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生活中各種常見的簡單機械,體驗使用簡單機械可以省力或提高工作效率之后,進一步引領學生認識杠桿及其作用。本課按照知識的邏輯關系設計了兩個活動?;顒?“探究杠桿的秘密”目的是通過閱讀、實驗等活動,指導學生認識什么是杠桿、杠桿的類型和作用?;顒?“尋找生活中杠桿的應用”目的是通過觀察、閱讀、操作等活動,指導學生進一步認識杠桿的類型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應用與拓展“制作桿秤或簡易天平”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制作桿秤或簡易天平,了解桿稱或天平的工作原理,培養(yǎng)學生的技術設計和技術實踐能力。通過本課學習,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搜集證據(jù)、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等科學探究能力;激發(fā)學生探究杠桿類型和應用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尊重證據(jù)、作出判斷,能與他人合作學習、交流溝通,綜合考慮大家意見、形成集體觀點的科學態(tài)度。
本課重點是認識杠桿的類型與作用,知道杠桿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學情分析】
在力的作用下繞著固定點轉(zhuǎn)動的硬棒叫做杠桿。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根據(jù)需要,杠桿可以是任意形狀。在杠桿上起支撐作用的固定點叫做支點;使杠桿轉(zhuǎn)動的用力點叫做動力點;阻礙杠桿轉(zhuǎn)動的施力點叫做阻力點;通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所畫的直線叫力的作用線;從支點到動力點作用線的垂直距離叫做動力臂;從支點到阻力點作用線的垂直距離叫做阻力臂。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是省力杠桿;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是費力杠桿,動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要多費力。杠桿可以改變力的傳遞方向和大小,控制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杠桿靜止不動或勻速轉(zhuǎn)動都叫做杠桿平衡。杠桿平衡的條件是:動力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復式杠桿是一組耦合在一起的杠桿,前一個杠桿的阻力會緊接著成為后一個杠桿的動力,比如指甲鉗。
杠桿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很多,比如撬棍、蹺蹺板、食品夾、核桃夾等。因此,五年級學生對杠桿并不陌生,但他們?nèi)狈Ω軛U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和研究,不清楚杠桿的含義、構成、類型及作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生活中各種常見的簡單機械,體驗到使用簡單機械可以省力或提高工作效率,這些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本課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杠桿的含義、構成、類型及其作用。
科學探究
1.能從杠桿的結構與功能的聯(lián)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2.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獲取杠桿的相關信息。
3.能用科學語言、統(tǒng)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杠桿實驗的相關信息,表述探究結果。
4.能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得出實驗結論。
5.能對杠桿的探究過程與結果進行反思與評價。
科學態(tài)度
1.能對杠桿作用表現(xiàn)出探究興趣。
2.能以事實為依據(jù),對實驗結論作出判斷。
3.能與他人合作學習、交流溝通,綜合考慮小組成員意見、形成集體的觀點。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STSE)
能說出杠桿及杠桿類工具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師準備】
教學課件、杠桿尺、鉤碼、食品模型、食品夾、核桃、核桃夾、食鹽、天平、指甲鉗等。
【學生準備】
《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筆等。
【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建議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活動1。第二課時:完成活動2和“應用與拓展”。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導入:在生活中,想要移動一塊大石頭,你能想到什么辦法呢?其實,我們借助撬杠,就能輕松地撬起巨石。
2.提問:使用撬杠為什么能撬起重物?它有什么作用呢?
(二)觀察分析,認識杠桿
1.講解:像撬杠這樣,在力的作用下繞著固定點轉(zhuǎn)動的硬棒叫做杠桿。在杠桿上起支撐作用的固定點叫做支點;使杠桿轉(zhuǎn)動的用力點叫做動力點;阻礙杠桿轉(zhuǎn)動的施力點叫做阻力點。(多媒體出示杠桿的課件)
2.提問:我們知道使用撬杠可以輕松地撬動巨石,也就是說使用撬杠可以省力,但是杠桿一定會省力嗎?怎樣才能省力?
(三)掌握方法,實驗探究
1.講解實驗方法:
(1)在杠桿尺左側(cè),確定一個阻力點,掛一定數(shù)量的鉤碼,觀察杠桿尺的變化。
(2)在杠桿尺右側(cè),確定一個動力點,試一試需要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保持平衡。
(3)改變動力點的位置,重復第二步。實驗過程中,阻力點不變,改變動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分別大于、等于、小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每種情況至少做兩次。
注意:實驗前要調(diào)整杠桿尺,保持平衡;實驗過程中,要把實驗數(shù)據(jù)及時記錄下來。
2.實驗: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并把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21頁中。教師巡視指導。
(四)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1.匯報:指定小組成員匯報實驗數(shù)據(jù),其他小組進行補充與評價。
(3)在什么情況下,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
(4)通過分析、比較實驗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
學生先在小組內(nèi)分析、比較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結果;再進行全班交流,并相互補充與評價。
3.小結:根據(jù)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比較、歸納,我們發(fā)現(xiàn)杠桿可以改變力的傳遞方向和大小,控制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根據(jù)是否省力,杠桿可分為三種類型:省力杠桿、費力杠桿和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
(五)應用知識,解釋現(xiàn)象
解釋:撬杠為什么能撬起重物?
第二課時
(一)提出問題,確定任務
引導: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或需要完成的任務,比如:修剪指甲、夾取蛋糕、夾開核桃、稱量食鹽等。怎樣才能輕松省力地完成這些任務呢?讓我們選擇工具動手試一試吧。
(二)明確方法,實踐操作
1.講解:每個小組都有一組活動材料,有小蛋糕、核桃、食鹽以及四種工具(課件出示圖片),請小組成員分工合作,選擇合適的工具完成這四項任務,邊嘗試,邊觀察,邊思考:一是這些工具是杠桿嗎?分別標出這些杠桿的支點、動力點和阻力點,并分析是什么類型的杠桿。二是指甲鉗是由幾種類型杠桿構成的?它們是怎樣組合工作的?三是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杠桿?是哪種類型的杠桿?活動過程中,請及時進行記錄。
2.操作:學生分組進行實踐操作,并把結果記錄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第21頁中。教師巡視指導。操作活動完成后,小組進行交流,形成初步的結論。
(三)分析現(xiàn)象,得出結論
1.匯報:指定小組代表匯報操作結果,其他學生進行補充與評價。
2.小結:在生活中,我們完成某些任務需要特定的工具,比如修剪指甲時,我們使用指甲鉗這種復合杠桿就非常方便,兩個杠桿組合使用,能夠?qū)⒅讣仔藜舻梅浅M昝?;夾取蛋糕時,我們使用食品夾這種杠桿能夠很方便地夾取蛋糕;夾開核桃時,我們使用核桃夾這種省力杠桿,能夠輕松夾開核桃堅硬的外殼;稱量食鹽時,我們借助天平這種杠桿,就能比較精確地稱量食鹽。同時,在我們身邊,人們使用了大量的杠桿類工具,從而非常方便地解決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
(四)運用知識、拓展延伸
1.講解:生活中,人們經(jīng)常需要測定物體的質(zhì)量。桿秤是以前人們廣泛使用的非常便捷的稱量工具,天平是直到現(xiàn)在依然廣泛使用的更為精確的稱量工具。桿秤和天平都是衡器,都是運用杠桿原理制成的。下面我們就利用所學的知識設計制作一個桿秤或簡易天平。(出示教材第53頁的案例圖片)
2.設計:小組查閱桿秤或天平的資料,選擇合適的材料設計制作方案。教師巡視指導。
3.制作:學生在小組內(nèi)根據(jù)設計方案,制作桿秤或簡易天平。
4.展示:組織學生展示制作的桿秤或簡易天平,依據(jù)結構合理、精美準確的標準對作品進行評價。
【知識拓展】
衡器
衡器是利用胡克定律或力的杠桿平衡原理測定物體質(zhì)量的儀器。某些衡器習慣上稱為秤。衡器廣泛應用于工業(yè)、農(nóng)業(yè)、商業(yè)、科研、醫(yī)療衛(wèi)生等部門。衡器主要由承重系統(tǒng)(如秤盤)、傳力轉(zhuǎn)換系統(tǒng)(如秤桿)和示值系統(tǒng)(如刻度盤)幾部分組成。衡器按結構原理可分為機械秤、電子秤、機電結合秤三大類。機械秤又可以分杠桿秤和彈簧秤,按衡量方法還可以分為非自動秤和自動秤,其主要品種有天平、桿秤、案秤、臺秤、地中衡、地上衡、軌道衡、皮帶秤、郵政秤、吊秤、配料秤和袋裝秤等。衡器發(fā)展的重點是電子衡器,程控、群控、電傳打印記錄、屏幕顯示等現(xiàn)代技術的配套使用,使衡器功能更齊全,效率更高。
桿秤
桿秤是秤的一種,是利用杠桿原理來稱量物體質(zhì)量的簡易衡器,由木制的帶有秤星的秤桿、金屬秤錘、提紐等組成。桿秤是人類發(fā)明的各種衡器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桿秤的重心在支點外端,稱重時根據(jù)被稱物的輕重,使砣與砣繩在秤桿上移動以保持平衡。根據(jù)平衡時砣繩所對應的秤桿上的星點,即可讀出被稱物的質(zhì)量示值。桿秤制作簡單,輕小,攜帶使用方便,造價低廉,但準確度較低。
天平
天平作為一種衡器,是衡量物體質(zhì)量的儀器。它依據(jù)杠桿原理制成,在杠桿的兩端各有一個小盤,一端放砝碼,另一端放要稱的物體,杠桿中央裝有指針,兩端平衡時,兩端的質(zhì)量(重量)相等?,F(xiàn)代的天平,越來越精密,越來越靈敏,種類也越來越多。天平有普通天平、分析天平,有常量分析天平、微量分析天平、半微量分析天平等。
這是一份2021學年第五單元 簡單機械第19課 滑輪的作用教學設計,共8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師準備,學生準備,教學過程,知識拓展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冀人版 (2017)五年級下冊第21課 自行車教案及反思,共9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師準備,學生準備,教學過程,知識拓展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0-2021學年第五單元 簡單機械第16課 怎樣才省力教案,共8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師準備,學生準備,教學過程,知識拓展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