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葉知秋”,秋天是文人筆下的“可人”,書寫情志,寄托思緒。秋景之美,因人而不同,也因地而異。今天,讓我們一同走近,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
郁達夫(1896-1945),名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F(xiàn)代著名作家,詩人。他出生于書香門第之家,據(jù)說他家藏書4萬卷,郁達夫在少年時就全都翻閱過,打下了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基礎。大學期間開始接觸外國文學,又增加了豐富的外國文學與文化的素養(yǎng)。
英勇犧牲 1945年的8月29日,也就是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的兩周,郁達夫沒有迎來凱旋的歡呼,卻迎來了他的噩耗。那晚8時許,郁達夫正在家中與幾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個土著青年把郁達夫叫出去講了幾句話,郁達夫隨即回到客廳,與朋友打個招呼就出去了,從此便再也沒有回來。1985年9月27日,中國官方新華社報道: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之事已從日本學者鈴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資料得到證實。
本文寫于1934年8月。從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達夫用相當大的精力參加左翼文藝活動和進行創(chuàng)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這段時間里,他思想苦悶,創(chuàng)作枯竭,過的是一種閑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許多時間到處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排遣現(xiàn)實帶給他的苦悶和離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篇寫于30年代。題目明確而深沉:“故都”指北平。這“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因而籠罩了一種文化色彩,“故都的秋”也就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
(一)散文的特點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說散文取材廣泛自由,不受時空的限制,表現(xiàn)手法也不拘一格,而且作者可以根據(jù)內(nèi)容需要自由調(diào)整、隨意變化?!吧癫簧ⅰ?,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現(xiàn)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作者通過一定的藝術手法,表達真情實感,實現(xiàn)物我的統(tǒng)一,展現(xiàn)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3.語言優(yōu)美凝練,富于文采散文的語言大多清新明麗,生動活潑,富于音樂感;同時,又兼具簡潔質(zhì)樸,自然流暢的特點。
(二)散文的分類敘事性散文、寫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議論性散文等。
預習檢查1.明確字音潭柘寺( zhè ) 一椽(chuán) 點綴(zhuì)落蕊( ruǐ ) 露出臉(lòu) 平平仄仄(zè)譬如( pì ) 廿四橋( niàn ) 著著( zhuó )
預習檢查2.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息列索落:平平仄仄:
形容細小瑣碎的雨聲,擬聲詞。文中指推敲字的聲韻。
初讀課文【思考1】劃分層次。明確 第一部分(1-2):通過比較指出北國之秋的特點。第二部分(3-12):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第三部分(13-14):再次總結(jié)寫出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秋濃。
初讀課文【思考2】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何特點?試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明確 “北國的秋,卻特別的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秉c明課文的主線或文眼,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
【思考1】分析意象,體會情感1.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寫到了哪些景物?明確 蘆花、柳影、蟲唱、月夜、鐘聲;還有碧天、牽?;?、槐樹、秋蟬、秋雨、秋果。
【思考1】分析意象,體會情感2.這些景物組成了幾幅“秋景圖”?明確 五幅圖畫:清晨靜觀圖,落蕊輕掃圖,秋蟬殘鳴圖,都市閑人圖,勝日秋果圖。
【思考1】分析意象,體會情感3.在這些景況的描寫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靜”、哪些地方突出了“悲涼”?明確 寫秋院----“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保ㄟ@是境的寧靜);“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ā保ㄟ@是心的寧靜)。“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涼。) 寫秋槐----“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細極柔軟的觸覺?!保ㄟ@是境的寧靜,也是心的寧靜。)“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里有境的寧靜,也有心的悲涼。) 寫秋蟬----“衰弱”、“殘聲”。(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 寫秋雨----“息列索落”、“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這里有境地的寧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 寫秋果----“淡綠微黃”,即使是寫“紅”也是“紅完”。(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
【思考1】分析意象,體會情感4.作家所描寫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獨特之處?明確 沒有詳細地描繪陶然亭、釣魚臺、西山等北平著名景點,而是著重描寫牽?;?、槐蕊、秋雨、冬棗一類平凡細小的事物,以一種獨特而細膩的視角,描述不一樣的北平之秋。以獨特的文人視角,描繪了一幅更具生活氣息的北國秋景圖。
【思考1】分析意象,體會情感5.作者是怎樣把自己的那份落寞和景物銜接在一起的呢?請你結(jié)合文字談談自己的理解。 明確 作者首先心中充滿了情感,而景物只是作者情感抒發(fā)的一個載體,他在描寫景物的時候,就讓景物帶上了自己的情感特色。比如把對落蕊靜態(tài)的描寫,正是作者內(nèi)心平靜的寫照,正是他感到秋天氣息,讓自己的內(nèi)心向外宣泄的一個窗口。
【思考1】分析意象,體會情感6.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個時代,也有明艷之色,也有繁鬧的景象,作者為何避而不寫,而寫秋天的“清、靜、悲涼”?明確 這與作者的心境有關,前面我們在學習本文的寫作背景時,曾提到作者寫作的心境,簡單地說,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寫出如此之景。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情與景的密切關系。
【思考1】分析意象,體會情感7.鑒賞分析文章的最后兩段。明確 主要寫了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秋,直接抒發(fā)了作者對故都秋的無比戀之情。 最后以議論收尾,進一步贊頌北國之秋,首尾照應。
【思考2】分析寫景的角度1.作者主要從哪些角度選取了哪些平常景物進行了描寫?有何作用?明確 (1)作者主要從秋聲、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來細致入微地展開描寫。①秋聲(靜):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掃帚聲、衰弱的蟬聲、風雨聲、人聲,處處透著寂靜與落寞。②秋色(清):碧空、藍朵、青布、淡綠微黃,都是冷色調(diào)。作者調(diào)繪出一幅冷色的畫面。③秋味(悲涼):疏疏落落、落寞、衰弱、涼風、微嘆、清秋,處處流露出悲涼、憂傷。(2)作者從聲、色、味的角度很好地表現(xiàn)了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品其韻,如入其境。
【思考2】分析寫景的角度2.具體鑒賞下面語段“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泵鞔_ 這里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景物寫得非常細致,如“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也寫了觀景、賞景的心態(tài)、動作,如“細數(shù)”“靜對”透露出悠閑、愜意之情。
【思考3】鑒賞語言—分析表達效果 1.“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泵鞔_ 三個短語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順暢的氣勢,又有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后面的“來得悲涼”似乎應該比前面兩句更舒緩而深沉。
【思考3】鑒賞語言—分析表達效果 2.“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泵鞔_ 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寫法,從不同的方面說南方之秋無可欣賞之處,反襯北國之秋的美好。頓挫分明又氣勢連貫,表情達意非常充分。
【思考3】鑒賞語言—分析表達效果 3.“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泵鞔_ 這些描寫性的名詞短語,一個短語就是一幅畫面,展現(xiàn)出生動的美景,成為“故都的秋”的美妙意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者神往之情溢于言表。
【思考3】鑒賞語言—分析表達效果 4.“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明確 用口語化的表達,將作者津津樂道的樣子生動的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充分地表達了贊美之情。
【思考3】鑒賞語言—分析表達效果 5.“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泵鞔_ 以具體的事物來說理,生動形象,饒有趣味。
【思考4】分析手法1.鑒賞前兩段的手法及情感。明確 北國:清、靜、悲涼;南國:慢、潤、淡。用了對比手法,襯托突出了北國秋的特點,表達了對北國秋的熱愛和向往之情。
【思考4】分析手法2.第二段和第十三段,在結(jié)構上有何特點。明確 作者分別抓住南方秋天“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特點,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這樣在結(jié)構上就形成了前后呼應。
【思考4】分析手法3.“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中四對比喻的本體和喻體? 明確 黃酒之與白干,比喻南國秋的平淡北國秋的濃味;稀飯之與饃饃,比喻淡薄和厚實; 鱸魚之與大蟹,比喻柔軟和剛烈;黃犬之與駱駝狹小和范圍大。突出了北國之秋比南國之秋秋味更濃、回味更永。更符合作者的心境。
【思考4】分析手法4.作者在文中展開聯(lián)想,體現(xiàn)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 作者由故都的秋寫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樹、蟬聲、果樹寫到南國秋中的“二十四橋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由現(xiàn)實中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感受,寫到外國著名詩人、中國古代著名詩人對秋的描寫。 作用:在對比、映襯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靜、悲涼”的特點,表達了在這一時期作者的苦悶、憂愁的思想感情。
【思考4】分析手法5.找到文中的排比句,并分析其效果。明確 原句:“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效果:作者在這里用了“下得下得下得”這樣的排比句,將“奇、有味、更像樣”三個中心詞的間距拉長,讓讀者在閱讀中有充分的回味余地,同時渲染了氣氛,感傷之情由此便散發(fā)開來。
【思考5】思考第12自然段的議論有無必要? 明確 這一段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而中國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屬”,還是為了突出北國之秋。這就使整個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來,充實了內(nèi)容,深化了主題,同時也使文章疏朗不羈,揮灑自如。
【思考6】對比閱讀江南的冬景郁達夫 ①凡在北國過過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圍爐煮茗,或吃涮羊肉,剝花生米,飲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爐、暖炕等設備的人家,不管它門外面是雪深幾尺,或風大若雷,躲在屋里的兩三個月的生活,卻是一年之中最有勁的一段蟄居異境;老年人不必說,就是頂喜歡活動的小孩子們,總也是個個在懷戀的,因為這中間,有的是蘿卜、雅兒梨等水果的閑食,還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熱鬧的節(jié)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過后,大江以南的樹葉,也不至于脫盡。寒風——西北風——間或吹來,至多也不過冷了一日兩日。到得灰云掃盡,落葉滿街,展霜白得像黑女臉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陽一上屋榜,鳥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氣來,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門前的隙地里去坐著曝背談天,營屋外的生涯了。這一種江南的冬景,豈不也可愛得很么?
③我生長在江南,兒時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銘刻特深;雖則漸入中年,又愛上了晚秋,以為秋天正是讀讀書、寫寫字的人的最惠季節(jié),但對于江南的冬景,總覺得有可以抵得過北方夏夜的一種特殊情調(diào),說得摩登些,便是一種明朗的情調(diào)。 ④我也曾到過閩粵,在那里過冬天,和暖原極和暖,有時候到了陰歷的年邊,說不定還不得不拿出紗衫來穿;走過野人的籬落,更還看得見許多雜七雜八的秋花!一番陣雨雷鳴過后,涼冷一點,至多也只換上一件夾衣,在閩粵之間,皮袍棉襖是絕對用不著的。這一種極南的氣候異狀,并不是我所說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國的長春,是春或秋的延長。
⑤江南的地質(zhì)豐腴而潤澤,所以含得住熱氣,養(yǎng)得住植物;因而長江一帶,蘆花可以到冬至而不敗,紅葉亦有時候會保持三個月以上的生命。像錢塘江兩岸的烏桕樹,紅葉落后,還有雪白的桕子著在枝頭,一點一叢,用照相機照將出來,可以亂梅花之真。草色頂多成了赭色,根邊總帶點綠意,非但野火燒不盡,就是寒風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風和日暖的午后,你一個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則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歲時的肅殺,而且還可以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氣;“若是冬天來了,春天也總馬上會來”的詩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體會得到。 ⑥說起寒郊的散步,實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給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種特異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長的人,是終他的一生,也絕不會有享受這一種清福的機會的。我不知道德國的冬天,比起我們江浙來如何,但從許多作家喜歡以散步一詞做他們的創(chuàng)作題目看來,大約德國南部四季的變遷,總也和我們的江南差不多。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瀕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氣里時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時也會下著微雨,而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種說不出的悠閑境界。你試想想,秋收過后,河流邊三五人家會聚在一個小村子里,門對長橋,窗臨遠阜,這中間又多是樹枝槎椏的雜木樹林;在這一幅冬日農(nóng)村的圖上,再灑上一層細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層淡得幾不成墨的背景,你說夠不夠悠閑?若再要點些景致進去,則門前可以泊一只鳥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幾個喧嘩的酒客;天垂暮了,還可以加一味紅黃,在茅屋窗中畫上一圈暗示著燈光的月暈。人到了這一境界,自然會胸襟灑脫起來,終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問了。我們總該還記得唐朝那位詩人做的“幕雨瀟瀟江上村”的一首絕句罷?詩人到此,連對綠林豪客都客氣起來了,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巴韥硖煊?,能飲一杯無?”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diào)戲酒姑娘了;柴門聞天吠,風雪夜歸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靜后的景況;“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又到了第二天的早展,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詩人的詩句,也許不盡是在江南所寫,而做這幾句詩的詩人,也許不盡是江南人,但借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支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 ⑨窗外的天氣晴朗得像晚秋一樣;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誘得使你在房間里坐不住??昭圆蝗鐚嵺`,這一種無聊的雜文,我也不再想寫下去了,還是拿起手杖,擱下紙筆,去湖上散散步罷!(選自《郁達夫文集》,有改動)
問題:《故都的秋》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秋天的特點,本文描寫江南的冬景,也采用了類似的手法,請點出并結(jié)合文本加以分析。明確 本文以北國之冬的寒冷有勁,反襯江南之冬的溫和可愛;以閩粵之冬的極和暖來反襯江南冬景的恰到好處;以德國散步正村江南散步,進而側(cè)面描寫江南冬景宜人;引用詩句襯托江南雪景;以擱筆去散步,側(cè)面描寫冬景誘人。通過襯托,鮮明地表達了對江南冬景的喜愛。
《故都的秋》中,郁達夫?qū)⒐识嫉那锷蛡€人心中的悲涼巧妙融合,溫婉地表達了對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懷。在選景時,作者以情馭景,情寓景中,做到客觀色彩與主觀色彩的完美融合,很好地體現(xiàn)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任務引導】在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們要注意體會作者動用各種感官來體會故都之秋的手法特點。同時,注意體會這篇文章的語言藝術,鑒賞文章在遣詞造句等方面的特點。
【寫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一)音節(jié)搭配的節(jié)奏美。本文大量運用了四音節(jié)的短語,且其構成豐富多彩。如“不遠千里”、“疏疏落落”、“息列索落”、市閑人”、“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等。四音節(jié)的短語符合漢語的習慣,自然和諧。同時,本文還運用了不少三音節(jié)的短語,如“看不飽,嘗不透”,使得文章具有了活潑柔和的節(jié)奏美。
(二)在句式上多用整句,兼具整散結(jié)合的特點。 “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是典型的整句。然而文章中更多的句式是整散結(jié)合整齊中有變化的。“看那北國的秋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諒”“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兩組句子中的分句都是由結(jié)構相同的補充短語構成了整齊的排比句式,整散結(jié)合。
(三)聲調(diào)富于變化,平仄交替靈活。平仄問題是詩歌尤其是律詩特別注重的問題現(xiàn)代散文一般不管平仄,但如果在散文中適當?shù)刈⒁馄截?,特別是兩個分句中對稱的詞語和句尾停頓的地方,避免用同一聲調(diào)的字就可以形成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感。
郁達夫:一個人的旅程卞流光 ①郁達夫少年即負文名。他對自己的期待很高。從他的詩中,可以感覺到他認為自己早晚會成名。揚名海內(nèi)的《沉淪》發(fā)表時,郁達夫不到26歲??墒撬冗@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②郁達夫?qū)儆谠缁鄣娜?,因為三歲喪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記憶中,母親經(jīng)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經(jīng)禮佛。這在一個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種子。接下來的學習生活,從私塾到新式小學到中學,郁達夫的成績一直優(yōu)異,性格卻越來越孤僻,這兩者好像相輔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負又自卑的矛盾性格。1913年17歲的郁達夫東渡日本,開始了長達十年的留學生涯,除了積極廣泛的學習本領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強烈地包裹了他。他曾給一個叫隆兒的女孩做過這樣的詩句:幾年淪落滯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感情上的不順,志向的難酬,這是他一生焦慮的開始。
③1922年回國后,接觸到中國現(xiàn)實后,郁達夫跟許多海外回來的知識分子一樣,有一種幻滅感?!哆€鄉(xiāng)記》這樣寫道:我一邊走一邊想起了留學時代在異國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當時的情狀和現(xiàn)在在中國的死滅的都會里的流離的狀態(tài)一對照,覺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過去的云煙。《沉淪》的風行海內(nèi)并沒有給郁達夫帶來實質(zhì)性的改變。經(jīng)濟上照樣無法立足,還引來無數(shù)的誤解和謾罵?;貒笠恢钡?927年僻居上海,郁達夫掙扎在大學教職和作家、雜志編輯兩種身份之間?;貒潦迹暨_夫一邊在安慶教書,一邊寫作、編雜志,然后又因為生計無著,再去教書。這樣來來回回有三四次,“為饑寒的驅(qū)使,乞食四方,車無停轍。” ④這個時候郁達夫?qū)戇^一系列文章,如《還鄉(xiāng)記》、《還鄉(xiāng)后記》、《南行雜記》和《感傷的行旅》,給讀者一個飄零的旅行者的背影。1926年春,時在廣州的郁達夫接到遠在北京的兒子龍兒病危的電報,倉惶北歸,卻還是沒來得及見兒子一面。多年來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他在散文《一個人在途上》的結(jié)尾這樣寫道:現(xiàn)在去北京遠了,去龍兒遠了。自家一個人,只是孤零丁的一個人,在這里繼續(xù)此生大約是完不了的漂泊。如此凄涼的自況,孰料卻成為他一生的讖言。
⑤感情上的連連受挫,加重了他的流離感。1927年與王映霞相遇之前,郁達夫放浪形跡.流連酒樓歌館。“檢點青衫舊淚痕,歌場到處有名存?!比欢浔澈蟮墓驴嗪托了?,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縱吧。與王映霞的結(jié)合,讓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覺?!俺瘉盹L色暗高樓,偕隱名山誓白頭。好事只愁天妒我,為君先買五湖舟。”郁達夫拒絕了魯迅的勸阻,從上海移家杭州。過起來了半名士半隱士的家居生活。然而好景不長,與國事一樣,家庭同樣遭遇風雨?飄搖。備受打擊的郁達夫此時應該是很絕望的,從他的選擇可以看出:只身去國,自我放逐?!巴痘拇笏魄危皇清羞b范蠡舟。忍淚報君君莫笑,新營生壙(墳墓)在星洲?!币娺^郁達夫臨難前的最后一張照片。那滄桑的面容,蜷曲凌亂的發(fā)須,幾乎讓人難以辨識。 ⑥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個人的旅程。不管是選擇還是命定,郁達夫沒有回頭。郁達夫的性格中有一種自我毀滅的氣質(zhì)。他的沉淪、頹廢、軟弱、自卑、自我暴露,掩蓋不了其率真赤誠對這個社會強大的沖擊力。郁達夫有許多缺點,這些缺點讓人恨,也讓人愛,因為這就是他。終其一生,他沒有屈服改變過,哪怕這漫漫旅程,他必須一個人走。
問題:郁達夫的作品風格獨特,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我們學過的《故都的秋》,就體現(xiàn)了他的創(chuàng)作特點。結(jié)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談談對你的寫作有怎樣的啟示。明確 (1)文章與作者的思想性格、密切相關。(2)經(jīng)歷、生活體驗是寫作的源泉。(3)文章要率真赤誠,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4)文章要自己的風格。
郁達夫名句1、色彩不濃,回憶不永。2、你不過是一個被難者。3、傾城春色,終只是繁華過往。4、藝術家是美的事物的創(chuàng)造者。5、少年的悲哀,畢竟是易消的殘雪。6、太陽早已出了海,將月光的世界散文化了。7、無雨那能見晴之可愛,沒有夜也將看不出晝之光明。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上冊第七單元16(赤壁賦 *登泰山記)16.2* 登泰山記教課課件ppt,共51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激趣導入,第一部分知人論世,了解作者,寫作背景,了解“泰山”,了解文體,了解“桐城派”,第二部分初讀課文,第三部分文本研讀,問題探究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語文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上冊第七單元15 我與地壇(節(jié)選)課前預習ppt課件,共52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激趣導入,第一部分知人論世,了解作者,人物軼事,寫作背景,了解“地壇”,第二部分初讀課文,第三部分文本研讀,問題探究,明晰主旨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人教統(tǒng)編版必修 上冊16.1 赤壁賦評課ppt課件,共53頁。PPT課件主要包含了激趣導入,第一部分知人論世,了解作者,人物軼事,寫作背景,了解“烏臺詩案”,第二部分初讀課文,第三部分文本研讀,問題探究,明晰主旨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