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引領學生認識周圍常見物質的晶體,知道物質內部是有一定結構的,晶體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
2.激發(fā)學生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的興趣。
3.用放大鏡觀察常見物質的晶體,并用圖進行記錄,培養(yǎng)學生準確畫圖的能力。
4.了解晶體用途。
5.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滲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學準備】
1.分組材料:放大鏡、糖、食鹽、堿面、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學生活動手冊。
2.演示材料:礦物質晶體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觀察:教師出示一些礦物的晶體,如水晶、黃鐵礦、方解石和雪花的圖片讓學生觀賞。
2.描述:學生描述這些晶體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結:這些物質,雖然它們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體,人們把它們叫做晶體。晶體是自然界中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過去我們在“巖石和礦物”一課也曾經接觸過一些晶體。在自然界中很多固體的物質都是晶體,但大部分都是我們的肉眼看不見的,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到,今天我們就用放大鏡來看看它們的真面目。
二、觀察晶體
1.談話:白糖、食鹽或堿面是我們經常用到的。今天我們來仔細觀察它們。
2.觀察:用肉眼觀察白糖、食鹽或堿面,說說它們是什么樣的;再用放大鏡觀察看看它們又是什么樣的。
3.匯報交流:在放大鏡下看到的白糖、食鹽和堿面的樣子。
三、制作晶體
1.對話:我們自己也來制作晶體。
2.對話:我們在四年級時怎樣分離食鹽和水?用了哪些方法?
3.小結:我們分離食鹽和水的方法是減少水分,即把食鹽溶液風干或加熱使其水分蒸發(fā),使食鹽重新析出。另外還有一種制作晶體的方法是降低溫度法,即先把某種物質的溶液加熱制成飽和溶液然后冷卻,使物質重新析出。
4.自然界中有的晶體是從溶液中得到的,如海水蒸發(fā)可以得到鹽的晶體。有的晶體是在一定壓力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fā)巖漿冷卻后形成的礦石晶體。今天我們在課堂上的制作方法是減少水分法。步驟如下:先制作食鹽、白糖或堿面的濃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璃片上,讓其蒸發(fā)。為了蒸發(fā)得快,滴后要輕輕晃幾下,讓溶液擴散得薄而均勻,然后放在通風的地方。也可以用夾子夾住玻璃片在酒精燈上加熱烘干,加熱時玻璃片離火焰要遠一些。在溶液蒸發(fā)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觸摸它。
5.分組制作晶體:學生用白糖、食鹽或堿面溶液在玻璃片上制作晶體。
6.觀察:用放大鏡觀察自己制作的白糖、食鹽或堿面晶體,并畫圖記錄。
7.對制作晶體的活動進行小結。
四、欣賞更多的晶體,介紹晶體的用途
1.欣賞更多的晶體: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介紹各種各樣的晶體。
2.講解:晶體不僅美麗,用途也很廣。如紅寶石晶體激發(fā)后能發(fā)出激光,叫做激光晶體。例如,激光電視、激光彩色立體電影、激光雷達、激光手術刀等都是激光晶體的成功運用。半導體晶體廣泛運用在電子產品中,我們今天的隨身聽、超薄電視和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中都使用了半導體晶體。如果沒有這些半導體晶體,我們就不能看到高清晰度的電視,也不能清楚地聽到遠在大洋彼岸的親人傳來的聲音。此外,光纖通訊技術也離不開半導體晶體。利用這種晶體做光源,人們就能在一根頭發(fā)絲般的光導纖維中傳遞幾十萬路電話或幾千路電視,從而大大提高信息傳遞的數量和質量。
3.小結:晶體的用途還很多很多。晶體是一類美麗、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體。它既具有特殊的結構,又有著優(yōu)異的性能。但是,迄今為止,人們對它的認識猶如冰山之一角,還有許多未知領域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五、課外延伸,了解有關晶體的知識,觀察身邊更多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有規(guī)則的幾何形體----晶體
制作晶體:1、減少水份。2、降溫冷卻。
白糖 食鹽 堿面
這是一份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3、放大鏡下的晶體教案,共5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教科版六年級下冊3、放大鏡下的晶體教案及反思,共7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教科版六年級下冊3、放大鏡下的晶體教案及反思,共2頁。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等內容,歡迎下載使用。
注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