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紙傘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采用傳統(tǒng)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紙傘以竹為骨,以紙或絲綢為面,刷桐油以增強韌性并防水,但長期置于干燥環(huán)境中易變脆、開裂。近年來,油紙傘走俏國際市場。據(jù)此完成1~2題。
1.與現(xiàn)代鋼骨布面?zhèn)阆啾龋图垈阕咔螄H市場依賴的主要優(yōu)勢是( )
A.攜帶方便 B.適用地廣
C.文化蘊涵 D.經久耐用
2.下列地區(qū)中,宜作為油紙傘重點推銷市場的是( )
A.歐洲西部 B.中亞
C.中東 D.撒哈拉以南非洲
【答案】1.C 2.A
【解析】1.油紙傘采用傳統(tǒng)方法,全手工制作,以竹為骨,以紙或絲綢為面,具有濃郁的中國文化色彩,油紙傘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效能大于實用效能,是一種文化符號,所以與現(xiàn)代鋼骨布面?zhèn)阆啾?,其具有的文華蘊涵促使走俏國際市場。由于油紙傘采用傳統(tǒng)方法,全手工制作,以竹為骨、以紙或絲綢為面,且長期置于干燥環(huán)境中易變脆、開裂,因此油紙傘不如現(xiàn)代鋼骨布面?zhèn)銛y帶方便、適用地廣、經久耐用。故選C。
2.歐洲國家與中國有著巨大的文化差異,這使歐洲成為油傘市場的基礎;同時歐洲西部屬于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濕潤,降水均勻,既有利于油紙傘的銷售,又有利于其保存。中亞、中東、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氣候干燥,油紙傘市場不大且不利于其保存(易變脆、開裂)。故選A。
我國風箏文化歷經兩千多年,受自然環(huán)境、地域文化的影響,不同地域的風箏呈現(xiàn)出不同的造型風格。昆明地處云貴高原中部,屬亞熱帶高原山地季風氣候;昆明的“滇蜂”風箏(圖1)的造型最早是由北京的“沙燕”風箏(圖2)轉變而來,為了增強放飛效果,保證在當?shù)胤€(wěn)定飛行,“滇蜂”增大了翅膀的后拉角度,使風槽變深、變陡;同時因長尾風箏在空間相對窄小的場地不易放飛,“滇蜂”舍去了“沙燕”風箏尾巴的部分,放大了翅膀的比例。據(jù)此完成3~4題。
圖1 圖2
3. 由“沙燕”風箏到“滇蜂”風箏造型的變化,主要是為了適應當?shù)?br>①風力大、風向多變 ②風力小、風向穩(wěn) ③地勢高、起伏大 ④降水多、濕度大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民間藝人對“滇蜂”的外形不斷進行改造,出現(xiàn)了童子型、歪桃型、壽星型、幾何型等,出現(xiàn)這種變化的主導因素可能是
A.技術 B.市場 C.政策 D.原料
【答案】3.C 4.B
【解析】3.看材料 “滇蜂”的風槽變深、變陡解決“沙燕”在空間相對窄的場地不易放飛的問題,推測當?shù)氐貏輵摳撸鸱?。“滇蜂”翅膀比例變大,翅膀越大,應該飛的越高,我們知道風越大風箏飛的越高,。“滇蜂”增大了翅膀的后拉角度,使風槽變深、變陡,適應多變的風向,因此可推測當?shù)仫L力大且風向多變。因此選C。
4.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多樣性及審美的提高,“滇蜂”的造型發(fā)生改造,都是為了適應多變的市場。因此選B。
剪紙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藝術,2009年9月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剪紙表現(xiàn)的內容豐富多彩,反映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習俗和風情等,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右圖一幀剪紙作品。據(jù)此完成5~7題。
5.上圖剪紙所反映的景觀主要分布于我國( )
A.四川盆地 B.華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長江三角洲
6.形成這種景觀特征的自然條件有( )
A.溝壑縱橫,降水集中 B.地勢低平,降水豐沛
C.地形封閉,排水不暢 D.山河相間,降水均勻
7.該景觀主要分布區(qū)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是( )
A.川劇 B.豫劇 C.粵劇 D.越劇
【答案】 5.D 6.B 7.D
【解析】 5.讀圖分析可知,圖示景觀以小橋,流水為主,反映的是江南水鄉(xiāng)的景觀,對應的應該為長三角地區(qū),故答案選D。
6.江南水鄉(xiāng)的形成主要與區(qū)域的地形和氣候相關,長三角地區(qū)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降水充足;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較緩,分叉較多,因此河道密集,傳統(tǒng)出行方式為船,故答案選B項。
7.川劇為四川一帶的劇種,豫劇主要在河南一帶;粵劇主要在廣東、廣西一帶;越劇是上海、江蘇一帶的劇種,故答案選D。
下左圖為“倫敦大本鐘景觀圖”,右為“北京故宮景觀圖”,讀圖完成8-9題。
8.導致兩地建筑風格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氣候 B.地形 C.地域文化D.經濟
9.有人把城市樓房超過90米部分的高度之和稱為“城市個頭”, 近年來北京“城市個頭”不斷長高,其主要積極影響是( )
A.降低建筑成本 B.美化城市景觀
C.節(jié)約建筑用地 D.擴大用地規(guī)模
【答案】8.C 9.C
【解析】英國大本鐘屬于教堂建筑,北京故宮屬于古代帝王的皇宮。建筑風格不同主要是因為地域文化不同。城市土地面積有限,為了節(jié)約建筑用地,城市大都向高處發(fā)展。
安徽省南部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濕熱,地形以山地為主,對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當?shù)貍鹘y(tǒng)的菜肴、民居、戲曲、農業(yè)生產等明顯打上了地理環(huán)境的烙印。據(jù)此回答10~11題。
10.安徽省南部傳統(tǒng)特色菜的選料較多采用( )
①海鮮②牛羊肉③山貨④腌臘制品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11.下列敘述與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媽祖,盛行媽祖文化B.農業(yè)以種植茶、竹等為特色
C.評劇、秦腔為傳統(tǒng)地方戲曲D.泥草房和吊腳樓是傳統(tǒng)民居
【答案】10.D 11.B
【解析】10.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為主,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氣候。當?shù)貨]有緊靠海洋,所以海鮮產品較少。當?shù)厣截涊^多,另外根據(jù)氣候特點可知腌臘制品較多。
11.閩臺地區(qū)敬奉媽祖,盛行媽祖文化。評劇流行于我國北方地區(qū),秦腔流行于我國西北地區(qū)。吊腳樓主要分布于我國西南地區(qū)。
二、綜合題
1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8 000~10 000年前的青藏高原,曾經水草豐美,古人類在廣闊的草原上過著狩獵生活,后來隨著高原的不斷隆起,氣候變得寒冷干燥,人類被迫遷出。一部分向東進入黃河流域,并逐步同化,形成了統(tǒng)一的漢民族;一部分向南進入“藏彝大走廊”,不斷地分化、演變形成了藏、彝、羌、怒、普米、獨龍、珞巴、門巴、哈尼、納西等數(shù)十個少數(shù)民族。其中摩梭人和扎巴人還較為完整地保留著母系社會形態(tài),納西族仍然保留著迄今為止世界上形態(tài)最原始的“東巴文”象形文字系統(tǒng)……(《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第7期)
材料二 “茶馬古道”是云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漢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樣;藏地民諺有“漢家飯果腹,藏家茶飽肚”之說。早在漢唐時,這條以馬幫運茶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發(fā)揮作用了。
材料三
從地理角度分析,藏彝走廊地區(qū)在人類遷徙過程中,為什么成了“少數(shù)民族的孵化器”?
試根據(jù)茶樹的生長習性及西藏地區(qū)的氣候特征分析西藏不產茶的原因。結合藏民的主要農業(yè)活動和膳食結構特點分析藏民嗜茶的原因
12.答案:(1)①橫斷山區(qū)錯綜復雜的自然地帶性,使不同的地區(qū)形成了獨立的自然區(qū)域,在各自然區(qū)域生活的人們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文化、風俗。
②橫斷山區(qū)大山大河相間排列,山高水急,各族群之間很難聯(lián)系、溝通,各自局限在相對獨立的區(qū)域。
③橫斷山區(qū)交通艱難,其他文化難以進入,使該區(qū)域的文化很難被同化。
(2)茶樹適宜在溫暖濕潤的酸性土壤中,多云霧天氣更佳;西藏地處高原,大部分地區(qū)氣候高寒,降水少,空氣干燥,不適合茶葉生長。
藏民以種植青稞、飼養(yǎng)牲畜為主要農業(yè)活動,其膳食結構以糌粑、酥油、牛羊肉為主,缺乏蔬菜。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能夠分解脂肪,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習慣。
13.讀山西省的四合院示意圖及相關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我國山西省有一些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由外向內單向傾斜,用當?shù)氐脑捳f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山西不少地方農戶園內都建有水窖,說明其水源來源。“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了什么?
分析圖中屋頂?shù)男问脚c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的密切關系。
說明四合院的住宅結構形式反映出華北地區(qū)冬季的氣候特點。分析這種結構作用和原因。
13.(1)答案:(1)大氣降水。反映了山西的水資源較少,居民對其十分珍惜
(2)當?shù)貫闇貛Ъ撅L氣候,且位于距海洋較遠的內陸地區(qū),氣候較干旱,降水量?。划?shù)氐乇硭狈?;水資源緊缺;屋脊由外向里傾斜,可收集雨水,緩解用水不夠的問題。
(3) 該地區(qū)冬季寒冷且多風沙,四合院可以擋風御寒;南向開窗大,冬季可采光取暖。
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冊第三節(jié) 地域文化與城鄉(xiāng)景觀課時作業(yè),共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我國的建筑物一般都“坐北朝南”,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中圖版 (2019)必修 第二冊第二節(jié) 地域文化與城鄉(xiāng)景觀精練,共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選擇題,綜合題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2021學年第二節(jié) 地域文化與城鄉(xiāng)景觀同步測試題,文件包含新教材精創(chuàng)22地域文化與城鄉(xiāng)景觀同步訓練2原卷版docx、新教材精創(chuàng)22地域文化與城鄉(xiāng)景觀同步訓練2解析版docx等2份試卷配套教學資源,其中試卷共10頁, 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