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課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2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中的第一課。
本課有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歷程,從天圓地方到一些生活現(xiàn)象的分析猜測最后給出亞里士多德的推測“地球是球形物體”。第二部分是思考古人的理論是否合理。思考一是在球面和平面上模擬帆船進港和出港情況,從感受生活現(xiàn)象中思考地球的形狀。思考二是在地球儀上模擬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第三部分是閱讀資料,了解真實的地球形狀。第四部分是參考地球儀,在藍色氣球上貼陸地板塊貼紙。直觀感受地球上海陸分布情況。
學情分析
學生對部分自然現(xiàn)象很熟悉,如太陽月亮東升西落等。在認知上能快速接受古人對于天圓地方的解釋,對地球是球形的說法只是停留在知道這一說法的淺層認知上,需要老師利用多種感知方法,探究發(fā)現(xiàn)地球是球體,以強化對這一知識的消化吸收。
學習目標
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
了解生活中與“地球是一個球體”這一事實相關的一些自然現(xiàn)象。
在教師的指導下,能依據(jù)證據(jù)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jù),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jù),能調整自己的觀點。
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地球是球體;
難點:通過模擬實驗,感受地球是球體。
教學準備
學生:
課前準備:查閱資料,了解地球是什么樣的,人類認識地球的幾個里程碑式的發(fā)現(xiàn)。
分組實驗材料:地球儀、小紅旗、橡皮泥、紅線、藍色氣球、陸地板塊貼紙。
教師:PPT、地球是球體演示儀、小船模型等。
教學過程
問題導入
出示微信開啟畫面截圖,這個大家熟悉嗎?畫面中的是什么?
地球。
對,就是地球。我們知道地球是球體。我們能夠知道這個事實,得益于現(xiàn)代的科學技術,例如天文望遠鏡、衛(wèi)星科技、航天科技等,但是古時候并沒有這么高的科技,古人們是如何認識地球形狀的呢?又是怎樣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呢?如果沒有高科技,我們怎么知道地球的形狀?
活動探究
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歷程
同學們,誰能說出最初古代人們眼中的地球是什么樣的嗎?
古代人由于活動范圍狹小,往往憑自己的直覺認識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為整個大地也是平的,像一個方形的棋盤,并且把天空看成是一個倒扣著的巨大的鍋,是半圓的;就提出了“天圓地方說”,也稱為“蓋天說”
生活在海邊的人們發(fā)現(xiàn),當帆船回港時,總是先看見船帆,后看見船身;出港時則相反。由此,人們開始認為海面不是平的。
到這里,人們已經(jīng)不再認為地球是平的了。后來隨著雖然人們對地球研究的深入,有什么變化嗎?誰知道?
我國漢代的張衡根據(jù)太陽東升西落的規(guī)律,認為宇宙像個雞蛋,天體如蛋殼,大地如蛋黃。這種說法被稱為“渾天說”
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jù)月食的形狀變化推測地球是球形物體。
【意圖解析】本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梳理了人們對地球認知過程中產(chǎn)生的幾種典型觀點。把學生課前了解到的知識進行了明晰和強化。
2.用實驗解釋觀點
你們認為這些解釋合理嗎?有沒有一些案例可以幫助你解釋這些觀點?
下面老師要抽選幾位同學和我一起來做一個模擬實驗。----模擬船只進出港。
在這個實驗中,我們需要用到“地球是球體演示儀”。
操作中,老師會把小船沿著球體緩慢移動,請同學在另一側平視并把看到的情況講給大家聽。然后再平面上再做一次移動,請同學在另一側平視并把看到的情況講給大家聽。
選同學操作,并引導學生正確的描述觀察到的現(xiàn)象。兩種情況下,看到的情況有什么不同。
實際生活中,人們看到的情況和上面一種(第一種情況)是一樣的。
實驗發(fā)現(xiàn):帆船在球體上航行,進港時總是先看見桅桿,再逐漸看見船身;出港時看見的情況則相反。帆船在平面上航行則不會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
這個實驗證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意圖解析】本環(huán)節(jié)通過生活中海邊生活的人們所熟悉的現(xiàn)象來證明地球是球形的。但是這一現(xiàn)象對學生來說并不具有普遍性,需要在課堂上重新演示,以具象學生的認知。
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位偉大的人物----麥哲倫,聽過的同學舉手。
你知道他的什么事情?說說看。
請大家閱讀活動手冊上相關內容。
然后,用彩筆在地球儀上標注出麥哲倫航海路線的主要停靠點。
在主要??奎c上插一面小旗,并用細紅線按航行的路線把小旗連接起來。
取下這些小旗和細紅線組成的圖形。
觀察細紅線,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請同學們思考。
細紅線圍成了一個圓圈,這說明,麥哲倫圍繞著地球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原來出發(fā)的地方。這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舉也說明了地球是球體。
【意圖解析】本環(huán)節(jié)通過人人參與的動手實驗,研究麥哲倫航海路線,從而發(fā)現(xiàn)路線的特征,從側面認識到其中的道理。
古人由于受到科技條件的限制,在認識地球是什么樣子的問題上沒有辦法實際進行觀察,現(xiàn)在科技的發(fā)展已經(jīng)能夠讓我們從外太空觀察到實際的地球了。
例如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lián)宇航員尤里·加加林搭乘“東方1號”載人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在宇宙中親眼目睹地球外貌的人,他的觀察成了證明地球形狀最直觀、最有力的證據(jù)。
像地球這樣,自身不發(fā)光,圍繞太陽運行,且質量足夠大的天體,被稱為行星。
【意圖解析】本環(huán)節(jié)是介紹現(xiàn)代人觀測到的地球。是人類在認識地球的過程中最現(xiàn)代的一個過程,也是我們最為熟知的階段。
讓我們自信的看一下地球的樣子。
照片上白色、藍色、咖啡色、綠色部分可能是什么?
白色的云,藍色是海洋,咖啡色是黃土、沙漠等植被稀少的地方,綠色地方是植被密集覆蓋的區(qū)域。
比較藍色、咖啡色、綠色部分的面積,哪個更大?
藍色的面積大于綠色大于咖啡色。
接下來,給大家一個挑戰(zhàn),請大家仔細觀察地球儀,待會老師發(fā)給你們地球上的幾大板塊貼紙,你們有沒有信心把板塊貼紙準確貼到相應位置?
學生領材料,動手操作。
選出全對的小組進行講解,鼓勵大家進行修正。
【意圖解析】本環(huán)節(jié)是進一步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通過動手操作,強化對地球幾大板塊的特征認識。
3.教師總結
大家今天的收獲可真多,讓我們再來復習一下今天所講的人們認識地球的幾個階段吧。
出示課件中的表格。
地球附近還有一個小星球,你們知道是誰嗎?
月球
嗯,說的對,就是我們夜晚看到的月亮。課后請大家閱讀關于月球的知識,我們觀察到的月亮有什么特征呢?等著你分享哦。
下課。
板書設計
地球
蓋天說(古代中國人)
渾天說(張衡)
觀測月食推斷地球是球體(亞里士多德)
地球是球體(麥哲倫)
地球是個不規(guī)則的球體(宇航員)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 (2017)六年級下冊5.地球家園的化學變化教案設計,共6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簡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作業(yè)設計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科學四年級下冊6 月球教學設計,共7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習目標,重點與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蘇教版 (2017)四年級下冊7 太陽教案設計,共4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意圖解析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