿加熱制備氨氣,氨氣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密度小,采取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氨氣;
D.Cu與濃HNO3常溫下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與水反應。
本題考查化學實驗方案的評價,為高頻考點,掌握常見氣體制備原理、氣體的收集等鍵,側重分析與實驗能力的考查,題目難度不大。
1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題考查學生反應的吸放熱和物質(zhì)的能量以及化學鍵之間的關系,側重吸熱反應的考查,熟練掌握基礎知識是做題的關鍵,題目難度不大。
當向盛有X的試管中滴加試劑Y時,看到U型管中甲處液面上升,乙處液面下降,根據(jù)氣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可以判斷反應的吸、放熱情況,根據(jù)反應物和生成物能量之間的關系與反應的吸、放熱之間的關系以及化學鍵斷裂和生成過程的能量變化來分析解答。
【解答】
①當向盛有X的試管中滴加試劑Y時,看到U型管中甲處液面上升,乙處液面下降,則反應是一個吸熱反應,故①正確;
②在吸熱反應中,反應物X的能量低于生成物Y的能量,則反應物X的能量比生成物Z的能量低,故②錯誤;
③反應吸收熱量使試劑瓶中的氣體壓強減小,熱能通過化學反應轉(zhuǎn)化成物質(zhì)中的化學能儲存出來,故③錯誤;
④在吸熱反應中,反應物化學鍵斷裂吸收的能量高于生成物化學鍵形成放出的能量,故④正確;
故選:B。??
16.【答案】C?
【解析】解:A.據(jù)圖知,SO2、I2、H2O是反應物,HI、H2SO4是生成物,根據(jù)反應物和生成物書寫方程式為SO2+I2+2H2O=2HI+H2SO4,存在化合價變化,屬于氧化還原反應,故A正確;
B.由圖可知,反應II硫酸分解為氧氣、二氧化碳和水,故反應Ⅱ為2H2SO4=一定條件2SO2↑+O2↑+2H2O,故B正確;
C.該方法的最終產(chǎn)物為氧氣和氫氣,不止氫氣一種產(chǎn)物,故C錯誤;
D.反應II中的SO2和反應III中的I2均為中間產(chǎn)物,可循環(huán)利用,故D正確;
故選:C。
A.根據(jù)圖知,SO2、I2、H2O是反應物,HI、H2SO4是生成物;
B.由圖可知,反應II硫酸分解為氧氣、二氧化碳和水;
C.該方法的最終產(chǎn)物為氧氣和氫氣;
D.反應II中的SO2和反應III中的I2均可循環(huán)利用。
本題考查氧化還原反應,為高頻考點,側重分析與應用能力的綜合考查,題目難度不大。
17.【答案】B?
【解析】A.由圖示可知,硝化過程為:NH4+轉(zhuǎn)化為NO2?,NO2?在進一步轉(zhuǎn)化為NO3?,該過程中N的化合價都在升高,故含氮物質(zhì)被氧化,故A正確;
B.由圖示可知,氨氧化過程中的反應為:NO2?+NH4+=N2+2H2O,故亞硝態(tài)氮元素與銨態(tài)氮元素理論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1:1,故B錯誤;
C.氮的固定是指由游離態(tài)的氮即N2轉(zhuǎn)化為化合態(tài)的氮即含氮化合物的過程,故N2→NH4+屬于氮的固定,過程中N2的化合價由0價降低到?3價,N2發(fā)生還原反應,故C正確;
D.由圖示可知,F(xiàn)e2+能與NO3?反應轉(zhuǎn)化為N2,F(xiàn)e3+能與NH4+反應轉(zhuǎn)化為N2,故土壤中Fe2+和Fe3+的存在有利于從與其接觸的水體中除去氮元素,故D正確;
故選:B。
18.【答案】C?
【解析】解:A.含碳碳雙鍵,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發(fā)生氧化反應,故A正確;
B.含C、H元素,可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B正確;
C.丙烯與溴發(fā)生加成反應的產(chǎn)物是CH2BrCHBrCH3,只有雙鍵斷裂,故C錯誤;
D.聚丙烯的結構可以表示為,甲基為側鏈,故D正確;
故選:C。
丙烯含碳碳雙鍵,可發(fā)生加成、氧化反應,且可發(fā)生加聚反應生成聚丙烯,以此來解答。
本題考查有機物的結構與性質(zhì),為高頻考點,把握官能團與性質(zhì)、有機反應為解答的關鍵,側重分析與應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烯烴的性質(zhì),題目難度不大。
19.【答案】BD?
【解析】解:碳與濃硫酸共熱產(chǎn)生的X氣體為CO2和SO2的混合氣體,銅與濃硝酸反應產(chǎn)生的Y氣體是NO2,
SO2+H2O+NO2=H2SO4+NO,故洗氣瓶中產(chǎn)生的是硫酸鋇沉淀,Z處逸出的氣體中有CO2和NO,NO遇到空氣中的氧氣生成了紅棕色的NO2。
故選:BD。
碳與濃硫酸共熱產(chǎn)生的X氣體為CO2和SO2的混合氣體,銅與濃硝酸反應產(chǎn)生的Y氣體是NO2,同時通入時因NO2與水和SO2共同作用要產(chǎn)生SO42?和NO,NO在空氣中又會生成NO2,以此解答該題.
本題考查硝酸、濃硫酸的性質(zhì)以及二氧化硫與二氧化氮等物質(zhì)的性質(zhì)題目難度不大,注意相關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積累.
20.【答案】D?
【解析】解:A.分子式符合CnH2n+2的烴一定是烷烴,其中各原子均達到飽和狀態(tài),一定是烷烴,故A正確;
B.分子式為C6H14的烴是含6個碳的烷烴,共有5種可能結構:正己烷、2?甲基戊烷、3?甲基戊烷、2,2?二甲基丁烷、2,3?二甲基丁烷,故B正確;
C.烷烴中碳氫鍵在光照條件下能與氯氣發(fā)生取代反應,是飽和烴,不含碳碳雙鍵等能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的官能團,故C正確;
D.標準狀況下,C5H12不是氣體,不能用氣體摩爾體積計算,故D錯誤;
故選:D。
A.分子式符合CnH2n+2的烴一定是飽和鏈狀烴,一定是烷烴;
B.分子式為C6H14的烴是含6個碳的烷烴,根據(jù)同分異構體書寫方法“減碳法”判斷共有5種可能結構:正己烷、2?甲基戊烷、3?甲基戊烷、2,2?二甲基丁烷、2,3?二甲基丁烷;
C.烷烴性質(zhì)穩(wěn)定,常溫下不與強酸、強堿、高錳酸鉀等溶液反應,在光照條件下能與氯氣發(fā)生取代反應;
D.標準狀況下C5H12是液體,無法利用氣體摩爾體積計算。
本題考查烷烴的通式、取代反應、穩(wěn)定性、同分異構體數(shù)目的判斷,C5H12狀態(tài)的判斷,題目簡單。
21.【答案】D?
【解析】解:A.KSCN溶液為檢驗鐵離子的特征試劑,溶液變?yōu)檠t色,可知該溶液中含有Fe3+,故A正確;
B.氨氣可使?jié)駶櫟募t色石蕊試紙變藍,由實驗操作和現(xiàn)象可知,溶液中含銨根離子,故B正確;
C.濃硫酸使蔗糖脫水,則蔗糖變黑,可知濃硫酸具有脫水性,故C正確;
D.氯水與二氧化硫反應生成硫酸和鹽酸,為氧化還原反應,不能證明H2SO3比H2SO4酸性強,故D錯誤;
故選:D。
A.KSCN溶液為檢驗鐵離子的特征試劑;
B.氨氣可使?jié)駶櫟募t色石蕊試紙變藍;
C.濃硫酸使蔗糖脫水;
D.氯水與二氧化硫反應生成硫酸和鹽酸。
本題考查化學實驗方案的評價,為高頻考點,把握物質(zhì)的性質(zhì)、反應與現(xiàn)象、離子檢驗、實驗技能為解答的關鍵,側重分析與實驗能力的考查,注意實驗的評價性分析,題目難度不大。
22.【答案】C?
【解析】解:A.NaOH溶液與氯化銨溶液反應生成一水合氨,應加熱制備,圖中缺少酒精燈,故A錯誤;
B.氨氣與濃硫酸反應,不能干燥氨氣,故B錯誤;
C.氨氣還原CuO生成Cu、氮氣和水,N元素的化合價升高,可知氨氣具有還原性,故C正確;
D.苯不能隔絕氣體與水,吸收尾氣時不能防止倒吸,故D錯誤;
故選:C。
A.NaOH溶液與氯化銨溶液反應生成一水合氨;
B.氨氣與濃硫酸反應;
C.氨氣還原CuO生成Cu、氮氣和水;
D.苯不能隔絕氣體與水。
本題考查化學實驗方案的評價,為高頻考點,把握物質(zhì)的性質(zhì)、物質(zhì)的制備、實驗裝置的作用、實驗技能為解答的關鍵,側重分析與實驗能力的考查,注意實驗的評價性分析,題目難度不大。
23.【答案】C?
【解析】解:A.若研究H2SO4的濃度對該反應速率的影響,則保持溶液的總體積一樣,因此a=5,故A正確;
B.實驗Ⅰ、Ⅱ探究硫酸的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實驗Ⅱ中硫酸的濃度較大,t1>t2,出現(xiàn)沉淀所需的時間短,因此對比實驗Ⅰ、Ⅱ可知,c(H2SO4)越大,反應速率越大,故B正確;
C.實驗Ⅰ、Ⅲ的變量為溫度和硫酸的濃度,因此對比實驗Ⅰ、Ⅲ不能得出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故C錯誤;
D.Na2S2O3溶液和H2SO4溶液接觸后即可發(fā)生反應,加水是為了調(diào)節(jié)溶液的濃度,因此進行實驗Ⅰ、Ⅱ時,可依次向試管中加入Na2S2O3溶液、H2O、H2SO4溶液或H2SO4溶液、H2O、Na2S2O3溶液,故D正確;
故選:C。
A.若研究H2SO4的濃度對該反應速率的影響,則保持溶液的總體積一樣;
B.實驗Ⅰ、Ⅱ探究硫酸的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實驗Ⅱ中硫酸的濃度較大,t1>t2,出現(xiàn)沉淀所需的時間短,反應速率越大;
C.實驗Ⅰ、Ⅲ的變量為溫度和硫酸的濃度;
D.Na2S2O3溶液和H2SO4溶液接觸后即可發(fā)生反應,加水是為了調(diào)節(jié)溶液的濃度,因此進行實驗Ⅰ、Ⅱ時,可依次向試管中加入Na2S2O3溶液、H2O、H2SO4溶液或H2SO4溶液、H2O、Na2S2O3溶液。
本題主要考查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為高頻考點,題目難度不大。
2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題考查了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為高頻考點,側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雙基的掌握,明確能量守恒是解本題關鍵,題目難度不大。
【解答】
A.裝置①中為Zn和H2SO4溶液的化學反應,②為Cu?Zn?H2SO4原電池反應,兩反應均為Zn+H2SO4=ZnSO4+H2↑,故A正確;
B.0~8.5min內(nèi),相同條件下,裝置①中生成氣體沒有裝置②中生成氣體多,所以生成氣體的平均速率①Br2>SO2?
【解析】解:(1)在A中濃硫酸與Na2SO3發(fā)生復分解反應產(chǎn)生SO2氣體,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Na2SO3(固)+H2SO4(濃)=Na2SO4+SO2↑+H2O,沒有化合價的變化,不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故答案為:不是;
(2)溴單質(zhì)具有氧化性,能將二氧化硫氧化,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紅棕色褪色的離子方程式是SO2+Br2+2H2O=2Br?+SO42?+4H+,
故答案為:SO2+Br2+2H2O=2Br?+SO42?+4H+;
(3)SO2通入H2O2溶液中能被氧化為H2SO4,再與BaCl2溶液反應生成BaSO4白色沉淀,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SO2+Ba2++H2O2=BaSO4↓+2H+,可知C中產(chǎn)生的白色沉淀是BaSO4,
故答案為:BaSO4;
(4)由于溴單質(zhì)有揮發(fā)性,溴單質(zhì)也可以將SO2氧化產(chǎn)生同樣的實驗現(xiàn)象,所以丙同學認為還應該在B和C之間增加洗氣瓶D來除去揮發(fā)的溴蒸氣,D中盛放的試劑是CCl4或苯或飽和NaHSO3溶液,
故答案為:除去揮發(fā)的溴蒸氣;
(5)由于H2SO3不穩(wěn)定,受熱容易分解產(chǎn)生有漂白性的SO2,所以為驗證觀點2,應進行的實驗操作及現(xiàn)象是取少量滴加H2O2溶液前的B中溶液于試管中,加熱,將氣體通入品紅溶液中,品紅溶液褪色,繼續(xù)滴加H2O2溶液,一段時間后,混合液逐漸變成紅棕色,此時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H2O2+2Br?+2H+=Br2+2H2O,
故答案為:加熱,將氣體通入品紅溶液中,品紅溶液褪色;H2O2+2Br?+2H+=Br2+2H2O;
(6)物質(zhì)在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性強的可以把氧化性弱的制取出來,所以通過上述全部實驗,得出結論:H2O2、SO2、Br2氧化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H2O2>Br2>SO2,
故答案為:H2O2>Br2>SO2。
(1)在A中濃硫酸與Na2SO3發(fā)生復分解反應產(chǎn)生SO2氣體,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Na2SO3(固)+H2SO4(濃)=Na2SO4+SO2↑+H2O;
(2)溴單質(zhì)具有氧化性,能將二氧化硫氧化,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據(jù)此回答;
(3)SO2通入H2O2溶液中能被氧化為H2SO4;
(4)由于溴單質(zhì)有揮發(fā)性,溴單質(zhì)也可以將SO2氧化產(chǎn)生同樣的實驗現(xiàn)象;
(5)由于H2SO3不穩(wěn)定,受熱容易分解產(chǎn)生有漂白性的SO2,所以為驗證觀點2,應進行的實驗操作及現(xiàn)象是取少量滴加H2O2溶液前的B中溶液于試管中,加熱,將氣體通入品紅溶液中,品紅溶液褪色;
(6)物質(zhì)在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性強的可以把氧化性弱的制取出來。
本題考查了SO2氣體的實驗室制取方法、物質(zhì)氧化性強弱比較的驗證、方程式的書寫等,難度不大。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北京171中高一(上)期中化學試卷,共20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非選擇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北京市通州區(qū)高二(下)期中化學試卷-普通用卷,共2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流程題,實驗題,簡答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2-2023學年浙江省杭州地區(qū)(含周邊)重點中學高二(下)期中化學試卷-普通用卷,共2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單選題,流程題,簡答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