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之歌初步導入信仰和堅持是取得成功的法寶,只有你可以把握住它們,別擔心成功就會和你撞個滿懷。美國偉大的詩人惠特曼也曾經(jīng)歷過生活的低迷,但是沒有放棄心中的信仰,堅持了下來,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接下來,我們來和這位詩人碰個面。學習目標1.了解惠特曼的生平及寫作背景。2.了解詩歌的意象、意境,提高把握詩歌情感的能力。3.感受詩歌中涌動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詩中凸顯出的宏大的自我。知人論世(一)作者簡介惠特曼(1819-1892),美國詩人。他出身農(nóng)家,曾做過教師、編輯。1838年至1839年期間,惠特曼主編報紙《長島人》。1855年《草葉集》第1版問世,共收詩12首,最后出第9版時共收詩383首?!恫萑~集》以“草葉”命名,體現(xiàn)了詩人的民主思想。知人論世(二)文學成就 作品集:《草葉集》《給一個遇到挫折的歐洲革命者》《我聽見美國在歌唱》知人論世 (三)寫作背景 美國取得政治上的獨立之后,經(jīng)濟上迅速發(fā)展,年輕的國家給人們帶來了信心和希望。在文學上,當時的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正處于蓬勃發(fā)展時期,于是,美國文學自然地融入世界浪漫主義文學的潮流中,出現(xiàn)了大批優(yōu)秀的作家和詩人,這一時期的美國文學主要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關系?;萏芈摹恫萑~集》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體現(xiàn)了上升時期的美國精神,而《自己之歌》則是《草葉集》中的名篇。 知人論世 (四) 題解 “自己之歌”即寫給自己的歌,題目簡明扼要,點明主旨:頌揚自我意識的覺醒,重視個體的價值?!蹲约褐琛饭?2節(jié),這里選的是第31節(jié)。 初讀課文( 一)誦讀詩歌,疏通文意1.視頻朗讀及自由誦讀 (請同學注意正音,節(jié)奏及感情基調把握)2.明確詩歌的主旨句(我相信一片草葉所需費的工程不會少于星星 我可以將任何東西召來 我快速地跟隨者,我升到了絕巖上的罅隙中的巢穴) 初讀課文( 二)理清結構,概括內容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jié)),“我”對世間萬物平等以待。第二部分:(第2節(jié)),“我”出身平凡,但能量巨大。第三部分:(第3節(jié)),“我”不受拘束且無所不能。深入探究問題一梳理第一節(jié)中的意象,說說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并分析詩人通過這些意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意象:草葉、螞蟻、沙、鷦鷯、雨蛙、黑莓、母牛、小鼠。共同特點:渺小平凡而又偉大的生物,象征著生命的力量。情感:詩人認為自然是人類的母親,文明要想保持長久生命力,必須與自然保持平衡,表達了詩人尊重自然、贊美自然的思想情感。深入探究問題二《自己之歌》(節(jié)選)中,詩人選取的意象有什么特點?選取的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1.比較獨特。如鷦鷯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火成巖、爬蟲、大的怪物、鷹雕、峻蛇等。這些陌生而獨特的意象,體現(xiàn)了詩人豐富的想象力,賦予了詩歌神奇的色彩。2.范圍廣泛。幾乎無所不包,包含天上的、地上的、海上的。這些意象構成了詩歌開闊的意境,體現(xiàn)了詩人宏大的氣魄。深入探究問題三《自己之歌(節(jié)選)》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詩人對這些自然界中的事物傾注了無限的熱愛之情。在他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分子,無論巨大和纖小,都折射出無限的神圣性,從看似細小的景物里抒發(fā)偉大的情感,從而贊美萬物的神圣性。 藝術特色①想象奇特。詩中,作者通過奇特的想象,選取了鷦鷯的卵、雨娃、黑莓、片麻石、火成巖、爬蟲、大的怪物、鷹雕、蝮蛇等奇異的意象,構成了開闊而奇異的意境,令人匪夷所思而又驚嘆不已。②思想奇特。在詩中,作者竭力歌頌平凡的生命,贊頌平凡而獨特的“自我”。在作者眼中,生命是平凡的,但生命也是偉大的,萬物同一,民胞物與,生命無高低貴賤之分,每個生命都值得贊頌!每個平凡的生命都涌動著強大的生命力,可上天,可入地,自由獨立,不受拘束。這種對自我價值的肯定無疑是領當時風氣之先的。課堂小結全詩內涵深廣,氣勢恢宏,表面上詩人似在凸顯自已,實際上是借小“我”來表現(xiàn)一個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建設新大陸的美國的廣大勞動群眾。節(jié)選部分選取了大量的意象,運用自由奔放的語言,寫自然造化之神奇以及“我”與自然的融合,表現(xiàn)出“我”具有無可拘束的自由和力量,唱出了一曲激情澎湃的生命頌歌,給人以萬物平等、自由的思想啟迪。樹和天空初步導入時光不負有心人,每一個人的付出,都會獲得他所應得的回報。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寫作長詩《畫廊》時幾乎花盡了十年光陰,就連詩《有太陽的風景》也斷斷續(xù)續(xù)用了七年的時光才創(chuàng)作完成,正是憑借這種執(zhí)著的精神,他才摘取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今天,我們就走近他的身邊,體會他與時間的浪漫。學習目標1.了解特朗斯特羅姆的文學成就及創(chuàng)作背景。2.通過閱讀,體會詩歌的寫作特色,提升詩歌的鑒賞能力。3.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體會詩歌的多元主題。知人論世(一)作者簡介特朗斯特羅姆(1931-2015),瑞典詩人,被譽為“20世紀西方最后一位詩歌巨匠”。同時,他也是一位心理學家。他1954年發(fā)表詩集《17首詩》,轟動詩壇。他于201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善于從日常生活入手,把激烈的情感寓于平靜的文字里,將歐洲古典象征主義和超現(xiàn)實主義熔于一爐。知人論世(二)文學成就 作品集:《17首詩》《真實障礙》《看見黑暗》《路上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完成一半的天堂》知人論世 (三)寫作背景 1931年4月15日,特朗斯特羅姆出生于斯德哥爾摩。三歲時,父母離婚,和母親一起在斯德哥爾摩長大。而斯德哥爾摩群島上的環(huán)境是他詩歌的一個重要起點。他很早就對地理和科學,特別是昆蟲學產(chǎn)生了興趣。十幾歲時,對藝術表現(xiàn)出興趣,開始彈鋼琴,并很快接觸詩歌。在他的詩中,生活世界與大自然向來關系密切,無須附加理智的連接,生活世界本身就是自發(fā)地發(fā)生的、具有大自然特征的顯現(xiàn)過程;自然本身就需要一個世界才能來照面,自然立足于存在的實體,共在于人們生存的世界,與人們神秘的想象力。 知人論世 (四) 題解 “樹和天空”言簡意賅,點明了詩歌的寫作對象。 同時,“天空”為“樹”提供了背景,意象鮮明,給讀者提供了無限的想象間。 初讀課文( 一)誦讀詩歌,疏通文意視頻朗讀及自由誦讀(請同學注意正音,節(jié)奏及感情基調把握) 一棵樹/在雨中/走動在傾灑的灰色中/匆匆走過/我們身邊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就像/果園里的/黑鸝雨停歌。/樹/停下腳步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靜閃和我們一樣/它/在等待/那瞬息當雪花/在空中/綻開初讀課文( 二)理清結構,概括內容全文可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jié)),寫樹在雨中獲得生機。第二部分:(第2節(jié)),寫樹在等待成長的時機。深入探究問題一如何理解這首詩歌中“樹”這一意象? 詩人選擇“樹”作為觀照對象,更多的還在于樹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樹豐富的生態(tài)和文化蘊含。作為生物,樹是立足于大地同時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充分的表示。它對生命應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無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做了最為堅實而高貴的展覽和詮釋。于是,樹連接了大地與天空,此岸與彼岸,現(xiàn)世與終極——是樹,讓我們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應有的走向?!皹洹笔巧闹黧w,是積極向上、蓬勃生長的生命的代表。深入探究問題二這首詩中的“雪花”具有怎樣的象征意義? “雪花”象征著一個潔白澄凈的純美境界,一種超越了世俗功利、擺脫了欲望和俗物的牽絆、萬物融和無間、和諧共存的圓融化境。在這個世界里,人與物、人與人、物與物,一切存在之間的距離都將泯滅而消失殆盡,只剩下輕輕飄來的一陣宇宙間的清麗氣息。 深入探究問題三這首詩中的“我們”,有怎樣的象征義?“我們”在這里代表人類與自然等存在,“我們”既是自然的旁觀者和見證者,也是自然的參與者和存在者,“我們”相互關愛與扶持著。 深入探究問題四詩人以旁觀者的身份來寫樹和大自然,有什么好處? 詩人以旁觀者的身份來寫樹和大自然,角度新穎,使詩人與樹的視角發(fā)生轉移,樹的走動其實是詩人在樹林中走動。樹如同無言的智者,把詩人瞬間的感受表達了出來。詩人感受到了人生的匆忙,雨過天晴,樹林靜謐,這優(yōu)美的情景,又讓詩人的內心更加寧靜,煥發(fā)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藝術特色①想象豐富而奇特。詩人表達的是對自然、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但詩人卻選取了“樹”這一意象,充分發(fā)揮想象,以擬人的修辭手法,寫“樹在雨中動”“匆匆走過”“有急事”“在等待那瞬息”,給予“樹”以人的動作和感情,想象奇特。②意境優(yōu)美而朦朧。“樹”“天空”“雪花”都是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事物,但經(jīng)詩人的描寫,一下子就具有極為優(yōu)美的畫面感,讀者眼前似乎出現(xiàn)了一棵“在而中走動”的樹,似乎出現(xiàn)了“在空中較開”的雪花。詩歌的語言是通俗易懂的,但詩人善于通過隱喻和象征來表達深刻的含意,言淺而旨遠。課堂小結這首詩主要探討自我與周圍世界的關系。詩人善于運用意象、隱喻來表現(xiàn)內心世界?!皹浜吞炜铡钡年P系,也就寓示著存在(人與自然)與無限、與永恒的關系?!拔覀儭保ㄔ谶@里代表人類與自然等存在)相互關愛與扶持著,既在“天空”下積極地承受它的所有賜予和挑戰(zhàn),同時又對天空懷抱著最虔誠的愛、敬畏以及等待。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