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單元 克、千克、噸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數與代數中常見的量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是剛剛開始學習有關質量的知識,它是今后解決有關質量問題的基礎???、千克、噸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知識,雖然學生對質量這一概念難于理解,但是還是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教材在編排上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的素材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情境和事物。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幫助學生體驗物體的輕重,感知質量單位。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初步形成質量觀念。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克、千克、噸的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之間的換算,解決生活中與質量單位千克、克、噸有關的簡單問題。
本單元教材的編寫,呈現以下特點:
1. 教材重視學生的親身經歷和體驗,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guī)律,讓學生在掂一掂、稱一稱的過程中建立質量觀念。
2. 素材選取廣泛,練習形式多樣。選用素材,有學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學生經常見到的生活現象練習的形式多樣,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積累生活經驗,建立質量觀念。
3.知識呈現,實際操作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物體的質量,使學生對質量單位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
4.注重知識的實際運用,讓學生在運用中加深對質量單位的理解。
不管是教學內容還是練習題都比較貼近生活,也注重對學生生活常識的培養(yǎng)。同時教材中也安排了相應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課堂的主動權也較好地在學生身上體現。體現了新的教材觀、教學觀和學習觀。
教學目標
1、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噸”,了解1千克、1克、1噸有多重,掌握千克、克、噸之間的關系,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2、結合感知物體質量的情境,能用體驗的方法來思考和感受物體的輕重,會用質量的感念來表述物體的重量大小。
3、解決生活實際,會用秤來稱物體的輕重,能解決千克、克、噸有關的簡單問題。
4、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實用性,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建立 克、千克、噸的概念。
2.理解克與千克,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
3.在實踐中認識并體驗建立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
掌握“1千克=1000克,1噸=1000千克”并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建議
學生日常生活中都接觸過物體輕重的問題,但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只靠觀察就能得到認知,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創(chuàng)設有趣的問題情境。
注意緊密聯系學生實際和學習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準備好教學活動中所需的教具和必要的實物,以圖中創(chuàng)設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對質量知識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質量單位是生活中重要而又應用廣泛的計量單位
2、教學時 “稱一稱”“掂一掂”等活動要讓學生都親自參與,對使用的測量工具天平應作相應的簡單介紹和教會學生如何使用讀數;通過學生親自算一算引導學生得出1000克=1千克、1噸=1000千克,通過大量的感知體驗建立質量的概念。讓學生去收集關于噸的有關信息,再用學生交流信息的方式使學生懂得在計量很重的物品時,通常用噸作單位。教學時要突出這些物品都是很大很重的。還可以充分挖掘現實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舉出一些熟悉的物體的輕重,加深理解。
3. 在學習方式上要多采用小組活動、同桌討論、交流感受等,在相互啟發(fā),取長補短中促進學生的學習。
4、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梢宰寣W生聯系自己的體重的變化情況,認識自我,體會成長的快樂。
u 課時安排:
本單元5課時完成教學,其中機動1課時。
課題
課時
認識克
1課時
認識千克
1課時
認識噸
1課時
練習一
1課時
綜合與實踐
1課時
第一課時 認識克
教學內容
教材1~2頁,認識克。
教學提示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 部分有關物體輕重問題的感性經驗,但對“克”的概念非常模糊,充分利用直觀操作,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進行“稱一稱”“掂一掂”實際操作活動,親身感受“克”的概念。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 ,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初步建立1克質量的概念,知道用字母g表示。
2.過程與方法:了解天平稱重的方法,小組合作通過利用天平“稱一稱”等活動,突破教學重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對物品質量的估計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重點、難點
重點:在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的概念。
難點:建立“克”的概念。
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蘋果、糖塊、1角硬幣、天平、糖、勺等。
學具準備:每小組一臺天平、花生,沙子,黃豆、勺、1角硬幣等物品。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多媒體播放課件。
師:大家認真看了老師收集的這些場景,并結合你同家長一起到超市購物經歷,說說你從獲得了哪些信息。(讓學生通過觀察說出稱量的工具及質量單位。)
匯報:
生1:媽媽買的鹽500克一包。
生2:課件里售貨員阿姨用電子秤稱了300克木耳和2千克黃瓜。
生3:叔叔用磅秤稱出一筐西紅柿20千克。
生4:我爸爸的實驗室里有天平也用來稱物品。
……
小結:同學們現在已經知道稱量物品質量的工具有(引導學生看教材)電子秤、臺秤、磅秤、盤秤等;你們所說的這些單位也都是生活中常見的質量單位,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克。(教師板書:認識克)。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結合具體情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知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二)探究新知
(1)“稱一稱”初步感受1克。
1.師:出示1勺糖(重1克)。猜猜看,它有多重?
學生猜想,代表發(fā)言。
2.師:用電子秤演示稱質量,(電子秤基本沒反應)。讓學生小組討論為什么并選出合適的工具來稱重。
匯報
生:稱重的東西太少,電子秤應該稱稍重一些的物品。選用天平來稱量。
師:給予肯定并實時鼓勵。
3.教師出示天平并介紹天平的用法,稱出質量1克的糖。
(2)“掂一掂”動手操作,建立“克”的概念。
1.教師出示1枚1角硬幣,讓學生估一估有多重。
學生自由回答。(教師不急于對學生的答案下結論。)
2.稱一稱,讓學生把硬幣放在天平上稱一稱1角硬幣到底有多重。
小組合作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匯報稱量過程和結果。
生:1枚1角硬幣大約重1克。
師:“克”在生活中用字母“g”表示。(板書g)
師:讓學生用手“掂一掂”手中1角硬幣的質量并談談感受。(很輕)
3.讓學生想一想那些物品大約也是1克?
學生思考匯報:1個乒乓球、一個扣子、一粒黃豆等。
(3)議一議,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輕重可以用克來作單位?
1.課件展示生活中可以用“克”來做單位的物品。
讓學生說說什么情況下用“克”作單位。
指名回答。(質量較輕的物品,通常用克作單位。)
2.你還知道那些物品可以用克來做單位。
小組討論,班內交流。
生1:1個雞蛋的質量。
生2:媽媽的金戒指。
生3:一袋薯條質量。
……
小結:計量較輕的物品有多重用“克”作單位。“克”用字母“g”表示。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稱一稱”“掂一掂”“議一議”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克”并加深對“克”的理解,初步建立“克”的概念。
(三)鞏固新知
1.讓學生小組合作稱一稱其它物品的質量,班內交流。
2.完成P2頁“填一填”。
學生獨立思考,填空。(每一大格100g)
訂正,指名讀。
P2頁“填一填”答案:100g 200g 900g
(四)達標反饋
(1)填空
1.計量較輕物品的質量通常用( )作單位,用字母( )表示。
2.1個回形針的質量大約重( ),1個雞蛋大約重( ),1個蘋果大約重130( ),1包方便面重100( )。
3.要想知道1枚圖釘的質量我們用( )稱出它的質量。
(2)1塊橡皮大約重9克,4個這樣的桃子重多少克?
答案:(1)1. 克 g 2. 1克 60克 克 克 3.天平(2)9×4=36(克)
(五)課堂小結
師:通過學習這一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生1:稱量較輕的物品用天平來稱量,并認識了天平、電子秤等稱量的工具。
生2:稱量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用字母g表示,并感覺到了1克有多重。
生3:我學會了適用天平的方法。
師:同學們的收獲真多,課下我們找找周圍的哪些物品的質量可以用克作單位,來加深對“克”的理解。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回憶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使學生對克有一個系統(tǒng)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識建構,感知質量和生活密切相關。
(六)布置作業(yè)
1.搜集一些小食品的包裝袋,看看包裝袋上的質量單位。
2.1個香蕉大約重80( ?。?,一塊奶糖重約4( ?。粋€桃子大約重( )克。
3媽媽的一個金耳環(huán)重3克,一對金耳環(huán)重多少克?
4.說出下面物品各重多少克。
( )克 ( )克 ( )克
5.判斷對(√)錯(×)
(1)500克白糖和500克雞蛋一樣重。( )
(2)數量多的物品比數量少的重。 ( )
答案:2. 克 克 不唯一(合理即可) 3. 3×2=6(克)4. 500 600 200 5. √ ×
板書設計
認識克
計量較輕的物品的質量用“克”作單位,用字母“g”表示。
教學反思
學生剛開始接觸質量單位,,并且1克 質量比較小,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視,因此在教學中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動手操作,讓他們在稱一稱,掂一掂,找一找,議一議等活動中建立克的概念,并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加深對克的理解?;顒硬捎眯〗M合作的形式,學生的積極性比較高,能引起學生的求知欲。不足的是學生動手操作時間較短,少數學生親自稱量了物體的重量,沒能做到每個學生都親自稱一稱,來增加學生對克的感性認識,形成克的概念。
教學資料包。
(一)教學精彩片段
體驗、操作:1克有多重?
(1)“1克有多重”?我們先來稱一稱。(用鑷子夾起1克的砝碼)這個砝碼是1克重。把1克的砝碼放在右盤里面,再把1個2分幣放在左盤里面,讓學生觀察這時標尺的指針處在什么位上?(經過學生觀察,使學生明確1個2分幣大約重1克)
(2)讓學生拿出一個2分硬幣放在手上掂一掂體驗1克有多重。
(3)掂一掂,比一比,加深對1克的體驗。
用手掂一掂:一枚二分硬幣、1粒黃豆、一枚一元硬幣、一根羽毛、一片樹葉、一把尺子。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輕?
(4)“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哪些物體比1克輕?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演示,學生觀察明確什么樣的物品大約重1克,然后通過掂一掂、比一比加深對克的感性認識。利用說一說體會質量單位克與生活密切相關,實現知識的建構。
(二)教學資源包
“公斤、斤、兩”是我們國家常用的重量單位,“克”是 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1兩=50克,1斤=500克,1公斤=1000克。
(三)說課設計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認識克》是西師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學習內容,雖然學生有一些生活經驗,但對于學生來說屬于全新的知識,在以后的解決問題和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質量單位,學好這部分知識對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進場接觸到物體的質量,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雖然學生多少接觸或感受過物體的重量但對于克的概念基本屬于空白,建立克的概念,提高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3)教學目標
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操作,從而使他們真正理解與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獲得廣泛的數學經驗。我根據本節(jié)課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及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認識常見的秤,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與操作能力和對物品質量的估計能力。
(4)重點、難點
重點:在實踐活動中感知1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的概念。
難點:建立“克”的概念。
(5)教法、學法
教法:針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的特點,我主要采用情景創(chuàng)設法討論交流法和小組合作法,并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采用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的教學原則。
學法:1.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對質量單位的理解程度是各不相同的,開展小組合作,讓學生在體驗交流中不斷完善對克理解,建立質量單位的概念。2.開展豐富的多彩的數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各個器官去參與操作活動,循序漸進的建立質量單位的知識建構。
(6)說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誘發(fā)興趣
通過多媒體呈現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購物,再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注意同一物品大、小包裝的質量不同,引出質量單位“克”進一步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認識常用的稱量工具。
2、動手嘗試,自我感知
①教師出示一小勺糖(重1克),估一估它的質量
教師一邊示范稱糖的質量一邊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強調指針左右擺動得一樣就平衡了)。
②掂一掂、稱一稱建立克的概念。
1)教師出示1角硬幣,讓學生猜想1角硬幣的質量。
學生用手掂一掂體驗一下1角硬幣的質量。匯報,大約重1克。
驗證猜想:學生以組為單位稱一稱1角硬幣的質量。建立克的概念
再用手掂一掂,說一說感受。使學生體會并感受到1克很輕。
2)教師拿出一些輕的物品(大約重1克)。(曲別針、粉筆頭等)。再次讓學生稱一稱,掂一掂,讓學生加深對克的認識。
③聯系生活實際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重1克。
④討論:你認為什么情況下使用克作單位。
教師介紹教材中的數學信息,讓學生討論什么情況下使用克作單位。
學生匯報,給予肯定和鼓勵。
教師小結得出結論:計量較輕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單位??擞米帜竒表示。
設計意圖:通過組織學生想一想、稱一稱、掂一掂、說一說等活動,來加深對克的理解,在頭腦中建立克的概念,讓學生感覺到質量單位與生活密切聯系。
3、鞏固拓展? 強化新知
1.完成教材P2頁填一填:學生獨立思考,并填空。教師提醒學生看清每個大格表示100克,集體交流,訂正。
2.小組里的每個同學都稱一稱質量大約1克的物品,建立克的概念;并稱一稱準備的其它物品的質量,小組合作完成,記錄稱量結果匯報并交流。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通過動手稱物品的質量,進一步理解克,建立克的概念,實踐運用天平來稱量物品,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鞏固了新知。
4.歸納總結
各位同學在小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收獲,然后說給大家聽。讓學生再一次感
受學習的快樂成就感,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5.說板書
認識克
計量較輕的物品的質量用“克”作單位,用字母“g”表示。
設計意圖:通過簡潔扼要的板書讓學生知道計量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用克作單位,并知道用字母“g”來表示質量單位克,是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加深對質量單位克的認識。
(四)資料鏈接
加減乘除號的由來
加減號“+”,“-”,1489年德國數學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這兩個符號,但正式為大家公認是從1514年荷蘭數學家荷伊克開始。乘號“×”,英國數學家奧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另一乘號“·”是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chuàng)的。除號“÷”,最初這個符號是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流行,奧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數線表示比,后來有人把二者結合起來就變成了“÷”。瑞士的數學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為除號。等號“=”,最初是1540年由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瑞柯德開始使用。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第二課時 認識千克
教學內容
教材2頁,認識千克
教學提示
認識千克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質量單位克的基礎上,進一步來學習質量單位千克的。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建立1千克的質量概念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教學中主要通過各種實際操作,活動,來增加學生對千克的感性認識。從而形成千克的質量概念,把克與千克之間的關系來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具體生活情境中,認識質量單位“千克”,感知1千克有多重,建立千克的觀念。
2.過程與方法:掌握克與千克的進率,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享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質量單位“千克”,感知1千克有多重
難點:建立“克”與“千克”的聯系。
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臺秤一個、500克袋鹽。
學具準備:4個梨、8個蘋果,1個蘿卜,500g袋鹽。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師:上節(jié)課我留下了一個作業(yè),是讓同學們回家稱一稱自己的體重。來匯報一下,看看誰最重,誰最輕。
生:回家我讓爸爸給我稱了一下,他說是33千克。
生:媽媽說我的體重是38千克。
生:我43千克
生:……
師:同學們,不知你們注意沒有,你們說自己體重的時候都用的“千克”作單位,那么千克和我們學的克有啥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千克”這個質量單位。(板書:認識千克)
設計意圖:由學生匯報體重引入新課,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fā)學生興趣。
(二)探究新知
1.認識臺秤
師:課件出示教材臺秤圖片,講解臺秤各部分的名稱和作用。上面的盤子叫托盤,所要稱量的物品放在上面。下面的圓盤叫刻度盤,盤上的刻度用來表示物品的質量。同學們觀察一下刻度盤,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生:刻度盤上有10個數。
生:一根指針,字母kg。
師: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稱物品質量的時候我們一般用千克來作單位,在生活中千克也叫公斤;千克用字母kg表示;稱物品的時候指針指著幾就是幾千克,課件演示指針指到3,指到4,指到8,
生:同學們說出相應的質量。
師:同學們在你們組的臺秤上找找2kg、3kg、4kg、5kg的刻度并指給同學看看。
2.建立千克的概念
(1)認識1千克
師:同學們拿起你們組的袋鹽掂一掂估計一下質量,再看看包裝上的質量是多少?
生:500g
師:如果有兩袋鹽你們算一算重多少呢?
生:500+500=1000(克)
師:1000克就是1千克。(板書:1000克=1千克)千克用字母“kg”表示,即1000g=1kg。
生:這兩袋鹽真的是1千克嗎?
師:我們來稱稱驗證一下。現在同學們看看指針指著0,下面我把兩袋鹽放到托盤上,大家看指針指著幾。
生:指著1.
師:指針指著1,表示兩袋鹽重1千克。
(2)掂一掂
師:我們稱出了兩袋鹽重1kg,大家掂一掂,說說感受。
生:輪流掂一掂,感覺比1克要沉得多。
師:我這里有兩個盒子,分別裝有2千克的大米和1千克的黃豆。你們掂一掂猜猜兩個盒子里哪個裝的大米,哪個裝的黃豆?
生:輪流掂,一直認為重的是大米,輕的是黃豆,因為1千克的黃豆和剛稱的兩袋鹽的差不多,2千克大米肯定比1千克重。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感受1千克有多重,建立1千克的概念,為以后運用提供了感性經驗。
(3)稱一稱
①拿出學生準備好的梨和蘋果裝進袋子里,分別掂一掂估計一下質量。小組內交流。
②用秤稱一下所帶物品的質量,并記錄。
③展示稱量結果。通過比較發(fā)現有的同學記錄用克作單位,有的同學用千克作單位。同一組同學的記錄:4個梨:1千克,1000克;8個蘿卜:3千克,3000克
1千克=1000克 3千克=3000克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觀察得出,克與千克之間的換算方法。使學生牢固地掌握了克與千克的換算關系。
(三)鞏固新知
1.同學們稱量一下帶來的其他物品。并掂一掂,說說感受。
2.完成 “填一填”。
學生獨立思考,填空。訂正,指名讀。
“填一填”答案:5kg 3000g
設計意圖:稱一稱、掂一掂的活動,使學生在感受1千克實際質量的同時,建立了1千克的概念。用掂一掂的方法找出1千克的盒子,目的是讓學生鞏固對1千克的表象,學會用數學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四)達標反饋
1、填上合適的單位
一袋大米重25(????)???????一袋食鹽重500(? )???
一袋餅干重250(?? ?)????? ?一輛汽車重2000(?? )???
2、火眼金睛辨對錯
一袋面包重250克。(??? )?? 一根火腿重100克。(? ?)
一個西瓜重3克。(??? ) 一袋話梅重80克。(?? )
3、估一估下面物品的質量
一個蘋果(????? )克????一瓶礦泉水(?????? )克
一棵大白菜(????)千克?????一本數學書(??????)克
答案:1、千克 克 克 千克
2、√ √ × √
3、 答案不唯一
(五)課堂小結
師:這節(jié)課又要進入尾聲了,你能和大家說說你的收獲嗎?
生:我認識了“千克”,知道了稱量較重的物體應該用“千克”作單位,“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師:我們要想真正結識“千克”這個朋友,還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多觀察、多體驗。
多媒體播放“生活中的千克”錄像片斷。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短片“生活中的千克”,讓學生再一次領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又能發(fā)展學生的數學眼光。
(六)布置作業(yè)
1、比較大小
560克(? )5千克???????? 4千克(? )3900克???
6800克(? )6千克????????3千克(? )3000克
2、單位轉換
2000克=(??? )千克 5千克=(??? )克
14000克=(??? ) 千克 5400克=(??? )千克=(??? )克
3、選擇題
(1)1千克 600克比 2 000克少( )。
A.120克 B.80克 C.400克 D.120千克
(2)一只小狗的重量是 9000克,合( )千克。
A.9000 B.9 C. 90
(3)一個蘋果約重( )。
A.60噸 B.60千克 C .60克
4、媽媽買了5千克蘋果用去15元,1千克蘋果多少元?
5、在(???? )里填上合適質量單位
一個西瓜重5(??? ?)??一瓶墨水重100(????? )? 一本故事書重210(????? )
一個梨重200(???? )?? ??一只雞重3(?? ? )??????一只山羊重35(???? ?)
一頭牛重200 (???? )????一枚2分硬幣重1(??? )?? 一袋方便面重105(??? )
答案:
1、< > > =
2、2 5000 14 5 400
3、 C B C
4、15÷5=3(元)
5、千克 克 克
克 千克 千克
千克 克 克
板書設計
認識千克
計量較重的物品的質量用“千克”作單位,用字母“kg”表示。
1千克=1000克 千克也叫公斤
1kg=1000g
教學反思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重點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體驗,在具體情境中感覺體驗,以增加學生對它們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形成千克的重量觀念。只有感受和體驗了,孩子們才能收獲不一樣的1千克。我想,經過了這節(jié)課,在他們的心里,1千克一定是豐富的,是多彩的。
教學資料包
(一)教學精彩片段。
建立1千克概念。
⑴先稱出1千克重的物品,再掂一掂,感受1千克。
分小組稱出2袋鹽、一把干面的重量,得出都是1千克。每個小 友再掂一掂1千克的這些物品,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⑵師再把兩袋鹽放在天平上稱,從而得出重1000克。進而觀察得出:1千克=1000克
并介紹用字母“g”表示克,“kg”表示千克。
⑶剛才稱自己的體重,2袋鹽的重量,一把干面的重量用的是什么 單位?(千克)
師:也就是計量較重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單位。
師小結:我們計量物品有多重的單位是克和千克;通常輕的物品有多重,用克作單位;計量較重物品 重,用千克作單位。
(二)教學資源包。
1.想一想,填上合適的單位 。
200( ) 5( ) 500( ) 100( )
2.在○里填上>、<或=。
8000克○9千克 3千克○2990克
1千克○1010克 4千克○4000克
7千克○70克? ?48克○48千克?
3. 細心的你,看仔細了,連一連。
一只梨 一只母雞 一頭?! ?一只羊
200千克 35千克 160克 3千克
4.一筐蘋果重48千克,分裝在6個塑料袋里,平均每個塑料袋里放多少千克的蘋果?
答案:1. 克 千克 克 千克 2. > < < = > <
3.略 4. 48÷6=8(千克)
(三)資料鏈接
千克的來歷
千克 kilogram 國際單位制中米、千克、秒制的質量單位,也是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單位之一。法國大革命后,由法國科學院制定。最初的定義和長度單位有關;1791年規(guī)定:1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時的質量 ,并用鉑銥合金制成原器,保存在巴黎,后稱國際千克原器。1901年第3屆國際計量大會規(guī)定:千克是質量(而非重量)的單位,等于國際千克原器的質量。千克用符號kg表示。
爭吵
“我比你的本領大。”“我比你的用處多?!?br />
誰在吵架?我順著聲音走過去,原來千克和克正在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著什么,活像兩只好斗的大公雞??瞬环獾卣f:“一塊橡皮重20( ),如果說是千克,同學們拿得動嗎?”千克瞪著眼睛說:“電梯載重1000( ),如果是克的話,那么每次不都要超載嗎?要他還有什么用!”克提高嗓門說:“你真討厭,想把人害死嗎?炒菜時放2克鹽,如果說成千克的話不把人咸死才怪呢?!鼻Э藵q紅了臉,大聲說:“哼!爺爺體重67(),如果填你那個克,有點大風還不把他老人家吹上天嗎?”
???? “不管怎么說,我比你的用處多!”我比你用處多??!”
……
他們越吵越兇,眼看就要打起來了。我趕忙去阻攔,對它們說:“你們別吵了,在生活中,你們少了誰都不行。一般來說,重的東西用千克作單位,輕的東西用克作單位,再說1千克還等于1000克呢。你們關系這么密切還吵什么架呢!你們應該合好才對。”千克和克聽了,慚愧地低下了頭,他們都向對方道了歉。
從此,再也沒聽說過他們吵架了。
第三課時《噸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材3---4頁 噸的認識。
教學提示:本節(jié)課在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的基礎上進行的?!皣崱边@個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為了幫助學生對噸有具體的認識,結合學生結合生活實踐,說明“噸”在生活中的應用。然后結合牛、水泥的質量,初步建立“噸”的概念,并揭示了“噸”與“千克”的進率,1噸=1000千克。再通過拎一拎、背一背等實際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體會到噸是很大的質量單位,進一步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最后安排鞏固練習,有利于學生鞏固新知。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與人合作交流,能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而這也是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25kg、100kg、的物品各一個
學具準備:學生了解家里每月用水量、親自去稱自己的體重。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師:(放圖片曹沖稱象)你們誰會講曹沖稱象的故事?學生邊講故事邊觀看稱象的圖片。讓學生感知大象是很重很重的動物。提出問題:大象的質量要用什么作單位?
師:大象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你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呢?舉例說明。(課件出示相應圖片)。
生:買賣剛才時用“噸”作單位。
生:冬天我們買煤的時候用噸作單位。
生:大卡車的載重量用“噸”作單位。
生:……
師: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噸(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以學生感興趣的故事開頭,引出要學習的知識重點,質量單位“噸”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
(二)探究新知
1、體會1噸的概念
師:課件演示噸的展示圖,說說你在圖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圖中有10袋大米,每袋大米的質量是100千克。
師: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算一算10袋大米共多少千克?
生:10×100=1000(千克)
師:1000千克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如果我們班平均每個學生的體重是25千克那么我們班40個學生大約是1噸。
2。說一說
師:大家討論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噸作單位,
生:上個月我們家用水3噸。
生:我家蓋房用了5噸水泥。
師:然后課件顯示:卡車的載重量,集裝箱的裝載量等。
[設計意圖]:課件演示噸的展示圖,讓學生形象直觀感知1000千克就是1噸的概念。安排學生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噸作單位,讓學生充分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生活之中。增強學習興趣。
3.填一填
師:出示教材第3頁“填一填”
2000kg=( )噸 4噸=( )千克
師:先說一說千克和噸之間的關系。
生:1噸=1000千克
師:下面學生獨立完成,交流訂正。匯報,說說你的想法。
生:2000kg=2噸 1000千克是1噸,2000kg里有2個1000kg,即2噸。
生:4噸=4000千克 1噸=1000千克,4噸里有4個1噸,即4個1000千克,即4000千克。
師:還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嗎?
生: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乘進率1000,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除以進率1000.
4、教學噸與千克在生活中的應用。
師:某地有小麥5噸,運走了2000千克,還剩多少噸小麥?課件演示運小麥的情景圖。
生:3噸。
師:你怎么想的?
生:先把2000千克轉化為2噸,在用5噸減2噸等于3噸。5-2=3(噸)
師:板書并進一步說明:必須先統(tǒng)一單位,再計算。
[設計意圖]: 學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換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礎,因此,在教學這一例題時,避免老師太多的講解,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如教學完3噸=()千克再提問:“還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嗎?”,從而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來解決問題,體現方法的多樣性。
(三)鞏固練習
1、第4頁課堂活動掂一掂、稱一稱。
讓學生掂一掂估計物品的重量,在稱一稱,看估計的質量和準確的質量差多少。
2.對口令游戲
同桌為單位,進行對口令游戲,練習克與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3.填上合適的質量單位。
一臺拖拉機可以裝貨物1(?。?br />
一個乒乓球重3( )
一袋面粉重50(?。?br />
4、判斷題。
5噸=50千克?? ???(???? )
7千克=7000噸?? ?(???? )
一頭豬重143千克。(???? )
答案:3、噸、克 、千克 4、× √ √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形式的練習,并聯系了學生的實際生活,既有利于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達標反饋
1做一做:
2噸=(????? )千克???? 5000kg=(?? )噸?6噸=(????? )千克? ??????7000千克=(??? )噸
2、一袋大米重100千克,( ?。┐竺字兀眹?。
100塊磚重200千克,( ?。K磚重1噸。
3、3000千克水果,這輛載重4噸的卡車能一次運走嗎?為什么?
4、水果店第一次運來3噸水果,第二次運來4000千克,兩次共運來多少噸?
答案:1、2000 5 6000 7 2、10 500 3、能,因為3000千克就是3噸,3噸小于4噸,所以能一次運走。4、7噸
(五)全課小結
師:說說今天這堂課你有哪些收獲?
生:計量較重的物品用噸作單位。
生: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
生:1噸=1000千克
生:在解決關于質量的問題時,不同單位間進行計算時要先統(tǒng)一單位。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的學習,談談自己的收獲,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
(六)、布置作業(yè)
1、填上適當的質量單位。
一個蘋果重200( ),一箱蘋果重15( ),一車蘋果重3( )
2、做一做
10噸=( )千克 5000千克=( )噸
8000千克=( )噸 4噸=( )千克
3、一輛載重4噸的卡車能否運走3500千克水果?
板書設計
噸的認識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
1噸=1000千克
2000kg=( )噸 4噸=( )千克
[設計意圖]:通過簡單明了的板書,讓學生理解,“噸”是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單位,并理解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關系。體會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反思:
教學“噸的認識”之前,學生對生活中比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么單位表示,也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是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并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設計了拎一拎、背一背兩個體驗環(huán)節(jié)。能進一步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
教學資料包
(一)、教學精彩片段
1、 (出示圖片)一只北極熊約重500千克,兩只北極熊約有(???? )千克,也就是(?? )噸。
【設計意圖】利用直觀形象的生活素材,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使學生認識噸確實是一個比千克大得多的質量單位。
2、活動體驗1噸有多重
(1)共同體驗1噸的重量。
每小組準備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導學生推算多少袋有1噸。(課件演示100袋是1噸)
(2)分組活動,感受1噸的重量。
①每小組可以準備一桶水、一捆書、一位同學體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學親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過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樣的物品質量是1噸。
④分組匯報結果。
(二)教學資源
克、千克、噸是國際上常用的質量單位。他們之間的關系是:1000克=1千克、1000千克=1噸。
(三)說課設計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通過學習噸的認識,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后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2)學情分析
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并能夠準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與人合作交流,能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4)重點、難點
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
(5)教法、學法
教法:教學中,通過討論交流、上網查找、親身體驗、嘗試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于重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知結構。
學法:學生以生活為素材——用能感知的物體的重量,運用關聯、遷移的方法推算1噸的重量,感知1噸是非常大的質量單位。
(6)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師:我們經常去超市買東西,那里的商品一般都標有質量,課件出示一些商品的包裝,如,方便面70g,面粉25kg,大米10kg……??撕颓Э耸俏覀円郧皩W過的質量單位,用來計量較輕的物品的質量,當計量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就要用“噸”作單位。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認識噸”(板書:認識噸)
[設計意圖] 自然過渡,為學習新知作好了鋪墊孕伏,學生在充滿興趣與求知欲的前提下進入學習,便于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二、探究新知
1、體會1噸的概念
課件演示噸的展示圖:課件演示100千克一袋的玉米10袋大約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50千克一桶的油20桶是1噸;體重是25千克的三年級學生40個大約是1噸。讓學生形象直觀感知1000千克就是1噸的概念。
[設計意圖]:課件演示噸的展示圖,讓學生形象直觀感知1000千克就是1噸的概念。安排學生討論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噸作單位,讓學生充分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就在我們生活之中。增強學習興趣。
2、感知1噸的重量。
活動一:體驗25千克有多重?
⑴檢查學生是否拎過25千克的大米?并談談感受。
⑵請生現場拎25千克的大米,說出拎大米的感受。
活動二:體驗100千克有多重?
⑴師談話引出4袋25千克的大米就是100千克。
⑵請生估計需要幾位同學來拎。請生拎一拎。說出自己的感覺。
⑶請生估計需要幾位大人來拎?請大人拎一拎并談一談自己的感覺。
活動三:想象1噸(1000千克)有多重?
⑴課前同學們都自己測量了自己的體重,互相說一說你的體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最后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個同桌這樣體重的小朋友質量才是1噸。(40個)然后讓40個學生緊緊地排在一起進一步感受1噸有多重。
⑵ 小結:1000千克就是1噸,1噸=1000千克。
[設計意圖]: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拎一拎、背一背等實際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體會到噸是很大的質量單位。
3、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教學: 板書:? 3噸=(? )千克??????????? 6000千克=(? )噸
設計意圖:進率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簡單,采取了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反饋的方法來進行教學,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鞏固新知
1、第4頁課堂活動掂一掂、稱一稱。
讓學生掂一掂估計物品的重量,在稱一稱看估計的質量和準確的質量差多少。
2.對口令游戲
同桌為單位,進行對口令游戲,練習克與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設計意圖]:練習題有填空、判斷題等,并聯系了學生的實際生活,既有利于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歸納總結
以師生問答的形式總結這一節(jié)課的收獲,讓學生再一次感
受學習的成就感,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五.說板書
噸的認識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
1噸=1000千克
3噸=( )千克?????????? 6000千克=( )噸
[設計意圖]:力求簡單明了,突出本課學習重點千克與噸之間的關系。聯系實際生活使學生知道計量大宗貨物質量時用噸做單位。
(四)資料鏈接
向日葵與數學
向日葵種子的排列方式,就是一種典型的數學模式。仔細觀察向日葵花盤,你會發(fā)現兩組螺旋線,一組順時針方向盤繞,一組則逆時針方向盤繞,并且彼此相嵌。雖然不同的向日葵品種中,種子順、逆時針方向和螺旋線的數量有所不同,但往往不會超出34和55、55和89或者89和144這三組數字,這每組數字就是斐波那契數列中相鄰的兩個數。前一個數字是順時針盤繞的線數,后一個數字是逆時針盤繞的線數。
豬寶寶買花
今天,媽媽給我講了一個有趣的數學故事。
故事里說:有一個豬媽媽帶著三個豬寶寶去買花。一支花20元,豬媽媽要買60支花。于是,豬媽媽問三個豬寶寶:“我們要買60支花,20元一支,那一共要多少元?”最大的豬寶寶說:“20乘60等于1200元,所以要花1200元!”第二個豬寶寶說:“不對!不對!是二個十乘六個十等于十二個十,就是 1200元!”最小的豬寶寶接著說:“我想,你們兩個都是對的,只是說法不同,其實都一樣。”“沒錯!”豬媽媽贊揚道。
到了綁花時間了,最小的豬寶寶搶先問:“現在要綁花了,12支花綁在一起,可以綁多少束?”豬媽媽沒出聲,大家只能搖頭說不會了。過了一會,最大的豬寶寶叫道:“1200除以12等于100,所以可以綁100束花?!?br />
“雖然我們綁完了,可是我們還要送花給20個老爺爺,每個老爺爺分幾束呢?”豬寶寶們說。過了30分鐘,豬寶寶們才說:“哦!我們知道了,100÷20=5,所以每個老爺爺分5束!”
豬寶寶們把花給了老爺爺,老爺爺連忙說謝謝,豬寶寶們和豬媽媽都很高興。
聽完這個數學故事,我就更喜歡數學了,也加強了我學好數學的信心!
第4課時 練習一
教學內容:
教材4—5頁。練習一
教學提示:
學生對質量單位克、千克、噸有了一定的了解,會進行單位間的簡單換算,教學時通過對質量單位的復習,并運用不同的題型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讓學生小組交流,互相補充,班內展示等活動,體會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回憶克、千克、噸的內容,使學生對質量單位的知識進一步系統(tǒng)化,網絡化。
過程與方法:通過形式多樣的練習,建立克、千克、噸的概念,掌握他們之間的換算關系。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重點、難點:
重點:能進行克、千克、噸之間的單位換算。
難點:運用所學關于質量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答題紙,調查一些商品的質量。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談話回憶這一單元的收獲。
師:通過這一單元的學習,你們一定有不少收獲,大家在一起交流一下。指名回答自己的收獲。
生:計量較輕的物體的質量用“克”作單位。計量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計量很重的物品用“噸”作單位。
生:質量單位間的關系是1千克=1000克 1噸=1000千克
生:我會用合適的質量單位表示物品的質量。
2.引入課題
師:我們通過回憶交流同學們對質量有了一定認識了解。不知道同學們掌握的都怎么樣?今天我們考查一下,完成“練習一”(板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回憶本單元的知識,在思考中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
(二)探求新知
1.出示教材第4頁練習一第1題。
(1)師:引導學生觀察圖,提出要求:把圖中物體和所給的質量按從重到輕的順序排一排。
生:學生觀察思考,小組內進行交流。
(2)組內代表匯報本組的交流結果。
生:物體,實心球>足球>小皮球>乒乓球
生:質量,1000g>430g>55g>3g
師:請同學們自己在課本上用線連一連。
生:展示連線的結果,并說解題思路。
2.填一填。
(1)師:出示第2題。讓學生說說質量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生:1噸=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生:克、千克、噸每相鄰2個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
學生獨立填空,指名匯報結果。
6kg=6000g 1000g=1kg 8000g=8kg
(2)師:出示第4題,讀一讀要求。讓學生獨立完成,
生:匯報并說說解題過程。
3.判斷
師:出示第6題。仔細讀題,獨立判斷對錯。
生:獨立完成,小組內交流,訂正。
生:匯報判斷結果,并說說錯誤的原因。1噸=10kg(×) 1000kg=10噸(×)6000kg=6噸(√)錯因:進率掌握錯誤。
錯
4.數學與生活。
(1)師:出示教材第3題。
生:觀察示意圖,理解圖意。小組內交流解題方法和注意事項。
生:列式計算。匯報,
6kg=6000g 6000÷1000=6(袋)
(2)師:出示第7題,
生:讀題,弄清題意。
生:組內討論,交流解題方法及注意事項。單位不統(tǒng)一,要注意同一單位。
生:列式計算,匯報。3000千克=3噸 3+1=4(噸)
(3)師:出示第8題
生:展示調查結果討論匯報。
師:根據調查情況提出問題,
生:學生匯報并解答。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開拓思路,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感覺生活處處有數學。
(三)鞏固新知
完成第1、2、4、6題,交流解題思路和過程。訂正。
答案:1. 實心球>足球>小皮球>乒乓球 1000g>430g>55g>3g
2. 6kg=6000g 1000g=1kg 8000g=8kg
4. 6噸=(6000)kg 8000kg=(8)噸 (3000)kg=3噸
6.1噸=10kg(×) 1000kg=10噸(×)6000kg=6噸(√)錯因:進率掌握錯誤。
(四)達標反饋
1. 7000克=( )千克 3噸=( )千克
2千克=( )克 9000克=( )千克
2.學校運來3噸煤,用了750千克,還剩多少煤?
答案:1. 7 3000 2000 9
2. 3噸=3000千克 3000-750=2250(千克)
(五)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想一想這節(jié)課我們歸納復習了哪些知識?
生:質量單位間的換算關系:“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
1000克=1千克 1噸=1000千克
生:單位不統(tǒng)一要先統(tǒng)一單位再計算。
設計意圖:通過對本單元知識的回顧,使學生再次對質量這部分知識進行梳理,建立質量概念。鞏固所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歸納能力。
(六)布置作業(yè)
1.填空。
7噸=( )千克 3噸200千克=( )千克
2千克500克=( )克 4500克=( )千克( )克
2. 判斷。
(1)小紅的體重是36克。 ( )
(2)1噸鐵比1000千克棉花重。 ( )
(3)一個蘋果重70千克。 ( )
(4)一個足球400克. ( )
3.建筑工地運來20噸水泥,用去8噸,還剩多少噸?
4.媽媽買來12千克蘋果,5千克橘子,媽媽一共買來水果多少千克?
5.幼兒園 阿姨買來50克水果糖,150克奶糖,把這些糖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得多少克?
答案:1. 7000 3200 2500 4 500 2. × × × √
3. 20-8=12(噸) 4.12+5=17(千克) 5.(50+150)÷5=50(克)
板書設計
練習一
1.“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
1000克=1千克 1噸=1000千克
2.統(tǒng)一單位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克、千克、噸的有關知識后安排的一節(jié)練習課。在教學中,我結合教材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簡單的題目,交流合作較難的習題。并給于及時的點撥。使學生進一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質量單位間的聯系。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課堂速度較快,掌握不好的同學,似懂非懂。在以后的教學中要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交流討論,讓每個學生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
教學資料包
(一)教學資源包
優(yōu)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動物嗎?
生:喜歡。
師:我們來了解一下吧。(課件出示,關于動物的介紹。體重用紅色標出。)
生:貓的體重大約3千克。
生:蜂鳥的體重大約2克。
生:大象的體重大約4噸
生:……
師:仔細閱讀你能發(fā)現什么?
生:學生可能發(fā)現:這些動物的重量是以克、千克、噸為單位的。
師: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回憶一下本單元所學習的克、千克、噸。
(二)教學資源
1.填一填
5000克=(?。┣Э恕 ?千克=( ?。┛?br />
8000千克-5000千克=( )噸 3噸400千克=( )千克?
2. 填上合適的單位:
一袋鹽重500( ),一個乒乓球重2( )
李華體重是32( ),一個鉛球重4( ),
一個雞蛋約重55( ) ,一頭鯨魚重20( )
3.一堆鋼材重52噸,卡車的載重量是9噸,5輛這樣的卡車能一次運走嗎?
答案:1. 5 6000 3 3400 2.克 克 千克 千克 克 噸 3.9×5=45(噸)52>45 5輛卡車不能一次運走。
(三)資料鏈接
祖沖之
祖沖之(429—500)字文遠,祖籍范陽郡遒縣,是我國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數學家,科學家。他從小接受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三方面。在數學方面,他寫了《綴術》一書,被收入著名的《算經十書》中,作為唐代國子監(jiān)算學課本,可惜后來失傳。祖沖之算出圓周率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于精確到小數第7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這一紀錄直到15世紀才由阿拉伯數學家卡西打破。在天文歷法方面,祖沖之創(chuàng)制了《大明歷》,最早將歲差引進歷法。在機械學方面,他設計制造過水碓磨、銅制機件傳動的指南車、千里船、定時器等等。此外,他在音律、文學、考據方面也有造詣,他精通音律,擅長下棋,還寫有小說《述異記》。
數學小故事——找零錢
一家手杖店來了一個顧客,買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張50元的票子,要求找錢.
店里正巧沒有零錢,店主到鄰居處把50元的票子換成零錢,給了顧客20元的找頭.
顧客剛走,鄰居慌慌張張地奔來,說這張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鄰居賠償了50元.隨后出門去追那個顧客,并把他抓住說:“你這個騙子,我賠給鄰居50元,又給你找頭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賠償我100元的損失.”
這個顧客卻說:“一根手杖的費用就是鄰居給你換零錢時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
請你計算一下,手杖店真正的損失是多少?這里要補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這個顧客行騙成功,那么共騙得了多少錢?
綜合實踐 稱體重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6~7頁稱體重。
教學提示
“稱體重”是在學習了克、千克、噸的認識,稱重方法和單位之間的換算后的一節(jié)綜合實踐課。活動由稱一稱、填一填,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組成,教材運用不同的活動形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所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在教學時讓學生根據整理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并說說自己的發(fā)現。獲得一些有用的數學信息,提高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稱體重的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克、千克、噸的單位概念,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提高應用數學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通過稱體重和記錄學生體重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初步經歷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滲透統(tǒng)計的初步知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活動中,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與人分享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初步經歷體重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過程,進一步鞏固克、千克、噸等的單位概念。
教學難點
通過稱體重和記錄學生體重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實踐的聯
系,培養(yǎng)運用數學的意識,滲透統(tǒng)計的初步知識。
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體重秤、兒童標準體重對照表。
學具準備:答題紙、小組體重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師:讓一位比較胖的學生上講臺上來,并指著說,誰來猜猜他的體重。
學生紛紛舉手示意猜。
師:同學們先想想他的體重用什么質量單位來表示比較合適?
生:用千克來表示,如果用克的話,數字比較大,不方便。
師:你準備用什么辦法,使你的猜測更準確些?
生:抱一抱他。
師:說的好,抱抱他感覺一下他有多重,誰上臺來抱抱試試。
學生上臺來抱抱,可是沒抱動。
師:你沒抱動他,你猜猜他有多重?
生:有50千克吧。
被抱的學生:不情愿的說,我有那么重嗎?
生:沒抱動你,猜不準。
師:怎么才能知道他準確的體重呢?
生:用體重秤,稱一稱。(板書:稱體重)
設計意圖:從猜學生的體重引入,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求知欲,在鮮活的現實情境中感受數學的價值。
(二)探究新知
1.稱一稱、填一填。
師:請剛才那位同學站到秤上,等指針不動了,大家看看刻度盤上指針的位置(1個大格5千克,1個小格1千克。)指名幾位學生讀出體重。適時表揚讀數準確的同學。
師:想知道自己的體重嗎?那就來稱一稱吧。
以組為單位,由組長稱出其他學生的體重,讀出每個學生的體重數和單位。并作好記錄。
師:教師指導稱重,查看記錄是否規(guī)范。
生:組長匯報記錄結果。
2.看一看、比一比。
(1)用自己的實際體重與估計體重比一比看是否正確。
(2)出示“6---10歲兒童標準體重對照表”與自己小組同學體重記錄表對照,說說發(fā)現了什么?
小組討論,指名匯報。
生:超重的比較多。
(3)根據同學們的體重情況,你有什么建議。
師:適時進行健康飲食方面的教育。比較胖的同學要科學飲食,爭取有個標準的體重;比較瘦的同學不要偏食,增加營養(yǎng)。
3.說一說。
(1)對其中一組的體重記錄表進行展示分析。
師:引導學生思考,你從記錄表中知道了哪些?
生:小組內交流。
生:我的體重是31千克,比小英重一些。
生:我的體重是25千克,比小勇輕3千克。
生:……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猜體重、稱體重、比較體重,提建議等活動,使學生初步了解收集,比較,分析數據可以獲得有用的信息,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三)鞏固新知
組內比較書包的重量
1.小組合作完成。
2.交流比較書包重量的方法。(1)掂一掂。(2)稱一稱。
3.根據書包的重量提合理的建議。如:有的把與上課學習無關的都放進書包。有的書包里很亂。真正給書包減負。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學會比較物品輕重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收拾自己書包的習慣。加深對物體輕重的感知。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
生:學會了稱重的方法,并通過分析比較,發(fā)現了許多信息。
師:對于超重或體重過輕的我們應該怎樣?
生:超重的要注意科學飲食,過輕的要不偏食,增加營養(yǎng)。
(五)布置作業(yè)
1.課下找一些身邊的物品稱一稱。
2.如果你的體重不標準擬定一個計劃,使自己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板書設計
綜合實踐 稱體重
猜體重 稱體重 提建議
不準確 學方法 說飲食
教學反思
在綜合實踐(稱體重)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出發(fā),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參與數學活動,親身感受、體驗獲得數學知識。在活動中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從中發(fā)現數學信息,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積極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與他人的合作意識與習慣。
這是一份【同步教案】西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克、千克、噸》第4課時 教案,共4頁。
這是一份【同步教案】西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克、千克、噸》第3課時 教案,共3頁。
這是一份【同步教案】西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克、千克、噸》第2課時 教案,共2頁。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