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單元共有三篇文章,都是寫景(狀物)抒情散文,都是通過具體景物的描寫,來抒發(fā)心中獨特的情感。
《荷塘月色》借助對荷塘及月色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心中那種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故都的秋》則抒發(fā)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無限熱愛與眷戀之情;《囚綠記》借歌頌常春藤的不屈服,贊頌了那種努力追求、為自由而戰(zhàn)的精神。
在寫景抒情類散文中,總有一定景物作為文章抒寫的對象,通過對它們的記敘或描寫,達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閱讀時,要從景物及景物描寫的特點入手,來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把握抒情散文的思想感情,是高考散文類閱讀常常涉及的考查點。對散文的思想情感的考查,有的要求概括作者思想情感的發(fā)展變化,有的通過品味詞語來體會作者情感,有的通過分析景物描寫品味作者情感。
一、把握分析寫景抒情散文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結(jié)合散文的寫作背景來把握思想情感。文章的寫作背景直接與作者的經(jīng)歷與境遇相關(guān),弄清楚寫作背景,有助于把握作者的情感脈絡。如讀《故都的秋》,我們就要思考郁達夫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這篇散文?他寫了故都的秋的哪些特點?反映了怎樣的心境?進而把握其思想情感。
2.結(jié)合文中的景物描寫把握思想情感。“一切景語皆情語”,對景物的描寫,自然滲透著作者的情感。如《故都的秋》一文細致地描繪秋景,景物描寫中就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如選文中對瓦的詳細描寫,就滲透著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
3.結(jié)合文中的重點句段來把握思想情感。因為重點句段往往帶有鮮明的感情色彩。特別是那些帶有鮮明的議論抒情色彩的句段。從理解這些句段入手,可以準確把握作者要抒發(fā)的思想情感。如《故都的秋》中的第12段,就抒發(fā)了作者對“故都的秋”的贊美之情。
4.結(jié)合文章的寫作思路來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解答此類題目要首先理清文章的思路,再進一步把握其思想情感。
5.結(jié)合散文的思想內(nèi)容與主旨來把握思想情感。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都是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本身就屬于思想內(nèi)容的一個重要方面,與文章的主旨密切相關(guān)。如理解了《故都的秋》一文的主旨,這篇文章抒發(fā)的思想感情也就把握住了。
二、掌握答題思路
1.通讀全文,概括各層大意。
2.理清感情脈絡,把握感情基調(diào)。
3.明確答題重點,注意答題角度。
4.進行恰當概括,做到條理清晰。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題目。
太湖碎錦
范煙橋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語來形容,是“三萬六千頃、七十二峰”。民間則說“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經(jīng)過實測,這樣籠統(tǒng)地畫出一個輪廓,只能給人們一種山明水秀、浩瀚無際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詩情畫意,要費一點時間實地去觀察、探索,才能領(lǐng)會。
②我從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畫面,就感到有不同的勝概。洞庭東山、西山是太湖里兩個主峰。東山周圍五十余里,山勢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潤,經(jīng)勞動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經(jīng)營,已成了豐產(chǎn)地區(qū)。山下坡田,種植各種水稻,是秋熟的主要農(nóng)作物。夏熟是三麥和油菜,還有豆類和蔬菜瓜果。他們更有園藝的豐富經(jīng)驗,梅、杏、桃、李……多得數(shù)說不盡。枇杷、楊梅和洞庭紅(橘名)名聞遠近。隨著春夏秋冬,它們先后開花結(jié)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紅開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爛漫絢麗的景色。說是“美盡東南”,并不夸張。從觀賞說,四時皆宜;從生產(chǎn)說,那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資源。江南的許多淡水魚,這里樣樣都有。朝出暮歸的千百艘大小漁船,點綴湖光水色中,漁民們勤勞、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東山隔著東太湖,東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縹緲遙遙相對,同為七十二峰的領(lǐng)袖。西山也是豐產(chǎn)地區(qū),同是“花果山”,東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著。從東山坐獨具風格的小艇——龍飛快,駛?cè)霒|太湖,莫釐峰頭,云氣滃然如蒸。別的不知名的遠近諸山,時隱時現(xiàn),好似給煙波吞吐著,山色因明暗而濃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領(lǐng),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時常為顛簸震蕩而驚心動魄。正因為如此,而愈覺山水奇麗得來不易的樂趣。兀立在東山、西山之間的石公山,則是以玲瓏秀逸的姿態(tài)吸引著人們。小艇乘風破浪而去,到了山下,顯然可見四圍的山石,經(jīng)過千萬年的沖刷,有了“皺、瘦、透”的美姿,早給鑒賞者陸續(xù)鑿去了,蘇州園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帶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過,沒有了山腳,正如一塊翡翠放在一個玻璃盤里。
④假使從蘇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開了圖畫,山更多,湖更大,變幻就更多。王鏊“山與人相見,天將水共浮”,馮善“震澤春浮漲碧漪,凈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勝,描繪得恰到好處。道書上所說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這里有許多神話,和山農(nóng)們閑談,妄言妄聽,也增添了些興趣。而西邊的消夏灣,更附會著西施的種種傳說。山灣柔順的湖水,淺而澄清,可以游泳。有著荷花、菱葉,清風徐來,頗有涼意,確是夏天避暑的好去處。到了包山寺,才窺見縹緲峰突起在叢林雜樹之上。近觀不如遠眺之美,大凡山水之勝,都有這個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見得山的靈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饒奇勝。
⑤太湖還有四個畫面,和洞庭東山、西山合起來,差不多得見其全貌。一是從湖州到無錫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斷續(xù)中經(jīng)過,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巒起伏,似乎它們都有動態(tài),與人游戲。一是從無錫到宜興,數(shù)十分鐘的汽車行程,在湖邊掠過,太湖平鋪在車外,遠山幾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無錫的黿頭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經(jīng)過人力的整理,有著怪石突兀、驚濤洶涌的奇趣。不僅有色,而且有聲。夕陽將下,余暉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狀。一是蘇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見得靜止處,已不是空闊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見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陰、晴、風、雨、云、霧,固然使山水多變,適逢其會,逸趣橫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詩人畫師,盡管靈思妙想,攝取片斷到詩畫里,有著他們的杰作,還是概括提煉。我更無能,憑我接觸到的,寫了些體味,或許有三言兩語,能引起到過太湖者的同情,作會心的微笑。畢竟是“嘗鼎一臠”,太湖實在是描寫不盡,描寫難工的。
(有刪改)
文章第②段寫了東山一帶哪些“勝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概括。(6分)
【解析】 本題考查散文的概括要點和理解作者感情?;貧w原文進行分析是關(guān)鍵,第②段是總分結(jié)構(gòu),第3~11句具體闡述,特別是第9句是答題的關(guān)鍵。感情的表達主要蘊含在作者對太湖美景的描寫和最后一句對太湖人的直接贊美中。
【答案】 (1)文章第②段寫了三方面“勝概”:自然之美,物產(chǎn)之豐,勞作之美;(2)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熱愛之情,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認識到勞動創(chuàng)造美和人民群眾改造自然的偉大力量。
單元考點鏈接
這是一份人教版 (新課標)必修五5 滕王閣序隨堂練習題,共4頁。試卷主要包含了解題思路,答題模板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課標)5 滕王閣序綜合訓練題,共5頁。試卷主要包含了含義,分類及作用等內(nèi)容,歡迎下載使用。
這是一份語文人教版 (新課標)3 老人與海學案,共2頁。
注冊成功