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5物體的運動(解析版)
一.實驗探究題(共27小題)
1.在測量平均速度實驗中,小木塊從裝有刻度尺(分度值為1mm)的斜面A點靜止下滑并開始計時,每隔0.2s記錄一次小木塊到達(dá)的位置,所做的一次實驗如圖所示。

(1)該實驗所依據(jù)的原理是v= v=??;
(2)小明將實驗的數(shù)據(jù)記錄在下表中,A點、B點刻度放大以后如圖所示,則表格中sAB= 3.90 cm,vAB= 19.50 cm/s;
路程/cm
sAB=
sBC=12.10
sCD=20.00
sDE=27.90
時間/s
0.2
0.2
0.2
0.2
平均速度/(cm/s)
vAB=
vBC=60.50
vCD=100.00
vDE=139.50
(3)由上表數(shù)據(jù)得出,小木塊下滑過程中在做  變速 (選填“勻速”或“變速”)運動;
(4)實驗是存在誤差的。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nèi)你可以推測出vAB、vBC、vCD、vDE之間的數(shù)學(xué)關(guān)系式是  vDE=vCD+40cm/s=vBC+2×40cm/s=vAB+3×40cm/s 。(只要寫出一條,答案合理即可得分,但寫vDE>vCD>vBC>vAB不能得分)
【分析】(1)測量速度的原理是v=;
(2)讀出AB之間的距離,根據(jù)速度公式求出速度;
(3)根據(jù)表格中速度的大小分析??筛鶕?jù)求AE段的距離利用速度公式列出等式,化簡即可。
【解答】解:(1)測量出物體運動的路程和時間,根據(jù)v=可以求出速度的大小,故實驗原理是:v=;
(2)由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AB之間的距離為:sAB=3.90cm;
物體從A到B的速度為:
vAB===19.50cm/s;
(3)由νDE>νCD>vBC>vAB得出,小木塊下滑過程中在做變速運動;
(4)根據(jù)表格中速度的數(shù)據(jù)知:vAB=19.50cm/s,vBC=60.50cm/s,vCD=100.00cm/s,vDE=139.50cm/s,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nèi),相鄰的速度之間的差距為40cm/s,則關(guān)系式為:
vBC=vAB+40cm/s,
vCD=vBC+40cm/s,
vDE=vCD+40cm/s,
即vDE=vCD+40cm/s=vBC+2×40cm/s=vAB+3×40cm/s。
故答案為:(1)v=;(2)3.90;19.50;(3)變速;(4)vDE=vCD+40cm/s=vBC+2×40cm/s=vAB+3×40cm/s。
【點評】本題考查“測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會讀出路程和時間,按平均速度的定義代入v=求出平均速度。
2.小明在“測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中,設(shè)計了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小車從帶刻度的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圖中的時間是小車到達(dá)A、B、C三處時電子表的顯示時刻:

(1)該實驗是根據(jù)公式  v= 進(jìn)行測量的。
(2)實驗中應(yīng)該使斜面坡度較  緩?。ㄌ睢岸浮被颉熬彙保┬?,這是為了便于測量  時間 。
(3)AB間的長度應(yīng)該記為  5.00 cm,AB段所用的時間是  2s ,AB段的平均速度是  2.5 cm/s。
(4)實驗前必須學(xué)會熟練使用電子表,如果讓小車過了A點后才開始計時,則會導(dǎo)致所測AB段的平均速度偏  大?。ㄌ睢按蟆被颉靶 保?,這是因為路程不變,時間偏  短 了(填“長”或“短”)。
(5)BC段的平均速度vBC?。尽AB(填“>”、“<”或“=”);
(6)物體的運動常??梢杂脠D象2來描述,能反映小車運動情況的是 ?。╝)?。ㄟx填“(a)”“(b)”)。
【分析】(1)測量平均速度的原理:v=;
(2)若要計時方便,應(yīng)使小車運動速度慢些,斜面的坡度要小,這樣所用的時間長些;
(3)刻度尺1小格表示的長度為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據(jù)圖示讀出AB的路程、時間,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小車在AB段的平均速度;
(4)如果讓小車過了A點后才開始計時,計時過晚,使所計時間偏小,根據(jù)速度公式判斷速度變化;
(5)根據(jù)圖示讀出BC的路程、時間,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小車在BC段的平均速度,然后比較得出結(jié)論;
(6)小車做加速直線運動,據(jù)此判斷圖象.
【解答】解:(1)測量平均速度的原理:v=,因此該實驗是根據(jù)公式v=進(jìn)行測量的;
(2)斜面坡度較陡,小車沿斜面向下加速運動越快,過某點的時間會越短,計時會越困難,所以斜面的坡度較緩,是為了便于測量小車運動所用的時間;
(3)根據(jù)圖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2mm;
AB間的長度:sAB=5.00cm;
AB段所用的時間:tAB=2s;
AB段的平均速度:v===2.5cm/s;
(4)如果讓小車過了A點后才開始計時,計時晚,所計時間偏短,而路程不變,由v=可得,所測AB段的平均速度偏大;
(5)BC間的長度:sBC=5.00cm;
BC段所用的時間:tBC=1s;
BC段的平均速度:vBC===5cm/s;
故vBC>VAB;
(6)(a)圖為v﹣t圖象,表示速度逐漸變大,故圖(a)能反映小車運動情況;
(b)圖s﹣t圖象為一過原點的直線,說明做勻速直線運動,通過的距離與時間成正比,故(b)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1)v=;(2)緩;時間;(3)5.00;2s;2.5;(4)大;短;(5)>;(6)(a)。
【點評】“測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一定學(xué)會讀出路程和時間,按平均速度的定義代入v=計算出平均速度。
3.如圖所示是測量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實驗。

(1)該實驗原理公式: ??;
(2)要完成該實驗需要的測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秒表??;
(3)小車下滑由A到B的路程為  4.00 cm,BC段小車的平均速度為: 0.05 m/s;
(4)實驗中測得AB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為v1,BC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為v2,AC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為v3,那么,v1、v2、v3的大小關(guān)系是  v2>v3>v1??;
(5)實驗時,如果小車過了C點才停止計時,則會使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小?。ㄟx填“大”或“小”)一些。
【分析】(1)平均速度的測量原理是:;
(2)實驗中需要用秒表測量時間,用刻度尺測量路程;
(3)從圖上讀出AB、BC段的路程和小車通過BC段所用時間,利用計算BC段小車的平均速度;
(4)利用計算出各段的平均速度比較即可;
(5)如果讓小車過了C點后才停止計時,使所計時間偏大;根據(jù),相同的路程,測量時間大,則計算的速度偏小。
【解答】解:(1)在測平均速度的實驗中,實驗原理是;
(2)由可知,要完成該實驗需要的測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
(3)由圖可知,sAB=10.00cm﹣6.00cm=4.00cm=0.04m,
sBC=6.00cm﹣1.00cm=5.00cm=0.5m;tBC=15:35:23s﹣15:35:22s=1s;
;
(4)tAB=15:35:22﹣15:35:20=2s,
則;
sAC=10.00cm﹣1.00cm=9.00cm=0.09m,tAC=15:35:23﹣15:35:20=3s,

計算可知,v2>v3>v1。
(5)如果讓小車過了C點才停止計時,會導(dǎo)致時間的測量結(jié)果偏大,由公式可知,平均速度會偏小。
故答案為:(1);(2)秒表;(3)4.00;0.05;(4)v2>v3>v1;(5)小。
【點評】本題考查了測量平均速度原理、速度的計算,考查了學(xué)生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結(jié)論的能力,屬于基礎(chǔ)題目。
4.如圖所示,剪兩個等大的圓紙片,其中一個圓紙片裁去的扇形的圓心角比另一個大,做成兩個錐角不等的紙錐。小明在實驗室通過實驗來探究紙錐下落的快慢,請回答如下問題:
(1)將兩個大小不同的紙錐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通過比較兩個紙錐  落至地面的時間 ,可以判斷兩個紙錐下落的快慢。
(2)如果將兩個紙錐從不同的高度同時釋放,比較紙錐運動快慢的方法是:先分別測出兩個紙錐下落的時間和下落的  高度 ,再根據(jù)公式算出兩個紙錐下落的速度。
(3)若只測量一個紙錐下落的速度,為便于測量時間,應(yīng)選用運動得較  慢?。ㄟx填“快”或“慢”)的紙錐進(jìn)行實驗,同時適當(dāng)  增加?。ㄟx填“增加”或“減小”)紙錐釋放的高度。

【分析】①物體運動距離相同,所用時間越少,速度越大;
②實驗室測量速度的基本原理是v=
s
t
,其中刻度尺測量距離,秒表測量時間;
③實驗中若紙錐下落較快,則時間較難測量;因此可從增加時間等角度去考慮。
【解答】解:(1)將兩個大小不同的紙錐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通過比較兩只紙錐落至地面的時間,可以判斷兩個紙錐下落的快慢,所用時間短的下落的快。
(2)如果將兩個紙錐從不同的高度同時釋放,比較紙錐運動快慢的方法是:先測出紙錐下落的時間和下落的高度,再根據(jù)公式v=
s
t
計算出速度。
(3)紙錐下落快時,時間較難測量,所以必須用運動得較慢的紙錐且增加紙錐下落的高度,以增大下落時間,便于時間的測量。
故答案為:(1)落至地面的時間;(2)高度;(3)慢;增加。
【點評】本題考查了學(xué)生的實驗設(shè)計能力,實驗設(shè)計包括實驗原理、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其中實驗原理是實驗的核心,解答時一定要學(xué)會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
5.在學(xué)校的櫥窗里貼出了一個通知,如表所示,小聰和小明積極的談?wù)撨@個問題:
(1)降落傘下落得越慢,說明其運動速度越  小??;
(2)要測量降落傘的下落速度,要測量物理量有  距離 、 時間??;
(3)用的實驗器材是: 刻度尺 、 秒表??;
(4)請你幫他們設(shè)計一個用來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的表格;
(5)在這次比賽中也可以通過相同  路程 比較  時間 來判斷降落傘下落的快慢;
(6)如果要想在比賽中取勝,可以對降落傘進(jìn)行改造,請你幫他們出謀劃策: 把傘面做得大一些 。
競賽通知
定于本周六舉為降落傘飛行比賽。請自備降落傘。比賽時,從高處落下,下落慢者取勝。
物理活動小組

【分析】(1)降落傘下落的快慢可以用速度的大小來表示,速度大下落快,速度小下落得慢。
(2)由速度公式v=知,要測速度,就要測量距離(下落高度)和時間。
(3)高度可用刻度尺測量,時間可用秒表測量。
(4)表格應(yīng)記錄:運動員、下落距離、下落時間等內(nèi)容。
(5)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①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比較路程,②在相同的路程內(nèi)比較所用時間;
(6)從減小傘重、增大傘面等方面分析回答。
【解答】解:(1)降落傘下落得越慢,說明其運動速度越小。
(2)測量降落傘的下落速度,要測量下落高度(距離)和所用時間,利用速度公式求解;
(3)要測量下落高度(距離)和時間,所用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
(4)表格如下。

運動員1
運動員2
運動員3
運動員4

下落距離(m)





下落時間(s)





下落速度(m/s)





(5)比較傘下落快慢的方法:在相同的路程內(nèi)比較所用時間,時間少、下落得快;
(6)為了讓傘下得慢,從而取勝,可以將傘面做得大一些。
故答案為:(1)小;(2)距離;時間;(3)刻度尺;秒表;(4)見解答;(5)路程,時間;(6)把傘面做得大一些。
【點評】本題是一道實驗探究題,考查了:判斷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求速度需要測量的量、實驗器材的選擇、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的設(shè)計等問題,需要學(xué)生有較強(qiáng)的分析、設(shè)計能力。解題時要認(rèn)真分析,仔細(xì)作答。
6.在長度和時間的測量這一課的學(xué)習(xí)中小明同學(xué)完成了如下實驗:

(1)如圖甲所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 cm,圓形物體的直徑  1.20 cm;如圖乙所示,停表的讀數(shù)為  103.9 s;
(2)小明用另一把刻度尺測一個物體的長度,記錄的數(shù)據(jù)為14.51dm、14.50dm、14.53dm。物體長度測量值應(yīng)記為  14.51 dm。測量長度的時候,誤差是不可  消除 的,可以采用  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的方法盡量減小。
【分析】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之前,要明確其分度值;測量物體長度時,要觀察是否從0刻度線量起,起始端沒從0刻度線開始,要以某一刻度當(dāng)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前面的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停表的中間的表盤代表分鐘,周圍的大表盤代表秒,停表讀數(shù)是兩個表盤的示數(shù)之和;
利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體的長度,此結(jié)果最接近物體的真實值,注意在求平均值時,計算結(jié)果的小數(shù)點后有幾位數(shù)字應(yīng)該和給出數(shù)據(jù)的小數(shù)點后有幾位數(shù)字相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誤差只能減小,是不可避免的。
【解答】解:(1)由圖甲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物體左側(cè)與2.00cm對齊,右側(cè)與3.20cm對齊,故物體的長度為1.20cm;
圖乙中,停表小盤的分度值是0.5min,指針在1min和2min之間,偏過中線;大盤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盤指針在43.9s,因此停表讀數(shù)為1min43.9s,即:103.9s;
(2)物體長度測量值應(yīng)記為:
L=≈14.51dm,
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誤差只能減小,是不可避免的。
故答案為:(1)0.1;1.20;103.9;(2)消除;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點評】本題考查了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要熟練掌握其使用和讀數(shù)方法,本題同時考查了采取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減小誤差。
7.小明在“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實驗中,使小車從帶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靜止下滑,如圖所示。

(1)該實驗的原理是  v= 。
(2)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yīng)使斜面的坡度較  小?。ㄟx填“大”或“小”)
(3)請根據(jù)圖中信息回答:sAC= 90.0 cm,小車在AC段平均速度vAC= 30 cm/s。
(4)如果不小心讓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會  偏大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5)下列圖象中能正確反映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情況的是  B 。

(6)小明進(jìn)一步實驗測得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前一半的路程平均速度為v1,后一半的路程平均速度為v2,則小車全程平均速度v= ?。ㄓ米帜竩1和v2表示)。
【分析】(1)該實驗的原理是速度公式。
(2)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yīng)使小車下滑速度慢一些。
(3)圖中刻度尺分度值為1cm,據(jù)此算出AC段距離sAC,然后算出小車經(jīng)過AC段所用時間tAC,利用速度公式計算出小車在AC段平均速度vAC。
(4)如果不小心讓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會導(dǎo)致計時開始偏晚,所測小車運動時間偏小,根據(jù)速度公式可知,距離一定時,所用時間越短,速度越大,據(jù)此判斷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變化情況。
(5)分別算出小車在AB段平均速度vAB和小車在BC段平均速度vBC,然后進(jìn)行比較,得知小車做的是加速運動,據(jù)此選擇正確圖象。
(6)進(jìn)一步實驗測得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前一半的路程平均速度為v1,后一半的路程平均速度為v2,設(shè)一半路程為s,根據(jù)速度公式可知小車前一半路程所用時間為,后一半路程所用時間為,再次利用速度公式計算出小車全程平均速度v。
【解答】解:(1)該實驗的原理是v=。
(2)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yīng)使小車下滑速度慢一些,斜面的坡度較小。
(3)圖中刻度尺分度值為1cm,因此AC段距離為:
sAC=10.00dm﹣1.00dm=9.00dm=90.0cm;
小車經(jīng)過AC段所用時間為:
tAC=15:35:23﹣15:35:20=3s;
小車在AC段平均速度為:
vAC===30cm/s。
(4)如果不小心讓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會導(dǎo)致計時開始偏晚,所測小車運動時間偏小,根據(jù)速度公式可知,距離一定時,所用時間越短,速度越大,因此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會偏大。
(5)AB段距離為:
sAB=10.00dm﹣6.00dm=4.00dm=40.0cm;
小車經(jīng)過AB段所用時間為:
tAB=15:35:22﹣15:35:20=2s;
小車在AB段平均速度為:
vAB===20cm/s。
BC段距離為:
sBC=6.00dm﹣1.00dm=5.00dm=50.0cm;
小車經(jīng)過BC段所用時間為:
tBC=15:35:23﹣15:35:22=1s;
小車在BC段平均速度為:
vBC===50cm/s。
因為vAB<vBC,所以小車做的是加速運動,圖象中能正確反映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情況的是B。
(6)進(jìn)一步實驗測得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前一半的路程平均速度為v1,后一半的路程平均速度為v2,設(shè)一半路程為s,則小車前一半路程所用時間為,后一半路程所用時間為,小車全程平均速度v==。
故答案為:(1)v=。
(2)小。
(3)90.0;30。
(4)偏大。
(5)B。
(6)。
【點評】此題考查了“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實驗、速度公式及其計算,屬常規(guī)題目。
8.某小組在“測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小車從帶刻度的斜面頂端由靜止下滑,停表從A點開始計時,到達(dá)B、C兩處時的停表顯示如圖所示,其中B處停表的放大圖如圖內(nèi)所示,請完成下列問題。
(1)請將實驗步驟填寫完整:
①將長木板的一端用木塊墊起,形成一個坡度較  小?。ㄟx填“大”或“小”)的斜面。
②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屬片固定在斜面底端,用測出車頭到金屬片的距離s1,用停表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的時間t1,并將s1、t1記錄在表格中。
③將金屬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固定,仿照步驟②③,再次測量小車運動的路程s2及所用的時間t2,并將s2、t2記錄在表格中。
④根據(jù)公式  v= 及測量數(shù)據(jù),分別計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小車通過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并將v1、v2記入表格。
(2)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請根據(jù)圖中示數(shù)將表格數(shù)據(jù)填寫完整。)

路程s/m
時間t/s
平均速度v/(m?s﹣1)
全程
0.8
4
0.2
前半程
0.4
 2.5 
 0.16 
(3)根據(jù)上方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求得小車后半程的平均速度vBC= 0.27 m/s。(結(jié)果保留兩位小數(shù))
(4)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判斷小車在斜面上做的是  加速?。ㄟx填“勻速”或“加速”)直線運動。
【分析】(1)①若要計時方便和準(zhǔn)確,應(yīng)使所用的時間長些。
④根據(jù)v=及測量數(shù)據(jù),分別計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小車通過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2)根據(jù)圖中示數(shù)讀出上半段路程的時間,再利用v=計算出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根據(jù)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求得小車后半程的路程和時間,再利用v=計算出平均速度vBC;
(4)根據(jù)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和后半段路程平均速度,進(jìn)行比較,然后判斷小車在斜面上的運動狀態(tài)。
【解答】解:(1)①將長木板的一端用木塊墊起。形成一個坡度較小的斜面,使小車運動的時間長一些,方便計時和提高測量的準(zhǔn)確度;
④根據(jù)公式v=,及測量數(shù)據(jù),分別計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小車通過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2)由圖中示數(shù)讀出上半段路程的時間為tAB=2.5s,
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0.16m/s;
(3)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求得小車后半程的路程sBC=0.8m﹣0.4m=0.4m,時間tBC=4s﹣2.5s=1.5s,
小車后半程的平均速度vBC==≈0.27m/s;
(4)因為vBC>vAB,即小車在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所以小車在斜面上做加速運動。
故答案為:(1)①??;④v=;(2)2.5;0.16;(3)0.27;(4)加速。
【點評】本題是測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考查了實驗原理、實驗的操作、注意事項、平均速度的計算和比較等,考查較全面。
9.小明發(fā)現(xiàn)籃球在豎直下落的過程中做加速直線運動,那么紙片在豎直下落的過程中做怎樣的運動呢?實驗過程如圖甲,圖中秒表每格為0.5s。

(1)為了使紙片豎直下落,不亂飄,應(yīng)采用圖乙中的哪種方式釋放紙片  A ,為了研究紙片的運動快慢,實驗的原理是  v= 。
(2)紙片通過全程s2的平均速度v1;紙片通過上段路程s1的平均速度v2;紙片通過下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請通過提供的數(shù)據(jù),比較三個速度之間的大小關(guān)系是  v3>v1>v2 ,從而判斷出該紙片下落時的運動情況。
(3)小組間交流時,發(fā)現(xiàn)不同小組測得紙片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請你猜想影響紙片下落的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  紙片的質(zhì)量 (寫出一個影響因素),設(shè)計方案時,需要控制另外的影響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  控制變量法 。
【分析】(1)紙片飄動的程度與紙片的面積大小有關(guān);從實驗?zāi)康拇_定實驗原理v=;
(2)平均速度是指一段時間的路程與這段時間的比值,根據(jù)公式v=計算出物體在全程、上段路程和下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比較這兩個速度值就可以判斷出物體下落的運動狀態(tài);
(3)采用控制變量法,讓形狀相同、質(zhì)量不同的紙錐下落,分別求它們的最大速度,然后分析速度與質(zhì)量的關(guān)系。
【解答】解:(1)紙片下落時飄動,是因為紙片的面積較大,受空氣阻力影響較大,所以要想讓紙片盡量沿直線下落,可將紙片的兩端向上疊起一部分,如圖A所示;
了研究紙片的運動快慢,實驗的原理是v=;
(2)全程路程s2=2.25m,時間t=1.5s,全程平均速度v1===1.5m/s;
上半段的路程s1=1m,時間t1=1s,平均速度v2===1m/s;
下半段的路程s3=2.25﹣1m=1.25m,時間t3=0.5s,平均速度v3===2.5m/s;
所以三個速度之間的大小關(guān)系是:v3>v1>v2,由此可得物體做加速直線運動;
(3)影響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紙片的形狀、紙片的質(zhì)量等;
簡要的做法:選擇形狀相同、質(zhì)量不同的紙片豎直下落,分別測出它們的最大速度,并分析最大速度與質(zhì)量的關(guān)系,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控制變量法。
故答案為:(1)A;v=;(2)v3>v1>v2;(3)控制變量法。
【點評】計算平均速度要用一段時間的路程與這段時間的比值,算出物體在各段時間的平均速度,進(jìn)行比較,就可得出物體運動狀態(tài)變化。
10.如圖所示,測平均速度時,測得小車從斜面的頂端A處由靜止開始滑到B處所用時間為t,小車長為s1,斜面長為s2,則:

(1)小車從A到B的平均速度為v=  (用題中的字母表示),實驗用到的測量工具有刻度尺和  停表??;
(2)在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yīng)使斜面的傾角適當(dāng)  小 (選填“大”或“小”)一些;
(3)某次實驗中,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底端的距離為120cm,圖中的電子停表分別表示小車在斜面頂端、中點和底端的不同時刻(數(shù)字分別表示“小時:分:秒”),則在該次實驗中,小車通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0.3 m/s;
(4)由實驗測量數(shù)據(jù)可知,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底端的過程中做  變速?。ㄟx填“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
(5)若在測量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時,小明在小車向下滑行一段距離后才開始計時,這樣測得的前半程平均速度的大小與真實值相比會  偏大?。ㄟx填“偏大”“相等”或“偏小”)。
【分析】(1)小車從A到B的平均速度為v=,實驗需要要測量距離和時間兩個物理量;
(2)在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yīng)使小車運動速度稍慢一些;
(3)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底端的距離為120cm,據(jù)此小車通過后半程的距離s后,再據(jù)圖中的電子停表示數(shù)算出小車通過后半程所用時間t后,最后利用速度公式計算出小車通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v后;
(4)由實驗測量數(shù)據(jù)算出小車通過前半程的距離s前,再據(jù)圖中的電子停表示數(shù)算出小車通過前半程所用時間t前,最后利用速度公式算出小車通過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前;將v前和v后進(jìn)行比較可知小車從的運動狀態(tài);
(5)若在測量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時,小明在小車向下滑行一段距離后才開始計時,這樣會使計時偏晚,使測得的小車運動時間偏小,根據(jù)速度公式可知,距離一定時,所用時間越短,速度越大,據(jù)此前半程平均速度的大小的變化情況。
【解答】解:(1)小車從A到B的平均速度為v=,實驗需要要測量距離和時間兩個物理量,用到的測量工具有刻度尺和停表;
(2)在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yīng)使小車運動速度稍慢一些,因此斜面的傾角適當(dāng)小一些;
(3)某次實驗中,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底端的距離為120cm,因此小車通過后半程的距離為:
s后=×120cm=60cm=0.6m;
圖中的電子停表分別表示小車在斜面頂端、中點和底端的不同時刻,則在該次實驗中,小車通過后半程所用時間為:
t后=10:35:05﹣10:35:03=2s;
小車通過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v后===0.3m/s;
(4)由實驗測量數(shù)據(jù)可知,小車通過前半程的距離為:
s前=×120cm=60cm=0.6m;
圖中的電子停表分別表示小車在斜面頂端、中點和底端的不同時刻,則小車通過前半程所用時間為:
t前=10:35:03﹣10:35:00=3s;
小車通過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v前===0.2m/s;
因為v前<v后,所以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底端的過程中做變速直線運動;
(5)若在測量前半程的平均速度時,小明在小車向下滑行一段距離后才開始計時,這樣會使計時偏晚,使測得的小車運動時間偏小,根據(jù)速度公式可知,距離一定時,所用時間越短,速度越大,因此前半程平均速度的大小與真實值相比會偏大。
故答案為:(1);停表;
(2)??;
(3)0.3;
(4)變速;
(5)偏大。
【點評】此題考查了測量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速度公式及其計算,屬常規(guī)題目。
11.如圖是一小球從A點沿直線運動到F點的頻閃照片,頻閃照相機(jī)每隔0.2s閃拍一次。

分析照片可知:
(1)小球在做  變速 直線運動(選填“勻速”或“變速”),小球從A點沿直線運動到F點所用時間為  1 秒;
(2)小球從B點運動到D點的平均速度  小于?。ㄌ睢按笥凇薄ⅰ靶∮凇被颉暗扔凇保┬∏驈腁點運動到F點的平均速度;
(3)小球在  EF 兩點間的平均速度最大;
(4)圖中四個速度隨時間的關(guān)系圖象,能反映出該小球下落運動的是  C 。(選填圖中的選項字母)

【分析】(1)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相等時間內(nèi)的路程相等,在相等時間內(nèi)的路程如果不相等,則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由圖判斷相等時間內(nèi)小球的路程關(guān)系,然后判斷小球的運動性質(zhì);
每兩點間的時間為0.2s,則可得到小球從A點沿直線運動到F點所用時間;
(2)由圖可知物體運動的路程,而每兩點間的時間為0.2s,則可知從B點運動到D點、從A至F的總時間,則由速度公式可求得小球的平均速度,然后比較大小即可;
(3)根據(jù)相同時間比較路程即可判斷平均速度的最大值;
(4)小球是在做加速運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速度是逐漸變大的,由此選出圖象。
【解答】解:(1)由圖1可知,在相等時間內(nèi)物體通過的路程越來越大,說明物體運動越來越快,即速度越來越大,故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
小球從A點到F點運動的時間為:t′=0.2s×5=1s;
(2)從B點運動到D點的距離為s1=4.50cm﹣0.50cm=4.00cm;
小球從B點運動到D點的時間t1=0.2s×2=0.4s;
小球從B點運動到D點的平均速度為:vBD===10.00cm/s;
小球從A點到F點運動的路程:s=12.50cm;
小球從A點到F點運動的時間為:t=0.2s×5=1s;
小球從A點到F點的平均速度:vAF===12.50cm/s;
故小球從B點運動到D點的平均速度小于小球從A運動到F點的平均速度。
(3)根據(jù)圖示可知,相同時間內(nèi),EF兩點間的路程最大,因此EF兩點間的平均速度最大;
(4)由照片中小球的運動軌跡可知,小球運動的速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大,圖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1)變速;1s;(2)小于;(3)EF;(4)C。
【點評】此題考查速度公式的應(yīng)用、比較速度快慢的方法以及分析圖象的能力,這也是中考考查的重點,需要掌握。
12.暑假,小趙去水上游樂場游玩,從滑道上沖下來的感覺太刺激了,他想知道物體從斜面上下滑時的速度怎樣變化,于是利用帶有刻度的斜面、小車完成“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

(1)該實驗的原理是  v=??;所需的測量工具還有  刻度尺、秒表?。?br /> (2)該實驗用到金屬擋板,則下列不屬于金屬擋板的作用是  A ;
A.使斜面保持一定的角度
B.讓小車在一定的位置停下來
C.與小車相碰發(fā)出聲音,便于測出小車行駛相同路程的時間
(3)實驗時斜面坡度應(yīng)較  小 (選填“大”或“小”),這樣做的目的是  便于測量時間?。?br /> (4)圖中上半段距離s2= 40.0 cm;測得時間t2=2s,則上半段平均速度v2= 0.20 m/s;
(5)實驗中,對于如何獲取下半程s3的平均速度v3,下列方法最好的是  C??;
A.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測出B到C所用的時間t3與路程s3,計算得到v3
B.小車從A點由靜止釋放,經(jīng)過B點開始計時,到達(dá)C點后測得時間t3,再測量路程s3,計算得到v3
C.不測量,利用全程和上半程的路程s1、s2,時間t1、t2求得t3=t1﹣t2,s3=s1﹣s2,再計算得到v3
(6)實驗中全程的平均速度v1,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2,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3,三者間的關(guān)系是  v3>v1>v2??;
(7)圖2中可準(zhǔn)確反映小車運動情況的是  D ;
(8)若小車釋放瞬間立即按下秒表開始計時,但小車在擋板處撞停時,由于測量者不夠?qū)Wⅲ崆鞍聪旅氡硗V褂嫊r,則測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實值相比偏  大 。(選填“大”或“小”)
【分析】(1)測小車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實驗過程中需要測量路程和時間,用刻度尺測量路程,用停表測量時間;
(2)實驗中使用金屬擋板是為了能夠阻擋小車,但并沒有影響到斜面角度;
(3)若要計時方便,應(yīng)使所用的時間長些。
(4)根據(jù)圖象讀出AB段的距離,運用公式v=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5)計算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要用下半程的路程除以下半程所用的時間;
(6)小車在下滑過程中,速度逐漸變大,由此可以判斷出各段平均速度的大小;
(7)小車下滑過程中做加速運動,據(jù)此可以找出符合題意的圖像;
(8)提前按下停表計時,會導(dǎo)致計時有誤,根據(jù)v=可以知道測得的平均速度和真實值之間的關(guān)系。
【解答】解:(1)測小車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v=,根據(jù)公式可知,實驗中需要用刻度尺測量路程,用停表測量時間;
(2)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屬片,小車可以在該位置停下來,且與金屬片相碰發(fā)出聲音便于測量時間,所以使斜面保持一定的角度不是金屬擋板的作用,故A符合題意,BC不符合題意。
故選A。
(3)斜面坡度越大,小車沿斜面向下加速運動越快,過某點的時間會越短,計時會越困難,所以為使計時方便,斜面坡度應(yīng)較?。?br /> (4)小車運動距離s2=80.0cm﹣40.0cm=40.0cm,t2=2s,
小車通過AB段的平均速度:v2===20.0cm/s=0.20m/s;
(5)A、小車在下滑過程中,到達(dá)B點的速度并不為零,所以讓小車從B點由靜止釋放,到達(dá)C點的時間并不等于下半段的時間,計算得到v3結(jié)果不準(zhǔn)確,故A錯誤;
B、可以在B點開始計時,但在運動中開始計時,計時誤差比較大,計算結(jié)果不準(zhǔn)確,故B錯誤;
C、不測量,利用已有數(shù)據(jù)求得t3=t1﹣t2,s3=s1﹣s2,再計算得到v3結(jié)果比較準(zhǔn)確,故C正確;
故選:C;
(6)由于小車在下滑過程中做加速運動,所以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全程的平均速度居中,即v3>v1>v2;
(7)小車下滑過程中做加速運動,由A、B兩圖可知,都是勻速直線運動的圖像,不符合題意;
由圖C可知,相同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逐漸減小,說明物體做減速運動,故C不符合題意;
由圖D可知,在v?t圖象上,隨著時間的增大,物體的速度增大,做的是加速運動,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8)提前按下停表停止計時,會導(dǎo)致所以測量的時間偏小,根據(jù)v=可知,所測得得平均速度會偏大。
故答案為:(1)v=;刻度尺、秒表;(2)A;(3)??;便于測量時間;(4)40.0;0.20;(5)C;(6)v3>v1>v2;(7)D;(8)大。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探究,主要考查實驗原理和注意事項、誤差分析以及控制變量法的運用。
13.某物理興趣小組利用帶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車和數(shù)字鐘表“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如圖所示。圖中顯示的是他們測量過程中小車在A、B、C三個位置及其對應(yīng)時間的情形,顯示時間的格式“時:分:秒”。請你根據(jù)圖示回答下列問題:

(1)斜面最下面金屬片的作用是  便于測量時間 。
(2)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yīng)使斜面的坡度較  小?。ㄌ睢按蟆被颉靶 保?。
(3)小車從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是  0.15 m/s。
(4)若將斜面右端的墊塊升高,小車從A位置到C位置的平均速度將  增大?。ㄟx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5)實驗前必須學(xué)會熟練使用電子表,如果讓小車過了A點后才開始計時,則會使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大?。ㄟx填“大”或“小”)。
【分析】(1)放置金屬片,小車可以在該位置停下來,且與擋板相碰發(fā)出聲音便于測量時間。
(2)坡度較大,小車下滑速度較快,所用時間較短,不容易準(zhǔn)確測量時間;
(3)由圖可知小車在斜面上通過的路程和所用的時間,根據(jù)速度公式v=可求從A到C的平均速度;
(4)右端的墊塊升高,小車下滑收到將增大;
(5)小車過了A點后才開始計時,測量時間偏小,測得的平均速度會偏大。
【解答】解:(1)在斜面上放置金屬片,目的是讓小車在同一位置停下來。當(dāng)小車與擋板相碰發(fā)出聲音,便于測量小車運動相同路程所用的時間;
(2)坡度很小,小車下滑速度就較小,所用時間較長,這樣就比較方便準(zhǔn)確的測量時間;
(3)由圖可知,小車從A位置到C位置通過的路程s=90.0cm=0.900m,所用時間t=00:05:10﹣00:05:04=6s,則小車從A到C的平均速度v===0.15m/s;
(4)將斜面右端的墊塊升高,小車向下運動的速度會增大,則平均速度也將增大;
(5)如果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計時會晚一些,測量的時間會偏小一些,根據(jù)速度公式可知,在路程不變時,時間偏小,測得的平均速度會偏大。
故答案為:(1)便于測量時間;(2)??;(3)0.15;(4)增大;(5)大。
【點評】本題考查了“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難度不大,屬于基礎(chǔ)性題目。
14.實驗小組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1)根據(jù)實驗原理v=,實驗中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有  距離 和  時間 。
(2)現(xiàn)有的實驗器材有小車、金屬片、帶有刻度的長木板和木塊,還缺少的實驗器材是  停表 ,其中金屬片的作用是  使小車可以及時停下,便于準(zhǔn)確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 。
(3)組裝器材時,將帶有刻度的長木板一端用木塊墊起來,使它保持  較小?。ㄟx填“較大”或“較小”)的坡度;這是為了準(zhǔn)確測量  時間?。ㄟx填“路程”或“時間”)。
(4)實驗中如果小車還沒放開就已開始計時,則測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實值相比偏  小 。
(5)若有一小組進(jìn)行該實驗時,發(fā)現(xiàn)測得小車到達(dá)B點和C點的時間幾乎一樣,請你針對該現(xiàn)象提出改進(jìn)措施  可減小斜面的坡度 。
(6)實驗結(jié)束后小明調(diào)整裝置利用如圖乙所示的位置傳感器測出不同時刻小車與它的距離,計算機(jī)就可以計算出小車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屏幕圖像如圖丙所示,橫軸為時間,縱軸為速度,通過圖像可以看出小車在斜面上滑下時是  加速?。ㄟx填“勻速”或“加速”)運動的;小車到達(dá)坡底時的速度為  0.8 m/s。
【分析】(1)根據(jù)實驗原理v=,實驗要計算出平均速度v,需要測量出距離s和時間t。
(2)實驗中需要測量時間這一物理量;金屬片可以讓小車及時停下,便于計時。
(3)坡度越小,小車運動速度越慢,計時越方便。
(4)小車還沒放開就已開始計時,就會導(dǎo)到計時偏早,使測得的小車運動時間偏大,根據(jù)速度公式,距離一定時,時間越長,速度越小,據(jù)此可推斷出小車平均速度的變化。
(5)小車到達(dá)B點和C點的時間幾乎一樣,說明小車運動速度過快,不利于計時,可采取措施使小車運動慢一些。
(6)由圖像可知,小車在斜面上滑下時速度越來越快,小車到達(dá)坡底時速度最快。
【解答】解:(1)根據(jù)實驗原理v=,實驗中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有距離和時間。
(2)現(xiàn)有的實驗器材有小車、金屬片、帶有刻度的長木板和木塊,實驗中需要測量的物理量有距離和時間,因此還缺少的實驗器材是停表,其中金屬片的作用是使小車可以及時停下,便于準(zhǔn)確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
(3)組裝器材時,將帶有刻度的長木板一端用木塊墊起來,使它保持較小的坡度;這樣會使小車運動速度變緩,是為了準(zhǔn)確測量時間。
(4)實驗中如果小車還沒放開就已開始計時,就會導(dǎo)到計時偏早,使測得的小車運動時間偏大,根據(jù)速度公式,距離一定時,時間越長,速度越小,則測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實值相比偏小。
(5)進(jìn)行該實驗時發(fā)現(xiàn)測得小車到達(dá)B點和C點的時間幾乎一樣,說明小車運動速度過快,不利于測量小車運動時間,可減小斜面的坡度,使小車運動慢一些。
(6)由圖像可知,小車在斜面上滑下時速度越來越快,是加速運動的;小車到達(dá)坡底時速度最快,從圖像可以查知小車到達(dá)坡底時的速度為0.8m/s。
故答案為:(1)路程;時間;
(2)停表;使小車可以及時停下,便于準(zhǔn)確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
(3)較??;時間;
(4)小;
(5)可減小斜面的坡度;
(6)加速;0.8。
【點評】此題考查了“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這一實驗,屬常規(guī)題型。
15.小明利用斜面、小車和擋板“測小車的平均速度”。他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B為AC的中點,通過改變斜面的傾斜程度進(jìn)行了兩次實驗,實驗過程中記錄的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


項目
AB段
AC段
路程/m
0.4
0.8
第一次實驗時間/s
1.6
2.8
第二次實驗時間/s
2.4
4.8
(1)該實驗需要的測量儀器有  刻度尺 和  秒表 。
(2)該實驗的原理是  v= 。(用公式表示)
(3)在第一次實驗中小車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0.29 m/s(結(jié)果保留兩位小數(shù))。
(4)實驗中使用的斜面的傾角較小,其目的是  增加?。ㄟx填“縮短”或“增加”)測量時間,以減小測量時的誤差。
(5)小車第二次運動的v﹣t圖像更接近  C 。

(6)如果計時操作不熟練,讓小車過了C點才停止計時,則會使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小?。ㄟx填“大”或“小”)。
【分析】(1)由實驗原理可知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和所需的測量工具;
(2)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v=;
(3)由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第一次實驗中小車在AC段通過的路程和所用時間,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第一次實驗中AC段的平均速度;
(4)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車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越短,據(jù)此分析;
(5)由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第二次實驗中,小車在AB段和AC段的路程及時間,進(jìn)而可知小車在BC段的路程和時間,利用v=分析AB段和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便可知道小車的運動狀態(tài),再從圖2中找出符合條件的圖像即可;
(6)若小車過了C點才開始計時,所測AC段的時間會偏大,再由v=分析即可。
【解答】解:(1)該實驗過程中需要測量路程和時間,因此需要的測量儀器除了刻度尺,還需秒表。
(2)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v=;
(2)由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在第一次實驗中,小車在AC段通過的路程為s=0.8m,第一次實驗中AC段所用的時間為t=2.8s,則第一次實驗中AC段的平均速度為:
v==≈0.29m/s;
(3)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車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越短,因此實驗中使用的斜面的傾角較小,其目的是增加測量時間,以減小測量時的誤差;
(4)由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第二次實驗中,小車在AB段和BC段的路程相同,小車在BC段所用的時間為:tBC=4.8s﹣2.4s=2s,
因此BC段時間小于AB段時間,由v=可知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即小車在斜面上做的是加速運動;
A.由圖可知,隨著時間增加,速度逐漸變小,說明是減速運動,故A不符合題意;
B.由圖可知,隨著時間增加,速度保持不變,說明是勻速運動,故B不符合題意;
C.由圖可知,隨著時間增加,速度逐漸增加,說明是加速運動,故C符合題意;
D.由圖可知,隨著時間增加,速度先減小后增加,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5)若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所測AC段的時間會偏大,AC段路程一定,由v=可知測得AC段的平均速度偏小。
故答案為:(1)刻度尺;秒表;(2)v=;(3)0.29;(4)增加;(5)C;(6)小。
【點評】本題考查了對平均速度實驗的掌握,考查的細(xì)節(jié)較多,注意基本知識的運用,難度不大。
16.小林同學(xué)的“測量小車在傾斜木板上向下運動的平均速度”,其測量數(shù)據(jù)如表。

小車的位置
O
A
B
C
各點距O點距離s/cm
0
30.00
60.00
90.00
小車從O點運動到各點所用的時間t/s
0
1.4
2.0
2.4
(1)該實驗的原理是  v= ,實驗中用到的測量工具有  刻度尺 、 秒表 。
(2)小車從頂端到底端,做  變速?。ㄌ睢皠蛩佟被颉白兯佟保┲本€運動,它在B點時的速度比在A點時  快?。ㄌ睢翱臁被颉奥保?。OB段運動的平均速度是  0.3 m/s。

【分析】(1)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是v=;由實驗原理可知需要測量的物理量和所需的測量工具;
(2)從表格可知OA段和AB段的路程大小和用時大小,再根據(jù)v=可分析OA段和AB段的平均速度大小,即可知小車的運動狀態(tài)和在B點時的速度與在A點時的速度大??;
從表格可知OB段的路程和用時,根據(jù)v=可求出OB段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該實驗的原理是v=;由實驗原理可知需要測量路程和時間,因此實驗中用到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
(2)由表格可知,OA段路程與AB段路程相同,OA段用時1.4s,AB段用時:2.0s﹣1.4s=0.6s,
即AB段用時小于OA段用時,由v=可知,AB段平均速度大于OA段平均速度,即它在B點時的速度比在A點時快,由上述分析可知,小車從頂端到底端的速度在變化,做變速運動;
由表格可知OB段的路程:sOB=60.00cm=0.6000m,用時tOB=2.0s,
則OB段的平均速度:vOB===0.3m/s。
故答案為:(1)v=;刻度尺;秒表;(2)變速;快;0.3。
【點評】本題考查了探究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平均速度,屬于基礎(chǔ)實驗題,難度不大。
17.小明和小亮經(jīng)常一起鍛煉身體,在百米賽跑訓(xùn)練中,兩人合作測量百米賽跑訓(xùn)練的平均速度。
(1)該實驗的原理是  v= ,所需的測量工具為卷尺和  秒表 。
(2)測得小明百米賽跑訓(xùn)練的數(shù)據(jù)如表,分析數(shù)據(jù)可知:小明在百米賽跑訓(xùn)練中的速度變化特點是  速度先變大后變小 。
路程s/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時刻t/s
2.0
3.6
5.0
6.2
7.3
8.3
9.4
10.6
11.9
13.3
(3)實驗時如果小亮在終點聽到槍聲才開始計時,則測得的小明百米賽跑訓(xùn)練的平均速度  偏大?。ㄟx填“偏大”或“偏小”)。
【分析】(1)“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v=,據(jù)此可知該實驗中需要測量的物理量;
(2)分析表格數(shù)據(jù),比較通過相同路程所用時間,得出該運動員百米短跑中速度變化特點;
(3)終點計時的同學(xué)聽到槍聲時,運動員已經(jīng)跑出了一段距離,導(dǎo)致所測時間偏小,根據(jù)速度公式分析解答。
【解答】解:(1)“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的實驗原理:v=,則該實驗需要用刻度尺測量小車通過的路程,用秒表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故該實驗需要的測量工具為卷尺和秒表;
(2)由測量數(shù)據(jù)可知,運動員在每個10m距離中所用的時間先減小后增加,所以根據(jù)v=可知,速度先變大后變??;
(3)當(dāng)終點計時的同學(xué)聽到槍聲,運動員已經(jīng)跑出了一段距離,導(dǎo)致所測時間減小,計算出的速度偏大。
故答案為:(1)v=;秒表;(2)速度先變大后變?。唬?)偏大。
【點評】本題考查了測量平均速度原理、速度的計算,還考查了學(xué)生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結(jié)論的能力。
18.在一次科學(xué)探究活動中,小明要測量紙錐下落的速度,他用每隔相等時間拍照一次的
相機(jī)拍下如圖所示的照片(相機(jī)說明書上的相關(guān)描述如下:“每秒拍照1次,像成在
同一底片上”),右側(cè)為紙錐從E到F過程的放大圖,請回答:
(1)EF段紙錐運動的路程是  20.0 cm,EF段紙錐下落的速度是  0.2 m/s;
(2)AF段紙錐下落的速度變化情況是: 先變大后不變 。

【分析】(1)根據(jù)圖示讀出路程的大小,然后根據(jù)速度公式求出速度的大?。?br /> (2)在時間相同時,根據(jù)路程判定速度的大小變化。
【解答】解:(1)由圖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cm,E到F的路程為80.0cm﹣60.0cm=20.0cm=0.200m,
照相機(jī)每秒拍照1次,則EF之間的時間為t=1s,則紙錐下落的速度是v===0.2m/s。
(2)相鄰的兩個位置之間的時間相等,由圖可知,從A到D紙錐下落的過程中,相鄰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變大,從D到F紙錐下落的過程中,相鄰兩個位置之間的距離不變,根據(jù)v=可知,速度先變大后不變。
故答案為:(1)20.0;0.2;(2)先變大后不變。
【點評】本題通過紙錐下落考查了刻度尺的讀數(shù)、速度的計算、速度大小的判定,難度不大,知道相鄰兩點間的時間相等是解題的關(guān)鍵
19.如圖1為小明從車內(nèi)后視鏡觀察到的情景,a、b、c以及小明所在汽車均為在平直公路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汽車,其中汽車a和小明所在汽車的運動圖像如圖2所示。

(1)由圖2可知汽車a的速度  小于 小明所在汽車的速度(選填“大于”、“小于”、“等于”)。一段時間后小明從車內(nèi)后視鏡觀察到的情景可能是圖3中的  乙、丁?。ㄟx填“甲”、“乙”、“丙”、“丁”)。
(2)小明的爸爸倒車入庫時,小明聽到倒車?yán)走_(dá)先后發(fā)出:“10米、8米、5米、2米”的聲音,在這個過程中,超聲波從雷達(dá)發(fā)出到反射回來所需要的時間逐漸  變小 (選填“變大”、“變小”、“不變”)。
【分析】(1)在圖2中,取一段相同的時間,比較小明所在汽車及汽車a在這段時間內(nèi)的路程,路程越大、汽車的速度越大;據(jù)此分析一段時間后小明從車內(nèi)后視鏡觀察到的情景;
(2)倒車時的警告聲說明車與障礙物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而超聲波的速度在空氣中保持不變,據(jù)此分析。
【解答】解:(1)在圖2中,取一段相同的時間,比較小明所在汽車及汽車a在這段時間內(nèi)的路程,發(fā)現(xiàn)小明所在汽車行駛的路程更大,因此說明a汽車的速度小于小明所在汽車的速度;
a汽車的速度小于小明所在汽車的速度,說明小明所乘車與a車之間的距離變大,鏡中a車的像看上去應(yīng)該越來越“小”,所以圖乙和圖丁都是符合的。
(2)倒車時的警告聲說明車與障礙物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小,而超聲波的速度在空氣中保持不變,因此所需要的時間就變小。
故答案為:(1)小于;(2)乙、?。唬?)變小。
【點評】本題考查速度公式的應(yīng)用,是一道基礎(chǔ)題。
20.小亮在用刻度尺做“長度的測量”實驗:

(1)使用前首先應(yīng)觀察刻度尺的  量程 、分度值和零刻度線。
(2)甲圖中,讀數(shù)時視線正確的是  B (選填“A”“B”或“C”),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mm,物體的長度為  3.50 cm。
(3)一條紙帶厚薄均勻,他把紙帶緊密地環(huán)繞在圓柱形鉛筆上,直至恰好能套進(jìn)一個圓環(huán)內(nèi),如圖乙所示,紙帶環(huán)繞了n圈,則紙帶厚度是 ?。―2﹣D1)?。ㄓ肈1、D2和n表示)。
【分析】(1)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其零刻度線是否磨損,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時,要觀察是否從0刻度線量起,起始端沒從0開始,要以某一刻度當(dāng)作“0”刻度,讀出末端刻度值,減去前面的刻度即為物體長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由于受刻度尺分度值的影響,均勻紙帶的厚度很難直接測量,可用利用圓環(huán)和鉛筆直徑的差值計算出多層紙帶的厚度,然后再計算一層紙帶的平均厚度,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小測量誤差。
【解答】解:(1)刻度尺在使用前要觀察其零刻度線是否磨損、量程和分度值;
讀數(shù)時視線應(yīng)該與刻度尺的刻線相垂直,所以B方法是正確的;
(2)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的長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物體左側(cè)與0刻度線對齊,右側(cè)讀數(shù)為3.50cm,所以物體的長度為3.50cm;
(3)由于紙帶的厚度太小,所以無法直接用刻度尺來進(jìn)行測量,因此要用累積法來完成實驗;可將紙帶緊密繞在鉛筆上,直到剛好套入圓環(huán)中,然后數(shù)出紙帶的圈數(shù)n;n圈紙帶的厚度為圓環(huán)內(nèi)徑與圓柱形鉛筆的內(nèi)徑差的二分之一,即:(D2﹣D1)。
故答案為:(1)量程;(2)B;1;3.50;(3)(D2﹣D1)。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刻度尺的讀數(shù)和對于特殊測量方法的了解,有一定的難度,知道內(nèi)徑指的是直徑是關(guān)鍵。
21.在做“研究氣泡的運動規(guī)律”實驗時,小華取長70cm的細(xì)玻璃管注滿水,管上標(biāo)有均勻刻度,管中留5mm高的小氣泡,將玻璃管反轉(zhuǎn)后,觀察氣泡的運動情況,如圖甲所示。
距離s/cm
0
10
20
30
40
50
時間t/s
0
1.8
3.6
5.4
7.2
9
(1)該實驗用到的測量工具有  秒表 和  刻度尺??;為便于測量時間,應(yīng)設(shè)法使管內(nèi)氣泡運動得  慢?。ㄟx填“慢”或“快”)一些;
(2)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和s﹣t圖像可歸納出:氣泡在0~50cm的過程中氣泡運動的平均速度為  5.56 cm/s(小數(shù)點后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由圖像可知,氣泡做  勻速直線 運動。

【分析】(1)根據(jù)實驗原理分析用到的測量工具;由速度公式可知當(dāng)物體通過的路程相同時,速度越小,所用時間越長;
(2)①從表中找到氣泡0~50cm所用的總時間,在利用平均速度進(jìn)行計算即可;
②要判斷氣泡做什么運動,關(guān)鍵是看它在相等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如何變化。
【解答】解:(1)本實驗的原理是v=,需要用秒表測量時間,用刻度尺測量氣泡移動的距離;氣泡運動的越慢,通過相同路程所用的時間越長,越便于測量時間,所以為便于測量時間,應(yīng)設(shè)法使管內(nèi)氣泡運動得慢一些;
(2)①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當(dāng)氣泡運動s=50cm=0.5m所用的時間為9s,
該過程的平均速度:v==≈5.56cm/s;
②由s﹣t圖像可知,氣泡在相同時間間隔內(nèi)通過的路程相同,所以氣泡做勻速直線運動。
故答案為:(1)秒表;刻度尺;慢;(2)5.56;勻速直線。
【點評】本題考查“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氣泡運動規(guī)律”的實驗,難度不大。
22.如圖所示,在“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不變,讓小車從A運動到C,分別測出小車通過前半程AB和后半程BC的路程及所用的時間,并根據(jù)測量數(shù)據(jù)作出了s﹣t圖像。

(1)完成實驗所需要的器材:斜面、小車、 刻度尺 和秒表;
(2)由圖像可知,小車在BC段的平均速度為  0.5 m/s;
(3)假若斜面的傾斜角度變大,可能會使測量的結(jié)果不準(zhǔn)確,導(dǎo)致計算速度的  時間 結(jié)果誤差很大。
【分析】(1)由平均速度公式v=確定測量工具;
(2)已知小車在BC段運動的路程與運動時間,由平均速度公式v=可以求出小車在BC段的平均速度;
(3)根據(jù)時間的測量分析。
【解答】解:
(1)由平均速度公式v=知,實驗中需要用刻度尺測量路程,用秒表測量時間;
(2)由圖像數(shù)據(jù)可知,BC的總路程為100cm﹣50cm=50cm,用時4s﹣3s=1s;
BC 段的平均速度為:vBC===50cm/s=0.5m/s;
(3)若斜面的傾斜角度大,則小車的運動速度加快,可能會使測量時間的結(jié)果不準(zhǔn)確,導(dǎo)致計算速度的結(jié)果誤差很大。
故答案為:(1)刻度尺;(2)0.5;(3)時間。
【點評】本題考查了測量平均速度原理、速度的計算,考查了學(xué)生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結(jié)論的能力。
23.小明做了“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如圖所示:
(1)小球從A處沿斜面由靜止開始滾下,頻閃照相機(jī)記錄了小球在相同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如圖所示,小球在做  加速?。ㄟx填“加速”“減速”或“勻速”)運動。
(2)實驗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為  1.8 m/s。CD段的路程為  1.5 m,比較AB與BC段平均速度,得vAB?。肌BC(選填“>”“<”或“=”)。
路程(m)
運動時間(s)
平均速度(m/s)
經(jīng)過某點時的速度(m/s)
sAB=0.3m
tBC=0.5s
vAB=0.6m/s
vB=1.2m/s
sBC=0.9m
tBC=0.5s
vBC=
vC=2.4m/s
sCD=
tCD=0.5s
vCD=3m/s
vD=3.6m/s

【分析】(1)小球從A處沿斜面由靜止開始滾下,根據(jù)頻閃照相機(jī)記錄的照片,可知小球在相同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越來越長。
(2)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BC段的距離為sBC=0.9m,小球在BC段的運動時間為tBC=0.5s,將數(shù)據(jù)代入速度公式求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
小球在CD段的平均速度為vCD=3m/s,小球在CD段的運動時間為tCD=0.5s,將數(shù)據(jù)代入速度公式求出CD段的路程;
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vAB=0.6m/s,再根據(jù)上面計算出的vBC的值,據(jù)此可比較AB與BC段平均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1)小球從A處沿斜面由靜止開始滾下,根據(jù)頻閃照相機(jī)記錄的照片,小球在相同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越來越長,因此小球在做加速運動。
(2)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BC段的距離為sBC=0.9m,小球在BC段的運動時間為tBC=0.5s,將數(shù)據(jù)代入速度公式求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為
vBC===1.8m/s;
小球在CD段的平均速度為vCD=3m/s,小球在CD段的運動時間為tCD=0.5s,將數(shù)據(jù)代入速度公式求出CD段的路程為:
sCD=vCDtCD=3m/s×0.5s=1.5m;
因vAB=0.6m/s,vBC=1.8m/s,比較AB與BC段平均速度,得:
vAB<vBC。
故答案為:(1)加速;
(2)1.8;1.5;<。
【點評】此題考查了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速度公式及其計算,屬常規(guī)題型。
24.在學(xué)習(xí)刻度尺的使用時,老師讓同學(xué)們使用刻度尺去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
(1)蘇蕊蕊同學(xué)在測量過程中的情況如圖所示,請指出她在測量中的兩處錯誤:
錯誤1: 刻度尺沒有沿著被測長度放置 ;
錯誤2: 讀數(shù)時視線沒有與尺面垂直 。
(2)在老師幫她糾正了錯誤后,她用同一把刻度尺對物理課本的寬度進(jìn)行了5次測量,結(jié)果分別是:18.51cm、18.50cm、18.51cm、18.50cm、19.51cm。則她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 cm;其中有一次她在讀數(shù)時看錯了刻度尺上的數(shù)字,這一次錯誤的結(jié)果應(yīng)該是  19.51cm (填錯誤結(jié)果);排除錯誤的結(jié)果,她最后得到物理課本的寬度應(yīng)該是  18.51 cm。
(3)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屬材料制成的,這種金屬材料受溫度變化很明顯,若在嚴(yán)冬季節(jié)用它測量物體長度時,其測量結(jié)果將  偏大?。ㄟx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分析】(1)刻度尺使用時:①刻度尺要與被測部分對齊;②讓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緊貼被測部分,測量的始端與0刻度線對齊,如果0刻度線磨損,可以與其它整格刻線對齊,測量結(jié)果要減去前面的數(shù)值;③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④讀數(shù)時結(jié)果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記錄數(shù)據(jù)要寫單位;
(2)在進(jìn)行讀數(shù)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據(jù)題目中給出的數(shù)據(jù),找出分度值;
在一般實驗中,減小誤差的有效途徑是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平均值在計算到比測量值多一位數(shù)字后再四舍五入,即平均值應(yīng)保留與測量值相同的位數(shù);把測量中的錯誤數(shù)據(jù)去掉;
(3)根據(jù)金屬的熱脹冷縮,判斷出尺子本身的變化,再結(jié)合刻度值不變來進(jìn)行分析。
【解答】解:(1)由圖知:刻度尺的使用有以下錯誤:
刻度尺沒有沿著被測長度放置;讀數(shù)時視線沒有與尺面垂直;刻度尺的刻線沒有緊貼被測物體。
(2)由5次測量結(jié)果的倒數(shù)第二位可知,此刻度尺估讀到mm的下一位,所以分度值為1mm=0.1cm;
測量數(shù)據(jù)19.51cm與其他個數(shù)值差距較大,是錯誤數(shù)據(jù),應(yīng)去掉;
減小誤差的方法是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物理課本的寬度最接近的真實值是:;
(3)由于金屬的熱脹冷縮,嚴(yán)冬季節(jié),尺子實際長度收縮變小,而刻度依然是原來標(biāo)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測量物體的長度時,其測量結(jié)果會偏大。
故答案為:(1)刻度尺沒有沿著被測長度放置;讀數(shù)時視線沒有與尺面垂直;(2)0.1;19.51cm;18.51;(3)偏大。
【點評】此題考查的是刻度尺的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物理實驗和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刻度尺,我們要熟練掌握其使用和讀數(shù)方法。
25.如圖甲所示,在“研究氣泡的運動規(guī)律”的實驗中:
(1)在研究氣泡運動的快慢時,依據(jù)的物理原理是  v= ,需要的測量工具是  刻度尺 和  停表 。
(2)實驗中,小明設(shè)計的操作方案是:等氣泡運動一段路程到達(dá)0點后開始計時,并在玻璃管上以0點為起點每隔10cm處做一刻度標(biāo)記,用秒表測出氣泡從0點運動到每一個刻線標(biāo)記處所用的時間(如圖),如表為小明同學(xué)在實驗中測得的數(shù)據(jù),請你根據(jù)他所測得的數(shù)據(jù)在圖乙中畫出s﹣t圖象。
從0點開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從0點開始計時的時間t/s
0
1
2
3
4
(3)實驗中,使氣泡在管內(nèi)運動得較慢的目的是  便于測量時間 。
(4)根據(jù)表中的數(shù)據(jù)可知氣泡上升過程是做  勻速直線運動 ,速度的大小為  0.1 m/s。

【分析】(1)根據(jù)速度的計算公式v=分析。
(2)將表一中的數(shù)據(jù)在s﹣t坐標(biāo)系中描出各點,連接各點即可得到氣泡運動的路程﹣時間圖象。
(3)結(jié)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識,即可知道哪種情況更便于測量氣泡的運動時間和距離;從氣泡的大小和玻璃管是否傾斜方面考慮;
(4)根據(jù)表格中的時間和路程的關(guān)系分析。
【解答】解:(1)根據(jù)速度的計算公式v=可知,判斷氣泡是否做勻速直線運動,需要用刻度尺測量出氣泡運動的距離、用停表測量出時間;
(2)根據(jù)表中實驗數(shù)據(jù),在坐標(biāo)系中描出相應(yīng)的點,然后連接各點即為氣泡運動的s﹣t圖象,如圖所示:

(3)要測量運動物體通過的路程和對應(yīng)的時間。由于物體是動態(tài)的,由日常生活中的經(jīng)驗可知,物體運動的越慢,越易于測量。故應(yīng)使氣泡在管內(nèi)運動得較慢;
(4)由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可知,在相同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距離相同,所以運動速度可以看成是勻速運動,速度不變;
速度的大小為:v===0.1m/s。
故答案為:(1)v=;刻度尺;停表;(2)如圖;(3)便于測量時間;(4)勻速直線運動;0.1。
【點評】此題考查到了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和用描點法畫s﹣t圖象,此題有一定難度。
26.請你補(bǔ)充完成《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的實驗報告:

實驗?zāi)康模簻y量運動小車的全程的、上半段及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實驗器材:長木板、小車、小木塊、刻度尺、停表
實驗步驟:
(1)實驗步驟如下,請完成填空。
①將長木板的一端用木塊墊起,形成一個坡度  較小?。ㄌ睢拜^大”或“較小”)的斜面如圖所示,這樣做的好處是: 便于測量時間?。?br /> ②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金屬片固定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測出車頭到金屬片的距離s1,用停表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底端撞擊金屬片的時間t1,并將s1、t1記錄在表格中。
③將金屬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固定,再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測出小車到金屬片的距離s2,測出小車從斜面頂端滑過上半路程s2所用時間t2,并將s2、t2記錄在表格中。
(2)在某次測量的過程中,如果小車運動過了中點才停止計時,測得的前半段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將偏  小 (填“大”、“小”)。
(3)如圖中能夠準(zhǔn)確反應(yīng)小車運動情況的是  C 。

【分析】本實驗的目的是:測量運動小車的全程的、上半段及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但在實驗操作中,測量的量分別是小車通過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及對應(yīng)的時間;
因通過下半段起始點的速度不為0且運動時間較上半段時間短,通過下半段路程和對應(yīng)的時間是通過上面測量的相關(guān)數(shù)據(jù)計算出的。
(1)①若要計時方便和準(zhǔn)確,應(yīng)使所用的時間長些。
(2)讓小車過了中點才停止計時,會導(dǎo)致時間的測量結(jié)果偏大,平均速度會偏??;
(3)小車下滑過程做加速運動,找出符合題意的圖象。
【解答】解:(1)①若要計時方便和準(zhǔn)確,應(yīng)使所用的時間長些,故應(yīng)將長木板的一端用木塊墊起,形成一個坡度較小的斜面;
(2)如果讓小車過了中點才停止計時,則測得前半段路程所用的時間偏大,由公式v=知,測得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會偏小;
(3)小車下滑過程做加速運動;
A、由圖知,在s﹣t圖象上,s不隨時間t的變化而變化,則物體處于靜止?fàn)顟B(tài),故A不符合題意;
B、由圖知,路程s與時間t成正比,則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故B不符合題意;
C、由圖知,相同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逐漸增加,即變大,說明物體做加速運動,故C符合題意;
D、由圖知,在v﹣t圖象上,速度v不發(fā)生變化,則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故答案為:(1)①較??;便于測量時間;(2)?。唬?)C。
【點評】本題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考查實驗的原理及操作過程、減小誤差應(yīng)注意的問題和設(shè)計實驗記錄表格的能力。需注意后半段的距離與時間不是直接測量出來的。
27.在“測量紙錐下落的平均速度”的活動中。將如圖甲所示兩個等大的圓紙片,裁去一個扇形,做成如圖乙所示的A、B兩個錐角不等的紙錐。

(1)為了選擇合適的紙錐進(jìn)行速度測量,要先比較A、B紙錐下落的快慢。將兩個錐角不同的紙錐從同一高度同時釋放,在如圖乙、丙兩個方案中,應(yīng)該選擇如圖  乙 所示的位置下落,比較紙錐落地的先后即可;
(2)應(yīng)選擇其中后落地的紙錐進(jìn)行測量速度實驗,這是為了  減小測量時間的誤差??;
(3)若只有刻度尺和秒表,請你設(shè)計提出了兩種測量速度的方案:
方案一:先選定一段時間,測量紙錐在這段時間內(nèi)下落的距離。
方案二:先選定一段距離,測量紙錐通過這段距離所用的時間。
為了方便測量,你認(rèn)為小華選用方案  方案二 比較合理;
(4)小芳所在的興趣小組用閃光照相機(jī)探究紙錐豎直下落的運動情況,照相機(jī)每隔0.2s閃光一次。拍下照片如圖丁所示,若測得這段時間紙錐下落實際距離為90cm,則下落過程中,紙錐的平均速度為  0.75 m/s;
(5)下列四個速度隨時間變化的關(guān)系圖象,能反映出圖丁中紙錐下落運動的是  A 。

【分析】(1)為了比較紙錐下落的快慢,需使紙錐從同一高度落下,然后采用相同時間比距離,也可采用相同距離比時間的方法;
(2)為了便于測量速度,需要考慮時間盡量長一些,可以減小誤差;
(3)要得到速度,需測量路程和時間,然后選擇測量路程和時間所需的測量工具,通常采用控制距離相同,測量時間,這樣操作更簡便,誤差較??;
(4)由圖示照片求出紙錐在相等時間內(nèi)的路程關(guān)系,根據(jù)相等時間內(nèi)的路程關(guān)系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應(yīng)用速度公式計算速度的大??;
(5)先判斷出物體速度隨時間變化的關(guān)系,看哪個圖像反映了這種變化關(guān)系。
【解答】解:(1)為了比較紙錐下落的快慢,把兩個紙錐拿到同一高度同時釋放,而圖乙中兩紙錐的下端高度相同,圖丙中兩紙錐的上端高度相同,而實驗過程中是紙錐的下端先接觸地面,故應(yīng)選圖乙的位置釋放,然后記錄下落至地面的時間,也可比較下落相同時間所經(jīng)過的高度;
(2)應(yīng)選擇其中后落地的紙錐進(jìn)行測量速度實驗,這是為了使紙錐的運動時間更長,更容易測量時間,減小誤差;
(3)測量速度實驗中為了方便測量應(yīng)采用控制下落高度相同,測量下落時間,方案二更合理;
(4)由圖丁可知紙錐運動時間t=0.2s×6=1.2s,紙錐下落實際距離s=90cm,
則該過程中紙錐的速度v===75cm/s=0.75m/s。
(5)由圖丁可知,紙錐在前0.6s的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s越來越大,由v=知,紙錐的速度越來越大;在后0.6s時間內(nèi),相同時間通過的路程相同,故做勻速直線運動,所以在整個過程中紙錐先加速后勻速,圖像A能反映紙錐下落的運動情況。
故答案為:(1)乙;(2)減小時間測量的誤差;(3)方案二;(4)0.75m/s;(5)A。
【點評】在本實驗的探究中,主要運用了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同時還考查了運動快慢的比較,根據(jù)原理選擇測量工具及測量的物理量,實驗中要盡量的增大下落時間,減小測量誤差。


相關(guān)試卷

2023年中考物理實驗與探究訓(xùn)練 專題05 物體的運動:

這是一份2023年中考物理實驗與探究訓(xùn)練 專題05 物體的運動,文件包含專題05物體的運動解析版docx、專題05物體的運動原卷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63頁, 歡迎下載使用。

專題08 力-中考物理實驗與探究專題訓(xùn)練(全國通用):

這是一份專題08 力-中考物理實驗與探究專題訓(xùn)練(全國通用),文件包含專題08力解析版docx、專題08力原卷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46頁, 歡迎下載使用。

專題06 物質(zhì) 物理屬性-中考物理實驗與探究專題訓(xùn)練(全國通用):

這是一份專題06 物質(zhì) 物理屬性-中考物理實驗與探究專題訓(xùn)練(全國通用),文件包含專題06物質(zhì)物理屬性解析版docx、專題06物質(zhì)物理屬性原卷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xué)資源,其中試卷共71頁, 歡迎下載使用。

英語朗讀寶

相關(guān)試卷 更多

專題03 光現(xiàn)象-中考物理實驗與探究專題訓(xùn)練(全國通用)

專題03 光現(xiàn)象-中考物理實驗與探究專題訓(xùn)練(全國通用)

專題05 物體的運動- 2023 中考物理實驗與探究專題訓(xùn)練(全國通用)

專題05 物體的運動- 2023 中考物理實驗與探究專題訓(xùn)練(全國通用)

專題08 力- 中考物理實驗與探究專題訓(xùn)練(全國通用)

專題08 力- 中考物理實驗與探究專題訓(xùn)練(全國通用)

專題05 物體的運動- 中考物理實驗與探究專題訓(xùn)練(全國通用)

專題05 物體的運動- 中考物理實驗與探究專題訓(xùn)練(全國通用)

資料下載及使用幫助
版權(quán)申訴
版權(quán)申訴
若您為此資料的原創(chuàng)作者,認(rèn)為該資料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請掃碼添加我們的相關(guān)工作人員,我們盡可能的保護(hù)您的合法權(quán)益。
入駐教習(xí)網(wǎng),可獲得資源免費推廣曝光,還可獲得多重現(xiàn)金獎勵,申請 精品資源制作, 工作室入駐。
版權(quán)申訴二維碼
中考專區(qū)
歡迎來到教習(xí)網(wǎng)
  • 900萬優(yōu)選資源,讓備課更輕松
  • 600萬優(yōu)選試題,支持自由組卷
  • 高質(zhì)量可編輯,日均更新2000+
  • 百萬教師選擇,專業(yè)更值得信賴
微信掃碼注冊
qrcode
二維碼已過期
刷新

微信掃碼,快速注冊

手機(jī)號注冊
手機(jī)號碼

手機(jī)號格式錯誤

手機(jī)驗證碼 獲取驗證碼

手機(jī)驗證碼已經(jīng)成功發(fā)送,5分鐘內(nèi)有效

設(shè)置密碼

6-20個字符,數(shù)字、字母或符號

注冊即視為同意教習(xí)網(wǎng)「注冊協(xié)議」「隱私條款」
QQ注冊
手機(jī)號注冊
微信注冊

注冊成功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