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第二節(jié) 非洲
教學內(nèi)容
本課時內(nèi)容在教材第15-23頁。具體教學內(nèi)容包括本節(jié)包括五個方面的內(nèi)容:國家最多的大洲、高原為主的地形、炎熱的氣候、非洲的資源亟待發(fā)展的經(jīng)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充分運用地圖了解非洲的位置、政治地圖的演變及主要人種的分布以及非洲是世界上國家最多大洲。
2.通過對地形圖判讀,歸納出非洲的海陸輪廓的特征、地形特征及特有的地形區(qū)及分布。
3.通過各種氣候分布圖和氣候資料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熱帶為主的氣候,歸納出氣候類型對稱分布的特征,并學會看各種氣候圖,判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關系。
4.學會用對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水文特征。
5.運用圖1—29從礦產(chǎn)資源、動植物資源等方面了解非洲富饒的物產(chǎn)。
讓學生充分地利用各種地圖,可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學習興趣,并更有效地學習地理知識,使同學們養(yǎng)成良好的讀圖習慣
6.分析困擾非洲經(jīng)濟發(fā)展的原因,了解非洲是一個存在嚴重的人口、環(huán)境、發(fā)展等問題的大洲,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環(huán)境觀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觀。
過程與方法
1.課前預習 :鼓勵、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來收集有關非洲的地理資料,并進行歸納、分析。
2.充分運用每幅地圖,引導學生從地圖中獲得大量的地理信息 ,進一步探究其形成原因。
3.本節(jié)內(nèi)容的教學,將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引導學生對非洲自然環(huán)境和亟待發(fā)展的經(jīng)濟進行更進一步的認識。采取以“走進非洲”為主題,開展穿越熱帶叢林、撒哈拉沙漠探險等旅游、探險活動,以合作、探究、討論等參與性強的學習形式開展教學,豐富課堂活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環(huán)境觀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觀。使學生領悟現(xiàn)實中人類面臨的幾大問題如人口問題、環(huán)境問題、資源問題涉及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等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環(huán)境保護感危機感等。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高原為主的地形是本節(jié)內(nèi)容的重點。
難點
炎熱的氣候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
教學突破
引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
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放映有關非洲的景觀錄像,適時的將學生引入情境。
學生分組自發(fā)組織導游團、探險隊負責做導游和探險隊隊長介紹非洲的自然景觀、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一起來走進非洲。
引導學生判讀各種地圖,并從地圖中獲取相應的地理知識。并設置一些啟發(fā)性強的問題,促使學生積極思考。
本節(jié)教材分3課時.
第一課時學習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版圖的變遷及高原為主的地形.
第二課時學習非洲炎熱的氣候
第三課時學習富饒的資源和亟待發(fā)展的經(jīng)濟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教具:應用課本、地球儀、《地圖冊》、非洲地形掛圖。
教師準備多媒體教室及自制的課件。
學生準備:
1. 組成旅游團和探險隊,并選出團長,以便課堂上負責做導游和探險活動。
2. 課前查找有關非洲自然景觀、旅游勝地、風土人情等方面的資料,包括節(jié)日、工藝美術、音樂、舞蹈、婚喪習俗、住宅建筑、服飾、飲食習慣等,準備交流。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放映一段有關非洲撒哈拉沙漠、東非大裂谷帶、美麗的熱帶草原錄像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1.觀看錄像進入情境。
2.適時引出提問引起興趣。
2.交流課前準備的材料,角色扮演介紹非洲的著名的自然景觀、世界之最及有趣的風土人情。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引導讀圖1-16:提問:非洲是一個“陽光灼熱”的大洲。你知道為什么?
3.學生讀圖放飛思維,談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4.組織比賽學生,將游戲融入到學習中
4.學生在圖中找出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3條重要的緯線。比一比看誰找的快。
5.引導學生初步了解非洲的緯度位置的特點和作用。引導學生提出相關問題。
5.學生觀察地圖,提出問題并針對問題回答非洲緯度位置的特點。
6.引導學生通過讀圖總結非洲的地形特征
6.學生通過讀圖分析總結非洲高原為主的地形。
7.為學生搭建施展才華的平臺,分組進行旅游探險活動,讓學生掌握非洲獨特的地形區(qū)
7.學生以團隊為單位,開展走進非洲的探險活動
一、非洲的位置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放映多媒體錄像:剛才放映的是哪個大洲的景觀?
2.教師導入:這個大洲有哪些著名的自然景觀?它有哪些世界之最?有哪些有趣的風土人情?
3.出示非洲地形圖
為什么把非洲稱為“陽光灼熱”的大洲?
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在學習亞洲和歐洲的基礎上,來認識非洲所在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4.組織比賽:引導學生作p16頁活動2題。觀察非洲境內(nèi)有哪幾條重要的緯線穿過?看一看地球的五帶中,非洲大陸主要屬于哪一個帶?
總結板書:一、 非洲獨特的位置
(1.地理位置(1)緯度位置:東半球西部 ,赤道橫穿中部,被稱為“熱帶大陸”
(1)海陸位置: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臨地中海、紅海。北隔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東北隔紅海與亞洲相鄰。)
5.趣味問答:假如我們到非洲旅游可以有幾條旅游線路?我們要乘船去文明古國埃及和法國、英國等歐洲國家旅行,要穿越那些海洋和海峽?哪條線路最短?[提示學生]找出與非洲相鄰的大洲、海洋及與亞洲的界線(蘇伊士運河)
板書:
(3)海上要沖: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
6.教師引導學生上黑板指圖講解,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讀圖指圖的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讓學生掌握本課重點:直布羅陀海峽和蘇伊士運河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將知識牢固的落實在地圖上,教師再給以適當?shù)难a充:蘇伊士運河是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溝通了紅海和地中海,是印度洋到大西洋的捷徑。蘇伊士運河的開通的價值是巨大的。直布羅陀海峽是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門戶,戰(zhàn)略意義十分重大.
7.引導學生看圖1—16,引導學生做活動p16頁的2題。
(板書:2、國家最多的大洲(54))
8.引導學生看圖1—16,觀察各國領土的大小,國界線的特點,留作課后思考題。
非洲政治地圖的演變
1. 學生觀看錄像,進入情境
2.交流課前準備的材料,讓學生裝扮成非洲的土著居民,介紹非洲的著名的自然景觀、世界之最及有趣的風土人情。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通過讀圖討論說出非洲海陸位置的特點
4. 學生在圖中找出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3條重要的緯線。比一比看誰找的快。
再歸納總結板書
5.趣味活動:學生讀圖展開討論放飛思維,通過觀察、小組討論,設計自己的非洲之旅所要選擇的旅行路線。(學生可能回答有多種形式:如乘汽車、乘船、乘飛機、乘熱氣球等,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
6.上黑板指圖介紹自己的旅游路線。
7.比一比看誰找得快:在圖中找出埃及、埃塞俄比亞和利比亞三個國家。
讀地圖冊比較各大洲所擁有的國家的數(shù)量,總結出世界上七大洲中國家最多的大洲。
8.學生讀圖觀察
閱讀課本p16頁課文思考,留課后完成
二、高原為主的地形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過渡:由此可看出,由于歷史原因,影響了非洲經(jīng)濟的發(fā)展,那么非洲的自然條件對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是否有利呢?引導學生看非洲地形圖及課本上的圖1—17,以什么顏色為主? 非洲以哪一種地形為主?
(板書:二、高原為主的地形)
2.課堂活動:請同學們結合圖1—17完成課本上歐洲、非洲海岸線的對比表,完成活動1、3、4、5題,引導學生得出非洲海岸線比較平直的特征,這樣的海陸輪廓特征往往缺少半島、島嶼、海灣。
3.引導學生結合非洲地形圖,查閱第一節(jié)有關資料,說出非洲的平原海拔高度居世界各大洲的第幾位。
4. 讀圖:課本第六頁柱狀圖提問:在學習了亞歐兩洲后我們已了解了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和步驟 請同學們來分析非洲的地形特征
(板書:1、 以高原為主、平均海拔較高:)
并對學生作進一步的“追問”,促使學生更進一步的思考說出非洲高原占60%,引導學生讀出各種地形中分布最廣泛的地形是高原。得出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被稱為“高原大陸”。高原主要分布在東南部,所以:--引出板書
(2、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5.課堂活動:
放映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講述:非洲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有許多世界著名的壯觀的自然景觀,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走進非洲。
由學生課前準備好的撒哈拉沙漠、東非大裂谷、乞力馬扎羅山、剛果盆地導游團和探險隊,上講臺開展“非洲熱帶叢林歷險記”、“穿越撒哈拉”、“獅王自述”等有趣的非洲探險活動,目的是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相互合作等綜合能力,充分施展學生的才華。
老師配合放映多媒體,聲畫圖結合加深印象。
老師對學生的講述給予鼓勵并進行總結。
6.學生活動:將學生分為四大組展開比賽。比一比:讓同學們在圖中找出非洲有哪些非洲之最、世界之最:最大的沙漠、最長的大裂谷帶、最大的盆地、最長的河流。非洲最大的半島、島嶼、最高的山峰、海灣。
(板書:3、極具特色的地形區(qū):)
7.反饋練習
1.學生讀非洲地形圖及課本上的圖1—17,回答問題
2.同學們利用地圖1-17完成課本上歐洲、非洲海岸線的對比表,得出非洲海岸線比較平直的特征,并指出非洲最大的海灣、半島和島嶼。
3.結合非洲地形圖,查閱第一節(jié)有關資料,說出非洲的平原海拔高度居世界的第三位。
4.學生讀圖進一步思考討論
得出非洲大陸地形地勢的特點。讀出各種地形中分布最廣泛的地形是高原,得出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被稱為“高原大陸”。
5. 課堂活動:
學生在課前搜集、整理的“你所知道的非洲”的有關資料,在團長帶領下幾位導游員上臺為大家介紹: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東非大裂谷、乞力馬扎羅山、剛果盆地等美麗的自然景觀。
學生導游講述:我們穿越了世界上最大的剛果盆地,它位于赤道地區(qū),是世界上熱帶雨林的三大分布區(qū)之一;另一導游團介紹---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它東西一直延伸到沿海地區(qū),十分的神秘壯觀……
6.學生活動:比一比:把游戲融入讀圖、找圖中,看誰找得快、找得準。
7.填圖練習:在地形圖上找出剛果盆地、撒哈拉沙漠、東非大裂谷
本課總結
通過學習非洲的自然環(huán)境的特點,了解到非洲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極具特色的地形區(qū),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課堂活動,走進非洲,更好的了解非洲、認識非洲,去發(fā)現(xiàn)非洲的美麗和存在的憂患。
板書設計
第六章 認識大洲 第二節(jié) 非洲
一、 非洲獨特的位置
1. 地理位置
(1) 緯度位置:東半球西部 ,赤道橫穿中部,被稱為“熱帶大陸”。
(2) 海陸位置: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臨地中海、紅海。
(3) 海上要沖: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
2.國家最多的大洲(54)
3.非洲政治地圖的演變
二、高原為主的地形
1.以高原為主、平均海拔較高:--“高原大陸”
2.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3.極具特色的地形區(qū):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1.請你說出從波斯灣輸出石油的主要路線,哪條航線較短?是不是所有的油輪都選擇最短的航線?為什么?
2.思考非洲的主要人種及其地理分布。
3.查資料解釋為什么非洲一些國家的國界線是平直的。
4.讓學生收集有關非洲氣候方面的資料。
教學步驟(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組織學生比賽,以比賽的形式復習學過得的內(nèi)容
1.學生活動:把游戲融入讀圖、找圖中,看誰找得快、找得準。
2.適時引出提問:大家到過非洲嗎?愿意去嗎?以引起興趣,讓學生交流課前準備的材料。
2.交流課前準備的材料,介紹非洲炎熱的氣候、世界之最及有趣的風土人情。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引導讀圖1-16:非洲是一個“陽光灼熱”的大洲。
為什么把非洲稱為“陽光灼熱”的大洲?
3.學生讀圖放飛思維,通過討論談談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4.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在學習亞洲和歐洲的基礎上,來認識非洲氣候的特點。
通過復習更好的承上啟下,完成知識的遷移。
4.學生在圖中找出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3條重要的緯線。比一比看誰找的快,通過比賽學生完成知識的遷移。
5.引導學生通過讀圖,初步了解非洲的氣候的特點引導學生提出相關問題。
5.學生觀察地圖,提出問題并針對問題回答非洲氣候的特點。
三、炎熱的大洲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以分小組指圖競賽的形式來復習非洲有哪些非洲之最、世界之最 ,學生相互強答,回答與非洲自然環(huán)境有關的問題。
2.創(chuàng)設疑問,導入新課:引導學生觀察地圖,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非洲“Africa”意思為“陽光灼熱”,可以知道非洲非常炎熱—為什么非洲的氣候十分得炎熱?
引導學生指圖復習非洲境內(nèi)有哪幾條重要的緯線穿過?看一看地球的五帶中,非洲大陸主要屬于哪一個帶?
3.學生看圖1—22和圖1—23非洲氣溫分布圖并思考分析非洲的氣候特點。
出示自學提綱:
(板書:三、炎熱的大洲 )
4.出示自學提綱:
熱(氣溫高)—熱帶大陸
-----(緯線)橫貫非洲中部:--------、 --------(緯線)分別穿過其南部和北部。非洲3/4的面積在-----、------ 線之間,絕大部分地區(qū)處于-----(溫度)帶,年均溫在-----度以上,非洲氣候特點之一是氣溫------- 。北半球7月份的炎熱中心在-------------地區(qū)。所以非洲被稱為“熱帶大陸”。
5.進一步追問:非洲的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規(guī)律?引導學生讀圖1-24圖利用已學習的知識,分析降水量的分布規(guī)律自學,出示自學提綱:非洲赤道附近剛果盆地、幾內(nèi)亞灣沿岸降水----。北回歸線附近的------地區(qū),降水-------。南回歸線附近大陸------岸,降水少。
6.教師鼓勵學生質(zhì)疑:由圖可知非洲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下的地區(qū)大約占了1/3,這些地區(qū)為什么瀕臨海洋卻極度干旱,多為沙漠。
7.教師講述:因為在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地區(qū)一般降水就少,再者由于這些地區(qū)氣溫高,蒸發(fā)旺盛,所以極度干旱。非洲是世界上干旱面積最大的一個洲。
[板書]2、干旱區(qū)最大的洲。
1.學生介紹有關非洲氣候方面的資料--
2.學生在圖中繪出三條重要的緯線,赤道、南、北回歸線。學生上黑板指圖說明非洲境內(nèi)有赤道、南北回歸線穿過,復習非洲在地球的五帶中的位置
3.學生對照地圖,讀1-22圖和1-23圖引導學生查看地圖上等溫線分布的特點及等溫線的變化規(guī)律。
總結非洲氣溫分布特點。
小組分組討論分析出非洲氣候炎熱的原因。
4.學生做練習完成填空:赤道橫貫非洲,非洲3/4的面積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絕大部分地區(qū)處于熱帶,年均溫在20度以上,非洲氣候特點之一是氣溫高,北半球7月份的炎熱中心在撒哈拉沙漠地區(qū)。非洲所以被稱為“熱帶大陸”。完成板書填空。
5.學生自學學生分組討論后完成填空:
6.學生相互提出問題并討論
7.學生聽教師講述
8.趣味問答:假若我們到非洲沿著東經(jīng)20度自北向南的方向旅行沿途會看到哪些自然景觀?會看到哪些野生動物?它們分布有何特點? 引導學生讀圖看圖1—25,請同學依次說出從北非向赤道、向南分布的氣候類型。
9.講述:所以非洲的氣候分布特征是以赤道為對稱軸南北對稱分布(板書的“南北對稱分布”此時再寫)
板書:3、氣候類型—南北對稱分布
10.教師追問: 非洲的氣候類型為什么呈南北對稱分布呢?(因為赤道穿過大陸中部)
11.提問:非洲以什么氣候分布最廣?
[教師強調(diào)]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在各大洲中分布最廣,熱帶雨林的兩側是熱帶草原氣候,熱帶草原的兩側是熱帶沙漠氣候,這一帶恰好是非洲大陸最寬廣的部分,所以有世界上最廣大的熱帶沙漠和熱帶草原。
8.將興趣融入到學習中,學生會踴躍回答問題,教師要及時給與鼓勵,在教師指導下看圖1—25,學生依次說出從北非向赤道、向南看到的自然景觀及大型的代表性的動物分布,引導學生運用地圖獲取知識。
9.學生和教師一起總結板書內(nèi)容
10.學生分組討論,由學生總結出原因。
11.學生讀圖后搶答
12.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興趣,放映非洲熱帶草原和熱帶沙漠的自然景觀錄像,引出世界上最大天然動物園在哪?(或讓學生讀書中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12.看錄像,回答提問。
學生閱讀p22頁圖1-28,讀書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四、氣候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課堂活動:請同學們完成課本第21頁的第2題、第3題,通過解答有關的思考題,讓學生對自然帶的垂直變化規(guī)律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2.講述:氣候帶的分布與緯度分布有密切的關系,又與地形地勢密不可分。非洲氣候除受緯度因素、海陸因素、洋流因素外,還受地形因素的影響。在埃塞俄比亞高原和東非高原的部分海拔較高的地區(qū)形成了高山氣候,氣候帶的垂直變化明顯。如果高山基帶所處的緯度位置越低,其呈現(xiàn)的氣候帶就越多,越完整。
3.過渡:干旱的氣候?qū)Ψ侵薜霓r(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什么影響呢?
(板書4、氣候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
非洲熱帶雨林氣候區(qū)、熱帶草原氣候區(qū)和熱帶沙漠氣候區(qū)的條件較好的地區(qū)都開墾為耕地,主要作物是熱帶經(jīng)濟作物。地中海氣候區(qū)適合種植亞熱帶經(jīng)濟作物。
1.課堂活動:請同學們通過討論完成課本第21頁的第2題、第3題。
學生會有五花八門的回答,教師及時給予指導。
2.聽教師講授
3.學生討論
本課總結
非洲的氣候特點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非洲氣候具有炎熱、氣候類型呈南北對稱分布等特點。氣候帶的分布與緯度分布有密切的關系,又與地形地勢密不可分。氣候除受緯度因素、海陸因素、洋流因素的影響,此外,還受地形地勢的影響。在埃塞俄比亞高原和東非高原的部分海拔較高的地區(qū)形成了高山氣候,氣候帶的垂直變化明顯,證明了氣候還受地形等因素的影響。
板書設計(接第一課時)
三、炎熱的大洲
1.熱(氣溫高)—熱帶大陸
2.干旱區(qū)最大的洲
3.氣候類型—南北對稱分布
4.氣候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1.世界上還有哪些高山地區(qū)也應具有明顯的自然帶垂直分布特征?
2. 收集資料.圖片,分析非洲現(xiàn)在存在著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這些問題的產(chǎn)生與人類活動有什么密切關系.
教學步驟(第三課時)
第三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1.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放映一段有關貧窮落后的非洲錄像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1.觀看錄像進入情境。
2.適時引出提問引起興趣。組織學生比賽,看誰說得好。
2.交流課前準備的材料,介紹貧窮落后的非洲有關材料,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引導讀圖1-16:提問:非洲是一個富饒大洲又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大洲。你知道為什么?
3.學生讀圖放飛思維,談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4.引導學生初步了解非洲的經(jīng)濟的特點引導學生提出相關問題。
4.學生觀察地圖,提出問題并針對問題分析非洲的經(jīng)濟特點。
五、豐饒的資源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創(chuàng)設疑問,導入新課:
非洲有“高原大陸”和“熱帶大陸”之稱.、非洲大陸還有什么其它稱號呢?
2. 引導學生讀書自學、引導學生查看地圖
課本圖1-29
導出富饒的大陸
(板書 四、豐饒的資源)
提問:通過觀察我們知道非洲各國領土的大小均勻,國界線的平直,這是為什么?
3.教師講述:通過前面的同學們的自學,我們知道,這是非洲殖民者瓜分非洲的結果。在歐洲人入侵以前,非洲是沒有國界的,從15世紀起,殖民者相繼入侵,1885年,英、法、德等在談判桌上,用紅鉛筆肢解了非洲,并且大多按經(jīng)緯線劃分邊界,到二戰(zhàn)前,只有3個獨立國家:埃及、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在圖上指出),其余全部淪為殖民地。二戰(zhàn)后,非洲國家紛紛獨立,成為國家最多的大洲。但各國界線的劃分根本沒有考慮非洲眾多的部族、宗教、語言及復雜的部族矛盾,遺患無窮,導致今天非洲局勢動蕩不安,嚴重影響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殖民者侵入非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對,就是掠奪非洲大陸富饒的物產(chǎn)。非洲大陸有“富饒大陸”之稱.現(xiàn)在,我們就來看看非洲有哪些豐富的自然資源呢?
4.讀圖:課本第22頁圖1—29,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出非洲主要礦產(chǎn)的分布,分析非洲礦產(chǎn)資源有何特點?
(板書:1、礦產(chǎn)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 )
5.引出非洲有哪些礦產(chǎn)資源的儲量和產(chǎn)量均居世界前列?
非洲除了有豐富的礦產(chǎn)外,還有哪些豐富的資源 ?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動物園在哪?你知道生活在非洲有哪些大型動物?來引起學習興趣,引導同學們積極回答問題。
教師放映多媒體有關非洲熱帶草原動物生活的錄相或讓學生讀圖《地圖冊》第26頁非洲的主要大型動物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
(板書:2、動植物資源豐富 )
6.講述:非洲的熱帶雨林地區(qū)有多種名貴樹種,非洲還是許多熱帶經(jīng)濟作物的原產(chǎn)地。非洲大型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都居世界各洲之冠。 提問:為什么呢?
7.追問:引導學生讀圖--非洲大陸還有哪些豐富的資源 ?引出非洲豐富的水力資源。
(板書:3、水力資源豐富 )
8.講述:在上一節(jié)課第21頁的課堂練習第3題的第4問中,已經(jīng)提到,尼羅河和剛果河在流經(jīng)山區(qū)時,形成一系列峽谷,多險灘瀑布,所以水力資源豐富。
9.讀圖:課本中的圖1—17,地形圖,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出尼羅河和剛果河,看看它們流經(jīng)的地形區(qū)。
10.引導學生列表對比尼羅河、剛果河的流向、注入地、水量、水位變化、流經(jīng)的主要氣候區(qū)、水力資源等水文特征以及國際地位,從而幫助學生掌握這兩條大河的水文特征。
[過渡]非洲雖然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動蕩的局勢,以及干旱的自然環(huán)境,使得非洲的經(jīng)濟仍然非常落后。
1. 學生通過讀書自學回答。教師可以由此導入新課的教學。
2.學生查看地圖得出非洲地域遼闊,物產(chǎn)豐富多樣,被譽為“富饒大陸” 的答案。
3學生相互討論交流問題后
聽教師講述
4.讀課本第22頁圖1—29,學生在圖中找出非洲主要礦產(chǎn)的分布 ,總結出非洲礦產(chǎn)資源的特點。
5.學生在圖中找出非洲金剛石、黃金、鉻鐵礦、磷酸鹽等礦產(chǎn)的分布
學生討論回答:非洲除了有豐富的礦產(chǎn)外,還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
6.觀看錄像積極踴躍回答教師的提問
因為非洲有世界上最大的熱帶草原
7.學生讀圖思考回答問題
8.學生讀圖總結
9.讀圖:課本中的圖1—17,地形圖,在圖中找出尼羅河和剛果河,看看它們的流向、流經(jīng)的地形區(qū)、注入海洋有什么不同。討論、完成課本19頁第3題。
10.列表對比尼羅河、剛果河的流向、注入地、水量、水位變化、流經(jīng)的主要氣候區(qū)、水力資源等水文特征以及國際地位。教師巡視給予指導,最后總結完成表格。
六、亟待發(fā)展的經(jīng)濟
(板書:五、亟待發(fā)展的經(jīng)濟)
1.讀圖:引導學生結合課本第23頁思考題中的第1、2題,看圖1—30的柱狀圖,分析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死亡率、出生率的特點
(板書:1、 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 )
講述:非洲人口總數(shù)僅次于亞洲,居世界第二位,但其自然增長率卻很高。
(板書:2.發(fā)展水平最低)
2.講述:這主要是長期殖民統(tǒng)治的歷史原因造成的,并且這使得它經(jīng)濟部門單一,生產(chǎn)工具和生活用品嚴重依賴國外,農(nóng)業(yè)成為主要的經(jīng)濟部門。
3.讀圖:課本第22頁圖1—29中非洲農(nóng)產(chǎn)品的分布情況,和學生一起總結:
(板書:農(nóng)業(yè)是最重要的經(jīng)濟部門)
(1)玉米種植最廣
(2)小麥、稻米不能自給
(3)出口熱帶經(jīng)濟作物為主
4.課堂活動:討論課本第23頁第3題,老師提問學生總結:
5.設置疑問讓學生展開討論,談談非洲的人口問題給社會經(jīng)濟和自然環(huán)境帶來了哪些不利的影響:
教師提問:
非洲許多的國家獨立后,人口增長過快,對經(jīng)濟發(fā)展和自然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應當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1.讀圖:學生結合課本第23頁思考題中的第1、2題,看圖1—30的柱狀圖,通過討論分析得出結論:非洲的人口存在著三高現(xiàn)象:自然增長率、死亡率、出生率均最高。
2.學生聽教師講述
3.讀圖:課本第22頁圖1—29中非洲農(nóng)產(chǎn)品的分布情況后總結
4.課堂活動:討論課本第23頁第3題,并總結:由于非洲人口增長快,而糧食產(chǎn)量上不去,所以人均糧食占有量就少,需要進口。
5.學生展開討論,談談非洲的人口問題給社會經(jīng)濟和自然環(huán)境帶來了哪些不利的影響?應當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完成下列連接,完成全課總結。
人口問題:
1991—1999年,非洲出生率4.0%,死亡率1.4%,自然增長率為2.6%,均居世界各大洲之首
糧食問題:
糧食不能自給,許多人營養(yǎng)不良
解決問題:控制人口數(shù)量提高人口素質(zhì),提高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水平;加強各民族的團結;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環(huán)境問題:濫砍濫牧,森林被毀,草場退化,土地肥力下降,土地沙漠化
本課總結
非洲大陸是一塊古老的大陸、是“高原大陸”、“熱帶大陸”、“富饒的大陸”, 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動蕩的局勢,以及干旱的自然環(huán)境,使得非洲的經(jīng)濟仍然非常落后,所以非洲大陸是一個“經(jīng)濟落后的大陸”,一個存在著嚴重的人口、環(huán)境.發(fā)展等問題的大洲。所以我們要以此為戒,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huán)境觀、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
板書設計(接第二課時)
四、豐饒的資源
1.礦產(chǎn)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
2.動植物資源豐富
3.水力資源豐富
五、亟待發(fā)展的經(jīng)濟
1.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
2.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最低:
3.農(nóng)業(yè)是最重要的經(jīng)濟部門: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1.分析黑非洲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落后的歷史原因
2.收集有關非洲黑奴種族隔離種族歧視的材料,寫一篇讀后感
個性練習設計
對你所感興趣的事物,隨時收集資料,積累多了,可以進行歸納整理,各班進行一次走進非洲小型展覽,或擬一個你感興趣的題目,運用你所了解的地理知識并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寫一篇關于非洲的小短文,舉辦論文展.從中挑選出優(yōu)秀短文出一期墻報。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1. 下列有關非洲地形地勢特點的說法,正確的是
A 非洲大陸山地面積廣大
B 非洲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C 非洲西部有世界上陸地最長的裂谷—東非裂谷帶
D 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2. 下列有關非洲的敘述正確的是
A 平均海拔居各洲之首,被稱為“高原大陸”
B 熱帶草原面積在世界各洲中最大,有“熱帶大陸”之稱
C 居民都屬于黑色人種
D 水利資源蘊藏居世界之首
3.“地球的傷痕”是指
A 科羅拉多峽谷 B 雅魯藏布江谷地 C 馬里亞納海溝 D 東非大裂谷
4.世界最大的沙漠是
A 塔爾沙漠 B 塔克拉瑪干沙漠 C 撒哈拉沙漠 D 卡拉庫姆沙漠
5.世界第一長河是
A 長江 B 恒河 C 亞馬孫河 D 尼羅河
二、綜合題
1. 讀下圖請回答:
(1)河流: A是 河,它是世界流程最 的河流;B是 運河,它是 洲
和 洲的的分界線。
(2)島嶼、半島:C是 島,它是非洲最大的島嶼.D 是半島,被稱為“非洲之角”。
(3)海洋: E是 海,它位于 、 三洲之間; F 是 灣,它是非洲最大的海灣;G是 洋,H是 洋
(4)岬角: I 是 角,被稱為海上生命線的航海線的必經(jīng)之路。
(5)地形區(qū) : J 是 盆地,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河流經(jīng)本區(qū)。
2.列舉題:Tom對一位非洲的小朋友說:“你們非洲太貧窮了,除了沙漠就是熱帶草原。”可這位非洲的小朋友列舉了許多非洲的資源,使Tom改變了看法。你知道他列舉了哪些資源嗎?
3. 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1)非洲氣候類型以 為中心,南北對稱分布.
(2)在各種氣候類型中,熱帶氣候類型分布的面積占優(yōu)勢在氣溫上相同點是 ,在降水量的分配上不同的是 .
(3)將三種氣候類型的名稱填到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下面的括號內(nèi)。
(4)自A到B經(jīng)過了那些氣候區(qū)?
( ) ( ) ( )
教學探討與反思
通過課前對有關非洲地理資料的搜集、歸納,請同學們歸納出非洲的非洲之最、世界之最,通過學生閱讀,查材料大大提高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積極主動的自學能力。使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動手能力得以提高,通過讓學生做導游的形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在課堂上教師只是“積極的旁觀者”,在恰當時給予學生以支持和點撥。在課堂上學上能自主地發(fā)揮出特長,不僅有知識能力的發(fā)展,也有技能及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不僅個人的才智提高了更注重集體協(xié)作學習成功與獲得。通過這部分的學習,使同學們對非洲的現(xiàn)狀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使他們對后面美洲的學習有了更多的興趣。
補充材料
非洲名稱的來歷
非洲(Africa)全稱是阿非利加洲,其名稱來歷眾說紛紜。在古代非洲北部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到摩洛哥一帶被稱為“利比亞”,古希臘的地理學家將它歸入亞細亞中。公元前5世紀,著名歷史學家希羅多得把“利比亞”從亞細亞中分離出來,獨成一區(qū),公元前2世紀羅馬人攻占腓尼基移民所建的迦太基城(今突尼斯附近),建立阿非利加省,稱之為“阿非利加”,原指迦太基附近地區(qū),而后擴展到整個非洲大陸。
由于“阿非利加”一次來源德語種未定,對其含義也有各種解釋。有人認為源出拉丁文“apric”,意為“陽光灼熱”,因赤道橫貫非洲中部,大部分地區(qū)受到陽光直射,整個大陸均處于熱帶和亞熱帶,有人認為“阿非利加”一詞源于腓尼基語“afriquah”,意為“殖民地”,指古代腓尼基人在非洲殖民地迦太基。有人認為來自阿拉伯語“aftra”(土灰色)其詞根為“afar”是“灰塵”的意思。有人認為源出當?shù)赝林用癜⒎抢锛尤?,或是迦太基人稱呼鄰近的牧民為“Africi” 。還有認為它在梵文(或北印度語)中是“西方”之意 ,即非洲是印度西面的大陸。除了眾說不一的含義外,還流傳著許多傳說。其中一種認為“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爾人曾在一座廟里發(fā)現(xiàn)了這位女神的塑像,她是一個身上披著象皮的年輕女子,此后人們便以女神的名字“阿非利加”作為非洲大陸的名字。
剛果盆地
位于非洲的中部的剛果盆地面積達337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是有名的熱帶(或赤道)盆地。剛果盆地的內(nèi)部是平原,地表平坦,平均海拔在300-500米,其外圍河谷階地層層迭起,盆地邊緣有古老的結晶巖廣泛出露,組成一系列山地和高原。
非洲的熱帶草原
非洲的熱帶草原分布在熱帶雨林的南北兩側,東部高原的赤道地區(qū)以及馬達加斯加的西部,呈馬蹄形包圍熱帶雨林,分布地區(qū)占全州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草原區(qū)。
非洲的熱帶草原一年中游明顯的干季和濕季,年降水量500至1000毫米,多集中在濕季。感激的氣溫高于熱帶雨林地區(qū),每日平均氣溫在24°C至30°C之間。大致每年5至10月大陸低氣壓北移,這時北半球熱帶草原上盛行從幾內(nèi)亞吹來的西南季風(又稱幾內(nèi)亞季風),帶來豐沛的江水,形成濕季。11月到次年的4月,大陸低氣壓南移,北半球熱帶草原盛行來自北回歸高氣壓帶的信風(哈馬丹風),十分干燥。形成干季。南半球熱帶草原的干濕季節(jié)時間與北半球恰好相反。
非洲熱帶草原的植物具有旱生特征。草原上大部分是禾本科草類,草高一般在1至3米之間,大都葉狹直生,以減少水分過分蒸騰。草原上稀疏的散布著獨生或簇生的禾木,葉小而硬,有的小葉能運動,排列成最避光的位置。樹皮很厚,有的樹干粗大,可儲存大量水分以保證在干季能進行生命運動。代表樹種是金合歡樹、波巴布樹等。干濕兩季有截然不同的景色。每當濕季,草木蔥綠,萬象更新;每到干季,萬物調(diào)零,一片枯黃。草原多有蹄類哺乳動物,如各種羚羊、長頸鹿、斑馬等,還有獅、豹等猛獸,昆蟲類中數(shù)白蟻最多。
這是一份初中第二節(jié) 非洲教學設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第二課時,板書設計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節(jié) 非洲教案設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板書設計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節(jié) 非洲教學設計,共2頁。教案主要包含了學習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過程,探究任務一,探究任務二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